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鈞的專家會客室】小小吸管背起世界使命!農廢料甘蔗渣和咖啡渣竟化身國際級環保吸管?黃千鐘點石成金的創業之路,用良心餐具征服全球五大洲!
水深火熱是近年地球的氣候寫照,像是各地屢創新高的熱浪侵襲、嚴重乾旱或豪雨洪水、森林大火等,甚至是傳染疾病肆虐,這些都與過度排放溫室氣體後,在極端氣候下所衍生出的...
【凱鈞的專家會客室】小小吸管背起世界使命!農廢料甘蔗渣和咖啡渣竟化身國際級環保吸管?黃千鐘點石成金的創業之路,用良心餐具征服全球五大洲!
水深火熱是近年地球的氣候寫照,像是各地屢創新高的熱浪侵襲、嚴重乾旱或豪雨洪水、森林大火等,甚至是傳染疾病肆虐,這些都與過度排放溫室氣體後,在極端氣候下所衍生出的相關災情。正視氣候變遷的嚴重性,無疑是全球刻不容緩的議題,若想要減緩情況持續惡化,就必須得要積極減少碳排放量及增加資源使用效率。而不僅是台灣之光,且已於世界發光的環保餐具品牌「100%植」,品牌創辦人黃千鐘先生,即應用所學專長攜手專業團隊,一路從原料、科研、設計至開發,按步謹慎考量產品生命週期,秉持永續發展理念,努力為極端氣候、資源耗盡、塑膠污染等議題,以行動盡心盡力,其創新思維與毅力,實令人感佩。這回,即力邀100%植創辦人黃千鐘先生,與我們分享他精彩的創業故事!
📌創辦人黃千鐘簡介
鉅田潔淨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朝陽科技大學應用化學系 碩士,邦泰複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研發主管,緯潤綠色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研發主管,致力於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並以環境保護(E,environment)、社會責任(S,social)和公司治理(G,governance)ESG 的概念作為企業經營的核心理念。參與海內外各大展出,獲獎無數。
📌Q1:成立「100%植」餐具品牌的初衷為何?
創辦人黃千鐘,就讀大學和碩士班時期,於朝陽科大應用化學系,專攻高分子材料科學相關技術,長期關注國際原料研發。就學時期,曾隨指導教授進行田野調查,進行鳳梨樹葉表層的組成物是否能作材料方面之研究計畫,實地參與才發現農產作業時所產生的相關廢棄物,長期都靠焚燒方式處理。因而開啟了將農業廢料再製的念頭,以減少因燃燒而產生空汙問題。學成後便投身於農業廢棄物再製之環保材料研發事業領域中
2009年完成的碩士論文「利用香蕉纖維補強生物可降解綠色複合材料之探討」,此篇論文研究成果更在十年後2019年獲頒高分子期刊傑出論文獎。亦於2018年創立鉅田潔淨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誕生「100%植」品牌,提倡循環再生的無塑生活,將廢棄植物纖維材料如甘蔗渣、咖啡渣、茶葉渣等多種植物纖維,製成食品盛裝容器。如一次性吸管、餐具、杯蓋等,不僅協助解決農民苦惱的農業廢棄物問題,使用植物纖維製成的商品,即使燃燒後也不會有環境污染的疑慮,當掩埋後還能轉化成水、空氣與胺基酸。突破傳統應用的塑膠製之一次性餐具,其所造成的環境問題甚巨,而品牌的代表之作「甘蔗渣吸管」,也是首家以甘蔗為主原料生產吸管的指摽企業
📌Q2 :植物纖維環保餐具面臨哪些現實挑戰?
製造環保產品的成本遠高於塑膠產品,因為塑膠製品具有龐大的使用規模,加上輕便又便宜的特性,大量製造自然拉低了生產成本。然100%植是採用天然植物纖維所製成的環保產品,完全選用農業廢棄物作為原料,而生產加工的機器則是採用塑膠混煉加工設備,因機器本身並非專為植物纖維餐具所開發設計,將新料以舊機製造,受失誤率影響便影響了製程速度。期間必須不斷更改配方,以提高生產效率,這就是品牌初期所面臨的棘手挑戰。此外,歐盟法規日新月異,商品為符合標準,所有製程環節只能不斷增進技術。為求謹慎,更與母校朝陽科技大學進行產學合作,以持續研發及更新植物纖維再利用的技術
📌Q3: 「100%植」的市場區隔與潛力為何?
