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次專注,持咒經行思惟「法相宗」,又名唯識宗、慈恩宗、中道宗,屬於瑜伽行唯識學派,為漢傳佛教宗派之一,由玄奘三藏自印度傳入中國,承傳彌勒菩薩所創唯識無境的宗師依次為無著、世親、陳那、護法、戒賢、玄奘、窺基、慧沼、智周。祖庭為陝西大慈恩寺,故又稱慈恩宗。慈恩寺與西明寺並為唐朝時學習唯識學的重...
⭕️第377次專注,持咒經行思惟「法相宗」,又名唯識宗、慈恩宗、中道宗,屬於瑜伽行唯識學派,為漢傳佛教宗派之一,由玄奘三藏自印度傳入中國,承傳彌勒菩薩所創唯識無境的宗師依次為無著、世親、陳那、護法、戒賢、玄奘、窺基、慧沼、智周。祖庭為陝西大慈恩寺,故又稱慈恩宗。慈恩寺與西明寺並為唐朝時學習唯識學的重要道場。日本法相宗的大本山為興福寺和藥師寺。古印度有法性宗與法相宗,這裡的「相」為「行相」, 法相宗屬於瑜伽行唯識學派,認為諸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以描述宇宙何以森羅萬象的心識理論為主要課題;法性宗為傳承自龍樹、青目、清辨、智光的「明真如隨緣為染淨之本」之宗派;同時還有與法相宗進行「勝義有與畢竟空」諍論的中觀學派,古稱「真空無相宗」或「破相宗」。原在印度,有傳說佛滅後一千年中,無著菩薩由阿逾陀國講堂夜夜升兜率天,就彌勒菩薩聽受「瑜伽論」,晝日宣說《瑜伽師地論》給大眾。其後無著之弟世親,迴小向大,造唯識論,助成其義,彼土名為瑜伽宗。唯識學在南北朝時代的後魏傳入中國,是為以《十地經論》為主的地論學,代表人物是菩提流支、淨影慧遠。其次是梁陳之間,以《攝大乘論》及其論釋為主的攝論學,代表人物是真諦。最後則是以《唯識三十頌》和《成唯識論》為主的唐朝法相宗,由玄奘得自護法之傳人戒賢,窺基法師接受其教。法相宗以唐朝玄奘三藏為始,由其弟子窺基法師宏揚。玄奘三藏曾求經學於中印度那爛陀寺,親學於戒賢論師,返回中國以後開設譯場譯經。由於窺基法師大弘法相唯識學於慈恩寺,故此派得名慈恩宗,窺基號稱「百部論師」,註作甚多,所及亦廣,門下更出慧沼,慧沼更傳智周。自唐武宗會昌毀佛之後,此宗傳承斷絕,僅有少數僧侶研習,經典大部份也散失,相應的釋義也隔斷。唐末以後直到明末的約八百年間,僅有少數著作,如元人雲峰的《唯識開蒙問答》二卷。明末,華嚴宗魯菴普泰兼弘華嚴和唯識學,北京大慶壽寺是當時的弘揚基地,開啟當時唯識學的研習風氣,其《八識規矩補註》是現存第一本《八識規矩頌》註解。雪浪洪恩輯出「相宗八要」,視為「習相宗者之階梯」,其註疏本有高原明昱之《相宗八要解》和蕅益智旭之《相宗八要直解》。此時的僧人因未能見到窺基等法相宗人的註疏,只能仰仗《宗鏡錄》等著作為之作解,其作品被認為有瑕疵或粗略。唐朝時,此宗傳入日本、韓國。在日本,日本僧侶自中國取回大量窺基著作,建立日本唯識宗,為南都六宗之一,歷代傳承不絕。至清末楊仁山居士至日本,重新將唯識經典帶回中國,開啟了清末民初知識份子研究法相唯識的熱潮。歐陽竟無居士創建支那內學院宣揚唯識,門下呂澂也是一代佛學大家,北方韓清淨也起而倡導唯識學,他們帶動了唯識學在現代中國重新復興。三性說,又稱三自性說。三性,即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無著、世親等瑜伽行派認為,諸法實相應有兩方面,既不是有自性,如名言詮表所說,也不是一切都無所有,而是遠離有無二執以為中道。這樣即有虛妄分別與空性兩面:依分別的自性說為「依他起性」(相對真實);依分別的境說為「遍計所執性」(妄想);又依空性說為「圓成實性」(絕對真實)。法相宗繼承此說,且結合唯識說,以為三性也不離識,謂諸識自自證分生起之時,現似見分與相分兩分是依他;意根不離相縛,意識從而周遍計度,執為「能」、「所」二取,則是遍計所執。又用唯識所現來解釋世界,認為世界現象都由有情各自本具之第八識即「阿賴耶識--一切種子識」所變現,而前七種識再根據第八識所變現外境影像,緣慮執取,以為實在。又認為在阿賴耶識中蘊藏著變現世界的潛在功能,即所謂種子。其性質有染有淨,即有漏無漏兩類。有漏種子為世間諸法之因,無漏種子為出世間諸法之因。未來出世者種姓有聲聞、獨覺與菩薩三乘之別,又有不定為何乘之「不定種姓」與三乘皆不得入之「無種姓」,因而建立五種姓說。這表面上似與教界向來所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之說不同,實則並無衝突;以所謂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者,所謂「理佛性」是也,亦即依於第八識如來藏此法身佛,本來具足一切功能界限特性,故說為皆有佛性;至於五種性之佛性,細說則應名諸「行佛性」,此亦即一切眾生依於法身佛第八識修行而證得報化二身佛之可能性是也。此理昭顯,非為隱澀,惜乎歷來諸家凡有所註,皆以門派管窺自墮私心惡見,己過不見,反誣前賢取捨無據,相違有失一切眾生平等無二,皆具如來智慧德相(理佛性)大旨。五位百法,是法相宗對一切萬有諸法進行的分類。其分為五類:心法、心所法、色法、心不相應行法、無為法。共計有百種法,所以稱為「五位百法」。因明原為瑜伽行派所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