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全端工程師生存筆記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全端工程師生存筆記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全端工程師生存筆記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全端工程師生存筆記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7萬的網紅粘拔的幸福碎碎念,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這是一篇很值得留念的對話…… 《張忠謀VS陳文茜:54歲的賭博——在科技落後的台灣創辦世界一流的半導體公司》 ◇ 陳文茜:我今年六十歲,都覺得快退休了,可是你五十四歲時,也就是1985年,你決定回台灣。即便我現在都太不可能再冒險,何況你不是台灣長大的孩子。 很多在這個土地裡長大的人都未必...

  • 全端工程師生存筆記 在 粘拔的幸福碎碎念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8-07-22 11:05:55
    有 53 人按讚


    這是一篇很值得留念的對話……

    《張忠謀VS陳文茜:54歲的賭博——在科技落後的台灣創辦世界一流的半導體公司》

    ◇ 陳文茜:我今年六十歲,都覺得快退休了,可是你五十四歲時,也就是1985年,你決定回台灣。即便我現在都太不可能再冒險,何況你不是台灣長大的孩子。

    很多在這個土地裡長大的人都未必願意回饋生長的故鄉,你為什麼會願意在你五十四歲時回到台灣發展?如果當時是二十四歲時我佩服你,三十四歲時我覺得你敢冒險,五十四歲!實在很了不起,而且當時台灣整體嚴重落後於美國,薪水也遠不如美國,你為什麼願意回到台灣?

    ◆ 張忠謀:主要是我認為這是一個挑戰,就是要將工業技術研究院做到世界級的研究機構,變成一個真正能夠有所幫助的,並且能推動台灣工業、產業和技術進步的一個單位,而徐賢修(行政院科學委員會主任委員)就是以這種挑戰性的方式來說服我的。因為那時我已經認識幾位台灣官員,徐賢修還不是我最熟的,我最熟的是李國鼎、孫運璇。認識他們完全是因為我在德州儀器做資深副總裁多年,那時,曾到台灣設立裝配廠,因為這個緣故認識了李國鼎、孫運璿、俞國華和徐賢修,我也知道台灣非常落後,可是至少這幾個人都是位居要職,政府里的重要官員,他們非常努力推動台灣的經濟和科技,所以我覺得台灣那時是很有可為的。

    ◇ 陳文茜:你看起來不像會賭的人,你當時五十四歲回台灣算賭嗎?

    ◆ 張忠謀:表相也許不像是賭,到工業技術研究院我不認為是賭,可是過了幾個禮拜,李國鼎要我創辦一個半導體公司——台積電,這個就是在賭!這是賭我剩下的年華。我那時候五十四歲,就是如你此時,而剩下的年華其實是非常美好的!

    我從美國到台灣來的時候五十四歲,就認為我要做到六十五歲,而五十四到六十五歲的這十一年,會是我最美好的黃金時期。把工研院做到世界級的研究機構,我認為這十一年應該可以做成,能夠推動台灣的產業發展和技術,可以有些成績,可是成功創辦台積電的把握絕對是非常低。

    ◇ 陳文茜:那你為什麼敢賭?

    ◆ 張忠謀:其實李國鼎並沒有一定要我把台積電做成世界級,雖然他是一位很有遠見的政治家,可是也沒說要把台積電做成世界級公司,因為他不懂半導體業。而我懂,我知道在半導體業,如果沒有世界競爭力,是不會生存很久的。

    ◇ 陳文茜:你沒有做到Top(頂級),就根本沒有生存空間?

    ◆ 張忠謀:對!就是要當Top Layer(最高層級)、One of the Top(頂級之一),否則你的生存期不長,我覺得這是我帶到台灣一個最重要的認知。

    ◇ 陳文茜:所以你覺得後來我們的DRAM(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一種半導體記憶體)是因為沒有認知到一定要做到世界的Top,所以生存期才會那麼短嗎?

    ◆ 張忠謀:不只是DRAM,還有好多別的公司都是如此。

    ◇ 陳文茜:台灣過去雖然很有遠見,可是從來沒有「我要做到世界的Top Layer」的志向。而你一開始就知道,雖然沒有把握,但台積電一定要做到那裡,要不然就一定失敗?

