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六大基酒心智圖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六大基酒心智圖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六大基酒心智圖產品中有17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法力刺符油 #阿贊姜凱阿贊當 泰國法力刺符紋身不僅僅是信仰,更有神奇的效果 泰國【刺符】流傳至今已有600年的歷史,已經轉變成一種佛教神通與藝術的結合,是一種文化,一種虔誠的信仰。除了可保平安,避難消災之外,更能招財助生意興隆,增強人緣及善緣等。 【法力刺符】不同於一般的紋身,師父必須...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90的網紅Giovanna Su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跨越千山萬水找尋自由的意義 NoMad Life.TV,一個集體實驗創作與合作空間,集合攝影棚、工作室、辦公室、派對與劇場於同一個空間。空間的主人Jason Rodi是名紀錄片導演,也是一個嘗試很多種冒險的探險家。 過去這一年多,我來到Montreal,尋找一個以紐約為基地,以遠程遙控一面旅遊一...
六大基酒心智圖 在 ? Verna學習日記|生活·日文·歸零轉職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8-03 14:25:33
今天繼續介紹「打造理想人生的習慣大全」本書精彩的內容,我截取書中的一大段內容,我覺得是精華,畢竟我認為這是一本工具書,可以隨時讓妳翻閱查詢,但妳必須了解整本書籍的架構、全貌,以下截取得內容,要來談到的是為何無法養成習慣,作者詳細的分為六大層次來簡單說明,再將本書內容分為分為四大類型,65個習慣開關,...
六大基酒心智圖 在 夜貓(ृ ´͈ ᵕ `͈ ृ )ु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7-11 08:51:48
是時候來好好總結一下這充滿混亂的一年了⋯但是行數好像超過所以我要分上下兩篇(´▽`) #夜貓2020年度總結 一月 疫情、寒假,寒輔取消,開學延後,準備會考整年來最沉靜的時光。昨天翻日記才發現,除了年假,寒假每天的時數都是六小時起跳,驚訝於從前的定力,也慶幸最終沒有辜負這樣的努力。 #防毒不...
-
六大基酒心智圖 在 Giovanna Sun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9-08-29 08:45:03跨越千山萬水找尋自由的意義
NoMad Life.TV,一個集體實驗創作與合作空間,集合攝影棚、工作室、辦公室、派對與劇場於同一個空間。空間的主人Jason Rodi是名紀錄片導演,也是一個嘗試很多種冒險的探險家。
過去這一年多,我來到Montreal,尋找一個以紐約為基地,以遠程遙控一面旅遊一面工作的生活方式,在加拿大認識了許多新朋友,大都是藝術創作者與科技業的同行。在臉書上看到了NoMadLife.TV的廣告,我搭著公車到了一個十分工業與荒涼的廠區,這個地方像是六年前的Bushwick,都是廠房,旁邊還有老舊的火車鐵路,不時有火車呼呼聲從旁經過。
一扇門打開,走進這個很奇幻的空間,NoMad Life TV
即便是後來去了很多次依然很難形容這個空間給我的感覺。我剛好現在的身份也是Nomad,像隻沒有腳的鳥只能一直飛,當我看到NoMad這個空間名字,我想說,這裡能給我的人生找到什麼樣的答案。
Jason Rodi拍攝過多部紀錄片,其中一個系列是Voices of Freedom 自由之聲。他訪問了無數人,問他們自由對他們來說是什麼?他從Montreal開車橫跨美國做訪問,有人說自由就是無懼,你不會感到說什麼話時會有恐懼,有人說自由就是人人都有平等的機會。自由就是每一天結束時你都很開心,喜歡你的工作,自由就是不被自己的心智囚禁,變成奴隸。自由就像一個銅板,正面是自由,反面是責任,這是當下握住機會的滋味。
NoMad Life TV是一個攝影棚,來這裡參訪的每個人都是其中的角色,隨時紀錄當下的影片,Jason說,Our We Have is Now,我們擁有的是當下,我來了幾次夏天的烤肉派對,有現場壁畫、DJ,烤肉、啤酒,跟一些不認識的人隨便聊,聽聽電子音樂。
已經過了所謂跟著夢想去旅行的年紀,不想被高額的房租與押金綁死,我漂泊了一整年,思考著什麼才是理想的生活方式繁華如紐約也有人支付高額房租住在廉價隔間的地下室,當高房價逼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居民,何不把自己當成一個永遠的過客?我跟西方人類似的地方,是沒有落地生根的觀念,更像是逐水草而居,我仍渴望有個可以回得去的家,但現實就是買不起房,這一年多以來,我碰到了很多跟我相同的人,他們來自世界各地,做著科技產業,活在網路世界,地圖上的城市都只是一站站的起點與終點。
然後我認識了一群藝術家,他們也是從紐約搬到Montreal,房價可負擔,他們一樣創作,一樣往返各地,當個游牧人,到處旅行已經變成另類可負擔自己的生活方式。下一站那裡去?All we have is now.
—————————————
Video Producer: Giovanna Sun
I produce lifestyle videos. For inquiry, contact: dubwoman@gmail.com
Let’s get social
Amazon Author: amazon.com/author/giovannasun
Instagram: @giovannasun
Twitter: https://twitter.com/GiovannaSun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GiovannaCreativeStudio/
Blog: https://in-apartment.blogspot.com
Soundcloud: https://soundcloud.com/giovannasun
#giovannasun #tiogd #youtuber #blogger #author #西街盡頭 #Podcaster -
六大基酒心智圖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9-08-01 19:00:02【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除了熱情,你更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哈克獨門心法工作坊】~穿越迷霧,懂一個人真正的樣子~2019/10/19開課
課程連結: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4022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8/3(六)14:00
活動資訊課程: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歡迎加入「啟點文化Line@」:https://line.me/R/ti/p/%40teb0498p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這是我們談Csikszentmihalyi的《心流》的第三集。
在這裡呢,我跟你分享一個名詞,叫做「本體焦慮」,也叫做「存在焦慮」。
你可能聽不懂這是什麼意思,簡單來說,就是我們在人生裡,任何時刻,我們可能都會問自己:「我這輩子只能這樣嗎?」
這是一種呢,我們對於自身存在的恐懼感。我們會擔心自己的生命沒有意義、擔心自己的存在,對自己跟他人是沒有價值的。
其實在整個生命歷程當中,我們從狂放的青少年時期,一直到相對冷靜的成人階段;我們這個問題,其實是會不斷發生的。
然而你回顧一下自己的人生,在童年階段的時候,這樣的痛苦其實不會太影響你;因為童年嘛!你很清楚知道,未來還有大把的時間。
可是呢,到了青少年時期,這樣的困惑會越來越明顯、越來越取得你的注意;因為你很清楚知道,接下來你就成年了!
