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冬裝新品特別上了【腎鬥士】這件,從得知妙可發病後到現在兩個半月了,這段時間幾乎是日夜照顧,除了耗時間心力外,錢也是噴得很快,非常能體會腎貓家庭的辛苦和心酸,特別畫了張腎鬥士妙可幫自己幫大家打氣加油!希望大家都可以撐過去👊 -
知道很多人很關心妙可的狀況,接下來妙可麻開始會有空寫一下發病後的過程,...
這次冬裝新品特別上了【腎鬥士】這件,從得知妙可發病後到現在兩個半月了,這段時間幾乎是日夜照顧,除了耗時間心力外,錢也是噴得很快,非常能體會腎貓家庭的辛苦和心酸,特別畫了張腎鬥士妙可幫自己幫大家打氣加油!希望大家都可以撐過去👊 -
知道很多人很關心妙可的狀況,接下來妙可麻開始會有空寫一下發病後的過程,也順便做個記錄~
-
【妙可多囊腎病況紀錄1】
9月中得知噩耗後,我們每天陪著妙可都覺得非常難過,當時他的狀況非常差,那時候醫師想把妙可從鬼門拉回來每天都打大量皮下和吃藥,積極回診,看看指數會不會降,加上尿毒會讓他不舒適,那陣子妙可開始像電池一樣越來越沒電,開始不自己理毛,甚至走路開始不穩。有一次看到他想跳到櫃子上,結果不穩摔下來,自從那次之後,他就不再跳高了,只在平地窩著。
妙可麻那陣子每天睡地板,睡在妙可旁邊,很怕一沒注意又出了什麼狀況,很怕錯過他離開的那一刻,只要一點動靜我就會醒來,那時候的我很常看著看著眼淚就一直流,就算知道照顧腎貓不能用這麼悲傷的情緒影響他也控制不住自己。
話說我們9/14第一天驗完指數得知狀況極差,醫師就教我們如何自己在家打皮下點滴,即使我們還錄影回家重複觀看,但我們完全沒經驗很緊張,所以剛開始根本針都戳不進,妙可因此白唉了好幾針…相信很多腎貓家長都經歷了這一段,剛開始失敗很多次,拿著針頭的手都會抖… 但心裡明白要是學不會插針,還有誰能幫他打皮下? 當下的自己可以感受得到人的潛力真的會因為危急的狀況爆發,感覺得到自己是在被推著前進,被迫在短時間內克服所有障礙,完全能體會為母則強的意境。
9月底因為積極治療指數沒有好轉,我們決定選擇不住院帶回家,在網路上找了很多居家照顧的方法,很感謝有很多貓友願意分享,因為妙可已經無法自行進食,我們開始灌寵膳和飼料泥,灌食的方式和器材也摸索了好一陣子,幸好妙可一直都很配合,對於灌食灌水不會太過反抗,但只要一次量太多就容易吐,剛開始我幾乎是每小時都灌一點,所以一連好幾天幾乎沒什麼睡。嘔吐是腎貓容易有的狀況,有時候灌進去沒多久又全部吐出來…那時候醫生給了止吐藥和制酸劑也一併被吐出來,感覺上藥物幫助不大,後來回診後和醫師討論除了磷吸附劑以外就不再餵藥了,止吐則是改成打皮下點滴時一併給止吐針…
照顧一隻腎貓花費真的很大,我們開始在蝦皮或網路上尋找哪裡有便宜的寵膳和照顧需要使用的器材,有些腎貓家長在貓咪離世後都會便宜出售或是贈送,好感謝他們,很多家長還會順便和我聊起照顧的過程與心酸,大家都互相能感同身受…常常覺得聊著聊著就酸酸的,我們很感激的接收每位腎貓家長遺留的愛心,未來也會繼續傳承下去…
每一天的行程都是一直灌食灌水,然後晚上打皮下點滴和止吐針、量體重、秤尿塊重量、計算熱量水份…等等,除了這些基本該做的,還要一直警戒著擔心妙可又嘔吐或是又有新的狀況出現。妙可爸畢竟要上班,所以全程照顧幾乎就由妙可麻一手包辦,至於皮下的前置準備和收拾,還有秤重、計算、跑腿…等等的雜務則是妙可爸下班後幫忙處理,當時的我睡眠不足又身心俱疲,幾乎足不出戶24H的陪著妙可,漸漸的9月底感覺已經沒那麼難過了… (待續)
#宅貓妙可 #妙可大王 #貓 #腎貓 #腎鬥士 #加油 #fandora
制酸劑什麼時候吃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無法控制情緒的孩子,會試圖控制別人。
小孩在成長過程中必須學著了解,即便自己的情感受到傷害,不代表別人有義務要為他改變。別人可以跟你意見不一或選擇不同。
他們必須知道,自己的情緒只能由自己負責,而且自己有能力承受不好的感覺。
取自《告別玻璃心的家長強心針》
……………………………………………………………..
