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與直火之歌:部落出走,隱藏台南市中心邊陲,充滿野性的柴燒漢堡/
位在離台南市中心有點遠又不會太遠的安南區,安中路上有間 #木漢堡 始終是我這幾年私心熱愛的口袋名單。他們的漢堡是我 #目前在南台灣吃過數一數二厲害的,是就算路程稍遠,都會想專程前往拜訪。
聚落主人是台灣原住民族第15族拉阿魯哇...
#肉與直火之歌:部落出走,隱藏台南市中心邊陲,充滿野性的柴燒漢堡/
位在離台南市中心有點遠又不會太遠的安南區,安中路上有間 #木漢堡 始終是我這幾年私心熱愛的口袋名單。他們的漢堡是我 #目前在南台灣吃過數一數二厲害的,是就算路程稍遠,都會想專程前往拜訪。
聚落主人是台灣原住民族第15族拉阿魯哇族(Hla'alua)的青年Angai昂艾(漢名:光明)與他的妻子維珊,因為維珊是台南女兒,因此最後這段姻緣在這裡找到了生根之處。
店鋪風格是粗曠樸實的木質調,四周劈好備用的薪柴疊出現成木牆,建造之初,昂艾找了阿美族好友來幫忙搭蓋,沒有設計圖,但有的是滿腔熱血,「那當時遇到瓶頸怎麼解決?」我問,他爽朗地笑說:「就靠保力達把靈感催出來啊!」笑容裡有著男子漢般的無畏,漢堡店的夢想於是平地而生。空間配置除了料理區和用餐區,後方他還設了戶外劈柴區,琳瑯滿目的工具牆成為裝潢,劈柴、刨皮、生火,全都不假他人之手。
這裡的薪柴以龍眼木和荔枝木為主,所有肉品皆是直火燒烤,那不僅是火與肉的正面對決,更是需要透過燒烤者巧手嘗試合奏出的火焰之歌。火光裡盡是兒時記憶中,在家鄉、高雄桃源區奔放的山林和曠野,「記得彼時父親總是到深山中把好用的木頭找回來,住在土角厝中,每個孩子都必須學會生火,因為煮飯洗衣洗澡都來自於相同火源,生了火就能求生。只要有家人返鄉,父親一定會在門口升起暖熱營火堆迎接,象徵溫情不滅。
接著用細木枝插進整塊鮮美三層肉後就直直埋進焰火中,等待過程,大家圍聚火堆,聽長老們話山野敬祖靈,也說部落裡的故事,同時教導授獵與烤肉技巧,野外夜宿時火光也能幫忙驅趕野獸……」當昂艾說著那一幅幅家鄉風景時,那發亮的神情,很美,很動人。直火料理正在全世界的餐飲圈掀起浪潮,名廚們趨之若鶩,但他乘載的這些智慧,很單純,全然來自長輩與山野,經過多年累積,最後順勢變成吃飯的看家本領。
