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能為地球做些什麼?】
#文長慎入
.
亞馬遜森林大火延燒三個星期,每分鐘燒掉1.5個足球場面積;同時西伯利亞一場森林大火已經燒了兩個月,燒毀近430萬公頃林地;格陵蘭表面有82%被冰層覆蓋,今年七月溫度達到22度,冰層有56.5%逐漸消融;冰島替他們第一條消失的冰河舉辦了喪禮;照片後方的是歐...
【 我們能為地球做些什麼?】
#文長慎入
.
亞馬遜森林大火延燒三個星期,每分鐘燒掉1.5個足球場面積;同時西伯利亞一場森林大火已經燒了兩個月,燒毀近430萬公頃林地;格陵蘭表面有82%被冰層覆蓋,今年七月溫度達到22度,冰層有56.5%逐漸消融;冰島替他們第一條消失的冰河舉辦了喪禮;照片後方的是歐洲最大冰河,位於阿爾卑斯山脈的阿奇萊冰河,在過去四十年來退後了3.2公里,變薄了300公尺,被預言在2100年將會只剩下百分之十的冰。
.
多年以來人類對大自然予取予求、濫墾濫伐,導致全球暖化、氣候異常等問題,至今仍有許多為了利益的人為環境破壞,對野生動物的生存空間也帶來嚴峻的考驗。從熱帶雨林到極地冰川,世界彷彿正在分崩離析,除了感到悲傷之外,有什麼是我們可以做的呢?
.
一、少吃牛肉與乳製品:
我們所消費的每一種食物,隱含著看不見的環境代價。畜牧業占了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18%,比全球運輸業(鐵公路、輪船、飛機等)所產生的排放量還要多。其中為了生產牛肉所產生的溫室氣體,大約是生產雞肉的13倍、生產馬鈴薯的57倍。一頭牛每天打嗝、放屁就釋放500升甲烷,而且甲烷對地球暖化的影響是二氧化碳的25倍。此外,畜牧業是驅使雨林濫伐,破壞野生動物棲息地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們可以從生活中開始做起,其實不是這麼難的事,即使沒辦法完全吃素,但如一週吃一天素食、每餐減少肉的份量,以高蛋白的豆類取代之。當多一個人願意為了減少地球負擔,吃少一點肉,就是改變的開始。
.
二、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垃圾:
除了空氣、陸地上的災難,別忘了每年有 800 萬噸塑膠廢棄物進入海洋,每年約有10萬隻海龜及海洋哺乳類動物,約100萬隻海洋生物因此受害。太平洋中間已經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垃圾帶,面積台灣的36倍,包含超過300萬噸塑膠。海洋的垃圾污染也會直接衝擊到漁業,預估到了2050年,大海中塑膠的重量,會比魚的重量還重。塑膠垃圾碎屑海鳥、魚類和其他生物攝入,隨著食物鏈不斷累積,最後也會回到人類的身上。讓我們一起有意識的拒絕一次性塑膠品,例如買東西自備環保袋、使用環保餐具等,都可以很有效減少日常塑膠的使用。
.
三、一起來種樹:
沒時間捲起褲管親手耕作?現在我們可以用網路行動,換地球上被種下多一棵樹。https://www.ecosia.org/ Ecosia是一個網路搜尋引擎,自 2009 年 12 月成立以來,將 80%的廣告收入捐出,籌資超過 4 億 5000 萬台幣用於保護雨林。目前已經種了超過六千五百萬棵樹(而且每過幾秒就會加一棵),開始使用Ecosia吧,雖然Google可能還是比較強大,但在日常需要的資料搜尋上是很夠用的,同時知道自己支持的是一個用心在保護地球的組織,豈不是一件很美的事嗎?
.
四、關心政治:
巴西總統曾表示希望將亞馬遜雨林向農業、礦業和伐木業公司開放,在競選期間,他承諾將會限縮破壞雨林的罰款金額,並且弱化環境保護機構的影響力。面對亞馬遜森林大火三週,先是消極宣布無力應對,又警告外國不得介入,直到歐洲各國對其施壓後,才終於部署軍隊去滅火。千萬不要覺得環境關政治什麼事?生活中的一切都跟政治有關。投票請三思,做個負責任的公民,選擇會願意重視環境永續大過於短期利益的候選人。
.
