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八通關古道在哪個國家公園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八通關古道在哪個國家公園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八通關古道在哪個國家公園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八通關古道在哪個國家公園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1萬的網紅漫步在雲端的阿里山,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四季螢光-台18線螢火蟲復育之路微電影6分鐘精華版 恭喜公路總局微電影榮獲「全球電影競賽」、「美國最佳短片競賽影展」、「休士頓影展」等14項大獎 影片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Py-Ra8YQP4 省道台18線,也就是聞名遐邇的阿里山公路,亦稱新中橫...

八通關古道在哪個國家公園 在 ? ? ? ? ✱ 海 外 代 購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5-03 20:37:15

對我們山人來說 有山水森林美景的位置都是放鬆的地方 這次小隊好聽我的話 他們說 領隊說不可以就不可以 我告訴他們石門山事件後 攝影師知道不可以說出指導人站在哪裡這番話 當我們發現這個可愛的又美麗的蕨類叢 大概花了我一兩分鐘時間猶豫要不要進去拍攝 第一 這有毒蛇 第二 下方的土石是否穩固 第三 會...

八通關古道在哪個國家公園 在 逍遙山野-暫離人為造作空間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5-02 14:37:20

漂鳥精神_Wandervogel_ワンダーフォーゲル 截自南郡老師-與子偕行 不久以前,我陪一歸國華僑在台觀光,有一夜住宿一個青年活動中心。抵達時,正有總數約五百人的三個大專社在那兒露營,他們散在三片草坡上玩「大地遊戲」。我們穿過這些點鞭炮、滾皮球的嬉鬧人群,前往指定的宿舍。宿舍的左前方就是營地,...

  • 八通關古道在哪個國家公園 在 漫步在雲端的阿里山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7-01 06:30:19
    有 1,710 人按讚

    四季螢光-台18線螢火蟲復育之路微電影6分鐘精華版

    恭喜公路總局微電影榮獲「全球電影競賽」、「美國最佳短片競賽影展」、「休士頓影展」等14項大獎
    影片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Py-Ra8YQP4

    省道台18線,也就是聞名遐邇的阿里山公路,亦稱新中橫公路嘉義玉山線,原先規劃是來到玉山塔塔加便分成另外兩條,一條是省道台21線水里玉山線,另一條則是貫穿玉山國家公園八通關古道,後檢討終止的玉里玉山線。

    台18線公路於1982年9月正式完工通車,迄今將屆四十年,對我來說,這段陪我在阿里山度過三十多年的歲月,早期有「麵粉路仔」之稱。當初台汽客運中興號在北中南高四大都市,都有直達阿里山的客運班車,印象中,在石棹還有一處收費站,後來台汽客運停駛,但是嘉義縣公車及員林客運等,直到現在每日都有從嘉義及南投往返的班車,對自助旅行背包客的朋友來說,可以從高鐵站搭公車直達阿里山,再轉乘到玉山塔塔加,真是非常幸福的交通工具。

    負責維護台18線的是公路總局第五區養護工程處(簡稱五工處),2013年出版了「築路細說台18線」的工具書,詳述阿里山公路篳路藍縷的人文歷史及古往今來,當時製作團隊邀請我參與了部分的照片及文史資料。

    老實說,對常跑阿里山的朋友來說,台18線公路早已懷抱著深厚的情感。從1996年的賀伯颱風、1999年的九二一大地震,到2009年的莫拉克風災,見證各種天災地變,這段公路曾經柔腸寸斷,而我當時因攝影紀錄,也常在路過的瞬間,拍攝不少的第一手畫面,久了,當然也跟五工處及修繕的包商變成夥伴。

    近年來,大家有沒有注意到,莫拉克風災過後,公路多了很多座明隧道,也很少聽見阿里山公路坍方中斷的事故,整個公路的安全品質大幅提升。公路沿線還設有幾處的觀景台及分享亭,部分路段還比照國道設置慢車爬坡通行道,讓我覺得超前部屬的則是開創全台高山景觀公路之先,台18線公路是每隔一百公尺設有里程標示的公路,也就是說,大家出遊時,半路會合可以細微到小數第一位的路段(例如90.2K的台灣三角楓)。此外為了提升行路安全,幾處轉彎或較陡的直行路段,都設有感應裝置,通過時,還會提醒顯示「車速過快」或「對向來車」等號誌呢!

