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六零年代空間女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六零年代空間女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六零年代空間女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六零年代空間女產品中有1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4萬的網紅舊時香港,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首個維港跨海通道構想】圖為Hong Kong Daily Press(孖刺西報)在一九一九年一篇有關維港兩岸交通的文章中,展示了一幅維多利亞港大橋的構想圖。這一概念,其實來自殖民地政府船政司林士(R. Murray Rumsey)一九零二年發表的一份部門年度報告。 林士當年鑑於港九發展極不平衡:...

六零年代空間女 在 Emily Ng 黃佩玲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11-19 02:39:51

1. 我承認我很選劇看,尤其是劇集,因為時間太珍貴了啊。加上我會很輕易墜入劇情內,若戲拍得不好我難掩一種真情被騙的感覺,會很痛苦。但請相信我,這部 Netflix 原創《 #TheQueensGambit》絕對值得你投資你的時間與真情;七集,每集不超過一個小時,週末就可以輕鬆幹掉,只是小心意猶未盡啊...

六零年代空間女 在 朱家安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4-04 16:43:17

槍擊流和政治正確《最後生還者2》6H心得,第一次遇見爆炸陷阱的地方,勿雷。  🔫  對手殘來說,槍戰流真的滿困難的。敵人動作和射擊速度都快,角色移動不敏捷,普通難度彈藥少,瞄準輔助效果也不顯著。  不過敘事上的生存遊戲,可能也不好讓玩家殺得太爽快。  或許也是這樣,遊戲給潛行玩法很多...

  • 六零年代空間女 在 舊時香港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5-31 08:30:00
    有 458 人按讚

    【首個維港跨海通道構想】圖為Hong Kong Daily Press(孖刺西報)在一九一九年一篇有關維港兩岸交通的文章中,展示了一幅維多利亞港大橋的構想圖。這一概念,其實來自殖民地政府船政司林士(R. Murray Rumsey)一九零二年發表的一份部門年度報告。

    林士當年鑑於港九發展極不平衡:港島維多利亞城心臟地區——中環及上環一帶有人滿之患,擠迫生活空間成為一八九四年大鼠疫溫床,相反九龍則發展落後;因此提出建造維港跨海大橋,貫通中環畢打街海濱與尖沙嘴羅便臣道(與港島街道重名,後更名彌敦道)、九龍角一帶。這是開埠以來首個正式的維港跨海通道規劃建議。

