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切線方程式題目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切線方程式題目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切線方程式題目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切線方程式題目產品中有1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九月開學季,我梳理了給孩子們在課内學習、課外學習共七點建議。祝廣大學子們充分開展更多元的學習範式,提升自我的創新創造力! 我在《李開復給青少年的十二封信》書裏,也談過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我覺得很適合在現在這個開學季再次分享給大家。比起應試考試中的分數,如果同學們具備“3C”的三大能力—— Curi...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李祥數學,堪稱一絕,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線上課程賣場:https://changhsumath.1shop.tw/ewkhca 成為這個頻道的會員並獲得獎勵: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U2axN3MDyvq01LOK1umZGQ/join 追蹤我的ig:https://www.instagra...

切線方程式題目 在 高均數學/升學帳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8-19 01:57:45

【關鍵字 柯西不等式】 這篇文章和大家分享關鍵字和一題多解 這個題目至少可以用四個方法解. . 【法一】科西不等式(考點67.72) 關鍵字在於 看到 平方和、求最小值 想到 柯西不等式 而當成比例的時候會發生最小值 恭喜@wanan_0309 同學答對. . 【法二】距離公式(考點77) 關...

  • 切線方程式題目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02 11:03:05
    有 1,911 人按讚

    九月開學季,我梳理了給孩子們在課内學習、課外學習共七點建議。祝廣大學子們充分開展更多元的學習範式,提升自我的創新創造力!

    我在《李開復給青少年的十二封信》書裏,也談過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我覺得很適合在現在這個開學季再次分享給大家。比起應試考試中的分數,如果同學們具備“3C”的三大能力—— Curiosity(好奇心)、Critical thinking(批判式思維)、Creativity(創造力),未來更有可能實現自己的夢想。

    ■ 課內學習的4個建議:要充分利用好在學校裏上課的時間。

    1. 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有同學問我:“怎樣學習知識,才能真正記住呢?每年考完試後,好像就把所有的知識還給老師了。”

    我給這位同學的回答是:“我學懂的知識以及知道如何實踐的知識,我現在都還記得;在工作中常用的知識,我全部記得;我自己感興趣的知識,記憶更加清晰、準確,就算有不記得的,也可以快速推算出來;相反,那些靠死記硬背學到的知識,或者自己不感興趣的知識,我已經全忘掉了。”

    也就是說,死記硬背只能過考試關,而不能獲取受益終生的知識。你們在學三角形面積定理時,一定都會背“底乘以高除以二”的公式。但是,你有沒有理解這個公式是如何推理出來的,為什麼三角形的面積是這樣計算的。記住這個公式和探索這個公式是如何推導出來的,學習的效果是不一樣的。有的同學學習化學,如果每天只是機械地背誦一些反應式,肯定會覺得枯燥無味,但如果掌握了每個反應式內在的規律,並能和現實中的化學現象聯繫起來,就會理解化學這門學科的意義所在,自然就會對這門學科產生興趣。

    只有懂得了知識背後的道理,才能在遇到新的問題時舉一反三,才能在需要的時候,靈活地將自己掌握的知識付諸實踐。

    2. 要多問問題

    會提問也是一種能力,而且你也會因為提問而加深對問題的理解。

    我的女兒在學習指數的時候,不理解指數是什麼,更不相信在真實生活中指數有什麼用處,就主動來問我。我用計算銀行存款的思路來指導她,比如存入 100 元,每年的利息是 10%,那麼 10 年後,你的存款是多少?

    通過這樣的計算,她終於明白了,原來指數知識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而她能得到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也是因為她主動提問獲得的。

    多提一個問題,你就擁有一種多瞭解這個世界的可能性。只有不懂就問,才能真正學到有用的知識。

    3. 要勤奮

    能夠實現自己的夢想的人,一定是勤奮的。

    去美國讀中學之前,我只學過半年英語,因此,語言障礙成為我面臨的最大難關。剛開始,同學和老師說的話,我幾乎一句也聽不懂,那種感覺非常痛苦。那“催眠”一般的語速,總讓我在課堂上打起瞌睡。有時候,聽到同學們因為老師的一句笑話笑得前仰後合,我才從夢中驚醒,但還是摸不著頭腦。天書一般的英文,開始讓我有些望而卻步,後來,我乾脆帶幾本中文的武俠小說到課上去讀,因為覺得怎麼聽也聽不懂,還不如看小說。