各位朋友,早安:
「擁有各種情緒是很正常的。當有不好的事發生時,感到難過也沒關係。事實上,悲傷是療癒的一環。」
以上面這一段說法來看,大部分人面對難過、悲傷的行為剛好相反,常是試著壓抑、批判、逃避……。簡單來說,是不願去體驗,寧可忘卻。
在版面上常互動的朋友大概就能明白,難過、悲傷的背後,常能有愛、有疼惜。奮力麻痺難過與悲傷,幸福、快樂也常常同時被一起抹去。
這一段摘文超級長,重點超多,因為昨天幾位朋友都問到跟這篇摘文有關的問題。有空再慢慢看,慢慢體會、慢慢印證,文字傳達的概念才能入心。
看完之後,或許您能體會到:其實連大人的情緒教育,都需要重新學起!
祝願您,能接納他人的看法與我們不一樣,並且相信自己能承受不好的感覺!
.
ps. 這本書在今天晚上9點半,會辦贈書直播,歡迎參與
……………………………………………………………..
【文/ 艾美・莫林】
孩子要知道如何面對內心的情緒動盪
就像葛蕾絲這個案例一樣,如果孩子沒有學著為自己的情緒負責,他們很可能就會有情緒和行為問題。葛蕾絲的暴躁脾氣已經影響到她的交友關係,其他小孩在她哭泣或使喚人的時候,根本不想跟她玩。
因為爸媽總是在她生氣的時候迎合她,所以她從未有機會自行處理這些負面的感受。覺得失望、沮喪、生氣和傷心都是生活中的常態,但因為爸媽一直向她妥協,所以她才能逃避這些情緒。
每個家長都曾經試著轉換孩子的情緒,不過次數過多就會造成危害。
…………
欠缺情緒能力會遺害終身
你有沒有遇過因為芝麻蒜皮小事就大發雷霆的人?或者是,你有朋友每次遇到生活中的小小不順,就表現得好像發生了什麼重大悲劇一樣?這類人很可能就是從未學過如何有效管理情緒。
我們如果沒有學會這些技巧,就會有不當的行為,像是出現攻擊性或試圖控制他人,只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
賓州州立大學(Penn State)的研究人員針對年幼時就學習了利社會技巧和情緒能力的孩童,對照沒有習得這些技巧的孩童,研究兩組受試對象的同異之處。他們花了二十年的時間,追蹤這些孩子從幼稚園到二十五歲左右的變化,並發現幼稚園的社交技巧和成年前期的成功有所關聯。
在五歲就展現出如分享、好好與人相處等較多利社會技巧的孩童,完成大學學業的比例較高。而小朋友在幼稚園時的社會能力分數每高一分,他們獲得大學文憑的機率就增加一倍;此外,他們在二十五歲時擁有正職工作的比例也高出百分之四十六。但較無法合作、傾聽、化解衝突的孩童,完成高中和大學學業的比例則較低,通常也比較容易有法律問題和物質濫用問題。
孩童在幼稚園的社會能力分數每少一分,在成年前期遭到逮捕的機率就高出百分之六十七,在酗酒方面則高出百分之五十二,住在公共住宅(或列於等待名單中)的機率更高出百分之八十二。從這項研究的所有數據來看,我們投資這麼多時間和金錢在學業成績上,但卻對情緒和社交技巧漫不經心,是否值得深思?很顯然地,相較於我們從前認為與成功和幸福息息相關的其他能力,情緒能力可能更加重要。
如果你希望孩子成為優秀的籃球員,你不會把所有時間花在教他罰球,因為即便他是全世界最厲害的罰球手,只要他缺乏運球和防守等其他基本技巧,就不可能會成功。但我們卻用這種方式教育小孩,只重視他們的學業成績,不教他們其他重要技巧,然後期望他們在現實世界大放異彩。
如果家中的孩子是全世界最聰明的小孩,但無法忍受難過的感覺,他就不可能接受任何失敗或被拒絕的風險。或是他可能是天賦極高的運動員,卻無法控制自己的脾氣,那只要他覺得別隊沒有公平競爭,就無法專心比賽。
…………
無法控制情緒的孩子會試圖控制別人
我在擔任大學兼任講師的第一個學期,只有一位學生被我當掉。他許多作業都沒交,學期報告也慘不忍睹,但只要他期末考考得不錯,是有機會不被當掉的。
可他還是被當掉了,因為期末考考太差,所以他該學期的最終成績連通過標準的邊都摸不到。
我把成績張貼至學校入口網站後,就收到他的電子郵件,要求我再檢查一次他的成績,因為他很確定他應該可以通過。我回信給他,向他保證他的學期報告成績、缺交的作業以及不太好的期末考成績,三者加在一起就是不及格。