五、當個有意識的消費者:
「你的每一次消費,都是在為你想要的社會做選擇」。例如購買產品時,看看背後的成分裡是否含有棕櫚油?棕櫚油每公頃產量最高,約為其他植物油的十倍,相對之下售價最低廉,日用品或食品製造商可因此降低成本,為了種植油棕,特別是在印尼、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以野火燃燒雨林,大量原始林被破壞,估計在過去20年間,有超過5萬隻紅毛猩猩因人類為油棕開發森林而死。例如支持推廣公平貿易的企業,慎選環境友善的品牌,為我們每一次的消費負起責任,這當然不容易,但當我們有意識,便有機會前進。
.
六、把想法分享出去:
如果你也為環境的未來感到擔憂,你並不孤單,也請相信自己是有影響力的,只要你願意採取行動。別害怕做那個帶頭的人,跟身邊的人談論地球正在面臨的困境,鼓勵他們意識到環保的重要性,分享這些資訊讓更多人知道,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力量去做出改變。
-
地球是如此溫柔的孕育與保護著萬物,為我們提供生命之所需,承受著世界自工業革命以來為了經濟發展對她造成的傷害。若沒有健康的環境便不會有平衡,若草原變成荒漠、雨林燒成了一片枯木、冰川不復存在、海平面上升淹沒了家園,人類的生活又要何去何從?
.
謝謝你看完這篇長長的文章。
地球是這麼美呀,我們一起為她努力好嗎?
.
Heal the world, make it a better place.
For you and for me,
For the entire human race,
and for our Mother Earth.
冰島飛格陵蘭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極光與雪地旅行-阿比斯庫】
搭乘這趟往瑞典極圈的火車,從斯德哥爾摩開到阿比斯庫國家公園莫約二十多小時,沿途可以飽覽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山海風光,沿途大半都是雪景覆蓋著森林,偶爾會經過港口,眺望著波羅地海。
阿比斯庫是瑞典北部北博滕省的一個村莊,位在北極圈內。所謂的北極圈是指緯度數值66°34的一個假想圈,以內的都算「北極地區」,陸地部分包括了格陵蘭、北歐三國、俄羅斯、美國阿拉斯加以及加拿大北部。在每年的秋春之際,來自太陽的帶電粒子到達地球附近,地球磁場迫使其中一部分沿著磁場線集中到南北兩極,當粒子進入極地的高層大氣時,與大氣中的原子和分子碰撞並激發,能量釋放產生的光芒形成圍繞著磁極的大圓圈,即極光。
所以很多人問「極光是什麼?」答案不是女神,也不是傳說,更不是千載難逢的奇特景象,而是大自然現象。所以在特地時間前往極圈就有機會抬頭看見天空跳躍著不同顏色的彩光,又以南北緯度67度附近的兩個環帶狀區域內是最長見到極光的區域,阿拉斯加的費爾班克斯、冰島與北歐極圈。
北歐圈的極光聖地以幾個城市最為著名,芬蘭的聖誕老人村羅瓦涅米、挪威的極光首都特羅姆瑟,在瑞典則是以基律那中心。這次要去的是瑞典往芬蘭的邊界的「阿比斯庫國家公園」。
說也巧合,出發前有位台灣的極光獵人-Frank正在招募極光採訪團,所以就同一群媒體在此集合。剛好此時是春分時節,日照的時間比冬日逐漸延長,大約九點日出,四點日落。抵達的第一天還在適應環境,傍晚旅館的服務人員就敲門讓大家出來,請每個人往天邊抬頭看。
我急忙著問:「發生什麼事了?」抬頭往天空看,什麼都沒有啊!服務人員指著遠方說:「是極光。」我努力揉了眼睛,怎麼看都是黑的,一點都不覺得天空上有光影飛舞,彷彿有些白色的雲霧,看上去一點都不像極光。
