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動森稻蝗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動森稻蝗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動森稻蝗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動森稻蝗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0萬的網紅小聖蚊的治國日記,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黑貓老師這篇真是太棒了,難怪中華民國只敢教中國史不敢教台灣史(在我的年代) 【說書模式】 哈囉各位大家好。 (´・ω・`) 有鑑於跟八田與一有關的奇怪文章到處流竄,今天我們暫時忽略那些...呃...對政治有點過於狂熱的朋友,來聊點八田與一那時的台灣吧! (你知道的,這個專頁就是看奶、...

  • 動森稻蝗 在 小聖蚊的治國日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7-04-20 18:47:33
    有 869 人按讚


    黑貓老師這篇真是太棒了,難怪中華民國只敢教中國史不敢教台灣史(在我的年代)

    【說書模式】

    哈囉各位大家好。 (´・ω・`)

    有鑑於跟八田與一有關的奇怪文章到處流竄,今天我們暫時忽略那些...呃...對政治有點過於狂熱的朋友,來聊點八田與一那時的台灣吧!

    (你知道的,這個專頁就是看奶、看貓、一邊宅一邊長知識的地方,而不是政治互噴的地方。)

    -- -- -- -- -- -- -- -- -- --

    1895年,日本人在遙遠的韓國跟清國大打出手,打完不但拿到一大筆賠款,更是得到了台灣這塊寶島。

    日本超開心。

    那年帝國主義正風行,有了殖民地就好像是《列強俱樂部》的入場卷一樣,從此可以到處炫耀

    「欸,我是有殖民地的強國了啦! (゚∀゚)」

    結果呢?

    台灣人有夠兇,讓日本殖民初期頭痛到爆炸。

    -- -- -- -- -- -- -- -- -- --

    日本本來想說「新老闆上任,這些員工們應該會來巴結我才對吧?」

    沒想到腳都還沒踏進台北,台灣人就開始叛變了!WTF?搞了個《台灣民主國》要跟我對幹,害我又得準備打仗了......

    結果沒想到,戰壕都挖好了,城門卻突然一開,幾個人跑出來拜託我們趕快進城??

    原來是台灣民主國的老大跑了,剩下的士兵當場轉職成土匪,我只好趕快進去幫忙鎮壓。

    然後要補給的時候,這些台灣人也很大方的拿一堆東西賣我們,不過超貴的,台灣的物價都這麼高嗎?

    後來才知道是被乘機敲竹槓,森7!

    接著,往南慢慢的認識其他台灣朋友,這些朋友們熱情的招待我們,果然出了台北的南部地方就是熱情,嗯。

    結果隔天這些人卻突然拿刀砍我們

    搞屁啊幹! (#`Д´)ノ

    -- -- -- -- -- -- -- -- -- --

    好不容易平定漢人,接著還要去跟原住民交涉。

    日本:「聽好,以後台灣歸我管,你們都要乖乖聽話跟繳稅」
    原住民:(黑人問號.jpg)

    日本:「我說什麼,你們就要做什麼」
    原住民:(怕.jpg)

    日本:「不聽話的話就開槍打死你們」
    原住民:(出草.exe)

    結果一堆日本人被原住民幹掉,就算日本有著現代化部隊,還是攻不下這些超強的叢林戰士。 (之後勉強靠空中支援控制住局面。)

    而且更靠北的是,這些此起彼落的抗日行動就已經死一堆日本兵了,台灣的蚊子世界強,比台灣人還強十倍,日本兵幾乎都是被台灣蚊叮死的。

    為了征服強悍的台灣,日本政府每年要多花一千萬。

    ...