    但這個方案最終從沒實現,原因有許多方面,包括成本鉅大及颱風威脅等,但主要還是大橋把海港切割成兩部份,這很可能制約香港最寶貴資產——海港的長遠發展。

    直至大約七十年後,建築技術改進、海底隧道建設變得可行,港府至六十年代末決定以海隧形式,實現建設維港跨海通道。而香港首條海隧於一九七二年建成。

    筆者撰寫的《一八九四年黑死病瘟疫 啟發港九跨海大橋計劃》談及這段舊事。閱讀全文登入:https://www.patreon.com/posts/51247527

    【#舊時香港Patreon 總目錄】

    一八九四年黑死病瘟疫 啟發港九跨海大橋計劃:https://bit.ly/3vBO7ny
    一九四七:民間倡建維港大橋 紀念香港保衛戰死者:https://bit.ly/3yPr5vE
    三十年代:油蔴地小輪「一條龍」開發銀礦灣旅遊:https://bit.ly/3yFz9ip
    觀塘工業區規劃失誤 柏立基直斥極為愚蠢:https://bit.ly/3yNLfpy
    電廠支援海水化淡?一個沒實現的「解渴」方案:https://bit.ly/3fvde5R
    港府不惜工本組運水船隊 解救一九六三年大旱:https://bit.ly/3vsrSQS
    一九五九年:女王御賜紋章 菲臘親王交給香港:https://bit.ly/3vw7YEP
    九龍皇帝最早文字記錄:彩虹邨郵局事件:https://bit.ly/3uv7o90
    香港地標用港貨!康樂大廈鋼筋產自調景嶺:https://bit.ly/3yNyw6s
    一八九九:保存宋王臺條例的魔鬼細節:https://bit.ly/3bXEg3C
    亂世中煞停!寶雲山新港督府難產記:https://bit.ly/3fWHXrB
    曾福笑談摩利臣山變遷:鋼琴「壽高於山」:https://bit.ly/3yJH2mX
    何福怒斥歧視 卻阻不了長洲「種族隔離」:https://bit.ly/3vvF73q
    牛頭角石頭 煉成瑰麗中環郵政總局:https://bit.ly/2RSM0x4
    歲月淘盡仇恨:同治年間荃灣「菠蘿戰爭」:https://bit.ly/2R5redg
    六十年代:鄔勵德和他的港人安居藍圖:https://bit.ly/3vJkNM9
    海洋公園式改革 九十年前名園試過慘敗:https://bit.ly/3fslnIa
    中環竟有小橋流水?那是紅棉路前生:https://bit.ly/3fNWjue
    大坑鑄幣廠水壩 維城「撲水」記憶:https://bit.ly/3ozilUz
    香港最冷的一天 究竟有冇落過雪?:https://bit.ly/3owJ847
    海傍東舊事:軒尼詩道曾是臨海小徑:https://bit.ly/39dW3l0
    一九零零年代:荔枝角「移動水庫」計劃:https://bit.ly/2LexBaL
    主教山配水庫建成時 九龍還沒水塘 水從哪裡來:https://bit.ly/2Liyijy
    主教山配水庫:遠東版的英國貴橡水庫:https://bit.ly/37XitHV
    香港開埠前一天:記硫磺號與卑路乍艦長:https://bit.ly/3oXuwMa
    英國佔領香港首個足印 或留在文咸街:https://bit.ly/3c2UXdX
    長堤伴海灣:高士威道的前生:https://bit.ly/2Mi8DIh
    畢打街鐘樓:中環精英的眼中釘:https://bit.ly/3nTThaJ
    日本法西斯圖騰 忠靈塔如此倒下:https://bit.ly/3aIIlsE
    一九零六年:沙田老虎食人疑案:https://bit.ly/3h8G2jL
    皇后大道曾有一片林蔭 彌漫歐陸式優雅:https://bit.ly/3rhNduu
    近聽水聲清:蓮花宮的舊日美景:https://bit.ly/38cF0z2
    恐怖明信片 記九龍灣刑場舊事:https://bit.ly/2JXZzYd
    同治年間舊照:尋回旺角鄉郊風貌:https://bit.ly/3mnKZ9D
    吉士笠街:維多利亞城烈女傳奇:https://bit.ly/3qShakU
    一八六零年代:英治九龍後首間警署:https://bit.ly/2W8TVVz
    優雅地購物:香港首座多層商場柏拱行:https://bit.ly/2Kbek9H
    德己立街二十號:太平天國悍將反清再夢碎:https://bit.ly/33Ov9hE
    一八六零年舊照 揭美利炮台滄桑舊事:https://bit.ly/2Ihj4df
    灣仔最古照片 紀錄醫院山原貌:https://bit.ly/3g4Wzot
    猶太港督 讓鄉間小路變康莊彌敦道:https://bit.ly/2KUlwrj
    漂流的地名:九龍塘原本位於太子旺角:https://bit.ly/33iBgdO
    西角山下養鴨人家:鴨寮街前世今生:https://bit.ly/2V24DNb
    咸豐十年古照 發現失蹤了的紅磡山丘:https://bit.ly/3m37X6c
    傳世最古荃灣照片:同治十二年的汀九:https://bit.ly/3kGbxln
    百年古照紀錄 大角嘴山消失記:https://bit.ly/32OC8qk
    大班上陣保衛香港:慘烈北角電廠之役:https://bit.ly/2WLZZUk
    被遺忘的中英角力:九廣鐵路華段路權:https://bit.ly/3kzKg3S
    幾張照片 看筲箕灣滄桑變化:https://bit.ly/32Ku2z4
    尖沙嘴草排村考證 爲香港名字尋根:https://bit.ly/2IiGJd9
    尖沙嘴曾有一條尖沙頭村:https://bit.ly/38nqw0Y
    1869年英國王室首次訪港 重組當年盛況:https://bit.ly/3l5B0pA
    二十年代神秘鐵路 見證深水埗拓荒史:https://bit.ly/3oVQGxV
    中環舊郵政總局:香港首座政府合署:https://bit.ly/3oSvF72
    漫遊眾籌建成的第一代大會堂:https://bit.ly/38bHfof
    1957年「元祖‍級」紅A書喼 見證香港工業崛起:https://bit.ly/31VJKa9
    工潮迭起時:一九五零年羅素街血案:https://bit.ly/2TlN4qv
    香港捲入冷戰:被遺忘的粵穗慰問團事件:https://bit.ly/3olhck6
    長洲曾有一段華洋分治的歷史:https://bit.ly/34FXRB3
    時不與我 九龍電車計劃三度幻滅:https://bit.ly/3dhAVMs
    清帝國尖沙嘴炮台 真實影像首曝光:https://bit.ly/33Oo4OF
    尖沙嘴村原貌重現 林維喜被殺案現場?:https://bit.ly/31eA3Da
    人不可沒有希望!香港重光郵票草稿藏密碼:https://bit.ly/2HiNGdm
    北角失樂園:名園遊樂場:https://bit.ly/37g59hO
    十五歲黃霑看到、和看不到的雙十暴動:https://bit.ly/3jIjfvE

