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八大資助大學學費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八大資助大學學費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八大資助大學學費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八大資助大學學費產品中有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8,163的網紅鄭家朗 Isaac Cheng,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大灣區的政治陰謀👨🏻‍✈️自資院校的大水喉?💦】 日前,中央政府公佈了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藍圖,有關大灣區的討論又再次成為傳媒焦點。在政府的大力宣傳下,大灣區被包裝得充滿機遇,而專上教育亦理所當然地被包括在內。回顧上年十二月,自資院校的改革報告公佈(十二月二十七日)的十多天之短後,林鄭即於...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82的網紅Fernando Chiu-hung Cheu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2012.12.20 -- 重振本地教育質素,停止教育盲目產業化 立法會會議 張超雄議員:主席,首先我要申報,我在香港理工大學("理大")任教,歷時已有十多年。這項議案對我來說非常重要,正因為我在大學任教,而且曾代表教職員加入校董會,所以我能看到大學產業化、高等教育產業化的禍害。我目睹當一切都以...

八大資助大學學費 在 Joshua Wong 黃之鋒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5-03 07:16:54

對於林鄭派三萬蚊,我想講呢.. . 作為自資院校的學生,學費一直也較教資會資助(UGC-funded)的高,當朋友在八大就讀需一年$42100學費,但公開大學每年學費卻是54,600,而部份院校如樹仁、恆管更是誇張,每年學費已升至6萬、8萬起跳,較UGC學位的學費多一倍,實在非常誇張。 對於,林鄭...

  • 八大資助大學學費 在 鄭家朗 Isaac Che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02-28 20:16:49
    有 48 人按讚


    【🇨🇳大灣區的政治陰謀👨🏻‍✈️自資院校的大水喉?💦】

    日前,中央政府公佈了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藍圖,有關大灣區的討論又再次成為傳媒焦點。在政府的大力宣傳下,大灣區被包裝得充滿機遇,而專上教育亦理所當然地被包括在內。回顧上年十二月,自資院校的改革報告公佈(十二月二十七日)的十多天之短後,林鄭即於珠海學院新校舍的開幕典禮(一月十四日)中,突然宣佈政府考慮放寬大灣區招生的比例,其回應的速度之快與政府回應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速度形成莫大的對比。原因為何?

    翻查教育局的網站,原來即可從中窺見端倪。早前筆者在教育局網站發現一份《關於加強粵港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備忘錄》的文件,其中內文的第二部份指出要「雙方互為對方在本區域招收學生提供便利,鼓勵大灣區內高中畢業生入讀香港自資高校的課程。」備忘錄的簽署日期為十一月十八日,這就表明,在自資檢討諮詢尚未完成,檢討報告仍在撰寫期間,教育局就經已與中國的教育部門簽署備忘錄,承諾會提供便利,讓大灣區學生入讀自資院校。這不禁令人猜測,這是政府先斬後奏,在未完成諮詢的情況下私自決定放寬招生;還是大灣區的招生在諮詢完成前就早有前設,非做不可?現時,內地來港的大學生畢業後若能留港工作,便輕易滿足居住7年的要求,成功獲得香港永久性居民的身份;政府銳意拓展自資院校的「大灣區」收生,是不是「人口政策」的一部份?如果連香港的自資院校改革,也成為了大灣區「被規劃」的一部份,是否已證教育制度的「港人治港」的終結 ?

    事實上,從學生角度出發,放寬大灣區招生以增加自資院校的入學人數本身就凌駕了本地學生的利益。院校向國際招生的目的,理應是為了促進不同文化背景和學習模式的交流。現時,教資會將資助院校可招收的非本地學生分類為「大中華地區」(內地、澳門及台灣)與其他地區,並限制相關學生人數上限為 10%,正是為了平衡不同背景的學生人數。如果院校以招收國際生之名,行收取高額學費圖利為實,而大量招收同一國家,相近文化背景的學生,就是對院校「國際化」的本末倒置。以樹仁大學為例,各系的內地生已經自成一班,失去促進學生之間交流的目的。如果政府進一放寬自資院校於大灣區的招生名額,使院校有過量的內地生就讀,就只會進一步影響學生於院校的學習,最後損失的當然是賠了學費又得不到好處的本地學生。

