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文又刪除,你也得到了「社交認同病」嗎?】
這是一個情境劇:你閱讀一篇網路文章,覺得實在言之有理,內心澎拜,於是分享到臉書、打了幾串簡短心得。
過了10分鐘,你發現讚數不如預期,又被「臉書朋友」在底下留反駁,想了又想,明知自己沒錯,仍舊刪除文章。
觀察社群網站,我發現很多人有這樣...
【發文又刪除,你也得到了「社交認同病」嗎?】
這是一個情境劇:你閱讀一篇網路文章,覺得實在言之有理,內心澎拜,於是分享到臉書、打了幾串簡短心得。
過了10分鐘,你發現讚數不如預期,又被「臉書朋友」在底下留反駁,想了又想,明知自己沒錯,仍舊刪除文章。
觀察社群網站,我發現很多人有這樣的狀況,無論轉發文章、打狀態、放照片,不知怎麼地,明明是自己頁面,分享的是自己喜歡的東西,卻莫名感到心虛無比,總是顧慮別人如何看待自己發出的東西。
社群網站成立的美意,本該是大家互相交流、發表各自觀點,以求更靠近彼此。
但科技到底是冷冰冰、無感受性的,社群網站的存在雖然能讓人們在溝通上更為便利,卻忽略人性本身存在著的「原欲」,有的時候,它更成為了「激化原欲」的媒介。
---
人沒有善惡,只有原欲,無論是佛教的貪嗔癡、希臘諸神的七情六慾、基督教裡的七原罪,連告子都說了「食色性也」,顯見人性就是會有「欲望」,活在世界上,大家都是努力在平衡欲望。
如若動機良善,適度原欲可以產生正面樂觀、越挫越勇的特質;反之,一旦過度關注外界事物,無限制地擴張欲求,衍生而來的自然是嫉妒、暴戾之氣。
而深埋在這些情緒背後的,更多地是對自己缺乏信心,無法認同自己的獨一無二。
---
前天看了 #Netflix 原創紀錄片《智能社會:進退兩難》(The Social Dilemma, 2020),該片訪問多位曾在臉書、IG、推特、Google任職的創辦者、領導者與工程師,鉅細彌遺地分析隱藏在社群軟體背後的隱憂和陰謀。
這部片我看了頭皮發麻,因為片中的確點出上述隱憂,這是一種「社交認同病」。
精神科醫師指出,自從社群網站在2011年成為大勢,青少年憂鬱症比例大幅攀升,平均每年都比去年成長3倍左右。
梳理心病源頭,多半是看到同學們在社群網站上光鮮亮麗的一面,從而產生無法肯定自己的情緒。
發明臉書「按讚」機制的 Leah Pearlman 則說,當初發明點讚的動機,是希望能傳遞歡樂、正能量給朋友。
可她想都沒想到,這竟然在未來會成為使用者們「自我認同」的判斷基準,搞得如果朋友都沒按讚,就是間接在否定自己的價值。
社群網站幫助我們更靠近外界,卻逐漸迷失自己。
---
到頭來,我們只會放上自己想給大家看到的事物,曬出自己的豐功偉業、家庭和樂,幾年前就連「曬娃」也新創成名詞 “Sharenting” ,編列到柯林英文詞典(Collins English Dictionary)。
很多人會憤憤不平:「難道我不能向每個人分享喜悅跟紀錄心情嗎?」
當然可以,不過請記住:真心會為你的幸福與成功感到開心的,到底還是你的知己和家人們,既然身為知己與家人,自然沒必要透過社群網站公開PO文給他們看,你是可以私下傳訊息和分享照片的。
畢竟,我就曾經聽到一位朋友,他抱怨著臉書上另一個喜歡曬小孩、分享自己豐功偉業的「朋友」,對他的舉止感到厭煩跟訕笑,還私下批評對方小孩子長得很醜。(從這邊又可延伸另外一題:社群網站上的朋友,有幾個是真心朋友?)
