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公立精神療養院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公立精神療養院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公立精神療養院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公立精神療養院產品中有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萬的網紅吳志揚,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人間衛視 來採訪,桃園療養院不僅是桃竹苗地區公立精神科專科教學醫院,更於今年5月疫情嚴峻時,受命再成立桃園第二集中檢疫所,是加強版的集中檢疫所。 蔬食餐盒 今天送到辛苦的醫護與志工們手上了。 #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人間福報、#財團法人佛光山慈悲社會福利基金會、#財團法人綠色公益基金會,#e起復...

  • 公立精神療養院 在 吳志揚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9-07 16:18:23
    有 502 人按讚

    #人間衛視 來採訪,桃園療養院不僅是桃竹苗地區公立精神科專科教學醫院,更於今年5月疫情嚴峻時,受命再成立桃園第二集中檢疫所,是加強版的集中檢疫所。
    蔬食餐盒 今天送到辛苦的醫護與志工們手上了。

    #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人間福報、#財團法人佛光山慈悲社會福利基金會、#財團法人綠色公益基金會,#e起復蔬 #全民相挺 讚!
    #佛光山桃園講堂
    #阿嬤的咖啡屋
    #衛福部桃園療養院
    #優靈客協會

  • 公立精神療養院 在 陳學聖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5-28 07:00:19
    有 1,517 人按讚

    精神療養院所也要騰空病房了嗎?
    有朋友向我陳情,說他家人因精神疾病長期住在公立療養院所,這兩天院方要求將患者帶回,準備騰空病床,預備作安置新冠病毒確診者使用。
    不知道這是什麼邏輯?
    一患者換一患者,一病床換一病床,只是轉換住院者,病床並沒有增加,這算哪門子「超前佈署」?
    記得2018年初,高雄市政府當時的市長還是陳菊,因為龍發堂發生流行疾病,市府不思如何解決,反而藉此機會關掉龍發堂,原住院民全部送回戶籍地,交由家人照護。
    所持的理由非常冠冕堂皇,就是回歸家庭,回歸社區,才符合人道。
    但是政府從沒有從家屬角度考慮,這些患者在龍發堂很多都待了四、五十年,直系家屬不是年邁就是死亡。現患者送回來,誰能照顧?
    我陪這些家屬走了兩年多,也爭取返回戶籍地的患者,仍能住在療養院所,直到我卸任立委為止,都在幫忙。
    這回為了新冠病毒疫情升溫,確診者病床需求壓力增大,政府不究責自己為何過去一年多沒作好準備,反而動腦筋動到公立療養院所精神疾病患者身上,到時什麼「人權」,什麼「長期佔床」,什麼「浪費醫療資源」……都出籠了!
    目標就是把你趕出去!
    希望這是少數公立療養院所自行的決定,錯誤不要再繼續下去!
    不然有人會抗爭的!

  • 公立精神療養院 在 記者陳曉蕾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1-02 12:30:08
    有 125 人按讚

    【老人科睇人】
    口述:郭志銳醫生
    文:陳曉蕾

    英國在二、三百年前主要由醫生上門看病人,只有流落街頭的老人、病人、精神病人等,才會被收入慈善機構經營的所謂療養院,提供三餐一宿,那裡也沒有醫生,頂多由護士照顧。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建立國民保健制度,政府接管這些療養院,並派一、兩個醫生去照顧住院病人。其中一位醫生是Marjory Warren。
    她本來是外科醫生,在醫院看到很多老弱病人,等死似的,但她發現一些病人稍為治療,提供一些復康運動,就有機會好起來,她用心醫治這些病人,後來極力倡議及確立專注老人的醫學專科,對「老人科」很大貢獻。
    醫學不斷發展,醫院分工越來越專業:骨折由骨科負責、失禁可看泌尿科和婦科醫生、行動不便有復康醫學跟進……發展出不同專科後,為什麼還要有老人科?

    老人科要照顧的,就是體弱(Frail)的病人:行路很慢,肌肉沒有力,覺得非常疲憊,體重下降,也不願動……這樣的病人病情可以很「複雜」,同時有多種疾病,如果沒有老人科,就要看不同的專科醫生,不但治療時間更長,效果也不一定理想,因為較少兼顧到不同系統之間的關係。
    我有一個病人看了很多年,九十歲了,他最近看其他醫生說有痔瘡,以防萬一要排期照腸鏡。他來看我時,我就建議不用,只是一次屙血,也見到是痔瘡了。
    對這樣高齡的長者來說,照腸鏡太辛苦了:清大便並不容易,起碼要住一兩天醫院,要喝兩大湯碗瀉藥,那些瀉藥沒有味道,漿糊似的,有些老人連吞東西都有問題,怎能勉強喝?然後又要拉肚子,一直待在廁所,還要插喉。私家醫院有麻醉,過程彷彿睡一覺醒來,發現有瘜肉也可以順便割掉,可是在公立醫院未必會麻醉,那過程是辛苦的。而且就算知道有腸癌,是否還要做手術?身體已經衰弱,發現了也未必會這樣醫治,那為什麼還要照腸鏡?

    如果五十出頭,或者年紀大但健康不錯,照腸鏡可以檢測腸癌,但身體不好,就要平衡利弊。年青的醫生不一定懂得,擔心伯伯有腸癌,有時亦是擔心家人之後怪責,避免之後被投訴,就對病人或家人建議照腸鏡,由病人簽紙承擔照腸鏡的風險。這位病人因為我看了很多年,熟悉他的身體情況,才有信心建議,他女兒也不是馬上同意,覺得照腸鏡可能「穩陣」一點。
    但我解釋就算發現有癌症,亦不建議做手術或化療,他的身體承受不了,最終女兒接受我的建議。


    報導源起
    https://www.facebook.com/journalist.hk/photos/a.291111694356140/1788407647959863/?type=3&thea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