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動物安樂死缺點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動物安樂死缺點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動物安樂死缺點產品中有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青蛙日 要傳遞的是什麼呢 解剖青蛙,尤其是學生課堂上的,是必要嗎? 請大家看看這篇文章的解說這個日子想要表達的意義,我放在留言處。 以下是文章的重點節錄 1 幾十年來,我們在課堂上都使用乙醚將青蛙麻醉致死,但早在十多年前,乙醚就因為麻醉過程中造成動物痛苦等種種缺點,已被排除在動物安樂死的藥物之...
動物安樂死缺點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青蛙日
要傳遞的是什麼呢
解剖青蛙,尤其是學生課堂上的,是必要嗎?
請大家看看這篇文章的解說這個日子想要表達的意義,我放在留言處。
以下是文章的重點節錄
1
幾十年來,我們在課堂上都使用乙醚將青蛙麻醉致死,但早在十多年前,乙醚就因為麻醉過程中造成動物痛苦等種種缺點,已被排除在動物安樂死的藥物之外[1]。可惜的是,台灣有好些高中生物老師、大學助教或教授,乃至於有些高中生物課本或大學實驗手冊,到現在都還沒有更新資訊,依然使用過時的乙醚致死方式,將青蛙甚至其他教學用實
2
照理說,學生應該在觀看腦脊髓穿刺法示範之後,還要以青蛙屍體進行多次穿刺練習並且通過考核,才能夠真正對青蛙活體進行腦脊髓穿刺,以保證整個過程足夠迅速、正確且安樂。可惜的是,台灣還有不少教師、助教或教授依然故我,只有一次影片或真人示範,而沒有提供練習的機會,就讓學生直接在活蛙上操作腦脊髓穿刺,這種粗糙的做法不僅罔顧動物福利,也置學生於不義。
3
解剖教學,未必需要犧牲活體動物
最後我想說的是,其實解剖教學需要的是動物屍體,而不是「剛死去的」動物。就像醫學院的人體解剖課,使用的是自願捐贈的大體,而不是將活人殺死當作教材,生物課上的解剖教學也可以使用因故而死的動物屍體,而不需要將活體動物弄死來解剖。我衷心希望不久的將來,我們可以不再為了怎麼把解剖教學用的青蛙犧牲而苦惱。
https://tw.news.yahoo.com/amphtml/%E8%A7%A3%E5%89%96%E9%9D%92%E8%9B%99%E7%9A%84%E5%AE%89%E6%A8%82%E6%AD%BB-%E4%B8%80%E9%BB%9E%E4%B9%9F%E4%B8%8D%E5%AE%89%E6%A8%82-014901605.html
動物安樂死缺點 在 鳥人鳥事多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好文分享❤️❤️❤️
我曾經差點犯下一樣的錯誤,讓Hero過度依賴我導致咬毛😢😢😢幸好碰到好的醫生及時制止我的行為,才沒讓情況變得難以挽回⋯⋯真的很感謝醫生~
文源:Dr Tariq Abou-Zahr BVSc ECZM Resident (Avian) MRCVS, "Why We Shouldn’t Hand-Rearing Parrots(為何我們不應人工哺育鸚鵡)", Parrots Magazine, 234: 30-32, Jul 2017.
