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分科數學範圍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分科數學範圍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分科數學範圍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分科數學範圍產品中有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余海峯 David . 物理喵 phycat,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立場轉載】【2020 諾貝爾物理學獎】廣義相對論與宇宙最黑暗秘密 打風落雨留在家,為何不試試學習黑洞的理論呢?😹😹😹 //諾貝爾獎有三個科學奬項,我們在學校也習慣以「物理、化學、生物」等不同科目去區分不同科學領域。這種分界當然能夠方便我們以不同角度去理解各種自然現象,但大自然其實是不分科目的。...

分科數學範圍 在 大考超詳解 KOL (C.C. Workshop)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10 21:54:15

🔎 超詳解 🔎 主題:分科測驗學得好,學測範圍沒煩惱 🔎 108課綱學測考試範圍 國文:高一、高二、高三上 英文:高一、高二、高三上 數學A:高一、高二必修數A 數學B:高一、高二必修數B 社會:高一二必修歷史、地理、公民與社會 自然:高一必修物理、化學、生物、地球科學 (皆含探索與實作) ...

分科數學範圍 在 Spark Light 工作坊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8-18 20:27:06

|Spark Light 工作坊| 📍|主題| ▫️ 如何準備學測生物 📍|前情提要| 當你問起學長姐「學測自然最難準備的部分是啥」時,超過一半人都會跟你說「生物最難」!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主要是因為學測的生物很常考超出課綱範圍的東西。舉例來說,107學測考出了「抗利尿激素」,而108學測考出了...

分科數學範圍 在 ??????? |學韓文西文的建中阿魚|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03 19:11:52

【社會科讀書方法】強烈建議分享儲存•大力分享出去!!!!!!!!!!(原諒我表達能力差) — 有摻雜我所學到ㄉ資源和個人看法,我盡量吐出我所學到ㄉ — 我們不能只為了成績而學,而是要真實探討為什麼要學社會。這個探討不一定是真理,但至少我是這麼認為。 — 社會科這科目很多大人都說要死記硬背,但是,其實...

  • 分科數學範圍 在 余海峯 David . 物理喵 phycat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10-13 15:11:45
    有 279 人按讚

    【立場轉載】【2020 諾貝爾物理學獎】廣義相對論與宇宙最黑暗秘密

    打風落雨留在家,為何不試試學習黑洞的理論呢?😹😹😹

    //諾貝爾獎有三個科學奬項,我們在學校也習慣以「物理、化學、生物」等不同科目去區分不同科學領域。這種分界當然能夠方便我們以不同角度去理解各種自然現象,但大自然其實是不分科目的。科學最有趣的是各種自然現象環環相扣,我們不可能只改變大自然的某一個現象而不影響其他。就好像蝴蝶效應,牽一髮而動全身。

    廣義相對論間接推論暗物質存在的必要

    廣義相對論是目前最先進的重力理論,它能夠解釋迄今為止所有實驗和觀測數據。然而,天文學家發現銀河系的轉速和可觀測宇宙的物質分佈,都顯示需要比觀測到的物質更加多的質量。這是物理學的其中一個未解之謎,有時會被稱為「消失的質量」問題。那些「應該在而卻看不到」的物質,就叫做暗物質 (dark matter) 。

    有些物理學家猜測,會否根本沒有暗物質,而是廣義相對論需要被修改呢?他們研究「修正重力 (modified gravity) 」理論,希望藉由修正廣義相對論去解釋這些觀察結果,無需引入暗物質這個額外假設。可是從來沒有修正重力理論能媲美廣義相對論,完美地描述宇宙一切大尺度現象。

    天文學研究向來難以得到諾貝爾獎,因為天文發現往往缺乏短期實際應用。然而過去十年之間,有關天文發現的研究卻得到了五個諾貝爾物理學獎。換言之,過去幾十年間改變人類對宇宙的基本認知的,有一半是來自於天文現象。其中有關廣義相對論的包括 2017 年的重力波觀測、 2019 年的宇宙學研究,以及 2020 年的黑洞研究。