四天後,我又收到他寫來的另一封電子郵件。這時聖誕假期已經開始了,他在信中說:「我真的沒辦法安心放寒假,想到這科被當掉心情就很糟,吃不好也睡不好,可以考慮給我一個會過的成績嗎?」這是我第一次見識到「乞求成績」(grade grubbing)的現象,也就是學生要求教授更改成績,但實際上提不出任何合理的理由。像我這個學生,居然希望我因為他心情很差就幫他改成績。
不用說,我當然沒幫他改成績,這麼做對其他學生來說並不公平,對他來說也沒有任何好處。他這堂課被當了,所以他理應覺得難過,但願這種情緒能讓他下次表現得更好。
悲哀的是,這種「我無法面對不舒服的感受,所以你要為我做些什麼」的心態,最近在美國的大學校園中愈來愈常見。大學生受到冒犯時,他們試著說服別人不要再來冒犯他們。他們不知道感到傷心、受傷或憤怒不是什麼壞事,反而試圖控制別人的行為。只因為他們不喜歡自己聽聞的事,就脫口而出「不要在新聞上刊那種文章」或「不要輕易放過我的教授」。
因此,學校一直難以清楚界定言論自由和政治正確之間的界線。耶魯的萬聖節事件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二○一五年,耶魯校方的行政人員寄了一封電子郵件叮囑大家,請避免穿著較為敏感的萬聖節裝扮。耶魯的駐校講師艾瑞卡.克里斯塔基斯(Erika Christakis)針對這個通知寫了一封信,其中寫道:「所以現在的小朋友或年輕人要是展現出稍稍無禮、不恰當、挑釁或者,好吧,就算是有點冒犯,大家對這樣的行為都完全沒有容忍餘地了嗎?」
耶魯的學生因為她的話語勃然大怒,不僅展開了抗議行動,還有數百人簽署了給她的公開信,說她在否定他們的感受。其中一個學生甚至拍了一部影片質問她,說她讓校園成了不安全的環境。當克里斯塔基斯不予苟同時,該學生更用不堪入耳的話來反擊。
該事件發生幾個月後,克里斯塔基斯辭去了她的教職,而她的丈夫尼可拉斯.克里斯塔基斯(Nicholas Christakis)也因此從耶魯西利曼學院(Silliman College)院長的職位請辭。
諷刺的是,學校行政單位原本訴求包容多元的美意,反而引發了更多爭議。這些聰明絕頂的學生來自於頂尖的常春藤盟校,卻對這個以小朋友為主體的節日可以穿什麼服裝有如此激動的反應,仔細想想不覺得有些可怕嗎?
然而,這並非單一事件。各地的大學都面臨類似的問題,愈來愈多學生主張「我覺得受到傷害,因此你們必須所有改變」,讓校方行政人員疲於找出解決之道。如果學校沒有作為,可能被視為缺乏同理心;但如果他們為了不傷害某些學生的感受而改變做法,則可能會扼殺言論自由。
我確定這些年輕人在成長過程中,大都認為如果自己覺得不舒服,一定是因為別人侵犯了自己的權利。我們在受害者心態一章也討論了這個現象,這類的人相信他們有責任要確保其他人都不會說出他們不想聽的話。
小孩在成長過程中必須學著了解,即便自己的情感受到傷害,不代表別人有義務要為他改變。別人可以跟你意見不一或選擇不同。你要教孩子把心力花在控制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別人的行為;他們必須知道,自己的情緒只能由自己負責,而且自己有能力承受不好的感覺。
如果孩子沒有學會「自己的情緒自己處理」,她就會想要控制別人。雖然頤指氣使、粗魯無禮、蠻橫難搞在某些情況下可以讓她得償所願,但終究不會使她受人喜愛。而最後她可能會變成動不動就在指責別人沒同理心或政治不正確的人,只因為她自己無法面對不同的意見。
…………
孩子不了解自己的情緒
雀兒喜帶她十一歲的兒子麥克斯來我的治療室時,她看到我的第一句話是:「我不知道為什麼我們要來這裡,但他的醫生說,他們在麥克斯身上找不出任何問題,所以我們只好來看你。」麥克斯因為胃痛和頭痛缺了很多課。他的醫生為他從頭到腳做了許多檢查和檢驗,但找不出任何問題,所以表示可能是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出乎媽媽的意料之外,醫生居然說對了。
我聽完他的症狀和遇到的問題後,麥克斯很明顯是壓力過大了。他一直處於焦慮又緊張的狀態,什麼事情都能讓他掛心,從他的成績到奶奶的健康都是。但他不夠了解自己的感受,所以沒辦法把它化成語言或文字表現出來。
