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全馬破4配速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全馬破4配速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全馬破4配速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全馬破4配速產品中有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Part Ⅱ:眼見為憑?肉眼看不到的反而更為重要!】 到了演講中段開始說明 KFCS的訓練框架。影片大約十三分半鐘,簡述自己對訓練四元素的理解,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舉了一些實例說明,也透過這個平台分享出來。 #影片主題 如下: ●「體能」很重要,但「體能好」不一定「表現好」。 體能是指能量...

全馬破4配速 在 · ᴇᴠᴇʟʏɴ ᴡᴀɴɢ 小渝 ·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10 04:58:22

[興趣🤔] 禮拜天其實沒什麼事情了,原本說要五點起來晨跑的、結果直接睡到八點自然醒,穿著睡衣就出去旅館餐廳吃早餐。 然後也就回到房間花20分鐘把行李整理好🧳,靜靜坐著拿出iPad畫畫,待到退房時間,才動身前往打算去的地方。 來到 @about_islander 嶼人咖啡點了一碗貓飯🥣,這裡不久就要歇...

全馬破4配速 在 · ᴇᴠᴇʟʏɴ ᴡᴀɴɢ 小渝 ·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8-03 12:06:22

[運動🏃‍♀️] 感覺得出來這幾天身體很努力在修復,睡眠比較充足但是反而越睡越累🥱、也終於有餘力產生一些發炎反應? 週二下班時間,我要搭的那班公車脫班,索性騎YouBike回家🚴🏼‍♀️卻碰到白XX推銷電話?明明好幾年前就說過不要打了,這段期間也沒換過門號啊!而且17:30全台灣可能有一千萬人都在開...

  • 全馬破4配速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7-23 06:00:00
    有 156 人按讚

    【Part Ⅱ:眼見為憑?肉眼看不到的反而更為重要!】

    到了演講中段開始說明 KFCS的訓練框架。影片大約十三分半鐘,簡述自己對訓練四元素的理解,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舉了一些實例說明,也透過這個平台分享出來。

    #影片主題 如下:

    ●「體能」很重要,但「體能好」不一定「表現好」。

    體能是指能量代謝系統,這個領域的研究主要是在探討能量產生的方式、該如何有效訓練與提升。然而,人的體能有其上限,這個上限有個人因素,所以無法無止盡向上提升;當然也會受到年齡的增長而下降。

    ● 運動員所展現出來的力量,不只肌肉力量(肌力)。

    相對來說,力量的保存期限會比較長一點。因為若訓練得當,一個人在中年後還是能保持健美的身材、平衡與有力的身體。但身材健美、肌肉大不一定能展現出耐力所需的「支撐力」,有些選手肌力不大,但支撐力比較好。

    ● 「體力」跟「技術」之間的關係。

    體能與力量,我們簡稱「體力」,它們是基礎。沒有體力,沒有表現。但有體力,技術不一定表現得出來,所以技術像是「竅門」,體力很好,竅門很窄,就無法有效輸出成更高水準的運動表現。想要開竅,必須刻意開發技術知覺。

    ● 談鐵人三項運動中自行車的技術比較容易被忽略的原因。

    若拿游、騎、跑三項運動來比較,游泳的技術最受重視,因為人浮在水面上時會在矢狀面、額狀面與橫斷面有很不一樣的動作,自由度很大,所以動作差異很大,換句話說,偏差的空間也很大;跑步在矢狀面的自由度最大,其他兩面就小很多了;自行車的自度最受限,因為人體被限制在一個狹小的活動空間裡做踩踏,每個人的雙腳都是在360度裡踩,所以常被認為沒什麼技術可言。然而,實情並非如此。

    ● 基礎力量 vs 專項力量,兩者之間的關係與辯證。

    在我的觀念裡,力量訓練可分為「基礎力量」和「專項力量」。前者是每一種運動項目都要練的,後者跟運動項目有關,例如游泳、自行車、足球和跑步的「專項力量」都會有差別。但「基礎力量」會大同小異,這個大同中就一定有蹲舉、硬舉、上膊……等動作。但若要討論某一項運動的「專項力量」,就必須先了解該項運動的「技術」,因為專項力量是為了服伺專項技術用的,所以若不懂該運動的技術,就無法設計專項力量課表。KFCS把跑者的專項力量分成五大類動作,這五類動作有階層關係,愈底層愈基礎,高層動作需要底層動作的基礎打好才能練得好。

    ● 眼見為憑?肉眼看不到的反而更為重要!

