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鳥理財其貳
【學投資理財前,該知道的事】
前陣子在限時有投票,發現對投資理財有興趣的朋友還滿多的。
今天,就來寫篇關於投資理財的文。
有鑑於並非每位朋友都有相關背景知識,所以接下來的內容不會一口氣講得太難,會用循序漸進的方式做說明。
而這次的主題是
.
『學投資理財前,該知道的事』
.
用...
#凡鳥理財其貳
【學投資理財前,該知道的事】
前陣子在限時有投票,發現對投資理財有興趣的朋友還滿多的。
今天,就來寫篇關於投資理財的文。
有鑑於並非每位朋友都有相關背景知識,所以接下來的內容不會一口氣講得太難,會用循序漸進的方式做說明。
而這次的主題是
.
『學投資理財前,該知道的事』
.
用三分鐘帶你了解:兩個重要觀念+一個簡易的估算公式
___
在最開始,想分享關於『收入』的概念。
大家都知道,我們的金錢流向可以分成收入和支出。
支出這塊先暫且不提,我們先講『收入』就好。
從理財的角度,收入可以分成兩種:
1.主動收入
2.被動收入
主動收入,指的是『透過工作』所得到的收入。
被動收入,指的是『不須付出大量時間、精力』就能得到的收入。
用一個較直觀的想像:
工作,需要『主動』付出勞力才能得到,所以是主動收入。
被動,就是你幾乎啥都不用做,你的口袋裡就會『被動』的裝滿錢。
看到這,你可能會想
.
『啥都不做錢就會跑進來?這也太唬爛了吧XD』
.
然而,仔細留意一下我們生活周遭,就有許多例子,好比說,租房子這件事。
如果你有一間房子、並租給別人,除了簽約、報稅等的文書作業,幾乎什麼都不用做。
相較於『工作』,用個誇張點的說法,只要房子沒出事、你幾乎只要呼吸就能賺錢。
不需要付出太多的精力、勞力就能獲得收入,這就是種被動收入。
當然,被動收入不只這種,包括儲蓄的利息、股票基金的買賣……這些用『錢去賺錢』的方式,也是常見的被動收入方式,這也是大家俗稱的投資。
講完了收入的基本概念,接下來我們來講投資。
___
事實上,若你有接觸一些媒體、書籍的話,你可能會看到以下這兩個詞彙:
1.被動投資
2.主動投資
接下來,我將帶著大家來瞭解這兩個概念。
在講這兩個概念之前,我們要先講一個名詞
.
『指數』
.
這裡講的指數,並不是高中數學的2的幾次方。
用白話點的方式來說
.
『在投資理財中,指數指的是一個經由統計模型,來評估某市場、某產業的指標』
.
所以,假定有一組指數能夠反應全台灣股市的狀況(事實上也的確有,等等講)。
.
那麼這個指數的數字越高,就代表台灣的股市的價值越大。
反之,若指數的數字越低,就代表台灣的股市的價值越低。
那剛剛講到有個指數是能反應整個台灣的股市狀況的嘛,這個指數就是『加權指數』,在台灣它更令人熟知的名詞叫做『大盤』
.
加權指數的概念不難,就類似於加權平均數的概念。
用個容易理解的方式舉例。
假設今天你拿到段考成績:
國文學分是4學分,你考了90分
數學學分是3學分,你考了80分
英文學分是3學分,你考了70分
那你的段考加權平均分數就是:(4×90+3×80+3×70)÷(4+3+3)=81分。
又或者,你可以寫成:90×40%+80×30%+70×30%,一樣等於81分。
在金融上的『加權指數』就類似這樣的概念。
只不過是把科目換成股票,再按照每種指數的規則去定義股票的權數計算方法。
當然啦,關於指數的計算方式還有很多細節(像什麼市值加權、股票加權…),但這邊就暫時不提。
至此你只需要知道一個概念
.
『指數可以反應某特定市場、產業的表現狀況』
.
講完了指數的概念,接著回來講主動和被動投資。
先講被動投資。
所謂的被動投資,用最簡單的方式理解就是
.
