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兲意思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兲意思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兲意思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兲意思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689的網紅針黹坊,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稍早我要準備看正義聯盟前有朋友發給了我這篇文章,我看了看也只能笑笑的,一個自稱念過經濟學的人,說出來的話像根本沒念過書一樣,我真的覺得很難過,接下來一一回覆原文的謬誤。 -- 1.生產效率提升了三倍,但工人的收入並沒有提高三倍, 弔詭的是,工人的收入可能還低於當初的工匠水平。 這一點...

  • 兲意思 在 針黹坊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7-11-17 02:30:29
    有 27 人按讚


    稍早我要準備看正義聯盟前有朋友發給了我這篇文章,我看了看也只能笑笑的,一個自稱念過經濟學的人,說出來的話像根本沒念過書一樣,我真的覺得很難過,接下來一一回覆原文的謬誤。

    --

    1.生產效率提升了三倍,但工人的收入並沒有提高三倍,
    弔詭的是,工人的收入可能還低於當初的工匠水平。

    這一點都不弔詭,工業革命前的工人必須「完整掌握」生產一根針的專業知識與技術,而工業革命後帶來的改變,就是工人再也不需要完整掌握技術,只需要學習「部分」技術即可有生產力,可取代性變得更高,當然工人本身的價值就降得更低了。

    --

    2.時代進步,機器進入了生產製造了環節,三個工人一天能製造出九根針,當然,你我都知道,工資不變,但生產效率的提升帶來利潤增加,這期間的落差到哪去了?

    當然被資方賺走了啊,資方當初可是背負著巨大的成本與風險進行投資,高風險高回報是最基本的道理,怎麼會要人家承擔風險、創造就業機會卻又不准領取回報,看來現在的資不當慈善機構還真不行呢。

    --

    3.一個工人所得要是少於他應得的,那其中一定有貓膩,
    也就是這工人的工資一定有「被剝削」的成分。

    首先請定義「應得」,誰又能決定一個人「應得」多少?
    抱歉,就是市場機制。

    --

    4.假設,一個老闆找來一個工人,用一天做出兩百個麵包,
    但工人只得到10個麵包的工資,其他多出來的都是老闆的利潤,這樣的做法合不合理?

    嗯嗯,房租、水電、員工勞健保、食材、耗材.....一堆有的沒的成本你都刻意忽略不計?

    --

    5.但卻可以稱這30個麵包的工資水平符合當時當地的市場供需條件,簡單來說,就是合理的意思,至於是高還是低?
    這不在市場供需理論的討論研究範圍,也就是忽略的意思…

    我頭很痛....是誰剛剛說這個人有唸過經濟學的,麻煩把他拖出去好嗎?
    首先你把人力資源市場簡化成一個完全競爭市場,其結果當然就是勞方自己降低自己的工資換取工作機會,因為同質性產品生產者只能靠價格競爭來取得市場。
    然後文內居然又提到有老闆會花50個麵包來挖角,這根本不是完全競爭市場會發生的事情,現在是把所有概念都摻在一起當撒尿牛丸就是了?
    對了,順便再告訴你,那30個麵包的工資水平不叫合理,叫做最適,如果當地的基本生活水平是50個麵包,那麼就不會有人做麵包師父了,不討論高低是因為根本沒有任何意義,而不是忽略。

    --

    6.主流經濟學已經根深蒂固盤據在多數人的腦子裡頭,主宰了思維的出發點,將軍在此提出一個簡單的反論:
    「一個工作一天只能賺取一個麵包果腹的工人,他”能”放下工作去求職嗎?」

    當然能,這論點拿來騙騙那些沒窮過的咖啡廳左還行啦,對我這個在社會底層打滾多年的冷血右派來說卻是一個極度智障的論點。
    自由市場最大的好處就是你可以自由選擇是否進入市場,當你知道你做麵包師父會餓死的時候,你自然一開始就不會選擇進入市場,而是去做另一份不會餓死的工作。

    --

    7.一個工人一天做出200個麵包,賺取10個麵包,老闆得到190個麵包,隔壁麵包店老闆一看,幹,我以前怎麼這麼傻,居然讓工人領30個麵包,於是,他要求自己的工人減薪,不幹就滾回家去,第一,工人不幹,但這有骨氣的工人家裡頭還有多少麵包來支撐他找工作?
    第二,他幹,於是,越來越多的麵包店老闆都用10個麵包來雇用工人,而不幹有骨氣的工人求職時才發現,10個麵包的工資已成定局,甚至,還有人願意接受9個麵包的工資,這樣的人瘋了嗎?
    不是,是因為這樣的人家裡已經沒有麵包可以吃了,最後,決定這地區工資水平的,不是主流經濟學口中的「市場供需」,決定這樣慘劇的,是「貪婪」,而主流經濟學是推手,請問,這樣的市場存在著「剝削」嗎?很明白,很確切,更諷刺的是,越是貧窮的地區,人們越是”不得不”接受剝削,這樣的情況合理嗎?

