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的故事 文長慎入 #冠の深夜碎念💭
ig有時會收到一些訊息說喜歡我的文章、分享,有時候看你們留言或小盒子對我說那些帶給你們的感觸或是力量真的是讓我很開心,也是一直讓我想分享的動力
我想在這邊分享我的故事
有些不認識我的人可能見到我之後會覺得:咦?為什麼我講話怪怪的(就大舌頭啦講話含滷蛋)
其實...
關於我的故事 文長慎入 #冠の深夜碎念💭
ig有時會收到一些訊息說喜歡我的文章、分享,有時候看你們留言或小盒子對我說那些帶給你們的感觸或是力量真的是讓我很開心,也是一直讓我想分享的動力
我想在這邊分享我的故事
有些不認識我的人可能見到我之後會覺得:咦?為什麼我講話怪怪的(就大舌頭啦講話含滷蛋)
其實我是個聽障而且是領有輕度身心障礙手冊的女孩。
嗯?很訝異吧!因為我外表看起來是如此正常
在我三歲那年發了場7天高燒,就像是海倫凱勒的故事(海倫也是7天),但幸運的是我只有輕度的障礙,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沒有什麼太大的影響,父母也因為擔憂我的未來,仍然讓我去普通班級上課。
關於聽障這個秘密從小到大一直以來都是心裡最不想面對的傷口,這件事情也鮮少為人知,只會跟我重視的人說,我害怕別人會拿這個當茶餘飯後的話題,也深深害怕自己被認為是異類(結果是我自己想太多)
一路走來辛苦的地方沒有親身經歷的人可能不太懂,但試想當你逐漸開始聽不到,或是哪天失去了聽力,多少都會帶給生活衝擊。不管是在工作上、在課業上、在交際上聽力的損失帶來很多很多的不便,我害怕不只是我聽不到,也害怕會帶給對方不便或是不耐煩。
在成長的過程裡,雖然都在普通班上課但偶爾要去特教中心報到(學校都會關心),也認識看過比我更嚴重更可憐的同學,不管肢障、智能障礙或其他障礙,生活是真的比一般正常人辛苦很多,課業上的學習也要付出比別人多的努力、找工作也會比一般人來的更多挫折,畢竟社會是現實並不是友善的。
但讓我最敬佩的是他們卻都還是很努力的生活著、挑戰著生活,也許偶爾會低潮但都還是不向命運低頭,他們障礙比我嚴重很多卻是如此的正向,很多人說我的文章很溫暖、總是帶給人力量,其實是因為我在這些人、在他們身上看見缺陷中的陽光。
很多外表正常的人但可能有疾病或是一些肉眼看不出來的障礙,所以在路上如果看到一些人可能會有奇怪的舉動,或是講話不清楚、或是一些很明顯有障礙的人,或是唐氏症寶寶都不要抱以奇怪的眼光去看待,或是覺得這人有病很噁心。因為我們從小都對這種眼光特別敏感,語言的銳利可以讓一個人受傷,眼神一樣也是。真的真的沒有人會願意自己會是這個樣子。
還記得以前講到耳朵的事情我就會大哭(相信我的好朋友都看過我情緒崩潰的這一面),那是我一直以來最沒有辦法面對的傷口,我很愛漂亮,對我來說帶著助聽器就是個異類的象徵,雖然父母小時候常常教育我如何放寬心面對老天爺給我的挑戰,但我一直到23歲前都還是非常介意這件事。
還記得小時候我哭著問媽媽:為什麼同學要一直學我講話然後一直笑?為什麼同學對我聽不到要重複講很多次然後不耐煩不想跟我講話⋯?為什麼我耳朵一直被同學問這是什麼東西你好奇怪⋯?