可是在這樣的階段裡,大部分的人都會有一個期待,這個期待就叫做「長大以後就會漸入佳境、長大以後就會有答案」。
然而可怕就在於,等你真的長大了,到了成人的階段,或許在初期你還是充滿希望,抱持所有的目標,都有機會達成。
可是終究有一天,你會意識到,在鏡子裡面的自己有了白頭髮,不止是如此,你會感覺到自己的體重控制,越來越困難。
而且你可能也會發現,自己有了老花眼,視力沒有像以前這麼的好;隨時在你不預期的狀況底下,你會發現到自己身體有發生了一些小毛病。
那種感覺就好像是哦,你在餐廳裡用餐,你的晚餐的主餐哦,都還沒有吃完;服務生就把隔天的早餐端上來,是一樣的感覺。
這些訊號都在告訴我們,我們的時間到了!「時間」已經不站在我們自己的這一邊。可是當這樣的意識,其實往往也是來自於,我們恐慌跟焦慮的來源。
在這個時候,你會更加無法逃避的,去問自己這個問題,叫做:「我這輩子只能這樣嗎?」
其實這是所有心智正常的人,都會面臨的階段。但是每一個人,面對這樣的階段,會有的反應都不太一樣。
有些人呢,會忽略掉這樣的感受跟問題,他把力氣花在追求其他,讓他自己覺得可以讓自己變得更美好的事物上。比如說,更好的車子、更大的房子、 更高的權位,或者是更光鮮亮麗的生活形態。
在現在這個時代呢,還有一些人會去追求醫美,用盡各種手段,去維持一個年輕的外貌,讓自己「感覺」時間還站在自己的這一邊。
可是這樣的追求,好像短期都能夠達到一些安慰的效果;然而你會很快的發現,這一切的追求都沒有用。
那種「幻滅感」,就像是錢再多都不會快樂,或者是追求更高的職位,心裡也不會有平靜。
當照著鏡子看自己,用盡醫美的手段,讓自己看起來年輕;可是你都無法逃避,在這個表皮背後的那個靈魂的焦慮。
這個時候你會感受到,所有的證據都在告訴你,這樣的努力是沒有用的,方向可能錯了!
然而當你還不醒悟的話,就好像是我在【過好人生學】裡面,一直談到的一個現象,叫做「堅持症候群」。
有太多人抱著一個信念,叫做「戲棚下坐久了,就是自己的。」;按照過去的信念跟想法,一路堅持下去,就可以過上一個好人生!
然而呢,我必須很真實的告訴你,戲棚底下坐久了,並不會是你的,你只會得到滿身灰塵。
因為你可能沒有真正搞清楚,會讓你生命變得更好、 會讓你的人生過得更好,的核心關鍵究竟是什麼?
那當然了,也有些人會選擇直接攻擊這些焦慮感。比如說,當他發現自己變胖了,就開始節食。
或者是當他覺得自己沒有得到應該有的重視,他就去讀那些可能是成功、勵志的書籍;或者是,去學「怎麼樣跟任何人都能夠聊得來」?
然而這樣的努力,在經過一段時間之後,你可能也會發現,這樣子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法,其實也沒有什麼效果。
因為有一個是我們無法逃避的事實,就是不管你怎麼樣照顧自己的身體,它終究會老去。
如果你擁有了更多的自信,可能會因為這樣子,跟朋友發生了摩擦;如果你花時間在經營朋友的關係,你可能就會忽略了,自己的另一半跟家人。
你會感覺到自己喔,越努力越挫折。然而這樣的現象,就很像是我在【過好人生學】裡面談到的,叫做「熱情症候群」。
當你把你的生命,不斷的去「追求熱情」,很快的你會發現,到最後你不會在任何事情上,得到深刻的累積,你只是在不斷的「追求」而已。
那麼就在此刻,當很多的嘗試,都發現沒有什麼效果之後;有些人就會選擇放棄對這個世界的努力。他們把這些事情、這些想望,甚至於這些疑問,全部都遺忘;把自己關在一個屬於自己的世界裡。
表面上他看起來,好像是他找到了一個鄉下的地方,開了一間農舍,或者是呢,他開始培養自己個人的興趣。然而有些人比較糟糕的,就是選擇用酒精或藥物來麻醉自己。
其實像這樣子昂貴的興趣,或者是另類的消遣,或許可以暫時轉移我們的注意力;但是關於「自己的人生只能這樣嗎?」這個問題還是沒有回答。
所以其實當你聽到這裡,假設你感覺到人生怎麼那麼絕望。事實上,我想要跟你分享的,跟Csikszentmihalyi談的《心流》,並不是要創造你的絕望;反而是更直指核心的,讓你去回答:「這輩子只能這樣嗎?」這個問題。
不是企圖用忽略的,也不是企圖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更不是用一種「放棄」的姿態,去看待這個問題。
多數時候,當我們心中升起「這輩子只能這樣嗎?」,當這個問題一生起的時候,第一時間,你有真實的回到自己的生命裡?
還是你活在一種虛妄的想像,你總覺得只要得到什麼、只要有了什麼,或者是只要把什麼你不要的拿掉,你就可以快樂跟幸福。
其實只要你有這個想法,基本上你就已經注定了,你跳脫不出這樣的焦慮感。
其實每當有人問我:「要怎樣過出一個好人生?」我說這個問題很大、很難回答;但是如果要我用一句話來說明的話,我會說:「要過一個好人生,那麼你就要去找出那個,回到世俗卻又超越世俗的努力。」
「回到世俗」,意味著你不要跟你的真實生命脫鈎,也不要企圖想找別的東西來取代,這叫「回到世俗」;但是又超越世俗,什麼叫做「超越世俗」呢?
那就是不管這個世俗、這個生命,給你什麼樣的任務、挑戰跟問題;你都要靜下心來問自己,你自己在乎的是什麼?究竟自己要的是什麼?