    在面對出生率下降的情況之下,自資院校步入收生「寒冬」。院校一向重視的是收生帶來的財政資源效益,為保住自己的財政收入而順應支持政府提出大灣區收生的方法尚算可以理解。問題在於政府在解決有關問題時,仍對自己的政治盤算念念不忘。現時,香港本地仍然有大量的低學歷人士,仍然苦無進修的途徑以及資助。面對本地仍有需求的時候,政府大可鼓勵業界先吸納有關需求,協助現時已經在職場,但又想提升自己知識和競爭力的一群人進修。自資院校現時多數開辦全日制的學位課程,並以DSE或A-Level等公開試成績作為入學標準,但在職成人未必有相關的學歷證明,以致未能重新入學。在自資學位日漸短缺時,政府可以考慮鼓勵院校調整入學和收生標準,開辦更多兼讀制的學位課程,並將學資處的資助貸款延展至25歲的成人及兼讀制的學位課程,以讓他們亦能夠有重新裝備自己的機會。

    不論是收生數字的不足,以及監管架構的失效,都是現時自資院校現時急需改革的原因。但政府必須以香港人的利益為出發點,而非以執行「阿爺」的政治任務為目的。望政府拿出誠意,以行動說服香港人,讓香港的自資院校服務香港的學生,而非成為大灣區的院校。

    撰文|眾志常委 鄭家朗
    —————————————————
    【回應自資院校改革報告系列文章】
    ① 👨‍🎓學生缺席的自資院校改革🤐
    https://bit.ly/2RR1Qq6
    ② 🚧走投無路的副學士👩‍🎓
    https://bit.ly/2T1ogSy
    ③🏫被遺棄的八大自資學士學生😢
    https://bit.ly/2CD2yNI
    ④💸使學生債務纍纍的高教商品📉
    https://bit.ly/2Ex2IZf

    【🇨🇳大灣區的政治陰謀👨🏻‍✈️自資院校的大水喉?💦】

    日前,中央政府公佈了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藍圖,有關大灣區的討論又再次成為傳媒焦點。在政府的大力宣傳下,大灣區被包裝得充滿機遇,而專上教育亦理所當然地被包括在內。回顧上年十二月,自資院校的改革報告公佈(十二月二十七日)的十多天之短後,林鄭即於珠海學院新校舍的開幕典禮(一月十四日)中,突然宣佈政府考慮放寬大灣區招生的比例,其回應的速度之快與政府回應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速度形成莫大的對比。原因為何?

    翻查教育局的網站,原來即可從中窺見端倪。早前筆者在教育局網站發現一份《關於加強粵港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備忘錄》的文件,其中內文的第二部份指出要「雙方互為對方在本區域招收學生提供便利,鼓勵大灣區內高中畢業生入讀香港自資高校的課程。」備忘錄的簽署日期為十一月十八日,這就表明,在自資檢討諮詢尚未完成,檢討報告仍在撰寫期間,教育局就經已與中國的教育部門簽署備忘錄,承諾會提供便利,讓大灣區學生入讀自資院校。這不禁令人猜測,這是政府先斬後奏,在未完成諮詢的情況下私自決定放寬招生;還是大灣區的招生在諮詢完成前就早有前設,非做不可?現時,內地來港的大學生畢業後若能留港工作,便輕易滿足居住7年的要求,成功獲得香港永久性居民的身份;政府銳意拓展自資院校的「大灣區」收生,是不是「人口政策」的一部份?如果連香港的自資院校改革,也成為了大灣區「被規劃」的一部份,是否已證教育制度的「港人治港」的終結 ?

    事實上,從學生角度出發,放寬大灣區招生以增加自資院校的入學人數本身就凌駕了本地學生的利益。院校向國際招生的目的,理應是為了促進不同文化背景和學習模式的交流。現時,教資會將資助院校可招收的非本地學生分類為「大中華地區」(內地、澳門及台灣)與其他地區,並限制相關學生人數上限為 10%,正是為了平衡不同背景的學生人數。如果院校以招收國際生之名,行收取高額學費圖利為實,而大量招收同一國家,相近文化背景的學生,就是對院校「國際化」的本末倒置。以樹仁大學為例,各系的內地生已經自成一班,失去促進學生之間交流的目的。如果政府進一放寬自資院校於大灣區的招生名額,使院校有過量的內地生就讀,就只會進一步影響學生於院校的學習,最後損失的當然是賠了學費又得不到好處的本地學生。