    ◆ 張忠謀:因為我知道半導體的生態是這樣子,德州儀器就是Top,而台灣可以說很少人知道這一點,甚至可以說沒有人知道,因為好像都沒有朝這個方向做,只有台積電是朝這個方向努力。

    ◇ 陳文茜:大多數各行各業的人都因為身處這個島嶼,世界不理我們,我們也不理世界,所以都沒有培植出國際觀和國際抱負,也就是要做到Top Layer的野心!除了台積電做到了,你會不會覺得我們普遍有這種現象?

    ◆ 張忠謀:對!我覺得台灣到現在都還是一個相當封閉的地方,雖然說最近二三十年來相當國際化了,可是我十四歲到十八歲時的上海,可以說比現在的台灣要國際化得多了、開放得多了。

    《英語閱讀成習慣》

    ◇ 陳文茜:現在的年輕人要如何超越這個島嶼給他們的限制?或者如何超越他們自己的限制?你想給他們什麼建議?他們該學習什麼,讓自己可以突破?

    ◆ 張忠謀:我覺得首先是英文,因為最好的報紙、雜誌都是英文的。

    比方說《經濟學人》(Economist),在台灣沒有跟《經濟學人》相當的刊物,也沒有和《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相當的雜誌。

    所以如果要學國外,尤其是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德國、英國,還是要看英文的雜誌和報紙。

    不要說一天閱讀六七個小時,即使是兩三小時,至少足足一半的時間應該用在英文學習上,這樣你就會開始瞭解國際。

    你看報紙,主要不是看新聞,而是要閱讀他們的社論和專欄等等。當然假如有機會、有能力到國外去,不要只是遊山玩水,到國外可以去聽聽學術會議,例如經濟的學術會議,如果有好的外國朋友,就常常談談經濟、政治這類嚴肅的事情,這些都是國際化很重要的管道。

    大陸進步得很快,國際化的速度使我非常驚奇。

    我去MIT、史丹福,發現他們大部分的華裔學生都是從大陸去的,而不是台灣,即使我們也有些留學生,可是大陸學生的英文都比台灣學生好!這正是他們國際化進步的一個指標。

    ◇ 陳文茜:培植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當然你因為在美國,所以英文能力各方面都沒有問題,可是我們現在很多年輕人,絕對比你父親那一輩的人幸運太多,前面提到你父親很優秀,但他最後因為誕生在中國,不能早一步,也不能晚一步。早一步他就是胡適,晚一步就可能成為今天中國非常傑出的財政官員。

    你父親在教養你的過程中,怎麼樣告訴你他的人生遭遇?

    ◆ 張忠謀:他沒有唉聲嘆氣,因為他認為在那個悲劇的時代,他已經相當幸運了。1949年一直到1980年,他雖然覺得自己有志未酬,但他在美國並不是找不到事,他那時念完哥倫比亞商學院,獲得MBA已經是四十七八歲了,是最老的學生。

    畢業後他有兩個工作機會,一個是在很小的大學當助理教授,薪水很低,即使是MIT的助理教授也只有五千美元的年薪,那時五千美元一年是很低的薪水,但他不想去;另一個工作是在紐約銀行裡當出納員,就是客人來兌換支票,也就把現金給他,那個薪水也不高,也是跟助理教授差不多。而他那時還有一點錢,於是就以這些錢買了一家小雜貨店。

    那個雜貨店從1955年一直經營到1972年,十七年的時光中,頭十年只有一位職員,就是我媽媽,我爸爸負責對外,從買貨、進貨、報稅到和房東交涉都是我爸爸出面,而招待客人、賣東西就是我媽媽。每天從早上九點到下午六七點,禮拜六也要做,但禮拜天休息。一共做了十七年,可以使他們的生活無慮,我相信他們賺的錢是比我爸爸去當銀行的出納員或助理教授都好。

    ◇ 陳文茜:我們現在很多年輕人都想自己開個小店,你覺得爸爸的選擇是對的嗎?郭台銘批評這些年輕人為什麼整天只想開咖啡店,不想創業!

    ◆ 張忠謀:我想年輕人現在的野心恐怕不只是開個小店了。我爸爸開那個小店就只是為了生活而已。

    ◇ 陳文茜:我們非常多年輕人活在一個很安逸的時代,現在才二十幾歲,卻未必有你的冒險精神,尤其到了金融海嘯那一年,2008年,你本來只當董事長不當CEO,結果那一年你看到金融海嘯,就重掌兵符。也就是將近八十歲的你,還要每天去上班,本來裝潢得很好的房子也沒有時間住了,就隨便在新竹找個房子,太太張淑芬就把她的畫掛一掛,就住進去了。我曾經到新竹看過你們家,我難以想像堂堂台積電董事長自己直接接國外的訂單,接洽從國外飛來的客戶。這些其實都非常辛苦,你五十四歲還在冒險,到了八十幾歲還重掌兵符,這不只是勤奮,是什麼支撐著你?

