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功能主義例子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功能主義例子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功能主義例子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功能主義例子產品中有13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思考框架是創造力背後的推手 我們心中,本來就有各式各樣的思考框架,我們思考的方式就是如此。這些思考框架有的簡單、有的複雜,有的精確、有的粗略,有的美麗、也有的邪惡。但不論如何,都會呈現現實的某些面向,協助我們提出解釋、抓住重點,做出決定。 例如,民主制度是一種思考框架,而君主制度也是一種思考框...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0的網紅偽學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認真聽】純愛不純|#台灣青春愛情電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 李長潔 . 自2008年台灣電影再次興起以來,通俗的青春愛情故事,不但成為話題與票房的解方,也時常在各影展獲獎。以《#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為例,金馬獎就入圍5項,也榮獲「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盤點台灣青春愛情電影的興起,除了7...

功能主義例子 在 朱家安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8-18 12:53:47

Kate Manne《不只是厭女》128頁的註,記錄了一個 #改良性定義 受到辭典編輯認可, #詮釋的不正義 再退一城的時刻。我週二晚上的IG哲學直播,也會稍微介紹這個例子。 ⁡ Manne 《不只是厭女》讓我們有更清楚的概念可以用來理解、思考和討論社會議題。這本書作為原創學術著作,寫作清楚有條理且...

功能主義例子 在 Antoris Tu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8-02 11:21:13

20210709 - 高功能未爆彈 生而為人至此的天生使命感是什麼? 是什麼迫使自己必須成長? 我們因什麼泉源而不斷的進步與檢討? 樹洞事務所:從恐慌找自己的狗血命 心有餘而力不足是什麼感覺? 大家有經歷過這個感受嗎?我想身為一個被情緒疾病纏身的患者其實被這份感受纏繞的很深很深喔。 我其實忘記...

功能主義例子 在 王若昱營養師|日日營養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16 10:58:41

處在資訊爆量時代,很難沒有壓力,尤其是強迫症或完美主義(強迫症戒斷中的me🙂) ⠀⠀ 最近疫情也影響全台灣人心惶惶,居家上班不可怕,可怕的是小孩在家🥲 除了外在環境、工作、財務之外,人際關係也是很大的壓力來源(但也是很大的動力來源,矛盾🤪) ✤ ⠀⠀ #身心壓力容易導致自律神經失調 自律神經系統,分...

  • 功能主義例子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9-25 20:00:46
    有 946 人按讚

    ▍思考框架是創造力背後的推手

    我們心中,本來就有各式各樣的思考框架,我們思考的方式就是如此。這些思考框架有的簡單、有的複雜,有的精確、有的粗略,有的美麗、也有的邪惡。但不論如何,都會呈現現實的某些面向,協助我們提出解釋、抓住重點,做出決定。

    例如,民主制度是一種思考框架,而君主制度也是一種思考框架。在商業產業上,精實生產(lean manufacturing)是一種思考框架,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即「目標與關鍵結果」,因英特爾與谷歌的先後採用而聲名大噪)也是一種思考框架。宗教是一種思考框架,世俗人文主義(也就是不信神的道德觀)也是一種思考框架。法治是一種思考框架,「強權即公理」也是一種思考框架。種族平等是一種思考框架,種族主義也是一種思考框架。

    在我們的種種推理上,思考框架不但是重要基礎,而且應用極為廣泛。近幾十年間,從哲學到神經科學,各式各樣的領域都曾研究人類的思考框架,只是用來描述的術語有所不同,包括:模板、抽象概念、再現(representation)、基模等等。

    時至今日,不論是硬科學或社會科學領域,多半都已經接受「人類透過心智模型來思考」的概念。只不過,這其實是相對晚近的概念。在二十世紀初,多半還只有哲學家在思考「人類如何思考」的問題。佛洛伊德對大腦的奧祕深感興趣,但他是當時的例外,而非常態。到了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像是卡西勒和維根斯坦等哲學家,則是以心智所操縱的符號與語詞為基礎,以此來認識心智。這確實是邁出了一步,讓人以更理性的方式來瞭解「認知」,但一切仍然只是理論,沒有實證。

    等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開始有實證科學家研究人類的心智—心理學家接手哲學家的研究,特別是開始思考大腦內部的認知過程。一開始,學者認為認知過程就像是嚴格的邏輯運算,但實證研究並無法支持這種論點。大約在1970 年代,「心智模型」的概念開始流行,眾人也開始認為人類的推理並非邏輯形式的運作,而更像是在模擬現實:我們評估各種選項的方式,是去想像可能發生的種種情況。

    如今,這種觀點已經由許多心理學家與認知科學家經過眾多實驗得到證明。近年來,由於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能夠即時視覺化呈現受試者的腦部活動,就連神經科學也踏入了這項研究領域。舉例來說,研究顯示,人類構思未來的時候,會啟動那些和空間認知與3D 思考相關的大腦區域。可以說,其實就是在有目的、刻意的做夢。

    這項研究成果,讓我們對人類如何思考的理解,開始默默改變,瞭解了心智模型是人類認知的基本構件。不論我們任何的所見、所知、所感、所信,都始於我們對宇宙萬物的思考方式。我們如何理解世界,會受到我們「相信」世界如何運作所影響,包括:事情為何會發生、未來會如何發展,以及如果我們採取行動之後又會如何。

    .

    ▍「解釋」帶來的好處

    因果框架要求一切必須有說得通的解釋,這點除了讓我們得以歸納類推,也讓我們得以學習。這是一項重要特點,而且也是一項相對較新的發現。一般來說,學習是發生在得到資訊的時候—聽到老師講課、看到書上的描述、或是學徒動手修修補補的時候。但在做因果解釋的時候,那位提供資訊和解釋的人其實也在學習。這項觀點是由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倫布羅佐(TaniaLombrozo)提出,她是這個學術領域的熠熠新星,引領著一套關於「解釋」機制的新科學。

    倫布羅佐從大學時期開始,就發現不論在心理學、社會學、哲學,處處可見關於解釋的想法。雖然這似乎就明擺在眼前,但事實證明,關於「解釋」這件事本身,科學界的研究都還不夠深入。舉例來說,為什麼我們會覺得某些事值得解釋、又有某些事不值得解釋?解釋能讓我們如何有所成就,或者如何讓人誤入歧途?倫布羅佐的研究從心理學和哲學出發,填補了一些我們關於解釋的知識空白。

    倫布羅佐對於「透過解釋而學習」的研究,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實驗中,倫布羅佐請成年受試者看看兩群來自外星的機器人,分別名為glorp 和drent。兩群機器人各有不同的顏色、體型、腳部形狀的特徵,但受試者並不知道真正的重要區別是哪一項。實驗人員請一半的受試者去描述glorp 和drent 各有何特徵,而另一半則是要解釋glorp 和drent 各有何特徵。(兩群機器人都很可愛,但是真正區分的重點並不在於顏色或體型,而在於腳部的形狀。)

    結果如何?比起那些只需要描述而不需要解釋的人,那些必須提出解釋的受試者,在找出真正區別之處的表現,明顯高出一截。倫布羅佐做了很多次實驗,結果都類似。她甚至也對小孩做了實驗,結果一樣:如果要小孩提出因果解釋,他們的表現就會更棒。

    讓我們把這點再拉回來討論思考框架:我們用因果框架來解釋這個世界的時候,其實就是在學習,因此我們會更瞭解這個世界,我們也能產生更深入、更準確的見解。而且,向別人解釋這個世界,也能讓自己更瞭解這個世界。這項發現對教育和育兒來說,具有直接的意義:記得要小孩解釋他們推論的過程,而不只是要他們給答案。(這或許也有演化上的意義:比起其他不去解釋這個世界的動物,人類透過解釋的機制,也就學得更快、學得更多。)

    這件事能帶來的好處,絕不只是知道怎麼區分glorp 和drent而已。人類從最早的時候,就開始想像出各種秩序的概念,在群星當中勾勒眾神的身形,將各種物種加以分類。小孩會花上幾小時,分類排列著自己的小車車、小布偶、樂高積木,還有萬聖節糖果(直到爸媽半夜偷偷來吃掉)。這種分類和重新分類的動作,靠的就是我們取得抽象概念、進行歸納類推的能力。

    要是少了取得抽象概念的能力,我們就會覺得自己碰到的一切都是完全陌生,沒有任何一般法則能夠告訴我們該怎麼做。

    .