隨近年環保意識抬頭,市場上的環保餐具選擇,以紙餐具、木餐具,或金屬餐具為多,雖相較於塑膠類材質環保,但在製程還是會使用到「新資源」,如砍樹或各類金屬。而「100%植」則是訴求每項產品皆要符合「減少碳排、資源減量、追求生態效益 (Eco-effectiveness)」 的設計考量,在產品的設計上,希望都能從源頭改變起,並透過生命週期思維的角度切入,考量資源循環的過程及生命終期
從原料選用時期,即以減少浪費地球「新資源」為原則,降低對原生材料的依賴,選用農業廢棄物再利用,轉變成永續的材料,同時也能幫助當地農民處理惱人的廢棄物問題。於加工製造過程中,也要符合潔淨技術的之原則,不使用一般工業烘乾製成,以減少烘乾機產生的碳排放,而是向農民租借閒置的玻璃屋,利用太陽能日曬方式處理廢棄物,並使用現有的塑膠混煉加工設備,而非重新開發新機器,藉以提升塑膠加工設備的使用效率。在所有的製程中,皆未添加任何化學加助劑,這些一次性餐具使用完後,在土壤中可被微生物分解,最終分解成水與二氧化碳,還能成為土壤的養分,真正實現對環境友善的生物循環
📌Q4: 「100%植」所應用的材料與環保特色為何?
目前「100%植」已成功處理十分廣泛的台灣農業廢棄物,如甘蔗渣、咖啡渣、竹子渣、茶渣、香茅渣、檜木渣、黃豆渣、芭樂籽渣、葡萄渣等,未來目標則欲延伸進行海外農業廢棄物之處理。公司的核心技術以Bio材料研發為主,即將農業廢棄物原料化應用於各類型的產品,研發更符合法規,以取得認證標章。目前品牌研發之品項有植物纖維吸管、植物纖維餐具、植物纖維永續瓶與植物纖維食品盛裝容器等,還有咖啡渣鞋、甘蔗渣椅產品等創意商品。當前仍持續開發植物纖維系列之減碳產品,預計推廣應用於各產業中
⚠️完整內容 http://kaijun.com.tw/
#凱鈞的專家會客室
再生纖維燃燒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萬物皆可印的 3D 列印,這次盯上了森林
作者 愛范兒 | 發布日期 2021 年 06 月 06 日 0:00 |
當環保越來越受重視,森林危機也引起更多人關注,包括 3D 列印的先驅者。
最近3D列印公司Desktop Metal製造出新技術,表示可3D列印出任何類型的「樹木」,且藉由廢物利用。不僅能回收更多垃圾廢物,還能藉由循環利用木材,減少人類砍伐。以前3D列印主要用各類塑膠和金屬材料列印,現在木頭也能成為列印材料了。
但3D列印的木桌、木椅、木碗,你敢用嗎?
3D列印的木桌、木椅、木碗都來了
新技術稱為Forust,也是Desktop Metal創立的子公司,專門營運新技術發展。技術藉由獲得專利的單程黏合劑噴射技術,可持續生產應用於木質零件。可持續性體現在Forust列印的原材料,這些材料全都是來自木材製造和造紙業的廢棄副產品。
Forust從木材製造收集纖維素粉塵,從造紙業收集木質素,這兩種材料透過高速3D列印,直接製造出木質成品。所以不是完全還原一整棵樹,而是列印出「模仿」真實樹木的產品。廢棄木料,從此也能成為精緻、美麗、有用的東西。
列印過程中,經特殊處理的鋸末會散開來,人們藉由CAD軟體及操作設計,讓無毒且可生物降解的樹脂黏合劑接合材料。
這能讓列印出的木材和傳統木材一樣的硬度和功能。特別的地方還在於,人們可用數位技術模仿任何類型的樹木紋理。只要在後台設計好木材列印的每層數據,就能隨心所欲印出紋理。可印出紫檀木、水曲柳、斑馬紋、烏木、桃花心木等,還支援各種木材染色劑,染成對應樹木的顏色。
Forust首席執行長Andrew Jeffery表示,Forust提供幾乎無限的設計靈活性,更接近真實樹木材質,並有更多創造自由。列印完成後,人們可按照傳統木製產品,打磨、鑽孔、染色、塗漆、拋光等。
目前,人們可使用Shop System機器或RAM 336製作木製品,有緊湊、高速、單程列印引擎等特點,很適合批量列印中小型木質零件,配備機械手臂的Forust3D列印工具最大能列印180×90×30公分的木製品。
Desktop Metals首席執行長Ric Fulop認為,這項技術各行各業都能用。如建築領域,可製造地板、屋頂;豪華內部裝修部件領域,可做汽車、遊艇及高級住宅有異國情調的稀有紋理裝潢素材;家具可做成櫥櫃、桌椅、門;家居用品可做成花盆、雕塑、相框、碗筷等。他們也展示一些設計樣品,包括各類家庭用品如器皿、碗、籃子、托盤。
Forust商店頁面,已可購買列印好的現成產品,第一批產品是瑞士工業設計師Yves B é har設計,但價格不便宜,一個托盤就要20美元(約新台幣552元)。隨著首批產品推出,Desktop Metal也為建築師、設計師、製造商提供木製產品生產的新方式。
高效、實用、可自由設計,當然最創新也最重要的是環保。
3D列印木頭真的環保嗎?
