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這篇利他行為 社會心理學鄉民發文收入到精華區:因為在利他行為 社會心理學這個討論話題中,有許多相關的文章在討論,這篇最有參考價值!作者mpcb (繞了一圈)看板ask-why標題Re: [思辯] 善良的成本代價?時間Wed Feb...
利他行為 社會心理學 在 健身查德|私人教練銷售攻略 |教練成功學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10 21:44:23
《七個讓心態強大的方法》 「心態越強,能力越強。」 許多人對心態有些誤解, 誤以為每天對自己說好棒棒就會變正面, 結果...每天對自己說好棒棒, 結果...每天心裡還是好幹幹。 「為什麼人懂了那麼多道理,卻過不好這一生呢?」 「心態難道是天生的嗎?無法靠學習嗎?」🤔 其實任...
這串文章會變成這樣跟原po設定有關係
國語辭典中,對於"善良"一辭的定義是: 「心地端正純潔,沒有歹意邪念」
並不強調施作方是否有其他考量
在社會心理學中,類似的行為有: 助人與利他行為
其中,助人行為,意指能在結果上提供某些恩惠給他人,或改善他人福祉的任何行動
而 利他行為,它是有意對人提供協助的行為,使之得利
「助人行為」不考慮助人者的意圖,也不排除助人者可能因此得利
而助人行為可能涉及了自私或利己的動機
「利他行為」則著重於幫助者的意圖,意即幫助者必須是有意的使他人獲利
通常伴隨著: 以有益他人為目的,不期望有任何回報,出於自願,利他者本身有所損失
按照最初原po的定義,似乎「利他行為」比較符合狹義的善良
那這些行為又需要什麼樣的動機?
在不牽涉到現實利益的狀況下,社會心理學中有提到三種可能:
1. 追求自我滿足感
2. 人類這個物種有能力且願意去擴展自己的不自私,使其他有需要的人獲益
3. 助人/利他行為是一種確保基因可以傳遞到下一代的演化特質
若是因為追求自我滿足感,亦或是在社會規範下,為了防止不作為而導致負面反應而作為
其本質還是以本身利益為前提的利已行為
社會上大多以讚賞與斥責強化此類社會規範,行為者本身可能受此制約而不自知
最常見的就是博愛座,當年青人坐在博愛座上看到一個老弱婦儒時讓坐
這類行為的動機多半與此有關,是否因為這樣就不算「善良」?
而第二項多半跟"同理心"有關
同理-利他 這樣的狀態也有兩種可能
一個是看到他人受到苦難而感到難過,藉由利他行為舒緩他人的苦難而緩和自己的不舒服
在更深的探討下去,這類行為本質上也是利已行為
另一個則是由於同理心伴隨對他人同情、親和、憐憫等正向的感覺
這些感覺會導至一種由本質上想要減輕他人痛苦的渴望
但是這種行為並不必然伴隨著會使得他人長期得利的結果
(給予飢餓者食物,但該食物可能對其有害(過敏之類))
第三項,單純就是有這類行為會造成利於基因的存續的條件
回到這串文章的最前題,原po認為最純粹的善良的動機很可能是基於
同理心伴隨對他人的正向的感覺而產生的利他行為
這類的利他行為所伴隨的成本與其正向感覺有關
在極端狀態下,是可以犧牲行為者生命以達到利他行為
(戰爭片中常見的拯救同袍或災難片中的犧牲小我之類)
除了這種狀況下,多半的利他/助人行為還是跟人的基本需求相關
五大基本需求: 生理、安全、社會、尊重、自我實現
在非緊急狀態下,人類決定是否從事行為時都會先考量這些需求
是否從事行為時所伴隨的成本對已身的影響
對於行為者而言,在不損及基本需求,且可滿足更高層的需求時
利他/助人行為便較可能會被作為
--
一個孩子手指向浩翰的星空
頭向著我 問我說:「你能看多遠?」
我答道:「我不如你那明亮的雙眼看得遠。」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5.34.109
基因是其中一個原因,也就是動機的第三項,有利他基因的人較容易存活下去
但是人類學家(霍布士)否認利他是天生的,
霍布士認為在沒有國家之前沒有所謂道德、正義,人類基本上是利己的
霍布士認為所有看起來是利他的行為,深究後都只是自私行為的偽裝
當舉這種觀點時,都會提到盧安達北部有個部落叫 Ik
因為資源缺乏,部落裡的父母會遺棄子女,強者會搶奪弱者資源,同情弱者會被視為傻瓜
基於以往的觀察,便有互惠利他主義的觀念
人類的許多倫理規範可以從這種互惠的行為中產生
而這類的對象會由生活中最親近的人往外衍生
如此一來就會建立許多社會規範,便有了不需要同理心也能行利他行為的動機
就統計而言,女性較男性更有同理心,但男性在執行的頻率較高
在行為者心情快樂時較心情差的時候有同理心
示範效應會影響助人行為的意願
事件是否緊急也會影響利他行為的意願
※ 編輯: mpcb 來自: 140.115.34.109 (02/27 1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