對許多決定養一隻鸚鵡當寵物的人來說,根本沒考慮選擇由親鳥哺育出的鳥。妳何必這麼做?親鳥哺育的鳥永遠不會像牠們被人工哺育的同伴那樣極度「天真溫馴」或「可愛順從」,此外就連接近牠們都要費上大量時間和精力。人工哺育的鳥被默認為是溫馴的 - 這似乎是理所當然的答案。大眾雖然很可惜尚未接觸到訊息,但為主流寵物市場產出人工哺育、經歷銘印作用的鸚鵡擁有幾項已知缺點。
最近 BBC 紀錄片「相信我,我是個獸醫(Trust Me I'm a Vet)」播放關於飼養鸚鵡的片段我很有興趣,其中推廣了人工哺育遠不如親鳥哺育更適合當寵物的訊息。值得關注的還有商業化人工哺育鸚鵡在歐洲幾個國家如荷蘭和奧地利,目前因動物福利的緣故已成為違法行業。
[銘印問題]
人工哺育鸚鵡的主要問題在於它剝奪幼鳥為建立正常社交與性行為而與同類接觸的需求。由人類飼養的鳥很容易長期銘印在她們身上,成熟後往往較偏向視人類為社交和性方面的伴侶。展現程度隨鳥種而稍微不同,不過巴丹是出了名的極易受這些問題影響,且最不擅於應對。已銘印的鳥常對自己的飼主展現不當性行為,如求偶和自瀆,時常對與人類的接觸表現出強烈偏好,即便其牠的鳥就在附近。飼主未回饋這些性行為,或幾乎花費自己所有時間與自家鳥社交互動都能造成問題。有項研究顯示雄性鸚鵡的銘印比雌性更強烈,其主張由人工哺育導致的性銘印程度在性別上可能有差異。
最終,若鳥視人為滿足自己社交 / 性繁殖的主要來源,人成為牠的「族群」,牠不再明白物種上的分界。當那隻鳥被侷限在籠中,而牠其餘的「族群」遠離牠,包含牠選為潛在伴侶的人類,這會帶來極大的壓力,對鳥來說也容易受到相當大的挫折。在野外,多數鸚鵡正常作息的生活期間會花上幾乎所有時間待在其牠鸚鵡附近。這包含棲息在內。即便是獨自在籠內棲息,沒有其牠鳥在附近慰藉也與許多鸚鵡的正常行為模式相悖。
鸚鵡本能上是群居程度非常高的動物,一旦牠找到伴侶,通常會形成非常緊密的關係,深情地替對方理毛(allopreening)並幾乎永遠伴隨彼此。最後牠們會開始交配且考慮尋找巢穴哺育後代。親鳥哺育、未銘印在人身上的鸚鵡會找另一隻鸚鵡來履行。人工哺育、已銘印的鳥往往找人替代。
那個人對牠的「暗示」沒反應時,鳥變得更加沮喪。特別是那個人接著對自己的丈夫 / 妻子 / 朋友 / 孩子展現情感、鸚鵡待在籠內而對此無可奈何時。
是這種挫折造成以不同形式表現出的嚴重心理創傷。起初,可能會有尖叫和 / 或攻擊問題。雖然人們通常明白鸚鵡會挑一人作為伴侶並成為所謂「單一人的鸚鵡」、對其她家庭成員展現攻擊行為,她們往往不瞭解鳥為何對牠們所選定的人類「伴侶」展開攻擊。
[破壞羽毛]
若鳥變得太過沮喪,牠可能對任何可觸及的人攻擊發洩,包含牠最愛的人。除了攻擊,過多噪音和尖叫也常在這種情況下發生。隨著攻擊,鳥會發現自己越來越常被關在籠內,和自己選定伴侶的相處時間越來越少。這進一步增加問題,讓鳥更感到沮喪,引起甚至更深的心理創傷。
當鳥再也無法應付自身挫折,並需要額外的「應對機制」,最常見的結果是破壞羽毛的行為 - 咬毛。我已數不清我見到咬毛鸚鵡多少次,而飼主認為牠是「無聊」或感染蟎蟲。當妳詢問她們過去的經歷,幾乎無可避免都是人工哺育的鳥、單獨飼養、生活基本上都待在籠裡(即便牠每天出籠 2-3 小時)、絕大部分與其中一個家庭成員配對。身為不斷重覆聽到相同故事的禽類獸醫,這讓我沮喪至極,我確定如果我遭遇其中任何一件事也會把自己的毛拔掉!
