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公民議題有哪些2022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公民議題有哪些2022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公民議題有哪些2022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4萬的網紅柯建銘,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修憲工程春節後啟動 柯建銘:絕不走極端】 中央社/記者溫貴香、王揚宇報導 力拚2022憲改公投綁大選,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今天表示,春節連假過後將啟動修憲工程,會負責任提出黨版修憲案,並強調任何題目都可以談且都會去思考,但民進黨絕不會走極端。 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柯建銘受訪表示,修憲應由總統蔡英...
公民議題有哪些2022 在 柯建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修憲工程春節後啟動 柯建銘:絕不走極端】
中央社/記者溫貴香、王揚宇報導
力拚2022憲改公投綁大選,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今天表示,春節連假過後將啟動修憲工程,會負責任提出黨版修憲案,並強調任何題目都可以談且都會去思考,但民進黨絕不會走極端。
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柯建銘受訪表示,修憲應由總統蔡英文 Tsai Ing-wen主導,涉及國家政府體制的建立,這是總統無法迴避的責任,總統也不會迴避,要尊重由總統主導。民進黨是執政黨,要主導國會修憲。
他說,2019年12月的美麗島事件40周年、世界人權日,立法院會三讀通過監察院國家人權委員會組織法,監察院下設國家人權委員會,由監察院長擔任主任委員。同時,修正通過考試院組織法部分條文,考試委員名額從19人改為7人至9人,考試院長、副院長及考試委員任期從6年改為4年,與總統任期一致。
柯建銘說,18歲公民權已是普世價值,過去民進黨一直強烈主張,自創黨以來,民進黨中央從來沒有停止過修憲的討論,這次也是一樣;民進黨執政必須尊重由總統主導修憲,包括中央政府體制、五權變三權、不分區席次票票不等值、閣揆同意權等,民進黨一定會提出一個版本。
柯建銘表示,修憲必須要有黨版,哪些問題可能會成功,哪些問題屬於理念闡述,都必須仔細評估,最後一定會有黨版。他強調,修憲提案沒有併大選絕對不會成功,即使併大選要成功闖關,也必須朝野有高度共識,否則會一事無成。
他表示,修憲提案要併2022年直轄市暨縣市長選舉,必須先往回推算,約大選日9個月前要送出修憲提案;因為修憲提案必須先公告半年加上3個月後投票,總計需9個月時間,前置作業又包括何時開公聽會、要拋出什麼議題等,必須先行設定期程。
至於修憲併2022年大選時間是否太趕,柯建銘表示,「不會」,修憲案若不併2022年大選根本是自殺式修憲,下修18歲公民權的修憲案,若做民調並不是壓倒性的勝利,必須各政黨高度動員與合作才有可能超過965萬票,這絕對不是朝野政黨比賽搶功勞、爭功諉過的題目。
柯建銘表示,這次修憲有很多題目,不管是個別立委提案或民間團體倡議,例如環境權、人權入憲、勞動權等,都可以談且都會去思考;另涉及變更領土、國號等敏感性議題,民進黨不會走極端,因為面對世界大變局,兩岸局勢多變,不能有任何挑釁。
他表示,965萬票是高門檻,修憲不能變成政治舞台表演,把修憲意義破壞掉;2月16日春節過後要開始進行,包括設定議題、舉辦公聽會,民進黨有一定的步驟。
民進黨立法院黨團修憲小組由柯建銘親自領軍並設有雙召委機制,由資深立委管碧玲 (kuanbiling)、具法律專業背景立委周春米 立委,在總統主導下,府院黨加上黨團協力共同推動;總統府則由副秘書長李俊俋、民進黨秘書長林錫耀、行政院政務委員羅秉成,加上立法院黨團三長,最後提出黨版修憲案。
柯建銘表示,2022年若18歲公民權修憲案沒有通過,這說不過去,這是「我們這一代政治人物的責任」,因為過關是高門檻,朝野必須高度動員。
