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八田與一太太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八田與一太太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八田與一太太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5萬的網紅焦糖哥哥-陳嘉行,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因上次事件而買的「嘉南大圳 八田與一傳」,對於如此規模耗大長達13年的工程開發案,我們的歷史課本沒教,媒體不常報導。 只是這段消失的記憶不是只有臺灣人,還有日本人也是。 因高雄日僑學校校長演講,期待所有學生將來要像八田與一先生,當個有品格且讓人需要的日本人,作者因此才知曉有這位在日治時期的日籍...
八田與一太太 在 焦糖哥哥-陳嘉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因上次事件而買的「嘉南大圳 八田與一傳」,對於如此規模耗大長達13年的工程開發案,我們的歷史課本沒教,媒體不常報導。
只是這段消失的記憶不是只有臺灣人,還有日本人也是。
因高雄日僑學校校長演講,期待所有學生將來要像八田與一先生,當個有品格且讓人需要的日本人,作者因此才知曉有這位在日治時期的日籍工程師。
書中有考證史料與參與當時工程的日籍臺灣人口述,但太多作者個人情感投射,溢美之詞易干擾閱讀外(還有錯字與標點符號),本書內容的資訊與照片可以滿足想了解那段歷史的人。
簡單說,八田在嘉南大圳之前已在進行桃園的水利設施;當時的嘉農平原受旱澇鹽害(濱海區),產季看天吃飯且不足,才有意開發烏山頭水庫與綿延不絕進水排水水道。
因預算高昂,日本內地負擔一半,剩下由臺灣總督府與民間受益戶。
但中間歷經關東大地震,被迫裁員一半的人,待危機過後又續聘繼續工程。
在此同時完成日月潭水庫與發電,委請美國技師完成公共衛生設備上水管與下水道汙水設備,八田赴美國考察水庫工程並向美國德國採買大型機具,美國工程師受總督府邀請,來臺檢測八田的工程計畫(然後兩個人互寫報告論戰)。
參與工程約兩千多人,蓋了一個有學校、醫院、運動中心的員工休息建案,可以攜家帶眷入住。
嘉南大圳完成後,日本派遣八田與一到南洋考察,航行途中被美國軍艦撃沉,一個多月後撈到部分已化為白骨的八田屍體;八田太太外代樹留下遺書跳烏山頭水庫殉情,兩人骨灰安葬在一起。
日本戰敗,國民黨政府接手,續任幾位工程師指導設備使用與「三年輪耕技術」。
現在我要說的是,先前有人貼文「臺灣種的米都送去日本,因為日本發生糧荒。」
日本確實有因糧荒造成暴動,但這是在建設嘉南大圳之前;也因為米價翻好幾倍,才讓原本對嘉南大圳建案猶豫不決的高層,怕臺灣上演相同事件,決定核準八田的案子。
日本當時也進行大型灌溉水利設施,只是規模比嘉南大圳小,但完工後也解決米價問題。
再者,臺灣當時是日本殖民地,選擇權不在臺灣人手上,我們要譴責的是日本的侵略主義,這黑暗的部份他們自己也在反省,歷史要功過並陳才有討論價值。
如果對米這麼感興趣,請去研究「蓬萊米」與「在來米」;愛吃水果更可去現在有多少改良種是當時日本人的技術。
不論是分享我的文或私訊罵「綠吱」、「皇民」、「皇奴」⋯⋯等,酸言酸語都無法改變歷史上發生過的事,探討我們生活土地上發生過的事,這些好與壞的歷史記憶才能讓每一個人更完整。
為什麼要拿掉那50年的日治歷史,不就是為了方便統治者容易洗腦管理;當時日本政府也拿掉荷蘭明清治臺灣的記憶,還刻意強調鄭成功的「母親是日本人」,來搏感情增加統治正當性。
如果你厭惡日治時期的洗腦教育,請用同一個標準檢視國民黨政府時期。
最後,我們到現在還在享用的建設,不會憑空忽然變出來,如果你和我對臺灣史同樣感興趣,我們一同找出答案,不要又只是貼個網址就想證明什麼?刻意錯誤的內容是要我回什麼⋯⋯
*烏山頭水庫工程除了使用當時現代化機具,還有水牛隊將土踏平踩實🐂。
八田與一太太 在 姜冠宇醫師 Pro'spect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從八田與一身上學到的精神 - #親民 #傾心投入
八田與一是日據時代派來的技術官,所規劃的嘉南大圳是號稱東亞當時數一數二大的工程,讓百年後嘉南平原的台灣農民都能夠有水可用,不再是連連旱災的"看天田",這是他投注一生給予台灣的貢獻 ,他的家庭在台灣建立深厚的感情,甚至他的太太外代樹在日本政府宣布撤台後,因為已經情感與生活基礎根留台灣,最終留下遺書跳入烏山頭水庫自盡
在政治上,八田與一是大時代中的一個小人物,任何日本殖民台灣的功過與政治責任,不應由他承擔,但是在地方發展史上,他確實是一個貢獻台灣農田水利的大人物 ,"把民眾的生活照顧好" 這個親民精神直到今天是值得台灣地方政府施政該參考效法的,台灣至今像是八田與一這樣敬業的公務官是有多少? 還是能撈救撈,能混就混?
轉型正義會有所價值衝突,但是這些我想是好的,正是因為衝突檯面化,明理的人才會更有機會去重新思考歷史人物的價值,要知道八田與一是為台灣地方帶來進步的人,這是不爭的事實
從八田與一的故事,我們也應該重新檢討台灣現在農業發展現況,台灣農業頻頻在台灣貿易政策中被犧牲,有心從事農務改革的青年也缺乏資源,努力不容易被社會主流注意到,有些事情的回顧應該要跳脫政治之外,從正確的角度學習歷史人物的價值,重點是繼續實踐這些人物的價值,台灣社會才能再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