媽媽抱著我對我說:「妹妹阿!妳看媽媽,媽媽眼睛不好所以帶著眼鏡,妳會覺得很奇怪嗎?不會對不對,眼睛不好的人戴著眼鏡,耳朵不好的人戴著助聽器,沒有什麼奇怪的阿!只是耳朵不好的人比較少而已,不是你奇怪,是因為他們不了解你,你要相信你是很棒的。」
父母的鼓勵還有家庭的教育絕對是在我最脆弱時支撐我的動力,在這邊要揭露自己的傷疤與脆弱的地方是需要非常大的勇氣,也不知道多少人會看到,但我做到了,藏了23年的秘密,我知道當我有勇氣去面對它的時候,就是接受它了,一直以來都在等待結痂掉落的那一天,等著等著23個年頭過了,我從來沒有怨過為什麼自己耳朵會聽不清楚,也不曾怪過在不了解我狀況的人所對我的態度,但也許一直以來不肯面對的原因就是害怕因為這樣不值得被愛、害怕因為耳朵不接受我這個人、害怕因為耳朵而被拋棄、害怕會逐年退化的聽力到最後我就聽不到了⋯我最害怕的是到最後我變成我深愛的人的累贅。
我害怕的事情很多,很多,但我不會說這樣的自己很差、很不好,也不會自怨自艾生活很辛苦很不便,我想告訴大家的是其實我們都很幸福,真的,很幸福。
並不是說因為比我們辛苦的人更多所以才幸福,要相信自己很幸福是因為長大了發現人是要先懂得愛自己才會吸引真正愛你的人,人生就是一直在面對生活中各種難題,每個人都有自己煩惱與憂愁,生活不可能完美,說實在的我覺得人生其實生活難過比開心的事情多太多了,生活是難受的,所以盡量抓住那些開心的事、開心的時刻,然後去用力記住吧。
人生有太多需要面對痛苦的事情,時間也不曾告訴我們答案,我們依然不停地長大,努力地學習生活,並和這些悲傷和平共處。每個人都有內心最沉痛的時候,面對它、放下它、然後去擁抱它,你會發現就算在最黑暗的時候還是會有一絲絲光,帶著妳走,因為「絕望的盡頭,是希望。」
最後我想說,這篇我打了好幾個月,因為每編輯一次眼淚就掉一次,也不知道自己有沒有勇氣放上來,這是我從小到大心裡一直以來傷口,我每篇文章其實都打很久,但這篇文章絕對是積滿我的淚水跟鼻涕哭著一字一字打出來的。
謝謝把這篇文章看完的各位,從玩ig開始默默開始累積了很多追蹤,真的很謝謝喜歡我的人,也很謝謝那些說會帶給你們一些感觸或是啟發的人,曾經有人對我說我在ig塑造的形象太過完美太不真實,是會讓大家去追尋那個憧憬。
其實我真的不完美,也只是個普通到不行的普通人,我也不是一直都很正向偶爾也會情緒脆弱,有時候也都會向自己精神喊話,只是我很努力的生活著、朝著自己所憧憬的夢想走著,謝謝看完這篇的人,我相信文字帶給你們的力量以及希望讓這個世界充滿愛的力量,愛與包容可以讓我們變得更好的力量。
冠信會滷蛋 在 小手芊大手の彤話世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終於輪到我來記錄囉🎉
自從芊芊開學後,每天都和打仗一樣!
送小孩.收信回信.寫文章.煮飯.接小孩.陪兩個小孩洗澡.看功課.講故事.陪睡覺.買東西,感覺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情😆
今天晚上讓老公去參加彤彤幼稚園的家長會,讓他可以去放空一下哈哈(我真貼心💕)
8/31(二)開學前一天
下午兩姊妹去拍童裝完全沒睡午覺,想說晚上可以早點睡,躺到十點多芊芊和我說她真的睡不著,可不可以起床畫畫❓
我和她說:#妳想要晚睡,#就要有本事早起
芊芊和我說沒問題👌
就畫到快凌晨1點才心不甘情不願地被我催去睡覺🖍
9/1(三)Day1️⃣
7:15叫醒芊芊,果真芊芊一叫就醒
其實芊芊即使前一天再晚睡,隔天一叫就會醒,而且完全不會生氣(這點我蠻佩服的👍)換好衣服後讓她吃早餐,吃沒幾口就說吃不下(前一天晚上她會指定好隔天起床要吃什麼)
7:30出門上學,中午在學校用完餐再去安親班;當天晚上快八點就靠在爸爸身上睡著,睡到快九點被我叫起床洗澡🛁
9/2(四)Day2️⃣
7:15叫醒芊芊,又是只吃幾口水果就說吃不下
7:32出門去上學,12:45接到安親班的電話說接到芊芊☎️
下午4:50先去幼稚園接彤彤,再去安親班接芊芊,之後領完包裹拿完鞋子一回家馬上洗手吃飯,吃到6:40芊芊就先去洗澡,速速洗完就跑出來準備上瓶子先生兒童派對的魔術課,讓媽媽和彤彤繼續悠閒地洗澡🛀