    「殖個民怎麼這麼難啊?英國跟荷蘭都是怪物嗎?」
    「到底怎麼有辦法殖民這麼多國家辣?」
    「我看乾脆把這鬼島便宜賣給法國算了,麻煩死了。」

    日本難過。

    「不行!我大日本肩負率領大東亞區域亞洲人一同對抗歐洲列強的使命!不可以就此打退堂鼓!!」

    日本振作。

    於是,日本放慢腳步,開始研究台灣的風俗民情、習慣、宗教信仰,同時開始「人口普查」跟「土地調查」,對順從的人民講道理;對不順從的人民拿著步槍講道理,花了好一段時間後,終於穩定了政權。

    -- -- -- -- -- -- -- -- -- -- --

    穩定了政權後,日本政府就開始思索「到底怎麼樣利用台灣來賺大錢呢?」

    「來種米如何?」
    「不行啦,台灣米有夠難吃,良田又少...」

    「那不然...糖?」
    「喔喔喔!讚讚讚!(゚∀゚)」

    就這樣,台灣的主力農業產品就定為「蔗糖」,日本開始鼓勵資產家來台投資製糖工業。

    台灣的農民們受到政策影響,開始種甘蔗。

    但是由於日本財團手握糖廠與設備,壟斷了市場,於是各個成為慣老闆,用超低的價錢收購甘蔗,再高價賣回日本本土,賺的錢全部放口袋,農民們被迫過著低薪的苦悶日子,抗議四起。

    「這樣不OK啊…」台灣總督府發現了問題。

    雖然賣蔗糖是很賺,但放任社會問題擴大遲早出事。於是開始想辦法改良其它的農業,希望可以開發出第二種主力商品,同時順便解決台灣的勞資糾紛。

    -- -- -- -- -- -- -- -- -- --

    很快的,台灣總督府找到了解答:「水稻」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日本,因為米的供應量不足,引起了一連串的暴動。

    「只要台灣的水稻產業發展起來,不但可以幫助日本本土度過這次風暴,以後也能防止糧食危機再度發生。再說,多一種選擇也可以幫助那些種甘蔗種到厭世的農民吧?」

    於是台灣總督府找了一堆專家推動這個水稻作戰計畫。

    先是植物專家磯永吉與末永仁,培育出全新品種「蓬萊米」

    這米不得了,一煮好就有BGM;一入口就有龍飛出來,頭上還會浮現「美味」兩個大字。

    「太好吃啦~~~!(゚∀。)」

    不論台灣人、日本人都對蓬萊米讚不絕口。

    總督府製藥所則派出:木下嘉七郎、羽鳥重郎、宮島幹之助,這幾位醫生合力寫了二十幾篇攻略來對付蚊子跟毒蛇,大大的增加了瘧疾與蛇咬的存活率,讓農民保持健康,也間接幫助農民開拓更多荒地成農地。

    另一方面,昆蟲學家素木得一、楚南仁博則是研究害蟲,開發出最新的農藥,這新的農藥一灑下去就像破滅魔劍一樣,蝗蟲跟螟蟲全部死光光。

    在這些日本學家的幫助下,台灣的水稻產量、質量戰鬥力瞬間破表!

    對台灣農民更有利的還有:稻米不像糖業那麼吃設備、技術,所以沒有日資壟斷的情況,本來種甘蔗被壓榨的農民們紛紛跑去種稻米。

    慣老闆們只好加薪跪求農民繼續種甘蔗,造成人事成本大增。

    但台灣不論是地主、還是農民的薪資則是全面大漲,賺賺賺。

    台灣逢萊米好吃又便宜,CP值超高,人人見了都喜愛,連天皇都指名不是台中豐原的米他不吃。於是超大量的逢萊米傾銷回日本本土。

    日本米商被打到喊不要,紛紛找日本政府QQ。

    「殖民不就是要剝削嗎?你怎麼反而讓他們來賺我們的錢勒!!」日本政府怒噴台灣總督府。

    這事件就是有名的《米糖相剋》

    -- -- -- -- -- -- -- -- --

    在這段期間,為了提高產量,也為了有效管制耕作區水源,讓日本可以隨政策調整稻米產量,台灣總督府找來《東京帝國大學》的工程師:八田與一來台灣想法子。

    沒想到這個八田與一是理組的,工程師的靈魂熊熊燃燒。

    『什麼「調整產量」辣!要搞就要搞強一點的好ㄇ!』

    ...結果最後作出來的是「全面提升產量」的嘉南大圳。

    台灣總督府只好靠法律來防禦逢萊米。

    像是規定:
    1. 限制台灣米在日本米收穫期的出口量。
    2. 提高米的稅。
    3. 增加種甘蔗的補助。
    4. 稻米要是漲價,強迫甘蔗也要漲,增加農民種甘蔗意願。
    5. 指定區進行輪作休耕