我相信麥克斯身體上的疼痛都是真的,因為我們的心靈跟身體有強烈的連結。壓力會觸發身體的生理反應,進而引發胃痛和頭痛。小朋友如果不具備情緒控管技巧,就容易出現身體問題。范德比爾特大學(Vanderbilt University)二○○八年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腹部反覆出現疼痛的孩童中,有百分之六十七的小朋友有焦慮症。患有憂鬱症的兒童和青少年也通常會有身體上的疾病。
雖然制酸劑和止痛藥可以暫時蓋過疼痛,但麥克斯如果不處理潛在的情緒問題,他就不會有所好轉。在我們著手解決他的情緒問題後,他的身體健康問題也減少了。如果他希望身體更健康,就必須學著如何溝通自己的感受,以及如何用健康的方式處理情緒。
教你的孩子認識情緒與管理自己的感受,讓他更能夠辨別自己是不是壓力過大或心情特別糟。及早發現可以避免日後產生更多問題,並能幫助孩子盡快接受治療。
…………
如何改變做法
當葛蕾絲的爸媽開始把自己視為教練後,他們在幫助她學習管控情緒方面發揮了極大作用。透過他們從旁指導,她更能有效應用在療程中學到的技巧。在她生氣的時候,爸爸媽媽會提供她迫切需要的提醒和提示,讓她知道如何撫平自己的情緒。
他們接下來慢慢減少從旁提供的協助,讓葛蕾絲可以對她自己和她的情緒負起全責。整個療程完成時,她已完全相信自己的心智足夠堅強,不論她的感受有多強烈或不悅,她都能好好控制它們。
學習控管情緒和忍受不悅感受是可以習得的技巧,但就像任何其他技能一樣,小孩需要不間斷地指導與練習。
■ 教孩子說明感受
如果孩子不能辨別自己的情緒,她就無法主宰這些感受。沒辦法直接說「我很生氣」的孩子,通常會用行為來傳達憤怒。發脾氣、尖叫、攻擊別人經常是源自於小孩無法說出自己的感受。
如果你跟一般人差不多,在日常對話中大概不太會聽到與感受有關的字眼。相較於「我很生氣」,大家通常傾向於說「他是個渾蛋」。而且,就算真的提及自己的感受,英文裡也會用「我的胃都糾結成一團了」或「我的喉嚨好像被什麼東西哽住了」這類的常見比喻帶過。也就是說,除非你特意教孩子使用與感受有關的話語,否則她不太可能擁有大量的情緒語彙。
教孩子使用感受詞彙,像是在她跺腳的時候說「看來你現在很生氣」,或是在她跑去拿鞋子的時候說「要去公園你真的很興奮對吧」。隨著孩子對情緒的認識漸長,你可以使用更加複雜的感受詞彙,例如「緊張」、「失望」、「慶幸」和「沮喪」等。
以下是教小朋友認識情緒的不同方式:
•在日常對話中分享自己的感受。在和孩子說話的時候,大量使用情緒詞彙,像是說「今天奶奶身體不舒服,我很難過」,或是「遊樂場那個小男孩把小女孩推下秋千的時候,我真的好生氣」。
•問問孩子:「你今天過得如何?」養成習慣,每天問孩子過得如何。你可以固定一個時間,像是吃晚飯或準備上床睡覺前,問他今天心情如何,然後看看孩子能不能說明為什麼今天的心情是這樣。
•在孩子說故事的時候,探索孩子的情緒。孩子跟你說今天發生的事時,你可以問他「你在球場上得分的時候感覺如何?」或「老師說你下課不准出去玩時,你的心情怎麼樣?」這類問題。如果孩子沒辦法講出某個特定感受,你不妨試著說:「如果發生在我身上,我想我會很生氣!」
■ 認可孩子的感受
急忙想要為孩子解決問題時,表示你把他的情緒視為己任。認可則是代表你明白他的感受,但還是由他自己決定要如何調適心情。重點在於,不要無視孩子的感受。「你因為我們不能去看電影而心情不好,真是可惜」這類的話缺乏同理心。
你應該提出更詳細的解釋,告訴孩子你全心接受他的情緒,像是說:「如果很想做某件事但不能做,一定很令人失望,所以我了解你為什麼因為我們不能去看電影而心情不好。」表達認可能夠讓孩子知道,心情不好也沒關係。
以下提供一些範例,告訴你如何對孩子的情緒表示認同:
•「我知道你因為我不准你去朋友家玩非常生氣。我也明白,你對於自己必須待在這裡感到非常沮喪。」
•「比賽輸了很痛苦,是我也會很傷心。」
•「我了解你實在太生氣了,才會想說些傷人的話。」
•「我想很多小朋友第一天上學都會緊張,嘗試新事物確實很可怕。」
即使你不了解孩子的情緒,或是他們的反應看似太誇張,你還是要接納他們的感受。孩子需要知道他們可以表達情緒,即使想法不同,你也會尊重他們的感受。
■ 糾正行為而非情緒
有時孩子並不清楚想法、感受和行為三者間的差異。以下是示範情境:
家長:你朋友說你不能和他們一起玩的時候,你感覺如何?
