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這篇公路車車架尺寸鄉民發文收入到精華區:因為在公路車車架尺寸這個討論話題中,有許多相關的文章在討論,這篇最有參考價值!作者ddar (白馬~~馬力夯.....@@)看板bicycle標題Re: [問題] 車架尺寸尋問時...
※ 引述《afusofun (孤獨的滋味)》之銘言:
: 小弟最近在車行看到一隻二手車架,2013 giant tcr advanced sl4,價錢有心動,想買
: 來自組車,車架尺寸為M,小弟身高175cm,跨高82cm,看型錄身高對照表是有在M尺寸裡
: 面,但不知會不會太大,各位大大可以給個建議嗎?謝謝
小弟本人,175cm,跨高84,座高約70cm,手普通長。
我通常騎上管54cm,使用11cm龍頭,落差小。
以這種卡在兩個size中間來說,
最後決定要S號小車架,或是m號大車架。
通常會用龍頭長度,和高低差,兩個要素決定。
目前缺乏車友身體資訊,
還有目前騎車的設定,無法幫車友評估。
但,我自己的看法是,兩個size都可以。
合適的車架尺寸,代表能獲得最大的調整空間。
請先問問自己的身體狀況,還有騎車的目標。
卡在兩個size中間,可以看幾個點來選擇。
身體素質太好,棒式隨便都5分鐘。
比賽一定往前衝,沒有大落差不會騎。
騎帥不騎快,車子龍頭要長,落差要大,超帥。
以上請選小size。
腰有痼疾,不喜歡趴太低。
騎健康,不拼速度。
喜歡超長途騎車,落差小可以延緩疲勞。
以上請選大size。
所以車友你是哪一種?
=====分隔線=====
卡在兩個size中間,其實調整出來會有重複地帶。
舉例.....
giant的tcr幾何。
http://tinyurl.com/o2ydp7t
(單位公分)
s號,上管53.5,reach 37.7,stack 53.4。
m號,上管55.5,reach 38.6,stack 55.2。
不懂reach,stack,請先看下面連結。
http://cyclingtime.com/tw/documents/4009.html
簡單說,reach,stack,
扣掉了管子角度影響,
實際反映出車架的長度,還有高低差。
以前覺得s號和m號,
上管差2公分,龍頭長度補2公分就好。
但實際用reach去看,這兩台車也只差了近1公分而已。
而以前都用頭管長短,來看車架的高低差。
用stack去看高低差,其實兩個size並沒有差這麼多。
所以當一個人,卡在兩個size中間。
選小的,表示你往後比較容易往選手騎姿,長龍頭,大高低差調整。
選大的,騎姿調整,比較會偏向短龍頭,小高低差。
=====回到原po主題=====
車架大小選擇,要看車主騎車的方式和傾向。
所以當我們對車主一無所知,沒有任何照片,騎車姿勢,
騎車運動長短的資訊,技巧,身體狀況,往後目標......
就算網友猜對size,也是瞎矇的。
所以你還要猜看看嗎?
但有人用9cm龍頭就覺得長,有長度比較能溝通。
就算一樣高,手腳長度,用途,身體狀況......都不一樣勒。
就算車架大小不同,座墊高度也會一樣,好嗎?
不同的是座管露出車架的長度。
小size車,座管會露出來比較多,比較長,視覺比較好看。
但,座高是不變的。
直接請教對方就好,不用作多餘的猜測,就問看看。
網拍買,風險自負。
車店買,老闆框你,硬塞不適合車架,就讓他紅。
不過很多人買s號,龍頭墊片也沒全拿掉勒。
不夠低.....那就全程都抓下把位就好啦~!(誤)
其實買小車架趴不下去,高低差太大。
最後的解決辦法,
換個高角度龍頭就好了,只是看起來比較不好看。
但總比買了一台車,不好騎,等於把錢丟到水裡去的好。
--
事情懂得多
自然有方法~~~~~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35.113.186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icycle/M.1450878439.A.61B.html
這年頭沒圖沒真相隨便虎我兩句,我就信歐.....XD
要分享啦~
有的朋友拍追焦照,會拍自行車,蠻帥的。
其實會帥就好,再快,都會有人比你快。
真的懂的人,要不然就收費,開門做生意。
要不然就是很保守,畢竟在資訊不足的狀況下,不要評論。
既然騎起來舒服,設定上也沒有什麼突兀,就算合適了。
bike fitting的這個概念,字詞的使用,也不過21世紀開始的。
不過車子的設定調整,幾十年前就有了,以前根本沒用fitting一詞。
車到手,東調西調,很正常。
讓自己覺得舒服,可以騎的更開心,當然要調整。
近10年,fitting才成為一門專科。
我是真的覺得,一直聽到fitting,有點煩。
自己先弄自己的車,這一點都不難。
動不動講到後來就fitting.....真的沒那麼神奇。
有病會痛,先看醫生。
車架size選錯,車店選的,怪老闆。
調整設定,自己可以先做。
fitting調完,你還是要靠自己騎呀,太弱怎麼調都是弱。
fitting,尋求專業協助,真的有幫助。
千萬不要神話fitting,那種fitting好多次的人,
搞得好像拜拜一樣,不靈驗就換一間拜,這個也不好勒。
關節的活動度高.....這樣得到的柔軟度好,要很小心。
很多文獻都表示,柔軟度越好,運動受傷的機會越大。
關節活動度,柔軟度,都是表現結果。
要看車主本身的肌肉狀況,肌肉狀況才是因。
而不同肌群,是否會互相干涉,或是緊繃,才是觀察的重點。
要先解決身體最弱的地方,因為最弱的地方會先崩潰。
1.台灣的公路車大流行,是從2000年才開始的。
20世紀末,越野車運動興起,199x年代的台灣,越野車才是最潮的。
越野車龍頭反裝,也就是高角度龍頭,十分普遍。
這個讓越野車的調整空間與範圍極大。
因此,越野車就算選了小一號的車架,也不會有高低差過大的問題。
加上把手造型多變,高角度把手,外加高角度龍頭。
這樣還調不出來,真的神仙難救。
但這個觀念,用在公路車上面,會有問題。
畢竟公路車調整的空間範圍比較小。
可是歐~
這個用了20年的觀念,一時間還沒這麼容易拋開。
2.小車架,選手都用小車架。
長龍頭,大高低差,座墊高高的,多帥呀~
選手可以這樣騎,自己有沒有本事?
若卡在兩個size間,其實我個人,也是傾向選小台。
以前年輕,可以這樣騎,現在就不會刻意這樣建議,
因為大叔本人我覺得沒必要這麼騎的這麼緊繃。
我不會說一定要大台或是小台,反正看人騎,人要先搞定。
BMX這麼小台,也是可以大人騎呀~
誰說小台不行,一定要大台呢?(誤)
※ 編輯: ddar (114.35.113.186), 12/24/2015 01: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