    然而,我心裏又是暗暗憋了一股勁的。於是,我找了一大本英文單詞書來背,經常背到半夜,不會的就一次次地翻厚厚的中英對照詞典。不過,沒多久,我就發現這並不是學英文的最好方法。因為,即使當時記住了一個單詞,但是使用率不高的話,就會完全忘記。我終於悟到了,在沒有語境的情況下,背單詞是沒用的。

    後來,我還是下定決心用多交流的方式來學習英文。下了課,我不再膽怯,站在同學中間聽他們說話。如果 5個詞當中有 4個聽懂了,只有一個聽不懂,我也會趕緊問,同學們會再用英文解釋一遍給我聽。回家以後,我會默默回憶我聽不懂的單詞,然後記下來。而上課的時候,遇到聽不懂的內容,我也勇敢舉手問老師,請求老師再說一遍。

    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師,她甚至犧牲自己的午飯時間幫我一對一地補習英文,她複印了小學一年級的課文,每天拿來給我念。從簡單的課文起步,我們堅持了一年。在這一年裏,我的英文水平迅速提高。學校裏所有的老師還允許我享受“開卷考試”的特殊待遇,她們讓我把試卷帶回家,並且告訴我題目裏不認識的單詞可以查字典,但是不能看書找答案。我每次回到家都嚴格按照老師說的做,遇到題目裏不認識的單詞就去查字典,但是從來沒有去翻書找過答案。因為,我覺得這是老師給我的最大信任,我不能辜負這份信任。

    通過種種渠道的學習,我的英文終於逐漸接近同齡人的水平了。一年以後,我完全可以聽懂老師講的話了,英文會話也沒有問題了。到了初中三年級,也就是到美國兩年之後,我寫的作文居然獲得了田納西州的前十名。我想,這和我年齡小,容易接受新的語言不無關係,但也和我勤奮的學習有關。

    4. 要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我在人生的各個階段,都獲益於獨立思考的能力。甚至想不到的是,這種批判式的獨立思考的能力,“救”了我的命。

    在我五十二歲生日前不久,我在一次體檢中被查出肚子裏有數十顆“腫瘤”,經過反復復查,我被醫生宣判得了第四期淋巴癌。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我突然感受到死神和自己離得那麼近;我氣餒、懊悔、內疚,但是,治療過程中的一件具有轉折意義的事件發生了。

    我遇到了一個好醫生。我的主治醫生唐季祿給我打氣:“淋巴癌第四期真的沒那麼嚴重,它跟肝癌、肺癌第四期是不太一樣的。”他告訴我,網絡上有兩篇專門討論“濾泡性淋巴癌存活率的預估方式”的論文,如果我有興趣,可以找出來看看。我認真地研究了唐醫生推薦的那些學術文章,發現淋巴癌的分期方式已經有四十多年了,可以說過時且不精准了。如果說只看標準的分類,我因為腫瘤數太多,所以必須歸類為第四期。但是只看腫瘤數量是最準確的嗎?根據我研究的那幾篇論文,分期的目的就是預測存活概率和時間。那麼,最準確的預測方法就是尋找和我病情足夠相似的人,根據他們的不同因素,如年齡、症狀、血液指數、腫瘤數量及大小等 20多種,和他們的實際存活結局來理解哪些因素是最重要的,並且把這些因素整合起來。這樣的研究肯定要比四十多年前的粗分類來得准!

    自己研究病情,就像是自己坐在副駕駛座上,可以隨時掌握路況。醫生的治病策略、用藥思維,你至少並不是茫然無知。我又拿出以前做學術的精神,把全部20幾個特徵與我的檢查結果相對照,發現我雖然屬於第四期,但整體狀況其實沒那麼悲觀。原來醫學上對所有淋巴癌的分期方式,至少對我的病情來說是不正確的,我的情況是較輕的。於是,我突然從“第四期癌症頂多幾個月”,變成“至少還有好幾年”可以活。倘若好好照顧自己,更有可能終身不再復發!這個發現有如一線曙光,從此之後,癌症所帶來的一切負面影響,就開始悄悄起了變化。

