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 feat.日環食 抗暑小物看過來》
【夏至】
夏至(summer solstice),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夏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晝最長、夜晚最短的一天,此後白天逐漸變短而夜晚愈長,直到冬至。「至」也有極點的意思,炎熱的夏天也在今日正式來到。在傳統的陰陽理論中,夏至是陽氣生發到極點,開始收...
《夏至 feat.日環食 抗暑小物看過來》
【夏至】
夏至(summer solstice),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夏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晝最長、夜晚最短的一天,此後白天逐漸變短而夜晚愈長,直到冬至。「至」也有極點的意思,炎熱的夏天也在今日正式來到。在傳統的陰陽理論中,夏至是陽氣生發到極點,開始收藏的節氣。當天正午時陽光會直射北回歸線,萬物之影皆會消失。
【充足喝水】
防中暑,補水要在口渴之前!
什麼人最容易中暑? 答案就是:肌肉少、出汗少的人(新陳代謝慢),所以夏天會比其他季節更容易接到熱痙攣、熱衰竭、熱中暑等熱傷害。記得與體溫接近或稍微高出一些些的溫水,每天都要喝夠,等口渴時才喝就太慢了。
*人體每天消耗的水分中,約有一半需要直接喝飲用水來補充,其他部分從飯食中直接獲得,少部分由體內的碳水化合物分解而來。成人每天至少需要補充水分1200毫升左右。運動量大的人,需1800~2400cc。
【補充電解質】
中暑(Heat stroke)是一種受室外空氣的高溫多濕或陽光過久直接照射動物體、人體等造成體溫異常升高不降所引起的症狀的通稱。
當水分和鹽分的補給趕不上到大量的流汗,形成了脫水症狀的時候發生。在炎熱環境中持續活動,不只體內累積過多熱量,持續流汗造成的脫水與電解質缺乏,更會使身體散熱機制崩潰。
*「熱痙攣」是因在高濕熱環境下長時間活動時,因流汗過多或在休息時補充過多開水,而非電解質溶液(運動飲料),促使體液喪失和電解質流失,體內的鈉、鉀離子濃度相對偏低,形成電解質不平衡的狀態,導致身體不自主骨骼肌收縮所造成的肌肉疼痛,可以持續1到3分鐘,容易發生於大腿與肩部。如果痙攣劇烈,甚至會影響腹壁肌肉,應盡快送醫。
【濟眾水】
濟眾水只適用於陰暑!千萬別小看這小小一瓶,它的酒精濃度可是比高粱酒的酒精濃度還高唷!
中暑有分「陰暑」和「陽暑」,由於陰暑的最大關鍵點是在於無法排汗散熱,「濟眾水」簡單的說就是具有大量揮發油的藥材,是一種揮發性的中藥水(因為它含有辣椒/酒精),具有增溫發汗的功能,而重新讓身體回復發汗排熱的功能以達到散熱。
所以對於陽暑的現象就不適用了,若身體已經出現「大量汗出」的現象,若再以「濟眾水」刺激發汗,不但無效,反而會增加熱的生成。
*濟眾水的中藥材成分有:川大黃、青黛、辣椒、丁香、霍香、枳片、鬱金、獨活、廣皮、川朴、檳榔片、防風、木香、沉香、薄荷腦、酒精...等,用量為一次一瓶,專治肚痛、腹瀉。
【藿香正氣散】
藿香正氣散是出自於《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的方劑,現代應用:用於胃腸型感冒、急性胃腸炎、中暑、嘔吐、急慢性腎炎、霍亂、吐瀉、不服水土、小兒食傷。
