[爆卦]勞工處最新職位空缺保安空缺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勞工處最新職位空缺保安空缺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勞工處最新職位空缺保安空缺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勞工處最新職位空缺保安空缺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萬的網紅Fernando Chiu-hung Cheung 張超雄,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收緊長者綜援年齡限制 林鄭欺凌基層弱勢】 我喺D100 PBS台嘅節目「#超雄出沒注意」,會喺今晚7:30播出! 去年初,特首林鄭月娥在保皇黨舉辦的數個新春長者宴會上,提到「特區政府非常照顧老人家」、「政府有很多關愛社會的措施,希望建立一個關愛社會」。言猶在耳,政府就向基層長者開刀,下...

  • 勞工處最新職位空缺保安空缺 在 Fernando Chiu-hung Cheung 張超雄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01-17 19:00:10
    有 17 人按讚


    【收緊長者綜援年齡限制 林鄭欺凌基層弱勢】

    我喺D100 PBS台嘅節目「#超雄出沒注意」,會喺今晚7:30播出!

    去年初,特首林鄭月娥在保皇黨舉辦的數個新春長者宴會上,提到「特區政府非常照顧老人家」、「政府有很多關愛社會的措施,希望建立一個關愛社會」。言猶在耳,政府就向基層長者開刀,下月起將長者申領綜援年齡限制,由60歲收緊至65歲,指香港人均壽命延長,「鼓勵」60歲至64歲長者就業或重返勞動市場。

    關愛長者,絕不應該是公關騷,講一套、做一套。今集我們請到捍衛綜援權利大聯盟成員李芝融,講解一下長者就業的困難。

    政府數字顯示,截止2017年底,60至64歲綜援受助人有25,303人,但政府宣佈執行相關政策時,從來沒有就這批60至64歲長者的就業、身體狀況、工作需要等作詳細研究。

    我們曾接觸不少基層長者,他們本身學歷不高,技能不多,以往從事的工種以勞動為主,例如建築和搬運,勞動數十載,身體有一定程度勞損,體力亦大不如前,甚至患有「老人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惟這些都是「看不見的殘疾」,未達到可以申領殘疾人士綜援的資格。

    而僱主亦不太願意聘用60歲或以上的長者,擔心他們容易受傷而招至勞工保險費用增加,或擔心長者員工患有長期病患而需頻頻請假。最終貧窮長者可以選擇的工種非常有限,大都是清潔、保安這類長工時、低工資、低技術的勞動工種,部分長者礙於身體狀況,亦只能兼職工作。

    政府指有配套協助貧窮長者工作,例如勞工處去年9月推出「中高齡就業計劃」,以「培訓津貼」形式,補貼僱主聘請40歲或以上中高齡失業求職人士擔任全職或兼職,為期半年至一年,但事實是過往的「中年就業計劃」成效已欠佳,2016年只錄得2,978宗就業個案,當中60歲或以上的只有229宗,顯示勞動市場根本拒絕聘用長者。翻查這個「中高齡就業計劃」的兼職職位空缺,只有367項結果,大多數的確是廚房雜工、清潔、洗碗、店務員等。

    綜援的標準金額,只足夠受助人維持生存,他們沒有談生活的權利。60至64歲的新申請者,只能領取健全成人綜援標準金額,除資產審查門檻較高外,每月用來救命的援助金更會由3,585元減少三成至2,525元,更不能申請多項長者相關的特別津貼,例如社區生活補助金、老人緊急召援系統安裝費及月費津貼等。

    政府高官最大的核心問題是涼薄,以林鄭為例,竟然是以剝削基層長者基本生活尊嚴為「政績」,由當年擔任社署署長削減綜援,擔任政務司司長兼扶貧委員會主席卻拒絕推行全民退休保障,到今天作為特首,收緊長者綜援年齡。假如今天的特首是民選,恐怕61歲的她亦要告老還鄉。

    林鄭老屈立法會議員批准收緊長者綜援年齡,事實是自2017年梁振英提出建議時,立法會最少7次敦促政府擱置建議,我亦曾兩次動議擱置建議並獲得通過,只是政府霸王硬上弓,對反對聲音充耳不聞。我們要求政府立即撤回收緊年齡限制措施,推行全民退休保障!