不過,人的肉眼看不到的,手機卻能拍出來!相機則拍得更好些。才知道極光有區分大小,極光指數(Kp Index)從0到9,是觀測極光的重要指標,當指數越高,代表極光覆蓋的範圍越大,看到的可能性就越大,手機可下載APP Aurora Now就能查詢。
沒多久,眾人跑去空曠無光害的冰原上等待,因當晚天氣良好,極光條件天時地利人和,滿天的極光用肉眼就能看到,手機也能清楚拍下閃動的模樣。
然而接連之後的幾天,就再也沒看到極光的蹤影,其中一天我們乘坐著雪上摩托車前往阿比斯庫的森林區域。林地四面寧靜毫無光害,每個人都穿上厚重的雪衣,彷彿是南極的科研人員。等待極光的前一個鐘頭人人是興奮到心跳加倍,即使森林處於零下二十度的低溫,也澆不熄對於極光的熱情。但到了後一個鐘頭,滿天星光的美好逐漸變成腳趾頭的凍傷疼痛,手指跟腳指的血已經不再流動,腦子快被痛佔領全部思緒。那個當下真覺得再不回旅館休息,我就要死了。
此刻就像演災難電影,我開始發難說:「可以回去了嗎?」身旁幾個人也跟著附和,看來大夥都冷到受不了。只有兩個來自美國的遊客,依然不肯離去說要等待極光。那時真的很想把這兩人身上的衣服抽掉,心想:「我們不想陪妳們一起死,好嗎?」那個當下真心覺得,沒有極光也沒關係,人能活著比較重要。
回到旅館之後,準備體驗了北歐人最愛的桑拿(sauna)!極光獵人Frank說在北歐的桑拿房就跟廚房一樣重要,泡完溫暖熱水澡後,進到溫度在50度左右的烤房,裏頭正燒著木炭,偶爾用水澆灑著,汗水從額頭緩緩的流出,身體整個熱烘烘的,特別舒服。走出桑拿房後,簡單穿上一件輕薄外套,就能在雪地裡走上幾分鐘也不覺得冷,旁邊的大姐則叫我們趕快把衣服穿上,說這樣特別容易著涼。
冬季極圈旅遊,因為日照短,活動也變得不多。有狗拉雪橇、雪地摩托車、國家公園森林雪地步行等,其外還有兩個特別的活動,就是去芬蘭的納爾維克Novik漁港城市與基律納Kiruna的季節限定冰旅館。
納爾維克同樣位在北極圈內,只是地處芬蘭的峽灣港區,你可以參觀戰爭博物館,同時也是挪威著名的滑雪勝地。我們到訪當地的魚市場,令人訝異的是跟我所認知的魚市場完全不同,漁貨幾乎都是冷凍,除了挪威甜蝦。挪威甜蝦是環保生物,能吃掉浮游動物,從而扮演海洋勤勞淨化者的角色,並含有大量蛋白質及低卡路里。
基律納則是瑞典極圈第一大城,冬日會建置特色亮點「冰旅館Ice Hotel 」,裡面除了由頂級藝術家設計的主題冰雕客房外,還有冷死人不償命的冰酒吧、華麗的冰教堂以及戶外冰雕作品。要在旅館住宿一晚價格不斐,價格一房都是破萬起跳。所幸還有入場參觀門票,有專人帶領參觀,並可以在酒吧喝一杯酒。
極圈旅行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嚮往,圍繞在極光、冰雪跟桑拿中,也是很多人感慨遙不可及的夢想。但實際走一遭,並不覺得非要報團才能參加,更非貴到上天讓人剁手,主要貴在是行程費用,住宿跟交通與飲食並沒有想像中難以讓人入手,當然前提必須要有踏出自助勇氣出發。
下一篇 波羅地海的郵輪之旅
-
9/4 9PM 線上直播聊北歐自助旅行 (你們答應會來嗎?
還是很謝謝 Lapland Trip 北極秘境極光之旅 的Frank阿
冰島飛格陵蘭 在 Robert Chang Chien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大家晚安,有小小好消息跟大家分享。
(The English version is below.)