    不過很少人提及這三個關於廣義相對論的發現其實同時令暗物質的存在更加可信。因為這些發現測量得越精確,就代表廣義相對論的錯誤空間更小。換句話說,物理學家越來越難以靠修正重力去解釋「消失的質量」問題,所以暗物質的存在就越來越有其必要了。

    換句話說,如果證明黑洞存在,其對科學的影響並不單止是為愛因斯坦的功績錦上添花,而是能夠加深人類對構成宇宙的物質的理解。

    描述四維時空的圖

    談黑洞之前,我們首先要理解一下,物理學家是如何研究時空的。研究時空的一種方法,就是利用所謂的時空圖 (spacetime diagram) 。一般描述幾何空間的圖,在直軸和橫軸分別表示長和闊,形成一個二維平面。有時更可按需要加多一條垂直於平面的軸,代表高度。長、闊、高,構成三維空間。但如果要再加上時間呢?那麼就再在垂直於長、闊、高的第四個方向畫一條軸吧。咦?

    怎麼了,找不到第四個方向嗎?這是當然的,因為我們都是被囚禁在三維空間之中的生物。如果有生活在四維空間裡的生物,牠們會覺得我們很愚蠢,問我們:「為什麼不『抬頭』?第四個方向不就在這邊嗎?」就像我們看著平面國的居民一樣,在二維生物眼中,牠們的世界只有前後左右,沒有上下。到訪平面國的我們也會問:「為什麼不『抬頭』?第三個方向不就在這邊嗎?」但牠們無論如何也做不到。

    宇宙是三維空間,另外加上時間。如果要加上時間軸這個「第四維」的話,我們就必須犧牲空間維度。物理學家使用的時空圖就是個三維空間,直軸代表時間(時間軸)、兩條水平的橫軸代表空間(空間軸)。當然,把本來的三維空間放在二維的平面上,我們需要一些想像力。在時空圖上,每個點都代表在某時某地發生的一件事件 (event) ,因此我們可以利用時空圖看出事件之間因果關係。一個人在時空中活動的軌跡,在時空圖上稱為世界線 (world line) 。

    由於時間軸是垂直的,並且從時空圖的「下」向「上」流動。一個站在原地位置不變的人的世界線會是平行時間軸的直線。由於光線永遠以光速前進,光線的世界線會是一條斜線。而只要適當地選擇時間軸和空間軸的單位,光線的世界線就會是 45 度的斜線。因為沒有東西能跑得比光快,一個人未來可以發生的事件永遠被限制在「上」的那個由無數條 45 度的斜線構成的圓錐體之間,而從前發生可以影響現在的所有事件則永遠在「下」的圓錐體之間。這兩個「上」和「下」的圓錐體內的區域稱為那個人當刻的光錐 (light cone) ,而物理學家則習慣以「未來光錐 (future light cone) 」和「過去光錐 (past light cone) 」分別表示之。

    所有東西的世界線都必定被位於未來和過去光錐之內。在沒有加速度的情況下,所有世界線都會是直線。如果涉及加速,世界線就會是曲線。而廣義相對論的核心概念,就是重力與加速度相等,兩者是同一種東西。因此我們就知道如果在時空圖上放一個質量很大的東西,例如黑洞,那麼附近的世界線就會被扭曲。不單是物質所經歷的事件,連時空也會被重力場扭曲,因此時空圖上的格網線和光錐都會被扭曲往黑洞的方向。換句話說,越接近黑洞,你的越大部分光錐就會指向黑洞內部。因為你的世界線必須在光錐之內,你會剩下越來越小的可能逃離黑洞的吸引。

    2020 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半頒給了彭羅斯 (Roger Penrose) ,以表揚他「發現黑洞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嚴謹預測」。在彭羅斯之前的研究,大都對黑洞的特性作出了一些假設,例如球狀對稱。這是因為以往未有電腦能讓物理學家模擬黑洞,只能用人手推導方程。但廣義相對論是非線性偏微分方程,就算不是完全沒有可能也是極端難解開的,所以物理學家只能靠引入對稱和其他假設去簡化方程。因此許多廣義相對論的解都是帶有對稱假設的。這就使包括愛因斯坦在內的許多物理學家就疑惑,會不會是因為額外加入的對稱假設才使黑洞出現?在現實中並沒有完美的對稱,會不會就防止了黑洞的出現?

