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分庭抗禮典故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分庭抗禮典故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分庭抗禮典故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萬的網紅李問,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你知道最近常見的「同島一命」標語,源自於馬祖列島的防衛嗎? 這個激勵人心的標語,如何自1976年起在戰地政務時期的馬祖出現,可以參考這篇文章➡️ 🌊🌊🌊【同島一命:冷戰馬祖記憶,與疫情下的「文化逆輸入」】 ※ 文:劉亦,台大社會系畢業,現就讀台大台灣文學研究所,母系家族來自西莒島田沃...
分庭抗禮典故 在 看得見的記憶 How Memory Sticks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11-19 02:40:55
【「分庭抗禮」分的是哪個「庭」?】 「分庭抗禮」(也作「分庭伉禮」)的「庭」指庭院,「抗禮」指平等行禮。說的是彼此的關係對等,以平等的禮節相見,比喻平起平坐,地位相當。 這用語的典故出自《莊子·雜篇·漁父》,全文借漁父與孔子的對話,闡述道家思想的一些看法。文末孔子的弟子見孔子待漁父異常謙...
分庭抗禮典故 在 李問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你知道最近常見的「同島一命」標語,源自於馬祖列島的防衛嗎?
這個激勵人心的標語,如何自1976年起在戰地政務時期的馬祖出現,可以參考這篇文章➡️
🌊🌊🌊【同島一命:冷戰馬祖記憶,與疫情下的「文化逆輸入」】
※ 文:劉亦,台大社會系畢業,現就讀台大台灣文學研究所,母系家族來自西莒島田沃村。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0124/5475658
最近疫情緊繃,政府與媒體不斷高呼「同島一命」,團結抗疫。也許有些人能從字句的壯懷激烈中嗅出它的戰爭氣息,也許有些人受到電視劇《國際橋牌社》觸及,隱隱約約記得有「同島一命,死裡求生」的關鍵句。那你知道這個標語的出處嗎?你知道這個「島」,原本是指馬祖列島嗎?
身處軍事前線的馬祖
正如《國際橋牌社》第二季的時間背景座落在1996年,台澎金馬首次總統直選,引發中國強烈不滿。所謂文攻武嚇所言不虛,解放軍朝台灣外海發射了數枚飛彈,並進行兩棲登陸演習,威嚇意味濃厚,一時間台海戰雲密布。
當時謠言頻頻,聲稱中國即將佔領台灣離島,其中又以馬祖的東西兩莒為最。該劇場景之一的高登島也隸屬馬祖,面積更小,距離中國更近,可謂前線的前線,至今仍是軍事管制區,一般人很難進入。在飛彈危機期間,才剛剛在1992年解除戰地政務的這幾座島,又重新被武裝起來,回到隨時迎接戰爭的準備。
回顧歷史,「同島一命」這個詞在1976年首度見於報端。馬祖因身處兩岸的軍事前線,籠罩在嚴苛的戰地政務體制之下,島上所有居民都被捲進戰備狀態中,例如燈火管制,全境宵禁,入夜禁止跨村移動;和台灣的貨幣流通與人員進出也受管制,儼然另一國度。此外,全島不分男女,一律編進民防組織,負有軍事支援的義務。
據《馬祖日報》載,1976年5月27日,在南竿的津沙村進行了由民眾組織成的自衛戰鬥演習,演習結束後,司令官兼主任委員——也就是軍政一元體系下馬祖的最高決策者——梁鳳彩將軍強調「軍民同島一命」的意義:「老弱婦孺必須熟悉疏散與掩蔽,年青人就必須熟練戰鬥技能。」
在那左右,「同島一命」的標語就如雨後春筍,在馬祖列島的四鄉五島冒出。至今都還能看到的包括:
🔺東莒猛沃港:軍令如山、軍紀似鐵、同島一命
🔺西莒菜浦澳:同島一命、奮戰到底
🔺南竿津沙軍事訓練基地旁:軍民一家、同島一命
從標語見歷史
同樣是標語,內容也是大有學問。若你乘風破浪,搭船來到馬祖,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南竿福澳港上方的「枕戈待旦」,意指以武器當枕,兢兢業業,等待天明。於1958年蔣介石巡視馬祖時親筆題下,嘉勉「雄峙臺海」的戰地英雄。
