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公立幼兒園作息表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公立幼兒園作息表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公立幼兒園作息表產品中有1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719的網紅桃園市議員李光達-市長初選民調參選人,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李光達2022市長黨內初選参選聲(暨新聞稿) #民主進步黨 #您若問派系我是正港桃園派 #現任二屆民代市議員最了解市政現況且是貢獻ing #問政為市民地方不分地域色彩 #接地氣不是接空氣 #謙卑傾聽廉能效率 #您給我機會我願意承擔更多 #民主君子之爭兄弟爬山各自努力 https://pse.is/...
公立幼兒園作息表 在 桃園市議員李光達-市長初選民調參選人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李光達2022市長黨內初選参選聲(暨新聞稿)
#民主進步黨
#您若問派系我是正港桃園派
#現任二屆民代市議員最了解市政現況且是貢獻ing
#問政為市民地方不分地域色彩
#接地氣不是接空氣
#謙卑傾聽廉能效率
#您給我機會我願意承擔更多
#民主君子之爭兄弟爬山各自努力
https://pse.is/3c9cha
6年多的任期來,除了選區及非選區市民服務、督促建設與改善之類事外,
#我用宏觀角度市民觀點達成了:
#與全市民有關的有以下幾項:
■促成清潔隊員公開招考制度。
■龜山-桃園萬壽陸橋詳列於第一屆參選政見,於105/01/15完成拆除,桃園體育場旁都市發展視野呈現宏觀與改變,也提昇交通便利性。
■在中央「公共化」政策擬訂前,我以服務類別樣態分佈分析,進而統計調查全市少子化及閒置教室一事,證明桃園市公立幼兒園嚴重不足,未符合教育部公私比的原則。我點出問題後,市府教育局立即展開清查各國中、小閒置教室數、可以利用的學校,繼而持續增設公立幼而員及非營利幼兒園。
■公幼教保員員額一時未能滿足廣增設前,私立幼兒園較高收費的因素,年輕夫妻經濟壓力,絕對是少子化因素。所以我提出應比照大班的補助,向下補助中、小班學費,後蒙鄭市長同意補助到中班每年3萬元。
■我主張小學團膳午餐當日菜色應上傳教育局入口網站,供家長點閱,係顧及成長中小朋友營養,以安家長的心。
■從104年議會高分貝點出桃園南崁交流道下的台4線春日路「爛路」而間接促公路總局重行拋鋪,後也促同為台4線桃鶯路重鋪,開啟了市府對路平重視,陸續有「路平計畫」;及從玉山街平交道開始,幾處不具備升格樣貌及不足交通負荷的瓶頸街道從我強力關注開始,而影響市府形成瓶頸道路的「開瓶計畫」政策。
■升格後應追求都市美學,天際線凌亂是諷刺,嗣後有「天空纜線清整」計畫。
■點出有線電視系統業者、寬頻……違規附掛側溝及凌亂現象,致積卡垃圾影響水流順暢,遇雨局部淹水,影響安全,也造成里長解決上的壓力。
■最關心有線電視業者寡佔市場聯合訂價,促使從月租費從105年起由530元降至510元。我深知仍不符合市民期待,在廣電法之有線電視法尚未修訂前,已促市府先行多元選擇付費方案,其分組內容持續督促中。
■從104年位於桃園區桃園-內壢都市計畫編訂為【公二】公園預定地的爭取興闢開始,因多仍為未徵收的私人土地產權,整個桃園市諸多這類從民國6、70年代即被市民耳熟能詳卻數十年不見開發興辦的公園、學校,道路用地……公共設施保留預定地,永遠只停留在圖面「計畫」。從爭取興闢該公二公園開始,因為地價攀升已十、百倍「價購」對市政財務壓力難度相當高,爰促成市府形成「公共設施保留地通盤檢討」政策,加速開發。
■從桃園區後站淹水的緊盯關注,促水務局用心於全市水利整治。
■台鐵桃園段從高架改地下化,程序核定過於冗長,有攸關全市交通及城市發展,促應盡早施完工。第一屆任期獲市府承諾將在107年完工通車,然而依照交通部「桃地計畫」即台鐵桃園段捷運地下化表定民國109年才會完工,時程過久對交通影響恐甚鉅。嗣光達促市府務要善盡與交通部台鐵局溝通,既已採取全線明挖工法,在工程招標上,應該招標遴選機具、員工團隊量能最大,有能力同時多點施工才能盡早完工通車。
■關注最能方便市民通勤、最有營運效能的龜山迴龍-桃園車站「棕色捷運」可行性評估、環評、綜合評估,爭取盡速核定施工。
■關注航空城全國最大土地徵收案程序正義,未來航空城計畫產專區應落實高附加價值產業發展與國際性產業研發或總部進駐,增加高薪高端產業人才就業,避免僅淪為不同型態工業區。
■關心市府第二行政園區的落腳處,務要以市民洽公便利,反對淪為區段徵收的地價加持炒作。
■石門水庫淤積,因應民生、產業發展用水,應要有遠見務實解決方案。
■最早發響醫學中心、專科醫院不足以因應人口急速成長與老齡化。經5年多緊盯衛政單位,部立桃園醫院已升級「準醫學中心」持續擴充醫療品質與容留病患量能,更有與陽明交大、中山大學合作於機場捷運站周邊及八德設立智慧國際醫療中心結合公衛及教學醫院。