    黑洞只是數學上的副產品嗎?

    彭羅斯發現普通的高等數學並不足以解開廣義相對論的方程,因此他就轉向拓撲學 (topology) ,而且必須自己發明新的數學方法。拓撲學是數學其中一個比較抽象的分支,簡單來說就是研究各種形狀的特性的學問。 1963 年,他利用一種叫做共形變換或保角變換 (conformal transformation) 的技巧,把原本無限大的時空圖(因為空間和時間都是無限延伸的)化約成一幅有限大小的時空圖,稱為彭羅斯圖 (Penrose diagram) 。

    彭羅斯圖的好處除了是把無限縮為有限,還有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故名思義,經過保角變換後的角度都不會改變。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都會把圖變換為另一種表達方式,例如世界地圖。由於地球表面是彎曲的,如果要把地圖畫在平面的紙上,就必須利用類似的數學變換。例如我們常見的長方形或橢圓形世界地圖,就是利用不同的變換從球面變換成平面。有些變換並不會保持角度不變,例如在飛機裡看到的那種世界地圖,在球面上的「直線」會變成了平面上的「曲線」。

    扯遠了。回來談彭羅斯圖,為什麼他想要保持角度不變?因為這樣的話,光錐的方向就會永遠不變,我們可以直接看出被重力影響的事件的過去與未來。彭羅斯也用數學證明,即使缺乏對稱性,黑洞也的確會形成。他更發現在黑洞裡,一個有著無限密度的點——奇點 (singularity) ——必然會形成。這其實就是彭羅斯-霍金奇點定理 (Penrose-Hawking singularity theorem) ,如果霍金仍然在世,他亦應該會共同獲得 2020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在奇點處,所有已知物理學定律都會崩潰。因此,很多物理學家都認為奇點是不可能存在宇宙中的,但彭羅斯的計算卻表明奇點不但可以存在,而且還必定存在,只是在黑洞的內部罷了。如果黑洞會旋轉的話(絕大部分都會),裡面存在的更不會是奇點,而是一個圈——奇異圈 (singularity ring) 。

    黑洞的表面拯救了懼怕奇點的物理學家。黑洞的表面稱為事件視界 (event horizon) ,在事件視界之內,你必須跑得比光線更快才能回到事件視界之外。因此沒有任何物質能夠回到黑洞外面,所以黑洞裡面發生什麼事,我們都無從得知。就是這個原因給予了科幻電影如《星際啟示錄 (Interstellar) 》創作的空間——在黑洞裡面,編劇、導演和演員都可以天馬行空。只要奇點永遠被事件視界包圍,大部分科學家就無需費心去擔心物理學可能會分崩離析了。甚至有些科學家主張,研究黑洞的內部並不是科學。

    雖然如此,卻沒有阻礙彭羅斯、霍金等當代理論天體物理學家,利用與當年愛因斯坦所用一樣的工具——紙和筆——去研究黑裡面發生的事情。雖然或許我們永遠無法證實,但他們的研究結果絕非無中生有,而是根據當代已知物理定律的猜測,即英文中所謂 educated guess 。利用彭羅斯圖,我們發現不單奇點必定存在,而且在黑洞裡面,時間和空間會互相角色。

    但這是什麼意思?數學上,時間和空間好像沒有分別,但在物理上兩者分別明顯:在空間中我們可以自由穿梭,但在時間裡我們卻只能順流前進。彭羅斯發現,帶領掉入黑洞的可憐蟲撞上奇點的並非空間,而是時間,因此我們也說奇點是時間的終點。亦因為在黑洞裡面掉落的方向是時間,向後回頭是不可能的,所以一旦落入黑洞,就只能走向時空的終結。

    看見黑洞旁的恆星亂舞

    另一半諾貝爾獎由 Reinhard Genzel 和 Andreas Ghez 平分,以表揚他們「發現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緻密天體」。銀河系中心的確有一個超大質量的物體,而且每個星系中心都有一個。這些質量極大的物體,就是所謂的超大質量黑洞 (supermassive blackholes) 。