今天這樣的問題,之所以會吸引你的注意力,到底引起了你心中的什麼部分?只有你能夠去找到那個「回到世俗」,卻又「超越世俗」的努力,你才能夠真正活出一個有意義的人生。
那如果你再問我,怎麼樣用一句話,來說明【過好人生學】能夠帶給你的幫助?我會說:「這一門課是讓你學會,怎麼樣讓時間變成是你的朋友。」
我們都知道在生命裡,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內在的焦慮會越來越大、越來越多;因為我們會懷疑自己的定位跟價值。
然而你只要能夠找到那些有意義、值得你努力的事情,並且用正確的方法,這就是在我課程裡面,談到的「四個重要的能力」。
那麼我想「時間」會成為你最好的朋友,因為時間會把你人生的意義,去做倍數的累積。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在訂閱旁邊有一個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那麼如果你對於我們的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有興趣的話,在我們的影片說明裡,都有相關的連結。
我很期待能夠跟你一起學習,一起過出一個更好的人生;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
六大基酒心智圖 在 阿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6-01-12 21:48:50『 刺客教條 』遊戲劇情主要圍繞兩個敵對的古老秘密組織,
分別是刺客及聖殿騎士團,並間接牽連一個被太陽閃焰摧毀的古代史前文明。
遊戲背景設於主角戴斯蒙邁爾斯是一個具有數個頂尖刺客血統的酒保,
自幼接受現代刺客訓練但選擇離開家園尋求自由,
終被現代聖殿騎士團跨國製藥公司綁架。
迫使戴斯蒙使用基因記憶追溯機器進入刺客祖先記憶,
進而獲取該史前文明的遺物『 伊甸碎片 』的所在地點。
伊甸碎片擁有龐大的力量,能控制人類心智及做出多種超自然效果。
戴斯蒙在一名臥底刺客協助下逃走並加入現代刺客組織,
轉而使用刺客一方的繼續尋找其他碎片,
也因長期進入祖先記憶而觸發了『 出血效應 』,擁有了刺客祖先的技能。
戴斯蒙體驗了三名刺客祖先的記憶,分別是阿泰爾伊本拉哈德、
一名在第三次十字軍東征期間違背了三大刺客教條並試圖贖罪的刺客;
埃齊奧奧迪托雷,在文藝復興時期並因家人被捲進政治陰謀而作出復仇的
義大利刺客;拉頓哈給頓,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為保護族人的英印混血刺客。
在經歷過一連串事件之後,戴斯蒙獲悉預言真正意涵摧毀史前文明災難將會重演,
其記憶將成為解救世界的關鍵。
在探索的過程中,戴斯蒙常被三個古代文明的統治者以全息影像的方式協助,
分別是朱比特、密涅瓦、以及朱諾。
在戴斯蒙為保護地球犧牲後,以雲端運算保存了其基因,
同時雇用了研究員透過繼續搜尋其祖先記憶,當中一人是活躍於海盜黃金時代、
拉頓哈給頓祖父之刺客祖先愛德華肯威。
三代以後故事時間軸三代的故事時間軸,在叛變以及大革命出來之後,
我們可以知道,其實其時間軸是叛變為優先,
再來才是三代和自由使命以及大革命,三個故事時間軸都是於叛變之後;
而四代黑旗,由其時代以及出現人物可知,是在叛變之前。
小額贊助阿甫 DONATE ►
https://payment.allpay.com.tw/Broadcaster/Donate/183706645D2EC041C191D6AACFE34C5C
FACEBOOK FAN PAGE 粉絲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AFUYANGStudio
TWITCH 遊戲直播頻道 ►
https://www.twitch.tv/amazingyanggg
INSTAGRAM 生活日常 ►
https://www.instagram.com/yangfu1015
六大基酒心智圖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法力刺符油
#阿贊姜凱阿贊當
泰國法力刺符紋身不僅僅是信仰,更有神奇的效果
泰國【刺符】流傳至今已有600年的歷史,已經轉變成一種佛教神通與藝術的結合,是一種文化,一種虔誠的信仰。除了可保平安,避難消災之外,更能招財助生意興隆,增強人緣及善緣等。
【法力刺符】不同於一般的紋身,師父必須依足古法,才能得到神佛降臨加持庇護。師父會邊刺符邊唸經咒加持,刺符完畢後會撒聖水和貼金祈福。雖然法力刺符種類很多,每個師傅刺出的都不盡相同,可都是法力極強、持久有效的護符。
泰國刺符源於佛教,在泰國已經有五六百年的歷史,即拉瑪二世Ayuthaya王朝時期,暹羅經濟繁榮,國力強盛,領邦緬甸國覬覦暹羅,邊境時常交戰不休。泰國是個佛教國家,人們都相信只要有佛主的庇護,暹羅的士兵就可以英勇作戰凱旋而歸,於是,寺廟裏的僧人就製作一些佛牌作爲護身符給每個征戰的士兵佩戴,由於佛牌在戰亂中很容易遺失,一旦遺失,士兵會感覺彷徨無主,喪失信心。後來,僧人想出了一個辦法,就是直接將佛教經文、符咒、圖案、圖騰等直接紋在士兵身上,並誦經加持。這樣不但不會丟失,更使被刺符者得到激勵,英勇作戰。至於網上一些人蠱惑國人說泰國佛牌、刺符是泰國人的一種邪惡產物不能碰,泰國人意圖通過佛牌、刺符對世界人民進行精神上的控制等等言論,在這裏我不想反駁什麼,無論說它是迷信也好,信仰也罷,任何東西,心誠則靈。
泰國法力刺青戒律: 1、孝順父母、尊重長輩、尊敬師長2、不吸毒(嚴禁毒品,會使人喪失心智)3、不酗酒(可以喝酒,不要變成酒鬼 )4、不偷盜5、不能吃葫蘆形狀的東西(例如葫蘆瓜,當然冰糖葫蘆是絕對可以的)6、男女同房的時候不可以被對方跨過刺青 P.S 男生多一條 : 不可以與有夫之婦有關係(因爲泰國是母系社會,一個媽媽在一個家庭非常重要的角色) ★★其實重點是希望每個有法力刺青的人,都能變成更好的人,心誠、心正、心善。還有人說犯戒後會有什麼不好的後果嗎?其實這些戒條都是很普通的提高了自我品格和本來就必須要有的品德而已,所以犯忌後的後果就是自我承擔你所犯的戒條對應的責任而已,還有就是你的法力刺青會變回普通的藝術刺青,需要重新找阿贊加持後纔會帶法力。
網上會有更多關於刺符禁忌的規定,但是隻要能做到以上我所列禁忌,方可刺符。
每個符文圖案都包含不同的含義,如下圖展示.