    以上文字摘自
    《#造局者》
    思考框架的威力
    Framers: Human Advantage in an Age of Technology and Turmoil
    .
    作者:庫基耶, 麥爾荀伯格, 德菲爾利科德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昨天在贈書直播中,談到用過去經驗類比現在或未來未知的處境,是大腦很重要的工作。說真的,這項能力對我們活下來真的幫助很大。

    然而,我們昨天也提到,這種思考慣性同時也造成了某些限制。尤其過去經驗本來就比較偏頗,這種慣性要調整,就必須經過有意識的自我教育。

    「思考特定議題的時候,我腦海裡如果浮現越多人的立場,最後得到的結論就越讓人信服。」~漢娜鄂蘭

    版面上的朋友們,因為常閱讀不同作者的智慧,所以特別能進行討論。這其實更有利於我們看到不同人的觀點,並且選擇適合我們的思考方式,而不只是因循故舊。

    今天晚上沒有直播,明天晚上的直播,會再談談傳統教養跟自我傷害的關係。這實在是一種沉重的話題,錯用思考框架,讓我們代代相傳著創傷。

    祝願您,能充實我們的思考框架庫,這是能有多元選擇的基礎之一!

  • 功能主義例子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8-16 07:50:31
    有 157 人按讚

    好書推薦《#造局者》部落格文末抽獎贈書 2 本
    這是我今年讀過最喜歡的書之一,作者探討在這個 AI 崛起和時局飄渺動盪的年代,人類已經無法跟演算法和電腦的計算速度競爭。但是,身為人類的我們仍然擁有一項電腦無法取代的優勢:「懂得建立、想像、創造各種思考框架的能力」,掌握這項能力的人在未來會愈來愈有優勢。
    部落格文章 https://readingoutpost.com/framers/
    Podcast 用聽的 https://readingoutpost.soci.vip/
    .
    【這本書在說什麼?】
    《造局者》這本書的作者是三位學者共筆,他們都是在 AI 和 大數據領域有卓越的成就,分別是《經濟學人》雜誌資深編輯庫基耶(Kenneth Cukier)、英國牛津大學網路研究所教授麥爾.荀伯格(Viktor Mayer-Schönberger)、歐洲管理科技學院教授,決策、模型暨數據中心主任德菲爾利科德(Francis de Véricourt)。

    他們發現在 AI 崛起和世局動盪的現在,人類最無可取代的能力之一就是「決策能力」,而要擁有好的決策能力就必須掌握許多不同的「思考框架」。因為當一個人能提出正確的思考框架,就能找出更多的選項,做出更好的決策,創造更好的局勢。深諳此道的人就被稱之為「造局者」。

    這本書從人類如何做出好的決策出發,談到建立思考框架的重要性,也提供我們三種最重要的建立思考框架的方式。在書本中段,則說明了遇到瓶頸的時候,如何重啟另一個思考框架。在後半段則說明了我們該如何學習更多的思考框架,以及讓自己擁抱更加多元性的策略,並且培養敏銳的心智。

    如同這本書的介紹影片裡談到的:生活中一切都需要抉擇,而做出更好抉擇的秘訣,就在於思考框架。駕馭這種思考方式可以讓你更瞭解世界、改善工作表現和人際關係、促進社會進步。這也是人類之所以能夠勝過機器和 AI 的因素。成為「造局者」正是未來人才必不可缺的關鍵技能。
    .
    【什麼是造局者?】
    以標準的定義來說,「造局者」(Framer)指的就是起草美國憲法的那一群人,他們建立了聯邦政府的框架。因為美國憲法就像是一個思考框架,用來定義和界定聯邦政府的職權及程序。而在這本書中,造局者指的就是那些「懂得建立和運用思考框架的能手」。

    這本書要講的重點之一,就是無論人們的地位高低,每個人都可以成為造局者:「能夠發揮和建立思考框架,或是重啟思考框架的能力,讓自己的生活乃至於整個世界有所不同。」作者也不斷強調建立思考框架所需要的技巧,可以靠著訓練與經驗不斷進步。這本書就像是一本操作指南。
    .
    【什麼是思考框架?】
    在1970年代,「心智模型」(Mental Model)的概念開始流行,人類的推理並非以邏輯形式在運作,反而更像是在模擬現實:人們評估各種選項的方式,是去想像可能發生的種種情況。我們對於世界萬物的思考方式,會受到你「相信」這個世界如何運作而影響。因此,面對同樣一件事情,用不同心智模型在思考的人會有不同的觀點。

    而在這本書中所謂的「思考框架」(Frame)就是我們選擇和應用的心智模型,這會決定我們如何理解世界、決定我們如何行動。面對一個新的情境,我們也可以用思考框架去歸納和歸類,並且想出一個抽象的概念,在應用到這個全新的情境裡面。

    舉例來說,當我們要畫地圖的時候,經常會採取「笛卡爾直角坐標」的思考框架,這上面有X軸和Y軸的維度可以幫我們用2D的觀念畫出相對的距離和位置。可是當你要在台北市搭捷運從A地到B地的時候,反而採用「捷運地圖」的思考框架比較有效,雖然捷運地圖的站點之間,距離和位置都不是真實的呈現,可是卻能幫助乘客直覺地理解:下一站要去哪裡。這時的重點就不是距離和位置,而是清楚地辨認出目的地的站點該搭乘哪一條線。

    所以當我們問:「哪一種地圖最好?」這個問題本身並沒有意義,而是會因為使用的情境和目的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答案。所以,也沒有什麼叫做最正確的思考框架,都是要看情況和目的而定。讓自己成為建立思考框架的能手——也就是造局者,就能懂得如何選擇並且應用思考框架,這會是各種決定與行動的基礎。
    .
    【思考框架的轉變】
    在聊主動建立思考框架之前,讓我們先看一個被動轉換思考框架的真實故事,這是書中提到一段關於朗讀到默讀的閱讀框架轉變。在西元11世紀之前,歐洲大部分都是在教堂才會有閱讀的行為,而且都是以「集體朗誦」的方式在進行,主要的目的是讓大家參與一個讚頌神的集體活動。但是到了11世紀之後,開始出現另外一種閱讀的框架,也就是「默讀」。

    默讀讓閱讀這件事情不再是集體的體驗,而是一種個人的經歷。每個讀者都可以控制自己要讀快一點或慢一點,你也可以重複閱讀某一些篇章,自己可以慢慢思考書裡面的內容,產生新的點子,促進獨立思考。到底,是什麼東西造成了人們從朗讀的閱讀框架,轉移到默讀的閱讀框架呢?

    在早期的書籍和文章裡面,常常沒有標點符號,字跟字之間也沒有空格,就像是一連串的字母之間不斷地延續。這種情況下光是要閱讀就非常困難了,想要默讀更是不可能的任務。這個時候集體朗讀就有它的功能,因為在一群人裡面,總會有人過去曾經讀過這篇本文,還記得某些字跟段落該怎麼念,就可以帶領大家一起朗讀下去。

    在後來才出現了一項創新,書籍的字裡行間,開始有了「空格」和簡單的「標點符號」,這個時候就不再需要有人帶領,許多讀者可以自己進行斷句,獨自閱讀一本書了。於是,在這個時候人們就可以切換到另外一種閱讀框架。這件事情的影響非常的深遠,因為這一整個新世代的讀者都可以自行默讀,有助於人們自己的獨立思考,進而激發出更多元的思考框架。
    .
    【建立思考框架的三個方式】
    建立思考框架的方式有三個:想清楚因果關係,想像出平行現實,運用物理學定律制定適合的限制條件。這三個特色正是應用思考框架的時候最重要的因素。值得注意的是,思考框架本身並不是解決方案,而且是尋找解決方案的工具。以下分別介紹這三個方式:
    .
    1.#因果關係
    人類運用因果思維來看待這個世界,可以更容易理解世界,也有助於預測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可以說人類是天生「因果推理」的機器。相較起來,AI 科技就無法擁有自己的因果思維,而是需要人類幫忙設定。舉經典的 Dota 電腦遊戲來說,這是一個兩隊人馬 5 vs. 5 互相廝殺,力求破壞對方大本營的遊戲。

    科學家找來遊戲高手擔任 AI 策略的開發人員,設計了一些獎勵因素,讓 AI 跟自己進行的數百萬次的對戰,反覆嘗試錯誤,找出最好的操作手法。但是當 AI 跟人類正式交鋒的時候,人類還是取得了上風,尤其在團隊合作上面 AI 顯得像一團散沙。

    後來,開發人員發現說,一般玩家會分成三個階段來安排戰鬥,所以開發人員就依照這樣的順序安排程式,在不同的階段給予不同的策略,調整獎勵的優先次序。然後開發人員就發現說一開始機器人通常只會照顧自己,所以還得幫他們建立「團隊合作」精神的框架。他們建立起了一些跨越個人遊戲角色的「超參數」,調整成一隻要達成共同獎勵的團隊。經過這一些修改之後,AI 反過來把人類打得落花流水。