魔術課上到8:30,上完課後我開始檢查芊芊的功課,填一些學校發回來的資料,打個果汁給她們喝,摸一摸九點多請她們選兩本書帶進去房間讓媽咪講故事準備睡覺😴
9/3(五)Day3️⃣
7:15叫醒芊芊,昨晚芊芊說早上要吃「滷蛋豆干配水梨」所以我七點就起床幫她準備好,今天7:35出門,因為發現小路走5mins就到了😄
今天回來的路上和我說她又認識了哪幾個同學,只是都是女生就是了哈🥰
照片是傍晚我去安親班接完芊芊後補拍的📷
因為早上太多人不好意思拍照,另ㄧ方面也怕影響到其它要上學的小朋友,所以早上去上學就頂多放個IG限動紀錄一下📱
安親班下課完後再去校門口拍一下,因為方圓百里都沒人,就脫一下口罩拍照啦🌲
#開學三天心得感想💗
1️⃣今天芊芊請我以後再早一點叫她起床,這樣她才能多聽一點故事(她喜歡一邊吃早餐一邊聽podcast)
本來想說讓她多睡一點,#沒想到她反而想要早起哈😂
2️⃣開學後發現芊芊比我還清楚上下學還有安親班等待的路線,方向感比我還好,反倒我常在狀況外,媽媽拜託要加油點好嗎💪
3️⃣媽媽時間要規劃好,做事要有效率,回到家就儘可能放下手邊工作好好陪伴孩子,陪伴要 #重質不重量😎
4️⃣芊芊說下課時間可以和同學一起玩教室裡的玩具,這幾天她和一位歐陽XX一起拼拼圖,只是她說教室裡的拼圖只有70片有點太簡單了😅
🎀影片都在IG ⬇️
https://www.instagram.com/sweet9023001
🛒目前優惠中
#開學必備的新冠病毒防疫噴霧
https://www.blablalab.com.tw/product/detail/875813
🎒書包:impact怡寶
🎀髮夾:Bownita
冠信會滷蛋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憋話與誠實
和朋友約了去嘗一家試賣中的拉麵, 一天只做30碗. 還有人說是喫過巴黎最好的, 所以非常期待.
其實連餐廳都算不上, 是借用一間很小的酒吧咖啡館試營運, 門口有咖啡販賣機, 入門後只有三張桌子, 過去是賣茅台的, 牆上架子上到處有茅台瓶子. 只有兩人, 男廚師在櫃台後的爐子前忙著, 女生外場負責點菜.
只有一張4A印刷紙菜單, 四種日本拉麵, 沒有其他了. 可以加碼溏心蛋, 叉燒肉片, 海苔片. 菜名下面加註: 自製手工麵條, 用很長很長時間熬煮的湯頭… 主廚去日本學做拉麵, 正在找點開店.
我還滿喜歡這種專注於只做一兩個品項的店, 因為有辣味變奏版, 四種拉麵算起來只有兩種. 我們都看上加了黑蒜油的版本, 最後我改成辣味版的. 小時候阿嬤有說: 不要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裡嘛.
上桌來看起來很像樣, 海苔片, 筍絲, 麵條, 除了可惜溏心蛋沒剖半看到漂亮的蛋黃外露.
一入口整個垮掉: 麵條爛了(我一度懷疑是工業麵條, 結帳時在櫃台上看到一盒手工麵條才相信-可能-真是自製的), 湯不夠燙, 不夠濃, 層次模糊. 想來是麵條煮過頭或是沖過冷水再加入湯頭, 把原本的熱湯溫度弄低了. 溏心蛋雖然對, 可是喫起來溫度也不對, 裡外落差過大.
此時才恍然悟到, 為何平時溏心蛋是剖半打開的, 不僅僅是為了好看, 也是為了裡外溫差, 溏心不會變滷蛋.
怎麼辦? 連蔥花切得不夠細我都機歪了. 看起來很認真的主廚以及很熱情親切的女侍者待會肯定來問我們喫得如何. (地下打滾內心戲: 我不想傷人, 我不是劊子手… )
同桌朋友都失望, 抬頭互問, ㄟ, 待會來問你怎麼回答?
忽然想起很多年前在台灣去一個朋友家喫飯. 朋友學廚藝很認真地花了幾天工夫準備烹煮, 熱情招待. 當晚大家都對滿桌盛宴贊不絕口, 我倒是滿肚子納悶. 可以感受到朋友認真做菜的真誠與熱情, 但是結果並不是那麼迷人啊. 我憋著.
當晚還有個美食界名人. 過了一段時間意外地和這位名人聊起那一餐, 我們看法一致, 其實沒有那麼好. 可是因為我們的身份, 對於嘗到的東西的看法往往被看得特別重, 因此說的話得特別小心謹慎.
