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HOTO TALKS 2020 S1:
植物作為隱喻 〗
2020年首場的Photo Talks,我們邀請到了潘怡帆、陳含瑜、陳郁文三位創作者,前來與我們分享他們「以植物作為隱喻」的影像創作。
🌴 潘怡帆《Rash》
專職攝影的潘怡帆,在生活風格雜誌擔任攝影、編輯多年。她發現...
-
〖 PHOTO TALKS 2020 S1:
植物作為隱喻 〗
2020年首場的Photo Talks,我們邀請到了潘怡帆、陳含瑜、陳郁文三位創作者,前來與我們分享他們「以植物作為隱喻」的影像創作。
🌴 潘怡帆《Rash》
專職攝影的潘怡帆,在生活風格雜誌擔任攝影、編輯多年。她發現,同樣幾種熱帶植栽不斷出現在生活雜誌的影像中,而在造訪歐洲的溫室時,16世紀起殖民者在世界各地採集的植物,無論是來自南美的仙人掌或來自亞洲的蘭花,都被種植在同樣的白色鑄鐵架玻璃屋內,這讓來自亞熱帶前殖民地的怡帆感到困惑不安。於是,她在入夜後拍攝植物,以城市的燈光作為背景,藉由強烈的光源指認可疑的熱帶植物。探究都市風景與當代生活風格的想像,是如何被植物學歷史所形塑。
🌵 陳含瑜《刺刺的河》
印尼西加里曼丹島的小鎮Sungai Duri,印尼語意為「刺刺的河」,小鎮因一條河道長滿帶刺植物、蜿蜒而過的河流得名。相傳1967年,印尼軍方引發當地大雅族屠殺華人的「紅碗事件」發生時,這條河被染為血紅色,人們說若要尋找親人的屍體,可以往這些長滿刺的植物探尋,因為那植物尖利的刺會勾住屍體的衣服。在此次的創作計畫中,陳含瑜至印尼駐地考察,於人類學式的田野觀察中,探索歷史、植物與口傳敘事間的意象轉化。她試圖關注的並不是傷痛的歷史事件本身,而是心中有著無法拔除的刺的人們,如何被時間推動著並且繼續的日常。
🎍 陳郁文《自然性》、《天際棲息》、《著紅》
至美國芝加哥藝術學院攻讀研究所的陳郁文,思索著當她的身份在觀察者、採集者與製作者之間不斷轉換時,該如何生產出新的觀看與感知方式,去鬆動特定的固化疆界。她的裝置作品《自然性I》,利用植栽、植物裝置、投影的植物影像,創造出特殊的身體與視覺經驗;錄像作品《自然性II》則拍攝芝加哥的非本土亞熱帶植物。這些作品集結了生活中碎片式的景象與回憶,期望藉由影像重構新的經驗形式,開啟對當代「自然性」、「人工性」、「真實」與「 虛假(擬)」 的思辨,並且延伸叩問身份認同的議題。
—
若我們仔細思考,或許會發現在我們的社會中,植物不僅僅是某種生物分類,更承載著許多的歷史、文化或政治意義。1月3日晚上7點半,歡迎大家來參加此次Photo Talks,一起聽聽在這三位創作者的作品中,植物在其本身以外,還有著哪些隱喻意涵。
—
〖PHOTO TALKS 2020 S1:植物作為隱喻〗
講者|潘怡帆、陳含瑜、陳郁文
時間|2020/1/3(五)19:30
地點|Lightbox 攝影圖書室(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19號 )
入場|19:00 開始自由入場(免費參加,歡迎自由樂捐)
備註|詳情請參考臉書活動頁面
加里曼丹華人 在 陳又津 YuChin Chen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印尼共產黨是艱難的課題,但認知極淺的我,竟也在這個大舞台軋上一角。看到記者被華報拒訪,或者還有什麼沒寫出來的,都覺得這篇報導得來不易。
“當時華人是目標,媽媽和祖父母一家六口,從家鄉加里曼丹的亞洋岸村一路往大城市逃,最後投奔至華人較多的雅加達,住在親戚家, ”台灣作家陳又津轉述母親1967年那段顛沛流離的日子。她說:“媽媽的華人同事親眼看到自己的爸爸被殺,非常害怕,而她們曾居住過的難民營條件很差,人們很窮,每天都有屍體被抬出來。”
逃難,是許多老一輩印尼華人的共同記憶,有錢人逃得比較遠,能離開印尼,逃至中港台,而剩下的華人,像陳又津的母親,則被歸化為印尼國籍,並放棄原有的中文姓氏,在各方面受到種族歧視。而這一切,都源自於1965年發生的“九三〇事件”。
--
可以轉為繁體,方便閱讀唷。
https://www.dw.com/zh/%E5%8D%B0%E5%B0%BC%E5%85%B1%E4%BA%A7%E5%85%9A%E4%B8%8E930%E4%BA%8B%E4%BB%B6%E4%B8%BA%E4%BD%95%E4%BB%8D%E6%98%AF%E7%A6%81%E5%BF%8C%E8%AF%9D%E9%A2%98/a-58089240
加里曼丹華人 在 獨立評論在天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1970年代,為了躲避 #印尼反共時期 連帶對華人的壓迫,媽媽與家人從亞洋岸逃到坤甸,童年貧苦。
從坤甸出發,我們開了2小時的車程到亞洋岸,說是要回故鄉,卻也不知道該做什麼。
穿金戴鑽雍容華貴的舅媽,囑咐司機在市集停車,讓她去路邊買幾塊炸香蕉,雙方聊起為什麼來這裡,一旁賣香蕉老闆的父親看著我媽說,「#你家在前面。」
老人說,我媽和她的父親長得很像,不用說就知道她是誰家的孩子。
「我一點也不覺得自己很像。」我媽說。但這張臉,確實是回家的通行證。
明明沒有事先約好,但巷口聊天的幾個人,紛紛替我們集思廣益,哪裡能找到相識的人。忽然,穿紅衣服的女人叫出我媽的名字,我媽立刻快步向前,問她是阿永嗎?兩人緊緊握著手,兩下、三下──好像不這麼緊緊抓住,對方就會像夢境一樣不見⋯⋯
找到回家的路 👉 https://bit.ly/3sIj1t6
加里曼丹華人 在 獨立評論在天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作家陳又津帶著身為印尼華人的媽媽回印尼,中途停在加里曼丹的「中國城」山口洋,落腳外資四星旅館。第二天一早,下樓吃早餐,媽媽說:「我嚇一跳,電梯裡面怎麼沒唐人?」
#中國城 #唐人街 #印尼 #華僑 #新二代
https://bit.ly/2YHgrG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