    值得注意的是,電腦不是自己學會這些事情的,而是因為人類先輸入了一些「因果框架」的獎勵因素,才可以讓這些運算發揮它的功效。同樣的現象發生在其他像是圍棋和西洋棋遊戲的對決,真正的突破並不在於機器高速的數字運算,而在於人類調整了 AI 對於因果關係(獎勵)的思考框架。
    .
    2.#平行現實
    書中的說法是「反事實思考」,但我認為有點難懂,用「想像出另一個平行現實」比較好理解。這個方法可以讓我們跳脫當下對世界的認知,想像出一個全新的情境,問自己:「如果……會怎樣?」就像是小孩子在玩扮家家酒,或者是科學家透過抽象理論設計出全新的實驗。透過想像出一個平行現實,我們可以將因果關係轉換成實際行動,測試看看可能有什麼影響,帶來什麼後果。

    心理學家高普尼克(Gopnik)認為這種能力其實在人類孩童時期就已經具備了,他還把嬰兒稱為「搖籃裡的科學家」,她設計過一個很有趣的實驗名叫「贊多測試」的假裝遊戲(贊多指的是顏色鮮豔、形狀可愛的物體)。

    實驗的第一階段,高普尼克和孩童待在同一個房間,孩童會學到一個因果關係:把贊多放到一個機器上面,機器就會播放生日快樂歌,幫一隻猴子玩偶慶生。然後,在實驗的第二階段,會有實驗人員走進來把機器和贊多拿走,高普尼克和孩童一起露出失望的表情。

    這時候高普尼克會拿出一個「盒子」、兩個不同顏色的「積木」,並對孩童說:「我們假裝這個盒子是機器,這塊積木是贊多,另一塊積木不是贊多。」接著她鼓勵孩童繼續幫猴子玩偶慶生。此時,孩童挑選了正確的積木,放到盒子上。即使她把兩塊積木的定義互相對調,孩童都能夠選到正確的積木。

    這個假裝遊戲的實驗,證實了人類自幼就擁有了反事實思考的能力,也就是有能力可以想像出另一個平行現實。高普尼克發現,更會玩假裝遊戲的孩子,就能對平行現實做出更好的推論。她說:「嬰兒和幼兒就像人類社會的研發部門,至於成人這是那些單調無聊的製造與行銷部門。」許多人在成年之後,反而容易落入單一現實的思考方式,而忘記了我們天生就有想像平行現實的能力。
    .
    3.#限制條件
    作者提到,所謂的建立思考框架,並不是任由想像力無邊無際地飛翔,也不是像斷了線的氣球到處亂飄,而是要有一定程度的「條件限制」,有助於約束我們的想像力,讓平行現實的想像維持在可以執行的程度,這才能讓思考光架真正發揮效用。

    書中舉了一個很像電影裡才會發生的真實故事「恩德培行動」,這是一個以色列精銳部隊在恩德培機場的行動中,從恐怖分子手裡救出人質的戰鬥情節。1976年,恐怖分子綁架了飛機上106名人質,關押在烏干達的恩德培機場航廈中。當時烏干達獨裁者跟以色列當局並不友好,出動軍隊肯定不是好的選項。另一個方案是讓突擊隊員假裝成獲釋的巴基斯坦犯人,但太容易被看穿了。還有人提議讓突擊隊員降落在機場旁的湖裡,但是湖裡有許多鱷魚,而且任務結束之後這麼多人該怎麼全身而退?

    評估了各種可能選項後,在種種條件限制之下,以色列想出了一個奇招:讓突擊隊搭乘運輸機在夜間降落到機場,搭乘機場內常見的車輛前往航廈,消滅恐怖份子、救出人質之後搭乘運輸機直接回國。他們在空軍基地搭建了航廈的等比例模型,透過少數獲釋的人質口中知道人質的大約位置,並且一次又一次地排練所有行動,講究到每一秒、每一步該怎麼進行。

    在一個沒有烏雲的午夜,29位突擊隊員搭乘運輸機降落機場,他們身穿烏干達軍隊的服裝開著機場車輛前往航廈。突擊隊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突擊航廈,只花了十分鐘就解決所有的恐怖分子,然後就帶著人質直接搭乘運輸機返回以色列。整場行動中只有三位人質喪生,而且連烏干達政府都還來不及反應。這個故事從天馬行空的平行現實裡,限縮了各種條件,找出了最可行的方案,最後成功執行了這次任務。
    .
    【重啟另一種思考框架】
    當你想要解決一個全新問題的時候,尤其是還沒有人曾經解決過的問題,你可能會感到不知所措。這個時候,先透過兩個步驟來思考:(1) 先從自己腦袋裡的框架庫找找看,有沒有其他適用和類似的框架、(2) 檢查其他不同領域的框架庫,看看有沒有能夠直接借用,小幅度調整就可以使用的框架。

    如果這兩個步驟都找不到適合的框架庫,那麼才嘗試最困難、也是最後的殺手鐧:「發明新的思考框架」。作者提醒道:「切換到不同的思考框架,能讓你對世界有不同的觀點,但這也有風險。」一旦你重新找到一個新的思考框架,帶來的報酬可以是相當可觀的。

    書中有一個重啟框架的例子很值得我們參考,美國紐澤西南邊的小城市康登市為了改善當地的犯罪率,直接解散整個警察隊伍並且重整執勤策略。當時城市的治安非常糟糕,市容也很破舊,到處都會發生大小程度不同的犯罪。這還不是最慘的,警方栽贓、造假、暴力執法的情況更是屢見不鮮。民眾除了害怕黑道,也非常害怕警察。

    當地首長找來社區領袖和居民共同商討,最後決定放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貼膏藥方式,採取全新的執法策略。解散警隊之後,他們精挑細選和新聘任的警察,改變了巡邏的方式。他們逐家登門拜訪、自我介紹、談談可以幫忙居民什麼。警察在街頭舉辦派對,和民眾聚餐,和小孩打籃球。

    過去的思考框架是「警方將人民視為罪犯」,但是新的思考框架則是「警民一家親」的社區群體,警察從原本打擊犯罪的戰士,搖身一變成了社區當中親切的守護者。最後,康登市的犯罪率下少了一半,謀殺率少了六成,警方過度使用武力的案件少了九成五。重啟思考框架的方式,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
    【創造多元性的四種策略】
    作者指出,很多人可能會認為,想要擁有多元性就代表要接觸大量的想法和觀點,其實那是抓錯了重點。多元性的優勢不是來自於數量,而是來自於差異。找出七百個類似的想法,不如找出七個不同的想法來得有價值。如果一個工具箱可以有七種不同的工具,絕對會比擁有七百把錘子的工具箱更加實用。

    如果我們想要擁有多元的思考框架,就是要刻意的去營造,以及一起維護,這並不是一次的成功就可以高枕無憂。如同貝佐斯在《創造與漫想》書中提到的:「這個世界要你與眾無異,千方百計把你拉向跟大家一樣,別讓它得逞。」人類本能的從眾傾向,以及社會自然而然的同質化趨勢,都需要我們自己刻意地、有意識地選擇,才能夠擺脫與眾趨同的自然發展,擁抱更加多元化的觀點和想法。

    如果你想為自己的生活、家庭、工作環境創造出多元性的樣貌,可以採取以下四種策略:擁抱變化,運用教育,鼓勵遷徙,容許摩擦。
    .
    1.#擁抱變化
    如果一個思考框架一直以來都行不通,最好的做法就是擁抱改變,試試看別種思考框架。書中舉例同性戀婚姻的推動者,把美國從1995年支持同婚的人從25%提高到2020年將近70%。以前的同志運動一直把婚姻當成是核心議題,也一直把爭取這種「法律權利」當作是重點。但是進展並不顯著。

    當時那種法律思考的框架,講究的是「法律權利」,但就是沒有效果。那種框架太缺乏想像力、太唯物主義,沒有說服力。到了2000年,他們研究很多民意調查還有焦點團體的意見,想弄清楚大家到底還有什麼疑慮。他們去思考說要怎麼樣用大眾的思考模式來談。最後他們選定了一個價值觀的思考框架,鎖定大部分的人結婚的原因:「愛、奉獻、家庭」。