    才緩和住《米糖相剋》的現象。

    在這波一來一往的互動下,台灣大賺一筆。

    1903~1940年,台灣GDP平均成長1.97%,遠遠超過同時期的全球平均。

    蓬萊米功不可沒,超級CARRY的啦!

    台灣米好棒呀!

    ( ゚∀゚)o彡

    -- -- -- -- -- -- -- -- -- --

    【後記】

    咦?可是你看到有人說「日治時期的台灣人很窮,只能吃番薯簽」?

    是的沒錯,他沒有騙你。

    有在日治時期過到好日子的,是1930年前後的「成年人」

    (也就是《內地延長主義》那個時期)

    所以現在80歲左右的阿公阿嬤,印象最深刻的10幾歲時,就已經是戰火下的年代了。

    那時,隨著日本侵華戰爭不斷的擴大,台灣扛下前線的軍事補給重責,農民上繳的米與稅不斷的增加。

    到了太平洋戰爭後期,日本各種資源捉襟見肘,幾乎所有能拿的都被運往前線,更糟的是,菲律賓失守後讓台灣也成為盟軍轟炸的目標,各地生產量大減。

    經濟繁榮的盛況不再,被戰火陰影壟罩下的台灣人民只能一邊祈求戰爭早日結束,一邊貧窮度日,直到1945戰爭結束才稍微喘一口氣…

    而吃番薯簽的回憶,就是這段日子。

    而至於之後為什麼要繼續再吃10年的番薯簽,那又是另外一段故事了......(´・ω・`)

  • 動森稻蝗 在 黑貓老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7-04-19 16:10:04
    有 3,563 人按讚

    【說書模式】

    哈囉各位大家好。 (´・ω・`)

    有鑑於跟八田與一有關的奇怪文章到處流竄,今天我們暫時忽略那些...呃...對政治有點過於狂熱的朋友,來聊點八田與一那時的台灣吧!

    (你知道的,這個專頁就是看奶、看貓、一邊宅一邊長知識的地方,而不是政治互噴的地方。)

    -- -- -- -- -- -- -- -- -- --

    1895年,日本人在遙遠的韓國跟清國大打出手,打完不但拿到一大筆賠款,更是得到了台灣這塊寶島。

    日本超開心。

    那年帝國主義正風行,有了殖民地就好像是《列強俱樂部》的入場卷一樣,從此可以到處炫耀

    「欸,我是有殖民地的強國了啦! (゚∀゚)」

    結果呢?

    台灣人有夠兇,讓日本殖民初期頭痛到爆炸。

    -- -- -- -- -- -- -- -- -- --

    日本本來想說「新老闆上任,這些員工們應該會來巴結我才對吧?」

    沒想到腳都還沒踏進台北,台灣人就開始叛變了!WTF?搞了個《台灣民主國》要跟我對幹,害我又得準備打仗了......

    結果沒想到,戰壕都挖好了,城門卻突然一開,幾個人跑出來拜託我們趕快進城??

    原來是台灣民主國的老大跑了,剩下的士兵當場轉職成土匪,我只好趕快進去幫忙鎮壓。

    然後要補給的時候,這些台灣人也很大方的拿一堆東西賣我們,不過超貴的,台灣的物價都這麼高嗎?

    後來才知道是被乘機敲竹槓,森7!