憲法增修條文第12條規定,「憲法之修改,須經立法院立法委員1/4之提議,3/4之出席,及出席委員3/4之決議,提出憲法修正案,並於公告半年後,經中華民國自由地區選舉人投票複決,有效同意票過選舉人總額之半數,即通過之。」換句話說,以2020年總統大選的選舉人數換算,要超過965萬票才算通過,外界視為超高門檻。(編輯:林克倫)1100216
#蔡英文 #管碧玲 #周春米 #李俊俋 #林錫耀 #羅秉成
—————
新聞連結:
https://www.cna.com.tw/news/aipl/202102160075.aspx
公民議題有哪些2022 在 吳佩蓉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韓趙結盟 出師未捷
罷捷投票落幕,中選會的細部數據尚未出爐,先分享初步心得與看法。
😱一年內,挺韓勢力直接砍半
眾所皆知,挺韓民眾連署罷捷的主因是,黃捷曾在議場質詢時大翻白眼,讓韓國瑜顏面盡失。在韓遭罷免後,他的支持者將這股怨氣轉化為提案罷免多位民代的動力,高雄第一個通過二階連署,進入投票階段的便是罷捷案。
伴隨韓流崛起,#三山造勢 曾是挺韓民眾津津樂道的成功標的,不過,即便韓國瑜落跑去選總統,韓在鳳山的得票數,從2018年底的11萬8466票,降至2020年初的8萬2432票,跌幅約莫3成。到了去年中的罷韓投票,不同意只有3062票,同意則高達11萬7795票。當然,韓市府的策略是刻意低調,意圖降溫,並呼籲支持者別投票,從不同意票數,難以看出挺韓勢力究竟剩下多少。
罷捷團體的策動者雖非嫡系韓家軍,然而,在通過二階連署後,挺韓各方勢力集結,連韓的心腹 #曹桓榮 也加入,儘管曾任民政局長,但他既無基層樁腳,也沒有組織動員的號召力,最後催出5萬5394張罷捷同意票。以小窺大,此役韓粉傾巢而出,外加國民黨組織動員與被若干議題驅動的民眾,對比市長當選時所囊獲票數,大幅流失了53%,也比國民黨在2020年初政黨票7萬1332張還少。亦即, #韓流勢力銳減,#也不再大於國民黨。
先前的分析文曾提到,預期罷捷案不會順利通過,不過,在罷王投票過關後,情勢急轉直下,罷捷團體士氣大振,雙方自此進入熱戰,相互叫陣。黃捷選擇正面迎戰,但是該如何應戰,卻看不出其具體的策略,在退出時力後,少了所屬政黨的奧援,單兵作戰,處境危急,在友軍陸續馳援後,不論是陸戰或空戰,氣勢和戰力均明顯壓過罷捷方。
🤔黃捷與綠營民代間的矛盾隱現
即便有票源遭侵蝕的隱憂,鳳山的綠營民代,近兩周來陪同黃捷站路口、掃街,情義相挺,不同意票數6萬5258張,大約是小英2020年得票數13萬8172張的47%。2020年時力也推出自己的立委參選人陳惠敏,得票數1萬7466張,民進黨許智傑獲得11萬4998張,許票數的47%是5萬4049張。粗略推估,不同意票數中,可能有近萬票來自於2018年投票給黃捷的時力支持者。
黃捷在2018年便拿下1萬8420票,略高於2020年時力政黨票1萬7594張與陳惠敏立委得票數1萬7466張,可見黃捷能夠吸納更多的淺綠票或中間選票。不過離開時力後,基礎票恐怕會流失泰半,即便能吸到淺綠的票,能否補足失去的部份,有待後續觀察。
黃捷因為罷免案令其知名度竄升,甚至謠傳將取代許智傑競逐2024的立委寶座,從罷捷投票的結果,這項傳言恐怕不攻自破,除了入黨未滿兩年沒有參選公職資格的限制外,友好黨派此役前來支援,特別是許智傑賣力拉票的表現,綠營支持者全看見眼裡,黃捷的基層實力尚弱,加上欠下大筆人情債,要在三年後取代許,難如登天。
黃捷是不是罷捷案最大的贏家?部分是!不論是知名度、聲量、選戰經驗、人脈等,都有所斬獲。現任民進黨籍議員難免擔憂,深怕票源流失,一去不復返,在動員力道上有所節制,此乃人之常情。綠營支持者出來投票挺捷,不全然是認同黃捷的問政表現,甚至有不少人是擔心韓流再起,故藉此役壓制,明年也未必會轉投黃捷。倒是,若以外型、年紀以及學經歷論之,黃捷比起現任綠營民代,略具優勢,如果未來一年多能在問政上多所表現,保持熱度,的確會搶走綠營若干的游離票。
最大贏家是誰?罷免案與例行性的選舉投票差異是,罷免必須先由一定人數的公民連署才能成案,推動連署者掌握了有特定投票意向者的個資,換言之,他不但知道同溫層在哪裡,透過投票結果,還能得悉哪些里或社區是潛在開發熱區,未來可以接觸或進駐,在下一場選戰尋求支持。
罷捷團體在激化對立後,獲得5萬5394張同意票,比起二階連署人數4萬1683份,合格數3萬498份,超出1.5萬〜2萬張。藍營4位現任議員中,鄭安秝得票數最低,1萬9085票。罷捷同意票是鄭得票數的2.9倍,罷捷團體要角若挾這波聲勢與成績,競逐2022年議員選戰,現任者將會面臨嚴峻挑戰,其中,劉德林與罷捷發言人同出於黃國山系統,劉是否願意提前交棒,目前仍未明朗。