  • 六零年代空間女 在 Emily Ng 黃佩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11-02 22:44:43
    有 303 人按讚

    1. 我承認我很選劇看,尤其是劇集,因為時間太珍貴了啊。加上我會很輕易墜入劇情內,若戲拍得不好我難掩一種真情被騙的感覺,會很痛苦。但請相信我,這部 Netflix 原創《 #TheQueensGambit》絕對值得你投資你的時間與真情;七集,每集不超過一個小時,週末就可以輕鬆幹掉,只是小心意猶未盡啊。

    2. 改編自小說,背景設在60年代。八歲的貝絲是一名車禍倖存者,後來被送入孤兒院。她孤僻沉靜,無意間被地下室一名校工伯伯在玩的西洋棋給深深吸引。那個時代不允許也不鼓勵女性玩西洋棋,但她卻每晚睡前望著天花板靠想像自行學習。她是有天賦的,經歷了荒唐的嗑藥、酗酒、偷竊、抑鬱,她最終還是打敗一眾棋手脫穎而出成為世界冠軍。

    3. 不懂西洋棋真的沒關係,我覺得反而可以更專注於劇情的變化與細節的鋪陳。不過當然你懂西洋棋的話,或許會多加一層參與感。

    4. 女主角 Anya Taylor-Joy 真美,而且很會演。那雙靈巧的大眼睛滿是戲,冷咧又神秘,連我都被深深吸引。我喜歡她與養母尬戲的那幾幕,不管是原先的互利關係,還是後期的互相扶持,我覺得她們俩都從彼此身上得到了渴望已久的溫暖與親密;畢竟都是那個年代孤獨又失落的靈魂啊。

    5. 主角當然是光芒四射,但這劇令我讚嘆的另一點是配角們都很立體,是有稜有角的,你會記住的;出現的時間都不長,但都有其存在的意義與價值。每一條支線都很清晰,每一段關係都免不了唏噓卻又真實得令人心疼。我最難以忘懷的是校工伯伯這個配角,第七集貝絲重返地下室那一幕我的兩行淚在飆。然後那10塊你竟然沒有歸還!吼!

    6. 無可否認這劇是以女性作為主軸與導向,描述女力的方式很輕柔卻堅定,不說教、不強攻,所以也博得男性觀眾的認同與支持。第五、六及七集的開場都是貝絲的親母在說話,短短幾句有很多意涵。這裡就不劇透了,相信這幾句都能令女性觀眾有一些共鳴或默契,哈。

    7. 對我來說,西洋棋跟中國棋一樣,都是獨立奮奮鬥的戰役。在劇中,美國棋手被描述為孤軍作戰,憑自己的實力能走多遠就是多遠。然而在棋藝更強的蘇聯,他們是團隊,互相支持。劇終,所有守護著疼惜著貝絲的男棋手跨國熬夜給予幫助,但最終還是靠貝絲自己成功突圍創造歷史,這一個設計也很有意思。

    8. 我很著迷劇中的鏡頭與畫面,流暢又聚焦。奢華復古的六零年代,那些家具、服飾、空間、物件等等,令人迷戀與嚮往。好漂亮的世界,每一個東西都很精緻亮麗。隨著年齡與經歷,貝絲的妝容與穿搭不斷在變化,根本目不轉睛,好看。

    9. 網上說這是零負評神劇,我基本還可以接受,但我還是希望有些細節可以描述得更深層一點,譬如藥癮與酒癮的切割、人際關係上的處理與改變等等。而我一直覺得她把十幾歲的小女孩也演得太成熟幹練了一點,但後來想想若不是有這樣的底氣,也就很難在棋賽中把一票年紀大過她很多的男棋手狠狠廝殺,我又好像可以接受這一點了,哈哈。

