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加拿大原住民天主教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加拿大原住民天主教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加拿大原住民天主教產品中有2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加拿大明天30/9穿橙色Wear Orange #真相與和解全國紀念日 多倫多總教區舉行「真相與和解全國紀念日祈禱活動」 【鹽與光傳媒資訊】2021年9月30日(星期四)將是加拿大首個「真相與和解全國紀念日」以紀念原住民寄宿學校受害者與倖存者。天主教多倫多總教區也以行動來回應此紀念日,總主教多...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公視新聞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加拿大原住民團體,日前在一間印地安寄宿學校舊址,發現地底下埋有215個孩童的遺骨,再度掀起關於寄宿制度的黑暗歷史。由於當時這些學校是由天主教教會管理,加拿大原住民關係部長,要求教宗方濟各要正式道歉。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
「加拿大原住民天主教」的推薦目錄
- 關於加拿大原住民天主教 在 一六 · 台北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加拿大原住民天主教 在 goodbyehkhellouk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加拿大原住民天主教 在 國際內世鏡|Insight Into Issues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加拿大原住民天主教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加拿大原住民天主教 在 Buan 月亮說話 月亮曆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加拿大原住民天主教 在 Rti 中央廣播電臺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加拿大原住民天主教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加拿大原住民天主教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加拿大原住民天主教 在 一六 · 台北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8-18 21:35:19
《塵封孤墳的血與淚──加拿大寄宿學校「無名墓」事件》 ❙ 時事文章 編輯|曾子薰 近來,加拿大原住民部族著手尋找未知的非正常死亡可能埋葬地,並於2021年陸續面世,目前出土的三座百人坑中,已發現的無名童屍數量高達一千一百具,加拿大舉眾譁然,也讓當時政府對原住民的種族迫害行為再度浮上水面。...
加拿大原住民天主教 在 goodbyehkhellouk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6-21 09:34:52
加拿大總理今次堅呀 「教宗唔好逃避」 三年前,加拿大政府要面對獨立調查報告揭發自己國家有份參與,為期近一百年嘅殘酷強行「同化」原住民下一代,迫小朋友入寄宿學校嘅黑歷史。上星期,其中一間學校就發掘咗215個小朋友無名無姓無身份無墓碑嘅屍體。 先唔好話係內疚或者係偽善,至少加拿大政府願意多次道歉同賠...
加拿大原住民天主教 在 國際內世鏡|Insight Into Issues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6-22 12:31:26
上週四(27日),加拿大原住民團體Tk'emlups te Secwepemc First Nation主席卡西米爾(Rosanne Casimir)表示,他們在卑詩省(British Columbia)「坎路普斯印第安寄宿學校」(Kamloops Indian Residential School...
-
加拿大原住民天主教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1-06-03 21:01:35加拿大原住民團體,日前在一間印地安寄宿學校舊址,發現地底下埋有215個孩童的遺骨,再度掀起關於寄宿制度的黑暗歷史。由於當時這些學校是由天主教教會管理,加拿大原住民關係部長,要求教宗方濟各要正式道歉。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29244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
-
看更多:
■【P sharp新聞實驗室】全媒體新聞實驗,提供新一代的新聞資訊服務。 (https://newslab.pts.org.tw)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聚焦台灣土地環境、勞工司法、族群及平權等重要議題。 (https://pnn.pts.org.tw) -