    在面對出生率下降的情況之下,自資院校步入收生「寒冬」。院校一向重視的是收生帶來的財政資源效益,為保住自己的財政收入而順應支持政府提出大灣區收生的方法尚算可以理解。問題在於政府在解決有關問題時,仍對自己的政治盤算念念不忘。現時,香港本地仍然有大量的低學歷人士,仍然苦無進修的途徑以及資助。面對本地仍有需求的時候,政府大可鼓勵業界先吸納有關需求,協助現時已經在職場,但又想提升自己知識和競爭力的一群人進修。自資院校現時多數開辦全日制的學位課程,並以DSE或A-Level等公開試成績作為入學標準,但在職成人未必有相關的學歷證明,以致未能重新入學。在自資學位日漸短缺時,政府可以考慮鼓勵院校調整入學和收生標準,開辦更多兼讀制的學位課程,並將學資處的資助貸款延展至25歲的成人及兼讀制的學位課程,以讓他們亦能夠有重新裝備自己的機會。

    不論是收生數字的不足,以及監管架構的失效,都是現時自資院校現時急需改革的原因。但政府必須以香港人的利益為出發點,而非以執行「阿爺」的政治任務為目的。望政府拿出誠意,以行動說服香港人,讓香港的自資院校服務香港的學生,而非成為大灣區的院校。

    撰文|眾志常委 鄭家朗 Isaac Cheng
    —————————————————
    【回應自資院校改革報告系列文章】
    ① 👨‍🎓學生缺席的自資院校改革🤐
    https://bit.ly/2RR1Qq6
    ② 🚧走投無路的副學士👩‍🎓
    https://bit.ly/2T1ogSy
    ③🏫被遺棄的八大自資學士學生😢
    https://bit.ly/2CD2yNI
    ④💸使學生債務纍纍的高教商品📉
    https://bit.ly/2Ex2IZf
    —————————————————
    🏃‍♂️成為眾志義工 www.demosisto.hk/joinus
    💰月捐支持眾志 www.demosisto.hk/donation

  • 八大資助大學學費 在 鄭家朗 Isaac Che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01-18 18:43:53
    有 11 人按讚


    【🏫被遺棄的八大自資學士學生😢】-- 回應自資院校改革報告系列文章③

    香港眾志 Demosistō X 民間青年政策倡議平台

    在二零一八年十二月,有關檢討自資專上教育的最終報告正式出爐,當中建議八大與各自的自資院校「分家」,確立八大附屬自資部門(即八大附屬院校)未來脫離八大本部的方向。作為現正修讀教大自資學士的學生,筆者深感八大直接開辦的自資課程,在現行政策支援上完全被忽略,缺乏學費上的支援,令現正就讀於八大自資課程的學生形同N無人士。本文將簡述八大自資學士的現況,並指出目前學生面對的困境。

    ◆八大自資學士學生 三萬元資助缺席

    在上個學年開始,政府開始為合資格全日制自資學士學位及銜接學位課程提供三萬元的免入息審查資助;然而,八大直接開辦的自資學士學生卻不獲納入資助範圍。根據自資專上教育委員會網站上的數據,在2016-17學年,香港共有452個自資全日制學士學位課程,而就讀八大直轄的自資學位的學生數量為近一萬,佔整體自資課程學生的三成。換而言之,政府現時的自資學士學費資助計劃,根本無法保障這三分之一的自資學位學生。

    八大的自資部門需要自負盈虧,為求達至指定的收生人數,不少的院系現時已經需要透過「跑數」的方式運作;當面對財政緊拙時,這些自資部門就必須增加學費來維持運作。以本人正就讀的教大社會科學教育榮譽學士(大中華地區研究)作例子,過往兩年合共增加了兩萬元的學費,增幅接近兩成;其他教大轄下的自資學位,學費的增幅亦相近。而有不少自資學位的課程,學費水平更是高昂,以科大的全球工商管理學士課程為例,首年學費就高達三十九萬。

    即使自資學位需要自負盈虧,有權根據自身狀況調整學費,在資助學位供應不足,同學缺乏升學選擇的情況下,八大自資學位課程學費的數字持續上升,就意味著有近一萬人正面對學費昂貴的情況。 或許這一萬名的學生屬於小眾,但他們同樣面對其他自資院校的學生所面對的高昂學費,卻無法受惠於政府的資助計劃,成為政府改善自資專上院校的種種措施當中的N無人士。政府提供的三萬元資助計劃應包函八間資助大學和其附屬學院開辦的自資學士課程,正面地面對這群被遺留的八大自資學士課程學生。

