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鳥理財其貳
【學投資理財前,該知道的事】
前陣子在限時有投票,發現對投資理財有興趣的朋友還滿多的。
今天,就來寫篇關於投資理財的文。
有鑑於並非每位朋友都有相關背景知識,所以接下來的內容不會一口氣講得太難,會用循序漸進的方式做說明。
而這次的主題是
.
『學投資理財前,該知道的事』
.
用...
#凡鳥理財其貳
【學投資理財前,該知道的事】
前陣子在限時有投票,發現對投資理財有興趣的朋友還滿多的。
今天,就來寫篇關於投資理財的文。
有鑑於並非每位朋友都有相關背景知識,所以接下來的內容不會一口氣講得太難,會用循序漸進的方式做說明。
而這次的主題是
.
『學投資理財前,該知道的事』
.
用三分鐘帶你了解:兩個重要觀念+一個簡易的估算公式
___
在最開始,想分享關於『收入』的概念。
大家都知道,我們的金錢流向可以分成收入和支出。
支出這塊先暫且不提,我們先講『收入』就好。
從理財的角度,收入可以分成兩種:
1.主動收入
2.被動收入
主動收入,指的是『透過工作』所得到的收入。
被動收入,指的是『不須付出大量時間、精力』就能得到的收入。
用一個較直觀的想像:
工作,需要『主動』付出勞力才能得到,所以是主動收入。
被動,就是你幾乎啥都不用做,你的口袋裡就會『被動』的裝滿錢。
看到這,你可能會想
.
『啥都不做錢就會跑進來?這也太唬爛了吧XD』
.
然而,仔細留意一下我們生活周遭,就有許多例子,好比說,租房子這件事。
如果你有一間房子、並租給別人,除了簽約、報稅等的文書作業,幾乎什麼都不用做。
相較於『工作』,用個誇張點的說法,只要房子沒出事、你幾乎只要呼吸就能賺錢。
不需要付出太多的精力、勞力就能獲得收入,這就是種被動收入。
當然,被動收入不只這種,包括儲蓄的利息、股票基金的買賣……這些用『錢去賺錢』的方式,也是常見的被動收入方式,這也是大家俗稱的投資。
講完了收入的基本概念,接下來我們來講投資。
___
事實上,若你有接觸一些媒體、書籍的話,你可能會看到以下這兩個詞彙:
1.被動投資
2.主動投資
接下來,我將帶著大家來瞭解這兩個概念。
在講這兩個概念之前,我們要先講一個名詞
.
『指數』
.
這裡講的指數,並不是高中數學的2的幾次方。
用白話點的方式來說
.
『在投資理財中,指數指的是一個經由統計模型,來評估某市場、某產業的指標』
.
所以,假定有一組指數能夠反應全台灣股市的狀況(事實上也的確有,等等講)。
.
那麼這個指數的數字越高,就代表台灣的股市的價值越大。
反之,若指數的數字越低,就代表台灣的股市的價值越低。
那剛剛講到有個指數是能反應整個台灣的股市狀況的嘛,這個指數就是『加權指數』,在台灣它更令人熟知的名詞叫做『大盤』
.
加權指數的概念不難,就類似於加權平均數的概念。
用個容易理解的方式舉例。
假設今天你拿到段考成績:
國文學分是4學分,你考了90分
數學學分是3學分,你考了80分
英文學分是3學分,你考了70分
那你的段考加權平均分數就是:(4×90+3×80+3×70)÷(4+3+3)=81分。
又或者,你可以寫成:90×40%+80×30%+70×30%,一樣等於81分。
在金融上的『加權指數』就類似這樣的概念。
只不過是把科目換成股票,再按照每種指數的規則去定義股票的權數計算方法。
當然啦,關於指數的計算方式還有很多細節(像什麼市值加權、股票加權…),但這邊就暫時不提。
至此你只需要知道一個概念
.
『指數可以反應某特定市場、產業的表現狀況』
.
講完了指數的概念,接著回來講主動和被動投資。
先講被動投資。
所謂的被動投資,用最簡單的方式理解就是
.
『透過特定投資工具(證券),被動的追蹤指數狀況』
.
如果某指數上漲50%,你就跟著他賺50%,如果它下跌50%,你就跟著他下跌50%。
.