■本市有諸多4、50年以上老屋,早年發展的街廓狹窄,不足以符合現時交通;除了險象,停車亦大不易。最早力促都市發展局應重視都市更新。雖然因我關心而成立「都市更新輔導團」,成效上除了自行整合少數個案外,尚未見輔導顯著成效,其癥結點及該努力方向……如果有機會承蒙支持,我會全力以赴。
#以上舉其犖犖大者向全桃園市民朋友報告。
【簡歷】~
過了這個農曆年就邁入57歲了,人生閱歷、經驗加上凡事用心是處於人格穩重成熟也正直精華階段。
光達曾經是從銀行金融界出身,只因一個機緣而投入的政治素人。沒有政幾代、派系的包袱、了解桃園地方與產業、勤跑基層更懂市民心聲,彼時起就把自己當年輕小夥子一般的體力,一直跑、一直跑……謙卑傾聽,廣結善緣,從無名氣、一切從零開始,憑藉的是顛覆作風與驚人意志力。
在爭取為選區市民服務競選103年11月底選舉第一屆市議員的過程中,相信全台少有人會以選前4年餘的時間全職投入,每日早出夜歸,與當選後的作息節奏一樣,所以在態度上與風格我做到了「始終如一」。
認識或有觀察到我的人應該都知道我是以4年餘如一日的精神默默耕耘,與非常多的鄉親深聊過,談理念、聊理想,交流我對桃園升格後整體建設願景的城市發展。
過程中,也當然有鄉親問到金融銀行業出身與政治的落差關係問題。我的看法與回答是,為民服務這回事,是與鄭文燦市長的註解一樣,除了要具備勤奮,要有遠見、還要以市民的觀點出發,相信很多人應該認同我有類似特質。
與我接觸深談過,相信很多人應該是認同我的看法及正面理念。
在台灣為眾人服務所謂「政治」這回事,不必然一定要是政治學本科系、有更多儼然當是家傳事業、近幾次從中央到地方的選舉,有更多人願意給年輕人機會,即使沒有或深厚的任何社會經歷背景。
回顧在各朝從中央到地方,我們看到也感受到不少頂著最高學位的所謂專家學者,在特定學術專精卻有流於不食人間煙火,導致所提出意見被採納形成政策執行,有些是並不符合人民期待的,其中未充分具備民間基層的歷練會可能是因素之一。
我從81年初銀行界 近16年經歷從基層到主管,曾經我也是基層勞工、上班族,87年我也白手起家創立中小企業給家人經營。故我深切了解勞工基層心聲,也理解企業經營與企業主立場。我在銀行界的民間職場生涯中,經歷貿易外匯、法務部門、兼做消費金融外,最多的時間是在企業徵授信的領域,所以我常講我在銀行職場服務經歷見證的就是社會的縮影。日常接觸對象從上市公司、各行業別的中小企業、甚至信用消費性貸款、土建融資、房貸戶鑑估服務,奠定了我對產業類別一定了解,也深知各行業勞工,桃園產業、房價、交通演變歷程。
當選公職之前早就是具備對各階層、領域一定了解而懷著市民觀點、欲賦予這個第六都城市發展與機會而投身。
在4年餘的每日專職勤跑,從晨起到深夜。現在回想,若無如此投入,在選舉公報的政見欄位要如何寫才能真正與市民期許連結,恐都有困難。特別我個人特別重信守諾,為免淪為空洞或騙票之譏,總是想傳達明確目標及理想。
在近乎沒有任何奧援下,長期的勤耕與熱忱終獲選民鄉親父老姐妹的肯定,一舉在103/11/28升格市議員選舉,在全國最競爭的桃園區選區初試啼聲,選前在不看好下,11位當選席次中,承蒙市民支持一舉以第9名選票成績當選第一屆市議員。
回首,從當選開票那一晚,沒有太多喜悅,自認是責任的正式加身,加上個人嚴謹特質,臉皮薄不想被議論當選前如何、當選後又如何?基於此,致使我也時時鞭策著自己,型塑了我選前選後毫無改變的心態、勤奮度、風格,對於勤跑深耕所見所聞所感而羅列出的政見常在我心(雖然我知道很多人是不看政見的)。除了必需維持當選前市民 普遍觀感勤跑的熱力外,我更重視政見兌現度,這是我對市民承諾。行政權、行政資源能否給我奧援的不確定因素下,我總以全力以赴自勉,議會議場當然是發聲爭取的主要戰場。在12個會期的議會議事堂,我是以鍥而不捨精神,實事求是地追問。107年連任選舉前的第八個會期市政總質詢,鄭文燦市長在備詢時,公開承認李議員所提的政見對地方是很有意義,市府也對我所提政見最為重視,在這樣的基礎下,能使我的第一屆市議員任內政見兌現度達到最高。
無疑地市民眼光之雪亮令人欣慰,也是民主的成熟進步,漸對誠信度產生關注;相對於巴結、投機式騙票居心有了然於胸的判斷。對光達始終如一精神、努力捨己付出、為人誠信再次於107年11月底連任選舉時給我肯定。
107/11/24地方9合一選舉前,因参選者衆,在107年3月間舉行黨內提名的初選。為爭取電話民調能夠初選出線,縱然黨內非常競爭,我仍理解到我已是現任民代為民服務仍首要,一直是我堅持的認知,所以不能也沒有耗費太多時間、心神精力於初選的競選活動;也是在最少的初選花費下,一舉拿下黨內初選第一名的競選連任資格。
更欣慰的是在107/11/24九合一連任選舉,再次受市民肯定以民進黨提名候選人第一名蟬聯連任。
從出道迄今10年餘過程中,我不投機,暗室不愧欺,一步一腳印,始終如一,問政用心,聞者廣佈而受鄉親父老姐妹青睞才是主因。
從第一屆市議會在議場質詢的態度、關注議題的輕重判斷,應該與已成熟年歲有關,加上我嚴謹用心,我被認為是最不像菜鳥議員的首任議員。
為對市民負責,除了書面提案我不會以寥寥數語為衝量交差,在市議會市府各局處工作報告質詢10分鐘幾乎是不打折,往往10分鐘質詢不夠,還等排序質詢第二輪、市政總質詢對市長質詢亦然。為民為地方的值得關注的議題非常多,規定時間是40分鐘,扣掉答詢時間,也盡量在不打斷鄭市長及局長答詢下,40分鐘的時間往往是不夠用的,我也會再另情商時間,借10分鐘、20分鐘來探究我想要的答詢。