---
我個人的想法是:每個人要曬他們家的東西、怎麼炫耀都不關我事,可是我們不得不正視,市面上多數人的心胸,不知為何,往往是「PO者無心,看者有意」的。
相信不少人都瞭解此事,不知不覺,他們都罹患「社交認同病」而不自知。
這些人,他們小心翼翼地斟酌發文用語、確保照片品質、自拍修圖修到不像本人,將社群網站變成表現自己的平台,但呈現出來的也不見得符合現實生活中的自己,變得只是「刻意」想秀給別人看,還要佯裝自己是率性隨意,不覺得人生很辛苦嗎?
對於社交認同病,電影《智能社會:進退兩難》裡頭的頂尖工程師們,其實給觀眾一點方向:盡可能遠離社群軟體、減少使用它們的次數,每天花更多時間照顧自己、陪伴家人。
如果執意要上傳跟紀錄,還是想分享給「大家」看,那也是沒關係的,就是時刻謹記:不要去在意別人怎麼看、私底下如何說,也不要被讚數綁架了。
你心裡真的感到平靜,才是最重要,而這,就得問你自己了。
https://www.adaymag.com/2020/09/24/cyber-self-harm-definition.html
刪除ig訊息會不見嗎 在 中西醫師黃獻銘aka阿銘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和解】
原本信心滿滿的治療竟然不見效?
我請她跟我唸了幾句咒語……
________
我是Irene, 我的重症肌無力是不是好不了?
兩年前我曾被同事發現大小眼和抬頭紋,而被笑說要不要去醫美做一下。我笑罵幾聲,覺得先去眼科檢查才對,但沒想到眼科醫生檢查後神色有些異樣,問我是不是很容易累、有沒有最近喝水容易嗆到……這些不相干的問題,就將表情凝重地把我轉診到大醫院。
神經內科醫師給我個意想不到的答案:
診斷為重症肌無力合併胸腺瘤,我才意識到以往到下午就容易累,並不只是因為剛升職為PM(專案經理)。
醫師解釋,重症肌無力被研究出與自體免疫有關。正常肌肉收縮時,神經必須放出一個鑰匙叫乙醯膽鹼,插入肌肉的鑰匙孔裡,肌肉才會收縮。而重症肌無力就是這個鑰匙孔被自己的抗體攻擊,且被認為與胸腺瘤有關。
我再被轉診到胸腔外科,經過內視鏡的胸腺切除與藥物治療,我開始好轉,但逐漸地變成走一兩百公尺即左側臀腿無力痠痛,讓我十分恐懼是否一輩子好不了……
______________
我一見到Irene,認為看起來並不像重症肌無力,於是先檢查了遍軟硬體,馬上抓出頸部手術疤痕是主因。
我請Irene手指按著疤痕,立刻可以啟動左側腰大肌與腹橫肌,於是用葡萄糖往疤痕順勢的方向打開沾黏後,我就信心滿滿地讓Irene下次回診看狀況。
出乎我意料的是,irene回診後說頭三四天效果還不錯,但後來就又開始無力痠痛。我再測試核心肌力,發現左側腰大肌與腹橫肌再次無力,也同樣是手術疤痕抑制。
一般而言,若找到病因的上游,不應該這麼容易打回原形,難道真的是重症肌無力復發?
不,若是真的復發,當初摸著疤痕也沒辦法增加肌力,且復發應該先以眼瞼等小肌肉開始,怎麼會是從腰腹的大肌肉呢? 且很明顯癥結仍然在這手術疤痕。
我轉念一想,既然疤痕是紀錄情緒的黑膠唱片,或許當初有發生什麼故事?