    10. 用手機打長文手很酸,就這裡結束吧。去看去看這部劇,力推 👍

    #不看netflix則已一看不可收拾
    #看了TheQueensGambit的快來跟我聊聊
    #結果因為一堆負評放棄看EmilyinParis

  • 六零年代空間女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2-02 20:15:48
    有 1,512 人按讚


    這兩天中華商場因一部電視劇搭建了還原度極高的場景而成為網路談論的焦點,有一些沒經歷過中華商場歷史的朋友在問中華商場位於哪裡?裡面賣些什麼?為什麼會拆掉?所以我再次分享這部多年前製作的中華商場紀錄片,答案就在影片裡。

    三年半前(2013年7月30日),我製作了這部名為「中華商場的興衰」的紀錄片,當時的聲音檔是取自網路上,音質不是很好,也唸錯了幾個字。後來,曾任中廣音樂網「音樂萬花筒」節目主持人的李蝶菲女士與我聯繫,表示願意幫我錄製這段影片的旁白,這真是個天大的好消息!

    就在今天(2017年1月17日),我終於把這部嘔心瀝血的作品重新製作完畢,影片配上了李蝶菲女士的專業旁白,和一時之選的音樂(蕭邦的 Funeral March),以全新的風貌呈現給大家!

    在此,我要特別感謝百忙中撥冗前往錄音室錄製旁白的李蝶菲女士,您的聲音令這部影片更加動人,非常謝謝您!真的很感動!

    下面的文字,是我在2013年首次發表這部紀錄片時所寫的。

    1961年4月落成、1992年10月拆除,僅擁有短短31年半歷史的中華商場,曾是台北市的著名地標,也是許多人的共同回憶。最近,我和大家一同回顧了不少中華商場的照片與歷史,在尋找資料的過程中,我發現了一篇由鄭懿瀛先生所撰寫的《中華商場的興衰》,為中華商場的崛起與毀滅,下了極佳的註腳;於是,我以這篇文字為主幹,輔以這陣子所分享的照片,每天騰出一些時間來進行製作,終於在今天完成了這部影片,獻給我所魂縈夢牽的中華商場。

    YouTube 版本:https://youtu.be/PQORAXavsV0

    中華商場的興衰

    文/鄭懿瀛

    一九六一年(民國五十年),沿著縱貫鐵路線,台北市中華路兩旁矗立起了八棟連棟的建築物,隨著許多店家的遷入,這裡成為繁華一時的中華商場,一千多家販賣各種滿足人類欲求的攤商店面,吸引了許許多多人來此流連而忘返,也留下了許多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的故事與回憶。

    在那個因為戰爭而流離失所的年代,國民政府為了安置由中國大陸撤退來到台灣的各省流民,先是在西門町東邊的縱貫鐵路沿線,從小南門延伸到今日台北火車站前面百貨大樓一帶,搭建起一千六百多間簡陋的竹棚木屋,作為各路英雄好漢的暫時棲身之所。到了一九六一年,這些竹棚木屋被全數拆掉,蓋起當時台灣最大的百貨總匯商場,共有八大棟相連、三層樓高的中華商場從此成為台北市的新地標。

    那時,中華商場的完工,使得西門町與城中區相連,帶動著西門町進入空前繁榮的時代,在那個時代,如果你想買台音響、隨身聽,或是各種電器用品,最先想到的就是位在台北西區的中華商場;如果你想要全家出門上館子,吃大江南北各省各地的佳餚,最先想到的也多半是中華商場;如果你要結婚了,到中華商場找上海師傅做一套剪裁合身的西裝準沒錯;如果你考上大學,中華商場是你挑選帥氣的大學服、新皮鞋、時髦皮帶等等行頭的好所在;要不然只是出來走走、看看,透個氣,或是想要見識見識繁華都市裡的人生百態,中華商場總是最優的選擇。

    入夜之後的中華商場,更像是一座不夜城般照亮著台北的夜空、撫慰著台北人的寂寞,商場樓頂「國際牌」、「黑松汽水」的大型霓虹燈看板閃爍著誘人的浮華,幾十家唱片行放著醉人的曲調,大小南北口味的餐館中招呼著每個鄉愁的胃。