我今年在英國皇家藝術學院(Royal College of Art)的畢業電影短片作品 Narstalgia,主旨講述發生在北極地區的環境憂傷(Eco-grief)與鄉痛(Solastalgia)現象,目前已正式入選為巴黎ARFF國際影展(ARFF Paris International Film Awards )的評審團環球獎、最佳學生電影,並獲得倫敦獨立電影獎(London Independent Film Awards)的最佳實驗電影短片,以上皆入選角逐年度決賽,有機會明年春天於巴黎與倫敦的影展現場實體放映。
此外,我與團隊夥伴將我執導的這部實驗電影改編製作成為投影映射3D動畫作品,也已確定入選東京國際投影映射大賞( Tokyo International Projection Mapping Awards)的總決賽,這週六(11/14)將於日本東京國際展示中心(Tokyo Big Sight)的大型外牆前現場放映,在眾多日本當地與國際新銳數位藝術家面前呈現,因應疫情主辦單位同時將線上直播,並於當晚公布最終大賽名次。
特別謝謝我的製作團隊:演員 葉媚、攝助 小賢、聲音設計師 Andrew、平面設計師 柏宇、穩定設備支援 派立飛(台灣)。
謝謝分別指導我電影與投影的兩位導師Debbie、Yiyun,給我動畫與劇情意見的Aco、若昕,在冰島接受訪問的Þórhildur、Hjalti。
也謝謝一直以來所有幫助過我與這支作品的家人、貴人。
雖然這些影展與競賽的肯定跟坎城、威尼斯影展等藝術電影界頂級殊榮距離還很遠,但身為目標成為新銳電影導演與東西方文化擺渡人的我,這僅是我在國際舞台踏出的第一小步。並且,能讓台灣(Taiwan)的名字出現在世界各國的得獎與入圍作品中,有機會讓台灣的文化實力給更多人看見,已讓我感到欣慰。
這支8分鐘的短片身為台灣人的我所導,與夥伴在英國倫敦進行前期研究與後製、在冰島與北海道進行拍攝、研究的議題發生在格陵蘭與冰島等北極圈國家,前後耗時2年半。之後我會繼續努力收集這世界上的重要故事,並讓那些微弱而珍貴的聲音能被世界聽見。
再次謝謝大家。
Robert
---------------------------------------------------------
30秒電影預告(The trailer):https://vimeo.com/477160977
---------------------------------------------------------
Hi there,
Here is good news to share with you. My film NARSTALGIA, which is a project concerning eco-grief and solastalgia in the Arctic, has been officially selected by ARFF Paris International Film Awards 2020 in the ARFF Global Awards & Best Student Film. It's also been awarded as the Best Experimental Short Film in London Independent Film Awards 2020 and might be shown in the physical screening during the festival next year.
Besides, our team has converted the film mentioned above to a projection mapping project, which has been official selected as the finalist of the Tokyo International Projection Mapping Awards, and it will be shown in the screening at Tokyo Big Sight on 14th November Saturday with many Japanese and international digital artist.
May I deeply appreciate all the excellent works of my team members: Yo-Bi, Sam Cho, Andrew, and Bo-Yu, as well as the significant support from my lovely tutors: Debbie and Yiyun, my colleagues: Aco and Ruo, the interviewee: Þórhildur、Hjalti, and Pilotfly TW.
Most importantly, thanks very much to all the people in my life helping me and the project.
This 8-minutes short film has a such highly international filmmaking process. A Taiwanese director with his team filmed in Iceland and Hokkaido, Japan, did the research, pre-production, and post-production in the UK, and the research itself is related to the issues in Greenland, Iceland, and other areas in the Arctic.
They might be not top-class awards in the industry, yet it’s just a tiny step of mine to be an outstanding international film director and artist, and I will definitely keep collecting those precious stories and value in the world, trying to tell those stories in a creative way. Again, Cheers!
Sincerely,
Robert
冰島飛格陵蘭 在 鄉民挺起來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引文來源: 新‧二七部隊 軍事雜談
立委幕僚的功課,值得大家去參考,國防資產是民眾的,絕不是某特定份子的退休金。
#底下竄出的五毛和韓粉搏君一笑
#讓大家看看什麼叫做不上進的小粉紅
【中國成為海洋大國的先天缺陷:從GIUK防線反思台灣關鍵性】
1. #中國出海的阿基里斯之腱:讓中國永遠無法崛起?