    ◆ 張忠謀:主要是當時我認為台積電好像成長停滯了,慢下來了,甚至於如果你看過去十年的歷史,2000年固然是有所謂的網絡泡沫,尤其是科技業的泡沫化。2001年泡沫後,大家的業績都跌下來,可是2001年到2004年台積電還是成長得相當快。

    然而,2005年到2009年卻停住了。我覺得台積電還是有成長空間,而且空間很大。所以,我是有點所謂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就想自己上前線,也許可以把台積電的成長加快。

    現在已經三年了,的確是如此,我從2009年重上前線,不到三年的時間,已經成長了差不多40%。

    ◇ 陳文茜:同樣作為工程師,其實你有好幾位很不錯的幫手,為什麼你一上台,可以使事情改變得這麼快?

    ◆ 張忠謀:這個不是工程師的問題,是總經理、董事長要有比較廣的知識。要看市場、要看未來的經濟發展,而影響未來的市場發展有許多因素。

    《從挫折學習,永不抱怨》
    ◇ 陳文茜:有一次,我在一個場合碰到你,好像是去年你的生日,你高枕無憂,因為不管人工智慧時代,還是iPad、手機將取代過去的手寫筆記,筆記本電腦又會何去何從,你都不在乎,因為所有東西都要用到半導體。而且,不管是諾基亞垮了,或是哪一家起來了,都要用到你的半導體。

    ◆ 張忠謀:對!就是雲端也要用到半導體。我們擔心的絕對不是半導體不被用了,而是競爭者的威脅。

    ◇ 陳文茜:你現在最大的競爭者是誰?三星?

    ◆ 張忠謀:對!

    ◇ 陳文茜:我聽到一個故事,不知道是不是事實。聽說賈伯斯在過世之前,曾經找台積電報價,希望用台積電的半導體,結果你們報了一個價格,然後他拿這個價格去跟三星說,我跟你買,但你把價格砍下來,這是真的嗎?

    ◆ 張忠謀:我想這個故事大概只有三分之一是對的,但是哪三分之一對,我不跟你講。

    ◇ 陳文茜:你現在最大的競爭者是不是三星?還是美國的德州儀器?

    ◆ 張忠謀:2009年以來,其實我們多了三個競爭者。一個是Global Foundrie,一個是三星,另一個則是間接競爭者英特爾。英特爾跟直接競爭者一樣有威脅力,因為它是在跟我們的客戶競爭,我們的客戶完全要靠我們的技術和生產。假如我們的技術和生產不能支持我們的客戶跟英特爾競爭,那就完蛋了,我就沒有客戶了。

    ◇ 陳文茜:所以你要想辦法幫你的客戶打敗英特爾?

    ◆ 張忠謀:對!到現在為止我覺得是很好,不過以後到底怎麼樣,當然是以後努力了,英特爾也在努力。

    ◇ 陳文茜:你曾經害怕過嗎?

    ◆ 張忠謀:害怕倒也不必,而且假如我真的害怕,就不會做。

    ◇ 陳文茜:前面提到的三星,這些企業競爭對很多年輕人離他們很遠,可是張董事長並不是不知道他們的可怕,但你會開始思考,在理性上要怎麼計算,加來加去,我們(的研發經費)其實也差不多,沒什麼好怕。當年歐債危機從2010年後大家都很緊張,我聽說你只要聽到這種消息,就一笑置之,回家倒頭就睡。為什麼你如此氣定神閒,你明明知道對手那麼龐大,知道世道那麼不好,為什麼你可以做到這麼祥和,處理危機不慍不火?