3D列印木頭的風潮才剛露頭角,無法有具體數據判斷結果。不過回到3D列印木頭本身看看影響性。
3D列印木材早在2013年,就有名為FormFutura的公司創造過類似產品,名為LAYWOO-D3,材料是40%再生木材,其餘部分是黏合聚合物,但更像木絲堆疊,缺乏真實紋理,密度也不夠。
之後幾年,也有麻省理工學院科學家開發實驗室培養的特殊木質細胞,弗萊堡大學研究人員開發環境友善的木質3D列印材料,但要不就是研究處於起步階段,要不就是產品很難和真實木材媲美。
Forust的確是具革新意義的改變。對環保的改變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是用木材廢料再現原木品質和紋理,讓纖維素和木質素成為持續資產。
二是自由創建複雜或獨特的木材設計,可避免複雜木材設計的流線型生產。
三是按需生產,製造商、設計師甚至消費者都可提交自己的列印客製設計、訂購樣品和尋求大批量合作夥伴,並大規模、長期生產產品,最大程度減少材料浪費、現貨庫存,以及運輸污染。
第一點想法抓住森林砍伐的痛點,木材浪費是嚴重問題。The Balance網站報告指出,垃圾掩埋場所有垃圾有10%是木材廢料,2010年產生7,060萬噸城市木材廢料,且還在增長。Desktop Metal表示如果人們買3D列印的木製產品用壞了,還可回收,再列印成新產品。
他們希望木製產品壽命結束後,用戶有兩個選擇,一是像其他木製產品丟掉,將隨著時間推移生物降解,另一種就是藉Forust將材料重新用於未來產品。
我們的願景是創造真正的循環製造過程。
且這種技術讓可持續製造和具成本效益的木質產品,代替很多塑膠和聚合物,這樣也能減少各領域塑膠製品生產。不過回收木材廢料的成本還需要深究,紋理製造過程的精細程度、木材廢料多次利用後的品質,依然需要大量產品檢驗後才能確定。
第二、三點提到的生產過程,Forust也還有問題。如收集到廢棄木料後,轉化為木粉的過程,通常也需要消耗化石燃料等能源,如果使用木材廢料本身,廢料可能也會燃燒到膠水、油漆、有毒塗料等物質,然後將二氧化碳和毒素排入環境。
ZDNnet指出,從廢棄紙漿提取木質素,也要使用諸如二氧化硫、硫化鈉和氫氧化鈉等有害化學物質,或花費較高成本研磨後,透過二噁烷/水提取,然後用溶劑純化。所以將廢物木料變成可回收材料的過程,也有諸多破壞環境的部分。這也是可持續發展一直以來的挑戰──創建可持續的解決方案,通常也需要另一個不可持續的過程推動。
數據顯示到2027年,全球成品木製品市場將達1.8兆美元,需求下Desktop Metal是第一個將3D列印技術大規模商業化的公司。他們正將始於樹木的減法業,轉變為始於升級回收木材廢料的增材業。
不過未來是否實現Desktop Metal的願景,或他們願景只是商業鼓吹,還得持續觀望。
3D列印,還能給生活帶來什麼新改變?
