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六四燭光晚會身份認同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六四燭光晚會身份認同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六四燭光晚會身份認同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六四燭光晚會身份認同產品中有1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Patreon香港人群像訪問系列002🇭🇰】對於Sam,一位於傳統左校接受教育的「新移民」,他認為香港人普遍對傳統左校都曾有著不少錯想,有著提早了不少的錯像……「我第一次去六四(維園燭光晚會)就係老師帶去。」如今六四都政權視為眼中釘,Sam認為這「想當年」恰好證明不少。香港人會覺得傳統左校不容許...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320的網紅Campus TV, HKUSU 香港大學學生會校園電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Campus TV, HKUSU Facebook Page: https://www.facebook.com/hkucampustv 二十八年間,討論六四的方式逐漸起了變化。一向由支聯會在維園主導的六四燭光悼念晚會,由於其主張的愛國情懷、建設民主中國等綱領,令年輕一輩尤其反感。近年來,「香港人...

六四燭光晚會身份認同 在 Simon Shen 沈旭暉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03 12:51:02

【#Patreon香港人群像訪問系列002🇭🇰】對於Sam,一位於傳統左校接受教育的「新移民」,他認為香港人普遍對傳統左校都曾有著不少錯想,有著提早了不少的錯像……「我第一次去六四(維園燭光晚會)就係老師帶去。」如今六四都政權視為眼中釘,Sam認為這「想當年」恰好證明不少。香港人會覺得傳統左校不容許...

  • 六四燭光晚會身份認同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8-20 19:01:01
    有 730 人按讚

    【#Patreon香港人群像訪問系列002🇭🇰】對於Sam,一位於傳統左校接受教育的「新移民」,他認為香港人普遍對傳統左校都曾有著不少錯想,有著提早了不少的錯像……「我第一次去六四(維園燭光晚會)就係老師帶去。」如今六四都政權視為眼中釘,Sam認為這「想當年」恰好證明不少。香港人會覺得傳統左校不容許討論政治,只允許學習「政治」,培育出的都是愛港愛國更愛黨的根正苗紅,但這通通都未曾在左校出現過,起碼在Sam求學的年代,左校的自由風氣,要形容的話,就如1989年初的中國......

    ...... 在漫漫思索自己身份認同的路上,Sam指自己也曾有一段長時間認為自己「先係中國人,後係香港人」,但直到19年7月21日,「嗰吓會覺得對一件事嘅gerneral definition已經有好大唔同。」那天的他遠在日本,和中國籍的朋友同遊間,一同接受手機屏幕中幕與幕所帶來的衝擊,但同一件事兩人所得出的結論差異,令他意識到自己已是一個香港人,自己已從中國人的包裝抽離...... 讓Sam終於明自「原來個核心價值差異真係唔同」......

    ...... 但Sam認為對教育最根本的影響,從來不是制度上的改變,而是「篤灰」的出現。他指過去中學的老師思想十分開放,甚至會鼓勵多接觸社會時事,亦會引導學生不盲目地信從書中的說法;但自19年之後,當畢業後再和中學的老師聯絡時,即使在已加密的對話,依然能夠顯然地感受到他們隱晦地希望迴避敏感話題。而當一切讓學生探索自己的空間而蕩然無存,在傳統左校每年不斷錄取大量未經啟發,亦不可能被啟發的新移民時,老師只能更謹言慎行,由此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全文見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posts/54888866
    ▶️王逸戰:我係香港人:新移民青年到香港本土派之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G7og86bhXg

  • 六四燭光晚會身份認同 在 朱庭萱 Bonnie 玻璃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10-13 14:15:18
    有 1,049 人按讚

    【香港人的民族意識在那?】

    剛看完電影「奪冠」,感受很深,很感人,很激動。強烈感受到身為中國人的驕傲,但亦十分感慨。以往在奧運會、世界盃,港人也會團結一致為中國隊打氣加油。但現在有些港人卻要反對我們的祖國,甚至掉國旗反國歌!請問這種雙重人格是如何形成?