我的質詢均有直播在我臉書的粉絲專頁,敢這樣全貌呈現一刀未減,有問有答,讓整個議題民代角色與市長及市府局處首長政務官、科長的答詢原味真實顯現,期讓市民了解我關心的議題,有權的市長、行政局處首長怎麼回答。若有窒礙難行者,問題會是在哪裡?畢竟有不少市民不明白行政、法令與法規,而對施政失去信心、對處心認真的民代產生一致性誤解。基於此,我認為民代有義務藉議會質詢讓市民充分了解,進一步交流、共同提升,一起賜教尋求方案。在議場,務實、盡本份、不做秀是我奉行的原則。
除了議事之外,還有很多的民間參與、來自各選區個人的諮詢或請託的服務,我也善盡社會關懷,更多跑不完無止境的社團、組織受邀活動。
一路來我遍及很多行政區域,不諱言桃園市南區是仍稍顯相對陌生的行政區,但在市議會聆聽其它議員同仁為其選區地方的主張,也聽了6年多,大致知道各區特色與建設需求。
我總秉持願意傾聽、也用心在看,所以我懂民心。
是的,我是尚未當過立法委員,我想過這也並非當市長的絕對必要的條件;深受市民肯定佳評如湧的鄭文燦市長、表現也受肯定的新竹市林智堅市長就是很好的例子。鄭市長僅當過一屆桃園縣議員、林智堅市長是2屆「省轄市」新竹市議員而直接參選新竹市長並當選。所以,我認為為民服務的民代、首長地方執政,引領都市發展重點在於投入用心用度,。立法委員職務關心面向在全國性議題,並當其選舉區所屬行政顯示資源爭取的後盾。
基於為擴大為市民做事的熱忱,懷抱對桃園市發展的理想,加上我知道有很多市民朋友對接棒五星級鄭文燦市長人選上的焦慮感,前即有不少市民朋友給我鼓勵的勸進聲。為回應期許,也思考了一段時日,今光達以鄭重方式貼文宣布,並發稿給媒體先進。
預計最遲明年1、2月舉行的民主進步黨市長黨內初選民調,
#李光達將不缺席
如果在與黨參選先進同志各自努力競爭出線後,代表民主進步黨角逐2022年11月市長選舉,將與黨全力爭取勝選。
若承蒙市民支持,有機會擴大為全市民效力,除了將延續鄭文燦市長2兩任8年所奠定桃園市建設發展方向藍圖為基礎,將接續爭取評估規劃桃園市軌道捷運第二階段建設,串聯桃園主要要道紓解平面交通、精緻整合各區中、大型藝文文化民俗活動,撙節開支,用於強化交通、河川整治、雨水下水道水利……等基礎建設、加速有意義能高密度供市民共享的公共設施興辦;加強水污染阻絕防治、食安稽查……
#實現居住正義方面我第一屆市議員選舉時所提出「合宜住宅」落實居住正義概念。因2016年蔡總統宣示廣推社會住宅政策,為免造成政策干葛及政策聚焦分散,我沒再提出。如果市民給我機會,我會全力在全國平均最年輕的桃園市推動。弱勢家庭托老安養問題,也會在長照政策全力爭取促成。
重大建設、法規鬆綁的爭取上,鄭文燦市長高陞中央後,將會是桃園市未來再升級發展的強力後援。
#我的理念想法~
打造謙卑傾聽廉能的效率市府,重視各局處橫向連結與溝通,任用真正了解在地行動管理的的政務官。行政上,於情之外,依法、依規該作為的,行政單位應依法行政,避免鄉愿也免除里長、議員局部性淺碟性選票壓力。
重視基層里長、地方議員所提對里、地方有益的建設及建言。
有更多想法想分享給市民朋友,但我一直認為只有自己寫出來的才是內心真正想做的事,透過小編或秘書的,不會深植腦海謹記心中。
因此,其它市民朋友所期待的施政作為,我期待初選前政見會與黨內競爭先進們同台交流時再詳細闡明。
既然已經宣布參選明年初的黨內民調初選,春節年後起,應該會陸續會有桃園區以外的公部門及民間團體全桃園13個行政區邀約,也應擇重要者參與。承蒙有些已經知道我會參選桃園區的市民朋友及勸進地方士紳了解,來年近一年時間,我個人有些時間配置會到其它12區,在議會問政、質詢及為民服務我承諾我的服務團隊絕對不打折。
在明年初的市長黨內初選未到最後,我也不會穿上市長參選人的戰袍背心,以此向市民頭家報告我要參選的決定。
當然衷心期盼市民頭家關注明年初的民調相關資訊,接到電話也給光達最大的支持,並廣為宣傳光達宣布參選這件事。
結語~
人生的意義,服務路上,勇往直前,勇敢挑戰。
最後,在這小年夜,賀節也祝福桃園市民鄉親好朋友們
春節闔家團圓愉快!來年牛轉乾坤,事事如意。攜手抗疫,桃園平安,台灣加油!。https://pse.is/3c9cha
也感謝~
#您的轉發分享
公立幼兒園作息表 在 辛西亞。玩美親子進行式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Cynthia x Jill 生活週記】媽媽的壓力
終於盼到自己的小孩今年準備要上小學了,
針對幼小銜接,我已經有超前部署了,
之前寫過這題心得,
比較針對常規生活部分。
原本以為等哥哥上小學後,
我應該就可以比較輕鬆,
可是,不知道是我神經太大條,
還是因為沒經驗想得太簡單,
據說小一才是真正挑戰的開始。
最近聽到好多家有正在念小一的朋友跟我分享,
小學新生活有好多不適應,
不管是生活作息、人際關係,
甚或學業也很讓人煩惱,
小朋友換了新環境不適應,
媽媽叮作業叮到眼神死之類,
實在讓我有點挫在等。
最近適逢國小期末考,
前幾天跟媽媽朋友們聚會聊天,
我好奇問了一下都考什麼內容,
不聊則已,一聊驚人!
