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頭洋立長宮】200904
55F743
北頭洋(Pataran)意思是「巫女之山」,引申為「發祥地」之意。(沒錯,和台北的北投是同一個語源,只是漢字不同)。此處原是平原,因苓仔寮某夜狂風大作,這裡被苓仔寮兩座沙丘的沙土所淹沒,故有「飛沙崙」的地名與故事。
1942年,#吳新榮 醫師在《臺灣文學...
【北頭洋立長宮】200904
55F743
北頭洋(Pataran)意思是「巫女之山」,引申為「發祥地」之意。(沒錯,和台北的北投是同一個語源,只是漢字不同)。此處原是平原,因苓仔寮某夜狂風大作,這裡被苓仔寮兩座沙丘的沙土所淹沒,故有「飛沙崙」的地名與故事。
1942年,#吳新榮 醫師在《臺灣文學雜誌》中發表〈北頭平埔遺跡〉一文,描述佳里北頭洋地區阿立祖祀壺現象,被視為臺南地區研究報導祀壺現象的濫觴。受到吳新榮報導的吸引,當時日本學者國分直一,隨即拜訪吳新榮並前往北頭洋、新化知母義等地作祀壺調查,並在雜誌《民俗臺灣》陸續發表〈阿立祖巡禮記〉、〈祀壺之村〉等文描述1940年代臺南地區的西拉雅祀壺信仰。
在國分直一所著的〈阿立祖巡禮記〉中,就有對當時北頭洋公廨留下文字及照片。劉斌雄據國分直一所載的照片,轉述蕭壠社公廨的模樣為竹柱草屋、地面以磚瓦為祭壇、上面擺許多壺罐、各罐插一把甘蔗葉,壇前低一層的扁平磚瓦上供檳榔。
現代北頭洋公廨的起源據說於二次大戰後,1946年該地居民楊江山私祀的觀音佛祖降乩指示,把北頭洋楊春連、楊來傑、黃旺朝、楊永上、楊澤龍及楊江山六戶,共番仔寮二戶合計八戶的私人祀奉阿立祖,集中於楊江山家旁搭建的竹樑、竹柱、茅草屋「竹籠仔厝」內合祀。
北頭洋立長宮門口,為吳新榮所撰「一口檳榔祭阿立祖,千壺醇酒念先住民」。
1955年北頭洋公廨改建為現今規模。當年三月,北頭部落協議將各家庭的阿立祖壺整理為一處,並由西拉雅族後裔黃仙景教員委請吳新榮撰寫柱聯。吳新榮受託寫下「一口檳榔祭阿立祖,千壺醇酒念先住民」,橫楣「北頭開基傳蕭壟社」,以便赴農曆三月廿九祭典之用。
而前一篇介紹的慶長宮設立是比立長宮晚的。1969年立長宮重修為現貌。廟身改為水泥鋼筋建築,木樑、木柱,屋頂改為琉璃瓦。公廨三面牆外部改為洗石子,內部則黏貼白色磁磚。祭壇及地面則為磨石子。
北頭洋公廨早年曾有相當完整的祭儀,如吳新榮在1953年發表的〈飛番墓與阿立祖〉一文中曾有記錄。然而隨著時空演變,已逐漸淡忘。在1994年出版的《南瀛平埔誌》中,即提及「舊時的尪姨祭典、牽曲以及嚎海,則早已絕跡不復見了」。當時的祭典為三月廿九日,蕭壠社群子弟將小孩帶至公廨,拜阿立祖為契父、獻上酒和檳榔,取茅草葉結成頸圈,給小孩戴在頭上,不拜契的子弟則以檳榔、酒和粽子祭祀阿立祖,以及罐頭等現代食品,已經相當簡化。
#台南市 #臺南市 #台南 #臺南 #tainan #tainancity #佳里 #蕭壟 #北頭洋 #飛沙崙 #台南景點 #古蹟 #史跡 #historicalsite #建築 #建物 #architecture #北頭洋立長宮 #立長宮 #公廨 #西拉雅族 #蕭壟社 #阿立祖 #arrit #祀壺 #北頭洋慶長宮 #攝影 #撮影 #photography
公廨意思 在 管碧玲 (kuanbili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今天在台南東山吉貝耍部落考察。
吉貝耍的意思是「木棉花道」,這個部落是西拉雅族單一部落人口比例最多的部落。
(木棉花乾燥後熬煮成木棉花茶,第一次看到)
吉貝耍希望被納入「西拉雅國家風景區」而不可得,我接受陳情後,特別請內政委員會召委沈發惠委員安排考察。
在地的小學已經改名為「吉貝耍國小」,小朋友用復育的族語吟唱古調,十分可愛。
族人也在公廨祭拜祖靈,他們用檳榔和米酒敬獻給祖先。
看到了西拉雅族為了正名的種種努力,很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