「你說當初有甚麼重大情緒嗎?嗯…是有,但我不知道有沒有關聯。」Irene聽完我的解釋後回想了一下,表情有點沉重。
「我當時本來有個論及婚嫁的男友,但在被診斷為重症肌無力後,男友的母親覺得可能遺傳給孩子,堅決反對我們的婚事,沒多久我們就分手了。」
「我是“一個人”去動手術的,那時覺得很害怕,覺得自己一個人走了也沒人知道。也很氣我自己為什麼生病。」
記得前陣子流行的「國際孤獨等級表」,最孤獨的第十級就是「一個人去動手術」,我光想像那個畫面就有點難受。我體驗到當時的irene 是無助、孤獨、恐懼、自我懷疑的,或許這道疤痕緊緊刻着這些記憶。
我拿出預計注射在疤痕上的葡萄糖溶液,請Irene握在手上:
「跟著我默念:我是Irene ,我很好,我與過去生病而恐懼孤獨的自己和解。我要嘉許自己的勇敢,勇敢地渡過最艱難的試煉,我很好,我很勇敢。」我重複了三遍陳述句。
「黃醫師你唸到勇敢的時候,我突然很想哭欸。」irene眼眶泛紅,但嘴角開始微笑。
等irene默唸完,我在將承載這些訊息的葡萄糖液注射入疤痕,用同樣的手法,同樣的部位,但有不同的能量。
回診後Irene靦腆地跟我比個讚,說這禮拜慢慢走大安森林公園兩圈會有點累,但是腰腿痠痛少了非常多。
我重複測試腰大肌與腹橫肌,力量是穩定的、被喚醒的,我鼓勵她繼續運動。
我發現許多病痛,都「跟自己過不去」有關,無論是恐懼的、軟弱的、嫉妒的、缺乏的自己,身體或心靈都會紀錄下來。但我總是想,身體的保護機制為什麼不讓這些過去被遺忘、被刪除就好? 從Irene的身上我才領悟,原來不論好與壞的過往,都是中性的,都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
與過去的自己和解,生命才能圓滿。
*保護當事者隱私,人物與部分細節經變造
--------
【診邊故事】伴大家入眠
疤痕是紀錄情緒的黑膠唱片
不管是身體上、心靈上的疤痕
我們這次換跟疤痕說說話吧!
--------
今晚21:30 【診邊特輯】
●胃酸過多、滿口蛀牙!竟會導致身體這裡疼痛?
附上快速連結:
https://youtu.be/5frtGz_xMO0
並且阿銘師有一份問券想請大家做一些回饋
為感謝各位作答,凡是有做問券者
阿銘師奉上一精美小禮物~~~
https://forms.gle/Mz4Dbjb4SVpQDwk56
--------
●YouTube快速訂閱:
https://reurl.cc/r8g9Nb
●IG快速追蹤:
https://www.instagram.com/amin_shih
#中西醫師黃獻銘 #診邊故事 #疤痕
#紀錄情緒的黑膠唱片
刪除ig訊息會不見嗎 在 奶媽 Naima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發文又刪除,你也得到了「社交認同病」嗎?】
這是一個情境劇:你閱讀一篇網路文章,覺得實在言之有理,內心澎拜,於是分享到臉書、打了幾串簡短心得。
過了10分鐘,你發現讚數不如預期,又被「臉書朋友」在底下留反駁,想了又想,明知自己沒錯,仍舊刪除文章。
觀察社群網站,我發現很多人有這樣的狀況,無論轉發文章、打狀態、放照片,不知怎麼地,明明是自己頁面,分享的是自己喜歡的東西,卻莫名感到心虛無比,總是顧慮別人如何看待自己發出的東西。
社群網站成立的美意,本該是大家互相交流、發表各自觀點,以求更靠近彼此。
但科技到底是冷冰冰、無感受性的,社群網站的存在雖然能讓人們在溝通上更為便利,卻忽略人性本身存在著的「原欲」,有的時候,它更成為了「激化原欲」的媒介。
---
人沒有善惡,只有原欲,無論是佛教的貪嗔癡、希臘諸神的七情六慾、基督教裡的七原罪,連告子都說了「食色性也」,顯見人性就是會有「欲望」,活在世界上,大家都是努力在平衡欲望。
如若動機良善,適度原欲可以產生正面樂觀、越挫越勇的特質;反之,一旦過度關注外界事物,無限制地擴張欲求,衍生而來的嫉妒、暴戾之氣不說。
但,深埋在這些情緒背後的,更多地是對自己缺乏信心,無法認同自己的獨一無二。
---