    ◆ 張忠謀:也許是我從小經過很多災難、苦難。小時候逃難,我父親帶我母親和我從上海到重慶,要經過前線。那時前線雖然不打仗、沒有戰事,但還是相當危險的地方。經過前線後到了國民黨控制的地方,但是要坐一段火車,經過潼關時,日本人就在對岸,對著火車放炮,大家都非常緊張,而火車是舊火車,政府不願意用新火車,因為知道可能被炸掉,所以舊火車就盡量開快,將燈都熄掉,大概有十到十五分鐘是非常危險的,最後終於闖關成功,燈開了,大家歡呼,這種興奮、這種喜樂,我也經歷過。

    ◇ 陳文茜:那時候你幾歲?

    ◆ 張忠謀:那時我只有十二歲,但終生難忘。在重慶時,也經過轟炸,後來到了上海,就是1948年,又逃難到香港,那一段雖然沒有生命危險,但逃難的人很多,船坐太滿,沈掉了,也是蠻苦的。從上海到香港雖然不能說是災難,也是有很多挫折。

    ◇ 陳文茜:所以你把挫折當成你的資產,把災難在人生中留下的刻痕,化做你後來的力量?

    ◆ 張忠謀:的確是,有的挫折是可以懷念的記憶,像闖潼關是一個可以懷念的記憶;有的是可以學習的,比方說兩次考試MIT碩士考不取,這是可以學習的挫折。

    ◇ 陳文茜:現在年輕人所生活的時代不是災難的時代,不是在敘利亞,不是希臘。現在年輕人的生活很平凡,但他的不幸可能也在於他的安逸,安逸的生活就欠缺你那一代人的歷練。你父親是被犧牲的一代,可是你的時代焠鍊了你,有貧窮、有挫折、有苦難、有災難,你存活過來。可是他們不可能有這樣的經歷,就像你的女兒或是更年輕的人,你會給他們什麼樣的建議?他們應該勇敢去闖關,去史瓦濟蘭(位於非洲東南部),去世界很多非常危險的地方做志工(即志願者)?去認真看待世界其他地方的工作,以志工來歷練自己,變成一個不平凡的人?還是建議他們就安逸地在台灣念完大學,進入台積電上班?兩種孩子你會選哪一個?

    ◆ 張忠謀:我覺得這完全看每一個人的興趣,你先要知道自己要什麼。現在這個世界比我年輕時的選擇要多,正如你所說,我那時闖潼關是不得已,不是我的選擇,可是現在如果你想冒這種險,可以到敘利亞去!甚至可以到以色列,它如果攻打伊朗,問題會更大。所以,這個區域也是一個不安定的區域!你可以去那種地方歷練,可是,我想絕大部分的人都不會想去那種地方。

    當然也可以去做美國和平軍,或是去非洲服務,這種機會一定有,不過我相信絕大部分的年輕人都不會要做這種事情,希望在一個比較安定的社會,就像你所說的,到台積電去做事,雖然比較安定,可是絕對不會沒有挫折、沒有奮鬥。我就在台積電工作,現在挫折、苦難其實多得很,而我的同仁也分擔著我的挫折和苦難。

    ◇ 陳文茜:張董事長剛剛談了很多,我們從他身上學到幾個部分:第一,他每天看匯率;第二,他永遠在閱讀國際各種不同的雜誌,當然也包括他自己的專業領域,還要經常看那兩個「大猩猩」到底在做什麼東西。以他現在的地位、年齡,他還要去和客戶談訂單,並且每個禮拜都有挫折。我想問面對挫折,你回家會做什麼?抱太太哭?聽蕭邦?看一本書?還是喝酒倒頭就睡?

    ◆ 張忠謀:讀書,聽聽蕭邦、莫扎特,莫扎特跟蕭邦都比較能夠安定我的心。我早上喜歡聽巴哈,下午喜歡聽貝多芬、馬勒。晚上比較喜歡聽蕭邦、莫扎特。

    ◇ 陳文茜:我認為態度決定了一個人的人生,張董事長的第一個態度就是好學不倦。你提到,你升到部門總經理,包括你原來學機械,走入半導體,也是一邊工作,一邊苦讀。有些人並不瞭解高處不勝寒的意義,這句話不是只說沒有朋友,也包括愈到一個位置,需要知道的事情愈多,所以你一直好學不倦。我如果沒有記錯,你一天花六個小時讀書?

    ◆ 張忠謀:應該說是六個小時閱讀。廣泛閱讀,也就是讀關於經濟、政治、歷史的書,通常我都是在家裡閱讀,一天大概是三小時左右,但到了禮拜六、禮拜天可能每天讀六七個小時。

    ◇ 陳文茜:你挑選書很特別,有歷史、大國政治、經濟,這些都並不是完全跟半導體有關的,為什麼?