列印玩具、列印鞋底、列印橋樑、列印房子、列印火箭……3D列印似乎無所不能。
這個出現在1990年代中期的技術,開始只是由電腦控制,快速把液體粉末等「列印材料」一層層疊加,然後把電腦藍圖變成實物的裝置。1986年,美國科學家Charles Hull開發第一台商業3D印刷機;1993年,麻省理工學院獲3D印刷技術專利;2005年,市場首台高清晰彩色3D列印機Spectrum Z510面世。
當時人們對3D列印抱有無限期待和幻想。3D列印的確沒讓人失望,雖然速度發展並不快,但每次新成果足以令人耳目一新。如2010年11月,美國Jim Kor團隊列印出世界第一輛3D列印汽車Urbee,2011年6月6日,全球第一款3D列印比基尼出現,2011年7月,世界第一台3D巧克力列印機來了。
從建築、家居、美食、醫療到武器,3D列印在很多領域都開始運用。3D列印也曾視為引領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技術,但3D列印風潮來得快去得也快。2016年左右,很多3D列印公司紛紛倒閉,AI和區塊鏈迎頭趕上。
風潮過後研究人員並未受影響,依然持續研究3D列印的新可能。
2019年4月15日,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研究人員以病人自身組織為原材料,3D列印出全球首顆擁有細胞、血管、心室和心房的「完整」心臟。當時這顆「心臟」可收縮,但無法像正常心臟一樣搏動泵血,去年明尼蘇達大學研究人員又藉由新型生物墨水加上3D列印技術,創建有腔室、心室、血管結構、可泵血的心臟。
生物3D列印,讓我們看到3D列印的無限潛力,雖然真正器官移植還需至少十幾年才能確認能否用於人體,但技術發展瞬息萬變。3D列印很多技術尚在研究,4D列印就興起了。4D列印其實就是3D列印技術升級,是將「可編程物質」和「3D技術」結合,讓3D列印物體有一定機械運動能力,能在外界刺激下改變形狀或結構。
這些「列印界」新技術,讓我們看到希望,不過依然感覺有點遙遠。而3D列印風潮後的企業,就在不斷嘗試讓3D列印技術更現實。
3D列印公司Icon和當地非營利組織New Story共同開發3D列印房屋,今年就有新主人:70歲高齡的流浪老人Tim Shea。這棟用混凝土3D列印房屋的造價只有1萬美元,低成本、便捷性、舒適性將為全球更多流浪人口帶來慰藉。
不過除房屋建造、生物組織等特定領域,大部分普及的3D列印材料,依然是金屬或塑膠等可黏合材料。最新的木製材料,讓我們又看到3D列印進入日常的可能。接下來,3D列印還將從單一列印材料走向多種材料並行列印,將讓3D列印機賦予產品更多元功能、更智慧的體驗、更複雜的系統。
這也將讓3D列印產品更貼近每個人的生活。
附圖:▲ Spectrum Z510。
▲ 3D列印汽車Urbee。
資料來源:https://technews.tw/2021/06/06/3d-printing-forust/
再生纖維燃燒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島嶼蝴蝶 ◎洪素麗
周身汗水的驚悸
彷彿醒自一場悠悠長夢
那時島嶼甫從海上浮出
泡沫迸現海岸線長長沙灘上
生命開始出現奇蹟
倒數了幾萬光年啊
抽捲起來的島嶼生命史
有光,有霧,以及閃閃爍爍的迷圖
終於蝴蝶出現了
昆蟲紀元的開始
寒澀的舞姿,粉翅顫顫
燐粉沾著初夏露珠,掠飛青桿
島嶼的生命群落煥發如熱帶暴雨
雨後綠色燦爛如金,碧空明亮如鏡
乘風破浪登陸來一批一批拓荒客
福爾摩沙底豐實與飢渴
戰爭的血腥不放過任何一處人居的地方
島嶼先放逐再踐踏復割讓後殖民
竹竿套菜刀的抗議未已
田犁搗汗淚的勤勞禾穀雙手俸儀
統治島嶼者又換了另一批
苛歛照舊,血腥依常
島嶼蝴蝶循環再生,蛻變繼續
對於宿命冤仇,不曾深加追究
親潮帶大批烏魚下來
黑潮推湧鯖魚上溯
季風雨潮水纏繞島嶼海岸線
給予工作與溫飽的要求
船舶拍浪低禱的咒語
輾轉反側被歧視被扭曲的面目失格
木麻黃吹過枯幹彎腰底呻吟
島嶼成了季候鳥最繁忙的驛站
連根倒拔著生產果實
遺棄荼毒的土地充溢四洩惡水
島嶼在大洋中帶著惡夢醒覺
滿身瘡孔的軀身難以翻動
決策者還未放棄島嶼作一枚籌碼
因此土地的毒癑潰瘡還被適度掩蓋
出了問題就依個案處理
地上汙染工廠轉到地下
垃圾山只要掃出視線外
就算解決啦
飲水弄髒再加氯氣
就是甲級水了,不必顧慮水源地維護
公害問題正如炒地皮
炒得鬧轟轟的,五顏六色
大家反而忘了地皮原本只是單純土色
島嶼如果只是一隻無怨的蝴蝶
讓牠在蛻變中自然死去
死了再變另一隻蝴蝶鬼魂回來尋訪花朵
那就更妙了
寫成詩可以得一個大獎
島嶼於今面臨命運的分叉點
生存與淪亡決於一念之間
鐵刀木倖存於僅餘的闊葉林帶
淡黃紋蝶淡淡飄零於河岸芒草間
假想的寧靜還有片時的真實
無望的悲戚以特異的喧嘩取代
四周濁浪凶狠咆哮
核電廠悄悄洩露放射微粒
含鎘的稻米,變綠的牡蠣
石綿瓦纖維混入大氣
釋放甲醛的透明塑膠袋
盛裝滾燙熱豆漿流體
保麗龍便當盒用過又回收出籠免洗
被棄絕的明天
沒有管制的今日
島嶼什麼時候形成了這樣的面目?