短短半年,高雄歷經了兩場罷免和一場補選,從中可看出政黨或政治人物勢力的消長,民意如流水,但頻繁進行政治動員,刺激對立,對於市政推動是極為不利的。接下來,可能還有其他的罷免案,部分人士藉由此一途徑,欲除去看不順眼的民代,順便累積自己的政治能量或參選機會,個資被掌握事小,市庫不斷失血也還好,更可悲的是,造成藍綠雙方對立的源頭早已圖謀自己未來的政治大業,意圖掌握黨中央,為自己重出江湖暖身,人家早想忘了高雄這個傷心地,偏偏他的支持者還在高雄,這個曾讓他崛起、對其有恩的城市,繼續挑起仇恨,為他積累更多仇恨值與樹敵無數,這不叫扯後腿,甚麼叫扯後腿呢?是不是!
繼續罷,繼續鬧,高雄人對韓國瑜的壞印象,將從此牢牢印記。
#黃捷
#罷捷
#韓國瑜
#韓趙結盟
公民議題有哪些2022 在 BennyLeung.com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粵港澳大灣區:「歐盟式融合」、「邊緣化」與「被規劃」的爭議 - 李翰文
中國國務院日前發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後,廣東、香港和澳門三地政府在香港舉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宣講會」,三地政府首長和北京政府官員在會上先後發言,分別都表示會支持大灣區發展。
除了香港和澳門,大灣區還覆蓋包括廣州、深圳、佛山、東莞、惠州、中山、珠海、江門和肇慶等廣東省多個城市組成的城市群。國務院的規劃綱要指出,大灣區的發展主要是讓區內城市互補優勢,也提出大灣區內各個城市負責的角色。
各方對計劃有不同的看法。一些意見認為,綱要的內容沒有提出具體實行的方案,而宣講會也沒有對計劃作出詳細說明,顯示各方官員要克服粵港澳三地不同體制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支持的意見指出,這個綱要只是要指出「大方向」,具體的措施要各方稍後討論確定。
香港社會也有一些聲音批評,這個綱要指明香港的發展方向,這種做法等於香港「被規劃」。另外一些意見憂慮,香港會在大灣區的發展中失去獨特性,長遠來說角色會被「矮化」。
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在周四(2月21日)的宣講會中表示,香港會不遺餘力推動大灣區的發展,計劃也不會牴觸一國兩制,而是「豐富『一國兩制』的內涵」。廣東省省長馬興瑞就表示會出動「全省之力」,與港澳做好大灣區建設。
另外, 澳門特首崔世安就表示,澳門正不斷充實它中葡雙語人才發展基地等優勢,使大灣區成為「一帶一路」的重要支撐。
巴西駐香港總領事塔拉戈(Piragibe Tarrago)出席宣講會後接受BBC中文訪問時說,他認為大灣區的發展對中國與巴西的關係會有正面影響,他又指如果大灣區的計劃成功,可以為巴西產品提供更大的市場。
他同時認為,目前需要觀望計劃會否有「實質達成的結果」。
一家總部設在香港的房地產發展公司的融資總監趙慧接受BBC中文時表示,她出席宣講會是為了了解當局對大灣區房地產方面的政策,發掘商機。
被問及她是否認為目前公布的資料欠缺具體措施時,她認為這個政策必須先推行框架,然後才會深化,因此「完全不用擔心」。
《規劃綱要》有哪些重點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詳細列出中國南方包括香港和澳門等多個城市聯合發展的計劃,目標是到2022年的時候令這個地區「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到2035年形成一個「以創新為主要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綱要其中一個重點,是說明大灣區中,香港、澳門、廣州和深圳四個「中心城市」各自的角色:
- 香港:鞏固和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 樞紐地位,強化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地位
- 澳門: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
- 廣州:全面增強國際商貿中心、綜合交通樞紐功能,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著力建設國際大都市