小孩:我覺得他不想當我朋友了。
家長:聽起來是你的想法,而不是你的感受。你以為他不想跟你做朋友了。那你感覺怎麼樣?
小孩:覺得難過。
家長:原來是覺得難過啊,這是當然的。那你怎麼反應?
小孩:我對他發脾氣。
家長:所以你還生氣了,這也是情緒的一種。是我也會很生氣。你生氣的時候做了什麼?
小孩:我一邊走掉一邊說,我要去找新朋友玩。
家長:生氣的時候離開現場是很好的選擇。
和孩子解釋,想法是他腦海中的字句和圖像,感受則是形容他的心情,像是開心或悲傷,而行為則是他身體採取的行動。
孩子了解這三者的不同之處後,就會更清楚自己的選擇。舉例來說,他會明白生氣沒關係,但打人就不行了。同理可證,難過也沒問題,但大聲尖叫與大發脾氣是不能接受的行為。
告訴孩子,他不會因為自己的感受或想法而惹上麻煩。但你要針對他的行為制定規範。
建立清楚明瞭的家規,明白表示可以用哪些方式來表達情緒。寫下應遵守的規矩並貼在家裡。如果你說「不許吼叫」,那你也要能夠遵守這個規定。如果你提高音量講話,那孩子也會隨之仿效,這項規定就會失去效力。
以下是幾個簡單的規範,可以幫助孩子開始掌控自己的感受:
•尊重他人的身體空間與所有物。不可以打人或傷害別人的身體,也不可以破壞他人的物品。
•好好和人說話。不可以罵人或侮辱人。
•使用室內說話的音量。不可以大吼大叫。
雖然甩門對某些家庭來說不是什麼大事,但有些父母絕不允許此事。因此,請列出家中所有人都能遵守的規範清單。記得,你可以視需要變更與修改這些規範,但務必確保孩子了解你的期望。
■ 放手讓孩子感受負面情緒
你的工作不是讓孩子笑口常開,而是要協助他學著自己面對不舒服的情緒。
以下是孩子必須體會的不適感受:
•憤怒:孩子必須學著在生氣的時候讓自己平靜下來。
•緊張:你一定要讓孩子知道,會感到緊張不代表他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
•愧疚:當孩子說他很抱歉或心裡難受時,不要急著說「沒關係」。讓他體驗一下愧疚感,他才會有動機改變自己的行為。
•悲傷:不要因為孩子難過就想逗他開心,他要練習安慰自己。
•失望:當事情的發展不如孩子預期時,不要不自覺地想要補償他,讓他偶爾體驗一下失望的感受。
•無聊:孩子抱怨無聊不代表你有義務要娛樂他。他在生命中會有很多時刻必須忍耐無聊。
•沮喪:當孩子想辦法要完成一項困難的任務時,難免會受挫,但這不表示你需要出手幫他或替他解決問題。
你要放手讓孩子經歷各式各樣的情緒,不要出手干預。你可以從旁提供建議,但不要幫他脫身,他會漸漸開始相信自己有能力成功排解自己的情緒。
…………
如何教孩子對自己的情緒負責
雖然有些孩子比較敏感,但葛蕾絲的爸媽卻把這個標籤當作藉口,任由她不去面對不適的感受。在他們開始教她對自己的情緒負責前,必須先相信她可以應付這些感受。如果你把小孩當成脆弱物品在保護,她就會認為自己無法面對任何困難,但如果你協助她看見自己有足夠的力量來面對不適感受,她就會覺得自己能夠克服萬難。
■ 幫孩子找出振作妙招
孩子必須知道,擁有各種情緒是很正常的。當有不好的事發生時,感到難過也沒關係。事實上,悲傷是療癒的一環。
但這不表示孩子要陷入糟糕的情緒中,他可以主導自己的感受。如果他有起床氣或今天在學校過得不好,他可以決定要如何提振自己的心情。
行為很容易被感受牽著鼻子走。如果心情不好,你可能會想一個人待在家裡,但這麼做只會讓自己深陷其中。採取與自己的感覺截然不同的行動,是轉換情緒的方法。也就是說,和朋友出門或許能讓你開心點,或是出去走走也可以讓你振作起來。
關鍵在於幫孩子找出處理情緒的健康方式。如果你沒這麼做,孩子可能會透過某些比較不健康的方式來讓自己好受點。心情不好的孩子可能會依賴食物來安慰自己,或是覺得孤單的青少年可能會尋求網路戀情來獲得關注。
你要主動教導孩子以健康的方式安慰自己,使心情平靜下來,鼓勵自己振作起來。切記,沒有什麼激勵辦法是一體適用的。在外頭玩幾分鐘可以讓這個孩子冷靜,但畫著色畫對另一個孩子來說可能才是最有效的辦法。
你可以運用以下的示範情境,與孩子一起找出最能幫他提振心情的工具:
家長:我們一起來列一張你在開心的時候喜歡做的事吧。告訴我,你心情很棒的時候,喜歡做什麼?
