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加拿大資產增值稅計算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加拿大資產增值稅計算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加拿大資產增值稅計算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4月26日】市場關注拜登加稅議案,上週五美股3大指數反彈,道指升227點或0.67%,標指升1.09%,納指升1.44%。標指守住4100回升,以上週五4180收市計,距離上方4250阻力再升空間不足1.6%。本週多隻大型科技股出業績,納指偷步炒上,惟前頂14175阻力仍然較大,早前納指回調較深,...
加拿大資產增值稅計算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4月26日】市場關注拜登加稅議案,上週五美股3大指數反彈,道指升227點或0.67%,標指升1.09%,納指升1.44%。標指守住4100回升,以上週五4180收市計,距離上方4250阻力再升空間不足1.6%。本週多隻大型科技股出業績,納指偷步炒上,惟前頂14175阻力仍然較大,早前納指回調較深,反彈亦較遲,所以搏升穿14175阻力後,估計升至14350才是下一級阻力,以此計算仍有2.4%上升空間,因此納指值搏率較標指高,也是近期轉強原因之一。週一收市有Tesla業績,週二有微軟及Google,週三有蘋果及Facebook。
除了留意大藍籌業績外,週四凌晨亦有美聯儲議息,會否改變QE政策成為焦點,上週有加拿大率先縮減QE,歐洲則保持放水,十年債息回落至1.55厘,美聯儲壓力減退下,估計不變應萬變居多,但要小心議息前美股有震盪。上週傳拜登新的個人資產增值稅會調升一倍,引起很大回響,週三晚拜登會出席兩院進行演說,料有更多細節出台,究竟是否雷聲大雨聲點,週三便有答案,暫時美股未見有恐慌情緒。
疫情在發展中國家爆發,印度過去3天有超過100萬個新增個案,繼巴西後阿根廷也出現大爆發,開始接近失控邊緣,再度有大爆發引起市場不安。現時歐美發達國家接種率已達3成,惟近期新疫苗接連出了不少問題,美國接種人數也呈下滑趨勢,疫情再度成為股市下調借口。上週有13億美元資金從新興市場股票基金中流走,是3個月以來最多,印度盧比在過去一個下跌了3.5%。
新興市場有壓力,中國卻從中受惠,人民幣俏俏走強,離岸人民幣升穿6.49水平。在近期的大爆發中,中國保持很低感染率,國內工廠仍在100%產能中運作,此刻遇上印度工廠停工,中國工廠承接不少訂單,所以近期的紡織股及航運股已再度起動。
港股過去兩週出現多次大型抽水,過百億的便有騰訊(700)、美團(3690)、安踏(2020)及中國燃氣(384),抽走超過2000億資金,但市場承接力很強,流動性充裕基本上已完全消化,市況未見進一步轉弱,反而上週五恒指已回升至29078收市,貼近29200橫行區頂部。
圖太郎認為今次市場發出兩大訊息,一是市場不缺錢,只要有足夠折讓,市場仍很樂意接貨。二是市底雖強但交投不多,上週五只有1429億,反映低價不少資金願意接貨,卻不太願意在市場高追,似乎對後市仍有一定保留。
恒指經過3月大調整後,已在28300橫行消化6星期,本週四為期指結算,估計也快將出突破。由於美股很強,向下回吐空間有限,A股在外資力買下亦開始回升,所以圖太郎認為向上突破機會高少少,或許接下來先挑戰3月中29600阻力再算。
美股中概股回勇,連帶港股個別板塊股買盤亦轉積極,上週四圖太郎建議買入的信義光能(968),上週五立即開車,此股破位在即仍有留意,中美聯手在減排方面落功夫,光伏股調整完是時間炒高一轉。疫情再度擴散,醫藥股繼續發力,開拓藥業(9939)新藥在對抗新變種病毒有成效,股價大升兩成後開始進入回氣階段,上週五建議買入的藥明生物(2269)也開始回升,手上牛仔獲利一倍,減磅後仍有繼續持有。另外,上週初建議在280元買入美團,牛仔至今升幅已逾200%,走勢未轉壞仍可繼續持有,今日留意29200的好淡攻防戰。
希望大家多一點👍及多share支持一下🙏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
#圖太郎
加拿大資產增值稅計算 在 Eddie Tam 譚新強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3月事情特別多
上周提到近期最大的利好因素為大量外資湧入人民幣資產,包括A股和債券,港股也間接受惠。單是流入A股的資金已經超過1000億元人民幣,雖然相對A股成交量,佔比仍不算高,但有帶頭的心理作用。本來1月A股升幅仍落後於港股,但過年後,情况已有明顯改變,A股升幅反超前,而且成交量也開始急速上升。看來A股的「引擎」,已被外資成功「撻着」!