    電影故事講述中國女排的崛起。由八零年代,朗平還只是個國家隊新人開始,一隊從未得過冠軍的中國女排,在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只靠努力苦練及堅強的意志,最後打敗日本奪得首個世界冠軍開始,之後再成為史上首個奪得五連冠軍國家。隨著朗平退役到美國讀書定居,九十年代女排青黃不接水準下滑,朗平更於08京奧帶領美國隊打敗了東道主中國而被國民唾罵!其後便遲去美國隊教練一職。2013年她重回中國國家隊做主教練,改革一貫訓練作風及模式,最終再帶領中國女排走上另一個高峯的故事⋯

    看這齣戲,就等於看着由八零年代改革開放後中國崛起的歷程。由清朝時一直被列強欺負的中國,開放後先由運動帶領、再由經濟快速發展漸漸重回唐朝盛世般成為世界強國。看著同胞一直為中國付出的努力應該感到驕傲才是,但某些香港人卻為何會不認同自己中國人的身份?難度只有在體育盛事打氣時或六四燭光晚會時才覺得自己是個中國人?

    香港就像是個兒子,童年時被迫離開了窮親母跟了個富養母,但之後好食好住更變成被養母寵壞了的孩子。完全忘記了血濃於水的民族情懷、忘記了自己是黃皮膚黑眼睛龍的傳人、忘記了養母當年是如何從親娘手中強搶自己被迫骨肉分離⋯當然,從養母身上也學到很多不同學識及視野,但這就要嫌棄自己親娘落後老土?嫌棄自己是中國人?雖說親娘不及養娘大,但親娘一直不離不棄地期盼我們重回她的懷抱,回歸後更大力協助我們補償我們重修關係,奈何不少港人被多年抹黑薰陶已經開始認賊作父。忘記了養母是如何欺負搶掠我們親母、又一直從我們身上得到多大的利益輸送、忘記了一直種下分裂我們的禍根⋯道德上當然感激養母的養育之恩也很有道理亦不需記掛仇恨,但更不需要去不認自己的祖國吧。

    內地的年輕人,其實十分博學國際視野也十分廣闊。有人揶揄中國人為什麼愛國卻又到外地讀書及定居?難道學習別人的優點,去增強自己的競爭力有錯嗎?就像是電影中的朗平不是將自己在外國所學到的知識帶回國家作出貢獻嗎?反而我們香港年輕人卻只懂故步自封更像是井底之蛙,永遠覺得自己高人一等,事實上競爭力已大不如人。內地年輕人其實也支持言論自由、也支持我們和平遊行爭取權益絕不只是一言堂。但他們卻比我們多了一份愛國情懷,任何善意批評都只是想祖國更進步並不是要反對推翻自己國家。

    香港是中國一部份,卻常常持著「一國兩制高度自治」去與祖國對抗?一國兩制不代表獨立,高度自治不代表完全自治。究竟反中的港人何時才能領悟到?請對著鏡子看看你的樣子像誰?你的父母從哪裏來?還要做賣國賊不孝子到何時?

    希望教育局可從新加入中國歷史為必修課,也懇請大家熟讀中國歷史及道德觀念。學懂中國人的禮義廉恥尊師重道的傳統文化,老師校長父母不是給那些不孝不義的年輕人及學生指駡的!看看中國各朝代的興衰與內憂外患的戰爭從中吸取教訓和領悟。多到內地走走對祖國加深認識擴闊眼界,人民質素亦已急速進步,內地的先進開放絕對會令你嘩然。請不要只懂批評卻毫無建樹,變成被人趕過頭失去競爭能力,卻只懂怨天怨地怨政府怨父母的人。好的生活並不是飯來張口,是需要靠自己雙手創造的。就像是中国女排,是靠意志、努力及民族精神去贏得今天的成就。

    香港人,請去看看這部電影,感受一下中國人多年被欺壓的屈辱,感受一下因愛國而衍生的理想和動力。回歸後我們終於是一個有國籍的人!回想當年英國人早早修改綠皮書為免港人因持有BNO護照而入籍的舉動,連國籍都不願給你只給你一本旅遊証件!你還不認自己是中國人嗎?