木漢堡的品牌核心設定得很好:「留根、勿忘家族、土壤與山林。」每年三月中下旬,他們都會返鄉參加拉阿魯哇族最重要的祭儀「miatungusu(現稱聖貝祭)」,兩夫妻早年也曾到澳洲打工度假,因此店內也洋溢著宛如置身國外小餐館的悠哉感,木漢堡目前不賣任何酒精或飲品(但可以自備喜歡的飲料)、不賣熱炒山產,就是希望能將大家對於原住民的刻板印象與標籤撕掉,回歸料理本身,與部落最純粹的本質。
這裡漢堡品項皆以族語命名,六種品項的肉類涵蓋牛羊豬雞,三層肉堡拉阿魯哇(族名)、牛排堡馬蓋(父親名)、羊排堡法拉夙(勇士)最熱門,其他還有馬魯阿溫物(出草)、嘎木夙(忍耐)、B拎寧(家庭) ,每樣對昂艾都有特別意義。
如果你是初次到訪,我強烈建議你嘗試最銷魂的「拉阿魯哇三層肉漢堡」。昂艾只找熟識肉販將當日現宰溫體台灣豬拿回自己處理,因為冷凍豬肉解凍再火烤,肉汁已流失,甜味出不來。只需簡單醃過,重點在燒烤時需要隨時注意火勢方向與火溫的變化,肉厚,要烤到皮脆口、肉鮮嫩、又不會太油,需要功夫。整條三層火烤時不會完全剪斷,最後騰進麵包裡時會圍成美麗扇形,乍看就像幫漢堡戴上一圈美美的肉項鍊。
牛排堡和羊排堡是另外兩大招牌,牛排是整塊原肉下去炙烤,得將肉汁快速鎖在裡層,半途要移出,剪切,挑去筋膜,再回去二次炭烤到7分熟度,最後灑上綜合香料提味,羊排烤法雷同。
不管是牛排、三層肉或羊排等原塊肉,燒烤時火焰要強,然後時時目測鐵盤溫度並隨時移動鐵盤,讓火焰能均勻熟成肉塊,直到表面巴上炭紋,熟度一旦接近心裡預設,昂艾會快手在肉塊蓋上一小鍋蓋,藉由鐵盤隙縫竄流上來的循環熱氣,一來加快速度減少肉塊停留在烤網上的時間留住肉汁,二來讓肉塊徹底包覆炭火香氣,讓肉品直抵完美熟度。
漢堡優不優,我通常會觀察四個地方:肉、麵包、配菜、調醬。市售許多版本常把焦點過分傾斜在肉塊上,導致漢堡組合後,因為後三者的落差太大而讓整體入口後的評價掉分,但木漢堡讓人激賞之處,就是這四個部分都達到高標,且相互平衡。
麵包部分,他們找了台南市區友愛街的「#禾事草烘焙」幫他們量身打造竹炭麵包,麵包體極為紮實,且雙手一壓不乾扁還會回彈,麵包也會先上鐵盤微微炭烤,去吸附煎檯上殘存的肉油,烤完單吃就又香又酥脆。如果現場看到木漢堡的漢堡內餡有多澎湃,你就會恍然大悟,上下層能回彈的優質麵包有多重要了。
配菜部分,維珊用心搭配了新鮮的紫洋蔥、苜蓿芽、番茄、美生菜和大陸妹,再用墨西哥辣椒、德式酸菜和鳳梨片去增色和提味,漢堡裡的紅白雙色醬料,白醬是美乃滋,只單抹底層,秘製紅醬則是把洋蔥和絞肉炒到番茄糊中,再加黃芥末一同熬煮出清爽風味,沙拉用的則是自製原味優格醬,和加了鮮奶稀釋的起司醬,比例各半。刷抹好醬料,夾疊上桌的漢堡尺寸實在驚人,從視覺到味覺,環環扣扣都斟酌講究,吃來超級過癮!