    他們把同性戀婚姻不再當成一種自由或者是權利,而是對於愛的表達與承諾。他們漸漸的讓大家知道,世界上有許許多多不同的框架,而且都同樣正當。到了2011年,第一次出現的黃金交叉,支持的人數正式超過了反對的人數。根據調查,只有14%的人會說這是一種「自由」,而有32%的人會說這是一種「愛」,是一種人類的情感。最後在2015年聯邦最高法院正式裁定的用憲法來保障同性伴侶的結婚權利。這並不是強迫民眾接受某種特定的思考框架,而是讓各種不同的思考方式能夠共存。
    .
    2.#運用教育
    要建立起多元的思考框架,從教育著手是非常有效的模式。美國有一個很有趣的研究,就是去看美國的白人父母和黑人父母怎麼跟孩子談論種族。發自內心一片好意的白人父母,通常不會去刻意談到種族議題,因為他們相信「種族色盲」這種做法比較能夠讓孩子避免成為種族主義者。

    另一方面,黑人父母卻常常和孩子討論種族議題,在他們看來,這種種族色盲的做法就是在故意忽視各種明顯的歧視現象。例如逛超市的黑人被懷疑是小偷,開著車子卻無緣無故被警察攔下來,黑人孩子的家庭教育就是要強調看到「種族的各種顏色」在日常生活的各種影響。

    最後,這些社會學家發現,種族色盲的框架正好是種族歧視的主要來源,白人父母雖然出自於好意不想強調種族之間的差異,但也在無意之間,否認了有色人種遭受到歧視的真實狀況。這種教育方式忽略了差異,抹去了多元性。要培養多元的思考,就必須認識到差異的存在,承認仍然存在的落差。
    .
    3.#鼓勵遷徙
    如果我們能夠鼓勵遷徙及流動,人們會把自己的文化和思考方式帶到別的地方,促進融合和變化。曾經有學者研究各個區域和城市的經濟成敗因素,發現了這些地區成功背後的原因有三個主要的因素:「科技、人才、寬容」。作者認為,「寬容」是其中最關鍵的一項,那些現在最開放的地方,經濟表現就最好。因為這些地方有更大的思考地圖,會讓人能夠放手冒險,這也是思考框架多元化所造成的經濟紅利。

    像是美國被譽為一個民族「熔爐」,但是最近比較像一個「燉湯」,也就是讓裡面的好料都還維持各自的形狀。像是韓國人會住在洛杉磯的韓國城,華人會住在舊金山的唐人街,拉丁美洲的族群住在德州南方,古巴人住在佛羅里達州,巴西人就住在波士頓。雖然這種文化融合的速度不像我們想像中的快速,但是不同的文化激盪之下,也為美國社會注入了很多元的觀點和看法。
    .
    4.#容許摩擦
    把社會上的摩擦,看成是這個社會的優勢、而非缺點。作者說到:「如果在社會裡面維持思考框架的多元化,確實會讓人們彼此之間感覺到不安很衝突,就是因為大家要看到彼此的不同,而且還要可以彼此互動。但畢竟,大家觀點不同、意見相對,本來就是正常生活該有的模樣。」

    哈佛法律學院的昂格(Unger)教授認為,如果要讓政治進一步的去中心化,就必須要用一些反事實的模型來做思考。他說:「當社會很果斷地沿著一條路前進的時候,應該要多方下注,以避免損失,也就是要允許在特定的地點或部門,跳脫一般的解決方案,實驗看看不同的國家走向會怎樣。」

    昂格鼓勵讓社會充滿摩擦,也鼓勵教育上面要用辯證式的討論方式,不要讓社會被束縛在單一的版本,而是可以嘗試其他的社會組織方式。運用和擁抱多元的思考框架,才能擁有多樣化的各種策略,再從中選取適合的方案。
    .
    【對思考框架保持警覺】
    這本書告訴我們,幾乎沒有錯誤的思考框架,只有不適合某種情況的思考框架。而且各種框架應該要有共同存在的權利。但是作者們提醒我們要保持一個警覺,他們說:「唯一要注意的是,這種慷慨的態度要有一個前提,也就是說:『唯一』的一種錯誤的思考框架,就是拒絕其他的思考框架。」

    要讓框架多元性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各種框架可以彼此競爭、互補、對抗、共存。然而,如果有某一套思考框架的目的在於完全抹煞其他框架的存在,這就是不可被接受的。所以作者們才說:「如果你聽到有任何人或團體,說只有自己的思考框架放諸四海皆準,只有自己說的是真理的時候,千萬別相信。」
    .
    【後記:拓展想像的邊界】
    如果說另一本我很喜歡的《超級思維》那本書是心智模型的「百科全書」,那麼《造局者》就像是心智模型的「使用指南」。書中有清楚的概念和步驟,讓我們了解為什麼要學習更多的心智模型,以及該怎麼樣活用各種心智模型,並且在必要的時刻推翻自己的假設,重新啟動一個新的心智模型。

    這本書是今年我讀過的書裡面感到非常印象深刻,也讓我的思考方式深受啟發的。作者們把故事和理論的比例搭配得恰到好處,從一則又一則的故事和研究案例當中,會自然而然地理解作者們要帶給我們的觀點,也讓我感受到什麼叫做多元性,以及為何要擁抱差異。

    從書中也可以發現,AI 並不會削弱心智模型的重要性,反而是增強了心智模型的重要性。因為 AI 無法自己建立思考框架,仍然只能依靠人類。人類最重要的特色就是可以處理「假設之外」的新問題,能夠把心智模型的空間拓展到可以親身體驗的範圍之外,也就是能夠做到抽象與推理。人類只靠著極少數的資料,甚至是完全沒有新的資料,就能夠適應全新的、過去從來沒有體驗過的情境。

    作者最後提醒到:「這是一個救贖也是一個警訊:一個人如果擁有建立思考框架的能力,就會保有價值。但要是放棄了努力,沒有辦法做好這件事情,就會失去現在人類的特權地位。」我們能夠想像的邊界,就是我們世界的邊界。
    .
    Kobo 購書連結:https://bit.ly/3rRI8Kg
    Kobo 電子書7折代碼:WAKIFRAMER
    使用期限:8/15~8/21
    .
    感謝 天下文化 提供贈獎抽書

  • 功能主義例子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7-15 21:31:10
    有 1,621 人按讚