    ◆ 張忠謀:我大部分的閱讀都是跟半導體無關。禮拜一到禮拜五有三小時是在公司,閱讀跟半導體有關的書,但在家的三小時就跟半導體無關。

    ◇ 陳文茜:因為現在很多年輕人是閱讀很奇怪的八卦新聞,所以我特別要請教張董事長,為什麼你要閱讀大國政治、歷史和經濟?

    ◆ 張忠謀:老實說,閱讀大國政治是因為它必然牽涉我職業的成敗。-選自《我害怕成功:陳文茜編》〉

  • 全端工程師生存筆記 在 許景泰-Jerry粉絲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8-06-13 13:46:59
    有 56 人按讚

    好文分享【創業是一場艱苦的持久戰】
    ——————————————
    本文作者:拉卡拉創始人孫陶然

    我看到的統計,在美國新創公司存活10年的比例爲4%,第一年以後有40%破產,5年以內80%破產,活下來的20%在第二個5年中又有80%破產。哈佛商學院的研究發現,第一次創業的成功率是23%,而已成功的企業家再次創業成功的比例是34%。

    不要相信那些一年創立兩年融資三年上市的故事,更不要相信有人在廁所用6分鐘搞定永遠也花不完的錢的故事,否則你“死”都不知道怎麼“死”的。這些故事,幾乎肯定是吹噓的,即便不是吹噓的,故事的主人公也是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的幸運兒,即便跟你吹牛的那個人就是那個幸運兒,也不等於你會是下一個幸運兒。

    很多企業在成功後宣傳時會下意識地杜撰很多“英雄壯舉”,這當然可以理解,一方面成功路上很多事情確實不足爲外人道,另一方面人人都有“包裝”自己的心理。但其實這是最害人的,對於很多創業者來說,如果你按照成功者宣稱的方式去做,基本上會“死無葬身之地”。

    在美國,Facebook(臉譜網)的扎克伯格可以在創業之初就收穫PayPal前CEO彼得·泰爾的天使投資,還可以找到很多人給他做顧問,甚至可以飛到紐約見一下時代公司的總裁,這都是因爲美國有利他主義的文化,有天使投資的文化,也有成熟的產業鏈,可以幫助創業者創業。但是在中國,幾乎沒有一個創業者可以如此幸運,中國的創業環境更嚴峻。

    ***創業是一場艱苦的持久戰***

    創業是帶着一羣未知的人去一個未知的地方幹一件未知的事,再有能力的創業者也無法在出發之前就想清楚所有的事情,即便是你已經想清楚,一旦開始做也會發生很多變化,所謂“槍聲一響預案作廢”,絕大多數公司成功時的方向和最初設想的產品都大相徑庭。創業者需要在前進的過程中根據市場的情況以及消費者的反應,甚至是競爭對手的動態來隨機應變。

    創業的這種特性決定了創業之路開始容易,過程很難,收場更難,煎熬是創業的典型狀態,創業路上,最常見的不是成功和失敗,而是長時間的苦苦掙扎。

    10年前,成就一家全國規模的知名公司需要15年甚至20年的奮鬥,後來有了風險投資的介入,七八年時間就可以成就一家互聯網知名公司。但對於多數創業者來說,不經歷5至8年、每週7×12小時的創業奮鬥很難有大成。

    我的朋友申音是《創業家》雜誌的主編,是個非常有思想的人,後來他離職創業,開始創業前他在微博上寫道:“從昨晚到今晨,恐懼大於激動,壓力大於亢奮。創業只是個人選擇,不想放大意義。很多時候,讓自己high(興奮)很容易,讓心定很難。開口向朋友要幫助簡單,不辜負信任纔要緊。第一日,立此存照。2010年12月1日。”這是創業者典型的寫照。

    ***創業的機會成本很高***

    經常有媒體問我最想給創業者的建議是什麼,我的回答是“不要輕易開始創業”。據我觀察,超過一半的創業者是迷迷糊糊上路的,他們在開始創業之前,其實並不清楚創業是怎麼回事,也不清楚創業將給他們的生活和人生帶來什麼樣的改變,僅僅是憑着滿腔的熱情以及一個浪漫而美好的想象就開始了,從此踏上一個漫長的、充滿變數、迷茫、經常感到無助的長征。