最好空著肚子過來,這漢堡一人獨享最是過癮,經典吃法,先將兩側包裝紙收攏,接著輕輕把麵包從上下兩側往內壓後,使出你的洪荒之力把嘴撐開,盡可能一口咬下時,嘴裡同時包含肉塊、油脂、菜料和醬汁,讓身心靈都豐滿,如再搭上自備的冰啤酒,那完美口感,真是會讓人想尖叫啊。
趕快刷張票奔向台南吧!(原文刊登於 @smiletaiwan 微笑台灣319鄉+ 的 #島嶼晃遊者 專欄)
#burgerlover #burgerkill
#tainan #taiwan
#台南美食 #台南漢堡
剪力牆配筋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三單元9種居家創作活動總整理 #手指膏扎實學習 #成長紀錄 #帶孩子玩英文字母創作
內陸短短的夏天,我們走走停停,待在家進行的活動,調整成主要是「結合各種素材玩創意」,石頭配蠟筆、卡片刮畫、保鮮膜等......單純享受遊戲時的朝氣,和塗鴉的過程(小孩如果愛上畫畫了,我耳根子清淨的時間就多了XD);歡笑的過程除了鼓勵孩子愛上美術之外,也期許能提升孩子們對創作的主動性。
不好意思海量般的玩中學活動紀錄,點進照片就可以看到操作細節,使用的材料是一次性從台灣網路訂購的!適玩年齡配合 #Jivan_5Y7M 和 #Mira_2Y9M,約介於1-6歲,整理如下:)
📍 《手指畫創作系列》
◎ 觸覺玩英文與美感:26個英文字母認知
◎ 保鮮膜自由想像牆:四腳桌、保鮮膜、手指膏
◎ 瓢蟲的成長冒險:海綿、黑底卡、貼紙、手指膏
◎ 非洲大草原的夕陽:信用卡XD、黑紙、剪刀
📍 《大豆蠟筆結合彩繪媒材》
◎ 吸管火箭遊戲:吸管、紙卡
◎ 彩繪石頭:不規則石頭、烤箱、手套
📍 《水洗創作結合生活物件》
◎ 著色專注力訓練:水畫布、彩色筆
◎ 車車們開過的彩色街道:紙、色筆、玩具汽車
◎ 創作白板:水洗蠟筆、浴室牆壁
其實,我自己是很愛畫畫的人,但是在我的成長背景中,過去我總傻傻地追求「像」,越像越有機會獲獎,卻在不知不覺中,忘記了要用另一種眼光去欣賞「創意」。後來我越畫越難畫得像了,索性,就停止了繪畫這件事。
Mira和Jivan對「畫畫」這件事的興趣度很不一樣,要同時帶總愛揮霍筆水、天馬行空不受控的妹妹,和只要畫不滿意就哭著不畫了、戰戰兢兢常把「怎麼畫」掛在嘴邊的哥哥,著實需要傷點腦筋。
我過去會想:如果沒有想到要畫什麼,那就是浪費顏料。可是後來我明白,帶孩子創作,並不是這樣的,重點不是顏料有沒有被好好利用,也不是最後呈現出了什麼畫面,而是「#孩子想把腦袋裡的東西表達出來的意願_和塗塗抹抹過程中的愉悅感」,只要孩子「願意」分享了,我就樂意傾聽。
最後,其實不喜歡畫畫也沒什麼大不了的,但如果,沒機會體驗到創作的樂趣就假定自己不會喜歡,就太可惜了。
_
至於,有不少媽媽陸續問過我給孩子用什麼顏料,這裡我用的是台灣自創品牌 #kidzcrayon,無毒親膚對環境友善是我很在意的點。
它的「#手指膏」一歲就能使用,沒有傳統顏料的油漆味,通過歐盟認證,是讓父母安心的美術用品,事後的清潔也很容易!(再也不怕Mira畫哥哥的臉了……),重點是沒有異味,讓一打二的長時間創作也很享受,「#蠟筆」是大豆做成的,「#超水洗彩色筆」色彩飽和好清洗,這三個是我們的常備品,質感很好又安全!分享給在台灣想帶孩子玩美術的妳們: https://reurl.cc/4aKlxD
想看Jivan的獨立畫作,請敲碗看他是否高抬金手呀🤪
剪力牆配筋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雲林宗教大縣
土庫順天宮媽祖廟
上個月於線上進行簡報的 #土庫順天宮古蹟修復工程,
今天得知獲得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的支持,
全數核定8500萬元甚是開心!!
感謝文資局與委員們的認同!