    ◆教資會市場主導 遺下人文自資課程

    在芸芸的八大直轄的自資課程當中,最受到邊緣化的學科,莫過於當中的人文學科課程。對於擁有市場價值的科目,現時教資會傾向選擇將這些科目轉型成資助學位,而市場價值較低的人文科目,卻往往收到忽略,未有投放資源。

    在八月的時候,香港城市大學的自資獸醫學士課程,僅僅開辦三年,便獲教資會資助宣佈由二零一九至二零二零開始成為六年制的獸醫學士課程,政府指出該課程成為資助學位是當務之急,更形容課程「及時」。相對而言,較傾向人文學科的自資學位,仍未獲教資會選擇去資助,以現時香港教育大學中的自資學士,當中主要圍繞音樂文學士、社會科學教育的大中華地區主修的學士課程等屬人文學科,由2011年開辦至今仍未能獲教資會認可而成為資助學額。

    即使政府提出,八大的主力工作是舉辦資助學位及研究工作,教資會現時依然選擇對傾向人文學科的自資學士視若無睹,將資源傾向市場價值高的科目如獸醫,行為上無疑是掛羊頭賣狗肉。

    最後,這情況導致人文學科的自資課程只可依靠增加學費填補不足,學費的負擔壓在學生上而難以得到援助,漸漸地形成一群N無人士,在高等教育政策下被遺棄。長遠而言,要順利履行八大的主力工作是辦資助學位及研究工作,唯有將現時的八大自資課程轉型為資助學額,同時增加資助學額,由此緩和更多的N無人士形成。

    撰文| 吳嘉兒(香港眾志成員)
    —————————————————
    【回應自資院校改革報告系列文章】
    ① 👨‍🎓學生缺席的自資院校改革🤐
    https://bit.ly/2RR1Qq6
    ② 🚧走投無路的副學士👩‍🎓
    https://bit.ly/2T1ogSy

    【🏫被遺棄的八大自資學士學生😢】-- 回應自資院校改革報告系列文章③

    香港眾志 Demosistō X 民間青年政策倡議平台

    在二零一八年十二月,有關檢討自資專上教育的最終報告正式出爐,當中建議八大與各自的自資院校「分家」,確立八大附屬自資部門(即八大附屬院校)未來脫離八大本部的方向。作為現正修讀教大自資學士的學生,筆者深感八大直接開辦的自資課程,在現行政策支援上完全被忽略,缺乏學費上的支援,令現正就讀於八大自資課程的學生形同N無人士。本文將簡述八大自資學士的現況,並指出目前學生面對的困境。

    ◆八大自資學士學生 三萬元資助缺席

    在上個學年開始,政府開始為合資格全日制自資學士學位及銜接學位課程提供三萬元的免入息審查資助;然而,八大直接開辦的自資學士學生卻不獲納入資助範圍。根據自資專上教育委員會網站上的數據,在2016-17學年,香港共有452個自資全日制學士學位課程,而就讀八大直轄的自資學位的學生數量為近一萬,佔整體自資課程學生的三成。換而言之,政府現時的自資學士學費資助計劃,根本無法保障這三分之一的自資學位學生。

    八大的自資部門需要自負盈虧,為求達至指定的收生人數,不少的院系現時已經需要透過「跑數」的方式運作;當面對財政緊拙時,這些自資部門就必須增加學費來維持運作。以本人正就讀的教大社會科學教育榮譽學士(大中華地區研究)作例子,過往兩年合共增加了兩萬元的學費,增幅接近兩成;其他教大轄下的自資學位,學費的增幅亦相近。而有不少自資學位的課程,學費水平更是高昂,以科大的全球工商管理學士課程為例,首年學費就高達三十九萬。

    即使自資學位需要自負盈虧,有權根據自身狀況調整學費,在資助學位供應不足,同學缺乏升學選擇的情況下,八大自資學位課程學費的數字持續上升,就意味著有近一萬人正面對學費昂貴的情況。 或許這一萬名的學生屬於小眾,但他們同樣面對其他自資院校的學生所面對的高昂學費,卻無法受惠於政府的資助計劃,成為政府改善自資專上院校的種種措施當中的N無人士。政府提供的三萬元資助計劃應包函八間資助大學和其附屬學院開辦的自資學士課程,正面地面對這群被遺留的八大自資學士課程學生。