    接著,往南慢慢的認識其他台灣朋友,這些朋友們熱情的招待我們,果然出了台北的南部地方就是熱情,嗯。

    結果隔天這些人卻突然拿刀砍我們

    搞屁啊幹! (#`Д´)ノ

    -- -- -- -- -- -- -- -- -- --

    好不容易平定漢人,接著還要去跟原住民交涉。

    日本:「聽好,以後台灣歸我管,你們都要乖乖聽話跟繳稅」
    原住民:(黑人問號.jpg)

    日本:「我說什麼,你們就要做什麼」
    原住民:(怕.jpg)

    日本:「不聽話的話就開槍打死你們」
    原住民:(出草.exe)

    結果一堆日本人被原住民幹掉,就算日本有著現代化部隊,還是攻不下這些超強的叢林戰士。 (之後勉強靠空中支援控制住局面。)

    而且更靠北的是,這些此起彼落的抗日行動就已經死一堆日本兵了,台灣的蚊子世界強,比台灣人還強十倍,日本兵幾乎都是被台灣蚊叮死的。

    為了征服強悍的台灣,日本政府每年要多花一千萬。

    ...

    「殖個民怎麼這麼難啊?英國跟荷蘭都是怪物嗎?」
    「到底怎麼有辦法殖民這麼多國家辣?」
    「我看乾脆把這鬼島便宜賣給法國算了,麻煩死了。」

    日本難過。

    「不行!我大日本肩負率領大東亞區域亞洲人一同對抗歐洲列強的使命!不可以就此打退堂鼓!!」

    日本振作。

    於是,日本放慢腳步,開始研究台灣的風俗民情、習慣、宗教信仰,同時開始「人口普查」跟「土地調查」,對順從的人民講道理;對不順從的人民拿著步槍講道理,花了好一段時間後,終於穩定了政權。

    -- -- -- -- -- -- -- -- -- -- --

    穩定了政權後,日本政府就開始思索「到底怎麼樣利用台灣來賺大錢呢?」

    「來種米如何?」
    「不行啦,台灣米有夠難吃,良田又少...」

    「那不然...糖?」
    「喔喔喔!讚讚讚!(゚∀゚)」

    就這樣,台灣的主力農業產品就定為「蔗糖」,日本開始鼓勵資產家來台投資製糖工業。

    台灣的農民們受到政策影響,開始種甘蔗。

    但是由於日本財團手握糖廠與設備,壟斷了市場,於是各個成為慣老闆,用超低的價錢收購甘蔗,再高價賣回日本本土,賺的錢全部放口袋,農民們被迫過著低薪的苦悶日子,抗議四起。

    「這樣不OK啊…」台灣總督府發現了問題。

    雖然賣蔗糖是很賺,但放任社會問題擴大遲早出事。於是開始想辦法改良其它的農業,希望可以開發出第二種主力商品,同時順便解決台灣的勞資糾紛。

    -- -- -- -- -- -- -- -- -- --

    很快的,台灣總督府找到了解答:「水稻」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日本,因為米的供應量不足,引起了一連串的暴動。

    「只要台灣的水稻產業發展起來,不但可以幫助日本本土度過這次風暴,以後也能防止糧食危機再度發生。再說,多一種選擇也可以幫助那些種甘蔗種到厭世的農民吧?」

    於是台灣總督府找了一堆專家推動這個水稻作戰計畫。

    先是植物專家磯永吉與末永仁,培育出全新品種「蓬萊米」

    這米不得了,一煮好就有BGM;一入口就有龍飛出來,頭上還會浮現「美味」兩個大字。

    「太好吃啦~~~!(゚∀。)」

    不論台灣人、日本人都對蓬萊米讚不絕口。

    總督府製藥所則派出:木下嘉七郎、羽鳥重郎、宮島幹之助,這幾位醫生合力寫了二十幾篇攻略來對付蚊子跟毒蛇,大大的增加了瘧疾與蛇咬的存活率,讓農民保持健康,也間接幫助農民開拓更多荒地成農地。

    另一方面,昆蟲學家素木得一、楚南仁博則是研究害蟲,開發出最新的農藥,這新的農藥一灑下去就像破滅魔劍一樣,蝗蟲跟螟蟲全部死光光。

    在這些日本學家的幫助下,台灣的水稻產量、質量戰鬥力瞬間破表!