    屏風表演班的創辦人李國修因為從小就是在中華商場長大的,因此更能體會中華商場的風華,在中華商場拆掉後很多年,在他推出的舞台劇「京戲啟示錄」中,仍然穿插著許多對於中華商場以及他父親的回憶。他回憶說,他父親是那時「台灣唯一製作純手工戲靴的藝師」,當中華商場在民國五十年興建完成的時候,他父親在那兒訂了一戶,因此當李國修五歲時,他們全家便搬進中華商場第八棟的二樓,就是在那兒展開了中華商場的生活,而他父親則是憑著手藝養活了一家七口,在中華商場和國劇界裡都小有名氣。

    作家白先勇在他的《孽子》一書中,也記錄了一段在中華商場內上演的青春故事-\-\隱形之國的青春鳥,平日除了流連在新公園外,那個時代,買時髦玩意兒得到今日公司,扭開電視有群星會,吃浙江菜要到聚寶盆,中華商場還沒拆掉,青春鳥聚會都往二樓的「吳抄手」跑,西門町的「野人咖啡店」則是他們留字條聯絡行蹤之處。戀戀風塵的導演侯孝賢也追憶一段年輕的歲月說:「週末到中華商場買進口古典唱片,可說是高中記憶中最為難忘的美麗敘事。」

    不過,生命的常態就是有興有衰,中華商場這個集體記憶在有了集體感情後,也同樣墮入了命定的韻律之中。有人思考說:「如果我們將一九六零年代定位為台灣戰後人文景觀的轉型期,那麼,八零年代應算是人文景觀的劇變期,尤其是都會區,尤其是台北都會區。八零年代之前,一般人不會去認真考慮台北中華商場該不該拆除,它理所當然的存在,幾乎任何人們想買的東西都可以在那裡買到,東區雖然發展甚猛,西門町的繁華依然未受威脅。」

    而這種思考觸及了都市發展變遷的現實性與殘酷的本質,一個宣告中華商場繁華已逝的佈告說:「西門町終究必須面對強大的挑戰,中華商場頓時成了競跑時的包袱,在它旁邊的縱貫線鐵道則是絆腳繩,皆得去除。同時,拆與建的連環效應波動了整個都會區,中和、永和、三重、板橋、新莊、新店不停地拆與建,因為人口急遽增多,對大淡水河流域的承載能力而言是重大的挑戰。」

    政治人物的說法就婉轉得多。前台北市長黃大洲說:「與台北人生活密切的中華商場,伴隨著經濟成長,三十多年的繁榮已一點一點地流逝,為因應都市發展的需要,拆除中華商場,重建中華路,讓香榭大道的願景,成為台北市邁入國際性都會的指標。」

    黃大洲繼續為決定拆除中華商場的理由定調說:「在經歷三十多年的演變和都市發展的衝擊後,重新規劃、整建中華路,是勢在必行。為了使其重現生機,拆除中華商場成了不得不然的措施;因為它不僅可以紓解過於擁擠的交通景象,更可直接提供都市中心地區賞心悅目的綠化效果。而做這樣的決策不難,但落實執行政策則需要決心、愛心、耐心,和周延細膩的計劃,當然其間拆遷過程的艱辛、居民的抗爭,與政府的協調,則是在所難免的。」

    黃大洲痛苦地宣告:「但是該做的還是要做,正當的堅持和貫徹執行,在更新的過程中,總會有苦痛、有風險,但強勢而篤定的作為,以堅毅的平常心,使公共政策得以貫徹執行,帶來豐碩的成果,今天不做,明天會更後悔,已為中華路的重建,贏得一片掌聲。」

    終於,先是於一九八三年七月,為配合台北市區縱貫鐵路地下化工程,沿中華路這段的鐵路開始動工移入地下。而該工程於一九八九年九月完工後,又為減少捷運施工期間的交通衝擊,中華路原鐵道段於一九九零年十一月十八日佈設雙向公車專用道,這也是台北市第一條設置的公車專用道。

    最後,民國五十年到七零年代的台北地標「中華商場」,在配合都市更新及因應捷運板南線施工的原因下,於一九九二年十月二十日正式拆遷、走入歷史,雖然台北市政府在二零零一年四月,以寬度七十至八十公尺的林蔭大道展現,並重塑全新風格的傢俱、景觀、人行道、腳踏車道及公車專用道等設施,再創西門地區活絡的生機,不過,已經逝去多年的中華商場仍是許多人心中難以取代的魂縈夢牽。