    ◆教資會市場主導 遺下人文自資課程

    在芸芸的八大直轄的自資課程當中,最受到邊緣化的學科,莫過於當中的人文學科課程。對於擁有市場價值的科目,現時教資會傾向選擇將這些科目轉型成資助學位,而市場價值較低的人文科目,卻往往收到忽略,未有投放資源。

    在八月的時候,香港城市大學的自資獸醫學士課程,僅僅開辦三年,便獲教資會資助宣佈由二零一九至二零二零開始成為六年制的獸醫學士課程,政府指出該課程成為資助學位是當務之急,更形容課程「及時」。相對而言,較傾向人文學科的自資學位,仍未獲教資會選擇去資助,以現時香港教育大學中的自資學士,當中主要圍繞音樂文學士、社會科學教育的大中華地區主修的學士課程等屬人文學科,由2011年開辦至今仍未能獲教資會認可而成為資助學額。

    即使政府提出,八大的主力工作是舉辦資助學位及研究工作,教資會現時依然選擇對傾向人文學科的自資學士視若無睹,將資源傾向市場價值高的科目如獸醫,行為上無疑是掛羊頭賣狗肉。

    最後,這情況導致人文學科的自資課程只可依靠增加學費填補不足,學費的負擔壓在學生上而難以得到援助,漸漸地形成一群N無人士,在高等教育政策下被遺棄。長遠而言,要順利履行八大的主力工作是辦資助學位及研究工作,唯有將現時的八大自資課程轉型為資助學額,同時增加資助學額,由此緩和更多的N無人士形成。

    撰文| 吳嘉兒(香港眾志成員)
    —————————————————
    【回應自資院校改革報告系列文章】
    ① 👨‍🎓學生缺席的自資院校改革🤐
    https://bit.ly/2RR1Qq6
    ② 🚧走投無路的副學士👩‍🎓
    https://bit.ly/2T1ogSy

    —————————————————
    🏃‍♂️成為眾志義工 www.demosisto.hk/joinus
    💰月捐支持眾志 www.demosisto.hk/donation

  • 八大資助大學學費 在 小麗民主教室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8-08-02 08:00:00
    有 84 人按讚

    【小麗:副學士同學為前途哭崩,政府怎能袖手旁觀?】

    感謝民間青年政策倡議平台進行調查,為副學士、自資院校同學發聲。

    作為教師,我見到副學士同學面對兩大難關。以往每到學期中,都有學生前來向我哭訴,甚至在我面前崩潰,唯恐一手摧毀前途,跌入學債深淵。

    ===

    第一,學生對升學的心理壓力非常大。

    他們在公開試失利,無法直接就讀資助學位,於是選擇入讀副學士,希望銜接上大學。不過,政府對高級文憑和副學士早有分流,前者走專業化的路線,後者就較側重通識面向。副學士同學交完十萬學費後,若然無法升讀大學,他們就只得一個市場認受性低的基礎課程。一旦升學失敗,不但意味浪費兩年青春,還白白浪費金錢,負上十萬學債。

    副學士學生本身又有沒有足夠能力入讀大學?據我與相識的大學老師交流所見,他們都很願意錄取副學士畢業的學生,因為他們經歷公開試挫折後再接受兩年副學士鍛鍊,其實是更能成熟地面對大學生涯,有更好的表現,奈何銜接學位實在不足。

    不過,現時 UGC 資助的銜接學位卻嚴重不足,副學士同學無 GPA 3.6、3.7,可能連面試的機會都無。於是,兩年副學士生涯之中,每一份論文、小測、甚至老師對自己的印象,對同學來說都十分重要,形成龐大的精神壓力。

    ===

    第二,不少院校視課程、視證書為商品,巧立名目濫收學費。當副學士學生無法考入資助課程,又期望繼續升學,就面臨加倍學債。

    不少自資院校大開有專業資格的課程,例如護理、社工,以此加收學費;有部份八大開辦的自資課程,由於畢業證書樣式與本校相似,品牌效應較強,又藉此加收學費。每年 8 萬、12 萬的自資學位課程,我都有聽聞過。

    我們見到嚴重的教育商品化問題,院校管理層利用學生對前途的焦慮,將學生當作搖錢樹,有如領展商場對租戶般可惡,計算可以「劏到佢地幾多萬」。學生所接受的教學內容、對學生心靈的培養就淪為次要。