公立國小的小一數學考題,
感覺都在考閱讀能力,
教人怎麼能不超前部署把注音都先學會;
國語考題難度也超出我預期,
直接就是考生字造詞;
更別提私校的英文期末考,
根本嚇到我下巴都要掉下來,
欸,小二的英文考題難度,
直比我們以前的國中程度。
真的覺得現代小孩讀書壓力好大,
而且怎麼搞得媽媽比小孩還緊張?
我們以前的讀書思維,
好像真的無法套用到現在了。
發這篇純粹想發發牢騷,
也想提醒自己保持平常心,
生活本來就有很多挑戰,
媽媽切勿自亂陣腳!
Not Just Weddings / Jill 小穎(婚禮企劃/婚禮主持/活動企劃/活動主持)
今日話題讓我不禁有感:難怪現在孩子越生越少,有些夫妻寧可做沒有孩子的打算!
尚未成為父母之前,對於孩子教養的部分也有耳聞,那時也是天真無邪的跟先生討論說,孩子怎麼養怎麼大,我們原先的初衷是:希望孩子能有無憂快樂的童年!
但是已經成為父母的我們,從我們孩子3個月開始,就有身邊朋友告訴我們:孩子的教育不能等!來!介紹你們一個書店老闆,跟她聊聊!結果那天,書店老闆就直接為我們開了一系列共16萬的童書(中英文)+點讀筆,嚇的我老公先趕快把我帶走,因為我當下已經付了訂金🤣
後來我在群組詢問一些高中好友,問問他們對這件事的看法,大家對於16萬也真的驚訝,並告訴我,先緩緩,我們以前在長大也沒有這麼花錢啊!
現在妹子1歲1個月,同齡孩子的媽媽們也會分享,他們的孩子會自己吃飯、會開始走路、會坐在椅子上自己閱讀,我也很詫異,什麼?!我的孩子還在討抱、媽媽餵食、歡顛胡鬧的狀況,其他孩子是已經超前部署了嗎?
說到自己吃飯,我是一個不喜歡家裡髒亂、小孩髒亂的媽媽,所以我目前尚未讓孩子自己用餐,簡單不髒的(像蔬菜水果可以切條狀讓她自己吃的我可以)但像稀飯這種會打翻的我還沒放手!但也不禁在想,是要放手了嗎?!
現在外出,看到有童書販賣,只不過稍微駐足一下,那些童書業務馬上看到獵物般的抓緊妳不放,不時推薦玩具遊戲還有週刊!我最常聽到他們說:媽媽,妳的孩子1歲已經晚太多了,我們很多媽媽都在孩子4個月開始讓他們習慣閱讀!
哈囉!各位媽媽們!妳們真的這麼積極嗎?!
回頭跟老公討論,老公就是一派悠閒的覺得,不用太心急,小孩才1歲啊!
是啊!也沒有發展遲緩也在同齡發展的正常軌道上,我是自己在壓力什麼!!!
加上昨天Cyn傳來現在國小ㄧ二年級的數學、英文、國文考卷,我也真心嚇到,因為那些題目,要我這個年紀逼近40的大人作答,都要看個2-3次!我們現在的孩子,未來到底要面對多大的課業壓力?!
看完考卷題目,我只想把小孩丟到山裡的學校,希望她童年更貼近自然及好好生活🤣🤣🤣(先生表示:媽媽請放鬆,看看我們也這樣長大了!也長得不錯!生活也不差!)