1、聖虎:提升自信、權力、勇氣,權威震懾力,不放過任何成功的機會,具有掌控大局的能力,擋災、避險。
2、藤條球:事事平安,辟邪擋災。
3、掩面佛:增強財運,事業順利。
4、金錢豬:一生好命,增強運勢財運。
5、哈奴曼:聰明,敏捷,戰無不勝,排除萬難。一般爲工作危險性高者,如軍人、警察等。
6、幸運符:事業事事順利。
7、壁虎:賦予堅韌的生命力,主要是增進人緣,增強愛情運勢。
8、鱷魚:吸財咬財,不漏財。
9、象神:開啓智慧,提升生意運和權威。
10、吉祥牛:擋去一切災難,一生吉祥如意。
11、回頭鹿:眼觀八方,不錯失任何良機,隨時把握住一定財運。
12、巴拉吉:提升個人魅力、人緣及愛情運勢。
13、魯士:開智慧,身體健康。
14、麒麟:辟邪,擋災避難。
15、九層佛塔:佛主眷顧的九塔狀佛經,得到佛的護持,防意保報一生平安。
16、央摩壘:辟邪擋災,防止意外發生。
17、八方法輪:八方天神庇護保佑,事事八面玲瓏,一般刺背正中,功效最強。
18、五條經文:代表平安、順利、人緣、財運、健康。也有七條,功效相同。
19、蓮花:內心平靜安定,招來好運。
20、沙力卡:提升人緣魅力、親和力。
到此,幾個主要的圖案展示完畢,有些人圖美觀而忽視了其代表的意義,強制按自己心意刺到自己要求的位置,這樣是沒有效果的,每個圖案,刺的位置很有講究,不是想刺在哪裏。
泰國刺符根基佛教文化,因其具有極高的藝術性和法力效用,不少明星慕名刺符以求改運,逐漸風靡全球。
六大基酒心智圖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讓小說再次偉大?】
寫作真的是件殘忍的事情啊
真的
不知道為何昨天又有人跟我聊到「創作顛峰」的話題,一時有感🤣🤣
對啊,儘管我目前自己好像還有些很薄弱的信心
但是
那也僅止於如此短暫的此時此刻而已
還是覺得很可能我某天一覺醒來就江郎才盡了
到底還能撐多久呢?
怕.jpg
‧
這裡貼一下今年三月印刻雜誌封面專輯
我與駱以軍老師的長對談
真的是長對談
名副其實,非常長
有1.5萬字左右
我找了其中大概最輕鬆有趣的一回合貼在這裡
提到有次2006年
機緣巧合,駱以軍開車載我從南投回台北
路上塞車
所以我們就尷尬又歡快又激情(?)地在車上「共處」數小時的事情
(剛寫完時,我曾開玩笑地想把這次對談命名為「讓小說再次偉大」🤣🤣🤣)
‧
然後週六晚上8點有個中國的直播活動
(應該是類似podcast)
如圖
有興趣聽我聊一下生物龐克的朋友們可以自己掃QR扣
────
駱以軍:
我記得十幾年前(搞不好十七、八年前),有一次我去南投一個文學營演講,你也去了,我回程台北時,你搭我便車。如今回想,我那時也才不到四十歲,所以你也不到三十歲?更早些時我就認定,你們那一輩的頂尖天才,一個童偉格、一個你、一個甘耀明。這和後來的文學地位無關,我就是只讀到你們二十多歲時第一本小說時的,一種同為練武者,對這年輕作者,他初展露的某些極特殊的眼球轉速,或濾光的方式,或奇怪為何他為特別定格某一幅畫面。
這是我作為武痴內心真的驚嘆。當時你搭我的車,年輕的你非常害羞沉默。其實我好像後來變成一個哈啦大叔,但那時碰到純質的小說天才,我會有一種怕碰碎玻璃器皿的笨拙。天知道那次台中到台北的高速公路大塞車,我們的車好像緩慢在車陣困了五個小時嗎?天啊那對我是和一個劍氣在身的下一代頂尖小說家,我們在封閉車內共處五小時!
我連年輕跟同輩哥們在PUB喝酒亂屁小說、電影,也沒那麼長時間。而且那時我(愁苦於自己那麼窮,然後妻小,一籌莫展),你(愁苦於家人還不接受你放棄醫學系,改要寫小說),我們都並沒那麼多的人世閱歷,哪怕如今如果這樣場景我們還可說些自己遇上的倒楣事,但那時我超焦慮。
我後來才認識童偉格,啊啊那更是你發動漫天唬爛忍術,他都可以一句話不說就只傻笑的悶葫蘆。
不過那一次困在高速公路上,發生了一件奇妙的事,拯救了我焦慮的那五小時,我問起你「最喜歡的世界小說家」。
說真話,我覺得我自己那樣真的很幼稚,但我記得我年輕初遇黃錦樹、董啟章、童偉格時,都會很白痴問這問題,甚至會問「你心目中的第一到第五名」?真的很白痴,但如今想來真美好。因為這些人也會出現同樣崇敬、嚴格內心排名的表情,真的認真和我說起來。卡夫卡、波赫士、馬奎斯、杜斯妥也夫斯基、納博科夫、大江,這些人一定跑不掉的。偉格很意外對我提到巴加斯.略薩,錦樹則對我展開那時我根本不認識的奈波爾。
這幾年,有次我遇見黃崇凱,我和他說到波拉尼奧,簡直像在說喬丹那樣的迷醉。
我記得你對我說起符傲思的《魔法師》,然後我們也歡快激情的說著艾瑞斯‧梅鐸的《大海,大海》。
天啊,那可是那時我內心的兩大天書!極品!啟發之理想大小說的某種「城堡設計圖」啊!我沒有和任何人提過(後來才有在文章中提過)。
對我而言,我們兩個像是對了「通關密碼」,為何那其中的設計、展開、愛之瘋狂、高藝術修養之人,但卻搞了個莎士比亞《暴風雨》的現代演劇。我們講得超嗨,完全忘了之前的拘謹、張力。就像兩個天才棋手在大聊哪一年世界西洋棋大賽,哪一局經典然後白方哪一手下錯,黑方在哪一手如何做局,那真是聊的暢意、兩眼發光。
當然之後,我們其實隔幾年遇見,某些對談活動,某些和其他創作者的咖啡屋聚會。但好像不再能復返,那樣我們相較都年輕,然後像高手拿劍晃幾下探對方內力的傻瓜行為。
但我心中留了個念想,想有機會再聽你說說。
‧
伊格言:
你提到多年前這件事(準確地說是二○○六年十二月;因為我清楚記得前晚天氣極冷,我在南投文藝營住宿處小房間電視上看到陳菊以極小票數差首次擊敗黃俊英當選高雄市長。換言之,那時《噬夢人》也還在我腦子裡還沒被寫出來呢),我讀得熱淚盈眶。
是啊,如你所言,那多麼「傻瓜行為」,純淨而真誠無比──並無特別私交,但同樣懷抱著對小說這藝術行當的虔誠之心的兩個瘋魔者(是啊,不瘋魔,不成活)的彼此試探,擺好了架式過招;然而同時又信服於對方的虔誠與深情,心知肚明因而有種知音的相濡以沫。那是多麼美好的時刻。而確實也正如你所說──那樣的時刻如何可能?連你(以軍老師!)和你的同輩們聊小說,也不太可能一聊五小時啊。黑暗的北上高速公路上黑暗的車裡,有時車行順暢,路燈的橘色燈光霧氣般間歇性侵入車內;有時路面擁堵成為大型停車場,舉目所及所有車輛方盒子共同陷落於一個被按下了暫停鍵的虛擬夢境中。
而後我們竟然就這樣聊小說聊了五個小時!誇張點說,出之以〈二階堂雅紀虛擬偶像詐騙事件〉主角葉月春奈之語:一切豈非近乎神蹟?