    朱庭萱

    https://n.kinliu.hk/?p=42729

  • 六四燭光晚會身份認同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7-22 15:00:27
    有 87 人按讚

    【盧斯達:從雨傘到反送中的情感核動力 — 當情感由他人回歸自身】

    很久以前,英國學者馬寶康就獨具慧眼,開始研究「香港本土主義」。去年他製作了一部紀錄片《香港本色》,訪問了很多思潮和行動相關者。幾年間,我們見過幾次交換意見。向別人分享歷史,也像重新經過歷史,發掘自己都遺漏的細節。

    本土運動發展有大形勢配合,但其濫殤還是情感爆發,有時更是負面情感。就像核廢料會毒死人,但用得好也能帶來無限動力。

    上世紀香港人向來被視為政治冷漠,67 暴動之後政治事件總是難以開花結果,歷史經驗令很多人陷入失敗主義。政治冷漠不代表沒情緒,只是一直壓抑。偶有發泄,例如《頭條新聞》的戲謔、六四之後類似電影《人間道》的意有所指、達明一派的惶恐和焦慮、討論移民與否……都是負面情緒的移情宣泄,但當然是殘章斷片,無法形成體系。

    香港人上世紀的政治情緒大爆發,是因為六四事件。浩大的公眾遊行、全港社會賢達和藝人齊聲和應,既是為彼邦人民吶喊,也是為自己即將到來的命運吶喊。這是個得以流傳的共同情感經歷,也是現時公民社會中老年人的共同心理基礎。為甚麼我們是同一班人,因為我們都經歷了一樣的大時代。然而六四情感經歷,像許冠傑的歌,是共同體的初階,遺民卻是不世襲的,世代交替之下,情感會無法傳承。而且情感是跟時間、地理、人物緊扣。北京六四事件,無法成為香港這個政治族群的核動力,因為「地理」、「人物」都是別人的,只有「時間」這一點勉強中港同沾,不過還是逃不過內部世代交替的影響。所以六四之後,香港人對自身薄情,對中國深情。就像吳叡人評反送中,為何本地社科學者普遍缺席,他認為主要是兩個:

    「……一個是香港人文社會型知識分子的運動經驗非常少,非常地學院,他們是親西方的產物,一邊優越感很重,拼命掉洋書包,一邊說自己是反殖民,後殖民,這種自我矛盾的意識非常明顯,讓他們陷入一個深度被殖民的意識裡而跨不出來。所以他們沒有辦法面對年輕人很生猛的東西,年輕人不一定讀過什麼《想像的共同體》或其他理論,但卻用實際的生命在日常生活進行鬥爭。這些事情其實是嚇壞了這些我稱為『葉公好龍』的知識分子。」

    上世紀交替之間,中國成為威脅香港現狀的最大可能,但卻被香港人投入最多而罕見的情感。這種遙距情感爆發,只是遙相聲援,最多捐錢、幫走佬,但這情感不會成為變革本地的能量。就像六四後的「三罷」,既是司徒華為了保衛大中國、執迷安全社運而取消,但當時人都是服從,因為情感上他們不會為北京的事情,而無故打爛自己的超穩定秩序。畢竟鎮壓不是在香港土地裡面發生。

    14 年《白皮書》和人大決議之後,「中國恩准民主」、「又傾又砌」、「民主回歸」作為香港前途解方徹底失敗,「奪回自身」的新嘗試自然進場。從雨傘以來到反送中,都是香港人嘗試在建制已經不恩准恩賜並且缺席的情況下,試圖使社會契約不再懸空、使情感不再懸空。憲政不是一紙空文,而是長期的社會慣例和情感記憶。香港人從反殖民到反警暴,之後再出現文宣網絡、經濟網絡、秘密結社式的手足情誼、國際外交,是重新填劃自六四後一直懸空的自身:香港社會如果不考慮其他權力,會是怎樣?於是想像,於是理論,於是實踐。

    在「去懸空」的過程,投入中國的情感自然減少,所以大學生幾年前開始不去支聯會晚會;到了今年六四,大部份人都在維園、在各區置換了當日主題,變成高叫「光時五缺」和獨立口號。這一代香港人對於過去歷史和情感,是轉折性傳承,就像榮格師從佛洛伊德,卻走向完全不同的道路。香港人從仰望中國,變成仰望自身。證據是作為「離岸中國民族主義」核動力的六四活動,終於被「去中國化」。親中報刊《亞洲周刊》在六四之後,神速發文批判這種改變。香港人不再自我懸空,對中國當然是警號。這種改變,大概也應了 2013 年陶傑說的:

    「你心繫中國,起碼都覺得大家係『同胞』。如果唔覺得係『同胞』,大家冇血緣之近,就會選擇唔去六四晚會囉。由中共眼中來看,如果今年六四燭光會由去年十五萬人,變成一萬五千人,你都咪話唔驚?咁可以證明香港獨立意識極之濃厚。兩害相權,如果我係中共,我會想多啲人去六四紀念會。」

    香港人傳統上被視為政治冷感,其性亦一窩蜂加三分鐘熱度。然而反送中到今日,仍然死不斷氣,不是因為實際在爭取甚麼。我相信大部份人現在已很少在想自己在爭取甚麼,而是情感。香港有很深殖民歷史和商業背景,「情感」總是被污名為亂事無用之物。然而沒有異常的情感,就沒有異常的堅持。既然香港對大國政治沒有即時的槓桿工具,那麼堅持,至少就是國際政治的入場券。香港人的三分鐘熱度被打破了,被新的傳統所取代。因為有人意外死、有人以死相諫、有游泳健將離奇浸死、還有很多人被打被告、有人要流亡;而鎮壓的現場,是香港土地,是香港商場,是香港鐵路,是香港人自身生活環境。被打被殺的,可能是自己認識的人。這種切身感,是由香港警察賦予的。如果說這一切都是 nation building,那麼警察也是參與其中。作為故事的反面,警察扮演了外國的打手和買辦,而香港人則扮演守衛家園和個人尊嚴的鬥士,在鬥爭過程中的犧牲,會成為後人的記憶和情感資源,並通過時間、地點和人物的同性,成為一個近似信仰的體系。

    本土主義和激進抗爭一開始受到民主陣營批評,其實是因為一方情感濃烈,一方太無情。前者是受到尊嚴受挫的反作用力所驅動,而後者在多年的英殖和特區經驗中,患上習得無力感,他們總是問,退聯之後,然後呢?打爛玻璃又如何?打了警察又如何?談了身份認同又如何?去向西方救援會得到回應嗎?……他們很多都是學富五車,理解世界很多事情,但都是彼邦的事情,對於自身卻是不敢想像、像一個深櫃的同性戀者,非常的壓抑,他們窮得剩下功利,可能是因為他們最激烈最青春的感情已經留了在過去,留了在北京。步入中老年之後,他們相信政治是妥協的藝術,然而對於大多數運動參與者來說,群眾運動就是不妥協的藝術,自己都不知道會走到哪裡,但總之要努力拉闊形勢、不斷改變戰術、不斷引入新想像;而且他們死不斷氣,因為情感從本地共同經歷源源不絕地輸出,那是核動力,用之不絕,而且裝置在本地。

    7.21、8.31 之類慘劇,會留下情緒的精神核彈,然而創傷也是定義一個群體的材料,可能會糾纏這裡一生,然而也定義了我們與別不同的性質。如果說存在先於本質,那麼香港人其實也沒有本質,但後天的形成,卻是決定性。也許 7.21、8.31 之後,標誌著「新香港意識」的誕生。共同情感(特別是創傷)是苦澀的,卻也是綑綁一群人的心之繩。林夕的歌詞問:「難道愛本身可愛在於束縛」,信焉。

    中國歷史學家葛兆光曾經說過:

    「任何國家的學術,特別是文史之學,必然是與本國問題有關的領域才是主流,沒有哪一個國家,研究外國文學、歷史、哲學可以成為主流的,即使是研究外國的,這個『外國』也要和『本國』的問題相關,否則就是屠龍之術,是紙上談兵,是隔靴搔癢,就好像古詞裡說的,吹皺一池春水,干卿底事? 除非是沒有建立文化主體性的殖民地區,被人家控制了經由學術研究上升為上流階層的管道,你才會『錯認他鄉是故鄉』。」