注意:不是所有夏季的中暑都適合使用藿香正氣散。這裡說的中暑一般是陽暑,是因為暑熱內侵,臨床以高熱、大量出汗、疲倦乏力為主要表現,治療應以清熱瀉火、養陰解暑為主。藿香正氣散藥性偏溫,可能加重中暑不適症狀。而且,由於室外持續高溫,辦公室、賣場等場所又「寒氣十足」,一冷一熱頻繁轉換,如果靠吃藿香正氣散治療,它具有「除濕」功效,只會造成中暑加重。
*藿香正氣散由藿香、紫蘇、白芷、大腹皮、茯苓、白朮、半夏、陳皮、厚朴、桔梗、甘草、生薑、大棗中藥材等組成,具有辛溫解表、散寒、除濕、止嘔等作用。
【退熱貼】
退熱貼具有輔助退熱、降溫作用,屬於物理降溫作用的醫療器材用品。能緩解發燒、頭痛及牙痛、日曬、肌肉扭傷所致疼熱症狀。成份為高分子凝膠、純化水、甘油等,淡藍色或淡藍綠色凝膠狀貼劑,微有薄荷清香。
使用時沿缺口撕開包裝袋,取出貼劑,揭開透明薄膜,直接敷貼於額頭或太陽穴,也可敷貼於頸部大椎穴:為了加快降溫速度,可同時加貼數貼於人體左右頸總動脈,左右腋下動脈,左右股動脈處。
使用過程中凝膠水份通過汽化,從而將體內的熱量蒸發,居家備用時可放入冰箱冷藏處(勿放入冷凍室)內冷藏,散熱效果更佳。
【乙醯胺酚】
Acetaminophen是一種廣泛使用的非處方止痛及退燒藥,也就是目前臨床上所說的解熱鎮痛劑。可減緩發熱和減輕過敏、感冒、咳嗽、頭痛和感冒等症狀。乙醯胺酚最早於1877年發現,為美國及歐洲最常用的退燒及止痛藥物。
☺同場加映:不同年齡層每日所需飲水量計算公式
如果加入年齡的差異後,比較精細的計算方式為:
16至30歲所需飲用水(毫升,mL)為每公斤體重乘以 35 至 40;
31 至 54 歲為每公斤體重乘以 30 至 35;
55 至 65 歲為每公斤體重乘以 30;
65 歲以上為每公斤體重乘以 25。
*不同年齡層的成人主要是依據身體活動量與代謝率有不同的飲水公式,但是一般幼童的飲水量澤採取「100, 50, 20」原則。
#巧克藥師
動物輔助治療理論 在 彭溫雅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致謝🙏🏻
我是一位臨床中醫師,2001年從中國醫藥大學中西醫學系畢業後,一直持續臨床中醫師的訓練及工作,在工作上面對諸多臨床問題時,會需要反覆思索中醫的理論,並從書本中尋找前人治療的經驗,心裡覺得需要更多現代基礎研究的協助。2012年我先到大陸江蘇省的南京中醫藥大學取得「中西醫結合臨床研究所」的博士學位,在2017年回到母校中國醫藥大學取得「中西醫結合研究所」的碩士學位,對於中醫藥走向科學化及實證化的方向更加確定,當時陽明大學的「傳統醫藥研究所」博士班,是台灣最頂尖的中醫藥研究單位,我也積極報考,期待以自身的中醫藥臨床經驗,參與更多相關的基礎研究。
很幸運地進入傳醫所後,首先面臨的就是選擇指導教授的部分。當時蔡東湖教授是傳醫所的所長,也是我大學同學謝忱希醫師的指導教授,而蔡老師所做的藥物動力學的研究,剛好就是我最想要學習的部分,因為高科技的質譜儀分析技術,對於中藥的有效成分分析,絕對是強而有力的工具。很幸運的成為蔡老師的博士生後,也開始透過各種論文寫作課程、藥物實驗操作課程及每個月一次的實驗室會議,漸漸地了解國際上對於中醫藥研究的現況。
一開始進行實驗設計時,我選了自己臨床上經常遇到的「脂肪肝」議題。常常有些服用西醫降血脂藥的病人,會來尋求中醫的協助,希望能讓降血脂的效果更好。我以前覺得很奇怪,西藥降血脂的藥已經很有效了,但是,為什麼病人還會需要中藥的協助呢?仔細了解病患的需求後才發現,原來有些病患對於西藥的反應不好,儘管吃了降血脂藥,並沒有辦法讓血脂降低;有些病患有多種慢性疾病,例如高血壓及糖尿病等,已經服用多種西藥,他們並不想再多增加一種西藥;還有些病患是血脂情況不算嚴重,不需要服用西藥治療,醫師建議透過飲食和運動來改善血脂,但是成效不彰。