『透過特定投資工具(證券),被動的追蹤指數狀況』
.
如果某指數上漲50%,你就跟著他賺50%,如果它下跌50%,你就跟著他下跌50%。
.
換言之,你在做被動投資時,一旦你選擇了追蹤的指數後,你的投資績效就全部由該市場的表現決定。
至於它背後的原理,以後有機會再提。
而與被動投資相反,有些人不想和指數共存亡,他們想要具有自主性,這就是『主動』投資:
1.想買什麼標的(目標證券)就買什麼
2.想什麼時候買就買,想什麼時候賣就賣
當然,因為主動投資必須自己做出選擇,因此相較於被動投資,其背後所花的時間、成本也會比較高。
以上,大概就是主動投資和被動投資的概念。
___
最後,要跟大家分享一個簡易的估算公式。
事實上,不論是主動投資還是被動投資,大家最關心的就是報酬率。
然而,用%這樣的概念不好做生涯規劃,因此有人提出了一個叫『72法則』的估算法。
所謂的72法則,簡單來說就是
.
『用72除以投資標的預期增長率,可以得出預期資產翻倍的時間』
.
舉例來說,假設你起初投資100元,預期複利率9%,所以一年後會得到109元。
而利用72法則
.
『72÷9=8』
.
每年資產翻1.09倍,約到第8年的時候100元就會變200元。
透過這樣的方式可以很簡易的估算自己的資產變化,同時也可以辨別市面上不正確的資訊。
比方說,若有人自稱平均每年複利率50%,想開課、出書教投資。
用72法則來看,他每一年半資產就翻倍,像這樣的人就是在唬爛,如果他真的這麼神,他早就變首富了。
所以72法則的用處滿頗廣的,可協助你判斷一個人可不可信。
___
第一次寫這類貼文,不確定大家看不看得懂,大家可以留言告訴會不會太難。
若想看更多這類貼文,可以留言和我說!
.
#凡鳥理財 #投資 #理財 #投資理財
加權平均數算法 在 子迂的蠹酸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有段時間沒接觸行為科學的書籍了。 天下文化 此次出版的《雜訊》,是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康納曼,與另外兩位學者共同撰寫。康納曼在台灣曾經出版過《快思慢想》,這本非常經典之作。雖然當初出版時有部分翻譯問題,但內容中討論的「快思」及「慢想」兩套系統,以及對人類諸多不理性行為的討論,依舊能帶來諸多啟發。
書名名為《雜訊》,聽來費解,但其實這是統計學上未能妥善解釋或改善的變因。本書開頭便以人類打靶時的不同結果,作為解釋「雜訊」的方式。若彈孔集中分布於靶心,則不存在偏誤或雜訊;若彈孔集中但偏離靶心,則產生了「偏誤」;彈孔集中與否的狀態,則取決於是否受到「雜訊」干擾。康納曼於書中明確的說,統計學長期發展皆致力於發現並解決「偏誤」,鮮少花費氣力於消除「雜訊」。
書中將雜訊分作水準雜訊、型態雜訊,而型態雜訊中又包含了場合雜訊。水準雜訊所指,便是不同個體因為性格和專業判斷不同,產生的不同結果。型態雜訊,則是因個體對不同事件好惡有差異之別,導致統計意義上的雜訊。而場合雜訊則屬於無法歸類的項目,諸如天氣、情緒等等。
舉本書中的法官故事為例。有些法官平均起來特別喜歡輕判,有些則喜愛重判,這是水準雜訊。而部分法官針對盜竊案特別重判,或針對單親家庭的罪犯特別寬容,這是型態雜訊。而宣判當天的天氣、法官的情緒、咖啡的好壞等則為場合雜訊,因太不可定義及討論,則被視為單純的隨機變數。本書《雜訊》,即為討論如何消除水準及型態雜訊而寫。