    ===

    政府必須增加資助銜接學位課程,讓有能力的副學士學生升讀大學,才能紓緩他們所面對的沉重壓力;另外亦應該加強對學生的心理支援,讓他們不至於獨自面對難關。大專的不同學科本來就有其自足價值,我們不應坐視課程根據就業前途定價,政府必須遏止大專課程坐地起價。

    從這兩方面入手,才能紓解廣大學子的困境,讓他們不再對未來崩潰。

    ===

    【社區求助熱線】 5110 1164
    【捐款支持教室】 siulai.hk/donate
    【教室 Telegram】 t.me/siulaidemocracy
    【義工招募】 bit.ly/strivewithsiulai2018

  • 八大資助大學學費 在 Fernando Chiu-hung Cheung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2-12-20 16:01:05

    2012.12.20 -- 重振本地教育質素,停止教育盲目產業化
    立法會會議

    張超雄議員:主席,首先我要申報,我在香港理工大學("理大")任教,歷時已有十多年。這項議案對我來說非常重要,正因為我在大學任教,而且曾代表教職員加入校董會,所以我能看到大學產業化、高等教育產業化的禍害。我目睹當一切都以做生意為目的,都以效率、賺錢為目標時,大學如何埋沒良心,大學高層如何喪失了大學的教育理想,大學如何走上一條歧途。我想在這裏和大家分享一下我過去十多年在香港的大學教學的經驗。

    大學本來是要培養年青的一輩。除了葉劉淑儀議員原議案中所說的德、智、體、羣、美之外,大學作為知識增長與產生之地,具有培養年青人的人格,為社會的未來培育一羣人才的使命,這些都是對大學的最基本要求。但是,在產業化的背景下,在大學營運越來越像是一盤生意的背景之下,大學已經不再談論這些東西。以我過去所見,大學所想的是如何不斷擴展市場,如何爭取一己的利益和利潤。簡單來說,以我在理大所見,大學高層所想的只是如何做好這一盤生意。

    2003年,審計署曾就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及其轄下八大院校的帳目作出審計,查看8所大學的管治、大學財務透明度及其整體安排如何,發現它們原來連基本要求也尚未能達到。例如在財務透明度方面,關連人士交易的資料等完全有欠清楚,此情況被揭露後,大學須依循一些新的標準,以便較能符合國際的要求。可是,在隨後數年的財務報告中,我和數位同事包括林本利開始從理大的年報發現,大學在那數年間不斷開設公司。大學的說法是要藉此把發展出來的技術和知識加以應用,但實際情況又如何?

    這些公司由大學高層同時擔任董事或行政人員,他們可藉此多領一份薪酬,有些公司甚至設有董事袍金。在公司所投放的資源中,我們分不清有多少屬公帑、有多少是大學循其他途徑得來,這當中當然也包括學費和捐款等。當公司出現盈餘時,公司董事,包括那些持雙重身份,同時亦是大學管治高層的人員又可分攤利益。於是,在5年內,關連人士的交易高達1.8億元。大學董事中不乏自設公司的人員,他們同時跟大學訂立合約,而合約金額動輒以億元計。但是,他們卻可以在完全有利益衝突的情況下,跟自己人做生意。

    這些都是報章已有報道的事情,甚至廉署已作出調查,提出檢控並罪名成立。主席,情況簡直就是烏煙瘴氣,而且不獨見於一所大學,很多大學都有這個問題。大學現在最着緊的是甚麼?就是如何多賺一點。

    試看研究院的情況,有同事曾提到現時的資助研究學位,有六、七成供國內學生而非本地學生修讀,為何如此?我可以簡單解釋一下這個現象,闡釋為何要讓這麼多國內學生來港修讀,導致所謂的國際
    化變成國內化,而主要的動機就是要吸引國內一些有權勢的人士。舉例而言,以我作為一名社工學系的教職員,我所看到的發展是在開辦碩士研究課程時,即使不是研究院課程而只是普通研究課程,都會設法籌款招待一些國內大學的教授甚至院長前來修讀。在完成課程後,這些在國內佔據重要位置的人士便成為我們的學生,將來我們進軍內地與這些大學合作發展國內課程時,便會無往不利。大學就是以這些公帑建立與國內的關係,打好關係之後便可面向祖國,發展國內市場,這是很聰明的商業手段。於是,寶貴的研究院資源便被用作讓大學"打關係"。

    日 期: 2012年12月19日 (三)
    時 間: 上午11時正
    地 點: 立法會綜合大樓會議廳

    議 程
    http://www.legco.gov.hk/yr12-13/chine...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