小孩:我喜歡去海灘玩,也喜歡去公園玩。
家長:哇,這些都是很好玩的事。那在家裡呢?假設你放學回家後心情很好,你可能會想做什麼?
小孩:我會和貓玩、和朋友聊天。
家長:這些事會讓你開心嗎?
小孩:對啊,做這些事的時候我都笑得很開心,覺得很好玩。
家長:太棒了。那我們再來想想你開心的時候還會做其他什麼事。
小孩:我喜歡出去散散步,或是打電話給爺爺,跟他說我在笑話集上讀到的笑話。
家長:沒錯!你真的很喜歡做這兩件事。
把小孩說他在心情好時喜歡做的事情全部寫下來,然後在他心情不好的時候,請他從清單中挑選想做的事。跟他說,在難過或孤單的時候,做這些事可以讓他心情變好。
你也可以打造一個快樂工具箱。拿一個小箱子,在裡面裝滿一些小東西,提醒小孩他在開心的時候會想做的事,像是他的笑話本和美術用品。你也可以放一些會讓他發笑的東西,像是爺爺的好笑照片。透過不斷地練習,他會知道哪些活動對他最有幫助,並會開始自發地去做這些事。
■ 幫孩子找出安撫活動
就跟孩子需要知道如何在心情低落的時候鼓舞自己一樣,他也要學著在生氣的時候安撫自己。不管孩子是因為一道數學題而感到受挫,或是因為玩桌遊輸了而生氣,他必須知道如何在心情不好的情況下繼續朝目標邁進。控制憤怒和沮喪的關鍵要素是自覺。
教導孩子辨別自己即將生氣的警訊。聊聊當他的情緒要爆發時,身體會出現哪些警告訊息?他的心跳可能會變快,或是臉會燙燙的。如果他學會辨識這些警訊,就可以在「爆發」前讓自己冷靜下來。
問問孩子:「你心情平靜的時候喜歡做什麼事?」著色、玩黏土或聽聽平靜的音樂都可以是幫助身體和大腦冷靜下來的活動。
就像快樂工具箱一樣,你也可以準備一個「平靜工具箱」,放一些能讓心情平靜的小東西在裡面。當孩子緊張不安、過度興奮或脾氣不好的時候,你可以跟他說:「讓我們來看看你的平靜工具箱。」然後他就能自己選擇要用哪個工具來控制情緒。
■ 提升孩子的情緒控管技巧
用健康的方式處理不適的情緒,是你能教給孩子最重要的技巧,但光是告訴孩子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效用不大,他還需要反覆練習,需要你從旁引導。即使年紀漸長,開始面對新的挑戰、更加艱困的處境,他仍然會需要你的指引與支持。
你要像個好教練,給予大量的正向讚美與強化。明確指出孩子的努力和付出,像是說:「你今天很棒,在生氣的時候就跑回房間冷靜一下。」
貫徹執行你定下的規範與後果,讓孩子知道你決意幫他從錯誤中記取教訓。此外,你可以定期與孩子聊聊之後要怎麼做得更好,像是問他:「除了打妹妹之外,下次你可以採取什麼不一樣的做法?」幫孩子找出新的策略,以後他如果又經歷同樣的強烈情緒,就能做出更好的選擇。
.