在海岸地帶漫步
潮霧黑色,魚腥味濃鹹
海潮遺落空空貝殼上
可以聆聽遙遠深洋的呼喚
忠實的島嶼蝴蝶
停棲沙岸
回憶久遠島嶼初生時的慰安
──1986.10.31《流亡》
--
◎作者簡介
洪素麗,1947年生,臺灣大學中文系畢業,後赴美國紐約國家藝術學院習畫,擅長木刻及版畫。1972年回臺後,又從江兆申、喻仲林習國畫,曾開過幾次畫展,目前旅居紐約,專事文學及美術創作。
楊照曾說:「以出道遲早及寫作年資為標準來排台灣「自然寫作」的系譜的話,洪素麗應該算是這個重要領域裡的前輩。」約自1979年,洪素麗開始關心自然生態,也以版畫及油畫描繪野生動植物,並將木刻作品與散文搭配出版,有《十年散記》、《浮草》、《昔人的臉》、《港都夜雨》、《芳草天涯》、《黑髮城市》…等,除了實地寫作自然主以文學之外,洪素麗也翻譯一些大自然動、植物生態的文章,並出版專門描寫生態的木刻、素描、散文合集《海岸線》、《海‧風‧雨》、《旅愁大地》等,1991年為玉山國家公園寫一本《綠色本命山》的書,並附玉山風景的油畫作品。
另外,洪素麗自20歲開始寫詩,但較少投稿,目前只集結出版《詩》、《十年詩草》、《盛夏的南台灣》、《流亡》、《惜草》五本,陳芳明稱她為「富有歷史意識的詩人」,認為她的詩作整體性地表達台灣歷史、人民、土地的流亡,這種因苦悶而激發出來的精神上的流亡,是台灣文學裡最珍貴也最重要的氣質。
--
◎小編 #哲佑 賞析
雖然已經少有人提及,但台灣曾經是世界知名的「蝴蝶王國」,由於地形與氣候特殊,台灣有超過四百種蝴蝶,其中特有種約佔十分之一左右。而在二戰過後,台灣的蝴蝶加工業大為興盛,包含標本和貼畫的外銷等等,讓蝴蝶產業曾經是台灣中部農村的經濟命脈之一,也讓許多國家認識台灣豐富的物種資源,以及「台灣」這個名字。
以「蝴蝶」做為台灣的象徵,是非常貼切的:我們的身份證上,其實就隱藏了一隻台灣特有亞種的黃鳳蝶。而洪素麗這首詩,顯然就是以蝴蝶為端點,把台灣的歷史濃縮在裡面。前兩段書寫島嶼生命浮出的悸動,第三、第四段開始讓人類介入,成為全詩的第一個轉折,無論是放逐踐踏或者割讓殖民,這裡對立的不只是「自然」與「人」,更是「統治者」與「人民」;因此詩裡的關懷不只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甚至蝴蝶「對於宿命冤仇,不曾深加追究」。
這表示,這首詩並不反對人類生活所造成的環境變遷--儘管如此可能才是對自然最有利的恢復,但所謂環保,絕非要人類放棄文化,回歸野地,甚而滅絕。相反的,一切以環境關懷為目的的行為,不也都是出自人類的心靈,成全人類的未來嗎?