    #神父的鹽
    .
    環南市場的隱藏傳播鏈還是沒斷.
    .
    環南市場第三次篩檢,有3位陽性,其中1位為舊案.
    .
    值得一提的是,這第三次篩檢並非全面篩檢,而只是針對熱區的「精準篩檢」,七月一日篩檢2786人,41個確診,隔了一個禮拜篩檢2433人有3個,今天篩檢1675個,還有3位,1例舊案.
    .
    篩檢的人數減少,數字卻沒有降低,雖沒有增加,但也無法清零,這代表著環南市場的隱藏傳播鏈,並沒有切斷,除此之外,熱區以外沒篩到的攤商,可能還有黑數.
    .
    「環南市場自治會會長林勝東透露,該獸肉區攤商是夫妻兩經營,先生PCR篩檢後為陽性,平時負責外送貨品,一天只會來2次,比較少和其他消費者或攤商接觸;另一名則是攤商家眷.」
    .
    暫且不說自治會長所述是否為真,他的話和柯文哲一樣,有著測不準原理,還有極度樂觀的想像,今天凌晨,他還打包票有信心清零,甚至提出荒謬的見解,開始假設攤商沒事,要防範的反而是消費者,甚至還說這是最後一次大規模篩檢.
    .
    「林勝東說這次應該是最後一次大規模篩檢了,目前場地與攤商都已經很乾淨,而且從業人員都打過疫苗,接下來要防範的就是來採買的消費者.他們會跟市府討論日後消費者是否也需要持陰性證明入場?」
    .
    結果馬上被打臉.
    .
    如果如他所言,確診攤商一天只來兩次市場,卻因此確診的話,那就表示環南市場的傳播鏈傳染情形依舊嚴重;而夫妻經營攤位,先生就算負責外送,妻子還在攤位上,若兩人同住,實在很難斷定妻子沒事,反而有可能在潛伏期當中;而自治會長或許想暗示,環南沒事,他們只來兩次,或者「病毒都是外面傳來的」,但先生四處送貨這點,就代表他們可能也把病毒也一起傳播出去,這更危險;同樣的,另一位如果是攤商家屬確診,那攤商也有可能只是在潛伏期當中而已,絕對不能稱,攤商都沒事.
    .
    在大規模篩檢的前一天,即有攤商反映,
    .
    「北市府昨清晨口頭通知,要環南市場的攤商周四不用再去篩檢,雖然昨天又有新增環南市場一起2戶、12人的家戶感染,但北市府打算僅採取九宮格篩檢,也就是說只針對確診攤販周遭九宮格的攤販人員做PCR篩檢,但全市場的周四大規模普篩則取消,並稱這是『精準篩檢』.」
    .
    「攤商不滿表示,北市府與其忙著發明新名詞,應該要將原本說好的第3次全員普篩做好,也很擔憂北市府因為沒有好好篩檢、匡列,再度造成環南市場的疫情再起,也感嘆表示,隨著中央派駐的指揮官王必勝一走,原本執行好好的大規模篩檢就沒了.」
    .
    北市府回應,「針對熱區篩檢符合公衛專業」,
    .
    「台北市政府發言人陳智菡說,北農、環南大型批發市場,6月21日起陸續為1.8萬名市場從業人員接種,以疫苗須兩週發揮效力來推算,從業人員已陸續產生抗體,北市政策原是一面打疫苗、一面篩檢,當接種普及達到部分群體免疫,篩檢就只需針對熱區,此策略符合公衛專業;防疫在不同階段應有不同做法,該爆料攤商恐怕對實際狀況不甚理解,說法也有很多錯誤之處.」
    .
    他們還說到了關鍵之處,
    .
    「近1週來,攤商篩檢都只有1、2例零星個案,北農疫情早在聯合前進指揮所成立前即已控制,片面不實之臆測只是製造恐慌.」
    .
    恩,好的,又是「零星個案」.
    .
    我們可以從北市發言人的說詞,看出,他們仍然停留在「在辦公室吹冷氣、看數據」的階段,北市府「一邊打疫苗、一邊篩檢」,是全然錯誤的防疫策略,當初,造成了「不等篩檢結果」就去打疫苗的情形,甚至有人沒有篩檢就施打疫苗,而施打疫苗的過程又造成大規模群聚,這使得結果出現了打完疫苗,被通知確診的情形,「一邊打疫苗、一邊篩檢」,造成的就是打疫苗的過程發生感染,如果是在當時感染,那麼,等於當時的疫苗並沒有發生作用,現在又有可能被篩出來有症狀.
    .
    「以疫苗須兩週發揮效力來推算,從業人員已陸續產生抗體」,所以「當接種普及達到部分群體免疫,篩檢就只需針對熱區」,這又是把疫苗當萬靈丹的嚴重錯誤迷思,小學生算術般的直覺思考,環南市場打疫苗,只打一劑,保護力是有限的,兩周後產生保護力,因此這個保護力可以達成群體免疫,環南市場就不會有人確診,這完全是過度推演.一劑疫苗只能產生些許保護力,預防重症的情境為主,但打了疫苗以後,仍然可能會被傳染,更不代表可以省略原本的全面篩檢,假定其他人都沒事,只要篩熱區就好.
    .
    打了疫苗,你仍然要進行防疫基本功,如果你只打一劑,那就跟穿了內褲沒兩樣,而14天後產生的保護力,是現在才開始發生,這過程並不能保證沒有感染和潛伏的可能,這就像穿著一條內褲,14天後才有保護雞雞的效果,現在剛過14天,才剛產生一些可憐的效果,你就假定過往的這些剛穿上內褲的日子,都是安全的日子,連衣服都不用穿了,可以四處去裸奔了.
    .
    更遑論,把精簡當成「精準」.
    .
    柯文哲稱,「今天篩檢1675個,會再看效果怎麼樣,而且先前打了疫苗,理論上現在應該要發揮效果,就看今天最後結果如何?」
    .
    結果就是這樣,3人陽性,1例舊案.
    .
    好響的耳光.
    .
    疫苗,是在未被感染的人身上,產生抗體,阻絕病毒,但是仍有機率性,是有保護力而不是完全不會染疫,若在施打過程中被感染,或者已經感染者的身上施打,是無法當下消滅病毒或治療疾病的,更遑論遏止傳播.
    .
    北市府的說法,對實際狀況不了解,延續「邊打邊篩」的策略,完全不符合公衛專業.
    .
    更嚴重的錯誤,就是「假定零星個案」的「差不多防疫主義」,這一點,神父先前已經指出,這樣的思維,就是造成環南市場破口的原因.
    .
    環南市場經歷了這段「差不多防疫」,荼毒已深,6月12日,自治會長說「環南市場有一千多名攤商,僅篩270人後就撤離,僅說要去熱區篩檢」,一開始規劃6梯次篩檢,最後卻只剩3梯,沒快篩完就撤走,要沒篩的人自己去篩,又說快篩團隊要去打疫苗,6月23日,爆出22名確診,又說是零星個案,許淑華議員說「2800名攤商只篩790人佔28%是不夠的!剩下72%可能早有潛在確診者,放任不管就是放任疫情爆炸!」,這個,快篩一半,沒篩完,確診當作零星個案,就是「差不多防疫」的藍本.
    .
    現在,篩了三次,第三次還是精簡篩的,又篩出了人,又說是零星個案,儼然又要假定環南沒事了.
    .
    如果一個地方篩了三次,卻不斷篩出確診者,那麼,就代表有事而非沒事,更應該以警戒的態度來看待這件事,無論是陰性者在擺攤過程中染疫,還是潛伏期當中陰性轉陽性,都代表著事情沒有完全被解決,隱藏的傳播鏈還存在,環南市場仍然處在風險當中,更要進行疫調和匡列,並繼續全面篩檢,每一次都不能打折,直到這個地方確定沒有感染疑慮為止.
    .