    上世紀 50 年代開始,天文學家陸續發現了許多會釋放出無線電輻射的天體,稱為類星體 (quasars) 。之後其中一個類星體 3C273 被觀測確認是銀河系外的星系中心。根據計算, 3C273 釋放出的無線電能量是銀河系中所有恆星的 100 倍。起初,天文學家認為這些能夠釋放巨大能量的類星體,必然是些比太陽重百萬倍的恆星。但是理論計算結果卻表明,這麼重的恆星會是極不穩定的,而且壽命會非常短,因此類星體不可能是恆星。

    為什麼這些類星體不可能是恆星?因為恆星的發光度是有極限的,而且正比於恆星的質量。這個極限稱為愛丁頓極限 (Eddington limit) 。如果恆星的發光度超出愛丁頓極限,光壓(radiation pressure ,即光子對物質所施的壓力)就會超過恆星自身的重力,恆星就會變得不穩定。因此,天文學家逐漸改而相信類星體是位於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這也令類星體多了一個名字:活躍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us)。

    每個黑洞旁邊都有一個最內穩定圓形軌道 (innermost stable circular orbit) ,依據黑洞會否旋轉而定,大概是黑洞半徑的 3–4.5 倍。比最內穩定圓形軌道更接近黑洞的範圍,環繞黑洞運行的物質都會因不穩定的軌道而墜落黑洞之中,並在墜落的過程中釋放出 6–42% 的能量,因此可以解釋活躍星系核的強大發光度。

    另一方面,彭羅斯在 1969 年亦發現一個旋轉的黑洞能夠把能量轉給物質,並且把物質拋出去,這個過程稱為彭羅斯過程 (Penrose process) 。換言之,從黑洞「偷取」能量是有可能的。科學家估計,科技非常先進的外星文明有可能居住於黑洞附近,並利用彭羅斯過程從黑洞提取免費的能源。這個過程亦進一步支持超大質量黑洞能夠釋放巨大能量的理論。

    由於 E=mc2 ,能量即是質量,因此被偷取能量的黑洞的質量就會減少。霍金在 1972 年發現一個不會旋轉的黑洞的表面積不可能減少。黑洞質量越大,其表面積就越大,因此不會旋轉的黑洞不會有彭羅斯過程。他亦發現,如果是個會旋轉的黑洞,其表面積是有可能減少的。因此霍金的結論支持了彭羅斯的理論。

    Genzel 和 Ghez 兩人的研究團隊已經分別利用位於智利的歐洲南方天文台 (European Southern Observatory) 的望遠鏡和位於夏威夷的凱克望遠鏡 (Keck Telescope) 監察了距離地球約 25,000 光年的銀河系中心區域將近 30 年之久。他們發現有很多移動速度非常快的恆星,正在環繞一個不發光的物體轉動。這個不發光的物體被稱為人馬座 A* (Sagittarius A*, 縮寫為 Sgr A*) 。 Sgr A* 會放出強大的無線電波,這點與活躍星系核的情況相似。

    他們不單確認了這些恆星的公轉速率與 Sgr A* 的距離的開方成反比, Genzel 的團隊更成功追蹤了一顆記號為 S2 的恆星的完整軌跡。這兩個結果都表明, Sgr A* 必然是一個非常細小但質量達 400 萬倍太陽質量的緻密天體。這樣極端的天體只有一種可能性:超大質量黑洞。

    霍金輻射 黑洞的未解之謎

    諾貝爾物理學委員會在解釋科學背景的文件中亦特別提及霍金的黑洞蒸發理論以及霍金輻射 (Hawking radiation) 。現時仍然未能探測到霍金輻射的存在,未來若成功的話除了將再一次驗證廣義相對論以外,更會對建立量子重力理論 (quantum gravity theory) 大有幫助。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重力波研究、宇宙學研究、黑洞研究,都是直接檢驗廣義相對論預言的方法。加上 2019 年 4 月 10 日公布的黑洞照片,大自然每一次都偏心愛因斯坦。相信愛因斯坦在天上又會伸出舌頭,調皮地說:「我早就知道了!」//