以上文字取自
告別玻璃心的家長強心針:掌握13不原則,堅定父母教出堅強小孩
大 塊 ✦ https://bit.ly/3bUic7l
博客來 ✦ https://bit.ly/2WQG3jY
誠 品 ✦ https://bit.ly/3bNgKU8
momo ✦ https://bit.ly/2NCHAVo
金石堂 ✦ https://bit.ly/2WRPoYy
讀 冊 ✦ https://bit.ly/2LR6xvm
大塊文化
https://www.facebook.com/LocusPublishingCompany/
.
7/11台北公益免費_葛拉威爾《解密陌生人》新書分享講座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136708193381293/
【時報作家沙龍EP11|人生不用那麼入戲! 心理師洪仲清解析葛拉威爾新作《解密陌生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CsPDToZWBE
已額滿_7/14 台北公益免費講座_我們與和解的距離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99368801245302/
已額滿_7/16-17免費台北市教師研習_非暴力溝通_如何讀懂愛的語言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19814295382140/
7/25高雄公益免費_善牧第五屆爸比媽咪節-親子有話好好說(高雄場)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50194072308694/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制酸劑什麼時候吃 在 媽媽好孕,寶寶才好運:婦產科楊濬光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害喜與妊娠劇吐]
害喜在受孕一至兩個禮拜後就慢慢會出現了,因為早上起床後症狀較為明顯,所以害喜的英文是morning sickness。根據統計,50-90%的孕婦,或多或少都有害喜的情況,輕則覺得胃脹氣、噁心感、胃口不佳、食物味道改變,嚴重則吃什麼吐什麼、食道裂傷、電解質失衡、妊娠劇吐(hyperemesis gravidarum)需要住院全靜脈營養、甚至我聽過無法承受孕吐的痛苦而把小孩拿掉的案例!
所幸,大多數的孕婦症狀是輕微的,只需要平常注意清淡飲食、少量多餐就能把症狀降到最低。有幾個觀念要跟各位孕婦分享的,或許就可以一部分的人解決害喜的問題。
首先呢,懷孕初期,胎兒所需要的養分非常非常的少,絕對少到超乎您的想像。我發現很多的新手孕婦,擔心胎兒養分不夠而不斷勉強自己吃東西,食不知味痛苦萬分,其實這是沒有必要的。肚子不餓、沒有胃口,就不要吃;強迫自己吃,對胎兒沒有好處,徒增自己的痛苦。
還有一個迷思,那就是冰冷的東西懷孕不能吃。很多的西文教科書,建議害喜的時候吃冰淇淋、吃布丁,很多台灣的孕婦,卻被嚴格禁止吃這些食物。到底為何懷孕不能吃冰冷的食物我不是很了解,不過我相信「吃冰會影響寶寶的氣管」、「吃生冷的食物會讓胎兒流產」等諸如此類的言論,絕對是錯誤的。其實,只要不要過量攝取,應該對胎兒不會有影響。
此外,飲食習慣的改變也是很重要的。碳水化合物比方說麵包、餅乾等等,是比較不容易加重害喜症狀的;辛辣、酸味、甜食,好像也可以減緩反胃等不適。反之,高油脂、再製食品、容易脹氣的食物比方豆類,就要儘量避免。還有,不要等到真正感覺肚子餓了才進食,因為空腹,會讓噁心感加重。
因為造成害喜的真正原因,眾說紛紜,科學上目前尚無定論。因此,面對症狀嚴重的孕婦,往往沒有很有效的治療方式。藥物治療包括維生素B6、一般胃藥制酸劑、中樞神經止吐藥、甚至拿治療癌症化療引起嘔吐的特效藥,安全、但效果因人而異。非藥物治療方面,內關穴針灸或是按摩(P6 acupuncture or acupressure),如下圖所示,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如果嚴重到妊娠劇吐:出現脫水、電解質不平衡、吐血、尿酮體(ketonuria)時,住院輸液治療就必須考慮了。
研究顯示,害喜鮮少對胎兒造成影響,而且,大多數也會在妊娠三個月後緩解。再次為正在受孕吐之苦的媽媽打氣加油!
制酸劑什麼時候吃 在 小小藥罐子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服藥兵法】孫子「九地」vs 扁鵲「六不治」(二)
〈輕地 = ???〉
除了「散地」外,藥罐子不妨跟各位看倌一同認識第二種地形吧!