    批判性地看待醫學上對淋巴癌的分類,通過獨立思考,獨立研究的方式來獲得對自己病情的準確判斷,讓我自己從精神上獲得了新生。

    ■ 課外學習的3個建議:課堂外的時間,我鼓勵同學們,去探索你們熱愛的東西,多實踐,多多鍛煉自己的創造力。

    5. 要動手實踐

    美國華盛頓兒童博物館的牆上寫了這樣一句格言:“我聽到的會忘掉,我看到的能記住,我做過的才真正明白。”

    我記得小時候,我的父親曾讓我們幾個兄弟姐妹解答這樣一個問題:用 6 根火柴拼成 4 個大小一模一樣的正三角形。通過動手實踐,我們都找到了正確的答案。這樣的實踐讓我對相關的幾何和空間知識記憶深刻,也訓練了我使用新穎的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在高中時參與美國的高中生創業嘗試課程,創辦自己的公司。我們當時的公司非常簡單,就是從當地的建材市場買來鋼材,然後利用週末時間到工廠裏加工這些鋼材,我們把鋼材切成很小的一塊塊圓環,然後在圓環上刻上簡單的雕花。在負責推廣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學生的家長並不需要這樣的圓環,最後產品幾乎是內部消化掉了。

    這次的親身實踐,讓當時 15 歲的我意識到,真正好的產品,不是求人去買的,而是必須有市場需求。有了這樣的認識,我在第二次的創業嘗試中就會把市場需求作為我創辦的公司的方向。從需求出發,生產有需求的產品,牢記這樣的理念,第二次的創業嘗試獲得了成功。這些對於創辦公司的經驗,都是我從實踐中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

    只有實踐,你才能知道你的想法是否可行。

    6. 要追隨自己的興趣愛好

    只有做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情,才能做到最好。

    我在上大學時,一直以為自己喜歡法律,將來想做一名律師。可是上了幾門課後,我發現自己對此毫無興趣,於是跟家人商量轉系,數學是我的一個備選項。但是,當我加入了“數學天才班”後,發現我的數學突然從“最好的”變成“最差的”。我雖是田納西州的冠軍,但當我與來自加州或紐約的“數學天才”交手時,才發現自己真的技不如人。我深深地體會到那些數學天才是因為“數學之美”而對它癡迷的,而我並非如此。我一方面羡慕他們找到了最愛,一方面遺憾自己並不是真的數學天才,也不會為了它的美而癡迷,因為我不希望我的人生意義就是為了理解數學之美。

    我想到了計算機,我在高中時就對計算機有濃厚的興趣,有一次,為了解答一個複雜的數學方程式,我寫了一個程式,然後把結果打印出來。當時因為機器運行的速度太慢,我沒有等到結果打印出來就回去了。週一回到學校,我才知道我們學校所有的打印紙都被我打光了。雖然挨了老師一通罵,但我的心裏有了一股欣喜,原來這個數學方程式有無數的解,我走後,程式一直在運行,計算機就一直在打印結果。

    對計算機的興趣此時在我的心中醞釀,雖然當時計算機專業算是個默默無聞的專業。接下來,我選修了一門計算機編程課,幾個月的課上下來,我發現了自己在計算機方面的天賦。我和同學們一起做編程,他們還在畫流程圖,我就已經完成了所有的題目。考試的時候,我比別人交卷的時間幾乎早了一半,我不用特別準備,也能拿高分。

    通過學習計算機 , 我有了一種前所未有的震撼:未來這種技術能夠思考嗎?它能夠讓人類更有效率嗎?計算機有一天會取代人腦嗎?我感受到了一種振奮,解決這樣的問題是我一生的意義所在。

    我每天都像海綿一樣吸收著知識,在一門公認為是計算機專業最難通過的“可計算性和形式語言”課上,我考了 100 分,也就是A+ 的分數,創造了該系的一個紀錄。大三大四時我就開始和研究生一起選修碩士和博士課程,接手各式各樣的項目,在這些項目中,我嘗試著攻克一個又一個的難關。畢業後,我在計算機方面創造出了一些成果。

    我覺得自己是幸運的,因為我在很年輕的時候,就找到了自己熱愛的事情,並且願意為之付出一生的努力。

    7. 要多培養自己的創造力

    我的中學是在美國的橡樹嶺讀的,當時的感受就是,學校的功課很輕鬆,每天的家庭作業很少,但是每天有很多稀奇古怪的項目。比如,當時歷史課教到美國印第安人的時候,不是用課本告訴你發生了什麼,而是讓一個團隊寫一個話劇,或者是進行關於移民者和印第安人的辯論。