誠實未必要傷人, 禮貌未必是虛偽. 可是怎麼在誠實與禮貌間找到平衡?
美食名人說, 只要是朋友下廚做菜一概稱賞, 餐廳的話, 就有很多眉角了. 比如要看廚師是否願意聽, 能否溝通, 可以討論. 還有, 不喜歡的料理也許有誤解廚師用意的地方, 也是我們做為一個品嘗者可以跟廚師請教交流點.
我不是美食家, 非常討厭被冠上這個名字, 但是長期寫美食, 也能理解被套上這個頭銜的原因.
和法國美食記者聊關於這方面的處理態度. 有個記者朋友當場在咖啡館找出一本雜誌, 翻到餐廳推介. 他說: 你讀讀這些文字就知道了.
有些文字只描述餐廳裝潢, 地方菜系, 廚師閱歷, 地點氛圍, 然後列出一兩道主廚拿手招牌, 沒有一句話沾到品嘗感受的個人評論. 這時候通常有兩個可能: 撰文者不喜歡菜色, 只好顧左右而言他(裝潢氣氛), 避談菜餚. 或是根本沒喫到菜, 所以無法置評.
圖片也是一個線索, 用公關圖的很多是沒親自去採訪或是品嘗, 公關稿裡的文字修修改改即可上桌.
另外一種不是餐廳評論(因為根本沒有評論), 只是餐廳資訊, 讓大家知道有餐廳開幕了, 或是推出季節新菜單了… 而不是”評論”餐廳好壞. 更說不上推薦或評論.
記者朋友說, 不是有圖片資訊上媒體就表示這餐廳是好的, 讀媒體介紹是有潛規則的. 有的只是刊登資訊罷了, 是讀者自己認為那是推薦.
這幾招我後來常用. 比如主廚來問今天用餐如何. 回答是: 我很喜歡你用的餐具, 哪個牌子的? 或是只挑好的說. 比如麵包非常好! 自製的吧? 奶油應該是手工做的?
下次當你讀到我花很多文字描述餐廳裝潢氛圍時就該知道我的意思了吧?
至於朋友請喫飯也是一律稱讚, 熱情勝過廚藝, 交情在心意, 不在手藝.
昨晚的拉麵店讓朋友去櫃台結帳, 我早早溜到外面去等, 免得被盤問, 說出不禮貌欠揍的話.
嘴巴壞一點的, 大概會說一天30碗都嫌多.
可是我沒有說. 很憋.
冠信會滷蛋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今天是 #端午節,祝大家端午節快樂!相信很多人很乖的待在家,但是我們也看到一些人,硬是要南來北往,或許他們有不得已的苦衷吧!也只能拜託老天爺保佑囉,在連假過後疫情不要再升溫⋯⋯
原本今年端午節要回高雄老家,但是一場疫情,改變了很多人的計劃當然也包括我在內!
雖然清明節媽媽才上來而已,但也不知道為什麼,感覺三級警戒,把我跟我的家人(媽媽跟弟弟、弟媳、姪子還有姐姐)分得很遠....
過去端午節媽媽都會包粽子
#南部粽,用生糯米下去包,裡面會有滷蛋、三層肉、花生跟香菇,吃起來就是黏黏的、QQ的,就是有媽媽的味道!
但今年決定不回家,也不想媽媽這麼辛苦,疫情的關係,更不想她去菜市場買東買西,所以請媽媽不要包粽子寄上來。
早早就訂了泰山有名的油飯攤做的粽子!也就是所謂的 #北部粽。
就是粽葉包已經煮好的糯米,類似油飯、裡面包栗子,跟瘦肉、香菇!
吃起來也是好吃,但就是沒有媽媽的味道!
今年因為疫情,沒吃到「#媽媽牌」粽子的人,我猜想不只我一個,明年端午我們一定吃的到,因為我們一定可以戰勝新冠肺炎⋯⋯我是這樣的深信著!
台灣現在新冠肺炎的致死率3.2%,已經是全球之冠,其中所謂 #隱形缺氧
是多的!各位朋友千萬不要輕忽因為講過很多遍了。
按往例端午節一定要擺ㄧ桌請公嬤
20顆夠多吧!
在家吃粽子也要很有餐廳吃的儀式感!擺盤要看起來可口,哩共對嘸對!❤️
還沒有加社團的人記得加入喔
在臉書搜尋 #狄志爲的好康分享
然後回答三個問題很簡單喔😙😙
#活著才有希望
#日子要過得正能量!
#南北粽你喜歡哪一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