    這段槽點滿滿,我頭很痛....我知道你想談壟斷,但這一段真的很智障。
    先不論不幹滾回家後導致產能不足的麵包公司是否能獲得足夠的利潤空間來支付固定成本,光是壟斷市場中的第一個背叛者能獲得極大利益的概念都沒有。
    這時候只要市場上有一個老闆願意花20個麵包就能獲得最多最好的麵包師父,產品質量均獲得提昇,這邏輯真的有這麼難懂嗎?

    題外話,我知道大家都認為反托拉斯法很棒棒,但這個法案其實真的很智障,經濟學家柯斯對於反壟斷的批評是這樣的:
    #當價格上升的時候法官就說這是壟斷
    #當價格下降的時候法官就說這是掠奪性定價或者傾銷
    #當價格不變的時候法官就說這是一種價格勾結
    #法官到底想怎樣

    --

    寫到這邊已經兩點半了,我發現後面還有好~~~長~~~要回,如果真的有人想繼續看的話,請讓我知道一下,不然我對於這篇文章的批判就會到此為止了。

    #反直覺的思考模式需要經過練習才能建立
    #我希望我們都不要只依照觀感來判斷事物

    謝謝大家。

    「將軍鬼扯蛋,圖文不相干…」

    (文章資料節錄自:在資本主義帶來浩劫時聆聽馬克思 – 楊照)

    19世紀,工廠制度建立,工人取代工匠,
    過去,一個工匠花3小時打造一把斧頭,花1小時打造一把榔頭,
    理所當然,斧頭一定比榔頭貴,工匠賣出3把斧頭的所得必然為1把斧頭的3倍,
    淺顯易懂,簡簡單單的小學算數,只是這樣的道理不再適用。

    工人與工匠的不同在於領取的叫「工資」,直白來說叫「薪水」,
    就像過去有一種稱之為「流浪工匠」的職業,流浪工匠四處打工,
    沒有自己的店鋪,無法參加行會,傳統社會稱之為不幸不正常的人,
    這樣的人自然努力跳脫這樣的狀態,企圖擁有自己的店鋪,也期望能加入行會。

    工廠制度建立,工資關係讓上述非正軌狀態成了主流,
    一個工人無論生產多少產品,其工資都是一定的,
    「國富論」裡舉例,一個工廠每個工人原本花三天才能磨出一根針,
    但經過流程切割與分工後,三個工人每天可以製造出三根針,
    生產效率提升了三倍,但工人的收入並沒有提高三倍,
    弔詭的是,工人的收入可能還低於當初的工匠水平。

    時代進步,機器進入了生產製造了環節,三個工人一天能製造出九根針,
    當然,你我都知道,工資不變,但生產效率的提升帶來利潤增加,
    這期間的落差到哪去了?
    更加弔詭的是,老闆宣布,生產太多針了,市場需求沒這麼大,
    所以,祭出降薪、裁員、無薪假這樣的措施,大家都不陌生,
    產量增加,但工人的處境與權力卻沈淪了,
    主流經濟學告訴我們:「那叫”市場機制”。」
    簡潔有力的四個字,讓我們無法反駁,但總又覺得好像哪裡不大對勁…

    主流經濟學一再強調「市場」與「供需」就是這世界的法則,
    沒有所謂的「剝削」與「操弄」存在,
    但要是仔細思索,主流經濟學說充其量只是一直在解釋「現象」,
    直白一點,簡單一點說就叫「自說自話」,
    「凡是存在的,就是道理,經過我的解釋,一切都合理。」。