加拿大原住民天主教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7-06-07 17:54:22魁北克市Quebec City又稱魁北克城,是一座位於加拿大魁北克南部的城市,人口約70多萬主要使用法語,是魁北克省首府,信天主教人口佔91.2%。。魁北克市是墨西哥以北唯一的留有古老城牆的北美洲城市。當中的魁北克歷史城區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1985年)。其位於聖勞倫斯谷地,整個城市坐落於聖勞倫斯河北邊。控制新法蘭西的水路入口,因而有美洲的直布羅陀之稱。城市下部份在河邊,上部在戴蒙岬角(Cap Diamant)上;目前兩部之間有路、階梯和纜索鐵路。距魁北克最大城市滿地可約275公里。此地的原始居民為印第安各民族(統稱為原住民),這些民族在至少10,000年前便在加拿大居住。法國探險家薩繆爾•德•尚普蘭於1608年建立魁北克市,此地成為法國殖民地新法蘭西的首府。在英法七年戰爭中的1759年在魁北克市亞伯拉罕平原戰役,法國守軍戰敗投降,魁北克市以及新法蘭西的相當大的一部分(見1763年巴黎條約)從此成為英國殖民地。芳堤娜城堡(Château Frontenac)也稱芳堤娜古堡酒店,座落於加拿大魁北克市聖勞倫斯河北岸,是加拿大太平洋鐵路公司建於19世紀末的一系列古堡大飯店之一,用作招倈旅客。芳堤娜城堡是由建築師布魯斯•派爾斯(Bruce Price)設計,於1893年落成。芳堤娜古堡酒店的姐妹酒店包括魁北克省里西廬古堡酒店、亞伯達省的班夫溫泉酒店和路易斯湖城堡酒店。17世紀時加拿大東部曾是法國在北美洲的殖民地新法蘭西的一部分。1672年至1682年,及1689年至1698年,新法蘭西殖民地的總督是法國芳堤娜伯爵路易斯•包德(Louis Buade)。芳堤娜城堡以芳堤娜伯爵命名為記念。二次大戰時,1943年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和美國總統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舉行的魁北克會議,就是在芳堤娜古堡酒店召開的。魁北克聖母聖殿主教座堂(Basilique-cathédrale de Notre-Dame-de-Québec)是羅馬天主教的宗座聖殿、天主教魁北克總教區的主教座堂和,位於魁北克城Buade街20號,是加拿大的主教長教堂,墨西哥以北美洲最古老的主教座堂。它是北美洲最古老的本堂區聖堂,也是北美洲第一座升格為宗座聖殿的教堂(1874年),目前被列為世界遺產。主教座堂為新古典主義立面,裝飾有豐富的藝術品: 花窗玻璃、繪畫和聖壇燈(路易十四的禮物)。新法蘭西的四位總督和魁北克的主教們都安葬在此。
加拿大原住民天主教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加拿大明天30/9穿橙色Wear Orange
#真相與和解全國紀念日
多倫多總教區舉行「真相與和解全國紀念日祈禱活動」
【鹽與光傳媒資訊】2021年9月30日(星期四)將是加拿大首個「真相與和解全國紀念日」以紀念原住民寄宿學校受害者與倖存者。天主教多倫多總教區也以行動來回應此紀念日,總主教多默‧哥連士樞機(Cardinal Thomas Collins)會在聖彌額爾主教座堂大殿舉行祈禱會,屆時會以視象方式進行播放,《鹽與光天主教電視》也會同步在電視及網上播出。
《鹽與光》播放詳情:
日期:2021年9月30日(星期四)
時間:上午10時 (加東)/上午7時 (加西)
閱讀詳情:
加拿大原住民天主教 在 Buan 月亮說話 月亮曆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國際訊息】
今年的諾貝爾替代獎也頒給了在加拿大致力於原住民族權利的部落領袖。Freda Huson一直在抗爭反對貫穿部落的天然氣管道,並且在加拿大這個曾經深深傷害原住民族生存與文化的國家,持續帶領族人抗爭當中。
-----
弗雷达·赫森 (Freda Huson )
弗雷达·赫森致力于加拿大原住民的维权事业。原住民不忘自己与先人土地的血肉联系,要求对建筑项目有发言权。
现年 57 岁的赫森是Wet'suwet'en女酋长。 2010 年以来,她一直居于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境内的本族群领地,创立了 Unist'ot'en Camp,--同时是殖民主义心理创伤治疗中心和抗议营地。 赫森和同仁们反对修建一条输送页岩气并贯穿土著地区的天然气管道。
去年,加拿大当局突袭营地一检查站,引发起全国范围抗议活动。赫森领导的行动使管道项目倒退多年,但迄今未能使之停建。
赫森运用的是一种整体方式,将土著人民环境保护和争取土地权利的斗争同更深层次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斗争结合在一起--在一个数世纪以来他们一直遭受可怕暴力和剥削的国家。最近发现的一所天主教寄宿学校附近数百土著儿童乱葬坑再次将这一痛苦实施呈现在世人眼前。
加拿大原住民天主教 在 Rti 中央廣播電臺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比悲傷更悲傷的加拿大黑歷史😢😢😢】
#天主教會 24日為一個世紀前在教會經營的寄宿學校發生的虐待暴行,向 #加拿大原住民「明確地」道歉。這些學校是加拿大政府為了同化 #原住民孩童 所設置的。😞😞😞
https://www.rti.org.tw/news/view/id/2112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