所以「上帝」是什麼?「神」是什麼?我們何德何能,何其幸且不幸,與那樣既徒勞無功又煙花般燦爛的命運相遇?
我想到的是,在無神論者佛洛依德那裡,那是人類用以抵禦恐懼的心靈幻覺(《圖騰與禁忌》、《一種幻覺的未來》);在另一位無神論者馬克思那裡,那是統治階級用以麻痺人民的鴉片。而如今重新思索這不可思議的提問,如果一如馬克思與佛洛依德所說,「神」純粹是人類心靈的創造物,那麼我會問的是:在何種時刻,在「智人」此一物種的心靈中,恐懼誕生了,神也因此而誕生了?
尼安德塔人的心中有神嗎?黑猩猩們的心中有神嗎?虎鯨、狗或貓的心中有牠們自己的神嗎?
我必得如此提問,因為我無法無視於數世紀以來人類的智識進展與文明跳躍。那是達爾文的凝視,《盲眼鐘錶匠》的洞見,丹尼爾‧丹內特等一眾心智哲學家手術刀般鋒利的思索,凱文‧凱利的的空照視野,甚至再加上伊隆‧馬斯克等夢想家的狂想與實踐。
法國作家韋勒貝克在《誰殺了韋勒貝克》中虛構了一幅藝術家傑德‧馬丹的成名畫作,題為「比爾蓋茲和賈伯斯討論電腦資訊的未來」(韋勒貝克的描述是,畫幅中,北加州燦爛的夕照下,正向生命終點快速趨近的賈伯斯眼中燃燒著深沉的火焰,「不只是預言者、先知的火焰,也是儒勒‧凡爾納筆下描述的發明者的火焰」)──
而在我們這個時代,毫無疑問我們該凝視的是「伊隆‧馬斯克與哥德爾虛擬視訊會議」或「凱文‧凱利、理查‧道金斯與教宗聖方濟各針鋒相對」。
我懷疑,在小說的世界裡,「神」與「鬼」或許都是命運的代稱(幾年前我寫過一篇談及普利摩‧李維的小文章,題為「鬼是命運的隱喻」)。
《魔法師》的作者符傲思並未迴避此一大題,在序言中,他明白表示,《魔法師》最初的原名叫「上帝遊戲」。是,我個人以為,符傲思在討論的確實就是「命運」;而小說主角于爾夫的遭遇無非是一部微縮膠卷化的個人心靈史──必須說明的是,此處的「個人心靈史」並不僅是小說情節中的角色個人心靈,而毋寧隱喻著整部人類文明之智識啟蒙流變的歷史。
在我看來,符傲思與《大海,大海》的艾瑞絲‧梅鐸(Iris Murdoch)、《基地三部曲》的艾西莫夫,以及韋勒貝克等人是同一類小說家
(當然了,或許可以再加上《三體》、《阿特拉斯聳聳肩》),他們思索的是整個文明過去的脈絡與未來的去向。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的個人哲學三問,在此或已化為烈焰煙塵中的「文明三問」:「文明是什麼?文明從哪裡來?人類文明終將往何處去?」。我以為,這或許就是最「大」的小說了。
小說還能有多「大」?是以,就此一角度而言,或許我可暫且心虛地回答你半開玩笑的提問──你提到,你很想聽我唬爛看看「愛的量子力學論」。
當然了,我沒有直接回答的能力,但或許恰恰有一趣事可供參照:在《噬夢人》的幾十則註解中,有一則我簡稱為「方程式測定儀」的註解──我假想未來有位名叫森山和正的日本教授發現了關於「愛」或「靈魂」的物理學證據。
事實上,此刻,二〇二一年科學家們所掌握的弦論已然推測,我們身處其間的世界並非僅只我們所習以為常的四維時空,而是另有七個細小的維度踡曲於其中;是以,宇宙並非四維時空,而是以共十一維的形式存在。而小說中森山和正教授的理論則論證了,類似「靈魂」、「意識」、「生命」與「愛」,甚至「詛咒」這樣我們此刻以數學或物理無法證實的「東西」,都實存於那感官不可見的七個細小維度中。
《噬夢人》成書於二○一○年;而其後數年,英國大導諾蘭就釋出了他的《星際效應》(*Interstellar*),在電影中拋出類似設想:「愛」就在第五維度裡。我有時演講時提到此事,不無得意,開玩笑地說我與諾蘭大約是英雄所見略同吧(笑)。
當然了,這在《噬夢人》中僅是一支線,而在《星際效應》中則得到了完整的發展。諾蘭無疑是個自造迷宮的高手,《星際效應》中迷宮仍在,但明顯不如《全面啟動》(*Inception*)與其後疫情下的《天能》(*Tenet*)般錯綜迂迴,取而代之的則是巨大的、寬闊的,宇宙尺度的深情。我在想,這個小巧合或許也代表了我對此類「大小說」的個人偏執。小說此一藝術形式,究竟可能「宏偉」至何種程度?
我對此事好奇無比。而這點,又直接連上了我個人對藝術的另一理解或執念──小說,或謂藝術,是否有可能更有效、更毫無閃躲地回應當代人類的議題?如何「讓小說再次偉大」?
作為一位虔誠的文字手工藝人,我猜想,這或許就是我們所在的這個行當為文明做出一些無可取代的創新的機會吧?
六大基酒心智圖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好書推薦《#造局者》部落格文末抽獎贈書 2 本
這是我今年讀過最喜歡的書之一,作者探討在這個 AI 崛起和時局飄渺動盪的年代,人類已經無法跟演算法和電腦的計算速度競爭。但是,身為人類的我們仍然擁有一項電腦無法取代的優勢:「懂得建立、想像、創造各種思考框架的能力」,掌握這項能力的人在未來會愈來愈有優勢。
部落格文章 https://readingoutpost.com/framers/
Podcast 用聽的 https://readingoutpost.soci.vip/
.
【這本書在說什麼?】
《造局者》這本書的作者是三位學者共筆,他們都是在 AI 和 大數據領域有卓越的成就,分別是《經濟學人》雜誌資深編輯庫基耶(Kenneth Cukier)、英國牛津大學網路研究所教授麥爾.荀伯格(Viktor Mayer-Schönberger)、歐洲管理科技學院教授,決策、模型暨數據中心主任德菲爾利科德(Francis de Véricourt)。
他們發現在 AI 崛起和世局動盪的現在,人類最無可取代的能力之一就是「決策能力」,而要擁有好的決策能力就必須掌握許多不同的「思考框架」。因為當一個人能提出正確的思考框架,就能找出更多的選項,做出更好的決策,創造更好的局勢。深諳此道的人就被稱之為「造局者」。
這本書從人類如何做出好的決策出發,談到建立思考框架的重要性,也提供我們三種最重要的建立思考框架的方式。在書本中段,則說明了遇到瓶頸的時候,如何重啟另一個思考框架。在後半段則說明了我們該如何學習更多的思考框架,以及讓自己擁抱更加多元性的策略,並且培養敏銳的心智。
如同這本書的介紹影片裡談到的:生活中一切都需要抉擇,而做出更好抉擇的秘訣,就在於思考框架。駕馭這種思考方式可以讓你更瞭解世界、改善工作表現和人際關係、促進社會進步。這也是人類之所以能夠勝過機器和 AI 的因素。成為「造局者」正是未來人才必不可缺的關鍵技能。
.