    除此之外,五工處還設計「阿里山公路秘境」的導覽摺頁(很高興再次提供攝影作品),裡面有精選台18線的12處景點,讓上山的朋友,不再覺得長路漫漫,原來台18線公路還有很多需要大家細細品味的景色。

    這幾年,台18線公路開始從景觀公路進階到生態了。目前最受到關注的是沿線進行螢火蟲的復育,夜間的公路其實車輛不少,燈光對螢火蟲來說是很大的衝擊,但是以我親身體驗的感受來看,愈高難度的挑戰,成就感愈大,不只是夏螢,連愈冷愈精采的冬螢也都看得到了。

    「四季螢光-台18線螢火蟲復育之路」是五工處最新的作品,邀請獲得多項國際大獎的阿龍導演製作,我們之前在公視的「浩克慢遊」及嘉義林管處的「尋找阿里山」簡介影片等合作過,如今題材更難拍攝的螢火蟲,看到影片成果,更是讓人佩服不已。

    關於影片中螢火蟲的畫面,我是見證人,大家看到的都是真的,有些我也拍到了,只是生態終究敏感,景點能不公開的就不公開了。

    邀請大家欣賞6分鐘的精華版,也可以找一下哪些曾經在粉絲專頁看過的畫面喔!歡迎分享交流!

    另外,對參考工具書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這裡。逐路細說臺18線:阿里山公路的古往今來(附贈影音DVD)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98739

    影片欣賞: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Py-Ra8YQP4

  • 八通關古道在哪個國家公園 在 雪羊視界 Vision of a Snow ram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9-02 23:02:14
    有 4,024 人按讚

    《 那些沒有文資身份的「山中古蹟」們 》

    離開了家屋遺址,我們沿著好走的稜線往上走去,踏在混著松針與殼斗科的落葉上,腳底沙沙作響,砰砰的心跳聲也越來越大。我不時會被地上的酒瓶吸引而停下腳步,端詳是哪種款式、還完不完整,附近還有沒有其他東西。

    「喔~~到了!!」

    忽然,走在最前面的小曾大喊著,聽起來距離很近,我便加快我的腳步上前。才沒幾秒鐘,當我跟著山的線條一起上升,視線墊高了幾公尺,剛穿越坡頂地平線的那瞬間,我就一頭栽進了那79年的光陰之中。

    「終於...太魯那斯駐在所啊!我終於在它們回歸塵土之前,看完了八通關古道上,現存唯二的駐在所遺跡了!」懷著熱淚盈眶的感動,我留下了這初次見面的古老木造建築的身影。

    ---

    太魯那斯駐在所,台灣僅存的二棟八通關駐在所主建物之一。留存至今的是二代屋,第一代建於1914年,在1915年大分事件爆發後遭到棄置。而後日本人用武力鎮壓了布農族,才在1923年復設,這次甚至在照片右手邊的位置蓋了蕃童教育所,然而今日已無影無蹤。而最終,因為集團移住政策,將太魯那斯部落遷移到花蓮居住,讓這裡變得空無一人,駐在所便在1940年12月正式廢棄,走入歷史。

    今年將是它獨自一人屹立在山中近80年的日子,2023則是它的落成100週年。

    它不在八通關主線上,而位於從托馬斯駐在所向東延伸的馬西桑支線,也因此躲過了那段國民政府特地派人沿著古道燒毀駐在所的文化浩劫。

    什麼?你問我為什麼國民政府要特地派人進去燒?
    因為要「避免匪諜窩藏山區」呀!所以今日的八通關古道、錐麓古道等等越嶺道,才會只剩下駁坎地基,而幾乎找不到駐在所本體,是一段國民政府懼怕共匪到了極點,做過非常多匪夷所思的事的哀傷歷史呢。

    太魯那斯駐在所僅存主建物,大門口上方的屋頂是「切破風雨庇」,是很標準的日本駐在所大門樣式,但如今已略為傾頹,有點搖搖墜。屋內大廳有一些獵人的簽名,顯示它並沒有徹底被遺忘,而是在古早前被回到此地打獵的族人們當做工寮使用著。大廳左右側則是生活起居空間,左邊的房間比較完整,可以看到層架、床板,但牆壁破了個大洞;右邊的房間就比較慘了,長出了一棵大樹,穿破駐在所的屋頂茁壯的生長著。屋頂是鍍鋅鐵皮浪板所建,可見當年山中物資缺乏,一切從簡的精神。