但眨眼已到2月下旬,全球市場將面對多個短期關口,A股、港股,以至歐、美股市能否繼續這次反彈,甚至演變成為新的牛市?從現在到3月底,有一大堆足以影響市場的事件將發生,讓我逐一分析。
(1)2月底,MSCI將會決定新的A股inclusion factor,會否一如巿場期待,由現在少得可憐的5%,提升至較像樣的20%?跟隨MSCI EM(新興市場)指數的資金數量很龐大,超過兩萬億美元。如成真,A股在指數的權重將由0.7%增至近3%,可引進近600億美元。
近日不少的買貨,肯定是衝着MSCI而來的。所以即使出現一點「buy on rumours, sell on news」也不為奇,但估計不會太嚴重,因為後面3月,還有很多其他對市場重要的事情。至於MSCI是否一定把A股權重增加3倍呢?當然不是百分百,加3倍聽起來很多,但即使增至20% inclusion factor,仍是很低,且MSCI已暗示希望加速,能在7至8年內增至正常的100%。
美國債上限到頂 違約機會微
(2)美國的國債debt ceiling(債務上限)在3月1日將到頂,國會必須在此死線前通過方案把上限提升。真的不通過而導致違約,不太可能發生,因為如出現,將是一場比GFC更嚴重10倍的全球浩劫。但在過去,國會確曾多次「玩嘢」,走至違約邊緣。最嚴重的一次是2011年,當時的反對黨為共和黨,就曾以違約來威脅奧巴馬政府減少財赤。最後議案還是得到通過,但有些債已過期,拖了幾天,導致美國國債被標普有史以來第一次下降評級。
幸運的是現在的反對黨為民主黨,比較開明講理,雖然也不滿總統特朗普,在經濟已不錯的時候,再以大幅減稅來刺激經濟,帶來巨大財赤,但應不會以極端行動來作威脅。再加上美國才剛結束政府停擺,誰都不想再弄個國債違約問題出來。
中美料延長貿易談判期
(3)中美貿易談判也將在3月1日到期。最新的傳聞傾向樂觀,有美國媒體報道雙方已着手寫MOU(備忘錄),包含6個要點,包括5年內消減美中貿赤、保持人民幣滙率穩定,在5年內達到自由兌換、減少國企補貼,和拆除互聯網防火牆等。
我認為這些可能真的是美方的一系列要求,但中方在短期內,幾乎不可能真的完全答應(雖然某些改革可能對中國是好事)。最快談攏的仍是較簡單、數字上的逆差問題,其他的結構性談判,需時較長。最大可能性仍是延期60天。特朗普是一個極為好大喜功的人,經常說中美貿易談判,如達成協議,將是歷史上最大的刁,他怎麼可能放棄在峰會上做最後拍板人,這個重要的邀功機會?
還有一點大家要留意,即使中美達成協議,應仍需美國國會通過,某些民主黨領袖如Schumer(舒默),他們的對華態度或更故意鷹派,以示他們比共和黨更愛國。就算準備代替NAFTA的USMCA(美國-墨西哥-加拿大協定),到現時仍未獲參議院贊同通過。不少貿易條約如TPP,更胎死腹中。
不少美國投資者認為如達到協議,市場也將sell on news。我認同這個可能性,但如短期消息是延期,那麼市場反應未必太激烈。但如萬一談判完全決裂,特朗普宣布馬上把關稅提升至25%,那麼全球市場必將暴跌。
留意鮑威爾言論 或再惹市場恐慌
(4)美國聯儲局在3月中開會,雖然市場已預期不會加息,但我認為仍有一點重要性,因為將會是兩年多來第一次,打破每季加息一次的節奏。記招上聯儲局主席Powell(鮑威爾)的表現也重要,需要留意他的鴿派立場會否又再次出現變化。
最近美國國債孶息曲線又再趨扁平,2年期及10年期息差只有13點子(1厘等如100點子)。如Powell再講錯說話,曲線隨時變成倒掛,或將引來一陣子市場恐慌。
(5)3月底英國脫歐限期將至,現在市場仍不太擔心,似乎預期文翠珊政府將會對歐盟申請延期,再次「kick the can down the road」。我贊成將會延期,不應出現 No Deal Brexit,但拖延不等如已解決了問題。我認為很多人幻想的第二次公投的機會不大,反而最後的脫歐方案可能比想像中硬,沒有一個跟歐盟的自由貿易協議,反而需要重新設立一些南北愛爾蘭的陸路關卡。此措施極不理想,也擔心喚醒IRA恐怖活動,但實在是沒辦法之中的辦法。
再說一遍,英國本身不太重要,但如出現問題,「過硬脫歐」的傳染渠道必定是貨幣,即英鎊大幅貶值,拖低歐元,然後推高美匯指數DXY,間接推低所有EM貨幣,包括人民幣,只希望這是一個短期的影響,不會改變資金流入人民幣資產的長期趨勢。
英硬脫歐 將推高美匯拖低人幣
不過,請留意一點,歐洲核心的德國,因受到多方貿易戰,再加上全球傳統汽車業的不景氣影響,已經接近經濟衰退邊緣,10年期債息又再回落到只有0.1%(間接拉低美債息口),最近接近10%的歐債又回到負利率。所以歐央行根本沒資格加息,歐元也強不到哪裏去。
(6)大致上,市場應已消化掉以上的大部分事情。但3月還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利好元素仍未充分反影出來。這就是在兩會後,預期中央將宣布頗大幅度的減稅政策。根據我自己非科學化的民調,大部分國內朋友,仍不太相信政府真的會大幅減稅。以他們過去「營改增」和個稅改革的經驗,計算下來,發現其實沒有多少真正的減稅。但我認為市場有點太過cynical,今次減稅應該比較認真,將把增值稅從16%減至13%,估計減稅7000億至8000億元人民幣,加上去年的個稅,總額將約為1.5萬億元人民幣。不要小覷減稅的威力,美股從2017年升至2018年中的大升浪,最大的推動力就是減稅。如果要減稅的效果更大,我建議可定下一個中長期消費佔比GDP的目標,譬如最少由現在的約42%提升到50%。這做法表示決心,如減稅一次不夠,可以再減第二、第三次,直至達標為止。
當然除這些特別事件外,3月A股及港股還會陸續宣布業績,預計好不到哪裏,但更重要的是看下季度和下半年的業務前景指引。3月可能還有最後一件事,剛聽到傳聞,特別檢察官Mueller(米勒)的調查報告,千呼萬喚,或在短期內交出來。我有點懷疑,覺得仍將拖一會。就算出來,也必先給新的司法部長redact一輪,最後的公開報告,或者已體無完膚。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