土庫順天宮於101年獲本府指定公告為縣定古蹟,
繼103年、107年分別獲文化部補助修復及再利用計畫、規劃設計後,經 #雲林縣政府、土庫順天宮以及 #立法委員林文瑞 積極爭取與關心,
順利地在110年7月13日獲文化部肯定並核定8,500萬元(文化部補助2,975萬元、縣配合1,190萬元、廟方自籌4,335萬元)辦理修復工程。
土庫順天宮坐落於土庫鎮核心地區,為當地之信仰中心。
創建於1834年,
迄今已有187年之歷史,
建物歷經多次翻修整建,
呈現現今壯麗之廟貌,
廟內保留珍貴之建築與文物,
值得注意的是,
土庫順天宮仍大致維持著1930年代的修建格局和風貌,
並且保留了許多當時第一手營建史料,
清晰記載各類匠師以及諸多材料工法,極為難能可貴。
如此兼備豐富的文化資產軟、硬體內涵,
在台灣數百處古蹟當中幾無發現類似案例,
由此可見順天宮的不凡價值。
基於土庫順天宮具有歷史、文化、建築藝術等方面之價值,雲林縣政府於101年10月31日將其指定公告為縣定古蹟。
土庫順天宮的興築沿革有二個關鍵時段:
一是道光咸豐創建期(1834-52),二是昭和年間全面改建期(1936-38)。
昭和的改建是認識現今順天宮廟建築的關鍵。
1935 年在土庫庄長篠崎喜代吉(任期1928-45)支持下,
募款金額達29794.90 元進行修建,此次改建不僅導入全新的施工技術─鋼筋混凝土磨石子立柱(過水廊),
至今亦可見當時精美的建築裝飾藝術作品,
包含風格多樣變化的木雕、名師陳天乞的交趾陶及剪黏作品等,
更重要的是,建築格局也有了重大變化,不僅新增文武殿宇,三川殿五門的設置,讓廟宇立面更顯宏偉寬闊。
土庫順天宮經1935年大規模整修迄今已約80年,
經歷多次地震、颱風侵襲,
古蹟本體牆面已有裂縫產生及屋面滲水等損壞情形,
近年為避免水氣持續滲入侵襲廟體,
廟方緊急於後殿架設鋼棚架以作臨時防護措施,
為避免古蹟持續損壞,
實有儘速修復之必要,
以延續建築壽命,
提升古蹟本身的文化資產價值。
「縣定古蹟土庫順天宮修復工程」計畫總經費8,500萬元,
修復重點包括主體結構的屋面與天溝、棟架、壁體與粉刷,
以及裝飾藝術包括木雕、石雕、剪粘泥作、交趾陶、彩繪與漆作、壁畫等之修復,
計畫期程32個月(970天),
期待透過本次修復,
保有歷史發展特色,
讓古蹟延年益壽,
並改善整體景觀環境,
更透過更新管線消防設備,
強化災害因應能力,
提升總體氛圍機能,
重新喚起在地民眾歷史空間記憶與宗教信仰認同,
成為推動本縣文化資產整體保存價值的典範。
剪力牆配筋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Part Ⅰ:「輕鬆」訓練非常「不輕鬆」】
2019年11月曾在 Leader經理人 分享KFCS 教練培訓課程的初衷與想法,當時是從《ENDURE(耐力)》這本書開始帶大家思考「耐力」是什麼?我曾問過身旁的人,一想到「耐力」或「耐力運動」、「馬拉松」、「鐵人三項」,你立即會聯想到什麼?很多人會想到的是辛苦、忍耐、意志力、流很多汗、抽筋、鐵腿、撞牆、硬撐……等字眼。只有少數人會提到喜歡、愉快、樂愛、享受、幸福、美妙、好玩。為什麼?
我個人認為不只跟東西方文化差異有關,也跟訓練理論與方式有關。當我們太過強調最大攝氧量、耐乳酸、意志力、吃苦是通往金牌唯一的道路,讓這些念頭跟耐力訓練強力綁定在一起,久而久之,「耐力運動」就變成「忍耐痛苦的運動」。當我們談享受訓練時,很多時候變成口頭說說而已,每次訓練還是大都在痛苦中度過,或以痛苦作結。
並不是說最大攝氧量、耐乳酸、意志力、忍耐和吃苦不重要,我認為需要的是「平衡」,不能「只有」痛苦、「只有」體能,訓練也要有輕鬆的元素,要有力量和技巧。我們必須更全面地看待耐力運動,更深刻地認識它,才會更喜歡它,在那次五十多分鐘的分享中是我想讓投身耐力運動圈的人能對「耐力運動」與「耐力訓練」有另一層看見的嘗試。
當時分享的感覺很好,但不久就忘了。剛好光佑這次花了六七個小時的時間幫我上字幕與重新剪輯這個影片,讓我有機會再溫故與知新,從中我也為自己上了一課,也把這些影片分享出來(總共會剪成4部),這是第1部分,討談論的主題如下:
● 何謂盡力?為什麼頂尖選手在進終點時看起來不會喘、還能舉手微笑致意?他/她們到底有沒有盡力?