    屋外則散落一些大鐵鍋、酒瓶等生活物資的古物,彷彿昨天才被主人丟棄一樣。

    一切是如此完整保留,讓我得以走入歷史。
    然而,這80年來,它也不斷在傾頹。

    我見到太魯那斯駐在所的時候,其實很驚訝,和林一宏老師1998年7月11日第一次發現它時的模樣,既相似,又有驚人的變化。

    除了切破風變得搖搖欲墜外,右手邊倒在屋頂上那棵樹,是以前的照片所沒有的。這幅景象讓我心驚肉跳——「天啊!我們就要少一棟原汁原味的八通關駐在所了嗎!!?」那棵不知道被哪個颱風吹倒的二葉松,就好像壓在我的心頭上一般讓人難受。所幸進屋一看,一個神奇的巧合拯救了太魯那斯駐在所:右邊房間衝破屋頂長出的大樹,奇蹟般的撐住了這棵倒下的樹,讓樹幹不至於接觸、甚至壓垮駐在所本體,讓我慶幸命運的神奇。

    然而,命運總是弄人,今年再訪太魯那斯的友人,傳來新的照片——這棵樹可能壓斷了撐著他的枝條,已徹底壓在駐在所屋頂上,不知何時會讓整個右邊的房間崩毀殆盡,甚至拉倒整棟駐在所。

    至此,心痛之餘,也只能讚嘆並相信日本人的木造建築技術了,近80年沒人維護的木造老屋,居然還能承受這等重壓,簡直神乎其技。

    ---

    不只太魯那斯與華巴諾這兩棟恐龍級的古蹟,台灣山中留下的眾多遺跡,無論是林業工寮、駐在所駁坎、還是水泥建築群,全都因為地處深遠,或者不夠嚴謹華麗,而不具備文資身份,所以不可能有經費修復,只能任其腐朽消失。尤其當年只為了伐木而臨時搭建的工寮,更顯破爛、無任何建築工藝價值。

    在平地老屋不斷自燃、不斷被怪手「不小心碰到」的今天,這些山中遺寶面臨的卻是遺忘,與大自然的無情。每每想起這些,總是更努力、更拼命地拍下每一次能邂逅的山中老歲月,只因為我們可能再也沒機會見面了。

    研海林道12k工寮,永別。
    中平林道35k工寮前棟,永別。

    在我短短7年的登山歲月裡,已經永別了兩棟林業遺跡,當年拍下的,竟已成了珍貴的「歷史照片」,令人不勝唏噓。

    所以我才會不斷的鼓勵後輩,如果能力許可,請優先去這些擁有歷史的老地方,因為我們真的不知道他們何時會消失,又讓一段歷史更為虛無飄渺。

    ---

    再不拯救太魯那斯駐在所,我們的後代將無以看見這真正超越百年光陰,見證日本人如何在這片土地上殖民、將布農族趕離自己家園的珍貴證據。屆時,任何人都有資格懷疑——照片是不是偽造?文字是不是虛構?

    我們將再也沒有機會,用最真實的方式回顧我們的歷史。

    只有老東西,才能真正說出屬於台灣的、這片土地的故事。只有親臨現場,才能觸摸那一世紀以來的悲歡離合。

    蘇貞昌 院長,向山致敬之後,我們還有許多待努力、待解決的問題。這些都可以花時間慢慢討論解決,但是我們就只剩下唯二兩棟的八通關古道原汁原味駐在所建築,可以向後輩訴說這段台灣史上的血淚故事了。

    我非常非常不希望這張照片,也變成珍貴又極具價值的「歷史照片」。我由衷希望政府能出手,將這兩棟駐在所完整的保護下來,給它們文資身份、給它們經費維修,讓他們能向往後千百世代的台灣人、甚至外國人,真實的述說屬於台灣山林與原住民的歷史故事。

    「一百年前,日本人在台灣山裡蓋的駐在所,被丟在山裡八十年無人維修卻屹立不搖。」

    還能有比這更動人的故事了嗎?

    一起為太魯那斯駐在所祈禱吧!
    希望這張照片,能成為一張普通的、人人都能有機會拜訪的,一棟歷史建築的照片。

    #八通關訪太魯那斯・太魯那斯駐在所

    ---

    *後記:
    和我分享太魯那斯駐在所現況的友人,非常努力的督促 玉山國家公園 拯救太魯那斯,然而受限於可用經費、以及大額標案流程曠日費時的問題,始終難以有良好的解決方案。所幸近期已找到有意願接下救屋計劃的團隊(商討中),希望太魯那斯駐在所能在這些人的奔走之下,順利向100週年的路邁進,一起為他們加油吧!!