    對台灣農民更有利的還有:稻米不像糖業那麼吃設備、技術,所以沒有日資壟斷的情況,本來種甘蔗被壓榨的農民們紛紛跑去種稻米。

    慣老闆們只好加薪跪求農民繼續種甘蔗,造成人事成本大增。

    但台灣不論是地主、還是農民的薪資則是全面大漲,賺賺賺。

    台灣逢萊米好吃又便宜,CP值超高,人人見了都喜愛,連天皇都指名不是台中豐原的米他不吃。於是超大量的逢萊米傾銷回日本本土。

    日本米商被打到喊不要,紛紛找日本政府QQ。

    「殖民不就是要剝削嗎?你怎麼反而讓他們來賺我們的錢勒!!」日本政府怒噴台灣總督府。

    這事件就是有名的《米糖相剋》

    -- -- -- -- -- -- -- -- --

    在這段期間,為了提高產量,也為了有效管制耕作區水源,讓日本可以隨政策調整稻米產量,台灣總督府找來《東京帝國大學》的工程師:八田與一來台灣想法子。

    沒想到這個八田與一是理組的,工程師的靈魂熊熊燃燒。

    『什麼「調整產量」辣!要搞就要搞強一點的好ㄇ!』

    ...結果最後作出來的是「全面提升產量」的嘉南大圳。

    台灣總督府只好靠法律來防禦逢萊米。

    像是規定:
    1. 限制台灣米在日本米收穫期的出口量。
    2. 提高米的稅。
    3. 增加種甘蔗的補助。
    4. 稻米要是漲價,強迫甘蔗也要漲,增加農民種甘蔗意願。
    5. 指定區進行輪作休耕

    才緩和住《米糖相剋》的現象。

    在這波一來一往的互動下,台灣大賺一筆。

    1903~1940年,台灣GDP平均成長1.97%,遠遠超過同時期的全球平均。

    蓬萊米功不可沒,超級CARRY的啦!

    台灣米好棒呀!

    ( ゚∀゚)o彡

    -- -- -- -- -- -- -- -- -- --

    【後記】

    咦?可是你看到有人說「日治時期的台灣人很窮,只能吃番薯簽」?

    是的沒錯,他沒有騙你。

    有在日治時期過到好日子的,是1930年前後的「成年人」

    (也就是《內地延長主義》那個時期)

    所以現在80歲左右的阿公阿嬤,印象最深刻的10幾歲時,就已經是戰火下的年代了。

    那時,隨著日本侵華戰爭不斷的擴大,台灣扛下前線的軍事補給重責,農民上繳的米與稅不斷的增加。

    到了太平洋戰爭後期,日本各種資源捉襟見肘,幾乎所有能拿的都被運往前線,更糟的是,菲律賓失守後讓台灣也成為盟軍轟炸的目標,各地生產量大減。

    經濟繁榮的盛況不再,被戰火陰影壟罩下的台灣人民只能一邊祈求戰爭早日結束,一邊貧窮度日,直到1945戰爭結束才稍微喘一口氣…

    而吃番薯簽的回憶,就是這段日子。

    而至於之後為什麼要繼續再吃10年的番薯簽,那又是另外一段故事了......(´・ω・`)

  • 動森稻蝗 在 王明勇的健康三好生活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7-02-20 10:29:54
    有 33 人按讚


    👍👍👍健康三好飲食救自己救地球:
    食用者好、生產者好、環境也好!打造台灣無毒島不是夢!有機更要有心!