    至於自治會長提的什麼「消費者需持陰性證明才可入場」,實在荒謬,與其提這種意見,不如直接休市比較快,你要婆婆媽媽們買菜還要去做篩檢,那就是叫他們不要去買罷了;然後你連攤商的篩檢都做得不徹底,2700人的篩檢都沒辦法做好做滿,你要求更廣大的消費者群每個人都要自行篩檢,這還是捨本逐末,自己掃地掃不乾淨,反而要求全世界的人身上不准有細菌,這就是柯文哲典型的「務虛」思維,王必勝口中的「本位主義」,應該做的你不去做,不應該去做的你要求別人必須做,只是把責任往外推卸而已.
    .
    另外,神父必須批評一下中央,聯合指揮中心關太早了,中央更不應該妄想「台北市自己能做得很好」,這也是一種本位主義,今天就是台北市沒有這個能力,所以才需要中央介入,基本上,台北市政府是不可信任的,到現在還在迷信「邊打邊篩」、「疫苗無敵論」、「有打疫苗不可能有事」、「假定都是零星個案」這些「差不多防疫主義」,把防疫重責大任下放給他們,完全是小孩開大車.
    .
    應比照苗栗晶圓廠、屏東變種病毒事件,等到完全清零了,確定沒事,請再離開,否則也是「做一半就跑掉」.
    .
    我知道,中央再協助台北市的過程,面臨相當龐大的阻力,就是北市府屢屢的政治操作和不合作和抵抗的態度,這是環南市場和其他地方不同的特殊因子-我們存在著一群沒有專業只會搞政治的人,在掌握台北市民的生死,但也因為如此,中央仍然還是必須以萬華以及台北市民的福祉為重,台北市一直無法清零,全台灣都受害.
    .
    我知道中央有許多委屈,面臨地方的對抗態度,和無謂的心理防禦機制,極度的自我中心,讓許多正常的防疫模式和專業態度無法施展,北市府的政治大於防疫,環南市場自治會長嗆林事件就是個例子,該自治會長居然在防疫記者會上,為了柯市府不能被批評,指著立委大罵,然後對著一干部會首長和全台總指揮官噴口水,事後甚至還接受一干媒體訪問,口罩沒戴好,露出鼻子受訪,稱林是在「捧中央覽」,神父必須說,以防疫的角度來看,這完全是一種無知而且危險的行為,那就是一個口罩沒戴好,有感染疑慮的人,在疫區不自覺的進行飛沫傳播,還有旁邊不明所以,不斷叫囂自治會長一脈的群眾,他們完全沒有自己可能遭受感染的自覺.
    .
    而更諷刺的是,台北市長指控這是中央「設局」,台北市副市長發臉書稱是還原過程「想看戲的人應該很失望!」,這些,全都是將他們個人對於他人的猜忌和不理性的妄想,加諸在防疫工作上,本來就已經是防疫失敗,造成了染疫結果,怎麼會想像自己「沒有失敗」然後別人希望來「看起來失敗」?本來就是爛戲一場,大家都看在眼裡,哪來的「設局看好戲」之說?這些不實指控都不用證據的嗎?這群政客疑神疑鬼,懷疑別人都要對自己不利,而不是自己防疫的無能還有對於專業的蔑視與無知,造成萬華攤商和台北人的無謂犧牲,拿他們性命和身家安全開玩笑,他們不是你個人卸責日記裡的句點,也不會是你拿來披在身上保護自己政治利益的屍體的皮,老話一句,把這些發臉書和政治操作的時間用來防疫,萬華的疫情不會是如此.
    .
    上週,第二次篩檢,環南自治會幹事確診,自治會長被列自主管理,不知他現在隔離滿了沒?實在令人捏一把冷汗,更凸顯了他當初行為的錯誤,而且,風險最大的,恐怕是台北市長柯文哲,因為他搶他的麥克風,是如此接近口罩,然後嗆完人又拿去用,本身的位置,又站著離自治會長最接近,不是戴了口罩,就能完全遮蔽飛沫從空隙流出.
    .
    我知道中央面對這些跟防疫無關,根本多餘而且具有風險的事,是多麼的無奈,但神父仍必須說,越到最後的防疫階段,越是艱困而且必須關注的,因為人們往往心態在此時鬆懈,認為「已經沒事了」,接著就開始放任、不積極、省略、不作為.
    .
    而偏偏,每一個大規模群聚,都是從一兩例開始的,病毒的傳染力就是這麼強,如果當初北農能早點篩檢,而不是隱匿,環南市場不是篩一半跑掉,而是好好篩完全部的人,萬華茶室不是只關三天,疫調不確實,那麼,今天,或許疫情不會到如此的地步.
    .
    擴散,然後控制,控制中的收尾,那其實就是等於擴散的一開始,這時候更加不能放鬆,更加必須嚴謹的對待,這時的加大篩檢範圍,加強匡列管制,是CP值最高的,是最有效的,最省成本的,因為你只要好好做完篩檢,好好的看管剩下的案例,確保到零為止,完全就能省去大規模感染所造成的醫療資源消耗,只要多做一點,就等於未來的百分之百.
    .
    另外,此次也反映了攤商家屬被感染的問題,攤商回去住處,可能傳染給家人,亦可能造成社區傳播,特別是萬華的房子是相當密集窄小的,而且有許多老社區,社區之間的房子,不同戶之間基本上就像是同一棟旅館的隔壁房間一樣,要做好感控十分困難,所以攤商確診,只匡列家屬居家隔離是不夠的,家屬可能滿14天就當作沒事解隔離,最好的方式,就是儘管確診家屬當下被驗出為陰性,隔離期滿之後,再做一次篩檢,比較安全,對於整體防治社區感染來說,也較為保險.以環南市場為例,第一次檢驗為陰性,第二次變陽性,這個潛伏期和不確定性是存在的,又以環南市場相關的家戶傳染為例,「一對母女經常在環南市場補貨,兩人7月1日PCR篩檢確診,還有兩個兒子、一個媳婦及一名外傭7月2日接受PCR採檢時是陰性,但之後有不舒服的症狀,再度採檢全部確診,且Ct值都非常低.」
    .
    「黃珊珊表示,而這攤商家族也傳染給妯娌,因為該攤商與大哥的太太,兩家人感情很好,常常會去找大嫂聊天,造成大嫂同住家人也因為這樣家戶感染,大嫂家一個兒子、一個媳婦及三個孫子都確診,兩家庭加起來是12人確診.」
    .
    從文中來看,第二次PCR檢驗是發現的時機,被採檢陰性的人,等到有症狀的時候再採檢,相隔5日或7日,陰性仍會轉陽,如果沒症狀或忍者不通報,即有可能解隔以後,繼續傳播,因此,神父認為環南相關個案,被匡列的家屬,應在解除隔離後,篩檢第二次,確保沒事,杜絕社區傳播的可能.
    .
    我不確定這有沒有做,但以神父對面來說,他們家屬一開始是陰性,現在即將解隔離,目前我沒有得到他們要再去篩檢的資訊.
    .
    神父建議,中央繼續接管環南市場,誠如環南攤商所反映的,一切的歷史正在重演,北市府說是零星個案,自治會長保證平安,然後篩檢又開始不確實了,這完全就是「暴風雨前的節奏」.
    .
    那位基層攤商說「中央派駐的指揮官王必勝一走,原本執行好好的大規模篩檢就沒了」,這是有道理,我講白了,王必勝就算什麼事也沒幹,坐在那一整天,都有使民眾心安,督促北市府做完防疫工作而不鬆懈的功能,就像一個小屁孩需要一個嚴格的監護人一樣.
    .
    懇請指揮中心,陪萬華和台北市走完防疫最後一哩路,我們已經有如此無能的市長,也因此,台北市更需要強力的後援.
    .
    柯文哲的差勁與王必勝的善良,台北市民都看在眼裡,台北市民的眼睛是雪亮的,請指揮中心不用擔心,放手去做,台北市民都會做你們的後盾,BROTHER.
    .
    .
    本篇文章的完成 感謝 #小雨 #chiujohnson70 tomoyo的贊助
    .
    【贊助神父的菸 發出萬華之聲】
    https://g6m3kimo.blogspot.com/p/blog-page.html