    《中華商場簡史》

    二戰結束後,台北市中華路鐵路沿線搭建起一整片違章棚屋,聚集了一千餘戶無處容身的難胞,蕪雜零亂、殘破不堪,成為1950年代台北市的獨特景觀。

    1959年,蔣中正總統指示整頓重建。

    1960年,台北市政府決議將中華路鐵路東側的市集聚落改建為新式商場,並於同年7月1日起開始進行違建的拆除與商場的興建工作。

    當時迫於經費不足的限制,因此以居民一次負擔的方式籌措改建經費。負責規劃興建施工的是陸根記營造,工程進展相當快速。

    經過八個多月的施工,1961年4月22日,單一建築體呈長條狀,以連棟方式形成一長串排列的八座三層樓水泥建築正式落成啟用,由當時的台灣省主席黃杰命名為「中華商場」並題字,中華商場以八德做為各棟之名,成為當時台北市的新地標。

    中華商場坐落在台北市中華路一段中央,北起忠孝西路口,南至愛國西路口,由八座三層樓建築所組成,由北而南以「八德」為名分段,分別為忠段、孝段、仁段、愛段、信段、義段、和段、平段,總長1,171公尺,興建經費總計為新台幣47,335,845元。曾為大台北地區規模最大的公有綜合商場,緊鄰西門町,興盛一時。

    八大座商場共可容納1,644個租戶,平均每戶只分得約2坪大的空間。中華商場為獨立八棟三層連成一線之房舍;一樓為商店,二、三樓為住家(後來二樓也幾乎成了商店)。

    以早期中華商場第一棟「新美達照相材料行」的地址「中華商場忠段下東五七號」為例,得以一窺當時中華商場店家地址的陳述方式:

    1. 中華商場以段為單位,而非我們現在慣用的棟。1961年落成的中華商場共有八大棟,以八德命名,從北到南依序為忠、孝、仁、愛、信、義、和、平,而忠段指的是八棟中華商場之中,位處最北邊的第一棟。

    2. 「下東」意指位於東側的下層(一樓)。中華商場一樓的東側與西側分別為不同的店面,西側臨鐵路,東側面對寬廣的中華路,是大家較常在老照片裡見到的中華商場正面。

    3. 中華商場的東側是單號,西側是雙號。一樓有單號與雙號,二樓跟三樓則只有單號(因為西側沒店面)。

    1964年,台灣松下電器在西門町的中華商場信棟南端樓頂,豎立了當時台灣最大的霓虹燈,閃爍的霓虹燈提供了城市繁華的意象,也在民眾心中留下鮮明的記憶。

    經過多年發展後,八棟商場租戶所經營的行業各具特色:

    販售家用電器、音響與電子零組件的商家多位於忠、孝兩棟,1980年代隨著個人電腦產業興起,販售相關軟體、硬體與週邊設備的商家也開始出現;

    玉器、琺瑯及台灣民俗藝品曾經是1970年代台灣中南部及日本遊客採購的重點,此類商家與販售古董、古玩及字畫的商家皆分布在仁、愛兩棟,郵票、古幣蒐集與交換專門店及相命、堪輿舖子則零星穿插其間;

    信、義、和三棟有許多中國各地的小吃,著名的有「徐州啥鍋」、「真北平飯館」、「點心世界」等;

    成衣、制服、牛仔褲、軍用衣料、老人茶館、旗幟徽章等相關商家則分佈於和、平兩棟。

    1981年5月,中華商場20年租約期滿。原本台北市政府計畫就此將中華商場收回拆除,但在租戶的要求下又續約4年。

    1984年,中華商場產權被台北市政府登記名下。

    1985年5月1日之後,商場樓頂的大型霓虹燈開始進行拆除。之後,中華商場樓頂的廣告物便被完全拆除,西門鬧區的夜景也因此失色不少。

    1986年,台北市西區新計畫出爐,中華商場拆除之聲漸起。

    1990年,中華商場東側開挖捷運工程,中華商場生意一落千丈。

    之後,為了因應市區重新規劃與捷運施工等需求,台北市政府於1992年10月20日開始拆除中華商場,從北往南一棟一棟地拆,八棟建築終於在10月30日被全部夷為平地,原址則配合中華路改造計劃,成為林蔭大道的一部分。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