【什麼是造局者?】
以標準的定義來說,「造局者」(Framer)指的就是起草美國憲法的那一群人,他們建立了聯邦政府的框架。因為美國憲法就像是一個思考框架,用來定義和界定聯邦政府的職權及程序。而在這本書中,造局者指的就是那些「懂得建立和運用思考框架的能手」。
這本書要講的重點之一,就是無論人們的地位高低,每個人都可以成為造局者:「能夠發揮和建立思考框架,或是重啟思考框架的能力,讓自己的生活乃至於整個世界有所不同。」作者也不斷強調建立思考框架所需要的技巧,可以靠著訓練與經驗不斷進步。這本書就像是一本操作指南。
.
【什麼是思考框架?】
在1970年代,「心智模型」(Mental Model)的概念開始流行,人類的推理並非以邏輯形式在運作,反而更像是在模擬現實:人們評估各種選項的方式,是去想像可能發生的種種情況。我們對於世界萬物的思考方式,會受到你「相信」這個世界如何運作而影響。因此,面對同樣一件事情,用不同心智模型在思考的人會有不同的觀點。
而在這本書中所謂的「思考框架」(Frame)就是我們選擇和應用的心智模型,這會決定我們如何理解世界、決定我們如何行動。面對一個新的情境,我們也可以用思考框架去歸納和歸類,並且想出一個抽象的概念,在應用到這個全新的情境裡面。
舉例來說,當我們要畫地圖的時候,經常會採取「笛卡爾直角坐標」的思考框架,這上面有X軸和Y軸的維度可以幫我們用2D的觀念畫出相對的距離和位置。可是當你要在台北市搭捷運從A地到B地的時候,反而採用「捷運地圖」的思考框架比較有效,雖然捷運地圖的站點之間,距離和位置都不是真實的呈現,可是卻能幫助乘客直覺地理解:下一站要去哪裡。這時的重點就不是距離和位置,而是清楚地辨認出目的地的站點該搭乘哪一條線。
所以當我們問:「哪一種地圖最好?」這個問題本身並沒有意義,而是會因為使用的情境和目的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答案。所以,也沒有什麼叫做最正確的思考框架,都是要看情況和目的而定。讓自己成為建立思考框架的能手——也就是造局者,就能懂得如何選擇並且應用思考框架,這會是各種決定與行動的基礎。
.
【思考框架的轉變】
在聊主動建立思考框架之前,讓我們先看一個被動轉換思考框架的真實故事,這是書中提到一段關於朗讀到默讀的閱讀框架轉變。在西元11世紀之前,歐洲大部分都是在教堂才會有閱讀的行為,而且都是以「集體朗誦」的方式在進行,主要的目的是讓大家參與一個讚頌神的集體活動。但是到了11世紀之後,開始出現另外一種閱讀的框架,也就是「默讀」。
默讀讓閱讀這件事情不再是集體的體驗,而是一種個人的經歷。每個讀者都可以控制自己要讀快一點或慢一點,你也可以重複閱讀某一些篇章,自己可以慢慢思考書裡面的內容,產生新的點子,促進獨立思考。到底,是什麼東西造成了人們從朗讀的閱讀框架,轉移到默讀的閱讀框架呢?
在早期的書籍和文章裡面,常常沒有標點符號,字跟字之間也沒有空格,就像是一連串的字母之間不斷地延續。這種情況下光是要閱讀就非常困難了,想要默讀更是不可能的任務。這個時候集體朗讀就有它的功能,因為在一群人裡面,總會有人過去曾經讀過這篇本文,還記得某些字跟段落該怎麼念,就可以帶領大家一起朗讀下去。
在後來才出現了一項創新,書籍的字裡行間,開始有了「空格」和簡單的「標點符號」,這個時候就不再需要有人帶領,許多讀者可以自己進行斷句,獨自閱讀一本書了。於是,在這個時候人們就可以切換到另外一種閱讀框架。這件事情的影響非常的深遠,因為這一整個新世代的讀者都可以自行默讀,有助於人們自己的獨立思考,進而激發出更多元的思考框架。
.
【建立思考框架的三個方式】
建立思考框架的方式有三個:想清楚因果關係,想像出平行現實,運用物理學定律制定適合的限制條件。這三個特色正是應用思考框架的時候最重要的因素。值得注意的是,思考框架本身並不是解決方案,而且是尋找解決方案的工具。以下分別介紹這三個方式:
.
1.#因果關係
人類運用因果思維來看待這個世界,可以更容易理解世界,也有助於預測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可以說人類是天生「因果推理」的機器。相較起來,AI 科技就無法擁有自己的因果思維,而是需要人類幫忙設定。舉經典的 Dota 電腦遊戲來說,這是一個兩隊人馬 5 vs. 5 互相廝殺,力求破壞對方大本營的遊戲。
科學家找來遊戲高手擔任 AI 策略的開發人員,設計了一些獎勵因素,讓 AI 跟自己進行的數百萬次的對戰,反覆嘗試錯誤,找出最好的操作手法。但是當 AI 跟人類正式交鋒的時候,人類還是取得了上風,尤其在團隊合作上面 AI 顯得像一團散沙。
後來,開發人員發現說,一般玩家會分成三個階段來安排戰鬥,所以開發人員就依照這樣的順序安排程式,在不同的階段給予不同的策略,調整獎勵的優先次序。然後開發人員就發現說一開始機器人通常只會照顧自己,所以還得幫他們建立「團隊合作」精神的框架。他們建立起了一些跨越個人遊戲角色的「超參數」,調整成一隻要達成共同獎勵的團隊。經過這一些修改之後,AI 反過來把人類打得落花流水。
值得注意的是,電腦不是自己學會這些事情的,而是因為人類先輸入了一些「因果框架」的獎勵因素,才可以讓這些運算發揮它的功效。同樣的現象發生在其他像是圍棋和西洋棋遊戲的對決,真正的突破並不在於機器高速的數字運算,而在於人類調整了 AI 對於因果關係(獎勵)的思考框架。
.