咬毛不是這種情況下的唯一結果。有時會出現泄殖腔脫垂,母鳥也會在籠底重覆產蛋,以及最壞的情況下,破壞羽毛行為可發展至自殘。看到鸚鵡真正在殘害自己,造成極可怕的皮炎病變感染,有時露出下層肌肉的病例實在令人心碎。對如此重覆不斷的鳥而言,安樂死往往是最溫柔的選擇。
這種情況最困難之處在於試圖解決它。許多面臨上述問題的人一旦發覺行為問題的可能原因,便決定納入另一隻鳥做為牠的夥伴來解決。問題是,鳥在年幼時一旦銘印在人身上 - 就永遠保持了。假如牠順利回應新夥伴而未展現極大攻擊性,新來的鳥對牠來說可能在某種程度上佔有一席之地,不過就我多數的經驗,那隻鳥仍會更偏愛人類陪伴,牠還是會對人類飼主展現性行為且在許多情況下,牠會繼續咬毛,並以沮喪的狀態生活著。對我來說解答分兩部分。繁殖者應停止生產完全經歷銘印的鳥,人們在取得鸚鵡幼鳥時應伴隨其牠鸚鵡幼鳥,而非牠們單獨一隻!
[完全銘印與社交銘印]
儘管截至目前,狀況最少的是那些由親鳥哺育的鳥,但不可否認仍有必須接手的時候。例如親鳥拒絕哺育自己的後代、單親或失去雙親的鳥。這些情況下,繁殖者不接手牠們必然死亡。這些情況下,人們需要仔細思考她們哺育鳥的方式。在育雛器中的各別空間哺育鳥將造成鳥的完全銘印。反之,在集中幼鳥的空間共同照顧將形成社交銘印 - 鳥仍會對人類有某些程度上的銘印,卻隨時與其牠鸚鵡共處,仍然認清自己是隻鸚鵡。
雖然這些鳥仍可能承受行為問題,也可能比親鳥哺育的鳥更容易有諸如破壞羽毛行為等問題,有充分的科學證明幼鳥在一起照顧時,發展異常行為的風險大大降低。理想情況下,共同照顧幼鳥的空間會容納年紀與品種相似的鳥。不過,即使品種和年齡層混合也可提供良好效果,對鳥來說也是比單獨飼養更好的方案。我個人的看法是各別哺育再單獨售至寵物家庭以動物福利角度來看並不妥善,這種做法真的應被禁止。
值得慶幸的是,有越來越多繁殖者如今在遠離這些事,且在鳥界中出現一定程度的自我調整。有幾個讓幼鳥共同成長的大型機構最終維持穩定繁殖能力。只有一隻幼鳥、除了人工哺育別無選擇,並產出完全銘印的鳥,這樣的情況我懷疑是否合乎道德,人們必須承認在權衡之下,繼續這條路是否符合鳥的最佳利益。
[親鳥哺育的鳥能成為好寵物嗎?]
儘管親鳥哺育的鳥真的不是天生溫馴,一般甚至恐懼人類,有時達到相當明顯的程度,在親鳥哺育過程可採取一些步驟以提高產出鳥更穩定、更順從的機會。有科學證明以偶爾接觸新生幼雛為例,可讓鳥同等享受鸚鵡和人類的陪伴。這包括一週總共五次在還給親鳥之前,接觸新生幼雛 20 分鐘。雖然這對相當不滿於任何巢箱干擾的親鳥來說可能不容易,若有親鳥允許這樣做,這是個產出穩定、由親鳥育雛,且有成為良好寵物鳥潛力的理想方式。當然,有些親鳥不會允許,試圖進行可導致殺嬰或遺棄。
所謂的共親職(co-parenting)也是種透過親鳥哺育後代,但人類通常在清晨和傍晚補充餵奶的手法。某些情況下這會持續至羽翼豐滿 / 斷奶,有時繁殖者會將羽翼接近豐滿的幼雛移出巢外,以便完成短期照顧。更進一步的研究需考量這些鳥常出現的異常行為,不過初期報告顯示共親職是產出由親鳥哺育、穩定且具有良好寵物潛力,大有可為的做法。
即便完全由親鳥哺育,若在夠小的時候接手(剛好斷奶期)並給予大量時間和以獎勵為主的訓練,往往會成為良好穩定的寵物鳥。不過這種情況通常需要時間、知識與經驗,對養鳥新手來說可能不太適合。
[結論]
人工哺育牽涉到鸚鵡對人類的銘印作用,使鸚鵡越過其牠同類向人尋求社交與性方面的滿足。人們如今相信人工哺育往往要對我們在寵物鸚鵡身上見到的廣泛福利問題負責,包括咬毛和自殘。