基於以上種種緣故,我開始了臨床上中西醫合併治療的歷程,透過每個月病患回診時提供的生化血脂數據輔助治療參考,很快地我就發現中藥與西藥合併使用的效果非常好,許多病患不僅血脂降低,有些體重也減輕了,有些西藥的劑量也減半了,甚至許多病人在完全停止中西藥治療後,仍然維持正常的血脂。這樣的成果讓我一則以喜,一則以憂,畢竟,在學校學習時,並沒有太多中西藥交互作用的課程內容,雖然看到了臨床的成效,但是心裡一直想要解開這個謎團。於是,我提出一個假說:「中藥合併西藥使用,可以減少西藥的劑量,降低副作用,並增加療效。」
我以日本 Shimazu公司生產的質譜儀儀器進行研究,選定了降血脂老藥「lovastatin」及常用的中藥「三黃瀉心湯」作為中西藥交互作用的題材。首先我先以「高效能液相層析儀HPLC」進行 lovastatin 及其代謝物 lovastatin acid 的定量及分析,確認所有檢測方法都符合 USFDA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的規範後,便著手進行動物實驗。在這個時候,我遇到的第一個問題是,血液中只偵測到代謝物 lovastatin acid 的存在, 測不到 lovastatin. 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因為我要研究 lovastatin 與中藥的藥物交互作用,如果我測不到 lovastatin, 表示我的實驗要重新設計。與指導教授討論後,我先將研究儀器換成更靈敏更高階的「超高效液相層析串聯質譜儀 UHPLC-MS/MS」,同時仔細換算老鼠與人體的劑量轉換率,提高給藥的濃度,更換溶液配置及樣品萃取的方法。一切準備就緒後,我再次確認所有檢測方法確效,然後進行動物實驗,這一次終於測到 lovastatin 了!
從藥物動力學的分析結果發現,中藥會加速 lovastatin 轉換為其代謝物 lovastatin acid,此時我回想之前使用最佳條件下,分析UHPLC-MS/MS與HPLC 的檢量線範圍各為0.1-10 ng/mL和0.25-10 μg/mL;線性係數(R2)值各為0.9998和0.9996。就是這樣微妙的10-9與10-6,造成截然不同的實驗結果,這個經驗讓我深深感受到科學的嚴謹與細膩之處,眼見為憑,是真的,如果看不見,不是視而不見,而是方法不對。
從藥物動力學得到的實驗結論,我也應用在藥效學上,發現「中藥合併半劑量西藥使用,效果一樣好。」這樣的結論,固然很振奮人心,可惜中醫中藥的範圍浩瀚無盡,無法一一以研究證實,我只能拋磚引玉,提出自己小小的研究成果,同時非常感謝在實驗室期間所有夥伴的協助與支持,感謝中央研究院李國雄院士、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林奇宏校長、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傳統醫藥研究所所長傅淑玲教授、衛生福利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林麗純組長擔任我的博士論文口試委員,在百忙之中不厭其煩地給予諸多建議及指導,感謝在天國的父親,感謝慈愛的母親,感謝我的指導教授蔡東湖教授,永遠支持我做任何事!我從一個基礎研究的門外漢,一窺研究的奧秘,震驚不已,衷心期望有更多科學的研究,可以解釋老祖宗流傳千古的中醫學知識!而我何其榮幸,能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學習這一切知識,感恩這六年來的訓練,讓我對中醫藥更有信心,也讓我相信堅持做對的事,一路上會遇到更多志同道合的夥伴。相信自己,堅持夢想,是值得一輩子努力的事!