    這些項目都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但會引導我們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但我們的創造力和想像力,可以在這些稀奇古怪的題目中得到鍛煉。

    後來,我回到北京創辦微軟中國研究院面試時,對前來面試的學生也注重的是對他們思維方式的考驗,我們向面試者提出了這樣的問題:

    o 為什麼下水道的蓋子是圓形的?
    o 估計一下北京一共有多少個加油站。
    o 你和你的導師如果發生分歧怎麼辦?
    o 給你一個非常困難的問題,你想怎樣去解決它?
    o 兩條不規則的繩子,每條繩子的燃燒時間為 1小時,請在 45分鐘燒完兩條繩子。

    這些題目雖然聽上去很“怪”,但我們出題的本質也不一定要聽到正確答案,而是要從回答問題的思路中聽到面試者的思維方法。

    孩子們,比起試卷上的分數,我認為你們底層的思維能力,會是更珍貴的能力。你在學習每一門科目時,鍛煉出來的能力是未來最能幫助你們的事情。就像你學了代數,也許不會去研究數學,但是這對鍛煉你的思維有幫助;你學了英文,不一定會出國,但是英文可以在瞭解世界最前沿的文獻、在有效交流方面幫助你;你學了畫畫,不一定成為畫家,但是你在學習畫畫的過程中鍛煉的觀察力、空間力、想像力會對你有幫助。

    過去,我們對教育成功的衡量標準是學生能不能記得被教的東西。但是未來,教育的精華體現在即使你忘記了所有你學的東西,你還具備思維方式、智慧和能力。

    當你已經忘記了歷史事件發生的年代,你還是知道歷史帶給我們的人類的智慧和教訓;當你已經不會編程了,你還是有編程帶給你的邏輯思維;當你已經不會背莎士比亞的詩了,你依然懂得文學的美,這些才是教育的精華。

  • 切線方程式題目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3-07 08:32:05
    有 296 人按讚

    跟周善祥對談,該用什麼語言?

    這是一個好問題。周善祥在出生地洛杉磯,三歲開始閱讀《華爾街日報》;在他購買教堂當工作室、表演廳的法比邊境小鎮伊爾松(Hirson),他用法文向鄰居介紹 14 世紀的法國音樂;在德國中部弗爾茲堡(Würzburg)的莫札特音樂節,他用德文對比數學和音樂,示範他對莫札特的理解。

    雖然他以 Kit Armstrong 的名字走跳世界,但他的母親來自臺灣,到了臺北國家演奏廳演出結束,周善祥還會用中文向觀眾推銷自己還沒公告開賣的音樂會。

    「如你所知,科學家具有國際化的思維。我相信我這樣說,能夠代表科學界的精神,也就是我們代表了全人類的陣線,致力於了解世界,使人類的處境,達到有史以來最佳的狀態。」

    回答關於身份認同的問題,擁有英國護照的周善祥,時不時省去母音後 r 的捲舌音,讓人忘記他來自美國西岸;而他一字一句謹慎鋪陳,周全詳細,像是在朗誦一篇仔細推敲過的論文。

    原來,這位鋼琴家最熟悉的是科學的語言,也以科學家自居;會站上舞台演奏鋼琴,是因為他「喜歡旅行、喜歡分享」,但對學院科學家來說,這相對困難,因此他沒有放棄當鋼琴家的身份。

    2012 年,他在巴黎第六大學獲得數學碩士,論文題目是《沃羅諾伊圖的二次型約化》,不像是業餘科學家的興趣之作;在臺灣滯留三個月十多場大小音樂會、大師班之餘,他還為了自己對人工智慧的研究,跑去了清華大學。

    「科學是用來創作語言的工具,讓你能客觀的找到世界不變的參考依據;但以現在處理音樂的方法來說,並沒有足夠的參考依據。當然,最終極的依據就是一個數位的錄音,但那是雜亂無序的龐大數據,距離我們談論音樂的方法,層次上還有很大的落差。我這個計畫的目標,是用音樂的觀點來彌補這個落差,嘗試去描述我詮釋音樂作品到底是在做什麼。」