  • 分科數學範圍 在 翻轉教育 Flip‧Education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6-17 21:30:00
    有 260 人按讚

    【數學教授:讓孩子吃值得的苦,不要白白受苦】
    #高中考招改革爭議

    #高二數學分流為數A數B後,將大幅影響學測考科選擇。中央大學數學系副教授單維彰《翻轉教育》投稿:為何高中數學分流為數AB,學測卻要齊頭五選四?取代指考的 #分科測驗 仍要刪除國英數乙?在追求適性多元的考招改革背後,他聞到一股「聯考」的齊一性思維...⬇

    📚111年指考走入歷史|數乙沒了,考生的二次機會也沒了>>cplink.co/O6TR9ky9
    📚111學測數學科分數A、數B,各校系採計項目出爐>>cplink.co/seLixc4d

  • 分科數學範圍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5-30 21:00:01
    有 3 人按讚

    《漫畫 STEAM 科學史》是小樹文化引進的韓國科普作品,用漫畫說明科學發展史,從第一集的埃及與美索不達米亞開始,第二集講希臘羅馬印度伊斯蘭,第三集講到文藝復興。看書末的介紹,在 2020 年預計會繼續出第四與第五集。
     
    趁著疫情期間,我自己也讀完了目前的三本,覺得很有意思。
     
     
    ▌考試中的科學,與實際上的科學。
     
    有意思的點在於,我是聯考時代長大的,所有的工作就是把現今最正確的知識記起來,然後考試,寫出最正確的答案,讓改卷者稱斤論兩。進了醫學系,也是直接把現今確認最有效的治療、最有解釋力的理論學起來,然後在醫院執行醫療業務。
     
    這樣的我們,在面對科學史或醫學史那些曾經錯誤的理論,都是以「還好沒生在那個黑暗時代」「還好我們已經知道那是錯的」這樣略帶距離的角度去面對,深怕那些錯誤的觀念(如四元素說)與治療(如放血療法),不小心進到自己的腦袋住下來,讓自己在醫學工作的執行上,有了偏差。
     
    我們很成功地讓自己成為考試以及醫療工作的 best practice 工具人,在效率上最佳化。
     
    但這樣的養成過程,讓我們在一些領域,顯得無所適從,而需要重新訓練。最典型的例子,是在被醫院或學校要求要有研究產出時,對於學術研究的不瞭解。
     
    為什麼呢?因為醫學的養成都是直接對目前最新的技術跟理論作教學,但醫學的學術研究,卻是以質疑為開始,以假說作起步,然後超越自己的過程。要理解「目前做的不是最好」,甚至去質疑他、證明他不好,並不容易。所以面對研究時,初學者常說「我找不到研究的主題」,設計研究時,也往往規劃不出精準的對照組。
     
    這個問題在疫情期間更為明顯。
     
      
    ▌在未來人類的眼中,我們必定是愚昧的。
     
    現在的我們,遇到的是前所未見的挑戰,我們必須用有限的工具,儘速去解決這個嚴峻的問題。從恐慌與未知開始,我們觀察現象,並思考既有的理論,然後從手上有的工具與藥物去對應,或著手創造新工具與藥物,然後一個一個嘗試,大部分將會錯誤、有的還是不確定效果、少數措施竟然非常有效,一點一點的推進。
     
    現在的所有恐慌、未知與錯誤,終將會是我們子子孫孫心目中的「還好沒生在那個黑暗時代」「還好我們已經知道那是錯的」。
     
    之所以讀科學史,就是讓孩子和我們自己知道,其實我們並不是活在科學的終點,而是一直在科學進展的路上。
     
    從科學史中,看看誰突破了?他是怎麼突破的?將能對時代的侷限,有更多的同理與包容,當面對今日人類自身困境時,將更為平靜,也更有勇氣。
     
    科學不是一套固定的知識,他是一個持續在前進的體系,這個體系,以現在的角度回頭看,九成九的時間都是錯誤百出且愚昧的,正是因此,我們才有今天。
     
     
    ▌小孩教養方面的建議
     
    升學考試中,科學知識的標準答案,是 fixed mindset;科學史所述說的一連串過時知識,是 growth mindset。這也是閱讀科學史最重要的意義。
     
    最後一個小提醒,這套科學史的書,最好是家長自己先讀過,這樣孩子有問題或需要討論時,才有諮詢的對象,主要原因有幾:
     