#人妻交換週記 #每週三出刊
#幼小銜接心得放留言處
#幼兒園大班媽媽需要開解
#想輕鬆一點又怕跟不上學校進度
#安排太多有怕他沒有快樂童年
#想聽聽大家怎麼說
公立幼兒園作息表 在 Anita Chen 陳巧茵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芬蘭「以學生為中心」的在線教育: 不只是在家上網課這麼簡單 】
#文長慎入
這篇文章近8千字,有點長,發表於《上海教育》雜誌5月刊。本身我的全職工作是在教育現場,中文寫作其實不是我的強項,只想分享芬蘭教育現場經驗。一個月前的邀稿,幾次的視訊討論和政策解析,我大部分用口語敘述,文丹主筆,竟然有八千字,我也驚嘆文丹強大的文字力量。
寫作此文時,正值芬蘭中小學開展遠程教育的第四周。我們梳理了這四周內芬蘭如何起步做在線教育的戰略部署,從頂層設計、具體措施、線上教學現場、家校協作這四個方面逐一展開。希望這一套「起步動作」能對中國教育者有借鑒義。
2020年3月16日,芬蘭國家總理桑娜·馬林(Sanna Marin )宣佈整個國家進入緊急狀態:關閉所有公共場所,關閉邊境,關閉學校。
消息一出,整個社會進入了新的運作模式。就教育而言,從孩子到大學生,全部需要在線上課,這對哪怕是全球素質最高的芬蘭教師來說,也是前所未有的。
「對芬蘭基礎教育而言,傳統網課與它背道而馳。」赫爾辛基大學附屬學校的教師首先站出來質疑,讓小學生天天在家上網課的荒謬。
為什麼芬蘭教師是這個反應?
因為傳統網課,特別是教師一言堂式的網課,它的核心是知識傳授。它把教師放在教學的中心地位,是主導者;把學生放在聽從的地位,是被動接受者。
而芬蘭基礎教育之所以在21世紀領跑全球,是它把學生放在學習的中心地位,學生是主動學習者,是知識的創造者和體驗者,教師只是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這個過程不僅看重知識學習,同樣看重學習過程、學習體驗以及在過程中發展出來的軟實力。
如果芬蘭遠程教育,要走傳統網課的路線,那它就變成只看重知識傳播的網上課程。與其他國家的教育無異。
如果芬蘭遠程教育,走的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法路線,那它仍然保留了自己的優勢和本質。堅持自己的本色,或許在未來的遠程教育領域,仍然能夠獨樹一幟。
疫情之下,芬蘭學校和教師被逼到了選擇的十字路口。
到底怎麼走?本文兩位作者作為芬蘭教育界的親歷者,試從芬蘭「停課不停學」政策的頂層設計、具體措施、線上教學現場、家校協作這四個方面逐一分析,揭開芬蘭給遠程教育下了怎樣的定義。
【分層部署的頂層設計】
隨著芬蘭國家總理桑娜·馬林對全國防疫措施的部署,作為教育政策執行者的芬蘭國家教育委員,3月16日當天就發文部署全國教師如何開展遠程教育。可謂非常及時。
一起來看這些措施:
1)3月18日起,關閉所有學校,從小學、中學到大學全部進行遠程教育;
2)幼兒園和學前班繼續開放,但鼓勵家長能在家帶娃就不要送去;
3)1-3年學生可以正常上課;
4)義務教育十年級學生可以正常上課;
5)特殊教育的孩子可以正常上課;
6)需要芬蘭語課程的移民孩子可以上課。
可以看出,芬蘭政府在做決策時不是一刀切,不是整齊劃一僅一個動作。他們依然是把學生的具體情況和長遠利益放在首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和應對。接下來,我們來看這套「組合拳」如何解決不同群體的需求:
第一大群體:要畢業的高三學生,政府緊急處理春季高考。芬蘭之所以選在3月16號這個時間點官宣,是因為此時芬蘭春季高考已經提前被壓縮進入尾聲,不提前進入停課、封城、封國,是不能讓疫情耽誤這屆高三學生畢業和今年大學錄取。
芬蘭一年有兩次高考:一次是3月份的春季高考,一次是9月份的秋季高考。歷年,每到二月初的時候,芬蘭高三學生已經結課,接下來是長長的假期,同時也是長長的備考期,所有學生回家自學、備考。他們可以參加3月份的春季高考,如果覺得自己沒準備好,可以參加9月份的秋季高考。
與中國高考不同,芬蘭考生一次只考一門,但是一門要持續考6個小時。從早上9點一直到下午3點。考生帶著午飯坐在考場里,可以在考場吃飯,邊吃邊考,度過「漫長」的一天。
另外一點與中國不同的是,芬蘭高考一共四門。除了母語(芬蘭官方語言是芬蘭和瑞典語)必考之外,其餘三門,學生可以自由挑選。其餘三門的選擇,非常豐富:有第二官方語言、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地理、哲學、心理學、社會學、宗教倫理學、生理衛生、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意大利語等20多門課。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預期的大學專業方向,選擇高考的考試科目。