剛開始退守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以「反共」為職志,認為中共是蘇聯的鷹犬,因此殺氣騰騰,一起算帳,要「殺朱拔毛」「反共抗俄」。到1960年代末期中蘇交惡,兩國在邊界發生武裝衝突「珍寶島事件」,此後反共與抗俄脫鉤,口號與標語漸漸只剩反共。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中華民國展開「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反制,你革除、我就要復興,藉此分庭抗禮,標語也從善如流,「復興中華文化」。
1971年,原本稱作「東犬」「西犬」的兩座島,為了昭示「毋忘在莒」的精神,改名為莒光鄉,成為今天的「東莒」「西莒」。毋忘在莒是春秋戰國的典故,齊國受燕國連攻重挫,最後只剩下兩座城池,遂以莒城為反攻基地,五年艱苦卓絕後終於逆轉勝,收復了失土。
最著名的「毋忘在莒」當然在金門的太武山。但在馬祖東引島的二重山,面海的峭壁上也被發現有毋忘在莒四個大字,東西兩犬也用改名鐫刻了歷史,戰地島嶼處處是「反攻與收復」的象徵。
整個1970年代,中華民國的國際地位搖搖欲墜,歷經退出聯合國、雪崩式斷交,最後於1979年「中」美斷交達到巔峰。國際局勢不利,一連串的外交挫敗,讓「莊敬自強,處變不驚」成了外在環境驚滔駭浪,自我鼓舞的信心口號。
為標語鑄造新的意義
「同島一命」號召的是不分身分(軍民)、不分地域(同島)一體對抗外敵。時移世易,不僅電視劇重新召喚它進入大眾視野,當下大疫蔓延的艱難處境,確實讓人想起那段風雨飄搖,眾志成城的日子。
爬梳過往,可以說這句擲地有聲的標語,是道地的馬祖產物。馬祖作為離島,向來只有文化輸入的份,這次能夠「文化逆輸入」,從海陬一隅傳播到我國全境,讓冷戰時代的肅殺標語重新復甦,並且鑄造新的意義,召喚國人萬眾一心,馬祖人也感到與有榮焉。
🌊🌊🌊
【延伸閱讀】
壓浪:同島一命(黃開洋)
https://kaiyang.info/a-laung/tongdaoyiming/
分庭抗禮典故 在 看得見的記憶 How Memory Stick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分庭抗禮」分的是哪個「庭」?】
「分庭抗禮」(也作「分庭伉禮」)的「庭」指庭院,「抗禮」指平等行禮。說的是彼此的關係對等,以平等的禮節相見,比喻平起平坐,地位相當。
這用語的典故出自《莊子·雜篇·漁父》,全文借漁父與孔子的對話,闡述道家思想的一些看法。文末孔子的弟子見孔子待漁父異常謙恭和崇敬,於是提出疑問:「以往即使大國的君主、國王接見您,沒有不以相稱的禮節對待的,您還有些高傲不屈的神色。今天對這位平民漁夫,他拿着船篙站着,您卻彎腰鞠躬,對他如此恭敬,不是太過分了嗎?」(萬乘之主,千乘之君,見夫子未嘗不分庭伉禮,夫子猶有倨敖之容。今漁者杖拏逆立,而夫子曲要磬折,言拜而應,得無太甚乎?)
孔子便趁機教育弟子,指出首先對方是長者,要恭敬,更重要的是對方是體悟大道理的賢者,就更應當謙恭尊重了。
而之所以說「分庭伉禮」,是因為古代正規宅院依中軸線而建,中堂之前圍合出開闊的庭院。賓主相見時,主人接待客人的地方多在大門與主屋之間的庭院,兩方各在庭院一邊相對行禮,以示主客平等。
#記住家 #記園林 #記價值 #記風格 #庭院 #建築 #建築物 #禮節 #歷史 #文化 #architecture #culture #history #story #garden #yard #hkig #852
分庭抗禮典故 在 郎祖筠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謝謝Jeff哥評一心戲劇團大戲
《斷袖》
傑夫哥的戲曲小筆記:
《 一心戲劇團 之 斷袖 》
謝幕的時候,
原本才乾的眼眶又不自覺潮濕了,
演員出來謝幕,你還當他戲裡的人物看,
那戲「勾」人入戲的魔力肯定不一般,
那故事直入人心的「穿透力」,
肯定凌厲無比。
白話一句:
哪裡想到會看到這樣一齣戲!