https://pubs.acs.org/doi/abs/10.1021/acsomega.0c00809
https://pubs.acs.org/doi/abs/10.1021/acsomega.1c01201
動物輔助治療理論 在 潘懷宗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褪黑激素是一個由腦部松果體分泌且具有多重功能的荷爾蒙,褪黑激素絕對不是大家所知道的,僅僅和睡眠有關而已,它其實也和體內生殖系統、免疫系統和抗氧化機制息息相關。所以在藥理學的領域中,可以拿褪黑激素來當作抗氧化劑、消炎藥、抗興奮藥、睡眠誘導劑和免疫調節劑。在病理學對抗疾病上,褪黑激素可以用來治療睡眠障礙、心血管疾病、眼科疾病和許多病毒造成的疾病(other pathologies)。此外,作為輔助或補充治療劑方面,褪黑激素在新生兒護理,體外受精和麻醉中也已經顯示出有益的作用。
褪黑激素是否具有抗病毒的特性,早就在科學界被廣泛的研究過。像是由病毒和細菌感染引起急性肺損傷(Acute Lung Injury)或是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症(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就可以使用褪黑激素來作為抗氧化劑和消炎劑,藉由降低血管通透性、讓病人鎮靜、減少躁動和增加睡眠質量,產生對重症患者的幫助。因此,更進一步,褪黑激素能否對新冠肺炎患者也有幫助,遂被提上了檯面。
新冠病毒到底源自哪種動物,科學界尚未有定論,但絕大部分的矛頭都指向了蝙蝠,而蝙蝠為什麼能夠和新冠病毒共存,其先天抵抗病毒的理論基礎為何?雖然目前仍然不是很清楚,但是,科學家認為褪黑激素在新冠病毒問題上應該扮演一定的保護角色。按照1996年美國維基尼亞州威廉斯堡市的威廉和瑪麗學院生物系海德曼教授(PD Heideman)發表在松果體研究雜誌(J. Pineal Res.)上的研究結果顯示,在夜間蝙蝠血液中褪黑激素的峰值濃度為500皮克/毫升,就算在白天也仍然維持在90皮克/毫升左右。而人類的褪黑激素生產水平可說是遠遠低於蝙蝠,正常成年人夜間峰值為100皮克/毫升(僅為蝙蝠的1/5),到了白天,則是低到完全測不到(幾乎等於零)。而在75歲老年人體內(川普),其夜間峰值下降到僅有27.8皮克/毫升(約為成年人的1/4,蝙蝠的1/20)。鑑於老年人受到新冠肺炎的死亡率接近15%,遠高於一般成年人的0.2~0.4%,因此,可以假設高水平的褪黑激素起到了一定的保護作用。
另外,新冠肺炎肆虐以來,兒童和青少年多為輕症,也似乎和血液中的褪黑激素有關,因為在黑夜,1到5歲的兒童血液中褪黑激素峰值可以高達325皮克/毫升,5到11歲的小學生雖然迅速下降,但仍高於成年人約1.3倍,峰值可達133皮克/毫升,所以也似乎可用來以解釋為什麼兒童多為輕症的原因之一(還有很多其他的解釋原因)。
實際上,褪黑激素研究的先驅美國德克薩斯州立大學聖安東尼奧衛生科學中心的細胞系統與解剖學系瑞特教授(Russel Reiter)最近強調褪黑激素可以納入新冠肺炎的輔助治療劑(Front. Med. 2020;7:226),同時,澳大利亞墨爾本市的哺乳動物家族激酶研究中心的丸田宏教授(Hiroshi Maruta)也持有同樣的看法 (Med. Drug Discov. 2020 )。正因為新冠肺炎在全球已經造成如此高的發病率和致死率,我們才需要更積極的去發掘有效的治療策略,絕不能放棄任何的可行性。
2020年8 月5日,伊朗塞姆南醫科大學醫學院藥理學系諸易巴里教授(Kobra Bahrampour Juybari),發表了一篇褪黑激素對抗新冠病毒的回顧論文在病毒研究期刊上(Virus Research),嘗試著回答其幫助新冠肺炎的可能作用機制,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拿來參考。該篇論文的結論上說到,既然人類目前尚無新冠肺炎的疫苗或有效的抗病毒藥物,所以使用褪黑激素作為輔助治療劑的建議,是值得考慮的。而且由於其在動物研究和人類臨床試驗的廣泛應用中,已經反複驗證其功效和安全性。因此,褪黑激素使用在當前的新冠疫情爆發中,是有益的。
(作者為陽明大學醫學院教授,佛光大學講座教授)
動物輔助治療理論 在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台灣社會工作沒有動物,「動物社會工作」到底在幹嘛?】
「動物社會工作」關心的議題非常多,基本上涉及助人工作和動物兩個主題的交集。像是動物輔助治療、獸醫與動物保護工作者的同情疲勞、動物臨終照顧支持、飼主的寵物失落、家庭暴力與動物虐待……等等。
目前主要專心在社會工作實務中如何考量動物以及傳遞相關的資訊,比如說舉辦工作坊和讀書會。以這三年舉辦的工作坊來說,是和參與的專業工作者,包括社工、心理、教育、動保、動輔師甚至有寵物美容師,一同討論自己和動物家人經歷過的故事。
#動物 #社工 #社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