定下考試科目後,並不像中國那樣一天考兩門,集中三天完成。芬蘭的做法是:這20多門課,每天只安排一個科目。這樣學生是隔幾天考一門,每個人結束高考的時間不同。這就是為什麼芬蘭高考一考就是一個多月的原因。
疫情之下,芬蘭政府果斷決策,將高考流程壓縮。由之前的一個月左右壓縮到2周內完成。
第二大群體:有些孩子並不適合遠程教育,要讓他們可以繼續上學。從國家層面看,芬蘭政府在做決策時真的是充分考慮到不同群體、不同年齡段學生的需求,於是安排不適合遠程教育的孩子可以繼續上課。這些群體包括:1)幼兒園和學前班的孩子;2)小學1-3年級的孩子;3)特殊教育的孩子;4)需要芬蘭語課程的移民孩子;以及5)義務教育的十年級的孩子。
比如幼兒園的孩子太小,一天的屏幕時間不宜超過1小時。那幼兒園可以照常上課,這樣醫護人員的孩子也有地方可以上學。同時也給家長自主權、選擇權,幼兒園照開,來不來讓家長決定。這背後還有一個考慮,是芬蘭幼兒園內是按小組分班,0-3歲師生配比是1:4,3-5歲師生配比是1:8,教室內人員聚集人數相對較少。
再看小學1-3年的孩子。他們平時只上半天課,每天基本12點、1點左右放學,下午半天要麼是學校托管,要麼去興趣班。平時他們上課可能連課本都沒有,因為一些芬蘭學校不給低年級的孩子發課本,他們覺得這一學段的重點是學生習慣和品格培養,學習動機的激發,以及鼓勵孩子社會化學習,而課本不是學習的必需品。這些孩子很難適應一夜之間所有科目都搬上了屏幕。
再比如有特殊需求的孩子。可能是那些接受特殊教育的孩子,他們對資源的要求很高,在家裡很難操作。也可能是需要芬蘭語課程的移民孩子,他們剛來芬蘭,平時所在學校會給這些孩子安排特殊的語言班,幫助他們融入。現在他們連芬蘭語都聽不懂,怎麼讓芬蘭教師給他們在線上課。
需要指出的是,芬蘭政府讓這些孩子可以正常去上學,並不是鼓勵家長這麼做。為了安全和健康,當局是希望家長有條件的話就讓孩子在家學習,沒條件的話也讓孩子有學校可去。這無疑給了家長很大的自主權和選擇權。
芬蘭政府在做的,是在維護每個孩子受教育權前提下,站在好的教育視角下做決策。至於家長在健康權和教育權中間怎麼選,政府完全是把這個決策權給了家長。
第三大群體:讓適合遠程教育的學生「雲上學」。這樣從四年級起,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學生全部「停課不停學」。
可貴的是,芬蘭教育領導者給一線教師和學生兩天時間準備。政策出來後,不是立即執行,而是讓教師和孩子有個過渡,比如給學生配備電子設備,讓學生把學校里的課本、學習用品帶回來;也讓老師有一定時間熟悉線上操作,並跟學生當面講清楚遠程教育需要注意的事項。
下面,具體介紹芬蘭如何部署遠程教育措施。
【芬蘭遠程教育的部署措施】
相較於學校教育,遠程只是物理空間上的轉變。這是芬蘭開展遠程教育的核心原則。
如果芬蘭在遠程教育中丟失了自己的教育優勢——比如教育公平、學生的自主權、學會學習、關注學生幸福感、對學生的個性化輔導等要素,而僅僅是一股腦兒學習大量知識,那「所謂第一」的頭銜便保不住。
事實上,在疫情衝擊下,芬蘭教育就是從以上這幾方面著手,確保孩子在家上網課不只是聽聽知識點這麼簡單,而是更看重非知識性教學的部署和支持,以確保基礎教育繼續在線上做到公平、高質、關注弱勢學生及學生的整體發展。以下幾個角度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芬蘭政府的著手點:
首先,學習材料。芬蘭政府第一時間規定所有基礎教育的教科書、其他學習材料和工具必須對學生免費。因為基礎教育是免費教育,是每個學生的基本權利,無論學生在哪裡,必須讓學生公平獲得學習資源。比如出版社提供免費的電子課本、科技公司提供免費的學習平台和內容。
其次,教學設備。相對於其他國家,芬蘭在遠程教育方面有一定優勢。比如全國性的硬件設備完善,網絡普及率很高。在2010年7月1日,芬蘭已經將上網列為基本人權,明文規定最低上網速度。芬蘭已有約95%人口可以上網,屬全球互聯網最普及的國家之一。
「雲上學」同樣給芬蘭教育帶來挑戰。這麼多年來,芬蘭教育一直在做的努力是不問學生出身,所有孩子都可以享受到一樣高質量的教育。現在孩子要呆在家裡上課,勢必強化家庭經濟背景對孩子學業成績的作用。比如,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沒有設備可用。據2018年的調查,平均每個芬蘭家庭里有3個以上可以連結網絡的電子設備。由於爸媽也要在家「雲辦公」,如果家裡有兩三個孩子,設備遠遠不夠用。
為了讓所有孩子都能平等的「停課不停學」,芬蘭政府帶頭解決孩子的電子設備:
先是要求學校的電子設備外借,允許學生帶回家用。芬蘭一決定停課,學校立即和家長聯繫,調查多少家庭需要電子設備,學校馬上出借電子設備和充電器。
芬蘭總統更是第一個站出來呼籲科技公司捐出不用的電子設備,給基礎教育的孩子用。
緊接著,芬蘭國家教育委員會官方發文:請求公司將不必要的計算機捐贈給青少年進行遠程學習。
目標只有一個:所有芬蘭孩子可以平等接受在線教育。