換言之,你在做被動投資時,一旦你選擇了追蹤的指數後,你的投資績效就全部由該市場的表現決定。
至於它背後的原理,以後有機會再提。
而與被動投資相反,有些人不想和指數共存亡,他們想要具有自主性,這就是『主動』投資:
1.想買什麼標的(目標證券)就買什麼
2.想什麼時候買就買,想什麼時候賣就賣
當然,因為主動投資必須自己做出選擇,因此相較於被動投資,其背後所花的時間、成本也會比較高。
以上,大概就是主動投資和被動投資的概念。
___
最後,要跟大家分享一個簡易的估算公式。
事實上,不論是主動投資還是被動投資,大家最關心的就是報酬率。
然而,用%這樣的概念不好做生涯規劃,因此有人提出了一個叫『72法則』的估算法。
所謂的72法則,簡單來說就是
.
『用72除以投資標的預期增長率,可以得出預期資產翻倍的時間』
.
舉例來說,假設你起初投資100元,預期複利率9%,所以一年後會得到109元。
而利用72法則
.
『72÷9=8』
.
每年資產翻1.09倍,約到第8年的時候100元就會變200元。
透過這樣的方式可以很簡易的估算自己的資產變化,同時也可以辨別市面上不正確的資訊。
比方說,若有人自稱平均每年複利率50%,想開課、出書教投資。
用72法則來看,他每一年半資產就翻倍,像這樣的人就是在唬爛,如果他真的這麼神,他早就變首富了。
所以72法則的用處滿頗廣的,可協助你判斷一個人可不可信。
___
第一次寫這類貼文,不確定大家看不看得懂,大家可以留言告訴會不會太難。
若想看更多這類貼文,可以留言和我說!
.
#凡鳥理財 #投資 #理財 #投資理財
加權平均分 在 口袋財經 Pocket Mone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美國科技股創網路泡沫以來新高,要怎麼看呢?】
S&P500的科技類股指數在20號收盤突破了2000年3月網路泡沫時代的歷史紀錄。但什麼是S&P500呢?科技股又包含哪些公司呢?就讓口袋財經帶你看仔細吧!
網頁好讀版 ➡️ http://bit.ly/2ui0CWt
👉 S&P500指數是什麼?
S&P500是Standard & Poor’s 500的縮寫,顧名思義是由知名的評級企業標準普爾公司Standard & Poor編制,衡量美國股市表現的一種指數;這個指數是來自S&P公司精選的500家美國上市企業的市值和流通量計算得來。簡單的說,有點像從一群表演者裡挑出有代表性的幾位,再根據評審的給分計算這群人的加權平均分數。
👉 這和科技類股有什麼關係?
如同上面講到的,因為S&P挑選的公司橫跨各個領域,所以我們可以按照公司所屬的產業區分,把指數拆分成不同種類(比如金融、生技、消費等等領域);平常在聽廣播或閱讀新聞時常常出現「某某類股帶動某某指數」的說法,意思就是指某一種類的公司股票表現得特別好,因此帶動了整個指數往上走。S&P500IT就是那500家企業中,被分類到科技類的股票的綜合表現。
👉 S&P500科技類包含哪些公司??
按照權重大小排序,S&P500IT指數的前五名依序是Apple(蘋果)、Microsoft(微軟)、Facebook(臉書)和Google的母公司Alphabet,都是相當有代表性的產業龍頭,是這波漲勢的帶動主力。比較有趣的是,Amazon和Netflix雖然被認為和科技類有關,但被S&P分類在非必需性消費的分類。隨著時間,指數的成分股也會隨S&P的選擇更動,不會永遠固定。
經由這次的貼文,希望大家對S&P指數有基本的認識,值得再仔細思考的則是這次「回到泡沫時代高點」的意義──產業的發展、投資氣氛和2000年時有什麼不一樣?這有可能是另一次泡沫嗎?留言或私訊讓我們知道你的想法吧!
#SP500 #Technologysector #Introduction
-
不想錯過Pocket新聞嗎?
歡迎訂閱電子報!
【Pocket Money電子報】
請點我 ➡️ http://eepurl.com/cEFL-9
【加入Line】
請點我 ➡️ https://line.me/R/ti/p/%40zaj3719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