    [公視紀錄片]《未來的收成》

     「不用農藥,到底可不可以養活全世界? 」

    使用農藥只有5成可正中害蟲,過度使用造成環境汙染與健康隱憂。科學家估計,若歐洲全面禁用農藥,一年將可遏止2萬6000件癌症發生,可減少約260億歐元醫療支出。

    目前慣行農法的蔬果可賣得較便宜,是因為未將對健康危害(醫療成本)、土地汙染、水源汙染等外部成本計入。若全部反應至售價上,將大幅提高消費者購買成本。

    美洲:墨西哥

    主要糧食作物為玉米,在北美自由貿易協定與美國政策補貼下,玉米進口價格低,墨西哥30%玉米仰賴進口。因收入太低,墨西哥有300萬農民放棄耕作,在城市底層流竄,沉默飢餓的一群。

    2007年,墨西哥發生玉米餅危機,在幾週內玉米漲價50% (玉米價格被大型買家聯合壟斷)
    墨西哥人發起「餓不能等」運動,要求正視糧食危機問題。

    墨西哥人原始的永續農業栽種方法稱為:米爾帕

    非洲:馬拉威

    全球每天一萬人餓死,多數在非洲,兒童為主

    馬拉威人每天收入不到一歐元

    糧食轉換率:慣行農法1:3,自然農法1:20~30

    因馬拉威的土地缺乏氮和磷,故農業學家提倡大型「農林耕作」計畫:以「格力豆」的葉子做肥料(又稱肥料樹),與作物交相種植,此種固氮的豆科植物,除了格力豆外,還有金合歡、銀合歡、相思樹等。可幫助提高土地的氮磷含量,遇到乾旱時作物仍舊可生長,收成量也較以往增加兩倍。

    綠色革命增加14%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亦讓土壤失去品質。樹木是最好幫助恢復地力的方法。

    若大面積種植單一作物,因生態未達平衡,又以農藥防治害蟲,將致使害蟲增加抗藥性,並加速土壤酸化。

    綠色革命提倡的工業化發展農業方式:
    大面積種植單一作物à使生態不平衡,作物害蟲問題反而擴大à增加使用農藥à土壤失去品質

    歐洲:德國
    不整地栽培法:以綠色植物直接覆蓋土壤,不翻地可避免攪動破壞原有土壤中微生物生態平衡

    三葉草為一種固氮植物,可幫助種植黑麥,且收成量與慣行農法相同。

    羅德爾協會發布一研究:取德國主要糧食作物:大豆、小麥、玉米,以有機與慣行農法連續種植30年,發現有機種植與慣行產量幾乎相等,但有機種植可減少45%能源消耗,40%溫室氣體排放量。在乾旱時因土壤保水性佳,產量可高於慣行。

    健康的土壤三特點:
    1) 呈現塊狀,放入水中不易散開,水質仍清澈。慣行農法土壤鬆散,水呈現混濁。
    2) 土壤中有大量根系:因為未施予化肥,植物需靠自己的力量生長根系吸收土壤中養分。
    3) 聞起來有森林中的味道:微生物種類繁多。

    2008年漢斯赫倫教授,率領全球400名科學家,擷取60個國家資料研究,發布「位於十字路口的農業」報告,指出生產至上的農業必須改變,須重視土壤品質和提升農夫收入,農業才能永續經營。

    非洲:肯亞
    主要作物是玉米,但當地玉米有三大天敵,造成百億歐元農損:

    巫婆草 (一種寄生植物,會從玉米根部吸走養分)、玉米螟蛾、土壤貧瘠

    國際昆蟲學家進駐非洲,以當地600種植物中,找出山螞蝗和狼尾草,發展出一種獨特的「推拉法」,以生態學觀點防治,有助玉米抵抗蟲害,使當地玉米產量是以往的10倍。

    (山螞蝗可驅趕玉米螟蛾,而種植在農田周邊的狼尾草,可吸引螟蛾,但狼尾草葉片會分泌汁液,讓玉米螟蛾的卵無法孵化)

    專家預估,生態農業在未來五到十年間,可幫助東非增加120%產量。
    世界銀行預估,每投入一美元發展農業,可獲得3美元的經濟效益,但投入一美元發展工業,卻只能得到1.5~2美元經濟效益。