- 深圳:發揮作為經濟特區、全國性經濟中心城市和國家創新型城市的引領作用。
另外,綱要提出推動各地在教育、就業、基建和通訊等方面的整合,包括在廣東建立港澳子弟學校、容許港澳居民中的中國公民在中國大陸國有企業工作,也研究讓這些人報考中國大陸公務員,促進各地交流。
中國官方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張燕生接受香港《明報》專訪時指出,大灣區城市誰主導哪些領域,主要看各個城市的能力。「比如金融,全球優勢在香港,創新全球優勢在深圳,陶瓷製造業在佛山,看主導的是什麼。」
雖然規劃綱要強調要促進廣東、香港和澳門居民之間流通,張燕生指出北京政府過去制定中國大陸居民來往港澳的政策時考慮得不夠好,大陸客大規模訪問港澳令當地市民產生巨大反彈。他認為從這角度說,北京政府要在通關便利方面有所約束,「一點一點探索前行」。
「中國內部的歐盟」
中國官方《人民日報》海外版旗下的微信公眾號「俠客島」引述中國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席鄭永年指,大灣區計劃可以協助區內城市突破產業單一的問題。他舉例說,香港有很多新技術,卻沒有市場,而鄰近的珠三角地區有龐大的市場,技術卻不如香港。
他在訪問中以歐盟為例子,指出歐盟由不同國家組成,成員國之間的資源仍然可以頻繁流動。歐盟目前面對的問題,是因為它沒有超越主權政府的實體組織從中協調。而大灣區的城市都屬中國,有中央政府從中協調,令它可以仿效歐盟的「高標凖、好做法」,又避免歐盟缺乏協調產生的弊病。
但經濟學人智庫(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中國經濟分析師蘇月形容,國務院發出的《規劃綱要》內容模糊,認為這顯示官員要達成計劃的目標十分困難。她接受BBC中文訪問時補充,綱要沒有解釋在「一國兩制」的框架下,如何解決香港、澳門和中國大陸之間的監管差異。
她認為周四的宣講會沒有為大灣區計劃提供更具體的說明,而更多是像一種「表決心」的會議,讓各方表明會支持這個計劃,「但是並沒有就這個規劃本身的內容點出一些細節」。
香港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教授沈建法認為,綱要並不是要具體規定要做甚麼東西,而只是提出一個大體的方向,讓各個城市之間合作,「提高我們這個區的發展水平」。
他接受BBC中文訪問時指出,具體的每個措施要大灣區內城市之間討論。
「例如香港和深圳之間有甚麼事情要做,最後決定怎麼做,還是需要兩家來談這個東西。」
「所以我相信不可能說規劃裏邊有很多具體的東西出來,因為這是做規劃的階段,只能是總體的方向。」
蘇月認為,各地政府之後會從最容易、對雙方都有利的方面入手討論合作,例如放寬香港和澳門商業服務等方面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的措施。
「三地政府它們互相之間的討論,會從最容易的議題入手,然後越後越難,去到最難的部份,就是如何解決一國兩制框架下監管差異的問題,會遇到非常多的堵力。」
香港「被規劃」
中國政府早在2017年第12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上,就已經提出要加強香港、澳門和中國大陸地區之間的合作。
香港中文大學一份去年發表的民意調查顯示,差不多有70%的受訪者聽說過這個計劃,但超過一半受訪者認為香港人在大灣區內城市發展的優勢「很少」或「完全沒有」。
大綱沒有給出詳細的實行措施或時間表,但它已經引起香港各方的意見,擔心計劃會令香港失去它的獨特性,也影響它在「一國兩制」框架內的自主性。
泛民主派政黨民主黨主席胡志偉形容,香港政府在大灣區長遠難以成為有競爭力的城市,反而「事事配合」,這會影響香港社會的長遠利益。同屬泛民主派的公民黨主席楊岳橋認為,大灣區的計劃會令城市間有更多的資源和人才爭奪,但香港政府卻未有提出具體方案挽留人才。
另一方面,香港最大的親北京政黨民建聯表示歡迎大灣區的規劃綱要,希望香港政府爭取讓港人在就業、教育和醫療等方面,在大灣區城市都可以享有與中國大陸居民一樣的福利。而另一個親北京政黨經民聯就呼籲,香港政府在現有的機制上更積極回應大灣區的發展。
原文:BBC中文網
#經濟 #社會 #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