    耳裡聽周善祥這樣說話,就像眼裡看著他的無窮鏡像,需要聚精會神,才不會從現實世界中迷路。

    聽他的音樂,未嘗不是如此。如果你要緊抓自己的對既定曲目的想像,肯定會暈頭轉向:他的莫札特有貝多芬的狂飆,他的李斯特有德布西的色彩,他的巴哈有電音的迷幻。原來,他窮極所能,用智性和科學研究作品的歷史、背景、傳統,卻又完全拋開,靠著自己的直覺,用獨特的步伐,帶領聽眾走向他對完美的定義。

    「如果你走路,想要往前一步,就必須要失衡;你必須要進入的狀態,如果用相機錄下來、再用機械模擬,一定會跌倒,但這也是你前進唯一的方法。在音樂上來說,你必須要去攪擾,攪擾一個樂句的平衡;你必須要開啟一些東西,來創造失衡、創造張力。我有經驗知道說,我在這個音樂作品的哪個地方得做什麼,去創造這個失衡的自然反應,所以到最後,你會覺得一切都是計算好的,最後一切都完美歸零。」

    原來,周善祥演奏音樂,也是在解方程式;所有目眩神迷的挪移,都是邏輯理智的安排,讓你在鏡裡反覆的光影之間,與他的世界奇遇,然後再回到那個自然的樣態。

  • 切線方程式題目 在 職場裡的人類圖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6-26 22:14:25
    有 67 人按讚

    《職場媽媽的教養練習—3:當一個擁抱孩子不同的母親》
    #獻給圈圈媽以及投射者場次的讀書會夥伴

    Dear圈圈媽還有大家:

    讀書會結束快要半個月了,你們都好嗎?

    疫情解封後的連假,全台灣都在報復性出遊,大家應該不是在車陣中匍匐,就是在各類親子場所和孩子纏鬥吧,這就是媽媽的日常,永遠很忙。

    我也一樣。陪孩子在萬里的海邊踏浪一下午,身上所有想不到的地方都沾滿了細沙,一進門就開始瘋狂洗刷刷,但老天有眼,不到九點,小小投射者不囉嗦雙雙躺平。喔耶,宋拉,我終於有一點時間寫信給大家,有些事情,無論如何都很想說給妳們聽。

    想想,圈圈媽的讀書會,某種程度好像親子考猜衝刺班,我們互相在每次必考的考古題上,標註拆解的方程式,有時也提醒對方B是陷阱不能選B,但到了真正上考場的時候,為什麼老是忘光光?

    前幾天,我難得經歷了一次情緒暴衝之後的低潮,慘烈程度可比廣島核爆。這對一家情緒中心都是空白的我們而言,是少見的全員警戒,災後的心理重建,也是我離開讀書會後,第一張真槍實彈的親子測驗。

    起因,還不就是小一即將到來的期末考嘛,簡直比我自己考試還要折磨。為了讓孩子及早因應,大女兒的班級時不時便有階段性的小考,國語和英文,女兒還遊刃有餘,數學則是不斷跌破我們的低標眼鏡。

    週三我和先生一進門,曾是數學老師的婆婆,皺著眉眼跟我們說,「Callie是全班最低分呢你們知道嗎?68分!!!!這次她又漏了一大題沒有寫,還有,誰比誰多、誰又比誰少之類的問題,她加法減法完全亂猜,這樣不行,小一就最後一名,這怎麼行?安親班到底有認真教嗎?」

    不知道為什麼,明明小時候遭受過一模一樣的待遇,被媽媽和老師數落過一百萬次「妳不行」,同樣的事情發生在女兒身上,我依然用十幾年前別人對待我的方式,來對待我的孩子。

    對於為什麼又漏寫題目,大女兒始終不發一語,而那些彎來繞去的邏輯敘述,我相信她的確莫宰羊。僵持之間,我還發現她書包裡那一大袋預備在生日時發給全班同學的糖果,又原封不動帶回來,真是氣到理智斷線,「為什麼拖了好幾天又不發?妳是不是不敢跟老師說?前兩天是代課老師,就算了,今天班導回來,為什麼把糖果帶回家?姊姊,妳不可以總是這樣奇怪!!」

    女兒囁嚅著,同時開始小聲啜泣,這終於惹惱了一向非常理智的先生,大聲斥責我,「妳才為甚麼要這樣對她說話咧,小孩子成績功課妳平常也沒在關心啊,不是忙工作就是計畫要去哪裡玩,小孩這樣不是她一個人的問題。」

    (不好意思喔,我工作也是為了這個家,誰不想當孫芸芸呢?小孩子暑假不計畫出遊是要幹嘛?安排旅遊行程一向都是我的事啊。這不講好的嗎?有甚麼好罵?)