    從「看得見」與「看不見」的視角來說,最表層的「技術」動作是最顯眼的,一個人游得好、跑得好,有時外行人也能看得出來什麼是優美的動作,比較難辯識的反而是偏差動作。偏差的動作可能有千百種,但優美的技術通常只有一種模式。再來到第二層的「力量」,可以舉很重看得出來,但肌纖維的組成、收縮的方式我們是看不到的,要把身體切開才看得到。第三層的「體能」更是如此,我們知道身體裡一直在產生能量,但那已是分子層級的運作,就算切開身體還是看不見,要用顯微鏡才能看見。第四層的「心」更是幽微,此時倍數再高的顯微鏡都不管用了,心的運作已非實體,並非肉眼所能看見,但它卻最最最重要。就像水和空氣,最重要的事,最容易被忽略。若沒有了空氣,我們幾分鐘後就會死;若無心訓練,一切都失去了意義。心在最底層,若無心訓練,體能、力量與技術的訓練再科學都沒用了。

    ● 從「和解」的觀點來看待訓練。

    「練心」的訓練架構裡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句是:盡量不要有「衝突」。假設一位跑者練了很久,目標設定在全馬破330(3小時30分),也就是五分配速(每公里花5:00),如果在賽場上太執著於這個目標,看到錶上顯示5:10就會覺得太慢了開始加速,錶上顯示4:50又會覺得太快了開始減速,快了慢了都緊張,此時不只無法專心在跑步本身,心裡的緊張會讓肌肉也跟著變得比較緊繃,那他還能完全發揮表現嗎?在賽場上設定明確的目標就會產生這樣的衝突,我們該如何在比賽期引導學員減少衝突,能在賽場上跟自己和解,也是KFCS系統要探討的重要課題。

    ● 從老子的「反者,道之動」哲理來理解訓練的自然規律。

    「技術」與「心」之間有著密切的連結,心愈穩定、愈平靜、愈安定,技術的水準就愈能開發出來。「反(返)」的概念來自於老莊。老子說的「返樸歸真」、「復歸於嬰兒」與莊子所說的「坐忘」背後所傳達「重『新』再來一次」的哲理。教練如何讓運動員(或跑者如何讓自己)回到最初的地方,那是一種如同嬰兒般無知的渾混狀態,在訓練當下能忘掉過去的訓練,不去預期訓練會帶來的效果。因為那種「預期」的心理 ,反而無法帶來真正的效果。

    運動員必須去用一種嶄新的心態來體驗動作本身所帶來的感覺,而不是去期待動作與訓練會帶來什麼的效果。訓練時要把課表與動作當成全新的(或是教練要引導學員把當天的訓練變化成一個新的樣子),如此對知覺的刺激才會鮮明。

    這麼思考下來,對於訓練有素的運動員,或是對於熟悉技術動作的學員來說,需要的是「復歸於嬰兒」那種「復」的工作,就像重看一部電影時要先把劇情的細節都先忘掉,才能重新體驗樂趣、重新帶來啟發、重新帶來改變。如同過年時常見到的春聯「一元復始,萬象更新」。想要「更新」,就必須要能夠「忘」、「返」、「復」,要有重頭來過的過程,才會產生新的啟發、新的進步。所以,「新」的生機就必須是一種從「心」出發的修練過程了。

    「反(返)」是自然的規律,是一種自然的動態過程,所老子說:「反者,道之動。」為了順應自然,返回到底層、返回到最初的地方是不斷提高表現的關鍵。

    總結:教練要能運動員專注在訓練本身之外,也要引導他看淡訓練時速度、成績與名次,這些都是難以預料的結果,無須在意;須在意的是「訓練」本身,也就是練心、練體能、練力量與練技術。

    --
    KFCS 自行車、游泳與跑步教練的培訓班在前兩年已在台灣各辦了一梯次,今年(2021年)八月將在台灣開辦跑步教練培訓第二梯(加上大陸是第三梯),下面是課程大綱與簡章,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簡章。

    #課程簡章:https://lihi1.cc/h4xVj

  • 全馬破4配速 在 Jay的跑步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09-04 09:38:59
    有 1,353 人按讚


    今日課表 8*800m (2:35), rest 400m jog (2:30)

    以 Bart Yasso 著名的亞索八百:即 800 公尺間歇、操作 8-10 趟,總和時間即為目標馬拉松時間。例如:目標全馬 4 小時、800 公尺配速為 4 分 0 秒 (5:00/km);全馬目標 3 小時、配速則為 3 分 0 秒 (3:45/km)。

    亞索八百操作簡單易記,常常是很多跑者最鍾意的間歇。不過教練 Jeff Gaudette 也指出,亞索八百有幾個關鍵的缺點。

    第一,它沒有實際的科學證據支撐,能跑 10 組 800 公尺配速 3 分整,對於是否最後能達成全馬破三,並沒有直接因果關係。要記住,有關聯跟造成因果關係是兩回事。