  • 功能主義例子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1-01-25 20:21:51

    【認真聽】純愛不純|#台灣青春愛情電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 李長潔
    .
    自2008年台灣電影再次興起以來,通俗的青春愛情故事,不但成為話題與票房的解方,也時常在各影展獲獎。以《#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為例,金馬獎就入圍5項,也榮獲「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盤點台灣青春愛情電影的興起,除了70年代瓊瑤式愛情的健康寫實延續,90年代台灣新電影借用愛情重建台灣性。但進入2000年後,一切開始慢慢不一樣了。
    .
    2000年開始,《藍色大門》(2002)、《盛夏光年》(2006)、《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2011)、《女朋友男朋友》(2012)、《等一個人咖啡》(2014)、《我的少女時代》(2015)、《六弄咖啡館》(2016)、《刻在你心底的名字》(2020),大量的青春愛情電影成為了台灣純愛想像的視野,他們以「青春」、「少男」、「少女」為名,表現出台灣人的情感文化模式。
    .
    我們今天的「偽學術 | 認真聽」,就來談談這20年來的粉紅泡泡。這廣大的戀愛流行文化是甚麼模樣?它們反映了怎樣的愛情轉向?從不同作品中又可以解讀出哪些文本隱藏的敘事?還有那些膾炙人口的電影主題曲。
    .
    📌 #今天的內容有
    .
    ▶ 甚麼是愛情電影
    ▶ 我的《藍色大門》與青春
    ▶ 「青春」的形構
    ▶ 「少男」、「少女」的理念型
    ▶ 純愛不純—台灣青春的反叛結構
    ▶ 情感先於政治
    ▶ 愛情電影主題曲
    .
    📣 #firstory 聽這裡: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k39z6z0zvfx0807v0lu7165?ref=android
    .
    📣 #kkbox 聽這裡:https://podcast.kkbox.com/episode/4pHpNRfyLL7Tosl61J
    .
    📣 #spot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3sbEXh0CwFSEICRNTdR09S?si=dyHHN9_qR-OzUF8q3P95JA
    .
    📲 #FB論述版:https://www.facebook.com/208541192666847/posts/1674782469376038/
    .
    //// 完整論述 ////
    .
    ▓ #甚麼是愛情電影
    .
    想要談「愛情電影」,那勢必是要做個「#類型電影」操作型定義,儘管近年台灣電影的類型化飽受批評,但其的確是招喚大眾的一個方便途徑。或許我們可以幫愛情電影分類為:羅曼史(romance film)、通俗劇(melodrama)與文藝片。目前2000年後的青春愛情電影來看,則較多傾向文藝片。
    .
    也是因為電影類型化的緣故,其可以更清楚地連帶成一套系統、原則與期待。當「#愛情電影」正式成為一種培養台灣人觀賞電影的習慣,除了公式化的內部敘事外,向外延伸後,便足以展開各種文化工業的制度性生成,例如偶像明星的打造、週邊商品販售、主題曲的流傳等(Illouz, 1997)。
    .
    最終,透過類型電影的集體觀看,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的意識形態,或是文化模式。好比《#為甚麼愛讓人受傷》中,Eva Illouz(2012)藉由《傲慢與偏見》來理解西方個體主義的浪漫生態,或許我們也可以在這20年來的青春愛情電影裡看見自己。
    .
    ▓ #我的藍色大門
    .
    在《#藍色大門》張士豪的那個年紀,夏天的午后是連續補習戰鬥的人生,週一、三、五是何明數學,週二與週四是徐薇英文,當然以我不學無術的青春,大部份都是呈現偷懶蹺課的狀態。那時候究竟能夠有甚麼煩惱?
    .
    2002年的《藍色大門》第一次開啟了我對愛情與性別的思考。導演易智言當年拒絕了參加金馬獎,不然,這部相當具有時代意義的作品,肯定有不錯的成績。片中孟克柔(桂綸鎂)、張士豪(陳柏霖)、林月珍(梁又琳)三人的關係,呈現了00年代台灣青少年的社會行動與市民生活精神。
    .
    ▓ #青春的形構
    .
    我們以後會成為甚麼樣的大人,變成00年代後市民社會中年輕男女的煩惱。在後傳統資本主義社會的生活中,這些都市裡的小事件,個人選擇的養成遊戲,成為我們最需要煩惱的自由,一種集體規則與個人自由的協調抉擇。
    .
    「青春」,是一個重視自我探索的過程(過渡),無論是《藍色大門》或是《盛夏光年》,都試圖描繪這種秩序建構中的過渡,五月天同名歌曲的日文名稱就叫「#青春の彼方」-- 放棄規則,放縱去愛,放肆自己,放空未來。也是因為這樣的「#失序」,青春才讓人懷念。最終,沈佳宜說「人生中的很多事情,原本就是徒勞無功的」,的確,我們正在腐敗,但我寧可選擇相信《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結局的協調與釋懷是有可能發生的。
    .
    「青春」,也帶著台灣觀眾走出90年代的悲情。早期的青春愛情電影帶著濃厚的陰鬱,一直到《藍色大門》開始,我們開始談論同志情感、性別認同、家庭關係、三角戀愛等情感議題,青春變得多元而明亮。
    .
    青春愛情電影裡,反映著情感的真實體制(regime of emotional authenticity)(Illouz, 2012),非常強烈地要求內在性感作為行動與選擇的基礎。青春中的人們,因為初次面臨社會化規範,人們會認真審視自己與對方的情感(愛情、親情、友情),以判斷這段關係的重要性與強烈程度。這大量的自我情感檢視,一見鍾情的強烈情感暗示,時常就是「青春」的情感面貌。這也是青春迷人之處。
    .
    ▓ #少男與少女的理念型
    .
    媒體中的少男與少女,帶給觀眾對性別角色的論述形構,一方面文本建立起一種戲劇性、典範式的形象,隨著故事的開展,加深觀影者的情感投射,另方面一起作用的是,少男少女的面貌外表的特質,也形成觀眾的欲望對象,產生明星化的作用,成為性別操演的模仿理念型。
    .
    青春愛情電影中的少男比少女更加倍重視,除了《藍色大門》與《我的少女時代》外,其它全部的愛情電影幾乎都圍繞著少男,少女通常則作為是推動劇情的力量。少男的姣好面貌,成為電影世界裡的耽美重心,隨便舉例就一堆,陳柏霖、張孝全、柯鎮東、陳昊森、曾敬驊,「#大男孩」的對純樸、憨直、大笨蛋的要求,他們表現忠誠、可受控制,並且,他們不會對(男性)觀眾產生威脅感。
    .
    至於女主角則以「#熱情開朗大方」為形象,如《女朋友男朋友》中的林美寶(桂綸鎂),就如同前述,她起了連結兩位男主角陳忠良(張孝全)與王心仁(鳳小岳)的作用,確實地帶動敘事的進展。
    .
    ▓ #台灣青春的反叛結構
    .
    2000年後的台灣青春愛情,某個程度上融合了日本和美國的純愛視野,前者展現了「#物哀」的精神,後者則更多在表現西方個體主義的追求。當然,不同的作品也有各自主題脈絡的側重,像是性別認同、性別麻煩(Butler, 1990)、青春成長、描繪時代精神、國家與社會變遷的隱喻、情感抉擇等等。
    .
    總體而言,台灣的作品更擅長挪用青春的反叛結構,去對應、甚至逆返「#國家體制的規訓」,這個台灣電影本土化的大主題。2000年後的新導演,以90年代前後為基礎,自然而然流露出了導演本身的「懷舊」情感,想是一個包含了情慾、戀愛、政治、社會、經濟裝況的「情感的共同體」。
    .
    ▓ #情感先於政治
    .
    以《女朋友.男朋友》為例,其為一部愛情電影,也是一部歷史電影。該片採用序列式的線性時空,將台灣的多重現代性再現。許多文化學者會討論國族與愛情的辯證關係,大時代下兒女情長,微小的愛情被鑲嵌在巨觀的社會脈絡中。但實際進入電影文本,才會發現,楊雅喆並不是要說明這種台灣性的社會—歷史時空,反而,他進行一種「#逆反」,讓情感能量來主導政治的場景。根本沒人真正在鳥民主自由,這才是真正的自由,非常後現代的後現代的後現代。
    .
    楊雅喆幾乎總結了後殖民與後現代電影裏頭所有的多元主體:女性、情慾、學生、社會運動、娘娘腔、同志、小三、本土、鄉下人、都市人等等,運用了諸多遊戲般的情節將這些概念構成一個皺摺,裏頭緊密扎實情慾流動,展開又可以觀看台灣自由的進程。
    .
    ▓ #那些年我們一起唱的主題曲
    .
    青春愛情電影還是成為一種類型了,也不是壞事,也許是必然,這形成了一個穩定的大眾流行文化市場,引導著戀情與自由的話題,反映著純粹親密關係的渴望。在電影裡,人們才可以淡化成人愛情經驗的功利性、功能性。如果能夠再有一首好聽的情歌那就更好了!
    .
    要能在腦中烙印電影裡的青春記憶,就一定要有一首讓人感動的歌曲,當旋律響起時,瞬間喚起洶湧的刻骨銘心,像是《藍色大門》的「#小步舞曲」、《我的少女時代》的「#小幸運」等。盧廣仲的《刻在我心底的名字》就是一個不錯的例子。這首獲獎歌曲,編曲十分令我動心,第一聲,每次聽到小號與歌手聲線對唱,與法國號的穿梭交疊,都會全身起雞皮疙瘩。
    .
    這首歌起了關鍵的宣傳作用,五月天、魏如萱、周興哲、蔡依林、田馥甄、梁靜茹、李千娜、韋禮安、曾沛慈、徐佳瑩等歌手的cover版傳唱參與,更加豐富了電影文本與影迷/歌迷的連結。
    .
    結論是,該約唱歌了(?

    |

    #參考文獻
    .
    1. Illouz, E. (1997). Consuming the romantic utopia: Love and the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ism.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2. Illouz, E. (2012). Why love hurts: A sociological explanation. Polity.

    3. Butler, J. (1990).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routledge.

  • 功能主義例子 在 巴打台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0-12-04 10:00:01

    香港今日社論2020年12月04日(100蚊獅子頭)
    https://youtu.be/dDQYJqjdnL8

    請各網友支持巴打台
    巴打台購物網址
    https://badatoy.com/shop/
    巴打台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badatoyhk/
    巴打台Youtube Channel: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mc27Xd9EBFnc2QsayzA12g
    ------------------------
    明報社評
    《施政報告》提出從3方面鞏固香港國際航空樞紐地位,機管局入股珠海機場是重點之一,有人質疑這是「政治任務」、「貼錢」為他人作嫁衣裳,然而只要理解大灣區五大機場客貨運發展格局,以及很多內地人搭飛機出行的習慣,當可看到港珠機場合作有高度互補性,對香港有很多實質好處,太多政治糾結,只會妨礙認清互惠共贏大局。大灣區融合,不同城市既合作復競爭,廣州深圳均在致力提升航空樞紐角色,香港需要比別人看得更遠,機管局入股珠海機場,可享發展決策權,有助加強香港在大灣區世界級機場群建設的主導權;當然,在商言商,機管局亦要盡力爭取有利的入股投資條件,以及妥善處理融資安排。

    蘋果頭條
    《蘋果日報》創辦人黎智英本周二(1日)接受資深傳媒人梁家權錄影訪問時提到,因為「港版國安法」落實,才會向左報提告誹謗。他又認為年輕人移民理所當然,不應干預別人離開香港的自由,但自己不會離開香港,在這裏的得着遠比犧牲多,「(香港)突然有事點可以走呢?」梁家權今午在Facebook透露,本來提議周四(3日)才拍攝訪問,但黎說周三(2日)要去警署報到,怕今日未必做到錄影,果然一語成讖。梁感慨指「失去自由,他似早有預感?」並上載以「自由推銷員」為題的黎智英訪問。黎在片段中指,自己89年因為六四開始與政治沾邊,當時40歲又「搵到錢」,如果做傳媒等於傳送資訊,資訊即是自由,「咁後生如果可以投身(傳媒)事業係好有意義」。

    東方正論
    繼8‧10遭警方國安處拘捕,繼而被上手銬遊街示眾後,壹傳媒黎智英再次落得「鎖孖葉」鋃鐺繫獄的折墮下場。他及兩名壹傳媒高層被控欺詐在西九龍法院提堂,控方以黎智英有潛逃風險為由反對其保釋申請,獲總裁判官接納,隨即將他押解至荔枝角收押所羈留,若其後申請保釋再度被拒,大漢奸便鐵定要在收押所度過聖誕節及農曆新年,「不怕坐牢,最怕洗廁所」終於一語成讖。黎智英及兩名集團高層遭警方通宵扣查後,昨日早上由警車押往提堂,負責審理案件的總裁判官為國安法指定法官,已隱然意味大漢奸再難得到保護傘護航。