此外,對於孩子是否可以使用手機上課,芬蘭國家教育委員會也做了規定。15歲以下的孩子,由監護人決定孩子是使用他們的移動設備還是家中其他設備進行遠程學習。15歲以上的人基本上可以自己決定,是使用移動設備還是家用其他設備進行遠程學習。
學習材料和設備都有了,接下來就是教師在線怎麼教。所幸,高質量的師資隊伍是芬蘭的另一大優勢,他們能相對快速地找到合適的教學方法。
第三,在線教學方法。如上所述,在應對遠程教育的教學時,芬蘭的定位並不是將教師轉變為18線的「播主」,因為那樣更多是在傳播知識。在芬蘭教育政策者看來,屏幕之外的學生能力培養才是最重要的學習內容。因而,在應對遠程教育時,芬蘭這邊更像是打了一套組合拳,從給學生自主權、組織小組合作、強化學生評估方式等等各個方面入手。出台的政策指導具體如下——
用小組合作開展在線教育,培養學生技能。芬蘭學生在一天和一周中,所在的在線小組可能會有所不同。這是因為教師用異質化分組的方式讓學生結隊:一方面鼓勵學生開展同伴學習,在群組中雲互動、共享信息、實時通話;另一方面培養學生在團隊中的溝通、協作和批判性思維能力。
用差異化教學開展在線個性教育和輔導。芬蘭教育部門繼續鼓勵教師在可能情況下,把學生的特殊需求放在日常交流、工作安排和遠程教學中。比如在線個性化輔導、獨立的作業等等。
用獨立學習的方式培養學生的自主權。在進入遠程教育的前兩周內,芬蘭並沒有急著讓教師成為「18線主播」,而是通過家校互通系統(Wilma)用文字、語音方式給學生佈置作業,讓學生適應在家獨立學習,這其實是在保護學生在學校培養出來的自主權。老師把任務發給學生,至於學生什麼時間做、用什麼方法做,學生自己可以選擇,並不是讓所有學生統一時間盯著屏幕。
用反饋和評估帶動在線教學。在芬蘭學校有個說法:「反饋是給孩子的禮物。」意思是說,在日常教學中芬蘭教師很喜歡給孩子及時反饋和過程性評價,肯定學生的優勢、鼓勵學生挑戰困難、給出改進意見。用反饋代替考試,用評估學習過程代替評價學生,這是芬蘭教育的閃光點,即使轉移線上也沒有丟掉。
另外,芬蘭政府考慮到在特殊情況面前,在線教育可能偏離《基礎教育法》中規定的課時數和教學量。所以芬蘭國家教育委員會給出的指導意見是:教學量和課時數可以減化,但是教學、學習和評估必須以課綱中設定的橫貫能力目標為導向。知識可以少學,但能力培養不能停。
以上這些做法,是要打破遠程教育「以資源為中心」開展教學,停留在蒐集、閱讀各種資料或是在不同平台切換的模式,芬蘭要做的是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在線教育,讓學生的聲音被聽到、讓學生主導學習內容、讓學生在合作中學習知識和能力。
不過,從頂層設計到一線教學,中間還有一道鴻溝要走。並不是所有芬蘭教師都能一開始就得心應手去應對。赫爾辛基大學教育心理學教授、芬蘭現象教學第一人科斯蒂·龍卡提醒:「芬蘭一線教師有自身優勢,也面臨挑戰。」
那我們就把鏡頭投放在芬蘭教師身上,看他們真實的線上教學。
【一線教師的在線教學現場】
赫爾辛基國際學校的科技資訊總監陳巧茵講述:「遠程學習很難以相同的方式重建學生之間以及師生之間自然發生的、寶貴的、及時的社會互動。老師們必須找到新的方法來提供及時的、具體的反饋意見,以支持學生的成長和學習。照顧學生的差異是我們教學重點之一,同時也是難點之一。要解決這些問題,遠程學習的平台選擇甚為重要。」
這個過程也是有方法的。
一是分階段性目標,循序漸進開展。
回到觀察芬蘭公立學校第一周停課,教師和學校還是處於一個慌亂的狀態,學校忙於確認所有家長的電子郵件和電話,保持資訊傳達。芬蘭教育系統獨有的全國性家校互通平台Wilma,這個時候發揮了巨大作用。它變成一個家校聯繫、學生學習進度溝通、作業指派、反饋學習情況等一站式平台。
此時,芬蘭教師們一方面要確定手邊有所有的教學資源,能夠在家工作的電子設備,也要確定每一個孩子在家是否有安靜的學習環境,穩定的網絡,所需的電子設備和家長支援。
停課第一周,基本停留在指配任務階段。芬蘭老師們透過和家長聯繫分配閱讀、數學、工作表和學習網站,也有指定戶外活動時間,美術、音樂創作、體育課都持續進行。
停課第二周,老師們各自透過個人熟悉的在線平台(比如Skype,FaceTime,Google Classroom)開始和孩子們做一對一或是小組互動。這個階段,芬蘭教師希望能更多地和學生連結,開始制定《遠程學習規範》——保持固定的作息時間,早睡早起和制定線上學習禮儀,準時上線,穿著合宜,準備好學習所需紙筆課本等。一連線,芬蘭老師是先開視頻但不開音頻,讓彼此可以看見。
停課第三周,芬蘭老師開始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希望為學生提供新的機會,讓學生以真實、有意義的方式學習。比如:
如何幫助學生處理由於緊急情況/危機而產生的煩惱、恐懼或孤立感?
作為教師,我可以幫助學生發展的最重要的知識和技能是什麼?該如何幫助學生建立自己的理解力?
這次緊急事件/危機給人們帶來了哪些真正的學習機會?這種情況給學生的好奇心和內在動力是否帶來其他新的可能性?
不同類型的學習者需要不同的支持和指導,該如何設計滿足他們需求的學習體驗?
教師如何以有意義的方式評估學生的學習情況?