    直播傳送門︰
    http://www.d100.net/radio.php?cid=1

    《擱置將領取長者綜援合資格年齡收緊至65歲》網上聯署︰
    https://goo.gl/P1mjWh

  • 勞工處最新職位空缺保安空缺 在 Fernando Chiu-hung Cheung 張超雄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01-17 08:00:00
    有 17 人按讚

    【收緊長者綜援年齡限制 林鄭欺凌基層弱勢】

    我喺D100 PBS台嘅節目「#超雄出沒注意」,會喺今晚7:30播出!

    去年初,特首林鄭月娥在保皇黨舉辦的數個新春長者宴會上,提到「特區政府非常照顧老人家」、「政府有很多關愛社會的措施,希望建立一個關愛社會」。言猶在耳,政府就向基層長者開刀,下月起將長者申領綜援年齡限制,由60歲收緊至65歲,指香港人均壽命延長,「鼓勵」60歲至64歲長者就業或重返勞動市場。

    關愛長者,絕不應該是公關騷,講一套、做一套。今集我們請到捍衛綜援權利大聯盟成員李芝融,講解一下長者就業的困難。

    政府數字顯示,截止2017年底,60至64歲綜援受助人有25,303人,但政府宣佈執行相關政策時,從來沒有就這批60至64歲長者的就業、身體狀況、工作需要等作詳細研究。

    我們曾接觸不少基層長者,他們本身學歷不高,技能不多,以往從事的工種以勞動為主,例如建築和搬運,勞動數十載,身體有一定程度勞損,體力亦大不如前,甚至患有「老人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惟這些都是「看不見的殘疾」,未達到可以申領殘疾人士綜援的資格。

    而僱主亦不太願意聘用60歲或以上的長者,擔心他們容易受傷而招至勞工保險費用增加,或擔心長者員工患有長期病患而需頻頻請假。最終貧窮長者可以選擇的工種非常有限,大都是清潔、保安這類長工時、低工資、低技術的勞動工種,部分長者礙於身體狀況,亦只能兼職工作。

    政府指有配套協助貧窮長者工作,例如勞工處去年9月推出「中高齡就業計劃」,以「培訓津貼」形式,補貼僱主聘請40歲或以上中高齡失業求職人士擔任全職或兼職,為期半年至一年,但事實是過往的「中年就業計劃」成效已欠佳,2016年只錄得2,978宗就業個案,當中60歲或以上的只有229宗,顯示勞動市場根本拒絕聘用長者。翻查這個「中高齡就業計劃」的兼職職位空缺,只有367項結果,大多數的確是廚房雜工、清潔、洗碗、店務員等。

    綜援的標準金額,只足夠受助人維持生存,他們沒有談生活的權利。60至64歲的新申請者,只能領取健全成人綜援標準金額,除資產審查門檻較高外,每月用來救命的援助金更會由3,585元減少三成至2,525元,更不能申請多項長者相關的特別津貼,例如社區生活補助金、老人緊急召援系統安裝費及月費津貼等。

    政府高官最大的核心問題是涼薄,以林鄭為例,竟然是以剝削基層長者基本生活尊嚴為「政績」,由當年擔任社署署長削減綜援,擔任政務司司長兼扶貧委員會主席卻拒絕推行全民退休保障,到今天作為特首,收緊長者綜援年齡。假如今天的特首是民選,恐怕61歲的她亦要告老還鄉。

    林鄭老屈立法會議員批准收緊長者綜援年齡,事實是自2017年梁振英提出建議時,立法會最少7次敦促政府擱置建議,我亦曾兩次動議擱置建議並獲得通過,只是政府霸王硬上弓,對反對聲音充耳不聞。我們要求政府立即撤回收緊年齡限制措施,推行全民退休保障!

    直播傳送門︰
    http://www.d100.net/radio.php?cid=1

    《擱置將領取長者綜援合資格年齡收緊至65歲》網上聯署︰
    https://goo.gl/P1mjWh

  • 勞工處最新職位空缺保安空缺 在 Fernando Chiu-hung Cheung 張超雄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3-10-25 12:29:07
    有 3 人按讚


    今日信報的分析,指出實質工資沒有增長甚至倒退。
    ---------
    老紀翻查統計處數據,以資訊業為例,最新的實質工資指數是101.1,對比1999 年第1季是100 的基數,反映行業在多年之後的工資增長似乎甚低,成為行業出現職位空缺的原因(最新空缺率是2.9%);數據更顯示,實際工資指數低過基數100,即工資出現負增長,而空缺率即會增加(表1),相反工資指數愈高,空缺率即會減少。反映工資如果原地踏步,當就業市場暢旺,工人自會選擇待遇較佳的行業。

    統計處另一數據,也反映基層工種的薪金在扣除通脹後增長小的情況(表2),司機、雜工、售貨員等,其薪酬增幅幾乎跟通脹相若(洗碗工及保安人工大增,相信就是最低工資之影響),由於同一時期的人均生產總值大幅增加達六成,試問又有誰會願意投身這類工種呢?