過去我所以為的「盡力」是跑到表情猙獰、齜牙裂嘴,盡終點前要剛好用盡全身的力氣才對得起自己和比賽。但每當我看到亞奧運的跑者進終點時還能舉手致意、並沒有非常喘,而且還笑得出來,我就很想知道他/她們到底有沒有盡力。經過這幾年的研究,我得出的結論是:他/她們盡力了,只是那種盡力不只是把體能催到底,而是「心→體能→力量→技術」之間能量通暢無阻地流動的一種狀態,只要其中一環(一個箭頭)卡住了,肌肉和動作就會開始掙扎,痛苦會浮現,表現也會開始下降。所以痛苦與掙扎並非「盡力」的必要元素,反而是阻擋全力發揮的障礙。當然,速度愈慢愈容易順暢流動,速度愈快愈容易會卡住,而頂尖選手就是可以在高速下用這種方式盡力。
● 耐力 vs 持續力:最頂尖的選手是最懂得「放鬆」的選手。
我們常會把「耐力」當作「忍耐力」,也就是比誰最能忍受痛苦、看誰忍比較久。但若調整一下視角,把「耐力」解釋成「持續力」,比得時誰能在同樣的速度下持續更久時,路徑就打開了,不只有忍耐痛苦一條路,還有一條路是比誰最能在該速度下「放鬆」。例如三分速,菁英選手可以在騰空時放鬆,但沒有髖關節活動度腳掌拉不起來的人,一跑這麼快,腿一騰空就會很緊繃,根本放鬆不了,也來不及回來,所以會跑到很掙扎,自然無法用三分速跑太久。也就是說菁英選手可以在高速下,該用力時用力,該放鬆時放鬆,所以才能有持續力……用同樣的速度跑完半馬或全馬。
● 「適應(adaption)」是訓練與進步的重要機制,但我們該「適應痛苦」還是「適應輕鬆」?
舒適圈的概念大部分都聽過。任何進步都是從「適應」來的。原本不會、不習慣,但做久了/練久了不舒服的事(或速度)就慢慢被納進自己的舒適圈裏。適應就好比跨出舒適圈。但問題是,不少人總是跨得太大步了,所以一開始很辛苦,進步之後還想立刻再進步,所以再繼續往前跨,又繼續痛苦…如此反覆不斷地去「適應痛苦」,這個過程會進步沒錯,但也很容易碰到瓶井,因為一直處在痛苦的狀態中,人的潛意識(打從心底)並不喜歡!沒有人會喜歡痛苦,這種內在衝突的狀態會限制技術知覺的開發,很多人的成績就是卡在這種內在的衝突中。KFCS的建議是大部分的訓練應是「適應輕鬆」,從四分速進步到三分五十之後,三分半已經納入舒適圈的範圍了,此時應在舒適圈的外圍再多待一會,讓這種有點苦又有點舒服的狀態再多適應一會,把該速度所需的力量和技術知覺打穩後再往前走,進步的路會走得比較遠。
● 「練心」與科學化訓練之間的關係。
那不同距離下,何種速度才是舒適圈的外圍呢?也就是「適應輕鬆」的配速到底該設定在在多少?例如八百八趟的間歇,我的每一趟要跑多少?這些問題在KFCS的訓練體系中都有明確的答案,我已經設計一套計算方式來把不同間歇與節奏跑訓練的配速區間計算出來。
● 「輕鬆」訓練非常「不輕鬆」。