單獨人工哺育並產出完全經歷銘印的鳥是許多人認為應列為非法的作為,如其它幾個歐洲國家所制定的一樣。反之,與其牠幼雛共同哺育和產生社交銘印而非完全銘印是更好的選擇,儘管不容易降低異常行為至親鳥哺育者所表現的程度,特別對於因公 / 母鳥缺乏育雛能力或喪親而無法選擇由親鳥哺育來說它是很好的折衷辦法。有些技巧可應用在親鳥哺育,例如接觸新生幼雛或共親職,這可使鳥溫馴,卻無銘印。這些鳥可能是最適合寵物生活的鳥類。最重要的是,鸚鵡乃群居物種,牠們應隨時有其牠鸚鵡的陪伴。雖然如果飼養鸚鵡的做法正確我完全支持,但我覺得把一隻寵物鸚鵡養在籠內的日子需要終結。
#魚酥翻譯
#每隔一陣子就要捅自己一刀
動物安樂死缺點 在 Jocelyn Kao牛奶兒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尊重智慧財產權,非經許可請勿任意轉載、盜圖以免觸法,歡迎使用臉書’’分享’’功能分享,謝謝大家。
流浪的生活很辛苦,
處處有對動物不友善的人類,
還有喪心病狂會虐殺動物的人魔,
還要小心恐怖的車禍和毒餌。
我只是想活下去,
流浪不是我願意的…
你可以不喜歡我,但請不要傷害我…
(請多認養流浪動物,讓他們不必再流浪,米克斯也是很棒的喔)
小編畫此張圖的用意,只是想傳達不要故意去虐待動物傷害動物,
因為近日看到網路上流傳一隻被人用竹籤插喉的浪貓,還有被滾水淋身的小黑狗,和之前被學生掐死的浪貓大橘子…
這篇主要要討論的是要愛護動物,不是流浪動物VS野生動物的問題,
這個問題其實我也一直想畫,但還在思考該怎麼表達,
因為畫出來可能會觸怒部分比較偏愛貓狗的人士…
當然貓狗是生態的外來種,都是因為自私的人類棄養或放養又沒結紮,在野外越生越多才造成流浪動物的問題,所以我個人也很反對棄養和放養貓狗,
台灣珍貴的原生物種需要被保護,
我自己也養貓狗,但是是養在家裡疼的,絕不讓牠們獨自出門…
放養的缺點除了貓狗容易在外頭發生意外(車禍、走失、被別人偷抱走、誤食有毒物、和其他貓狗打架受傷、
甚至沒結紮在外頭亂播種生出一堆浪浪沒人養,又面臨被安樂死的命運,
有許多家犬還會追車害路人受傷, 別硬ㄠ說牠們不會!!有很多狗就是會! 但錯不在狗,在主人。)
更糟的是如果你家住在靠近山區,
你的貓狗極有可能還會危害到山林裡的原生物種…
(別硬說牠們很乖不可能== 牠們是家人,是你懷裡心愛的毛小孩沒錯,但牠們還是有本能,會去獵捕其他動物…錯不在牠們,在主人。)
如果你是個負責任的主人,請管好你的貓狗,出門要牽繩,別放養、別棄養,
保護自己的寵物免於發生意外,也保護珍貴的野生動物。
關於宣導不放養、不棄養寵物,遛狗繫牽繩,
保護自己的寵物免於發生意外,也保護台灣珍貴的野生動物,請參考:
https://www.facebook.com/…/a.176652369151…/583943821755975/…
不要放任你的寵物去傷害野生動物,
我畫的另外一篇請參考:
https://www.facebook.com/…/a.176652369151…/792529380897417/…
https://www.facebook.com/藝慾-Art-desire-176641502486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