    人口政策突變勞工政策林鄭轉軚忽提輸入外勞 (A16 | 獨眼香江 | 獨眼香江 | By 紀曉風 | 2013-10-25)

    “人口政策對社會發展舉足輕重,足以起着極其重要的主導作用。被特首梁振英列為「政綱之首」的「新」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經過長達10 個月的討論後,昨交出首份「功課」,發表題為「集思港益」的人口政策諮詢文件,並展開為期四個月的公眾諮詢。

    默默耕耘近一載,由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擔任主席的委員會,究竟為公眾帶來什麼啟示性方向?根據公布的文件,委員會發現本港人口老化較想像中快,未來人口增長又較預期中慢,因而建議5 個應對人口挑戰的政策方針,其中最易惹來迴響的,首推考慮輸入外勞。

    輸入外勞從來都是爭議政策,林鄭月娥就指,現時私人機構職位空缺達創新高的7.8 萬個位,其中建造、零售、飲食、護理服務業等都屬「重災區」,由於有部分勞工需求非長期固定,培訓大量工人或令他們在淡市時有失業風險,不如輸入外勞會更為彈性。

    不過,老紀整理近十年人力資源及薪酬數據,就發現這個人力資源短缺的情況,也跟工種人工增幅跟經濟脫節有關,令低技術低工資的工種變得愈來愈乏人問津;而在建造業,資料更顯示,原來在林鄭月娥擔任局長之時,力撐透過本地培訓,可以滿足業界需要,更在臨別之前向立法會申請逾2 億元撥款來完善措施,惟才不過一年半後,取態卻忽然逆轉。

    老紀問過熟悉本地勞工市場的學者,他不諱言部分工種確因屬厭惡性工作,加上人工低,故需輸入外勞,但其實更似是飲鴆止渴的方法,而輸入外勞明明是勞工政策,卻成為人口政策更是莫名其妙, 「似乎係同人有關就拎來一次過傾,但對香港人口發展就未必適合了」。”

    梁振英去年競選特首之時,在其那份「行之正道穩中求變」的政綱中,提出六大範疇的政綱,排第一位的章節,就是名
    為「長遠規劃,優化人口」的人口及人力資源政策;而在此章節中的首個建議,就是由「政務司司長領導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提出短、中、長期目標、政策和實施方案」。

    如是者,於2007 年已經成立的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在去年12 月正式重組,成員除了高層官方代表外,更首次邀請不同界別的非官方成員參與,結果委員會經過十個月的討論,昨日交出首份「成績表」,就是發表題為「集思港益」的人口政策諮詢文件。

    委員會發現,由於本港人均壽命延長,加上出生率低,本港人口老化較想像中快,未來人口增長又較預期中慢。根據文件,委員會於是按照「現有人口、新來源人口、老齡化人口」這三大範疇,建議了五個應對人口挑戰的政策方針,包括:

    一、吸引更多人投入勞動市場,以增加勞動人口;

    二、改善教育及培訓,減少技術錯配,以提升勞動人口的質素;以更積極進取的策略及訂明目標吸納對象的方法,引入外地人才;

    三、在不損及本地工人利益的情況下,考慮更有效的輸入勞工機制;

    四、締造有利的環境讓年輕夫婦生兒育女;及

    五、透過建立友待長者環境,推廣積極樂頤年,並促進銀髮市場的發展。

    事實上,如何在住屋問題一直未能紓緩下,卻又要締造有利的環境讓年輕夫婦生兒育女,本身已猶如是哲學性問題,再加上鼓勵婦女工作,這「一籃子」疑似矛盾的方向,恐怕在公眾諮詢中,足夠把市民弄得暈頭轉向,而其中最惹爭議的是「三個字」:輸、入、外、勞!