這戲怎麼會這樣「大」!
《斷袖》二字取得大氣但簡約,
(再加上宣傳文案刻意放大「同志」二字),
原本抱著看一個另類愛情小品的心理準備進的劇院,
孰料,
前半個小時的歡快場景一瞬而過之後,
接下來的情節,以始料未及的節奏推進,
走戲處,
環環相扣,高潮迭起,
每個角色掀起的戲劇張力穿插、交織,
一樁「風流韻事」激起千層浪,
單一軸線竟能堆疊出出人意表的偌大轉折,
走心處,
情境繁複,栩栩鮮明,
傀儡君皇的浩歎…
權慾殺伐的詭譎…
千夫所指的真愛…
幾個糾結特別強烈的戲劇元素
難能可貴地都有了深邃的刻劃,
筆觸從容,結構綿密,
是個「完成度」極高的上乘好戲。
另一個意外是:
這戲的心理書寫怎會這麼「深」!
兩千多年前漢哀帝與男寵董賢之間的軼事,
被這個不可多得的好劇本做了
深諳「現代愛情」視角的剖析,
漢哀帝劉欣的至情至性,
被描繪得細緻,真摯,充滿溫度,
「斷袖」一段處理之成熟、淳厚,著實教人動容,
絲毫不見「違和」與「矯情」,
更看不到任何譁眾、媚俗的企圖,
做為貫穿全局的情感鋪墊,
一劇將終時,吟哦低迴處,
蕩氣迴腸,感天動地。
而另一位男主角董賢
在「情意」與「禮教」間的拉鋸,
呼應皇帝劉欣兩段用詞赤裸、直白的
「情」與「慾」分庭抗禮的「天人交戰」,
都是傳統戲劇(不論哪個劇種)
極其罕見的驚人手筆,
卻關照得那樣雋永,通透,有血有肉。
最後,董賢突破心防,
撕下對世俗、形式、浮名的所有桎梏,
不顧一切地跨出那一步,
觀眾方纔體會到:
在他心中的攻與防,
其兇險、艱難,
甚至遠遠超過宮闈爭鬥的驚濤駭浪。
這個「心路歷程」的完整交代,
讓一個被過度「膚淺化」的歷史典故,
不可思議地具備了現代共鳴基礎的
「文學性」探討與視野,
特別值得一提。
《斷袖》的唱詞,
閱讀、聆聽的價值皆高,
幾段新詩技巧起首的抒情段落,
典雅中見靈動,
纏綿間又盡顯「畫面感」,
是優游於傳統劇曲與音樂本質間的成功試驗,
悅耳,傳神,出彩極了。
兩位當家小生孫詩詠、孫詩珮
展現了親姐妹間的嫻熟默契,
不論唱腔或做表的水乳交融,
自始至終,美不勝收。
郎祖筠為「一心戲劇團」導的幾齣代表作,
從《芙蓉歌》、《青絲劍》到《斷袖》,
總巧妙地將「現代劇場」元素注入其血脈之中,
妙到毫巔,又不見任何拼貼鑿痕,
《斷袖》中,
劉欣、董賢二人咫尺不相逢的對唱,
運用的是類似電影「蒙太奇」的手法;
中場前,紗幕後的人物「翦影」,
也是戲曲舞台少見;
最讓人擊節喝采的
莫過於那無處不在、搶眼至極的「插花四人組」,
這種神似莎士比亞戲劇的舞台調度,
讓一組四人時而是主角的和聲、
時而是劇情串場的旁白、
時而負責戲劇氛圍的營造,
卻又時而化身確有其人的幫襯人物
和戲中角色有實值的「對話」;
自由切換,不受任何型體、定位的拘束,
箇中精彩,歎為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