    我們先來看看「剝削」這概念,什麼叫剝削?
    意指不屬於你的東西被你佔有,很明白,很直接,沒什麼好爭論的概念,
    一個工人所得要是少於他應得的,那其中一定有貓膩,
    也就是這工人的工資一定有「被剝削」的成分,
    我知道,這時候主流經濟學擁護者一定按耐不住,想要反駁,
    你想反駁什麼我知道,將軍很耐屎的,因為你的論點很陳腔濫調,
    但就算爛掉,我還是得寫出來,免得被攻擊沒讀過經濟學還在這邊靠北,
    假設,一個老闆找來一個工人,用一天做出兩百個麵包,
    但工人只得到10個麵包的工資,其他多出來的都是老闆的利潤,
    這樣的做法合不合理?
    主流經濟學主張,不一定,要看當地當時的勞動供需來決定,
    也就是說,如果10個麵包的工資是偏低的,
    那隔壁的麵包店老闆會提供15個麵包的工資來挖角,
    工人自然也接受這樣的條件而跳槽,
    而賣麵包這行業利潤如此龐大,自然會有另一位老闆也加入戰局,
    新開的麵包店則可能用30個麵包的工資來挖角這工人,
    又或許,這位老闆開出50個麵包的工資來挖角,
    但他發現,有願意接受30個麵包工資水平的工人存在,
    在多方角力博奕之後,老闆與工人普遍接受30個麵包這樣的工資水平,
    所以,我們不能說10個麵包的工資過低,也不能說50個麵包的工資過高,
    但卻可以稱這30個麵包的工資水平符合當時當地的市場供需條件,
    簡單來說,就是合理的意思,至於是高還是低?
    這不在市場供需理論的討論研究範圍,也就是忽略的意思…

    主流經濟學最荒謬之處便在於,「凡是存在的,都合理」,
    即使一朵鬱金香的售價超過一個工人的年薪,只要成交,就合理,
    或是,一個工人工作一天只能得到一個麵包果腹,那也就合理,
    一個願打一個願挨,這就是供需法則,由市場決定,是市場就是標準,
    這也是為什麼有人會問腦殘問題:「為什麼要做22K的工作?」
    主流經濟學已經根深蒂固盤據在多數人的腦子裡頭,主宰了思維的出發點,
    將軍在此提出一個簡單的反論:
    「一個工作一天只能賺取一個麵包果腹的工人,他”能”放下工作去求職嗎?」
    為何不能?因為一天不工作跑去找工作就會餓死,
    這麼簡單直接淺顯易懂的邏輯居然被忽略了,
    也就是說,我們回到上面那個麵包的案例來探討,
    一個工人一天做出200個麵包,賺取10個麵包,老闆得到190個麵包,
    隔壁麵包店老闆一看,幹,我以前怎麼這麼傻,居然讓工人領30個麵包,
    於是,他要求自己的工人減薪,不幹就滾回家去,
    第一,工人不幹,但這有骨氣的工人家裡頭還有多少麵包來支撐他找工作?
    第二,他幹,於是,越來越多的麵包店老闆都用10個麵包來雇用工人,
    而不幹有骨氣的工人求職時才發現,10個麵包的工資已成定局,
    甚至,還有人願意接受9個麵包的工資,這樣的人瘋了嗎?
    不是,是因為這樣的人家裡已經沒有麵包可以吃了,
    最後,決定這地區工資水平的,不是主流經濟學口中的「市場供需」,
    決定這樣慘劇的,是「貪婪」,而主流經濟學是推手,
    請問,這樣的市場存在著「剝削」嗎?
    很明白,很確切,
    更諷刺的是,越是貧窮的地區,人們越是”不得不”接受剝削,
    這樣的情況合理嗎?