    輸入外勞是本地僱主近年不時提出的訴求,林鄭月娥昨天也列舉一系列數字,來說明香港有輸入外勞的需要,包括今年6 月私人機構總體勞工空缺職位,接近7.8 萬,較一年前增加一成;空缺中以建造業空缺升幅最大,達到七成四,其次是資訊業,也達兩成八。政府就表明,如果仍不正視,部分低技術行業的勞工短缺問題,可能會出現不能承擔的後果,故建議研究擴闊現有的外勞計劃。

    必須指出,部分低技術工種面對人手不足的難題,確是真實的困境,問題是「有工無人做」的原因,卻恐怕複雜得多,其中之一,或許跟「回報」有關。

    老紀翻查統計處數據,以資訊業為例,最新的實質工資指數是101.1,對比1999 年第1季是100 的基數,反映行業在多年之後的工資增長似乎甚低,成為行業出現職位空缺的原因(最新空缺率是2.9%);數據更顯示,實際工資指數低過基數100,即工資出現負增長,而空缺率即會增加(表1),相反工資指數愈高,空缺率即會減少。反映工資如果原地踏步,當就業市場暢旺,工人自會選擇待遇較佳的行業。

    統計處另一數據,也反映基層工種的薪金在扣除通脹後增長小的情況(表2),司機、雜工、售貨員等,其薪酬增幅幾乎跟通脹相若(洗碗工及保安人工大增,相信就是最低工資之影響),由於同一時期的人均生產總值大幅增加達六成,試問又有誰會願意投身這類工種呢?

    至於屬極重災區的建造業,早在本月中,負責培訓建築工人的建造業議會就曾響起警號,直指今年業內人手短缺近一萬人,情況嚴重,加上評估過未來10 年本港每年將有逾1500億元的工程項目,令行業面對極大人手短缺危機。

    不過,建造業的工會卻似乎對輸入外勞唱反調,其中職工盟早已表明反對,工聯會昨日也發起遊行,擔心萬一放寬輸入外勞,會影響本地工人就業。

    而工人的聲音也有其理據,根據最新失業數字,雖然失業率只是3.3%,但建造業的失業率卻高達5.6%,冠絕所有行業。

    老紀進一步翻查更發現,根據統計處數字,建造業最新的就業人數是8.25 萬人,空缺職位只得1025 個,但按建造業工人註冊管理局的資料,截止上周日,本港共有逾31 萬名註冊建築工人,較去年底增加4.57%,而較2007年時,就大增逾四成一。

    建造業工人人數增加,或歸功於當局的政策。事緣發展局在2010 年時,獲立法會撥款1 億元,推行「強化建造業人力訓練計劃」來培訓本地人才,去年4 月,發展局再向立法會申請額外2.2 億元撥款,以加強有關的培訓措施,期望於明年底前,可完成計劃培訓約6000 名新血的目標,現任發展局局長陳茂波在今年1 月在立法會上,還再三強調有信心政策可滿足業界未來數年的人才需要。

    最諷刺是,主責有關政策的官員,正是時任發展局局長、現為政務司司長的林鄭月娥,但她昨日卻聲稱人手不足,難不成是說自己當日提出政策「唔打得」,故需要作出「微調」嗎?

    受扶委會委託,正就本港退休保障制度作研究的社福界權威、港大學者周永新看過諮詢文件後,就形容是「失敗」,認為缺乏長遠目標制訂政策,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老紀也請教熟悉本地勞工市場的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黃洪博士,他指現時本港一些低技術、厭惡性、低人工的工種,其實一直都有輸入外勞,例如私人院舍,因為經營成本太低,只能靠外勞來支撐人手,而未來還要輸入幾多外勞,實值得探討,「但輸入外勞無助提高人力資源質素,呢個做法,只係飲鴆止渴。」

    他又分析,建造業人手因出現老化,加上行業出現變化,如預製件出現等,令某類工種「總有人失業」,相反亦有一些工種人手不足, 「後生的就變得multi-task,但老年的就難轉型」,而外國就有經驗嘗試把行業專業化,只是成效不彰, 「細工程始終要靠外勞。」不過,他指出,香港縱使輸入外勞,都是短期措施,除非他們之後變成移民,否則應是勞工政策,對人口政策作出討論感到莫名其妙, 「似乎係同人有關就拎來一次過傾,但對香港人口發展就未必適合了」。

    紀曉風keyman@hkej.com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