於是可以理解,環境污染帶來的破敗毀滅,根源是來自人類的無窮貪念慾望;而自然與環保,彷彿是透過島嶼蝴蝶這個意象,照亮人類心中既有的寧靜平安。詩作底下鋪排了第二個轉折,即污染帶來的種種觸目驚心的場景,這自然也映照人心的糾結甚至醜陋。最後收束在蝴蝶回憶海洋,生命的初衷,扣回第一段的海與夢,令人反思海洋、島嶼與生命的關係。或許所謂的生態詩,正是不斷地提醒著生之姿態;我們曾看過,也曾經身在其中,就在一隻翩翩的蝴蝶停下來的時候。
*參考資料:
反芻燃燒的靈魂,生命猶如被撞了一下(宜蘭高中國文科)
https://www.ylsh.ilc.edu.tw/ischool/publish_page/27/?cid=1155
--
美編:泱泱
--
#生態詩 #洪素麗 #萬鴉飛過廢田 #蝴蝶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6/20210611.html
再生纖維燃燒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終於拿了舊的BRA去回收了🙈🙈🙈
這活動其實早就開始但前期問更多詳情
他們好像還沒有準備好所以我就沒再注意
(就像屈臣氏其實早就有塑膠瓶回收服務
但在我還沒有確定他是真回收前我不會嘗試)
後來他們出了這張更完整的圖算是誠意滿滿
也講得出舊BRA是拿去日本處理就多點信心
(你要知道世界上做門面功夫的公司太多了)
((雖然運去日本處理光運輸都很多碳排
但舊BRA放了好幾年還是趁機處理好了))
香港人可能對燒垃圾發電比較沒那麼了解
畢竟我們香港就是沒有燒垃圾這回事
垃圾拿去燒其熱能本來已經可以發電
但這裡說的是把某些垃圾分開燒產能更高
而台灣最近在生質垃圾作燃料這事跨出一大步
(我還在台灣時環保界前輩後就一直推這事)
//「廢棄物再生固態燃料」(RPF)是其中一種以廢棄物為材料的燃料,RPF技術主要是把紙及膠的廢棄物,利用物理或熱化學等方法加工,轉製為性質較佳燃料。相對比炭及煤,RPF不但燃燒值相較高出二至三倍,而且排放出的二氧化碳及灰燼,亦相對地較少。//-網上新聞
燒塑膠其實對焚化爐的壽命都會有影響
所以在處理垃圾時分別塑膠出來很重要
一來塑膠可以拿來回收二來如果分開燒
可以產生更大的熱能這是RPF其中一個優點
台灣的環保署去年年底也開始行動了
//環保署推動廢棄物燃料化政策,可解決高熱值廢棄物處理、減少化石原料及燃料開採。以發電為例,廢棄物於焚化爐發電效率僅約20%,若製造成為SRF並於專燒爐燃燒發電,其發電效率可高於30%,更具能源與經濟效益。//-台灣環保署
但當然我是一個真的很不喜歡燒垃圾的人
因為只要開始燒就好像有理由製造垃圾
因為垃圾好像都可以轉廢為能可以發電了
我的看法是還是要大大力的源頭減廢
建立可循環經濟讓讓東西能回收再被使用
減少末端要棄置或是要焚燒的東西更佳
真的沒辦法處理就再燒再用來發電會更好
在這店回收BRA其實是有現金劵可以拿
但因為我沒打算要在這店買東西所以沒拿
單純把舊BRA給他們回收就走人了謝謝他們
再買新的BRA來說
我會買主要材質是棉的多於塑膠纖維的
沒錯塑膠的可能都有push up厚墊什麼的
但洗的過程會有微塑膠纖維釋出到海裡
又不能自然分解想到後續處理就覺得煩了
好啦
分享到這裡
香港回收到4月30日
拿一個袋子裝好給他們回收即可
🔸Wacoal Bra Recycle 舊胸圍回收活動
活動日期:2021年3月12日至4月30日
回收地點:Wacoal 各專門店及專櫃
專門店及專櫃地址可瀏覽以下連結:
https://www.wacoal.com.hk/store/all/all
請follow💩的MeWe & IG
MeWe : mewe.com/p/imsheeppoo
IG: www.instagram.com/imsheeppoo/
#大便妹 #環保 #源頭減廢 #減碳 #走塑日常 #不塑之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