前天看了 #Netflix 原創紀錄片《智能社會:進退兩難》(The Social Dilemma, 2020),該片訪問多位曾在臉書、IG、推特、Google任職的創辦者、領導者與工程師,鉅細彌遺地分析隱藏在社群軟體背後的隱憂和陰謀。
這部片我看了頭皮發麻,因為片中的確點出上述隱憂,這是一種「社交認同病」。
精神科醫師指出,自從社群網站在2011年成為大勢,青少年憂鬱症比例大幅攀升,平均每年都比去年成長3倍左右。
梳理心病源頭,多半是看到同學們在社群網站上光鮮亮麗的一面,從而產生無法肯定自己的情緒。
發明臉書「按讚」機制的 Leah Pearlman 則說,當初發明點讚的動機,是希望能傳遞歡樂、正能量給朋友。
可她想都沒想到,這竟然在未來會成為使用者們「自我認同」的判斷基準,搞得如果朋友都沒按讚,就是間接在否定自己的價值。
社群網站幫助我們更靠近外界,卻逐漸迷失自己。
---
到頭來,我們只會放上自己想給大家看到的事物,曬出自己的豐功偉業、家庭和樂,幾年前就連「曬娃」也新創成名詞 “Sharenting” ,編列到柯林英文詞典(Collins English Dictionary)。
很多人會憤憤不平:「難道我不能向每個人分享喜悅跟紀錄心情嗎?」
當然可以,不過請記住:真心會為你的幸福與成功感到開心的,到底還是你的知己和家人們,既然身為知己與家人,自然沒必要透過社群網站公開PO文給他們看,你是可以私下傳訊息和分享照片的。
畢竟,我就曾經聽到一位朋友,他抱怨著臉書上另一個喜歡曬小孩、分享自己豐功偉業的「朋友」,對他的舉止感到厭煩跟訕笑,還私下批評對方小孩子長得很醜。(從這邊又可延伸另外一題:社群網站上的朋友,有幾個是真心朋友?)
---
我個人的想法是:每個人要曬他們家的東西、怎麼炫耀都不關我事,可是我們不得不正視,市面上多數人的心胸,不知為何,往往是「PO者無心,看者有意」的。
相信不少人都瞭解此事,不知不覺,他們都罹患「社交認同病」而不自知。
這些人,他們小心翼翼地斟酌發文用語、確保照片品質、自拍修圖修到不像本人,將社群網站變成表現自己的平台,但呈現出來的也不見得符合現實生活中的自己,變得只是「刻意」想秀給別人看,還要佯裝自己是率性隨意,不覺得人生很辛苦嗎?
對於社交認同病,電影《智能社會:進退兩難》裡頭的頂尖工程師們,其實給觀眾一點方向:盡可能遠離社群軟體、減少使用它們的次數,每天花更多時間照顧自己、陪伴家人。
如果執意要上傳跟紀錄,還是想分享給「大家」看,那也是沒關係的,就是時刻謹記:不要去在意別人怎麼看、私底下如何說,也不要被讚數綁架了。
你心裡感到平靜,才是最重要,而這就得問你自己了。
Netflix
https://www.adaymag.com/2020/09/24/cyber-self-harm-definition.html
刪除ig訊息會不見嗎 在 語聲者王喬蕎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敬我的勇敢。
我今天去錄音了,
按照慣例我應該發我在錄音室拍的照的,
可是我遇到它了,對我來說如同夢魘的那個..人?
那個讓我12天無法進食、
讓我想到就會顫抖哭泣,
夜不能寐,入睡不到30分鐘就會哭著驚醒,
讓我在台北轉運站痛哭失聲到女生路人敲門問我需不需要幫助,
擁有我的私密照片影片的那個人。
(對,我有拍,在他的另一個謊言與苦苦哀求與再三保證之下,那時候的我是相信他的,我讓他拍了 所以我要為這一切的恐懼承擔責任。 但我認為錯的人是騙取別人信任並背叛承諾與信任的人,不是選擇相信的人,天知道那時候的我以為可以跟他天長地久)
在以為自己的傷好了一切就會過去後,又開始說謊說他因為我想自殺帶風向讓配音圈前輩問我做了什麼事情,
拍我家門口的照片、我家路口的照片說他在這裡等我等不到我,說看到我了我好可愛,原來你是因為這樣才要跟我分手(什麼鬼?)
我跟你分手沒別的原因,
原因就是你已婚然後用假證件騙我為了怕我發現連姓名都不是真實的、連你父親的名字都不是真實的,當然配偶欄也不是真實的。
每天醒來看到手機滿滿的都是「妳要跟我交惡嗎?x30次以上」的訊息,
從各個通訊管道、簡訊、臉書、他的臉書粉專、他的分身帳號A、他的分身帳號B、最近炎上的telegram 、line...