    對大多數人而言,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公司、適合自己的崗位去打工是正途,也是個人價值發揮的最佳途徑。如果選擇創業,很可能會陷入以己之短參與競爭的困境,甚至會毀了自己的職業生涯。

    開始創業之前,一定要測算一下自己的機會成本,大凡想創業的人,都是同輩中的佼佼者,然而越優秀的人選擇創業放棄的東西就越多。如果以創業的勁頭去打工,很多人可能會迅速成爲出色的員工甚至中高層管理者,但一旦選擇了創業,就會陷入一場持久的苦戰,從最低點開始爬坡,單打獨鬥,當然一旦創業成功,你獲得的成就感和物質及精神收穫也是打工永遠不可能達到的。

    ***創業者的時間表上沒有生活時間***

    正如歌詞中所唱,“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周鴻禕也曾經講過,每個創業者在熱血沸騰地想象未來自己準備用幾年時間取得成功甚至超越成功者時,應該冷靜下來捫心自問,我是否已作好準備,把那些成功者所吃的苦、受的磨難、承擔的壓力也在幾年裏經歷一遍甚至加倍?

    我常常開玩笑,每個創業者的生活都是非人的生活。打工時你的生活是生活、工作是工作,一旦開始創業,你的生活將與你的工作“合二爲一”,對於夫妻或男女朋友共同創業的,簡直是“合三爲一”了。

    俗話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創業者每天一睜眼就面臨着房租、水電、工資、貨款、現金流等一系列壓力,做得順時你希望跑得更快,做得不順時呢你希望儘快走出困境,你的大腦無時無刻不在梳理公司的大小事情,壓力之大,將深深改變你的生活心態以及狀態。相信每個創業者都經歷過無數個從夢中驚醒,抓起筆記錄下一個閃念的想法再繼續睡的夜晚。

    創業者永遠停不下來,我一度非常好奇爲什麼很多已經把企業做得非常大的企業家工作強度依然很大,甚至壓力比我還大。有一次聯想控股的副總裁寧旻告訴我,其實成功者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因爲他每前進一步都要調動很多資源,例如會給部下許諾更大的舞臺、更多的收入,會給合作伙伴承諾合理的回報,甚至會向上級主管單位立下軍令狀……根本不可能停下來,一旦停下來所有的承諾就兌現不了了,所有人的期望就會變成失望……

    ***創業者要給所有人交代***

    創業不是你一個人的事,一旦選擇創業,不但你自己會進入一場需要竭盡全力的戰鬥,也必然會將你周邊的全部資源捲進去,涉及的將不僅僅是你自己,還有你的家人、股東、員工以及上下游夥伴和客戶。爲了解決困難,你會動用所有可能動用的關係來幫忙,從借錢到借力,周而復始。

    在公司裏,所有人都可以找到上級主管說“我盡力了,能力有限,請求支援”,只有創業者不能說這句話,所有的事情你都無可逃避,你都得撐住。

    作爲創業者,每件事情都需要你作決策,每個決策都可能影響公司的生死存亡。可是很多時候,你不能和下屬商量,不能和股東商量,你必須自己作決策。

    作爲創業者,你必須給下屬以信心,越是艱難時刻下屬越寄希望於你,很多時候真得打腫臉充胖子。你不可以顯示自己的軟弱和無助,你甚至必須隨時表現出信心滿滿的樣子來爲下屬鼓勁兒。

    ***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創業***

    在我看來,人可以分爲兩類:俠客型和團隊型。俠客型的人喜歡單打獨鬥,適合做藝術、工程師等工作。團隊型的人適合在一個團隊中工作,其中約1%左右的人是領袖型,9%左右是幹部型,適合追隨領袖共同領導團隊,而90%的人只適合做羣衆。

    領袖型和幹部型都適合創業,但是創業的領軍人物必須是領袖型的人。

    打工成功者創業的成功概率並不高於其他人,甚至更低,因爲創業者需要的能力和打工者完全不同,甚至相反。

    首先,打工成功者的能力其實並沒有他們自以爲的那麼強。在大企業裏面工作,尤其是在外企工作,要求你掌握流程就可以了,凡事都有相關部門支持。所以,實際上你做出的成績並非拜你的才能所賜,而更多是系統導致的結果。你能幹成事情是因爲你頭頂上的那個品牌,以及你身後那個強大的公司系統,而非你自己的能力。一旦離開那個公司那個職務,你就可能啥也不是了。