  • 八通關古道在哪個國家公園 在 好,日常 / 行旅誌 / Profound Lif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9-10-23 20:00:01
    有 158 人按讚

    山日常 | 登山絕不只有攻頂照,
    有一種能更深刻感受與山靈連結的方式
    一起認識高山背後的故事吧!
    .
    記得有次愚人節,朋友把自己p在雪山主峰旁發了一篇貼文,下面留言都是”好羨慕~~”、”好厲害!”,過了一個禮拜,竟然都沒有人發現是假的!在那之後,回想起來覺得好笑又有些可惜,高山上的風景絕對不只有攻頂照的呀。
    .
    我想,喜愛登山的人一定對山林中的故事非常有興趣,卻鮮少有機會能夠有組織性的認識某座山背後蘊涵的人文、地理、自然等等知識,通常大家認識山林的方式,皆是仰賴同行山友們互相交流的經驗分享。
    .
    其實有一群人非常了解山林背後的種種故事,我每次都稱他們叫做“永遠追不上的行動山林百科”,而他們也是在眾多登山客們開開心心上山拍照打卡背後,默默的守護大家安全的天使,幫大家搭起舒適的山屋、開出一條條步道、山屋裡搭伙的佳餚背後的食材、物資,也是這群辛苦的嚮導背工們幫大家一步步運上山。他們有一個很酷的職稱,叫做「高山協作員」。
    .
    最近讀到一本書《用頭帶背起一座山》,在這本書中描述著身為布農族的作者 - 沙力浪,與高山協作員在二十幾年間多次走入山林找尋自己祖居地的歷程,在過程中,作者慢慢發現有一群在山上的族人們,用腳走出自己的路,用頭背帶背出自己的生命經驗,道出祖先的歷史與故事。看書的時候耳中剛好搭配著布農族的《背負重物傳訊歌》,彷彿自己親身經歷這趟 “玉山八通關古道x布農文化” 的旅行,有種說不上哪裡感動的感動,也許這就是跟土地的連結吧!突然非常想再去爬一次玉山,感覺走在八通關古道上就會特別有感觸,哈哈哈.
    .
    非常剛好的,好日常的一位好朋友、同時也是泰雅族的攝影師 @黃約農 Dumas ,也透過自己的影像專長,側錄了一個北漂泰雅族青年(就是他自己 哈),回家與自己的高山協作員表哥羽駿,走訪泰雅族人的聖山 - 大霸尖山(Papak Waqa),回來之後,透過攝影展,希望能讓社會大眾瞭解泰雅族原住民與群山之關係及泰雅山青作業時堅忍不拔的文化精神,讓大家除了認識大霸尖山上以外,也能看到這群入山者背上的碩大行囊,真的有”背起一座山”的感覺!有空的大家可以去看看,展覽只到這週日(10/27)唷!
    .
    「入山,是為了找尋祖先們最初所熟識、依存且共同存在於這片土地的那塊山林。」- Dumas
    .
    下次大家在上山的路途中,如果遇到背著超重,看似不符合人類極限的山友,他們應該就是其中一名無名英雄,不仿跟他們好好聊聊天,時常可以聽見網路上絕對查不到的林道故事,對了,也別忘記謝謝他們對於這片山林的付出。
    .
    #山日常
    #大霸尖山 #用頭帶背起一座山 #入山
    #原住民 #泰雅族 #布農族
    #玉山 #玉山國家公園 #台灣百岳
    #hikers #mountain #mountains
    #climbing #climber #outdooractivities #outdoors
    #好日常ProfondLife #深度在地
    #讓旅行回歸在地 #從日常開始探索
    .
    //////////// 相關連結 //////////////
    .
    書名:《用頭帶背起一座座山:嚮導背工與巡山員的故事》
    作者: 沙力浪
    出版社: 九歌出版社 - 九歌文學國度
    .
    展覽: 入山 Papak Waqa 泰雅山青影像紀錄計劃
    策展人: 黃約農 Dumas
    展覽地點: Hoii Space 禾一
    .
    影像授權: 黃約農 Dumas
    完整版紀錄片請至: 入山 Papak Waqa 泰雅山青影像紀錄計劃展覽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