在歷史上的強權中,美國擁有地緣政治上最理想的位置:和舊世界的距離使她難以入侵、足夠的土地與人口讓她自給自足、同時面對兩大洋讓她無阻礙的掌控海權,簡而言之,美國進可攻,退可守。
相反的,作為大陸型帝國的中國,雖然也有著廣大的領土與豐沛的人口,但只有一面面海,且自由航行的海域被封鎖在韓半島-日本-台灣-菲律賓這群大陸邊緣國家之內,若要通往太平洋,中國必須穿越第一島鏈;若要通往印度洋,中國必須穿越被東南亞諸國包圍的南海,
在過去中華帝國的朝貢秩序中,中華帝國對於海權與貿易並不感興趣,放任此處的非官方經濟貿易進行,在大航海時代以前,海上主要的威脅來自海盜,其中更有許多是叛離中華帝國尋找新天地的子民;但在亞洲國家已經接受西方遊戲規則,建立起西發里亞體系後,中華帝國稱霸南海的主張顯得蒼白可笑;部分中國御用學者主張的中華門羅體系更是忽略亞洲與加勒比海的根本差異。
簡而言之,在美國和平(Pax America)下,各國(包含中國)均能維持目前的自由貿易體系,但在中國天朝秩序下則不然。只要美國仍在遠東有效存在,以及中國並未取得第一島鏈的破口(台灣),中國就難以有效取得遠東的武力控制權,這就是中國所處地緣環境的先天困境,也是中國一直無恥地肖想的原因。
2. 從納粹到蘇聯: #未竟的大西洋之夢與GIUK防線
在20世紀,歐洲大陸上曾經興起兩個挑戰世界秩序的強權,但都在半世紀內崩潰(德意志第二/第三帝國:1890年代-1918,1936-1945,蘇聯:1945-1991),這兩個強權都有著致命的缺陷:他們沒有自由進入大西洋的管道,也無法有效切斷英美盟軍的海上生命線。
在二次大戰期間,德國海軍多次利用從本土和挪威出發的艦艇,嘗試進入大西洋進行破交戰,但往往被英國海軍在GIUK防線發現,進而追擊。所謂GIUK防線,指得是格陵蘭(Greenlan)-冰島(Iceland)-英國(UK),來自北歐或中、東歐的船隻,如果要進入大西洋,除了穿越狹窄的英倫海峽外,就只能從冰島的兩側溜過去。
因此,在二戰爆發後,早在德國還沒入侵法國之前,就先入侵挪威,直指北海;而英國的回應,則是在丹麥淪陷後預防性佔領法羅群島、冰島,美國也實質佔領格陵蘭,以堵住GIUK一線。
二戰初期最有名的案例,就是英國嘗試於丹麥海峽(格陵蘭-冰島)攔截俾斯麥號與尤根親王號進入大西洋,雖然在丹麥海峽海戰中損失了胡德號,但已被發現的俾斯麥號最終仍被擊沈,而無法威脅英國的海上運輸。在二戰早期,英國無法有效巡邏丹麥海峽,但在1943年後英國逐漸加強此缺口的防務,部署長程飛機巡弋這個缺口,以至於德國只剩部署在法國沿岸的U艇能進行大西洋作戰。
相對於曾經佔領法國的德國,二戰後的蘇聯海軍活動範圍更加受限,在1950年代,隨著蘇聯的威脅增加,GIUK缺口再次成為海上作戰的焦點,假想敵就是從莫曼斯克進入北大西洋的蘇聯潛艇部隊,這時候英美海軍更近一步的在GIUK海底部署稱為SOSUS的海底聽音站,以偵查蘇聯動態,而英國皇家海軍也積極建立反潛艦隊用以防守此一區域。但相對的,蘇聯也把GIUK缺口視為英美敵對行動的發起線,利用艦隊與長程偵察機不斷巡弋越過此線的航母艦隊。
最後的結果大家都知道,在德意志帝國與蘇聯帝國的生命中,他們都沒有取得遠洋的自由航行能力,儘管透過SLBM的發展,讓蘇聯可以在北海就能攻擊美國本土,但在傳統戰爭中,對航運線的威脅仍然有限。
3. JOTP防線- #第一島鏈成為太平洋長城:
我們從GIUK防線的案例回到台灣,和蘇聯相比,若中國無法穿越第一島鏈,其部隊能活動的範圍相比蘇聯海軍更加侷限,且如果中國的潛艦與航母艦隊無法有效穿越第一島鏈,那麼在美日台澳等盟國海軍控制菲律賓海的狀況下,中國就很難有效阻斷台灣、日本、南韓的海上貿易通路,只要台灣能從印尼、澳洲、美國繞道繼續輸入能源、糧食等物資,所謂的封鎖台灣只是空想而已。
和GIUK防線相比,第一島鏈(Japan-Okinawa-Taiwan-Philippine)的島嶼更多,間隙更零碎,日本相當於不列顛的角色,中間的台灣更是比冰島強大多倍,菲律賓也比格陵蘭更適合部署海空軍。
在日軍例行性巡航沖繩周邊海域的狀況下,美軍偵查機、反潛機不斷出現在巴士海峽,甚至今年一月丟出在「台灣與菲律賓東邊的島嶼」部署一「多領域任務部隊(Multi-Domain Task Forces)」,負責執行情報、電子、網路和飛彈任務以制衡中俄的消息,很明顯就是要封住台灣與菲律賓之間的缺口。
而今年3月,美國高階指揮官在一系列國會預算聽證會上也證實,美國海軍陸戰隊小型機動分隊將沿著第一島鏈的多個島嶼部署反艦飛彈,變身為船隻殺手,同時還將部署陸基戰斧飛彈,明顯針對中國的侵略作為。
在北方,美國把部分的防務交給世界反潛能力前三強的日本海自,海自擁有世界頂級的柴電潛艇艦隊、反潛與巡邏機機隊,用以維護日本漫長的海上生命線。而近年,從日本一系列的國防戰略報告中都顯示,日本將加速在「西南諸島」,包含「宮古島」、「石垣島」、「與那國島」上,部署「12式」反艦飛彈來應付中國海軍,去年日本更表示,將對12式反艦飛彈進行射程提升,可以長達400公里,完全覆蓋共軍航母常用來進出太平洋的宮古水道。值得一提的是,雄三反艦飛彈增程型,射程也達400公里,且比起日本12式反艦飛彈來說更有超音速的優勢,共軍水面艦一出海,就進入台美日三國長程飛彈的射程。對於一個號稱要建立「藍水海軍、挑戰美國」的國家,這樣的局勢怎麼想都不好玩。
4. #海軍建軍方向:
最後,為了守住第一島鏈,以及維繫我國海上生命線,海軍應該有怎樣的建軍方向?
台海作戰,並非全部是登陸與反登陸戰,共軍對我發起奪島、封鎖等有限衝突,配合資訊戰等滲透作戰,瓦解我國內部抵抗決心的成本更低,海軍必須做好各種衝突的準備,並以守護最核心利益與國家生存為第一重點。
首先,我們必須建立對巴士海峽、宮古海峽兩方面的充分空中、海底偵查能力,包含必要時機隊的24小時滯空巡弋,偵查共軍進入菲律賓海的迂迴動向。
在對水面打擊方面,多種反艦飛彈在海射、潛射、空射、陸基的部署自然必要,且需特別著重機動性、生存性、以及充分備彈數(含生產能力),以應付登陸船團、敵水面主力艦隊兩種目標。
在反潛作戰部分,海軍必須繼續獲得新一代具備拖曳聲吶的FFG,以及足夠數量之潛艦,在海底部署固定聽音站,以及持續監控台灣周邊潛艦可能活動區的水文資料也屬必須,同時仍需注意共軍小型無人水下載具等新作戰方式之使用。
海軍的大型水面艦隊,必須建立菲律賓海制海與自由航行能力,戰時與美日澳海軍協同作戰的能力。在戰時,西部港口可能遭遇飽和打擊,艦隊需要立即進行戰術迂迴,在海上維持生存能力,並且打擊穿越第一島鏈的共軍潛艇與水面艦隊。
台灣的位置,是中國心腹之痛,如果我國的防禦力量與決心能夠充分加強,讓中國某些作戰方式成本過高,將可以限縮其戰略可能性,而使我國在政治外交戰場,獲得更大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