    香港長期來說都是「錯認他鄉是故鄉」,然而經過實踐和受難,通過更深邃的反省,錯認他鄉、無法對自己產生感情的精神障礙,可望步向終結。這是最壞的時代,但同時也是最好的時代。

  • 六四燭光晚會身份認同 在 Campus TV, HKUSU 香港大學學生會校園電視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7-06-06 23:19:26

    Campus TV, HKUSU Facebook Page: https://www.facebook.com/hkucampustv

    二十八年間,討論六四的方式逐漸起了變化。一向由支聯會在維園主導的六四燭光悼念晚會,由於其主張的愛國情懷、建設民主中國等綱領,令年輕一輩尤其反感。近年來,「香港人」的身份認同感愈來愈高,有大專生認為支聯會的燭光晚會並不能符合他們的理念。今年的六月四日,香港大學學生會和香港中文大學聯書院分別舉辦了六四論壇,中大學生報亦在維園燭光晚會結束後自行舉辦討論會。究竟現在的學生怎樣看待與自己關係這麼近又那麼遠的六四?

  • 六四燭光晚會身份認同 在 Campus TV, HKUSU 香港大學學生會校園電視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5-06-05 16:47:40

    Campus TV, HKUSU Facebook Page: https://www.facebook.com/hkucampustv

    [新聞] 港大學生會六四晚會逾二千人參與 維園尖沙嘴亦有集會

    一九八九年「六四屠城」已經踏入第二十六周年,為了悼念血腥鎮壓中的死傷者,在六月四日晚上香港多處舉行不同形式的集會。

    其中,香港大學學生會由於不認同支聯會「建設民主中國」這項綱領,因此沒有出席支聯會在維園舉辦的六四晚會,改為自行在港大中山廣場主辦悼念晚會,並開放予公眾參與。

    悼念晚會以「守住香港,毋忘六四」為主題,並於晚上七時三十分開始,大會保守估計高峰時約有二千人參與,當中包括香港大學、浸會大學、嶺南大學、 公開大學、珠海學院、明愛專上學院及東華學院的學生會代表。

    晚會以悼念儀式作開始,內容包括短片播放和宣讀悼詞,緊接為學術論壇,目標為透過六四屠城一事,以香港人的本位去思考自身民主過程。

    當中,資深傳媒人謝志峰指出中港兩地民眾的命運唇齒相依,香港人不應只求自保及單打獨鬥,放棄與中國人民一同追求民主理想亦非對民主發展應有的看法。

    另一方面,作家徐承恩指出中國和香港一向走不同的路,學苑前總編輯梁繼平亦指出,愛國情緒跟政治背景息息相關,因此不能把以往的愛國情緒套用到這個時代的香港上,並強調追求民主要有所犧牲。港大學生會會長馮敬恩認為香港人要當家作主,要先增強身份認同。

    除了港大的悼念晚會外,支聯會一如既往在維園舉辦六四燭光晚會,大會指約有十三萬五千人出席,晚會的流程與往年相近。此外,是次中大、樹仁、城大及理大的學生會代表亦在未有事先知會支聯會的情況下焚燒基本法要求修憲。

    在維園六四燭光晚會結束後,大專政改關注組及青年重奪未來等團體號召市民從維園遊行至中聯辦,遊行人士到達中聯辦後焚燒道具《基本法》。


    而普羅政治學苑、熱血公民、本土民主前線、香港本土力量等本土派團體則聯辦「遍地開花六四集會」,於港九新界十八個站點舉行六四集會。

    黃毓民、黃洋達、鄭松泰等乘坐開篷巴士,由維園出發,途經部分街站,並以尖沙嘴鐘樓為終點站。大會指有約兩千人於鐘樓外出席集會。

    集會上大會高叫「打倒共產黨」的口號,並燒毀「政改三人組」的漫畫紙板,以表達對政改方案的不滿。在尖沙咀集會完畢後,有市民在尖沙咀廣東道至佐敦一帶「自由行」。

    在港大學生會首次自行主辦的六四悼念晚會結束後,校園電視記者向學生會會長馮敬恩進行訪問,了解他對由不同團體主辦的六四集會的看法。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