    協助跨學科思考。這本書從埃及古文明講起,這是因為科學是解決生存問題的一連串觀察與歸納,科學與政治、科學與帝國,一直有很密切的關係(延伸閱讀:《人類大歷史》第 15 章講得非常好!推薦!)。這是很「素養」的切入點,從過去文明歸歷史科、科學歸數學理化等學科的分科概念,重新整合,如果孩子有問題或覺得不熟悉時,能帶領一下會更好。
     
    補充正確的今日科學知識。因為從埃及古文明到文藝復興,還是有相當多的科學與醫學知識其實是錯的,漫畫裡頭那些名人,自信的宣稱的許多知識後,千百年來有了很多的更新,為了避免孩子把過去(過時且錯誤)的理論當成「現今最正確的知識」理解,在孩子閱讀時帶入些現今我們所知道的科學概念,會更為完整。
     
    整體來說,我在講埃及與美索不達米亞古文明的第一本學到最多,最熟悉也最喜歡第三本文藝復興的突破,而第二本講希臘羅馬印度伊斯蘭的部分,讀起來是比較硬的,但也讓我知道原來伊斯蘭在科學上有很多重要的貢獻。
     
     
    🚩 讓自己成為更能給孩子支持的爸媽
     
    🔸 7/25(六)素養教育工作坊
    🔸 立即報名|https://literacy.innovarad.tw/event/
     
     
    ▌適合對象
     
    ✔ 家長,您有幼稚園到國高中的孩子。課程內所傳授的技巧與概念,均已運用多年,確認可行。
     
    ✔ 即將成為父母,想先瞭解新時代教育方式與概念,看看其他的父母們在思考些什麼,自己又該做好哪些準備。
     
     
    ▌在這堂課,你將能學會的技能。
     
    ✔ 半小時做好一個教案。
    學會如何跟孩子分享任何知識主題,不管是廣島長崎原子彈、南太平洋群島或困難的性教育,都行。
     
    ✔ 旅遊不只是旅遊,讓親子關係增溫,還能學習。
    把握全家每次親子旅遊的機會,讓孩子增進知識素養,懂的想的都更有視野與深度。不管是跟團或自由行,不管是國內或國外旅遊,都適用!
     
    ✔ 拒絕被 3C 綁架,成為 3C 的主人!
    如何讓孩子正確使用 3C 產品,成為他們感官與知識的延伸,成為 3C 的主人,而非成癮無法自拔的奴僕。
     
    ✔ 適應潮流,並且走在潮流前端。
    在生活中協助孩子,適應這個新課綱與新時代的潮流。
     
     
    ▌家庭中的素養訓練,必須符合 4 個面向:
     
    ✔ 短時間能做
    現代社會,大家都忙,雙薪家庭也多。很多時候忙了一個月,只有一個週末下午全家有空。如果能在 2 個小時內完成,才有可行性,也才有成就感。
     
    ✔ 要融入生活
    最好不用事先準備,想到就能做。甚至跟全家的外出、跟團旅行、自由行,都能結合。
     
    ✔ 與學校互補
    知識的部分,國民教育作得不錯。但在媒體識讀、獨立思考、書寫溝通等領域較少,家庭為主的素養訓練,若能補足就更好。
     
    ✔ 順應新趨勢
    孩子長大速度很快,有限的時間,學到能帶著走,且未來適用性高的技能,當然更好。
     
    素養教育工作坊,在小孩最渴望知識,最喜歡問為什麼的這幾年,讓他們留下與你互動的回憶。
     
     
    🚩 讓自己成為更能給孩子支持的爸媽
     
    🔸 7/25(六)素養教育工作坊
    🔸 立即報名|https://literacy.innovarad.tw/event/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