    西非:塞內加爾
    2006/2~7月禁止歐洲洋蔥傾銷,使國內的洋蔥產業鏈蓬勃發展
    農業就業人口大幅增加,且2~7月是乾旱期,寸草不生,以往附近居民都會來砍洋蔥花帶回家餵牲畜。若洋蔥產業因傾銷價格過低,當地人無利可圖放棄種植洋蔥,將會影響到許多人生計

    在禁止洋蔥進口同時,政府也要為農民考量相關配套(如:倉儲措施),以控制市場供給量,減少中間商剝削
    à唯有改變市場觀念(生產者欲高價賣,消費者想低價買),讓消費者和生產者成為夥伴關係,緊密相連,才能將中間商剝削降到最低

    亞洲:日本(小川)
    日本有一億三千萬人口,除稻米以外,60%農產品須仰賴進口
    金子夫婦種植3公頃農地,約百種蔬菜,和30戶消費者維持緊密的「提攜」關係。
    提攜運動:1970年代,日本一群主婦發現二次大戰後提倡的綠色革命雖使產量增加,但使用農藥造成許多莫名病症與土地和水資源的污染,便自行尋找鄰近區域健康友善的生產者,發展緊密關係,每週由農民按照訂戶不同喜好要求,配送2籃菜。(主婦聯盟共同購買概念)

    2公頃地種植的蔬果可養活10戶人家,平均一戶須20公畝,以日本每人可耕地面積為4公畝計算,日本農業自給自足綽綽有餘,無須仰賴進口。
    唯有生產者與消費者關係和諧,才能共創永續農業與環境保護。

    以上文章感謝台灣農業讚志工林秀怡收看《未來的收成》一部想要翻轉全球食農觀念的紀錄片的筆記。

    紀錄觀點首播: http://viewpoint.pts.org.tw/?p=4275

     繼2007年大飢荒在全球造成騷亂後,聯合國食品權特派調查員奧利維耶•德•舒特確認「農業必須從根本模式上進行改變」。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工業為解決缺糧祕方的「綠色革命」,並未能成功達成任務,反而成為全球暖化,土壤、水和生物多樣性枯竭,環境大量惡化的元兇之一,迫使數以百萬計的農民外移,轉進城市,甚至淪落貧民窟。

     那麼,究竟「怎麼樣才能養活全世界呢?」《未來的收成》團隊在非洲、亞洲、南北美、和歐洲四大洲展開調查,從墨西哥到日本,沿途經過馬拉威、肯尼亞、塞內加爾、美國和歐洲的德國,以許多專家學者和各地農民在片中的見證為基礎,觀察到採用工業農業和開放農產品自由貿易造成的惡果。《未來的收成》還帶領我們去體驗世界各地的有機農業,無論就農學或經濟學的角度,這些農作方式的效率都非常高,尊重生態,講求環保,而且可以永續經營,絕對是未來農業的方向。

    見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BdlQ4gRdXc

    「台灣農業讚」分三個小組:「獨立媒體組」、「整合行銷組」以及「育成加速組」,更全面地支持台灣有機農業發展,實現「打造台灣有機島」的願景。

    「獨立媒體組」會專注台灣農業讚官網規劃和粉絲團經營,自許是台灣農業有溫度的獨立媒體,更期待陪伴更多農友轉型有機,提升台灣有機耕種比例以及糧食自給率。

    「整合行銷組」主要連結台灣農業讚駐站專欄作家、有機農友及友善通路,協助彼此間聯合策展和共同行銷,發揮「打群架」的力量,成就更大的市場效益。

    「育成加速組」是新的發展策略,也是未來積極推動的重點,所謂加速器的關鍵在於一流的輔導業師及種子資金,希望可以在短期間內,透過與業師們的腦力激盪,讓創業團隊的技術、市場、商業模式可以脫胎換骨,不但可能獲得我們投入的種子資金,也大幅提高未來找到資金的機率。目前正加速在尋找業師和啟動基金,也在洽談第一個投資標的。

    2016年核心志工小組召募中:http://www.ivcmatch.org/home/search_show.php?id=122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