最終,芬蘭老師們在熟悉學生需求和參考各大學習平台後,鎖定Teams和Zoom這兩個平台的分組功能能讓他們照顧差異,給不同小組指派不同任務、不同的討論和對話、或是大班教學。
二是抓重點,教學內容可以減半。
芬蘭老師們在制定課表時有許多考量。孩子上線時間、互動時間、思考時間、做研究時間和創作時間,統統都得考慮。教師之間達成一個共識:知識傳授部分,老師可以事先做好筆記或是短視頻,實際上線時間則鼓勵參與、社交互動和反饋。
於是在芬蘭學校內出現了兩種在線教學方案:
第一種,有些學校按照原本的課表時間上課,只是上線時間為一半,剩下一半讓孩子獨立學習。比如一節數學課45分鐘,線上學習只有20分鐘,另外25分鐘讓學生自主學習。
第二種,有些學校將所有學習移到早上,下午讓孩子和家庭自由安排。這種做法同樣是一節課只用一半時間在線教學,另外一半時間用來上另外一門課,最終實現半天上完全天的課,下午讓孩子自主學習。
各種不同做法,但是共通點是:芬蘭教育者理解遠程學習不能簡單地複製和平時一樣的學習體驗和跟隨原本的課表。老師同樣理解在家學習必然少了教師的及時指導、幫助和反饋,效率會低於學校,所以所有作業和任務都做調整、簡化。
即使一半時間線上教學,教師在線時也要盡量做到簡單、清晰,給學生時間和篇幅限制。例如,製作兩分鐘的音頻和筆記,讓學生學習自主管理時間。如果需要詳細解說,老師們通常就錄視屏解釋或是線上溝通。課表減半的另一個作用是,多出來的時間可以讓學生自主學習,讓教師開展個性化輔導和解答。
這樣屏幕兩端,一邊是學生在家上學,一邊是教師遠程辦公。那芬蘭學校管理層在抓什麼?答案是師生幸福感。
三是關注屏幕背後師生的幸福感。
教育管理者希望在動態中追蹤師生的在線教學感受和能力,進而不斷調整教學策略。一些芬蘭學校每週末會做問卷調查。請學生、家長、老師們反饋他們的工作量、情緒起伏、學習偏好和個人進度。
在這個過程中,師生的幸福感、情感起伏和社交需求得到了極大關注。
比如關注教師幸福感。芬蘭很多學校組織教師開展星期五在線咖啡(Friday Online Coffee)。忙碌了一周的教師,可以打開視頻,端起一杯咖啡,在線和同事們聊聊這一周的艱辛、挑戰或收穫,相互鼓勵、相互支持。
比如學生的社交情感化技能得到發展。在線學習無疑挑戰學校存在的必要性。為什麼要去學校?因為學習具有強烈的社交性。所以,芬蘭在線教育強調要有人、有臉,有人際互動。把學生分組,也是鼓勵他們可以在團隊中加強溝通技能、互動技能和情感化能力。
即使是不同步的學習 (asynchronous) ,老師在設計上也鼓勵互動。例如對於一個課題回答,學生除了自己作答,也要去看其他同學的解答、去評論、去給反饋。
老師在佈置作業時也要賦予同理心。合理的份量,鼓勵學生平衡螢幕前時間和線下時間,創造時間和機會讓他們和家人相處和對話。
同時,芬蘭學校繼續開展主題性課程,讓學生在做中學、在玩中學增強遠程教育的豐富性。比如家庭經濟課、手工課、音樂課、戲劇表演、體育課等繼續開展,只不過場景變成了家裡。這也表明芬蘭的遠程教育遠遠不止是上網課,對芬蘭孩子而言,在生活環境中學習、在大自然中學習早已習慣。
當然,這需要家長的支持。
【家校合作:父母不是孩子的第二位教師】
3月26日,芬蘭「停課不停學」的第二周,國家教育委員會負責人奧利·佩卡·海諾寧(Olli-Pekka Heinonen)公開表示:「沒錯,孩子遠程教育需要家長的幫助,但是家長們請注意:遠程教育不是在家上學(Home school/teaching)。希望你們不要成為孩子的第二位教師,教學和給孩子輔導仍然是教師的職責。希望你們能讓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學習。」這便給全芬蘭的家長定調。
難道說芬蘭家長只能作為旁觀者,眼看著孩子掙扎、混亂嗎?自然不是。
芬蘭萬塔市教師撒寧·維塔寧(Sanni Virtanen)在芬蘭權威媒體《赫爾辛基日報》的文章受到了芬蘭教師和家長的廣泛認同:「遠程教育不同於家庭學校。家長們不需要懂數學、物理、英語,孩子遇到學習問題,請第一時間找教師輔導。家長一定要明確自己的角色,是在生活方面提供支持,比如跟孩子一起製作日程表,幫助他們飲食、休息、運動。」
芬蘭家長協會會長(Ulla Siimes)同樣提醒家長在新模式下千萬不要忘了身份:「教師和家長的角色劃分需要明確。組織教學的責任在老師,給孩子安全、舒適學習環境的責任在家長。」
給孩子提供健康飲食和舒適學習環境、幫助孩子合理安排學習時間和休息時間,以及督促孩子每天運動和戶外活動。這些就是芬蘭家長目前在做的。
相較於亞洲文化里鼓勵家長多參與孩子學習、多輔導孩子功課。芬蘭在做的其實是「少」,讓家長少插手教學、少插手孩子的功課管理。
芬蘭相信這種「少」一樣能收穫「多」的效果,因為一個人不可能成為另一個人的學習動機。
說到底,芬蘭中央政府「停課不停學」政策一出來後,芬蘭教育部負責頂層設計,芬蘭國家教育委員會負責部署遠程教育的具體措施,一線教師在摸索中開展線上教學,加上家長從旁協助。這是一個系統工程,也是各方各司其職、通力合作的過程。
以上也只是芬蘭中小學遠程教育的起步動作。至於最終能形成怎樣的格局,還得交給時間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