每天打開手機都是這些訊息逼得我要崩潰,把我們過去的照片弄成相簿連結傳給所有點我大頭貼讚的人(因為我已經封鎖他了)
企圖讓人認為我們在一起來換取我的資料,
我剛找到的打工因為第一天上班在招牌前拍照,
他就不知道用什麼手法在我已封鎖他的情況下看到這個資料,
然後打電話到品牌所屬的百貨公司、再請樓管轉專櫃,騙我的同事說我説可以去探班可是他聯絡不到我不知道我的班表,然後我同事傻傻的就告訴他我的上班時間了,後來想想不對趕快告訴我於是我被迫失去了這工作)
透過我的粉專看我去過哪些錄音室,
打電話給我去過的錄音室,
跟人探聽我的狀況,說要默默關心我
要她們不要告訴我不要讓我知道。
這陣子疫情補助,我不符合資格,因為我沒有加入職業工會。
我害怕加入配音公會,他會探聽到我的新住址,因為他是一個外表斯文客氣的男性(雖然這與他所創的極多分身帳號(有男有女)的說話模式是天差地遠,髒話、侮辱女性很想被X)
但我相信這樣的他還是能讓許多的配音圈前輩們覺得他是個好人,因為他是如此善於經營形象。
時常IG一個帳號換過一個,我一醒來就用另外一個帳號敲我,裡面已經有上百則的照片跟貼文,一夜之間萬丈高樓平地起...
甚至欺騙我某人是他的朋友,要我跟他交朋友,指使我做一些事情來激起他的妒火與慾望,然而我要求看他們的對話紀錄,一方說刪了,一方拍給我看卻沒有時間戳記。 而我發現他說謊時,回頭查找那個帳號,發現用戶已久刪除(或封鎖我)了。
但奇怪的是,在那之後一直有一些不認識的人要加我好友,而奇妙的是那些人都跟他的粉專、或者他「自創」的T恤品牌有點關聯。
某天我看到一個許久不見的好友上線,我敲她想談心、一開口叫出對方綽號,對方回我 小妞妳是不是認錯人了? 看著對方陸續發來的訊息,心裡毛骨悚然,因為這對話的模式跟那時「他介紹給我帳號卻消失的友人」如出一徹。
我感到一種我的帳號被滲透的恐懼(這也是我不用臉書了的原因)
巧得是,這帳號也跟我說的那個人的粉專有關。
是的 我曾經覺得他很在乎我,
知道我沒有安全感,每天從出門到買早餐到到辦公室都會跟我說,甚至拍照給我,直到我發現那些照片只是「素材」根本不是當下拍的。
啊,說到照片還有一件軼事,在那個消失的友人P的帳號消失以前,最初我有一個私人的IG,但是是公開的,對方要求我關私密我不願意,我認為我光明正大分享生活為什麼要關私密,他說我穿著太性感他不想我被別人看我只能被他看,我還是拒絕了。
隔天友人P告訴我,小妞妳的照片被盜放在色情網站上你男人崩潰了,
然後在我要求之下傳來網址給我,被寫什麼X奶學生妹OO流出,然後放了我IG的清涼照(其實就是一件試穿的性感洋裝),然後連結裡面的影片..不是我。
於是他苦苦哀求我關隱私,說他承受不了這樣的事情,我於是就聽話關掉了。
但是,雖然他不能接受我自己拍的清涼照,
卻要求我模仿其他品牌的方式,幫他的產品拍照,譬如全裸只用品牌的毛巾或衣服遮三點,諸如此類的,想到夜貓又不愛曬太陽的我我曾經為了他一大早到曬著太陽騎半小時車到海邊幫他拍商品照,我就覺得我為愛付出時真傻。
傻到某天聊到造型,他告訴我他喜歡黑長直,
我就去染黑燙直了,想給他個驚喜,
沒想到這一切在我看到他的「法定伴侶」以後我了解了,
因為她是黑長髮,這樣,如果我搭他車頭髮掉在副駕。她才不會多想。
而為什麼我這麼相信它?
.....(續)
#私密照外流 不是妳的錯
#復仇式色情 不可取
#通姦罪違憲 對我有意義
#女力
#勇敢
#憂鬱症
#配音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