2.#平行現實
書中的說法是「反事實思考」,但我認為有點難懂,用「想像出另一個平行現實」比較好理解。這個方法可以讓我們跳脫當下對世界的認知,想像出一個全新的情境,問自己:「如果……會怎樣?」就像是小孩子在玩扮家家酒,或者是科學家透過抽象理論設計出全新的實驗。透過想像出一個平行現實,我們可以將因果關係轉換成實際行動,測試看看可能有什麼影響,帶來什麼後果。
心理學家高普尼克(Gopnik)認為這種能力其實在人類孩童時期就已經具備了,他還把嬰兒稱為「搖籃裡的科學家」,她設計過一個很有趣的實驗名叫「贊多測試」的假裝遊戲(贊多指的是顏色鮮豔、形狀可愛的物體)。
實驗的第一階段,高普尼克和孩童待在同一個房間,孩童會學到一個因果關係:把贊多放到一個機器上面,機器就會播放生日快樂歌,幫一隻猴子玩偶慶生。然後,在實驗的第二階段,會有實驗人員走進來把機器和贊多拿走,高普尼克和孩童一起露出失望的表情。
這時候高普尼克會拿出一個「盒子」、兩個不同顏色的「積木」,並對孩童說:「我們假裝這個盒子是機器,這塊積木是贊多,另一塊積木不是贊多。」接著她鼓勵孩童繼續幫猴子玩偶慶生。此時,孩童挑選了正確的積木,放到盒子上。即使她把兩塊積木的定義互相對調,孩童都能夠選到正確的積木。
這個假裝遊戲的實驗,證實了人類自幼就擁有了反事實思考的能力,也就是有能力可以想像出另一個平行現實。高普尼克發現,更會玩假裝遊戲的孩子,就能對平行現實做出更好的推論。她說:「嬰兒和幼兒就像人類社會的研發部門,至於成人這是那些單調無聊的製造與行銷部門。」許多人在成年之後,反而容易落入單一現實的思考方式,而忘記了我們天生就有想像平行現實的能力。
.
3.#限制條件
作者提到,所謂的建立思考框架,並不是任由想像力無邊無際地飛翔,也不是像斷了線的氣球到處亂飄,而是要有一定程度的「條件限制」,有助於約束我們的想像力,讓平行現實的想像維持在可以執行的程度,這才能讓思考光架真正發揮效用。
書中舉了一個很像電影裡才會發生的真實故事「恩德培行動」,這是一個以色列精銳部隊在恩德培機場的行動中,從恐怖分子手裡救出人質的戰鬥情節。1976年,恐怖分子綁架了飛機上106名人質,關押在烏干達的恩德培機場航廈中。當時烏干達獨裁者跟以色列當局並不友好,出動軍隊肯定不是好的選項。另一個方案是讓突擊隊員假裝成獲釋的巴基斯坦犯人,但太容易被看穿了。還有人提議讓突擊隊員降落在機場旁的湖裡,但是湖裡有許多鱷魚,而且任務結束之後這麼多人該怎麼全身而退?
評估了各種可能選項後,在種種條件限制之下,以色列想出了一個奇招:讓突擊隊搭乘運輸機在夜間降落到機場,搭乘機場內常見的車輛前往航廈,消滅恐怖份子、救出人質之後搭乘運輸機直接回國。他們在空軍基地搭建了航廈的等比例模型,透過少數獲釋的人質口中知道人質的大約位置,並且一次又一次地排練所有行動,講究到每一秒、每一步該怎麼進行。
在一個沒有烏雲的午夜,29位突擊隊員搭乘運輸機降落機場,他們身穿烏干達軍隊的服裝開著機場車輛前往航廈。突擊隊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突擊航廈,只花了十分鐘就解決所有的恐怖分子,然後就帶著人質直接搭乘運輸機返回以色列。整場行動中只有三位人質喪生,而且連烏干達政府都還來不及反應。這個故事從天馬行空的平行現實裡,限縮了各種條件,找出了最可行的方案,最後成功執行了這次任務。
.
【重啟另一種思考框架】
當你想要解決一個全新問題的時候,尤其是還沒有人曾經解決過的問題,你可能會感到不知所措。這個時候,先透過兩個步驟來思考:(1) 先從自己腦袋裡的框架庫找找看,有沒有其他適用和類似的框架、(2) 檢查其他不同領域的框架庫,看看有沒有能夠直接借用,小幅度調整就可以使用的框架。
如果這兩個步驟都找不到適合的框架庫,那麼才嘗試最困難、也是最後的殺手鐧:「發明新的思考框架」。作者提醒道:「切換到不同的思考框架,能讓你對世界有不同的觀點,但這也有風險。」一旦你重新找到一個新的思考框架,帶來的報酬可以是相當可觀的。
書中有一個重啟框架的例子很值得我們參考,美國紐澤西南邊的小城市康登市為了改善當地的犯罪率,直接解散整個警察隊伍並且重整執勤策略。當時城市的治安非常糟糕,市容也很破舊,到處都會發生大小程度不同的犯罪。這還不是最慘的,警方栽贓、造假、暴力執法的情況更是屢見不鮮。民眾除了害怕黑道,也非常害怕警察。
當地首長找來社區領袖和居民共同商討,最後決定放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貼膏藥方式,採取全新的執法策略。解散警隊之後,他們精挑細選和新聘任的警察,改變了巡邏的方式。他們逐家登門拜訪、自我介紹、談談可以幫忙居民什麼。警察在街頭舉辦派對,和民眾聚餐,和小孩打籃球。
過去的思考框架是「警方將人民視為罪犯」,但是新的思考框架則是「警民一家親」的社區群體,警察從原本打擊犯罪的戰士,搖身一變成了社區當中親切的守護者。最後,康登市的犯罪率下少了一半,謀殺率少了六成,警方過度使用武力的案件少了九成五。重啟思考框架的方式,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
【創造多元性的四種策略】
作者指出,很多人可能會認為,想要擁有多元性就代表要接觸大量的想法和觀點,其實那是抓錯了重點。多元性的優勢不是來自於數量,而是來自於差異。找出七百個類似的想法,不如找出七個不同的想法來得有價值。如果一個工具箱可以有七種不同的工具,絕對會比擁有七百把錘子的工具箱更加實用。
如果我們想要擁有多元的思考框架,就是要刻意的去營造,以及一起維護,這並不是一次的成功就可以高枕無憂。如同貝佐斯在《創造與漫想》書中提到的:「這個世界要你與眾無異,千方百計把你拉向跟大家一樣,別讓它得逞。」人類本能的從眾傾向,以及社會自然而然的同質化趨勢,都需要我們自己刻意地、有意識地選擇,才能夠擺脫與眾趨同的自然發展,擁抱更加多元化的觀點和想法。
如果你想為自己的生活、家庭、工作環境創造出多元性的樣貌,可以採取以下四種策略:擁抱變化,運用教育,鼓勵遷徙,容許摩擦。
.