適應輕鬆的訓練並不容易。以間歇訓練來說,今天要跑八趟八百,前兩趟跑得不錯,都跑得比上星期快(上星期都跑3分整附近,今天都快了十秒,跑到2分50,感覺卻差不多),所以第三趟就想跑更快,也真的跑更快,跑到2分45,狀況極好,但跑完很喘,接下來五趟為了想繼續看到2分50秒以內的數字,所以逼自己要盡力,也真的每趟都跑到2分40~45秒,但每次跑完都喘到快把肺都吐出來了,極為辛苦。這種就是「適應痛苦」的練法,雖然辛苦,但很快、很爽。「快」除了指錶上的速度很快所以會讓人很愉快之外,也是指訓練時間會比較短了。但另一種「適應輕鬆」的練法時間會拉得很長,因為要花時間磨……回到上面的例子,今天前兩趟跑2分50秒,比上週快,但也比上週喘,要怎麼跑得跟上週一樣是在3分速附近但更輕鬆了,此時第二趟結速最好要調整一下,做個技術、讓心情平靜下來,休息足夠後短衝個10~20公尺抓一下跑感,等到狀態來了再跑第三趟,跑到2分55秒,而且比前兩趟和上週都輕鬆許多,你很滿意。接著就是要延續這種輕快跑到速度的狀態,讓後面五趟都能做到,那就不能急,一趟一趟把好的狀態跑出來,中間的休息也要花時間去讓好的跑感沉澱下來。最後的訓練時間可能會是前一種一趟接一趟衝完的方式還要多出0.5~1小時,但哪種訓練品質比較好我們都知道。這種追求輕鬆的練法,一點也不輕鬆。
● 訓練時不能貪心。
進步時或狀況好時,切勿貪進;若太急著跑更快或想進步更多,有時的確會有速效,但更可能提高受傷或碰到瓶井的機率。所以,進步應該慢一點比較好。這個觀念也跟「適應輕鬆」的練法一致:不跨大步,才能減少阻力,反而之後可以跑更快。這個原則說來容易,做起來很難,跑者要去掉對速追求的執著心,不然在練間歇時「還覺得很輕鬆、還能跑更快為什麼不跑呢?」對速度和進步的追求是人人都有的執著心,但在許多訓練現場,必須「忍」住,去掉貪進的心,「守」在規劃好的配速區間裡。這通常要有教練帶比較容易做到。我們在教練課時也會從多方面提及這一點。
--
KFCS 自行車、游泳與跑步教練的培訓班在前兩年已在台灣各辦了一梯次,今年(2021年)八月將在台灣開辦跑步教練培訓第二梯(加上大陸是第三梯),下面是課程大綱與簡章,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
#課程大綱
第一課:整體的訓練框架與理論說明
第二課:重新認識速度:各距離最快速度之間的關係
第三課:跑者最關心的跑量該如何量化與個人化
第四課:跑者的體能
第五課:跑者的力量
第六課:週期化訓練的本質與原則
第七課:跑者的技術
第八課:跑者之心:教練如何在線上引導跑者
第九課:把全部整合在一起並學習使用線上一對一的教練工具
第十課:作業與申論題總檢討並說明後續報告與認證流程
上述安排是在理想情況下的課程進度,會再依實際課程情況動態調整,有興趣從事跑步教練工作或帶跑團的人可以參考簡章。
#課程簡章:https://lihi1.cc/h4xVj
--
#RQ線上教練 完成培訓後可以自行選擇是否上架到RQ擔任一對一教練,去年參加培訓的12位,都已參與實習或自行對外教學的經驗,目前有5位通過銅牌教練,2位升到銀牌教練。比較欣慰的是,看到他們能開始落實課表中的算法來計算學員的配速區間,並落實「適應輕鬆」的中心思想,有興趣從事一對一線上教練工作者,可以先到RQ上了解一下:https://www.runningquotient.com/course/on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