20世紀初,統計學大師高爾頓參加一場鄉間活動,主持人將一頭牛牽至台上,請底下800餘位鄉民猜體重。這些鄉民中有畜牧專家,也有單純的路人。他們將手中的投注票丟到箱中進行活動。高爾頓不相信這麼多閒雜人等能正確猜出牛的體重,事後向主辦單位索取全部投注票,算得所有人猜測的平均體重為1197磅,而牛隻的實際體重為1198磅,平均數離真實數字相去不遠,就連中位數也與實際體重相差無幾。
當然這是群眾智慧的一個現象,但前提是群眾並未產生從眾或錨定等效應。換之,重要的是讓意見彼此獨立,就能發揮群眾智慧,降低雜訊。作者提及許多大型組織的決策,之所以會產生過大的雜訊,有相當程度的因素在於組織內部不願導致爭吵,避免有不團結的氣氛。事實上確實如此,許多企業的中高層幹部,都不願意與其他同級主觀產生紛爭導致雙方不睦,更別提下屬敢當面質疑上司決定了。
當然這些高層都並非是甚麼尋常人,他們都是受過專業訓練的專家,只是作者認為這些專家學者們,都對自身過於自信,否定自己有「客觀性的無知」存在,導致許多判斷下得果斷,卻被過多雜訊所影響,進而影響了決策的效益。
如何減少雜訊就成了更重要的問題。最重要的方式,便是保持對事物的開放心態,並衝分理解判斷的目標是準確,而並非是領導人個人特質的展現。決策不能以單一個案去審視當前狀況,而更應該以統計意義為出發點進行思考,並非陷入個案的故事及敘事結構,進而喪失客觀性。更重要的是不要對事情有「絕對」的判斷,更應該以「相對」的數字方式評斷事件。總而言之,這本書以長期被統計領域忽視的「雜訊」為題,寫了一本引人深思的著作。
每次閱讀行為科學或行為經濟學書籍時,我總能感受到一股濃濃的「反人性傾向」。作者雖然於書中並非否定人類的直覺或第一反應,但本書有相當篇幅皆用於描寫演算法或統計模型優於人類,甚至部分內容還提出,人類針對不同事物的加權比重,遠遠不及於等比重的方式用於統計模型中。
閱讀時,我不斷想起曾火紅一時的電影《魔球》。指MLB奧克蘭運動家隊,曾於2000年以數學統計模型,建立一支低薪資但卻足夠強大的球隊。該部電影中,將所有球員的能力量化分析,並否定了過往球探覓才時的直覺和潛力。果不其然,本書也略帶提到《魔球》原作。魔球確實曾經影響大量運動領域,MLB曾有多支球隊皆引進魔球計量法,進而重新打造隊伍。近幾年就連NBA也出現部分球隊,將這套系統引進,並成功打造勁旅。不過魔球的成功,也僅能代表這套系統能有效打造勁旅,真正遇上統計意義上的「異數」時,統計數字是沒有能力發掘潛力巨星的,如Kawhi Leonard或Stephen Curry於選秀或生涯初期,都是黯淡無光的球員,若全採用魔球方式,這類球員恐將沒有今日之巨星地位。
書中因多次以演算法為主軸,強調人類應該將直覺至於判斷的最後階段,而非是一開始就有直覺先入為主。作者曾以法官判決及醫療診斷為部分篇章的主題,總無可避免地提及人工智慧於這些領域的發展。多少讓人想到,《關鍵報告》中的犯罪預判系統,以及《心靈判官》中的全能西比拉系統。每每讀這類行為經濟學的書籍,總讓人有種反人類和反人性的衝動。
本書相當有趣。若你是《快思慢想》的讀者,則齋主我相當推薦你一讀,畢竟書中大量引用前作的思維陷阱案例,並有大篇幅提及「系統一」的缺失。若齋友你不曾讀過《快思慢想》,那本書有相當篇幅用於介紹這本前作,甚至在幾位作者巧妙的敘述下,你會發現讀完《雜訊》時,你也有了相當《快思慢想》的思維基礎。
《雜訊》已經全台上市。 今天(7/1)博客來還有特殊優惠,《快思慢想》66折,同時還可以用75折的價格加購《雜訊》。有興趣的齋友們還不趕快下單購買嗎?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3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