    上述這些話,我並沒有說出口,情感與婚姻教會我最寶貴的一課,就是,有些話,心裡打打嘴砲可以,說出來就太傷了。氣不過就冷戰,誰怕誰(誤)。

    冷戰期間,我其實非常低落。不屬於自己的情緒退潮之後,這次留下了一個陰森的小洞。從小洞望進去,還可以看到童年時期,苦惱著「西瓜和橘子哪個比較大」的我,從小被懷疑有學習障礙,我曾向媽媽上萬言書抗議(還貼在冰箱門上,必須用很多膠帶固定),誓言未來絕不讓自己的孩子受這樣的委屈。媽媽只是淡定地摺疊好那張萬言書,回應我說:「好啊,我等著看。」

    等我終於長大了,有了孩子,我和我媽也差不多。

    攤開人類圖,大女兒和我的圖形十分類似,只是更多了困頓掙扎於人生意義的28-38,如果孩子是父母未竟的功課還有夢想,我認為大女兒是想告訴我,「我就是和別人不一樣,很羞怯很慢熟,喜歡一件事情就會完全沉溺其中。可是,這就是我啊,我這樣很舒服。」

    這也是投射者之所以自苦的根源,誤以為「只要和大家一樣」,就能被團體接納,而忽略與壓抑著自己的不同。我的低落也是很矛盾的,坦白說我小學一二年級就拿過個位數的分數,so what?我現在也沒有過得比較差。但我不希望女兒求學之路這麼辛苦,更擔心分數會造成周遭的歧視或霸凌。

    但目前看起來,歧視與霸凌女兒的,好像只有我而已。圈圈媽,離開讀書會的第一題,就好難寫啊。

    隔天,先生跑來破冰,順便告訴我,女兒之所以沒有發送那袋糖果的原因,是因為同一天生日的其他同學,拿了更澎派的禮物要分送給大家,「妳女兒就覺得超不好意思的啊,自己的糖果只有這麼小包而已。所以,她是很細心的,她不是不敢跟老師說,她是擔心自己顯得很小氣。啊,這不就很像妳也會做的事嗎?」

    大學修心理學的時候,唸及母女之間的相愛相殺,除了微妙的競合心態,在東方社會,更常見的是因為過分相似而產生的挑剔與糾舉,因為不想孩子重蹈覆轍,母親反而一再走回頭路,舉著愛的旗幟,不知不覺延續著傷人的模式。

    下午在海邊,我花了一點時間和兩個小小投射者坐在沙浪裡面。雖然才剛剛承受過我的情緒核爆,大女兒仍然願意當潮浪襲來時,緊緊牽著我的食指與中指,這就是投射者良善的軟肋,由始至終都在尋求母親的認同。(就像我都41歲了,工作上發生任何值得開心的事情,還是習慣第一個打給我媽)

    牽著女兒蓓蕾一般的手,感覺這一刻很值得好好把握,傷害發生過,但一切還來得及。

    「姐姐,禮物是心意啊。大小都沒有關係啊,而且,我聽說同學送薯條筒,妳送糖果剛剛好,大家都可以吃到兩種不同的點心,是不是超棒的?」

    「嗯,好。」姊姊露出一副被發現了的害羞嘴臉,但這次有記得回答。

    「那我再問妳喔,今天是26號星期五,那28號是星期幾呢?」

    連手指頭都搬出來算了一下,最後說,「星期日。」

    「哇,讚喔,結果妳會嘛,超強。爸爸很會教。那下禮拜期末考,可不可以看清楚題目,不要漏寫?」

    「唉呦,又講,好啦。」姐姐瞇著眼睛,笑了。

    假如在讀書會上分享這個故事,我想妳們一定會認真聽到最後,時而露出理解的神情、時而拍手大笑吧。謝謝妳們,願意在我困惑的時候,告訴我,對ㄟ我之前也這樣啦,使我覺得自己不是特別瘋狂。當我有點氣餒有點疲憊,光聽妳們在親子間的摸索碰撞,就能生出許多勇氣,挺起腰桿再繼續。

    謝謝圈圈媽,謝謝妳開創出來的園地,和我們一起實驗愛與尊重。也讓我學習當一個,願意擁抱孩子不同的母親。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