    星島社論
    一直以「壞孩子」形象出現的泛民激進政客許智峯,有九項控罪在身正候審訊,昨突在丹麥「宣布流亡」,這話說得堂而皇之,實質是棄保潛逃,躲避刑責。他還聲稱會繼續發聲,拉闊香港的國際戰線,但可以預見,他將與一眾「流亡手足」一樣,利用價值迅速消失,逐漸湮沒於人海,他多年來靠破壞性言行贏得的政治籌碼,亦一鋪清袋。許智峯在激進狂潮中升沉,只是眾多例子之一,近日被判囚的黃之鋒與周庭、遠走英美的羅冠聰與梁頌恆,皆同一命運,他們逾越法律與政治底線,為抬高自己把香港推向動亂,但貪勝忘形,終於全盤落索。許智峯在政壇上位之路,如其說是敢作敢為、勇字當頭,不如說是另一種機會主義計算,深懂政圈鑽營之術。

    經濟社評
    疫情重創環球航空業,香港機場建設沒有因此減慢,反而加大發展力度,致力打造新引擎,以及集多功能服務於一身的航天城,強化香港成為國際航空樞紐,又藉大灣區機遇,提升本港在疫後和未來的經濟競爭力。機管局未來10年1,800億元藍圖,包括斥資逾400億元發展機場城市工程,興建無人駕駛運輸系統連接航天城、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和赤鱲角機場,並伸延至東涌市中心。機管局同時會投資5G基建,客運大樓引入巡邏機械人,並設自助保安閘口和自助登機閘口,為旅客帶來全新體驗。機管局在航空業低迷時加速大興土木,皆因疫情的影響只是短暫,當局着眼如何提升未來競爭力,確保本港能領先周邊地區,而機場是通往世界和大灣區的雙門戶,也是推動未來經濟發展的引擎。

  • 功能主義例子 在 Lola Lin 海公主蘿菈教練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0-05-12 05:08:46

    ⚡️ IG: @trishagan 你會看到...平衡荷爾蒙飲食的七彩餐、精湛的創作訴說紐西蘭的大自然故事
    ⚡️ 我們相約去紐西蘭與星星對話,在大自然中露營,你一起嗎?
    ⚡️加入GUT90天之前與之後|Before & After與蛻變的勝利 在找到蘿菈、加入GUT90天之前...困擾妳的⾝身⼼心理理是什什麼?在開始線上課程之前,妳的 感受是什什麼?在女性健康與營養健⾝身路路上,最困難、最困惑的是哪些事情?
    ⚡️妳如何找到蘿菈?⼜是什麼原因讓妳決定加入她的GUT90教練指導計畫?⽽而不是選擇其他教練、 課程、產品呢?
    ⚡️在決定加入GUT90天之前,有什麼懷疑或恐懼阻礙著妳?
    ⚡️在GUT90天中,妳突破了什麼?達成了什麼?妳最⼤的勝利是什麼?最⼤大的蛻變是什麼?
    ⚡️最大的勝利
    ⚡️GUT90天最讓妳感到驚訝的是?
    ⚡️GUT90天帶給你最⼤的影響是?
    ⚡️在GUT90課程後,你現在的⽣活、⼯作、⼈際關係狀況?
    ⚡️你會如何分享想要加入Gut90但還在猶豫的女性,(與還在掙扎的女性分享)

    🚨最新消息 - 現在開放𝟸𝟶𝟸𝟶女超人自願者 🙋🏻‍♀️⁣⁣

    超級無敵興奮發表「𝐆𝐔𝐓𝟗𝟎天療癒腸胃道|平衡荷爾蒙」華人女性必修課2.0。在我正式發佈前,我只開放10位華人女性 ➡️ 加入高效工作生活表現支持圈(妳會享有本次最大折扣)⁣⁣
    ⁣⁣

    ⁣☑️ GUT90天 會讓妳在90天中得到「所有妳需要的『減脂減重增肌、療癒身心靈、反轉發炎過敏腸道』終極高效習慣養成解方」。去除小腹婆、掰掰情緒壓力、健康自信由內而外閃耀!⁣⁣
    ⁣⁣

    我的女客戶用這全方位療癒系統:成功減脂增肌,達成她們的夢想目標 ➡️ 是因為我把多年來的經驗完整成療癒身心靈終極解方。女超人客戶們也分享擁有更棒的消化道、感受身體輕盈自在、心理上更活力自信、工作生活更加高效、習慣養成不再是痛點,更是精通心態致勝/潛意識,體驗生命蛻變在呼吸之間。

    我自己更是透過GUT90天成功反轉自體免疫疾病乾燥症與紅斑性狼瘡(蝴蝶病),30的我比20還美麗由內而外 🦋⁣⁣
    ⁣⁣

    🙋🏻‍♀️ 這一輪是採先報名,先入選的方式。一旦額滿就不再接受報名。因此,如果妳想要,請立刻私訊我!⚡️⁣⁣
    ⁣⁣⁣

    ✔️在課程中,妳會擁有我…指導妳「成為妳的最佳教練」:妳會讓是妳的身體類型、什麼食物是妳的閨蜜、如何用妳獨特荷爾蒙和身心能量減掉頑固脂肪、永遠脫離腸道和肌膚困擾、釋放壓力好睡、迎接活力滿滿能量的新生命!⁣⁣
    ⁣⁣⁣
    𝐆𝐔𝐓𝟗𝟎天必修課𝟐.𝟎包括一對一教練每週視訊、女超人社群支持、5步驟系統化教練課程(影片、作業、高效遊戲、驚喜)、妳這一生中需要的健康蛻變工具⁣⁣
    ⁣⁣
    如果妳準備好終止惡性循環、充滿意志力/動力、療癒腸道、減脂減壓好睡、重回自信與真正了解妳獨特的身體荷爾蒙運作如何影響心理,也準備好把這90天所學繼續運用在一生中,這計畫完全是妳夢寐以求的!⁣⁣
    ⁣⁣
    👇🏻如果妳想要預留名額?在下方留言「2020」,我會私訊妳下一步!⁣⁣
    ⁣⁣


    ⚡️妳會在GUT90天必修課2.0中學到的一些例子⚡️⁣⁣
    ⁣⁣
    1️. 心態致勝/潛意識 - 戒斷所有壞習慣、設定簡單環境:深入檢視妳目前運動營養睡眠、愛自己模式,放入新的習慣,去除阻礙因素⁣⁣⁣⁣
    ⁣⁣⁣⁣
    2️. 願景與目標/預演未來 - 健康、高效工作、生活、家庭目標全得意:妳要知道方向,才能有效率地抵達⁣⁣⁣⁣
    ⁣⁣
    3️. 療癒金字塔 - 睡美容覺、釋放壓力、荷爾蒙平衡飲食、聰明功能性訓練:訂定妳的優先順序,享受美食,快樂運動/動起來。妳「為什麼」要做、什麼在妳身上是最佳永續策略、不再忙碌接收網路上各種錯誤訊息⁣⁣⁣⁣
    ⁣⁣
    4️. 習慣養成、行為改變科學:每天進步𝟏%、慶祝每一個小勝利,妳學會傾聽身體聲音、連結身心 ; 妳學會最大化時間分配(也就是能量分配)妳會擁有夢寐以求的每日致勝習慣⁣⁣
    ⁣⁣
    5️. 女超人支持圈:人類生物本能不喜歡改變,這次,妳不需要孤獨面對。在這裡,我給予妳𝟗𝟎天𝟏𝟐週3個月的支持、每週視訊追蹤進度、共度妳的成長痛😛⁣⁣讓蛻變在90天後持續發酵⁣⁣
    ⁣⁣

    ⁣^^ 以上只是冰山的一小角….⁣⁣
    ⁣⁣

    我很自信地宣布 - GUT90天必修課2.0是妳遇過唯一全方位的女性健康線上課程,從根源「高效」解決妳長久困擾!⁣⁣
    ⁣⁣⁣
    如果妳想要加入, 👇🏻留言「𝟐𝟎𝟐𝟎」,我會告訴妳如何開始✨⁣

    超能力夢想學校 Gift x Super Power School
    Episode 82
    May 11, 2020

    ★ Episode details: https://share.transistor.fm/s/bf05f9f1
    ★ Additional episodes: https://lolalinocean.com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