1.#擁抱變化
如果一個思考框架一直以來都行不通,最好的做法就是擁抱改變,試試看別種思考框架。書中舉例同性戀婚姻的推動者,把美國從1995年支持同婚的人從25%提高到2020年將近70%。以前的同志運動一直把婚姻當成是核心議題,也一直把爭取這種「法律權利」當作是重點。但是進展並不顯著。
當時那種法律思考的框架,講究的是「法律權利」,但就是沒有效果。那種框架太缺乏想像力、太唯物主義,沒有說服力。到了2000年,他們研究很多民意調查還有焦點團體的意見,想弄清楚大家到底還有什麼疑慮。他們去思考說要怎麼樣用大眾的思考模式來談。最後他們選定了一個價值觀的思考框架,鎖定大部分的人結婚的原因:「愛、奉獻、家庭」。
他們把同性戀婚姻不再當成一種自由或者是權利,而是對於愛的表達與承諾。他們漸漸的讓大家知道,世界上有許許多多不同的框架,而且都同樣正當。到了2011年,第一次出現的黃金交叉,支持的人數正式超過了反對的人數。根據調查,只有14%的人會說這是一種「自由」,而有32%的人會說這是一種「愛」,是一種人類的情感。最後在2015年聯邦最高法院正式裁定的用憲法來保障同性伴侶的結婚權利。這並不是強迫民眾接受某種特定的思考框架,而是讓各種不同的思考方式能夠共存。
.
2.#運用教育
要建立起多元的思考框架,從教育著手是非常有效的模式。美國有一個很有趣的研究,就是去看美國的白人父母和黑人父母怎麼跟孩子談論種族。發自內心一片好意的白人父母,通常不會去刻意談到種族議題,因為他們相信「種族色盲」這種做法比較能夠讓孩子避免成為種族主義者。
另一方面,黑人父母卻常常和孩子討論種族議題,在他們看來,這種種族色盲的做法就是在故意忽視各種明顯的歧視現象。例如逛超市的黑人被懷疑是小偷,開著車子卻無緣無故被警察攔下來,黑人孩子的家庭教育就是要強調看到「種族的各種顏色」在日常生活的各種影響。
最後,這些社會學家發現,種族色盲的框架正好是種族歧視的主要來源,白人父母雖然出自於好意不想強調種族之間的差異,但也在無意之間,否認了有色人種遭受到歧視的真實狀況。這種教育方式忽略了差異,抹去了多元性。要培養多元的思考,就必須認識到差異的存在,承認仍然存在的落差。
.
3.#鼓勵遷徙
如果我們能夠鼓勵遷徙及流動,人們會把自己的文化和思考方式帶到別的地方,促進融合和變化。曾經有學者研究各個區域和城市的經濟成敗因素,發現了這些地區成功背後的原因有三個主要的因素:「科技、人才、寬容」。作者認為,「寬容」是其中最關鍵的一項,那些現在最開放的地方,經濟表現就最好。因為這些地方有更大的思考地圖,會讓人能夠放手冒險,這也是思考框架多元化所造成的經濟紅利。
像是美國被譽為一個民族「熔爐」,但是最近比較像一個「燉湯」,也就是讓裡面的好料都還維持各自的形狀。像是韓國人會住在洛杉磯的韓國城,華人會住在舊金山的唐人街,拉丁美洲的族群住在德州南方,古巴人住在佛羅里達州,巴西人就住在波士頓。雖然這種文化融合的速度不像我們想像中的快速,但是不同的文化激盪之下,也為美國社會注入了很多元的觀點和看法。
.
4.#容許摩擦
把社會上的摩擦,看成是這個社會的優勢、而非缺點。作者說到:「如果在社會裡面維持思考框架的多元化,確實會讓人們彼此之間感覺到不安很衝突,就是因為大家要看到彼此的不同,而且還要可以彼此互動。但畢竟,大家觀點不同、意見相對,本來就是正常生活該有的模樣。」
哈佛法律學院的昂格(Unger)教授認為,如果要讓政治進一步的去中心化,就必須要用一些反事實的模型來做思考。他說:「當社會很果斷地沿著一條路前進的時候,應該要多方下注,以避免損失,也就是要允許在特定的地點或部門,跳脫一般的解決方案,實驗看看不同的國家走向會怎樣。」
昂格鼓勵讓社會充滿摩擦,也鼓勵教育上面要用辯證式的討論方式,不要讓社會被束縛在單一的版本,而是可以嘗試其他的社會組織方式。運用和擁抱多元的思考框架,才能擁有多樣化的各種策略,再從中選取適合的方案。
.
【對思考框架保持警覺】
這本書告訴我們,幾乎沒有錯誤的思考框架,只有不適合某種情況的思考框架。而且各種框架應該要有共同存在的權利。但是作者們提醒我們要保持一個警覺,他們說:「唯一要注意的是,這種慷慨的態度要有一個前提,也就是說:『唯一』的一種錯誤的思考框架,就是拒絕其他的思考框架。」
要讓框架多元性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各種框架可以彼此競爭、互補、對抗、共存。然而,如果有某一套思考框架的目的在於完全抹煞其他框架的存在,這就是不可被接受的。所以作者們才說:「如果你聽到有任何人或團體,說只有自己的思考框架放諸四海皆準,只有自己說的是真理的時候,千萬別相信。」
.
【後記:拓展想像的邊界】
如果說另一本我很喜歡的《超級思維》那本書是心智模型的「百科全書」,那麼《造局者》就像是心智模型的「使用指南」。書中有清楚的概念和步驟,讓我們了解為什麼要學習更多的心智模型,以及該怎麼樣活用各種心智模型,並且在必要的時刻推翻自己的假設,重新啟動一個新的心智模型。
這本書是今年我讀過的書裡面感到非常印象深刻,也讓我的思考方式深受啟發的。作者們把故事和理論的比例搭配得恰到好處,從一則又一則的故事和研究案例當中,會自然而然地理解作者們要帶給我們的觀點,也讓我感受到什麼叫做多元性,以及為何要擁抱差異。
從書中也可以發現,AI 並不會削弱心智模型的重要性,反而是增強了心智模型的重要性。因為 AI 無法自己建立思考框架,仍然只能依靠人類。人類最重要的特色就是可以處理「假設之外」的新問題,能夠把心智模型的空間拓展到可以親身體驗的範圍之外,也就是能夠做到抽象與推理。人類只靠著極少數的資料,甚至是完全沒有新的資料,就能夠適應全新的、過去從來沒有體驗過的情境。
作者最後提醒到:「這是一個救贖也是一個警訊:一個人如果擁有建立思考框架的能力,就會保有價值。但要是放棄了努力,沒有辦法做好這件事情,就會失去現在人類的特權地位。」我們能夠想像的邊界,就是我們世界的邊界。
.
Kobo 購書連結:https://bit.ly/3rRI8Kg
Kobo 電子書7折代碼:WAKIFRAMER
使用期限:8/15~8/21
.
感謝 天下文化 提供贈獎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