    第二,亞索八百對於新手來說,常常會過於樂觀。因為 800 公尺是短間歇,對於一般缺乏耐力訓練底子的菜鳥跑者而言,是可以「硬撐」過去的訓練。但是如果你要求跑者再延伸到 6*1200, 甚至 5*1600, 就變得困難重重。

    第三,亞索八百並不是馬拉松的專項訓練,它適合當作最大攝氧訓練,某些程度上也可以當作 tune-up 指標。但如果不搭配其他乳酸閾值以及有氧耐力訓練,是沒有辦法得到馬拉松的均衡體能的。

    這也不是說亞索八百「沒有用」,而是當你如果在時間受限(例如只有 10-12 週)的馬拉松週期,那你提升最大攝氧量(也就是 speed session) 的時間本身就很有限。如果你還在其中進行 3-4 次的亞索八百,那等同於你花「太多時間」在「單一」項目(最大攝氧),其他的訓練時間就會很少。

    ---

    最後回到,那為什麼今天我們練這個?

    簡單來說,上週我們進行了三次 workout (週二:6*1.6K, 週四:12.8K MP, 週六:32K Long Run) 其實都是專注在乳酸閾值及有氧耐力上的訓練。

    一方面累積了很多的疲勞,另外一方面我們也很久沒有做最大攝氧的刺激了。所以每隔三到四週,還是建議跑者做一下短距離的間歇訓練,即使你的目標是全馬!

    此時目的並不是再次提高最大攝氧,而是在身體已經漸感疲累的同時,要求它重新「溫習」快跑的體感跟節奏感,如果能接近預期的配速,那對信心提升也很有幫助。

    今日實際完成:

    Jay: 233/234/235/233/234/234/233/229
    蕭昱:221/220/219/221/220/221/221/218

    ⋯⋯看出我們的目標了嗎 😉

    Yu Hsiao Triathlete

    #亞索不是不好但你要會跑
    #新手可以從六趟開始試試看

    攝影:伯伯

  • 全馬破4配速 在 Jay的跑步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09-03 08:00:00
    有 1,300 人按讚


    今日課表 8*800m (2:35), rest 400m jog (2:30)

    以 Bart Yasso 著名的亞索八百:即 800 公尺間歇、操作 8-10 趟,總和時間即為目標馬拉松時間。例如:目標全馬 4 小時、800 公尺配速為 4 分 0 秒 (5:00/km);全馬目標 3 小時、配速則為 3 分 0 秒 (3:45/km)。

    亞索八百操作簡單易記,常常是很多跑者最鍾意的間歇。不過教練 Jeff Gaudette 也指出,亞索八百有幾個關鍵的缺點。

    第一,它沒有實際的科學證據支撐,能跑 10 組 800 公尺配速 3 分整,對於是否最後能達成全馬破三,並沒有直接因果關係。要記住,有關聯跟造成因果關係是兩回事。

    第二,亞索八百對於新手來說,常常會過於樂觀。因為 800 公尺是短間歇,對於一般缺乏耐力訓練底子的菜鳥跑者而言,是可以「硬撐」過去的訓練。但是如果你要求跑者再延伸到 6*1200, 甚至 5*1600, 就變得困難重重。

    第三,亞索八百並不是馬拉松的專項訓練,它適合當作最大攝氧訓練,某些程度上也可以當作 tune-up 指標。但如果不搭配其他乳酸閾值以及有氧耐力訓練,是沒有辦法得到馬拉松的均衡體能的。

    這也不是說亞索八百「沒有用」,而是當你如果在時間受限(例如只有 10-12 週)的馬拉松週期,那你提升最大攝氧量(也就是 speed session) 的時間本身就很有限。如果你還在其中進行 3-4 次的亞索八百,那等同於你花「太多時間」在「單一」項目(最大攝氧),其他的訓練時間就會很少。

    -\-\-

    最後回到,那為什麼今天我們練這個?

    簡單來說,上週我們進行了三次 workout (週二:6*1.6K, 週四:12.8K MP, 週六:32K Long Run) 其實都是專注在乳酸閾值及有氧耐力上的訓練。

    一方面累積了很多的疲勞,另外一方面我們也很久沒有做最大攝氧的刺激了。所以每隔三到四週,還是建議跑者做一下短距離的間歇訓練,即使你的目標是全馬!

    此時目的並不是再次提高最大攝氧,而是在身體已經漸感疲累的同時,要求它重新「溫習」快跑的體感跟節奏感,如果能接近預期的配速,那對信心提升也很有幫助。

    今日實際完成:

    Jay: 233/234/235/233/234/234/233/229
    蕭昱:221/220/219/221/220/221/221/218

    ⋯⋯看出我們的目標了嗎 😉

    Yu Hsiao Triathlete

    #亞索不是不好但你要會跑
    #新手可以從六趟開始試試看

    攝影:伯伯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