    這時,「資敗一族」也按耐不住了,
    將軍小教室,所謂「資敗」,就是資方盲目崇拜者的簡稱,
    資敗指出:「老闆出資、承擔風險,賺取比工人多的利潤天經地義。」
    是的,這論點非常強力,也是資本家坐擁大部分利潤果實的堅強依據,
    很有道理又很強力的論點,但偏偏又很諷刺的是,
    這論點完全沒解釋什麼,也沒說明什麼,
    就像金兲將軍被雞姦了,對方告訴我,因為他有棒子,我有菊花,
    棒子捅菊花,天經地義,然後就揚長而去,
    我摀著菊花,含著眼淚想想,對阿,沒錯,我活該有菊花,
    是這樣嗎?合理嗎?顯然不是如此,只是大家被糊弄慣了,成自然了…
    如果一個工人一天做出200個麵包,得到10個麵包的工資,老闆佔據剩下190個麵包,
    因為老闆出錢承擔風險,那請問,老闆到底出了多少錢?承擔多少風險?
    假設總成本為100個麵包,這也只解釋了190個中的100個,
    老闆拿了90個,合理嗎?過高?還是過低?
    沒有工人就不可能創造出這100個麵包的利潤,這沒得爭論,
    那為何工人只能得其中10個?
    老闆出錢,不可或缺,老闆經營,不可或缺,怎麼好像工人出力就無關緊要了?
    這其中有剝削嗎?資敗們一定搖頭說沒有,
    那好,將軍在此請問資敗,
    如果一個人領22K是市場供需決定,不是剝削,老闆無罪,
    那請問,資敗你一個月薪資是多少?
    你不說,那我假設,45K好了,
    那今天老闆要求你只領22K,你幹還是不幹?
    不幹是吧,為何不幹?
    因為你有創造不可或缺的價值,你的專業與能力不可能只值22K,
    那不就打臉了嗎?
    因為你領多少錢,不完全是市場供需與老闆心情來決定,
    薪資高低取決於專業能力與創造價值,不是老闆愛給多少就多少,
    更不是別的公司給多少,你就應該跟著領多少,
    你多領的1K,老闆的利潤自然就少了1K,
    當老闆不合理地只給你22K時,也代表著老闆剝削了你23K的成果,
    剝削存在嗎?如果你還嘴硬,那請自行找老闆表示願意接受22K以明志…

    「只有成交價格,沒有合理價格」,這就是主流經濟學的論點,
    只談現象,不談意義,只有價格,沒有價值,
    那好,我們來看看真實職場的一個問題,
    同樣的職位、同樣的工作內容、同樣的資歷學歷,
    但男性工作者應試比女性工作者的工資高了15%,
    同工不同酬,合理嗎?
    這現象為時已久,到今天仍然存在著,
    請問是因為男性工作者的需求比較高供給比較少?
    還是女性工作者的供給高過於需求?
    事實上,這叫「普世偏見」作祟,
    傳統世俗成見根深蒂固箝制著社會運作,父系社會存在著對女性的偏見與歧視,
    這才是造成男女同工不同酬的主因,跟東南亞外勞一樣,
    同工不同酬不合理,這確實,因為工作本身存在著「價值」,
    這也是資敗們無法也不願意去領22K來支持自己無腦主張一樣,
    主流經濟學便是將這樣的價值與偏見還有剝削通通都是而不見的一門學說,
    你說那叫學問,將軍只能說,那只能算是「教義」罷了…

    一個人要成為工人,也就是勞動者,是有條件的,
    首先,得先長大,這是廢話,至少也得長到15、16歲才能堪稱為勞力,
    這15年時間是非常漫長的,沒有生產力,只是單純消耗資源,
    這是一個工人的”成本”,換句話說,如果工人的勞力是一種商品,
    他的工資所得應該彌補這一段”投資期”,跟老闆的成本投入一樣,
    以台灣為例,養大一個小孩,從學校到職場,大概要來個五百萬跑不掉,
    這筆投資,應該說是成本是否會轉嫁到老闆頭上?
    事實上,沒有,一個22K的年輕人要花多少時間才能賺回500萬?
    我不敢算,太殘酷了,眼淚都流出來了,
    所以說,一個工人的工資除了必須讓自己吃飽外,也就是滿足「再生產所需」,
    吃飽、睡好、活下去之外,還要兼顧到「新勞工的養育」,
    簡單來說,工資水平能不能讓社會正常與發展,不是市場供需這種解釋”當下”的假說,
    而是要能讓勞工繼續培育出下一代的勞工才行,
    試想,要是一個工人每天只能帶著10個麵包回家,
    娶不起妻,養不了兒,這樣的狀況如果稱之為「合理」,那下一代在哪裡?

    主流經濟學一再強調「一隻看不見的手」會調整市場,
    事實上,這句話跟「信上帝得永生」差不多意思,
    但有趣的是,信者恆信,誰有說服不了誰,
    真理,就是自己死命去相信的,才叫真理,
    如果連自己都不信了,怎麼還會叫真理?

  • 兲意思 在 Zap Pa La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7-10-12 10:12:49
    有 11 人按讚


    <生活小趣事>
    KC: 前几个星期小侄子在我前面说“我biao 吃,我biao 这个biao 那个等等。”当时我还理直气壮地纠正他说-是不要,不应该说成biao...没想到我错了,是真有这个字! 《嫑》念biao 二声,意思就等于不要。。连带还发现一堆我看不懂的新字!!天啊。。。(整个被打击)😥😥

    #我以后会不会变文盲
    #以后部落格要用新字吗
    #靐槑嘦巭兲你看懂哪一个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