這就是「輕地」。
《孫子兵法》在〈九地〉裡說:
入人之地而不深者,為輕地。
輕地則無止。
杜牧在注釋裡,補充說:
兵法之所謂輕地者,出軍行師,始入敵境,未背險要,士卒思還,難進易退,以入為難,故曰輕地也。
簡單說,所謂「輕地」,就是一些地方,離敵國邊陲不遠,尚未深入腹地,隨時可以說來便來、說走便走。
所以跟「散地」一樣,剛剛踏進敵國領土,士兵便會容易思鄉,不想進,只想退,士氣低落,軍心潰散,兩軍交鋒,自然便會容易打退堂鼓。
在用藥上,這是指求醫者一直以為自己還有退路,所以根本沒有一個強烈的動機接受治療,往往可能會主動棄權。
不過無論如何,如果求醫者真的不想接受治療的話,總會想得到一個理由出來的,不是嗎?
這種觀點同樣出現在《聖經》裡。
《聖經》在〈馬太福音〉裡提到「撒種的比喻」,當中內容是這樣的:
有一個撒種的出去撒種;撒的時候……有落在土淺石頭地上的;土既不深,發苗最快;日頭出來一曬,因為沒有根,就枯乾了。(第13章3-6節)
在用藥上,這就是說,求醫者服了藥,當下歡喜領受,只因心裡沒有根,不過是暫時的,及至為藥遭了患難,或是受了逼迫,立刻就跌倒了。
在相當程度上,這其實同樣是一種「輕地」。
姑且不論孫子怎麼說,最直接的方法,當然是盡量解開求醫者在服藥期間所遇到的結,鼓勵他們服藥。
這個情況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兩個:
第一,在心理上,透過藥物教育分享藥物知識,釋除求醫者的疑慮,減少求醫者的抗拒。
第二,在生理上,透過藥物輔導分享用藥宜忌,並設法緩和藥物的副作用,例如一些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一般建議餐後服用或者同時服用胃藥,不管是中和胃酸(抗酸劑),還是抑制胃酸(制酸劑),目的在減少藥物對胃部的刺激,降低藥物對胃壁的傷害,從而減低出現胃出血、胃潰瘍的風險。
不過一些事情可不是這樣容易解決的……
為什麼?
原因很簡單,四個字:明知故犯!
有時候,「心靈固然願意,肉體卻軟弱了。(〈馬太福音〉第26章41節)」內心知道是不能做的,不過最後還是做了。
其中之一便是「戒口」。
誠然,面對高血壓、高血糖,按時服藥、定期檢測固然重要,控制飲食同樣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說白點,控制飲食其實便是戒口:高血壓的,請戒鹹(低鈉);高血糖的,請戒甜(戒糖)。
不過對於一些平常習慣膏粱厚味的求醫者而言,服藥固然難,戒口肯定難上加難。
在相當程度上,「戒」意味著挑戰自己與生俱來的本能。
常言道:「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禮記.禮運》)」連古聖賢都直言不諱,除了男歡女愛外,「吃貨」便是人們最大的欲望,試問有多少人真的可以抗拒這種「大欲」呢?
在相當程度上,這就是扁鵲口裡所說的「衣食不能適,三不治也。」
當然,「衣食不能適」的「不能適」其實還可以分為「不能」、「不為」兩種。
第一,因為沒得穿、沒得吃而穿不暖、吃不飽,例如飢荒、戰亂,這是「不能」。
第二,因為有得穿、有得吃而穿太暖、吃太飽(例如貪吃)或者穿不暖、吃不飽(例如纖體),這便是「不為」。
如果是「不為」的話,明明可以不吃,偏偏還是吃了,在相當程度上,這就是「戒不了口」。
這就是「輕地」。
面對「輕地」,孫子主張「無止」。
孫子認為應該盡快走過「輕地」,不宜久留,直搗黃龍,殺入腹地,「以速進為利(〈梅堯臣注〉)」「不當止也(〈王晳注〉)」,同時「不可輒留(〈張預注〉)」,讓士兵沒有退路,只有進,沒有退,從而激勵士氣,激發鬥志,抱著必死之心決一死戰。
這就是說,不要猶豫,當機立斷,盡快戒口。
當然,知易行難永遠是一條不變的定律……
關於戒口,《孫子兵法》在〈九地〉裡說:
是故政舉之日,夷關折符,無通其使。
李筌在注釋裡,補充說:
政令既行,閉關折符,無得有所沮議,恐惑眾士心也。
大意是說,一旦決定作戰,便要關門,丟棄符信,不要接見對方來使,堅定自己的意志,同時宣示自己的決心,避免因為繼續「通其使」導致士兵懷疑自己的立場而動搖軍心。
在用藥上,這就是說,求醫者可以簽署一份戒口承諾書,雖然沒有法律效力,不過至少可以讓求醫者押上自己的面子,從而能夠減低「走數」的機會。
這未嘗不是一個不錯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