    其次,創業需要的能力和打工完全不一樣。打工你只要幹好你那個環節就好,而創業需要做好全盤工作。

    最後,他們往往缺乏過程感。這點即便是成功的創業者再次創業時也常犯,過去的成功往往帶給他們非常好的自我感覺,認爲自己能力很強,認爲手中的資源很多,不屑於細節和小事,期望可以快速成功。這些心態在再次創業的過程中非常有害,甚至是致命的。如果調整不好,過去的成功就是現在失敗的原因。

    我有一個朋友,在一家著名IT廠商工作幾年後因爲表現出色被派到美國總部,也做得很好。2005年的時候,他想回國創業,做了很詳細的商業計劃書,也有投資人願意投資300萬美元。於是他回國考察市場,向很多朋友徵詢意見,大家紛紛勸他趁回國熱回國創業,只有我非常明確地建議他不要這麼做,因爲我瞭解他的能力,他是一個舞臺越正規他越能發揮的人。

    我告訴他一旦回國開始創業,將要面對的環境是他完全不熟悉的,關鍵是以他喜歡規範的性格也未必會喜歡創業的生活。如果全用自己的錢還好,一旦你開始創業用上了投資人的錢,你就揹負上了一個巨大的責任,會讓你陷入一個在泥潭中掙扎的境況。後來他聽取了我的建議,幾年以後我們再見面時他很感謝我,說幸虧沒有創業,現在發展得很好,並且已經到了另外一家著名的國際企業擔任了非常高的職務。

    ***創業者需要一些天生的特質***

    創業者需要一些特質,這些特質很大程度上是天生的。在《創業家》雜誌黑馬大會上,我和薛蠻子及雷軍一起擔任評委,大家不約而同地談到一個話題,“如果明天生命終止,今天你還想創業嗎?”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你就是天生爲創業而生的人,你就應該去創業。

    創業者是有共性的。有一次和雷軍談起營銷,他說他當金山總裁時爲了研究軟體的營銷,去日本時曾經用一天的時間站在人家的軟體店裏,研究產品的包裝、貨架的擺放,觀察消費者的反應,並由此總結出產品包裝一二三,店面廣告一二三。

    類似的事情我也做過,大學畢業後我進入四達集團公關部,集團要求我們爲一個教育項目做個營銷方案。當時全部門沒有人會,我花了一筆錢跟一個4A公司的策劃總監買了人家一個廢棄的營銷方案,然後自己從方案的結構、思路、邏輯上分析,硬是從一個方案之中反向學習到了如何策劃營銷。當時關於廣告的書很少,記得有一本臺灣人寫的《成功廣告80例》,裏面每個案例都被我用自己總結的營銷框架推演過。

    柳總(柳傳志)講過,成功的領軍人物應具備4個素質:
    (1)目標高遠,意志堅定。
    (2)心胸開闊,情商要高。
    (3)企業利益放第一位。
    (4)學習能力強,愛學習而且會學習。

    我認爲創業者需要具備4個素質:
    (1)事業心,是否把企業當做命根子來做。
    (2)眼光和境界,要比別人想得多,比別人看得遠,具備一種比別人更高的境界和眼光。
    (3)心理素質,能否百折不撓、處變不驚。
    (4)學習能力,是否以學習爲生活方式,有無及時覆盤的習慣。當然作爲一個領軍人物,舍小我爲大家的胸懷也非常重要。

    ***應屆生尤其不適合創業***

    金融海嘯時,很多人呼籲大學生創業以解決就業難的問題。媒體採訪我時我明確表態說這種說法是不負責任的。試想,一個大學生如果連工作都競爭不到卻要去創業,和讓一個盲人去騎瞎馬何異?應屆生去創業絕大多數只能幹最低端的職業,是攤煎餅還是送報紙?我沒有看不起這些工作的意思,但是我認爲如果一畢業就去創業,會直接降低自己的社會交往層次,導致缺失很多經驗和知識,而且這個過程是不可逆的。

    除非是極個別的天才,否則對於絕大多數大學生而言,畢業進入一家大公司,接受正規化的職業訓練是非常必要的。如果經過一兩年的訓練,再出來創業,則從管理經驗、人脈、眼界上都有好處。

    我回想自己的經歷,比較遺憾的就是未曾在大公司打過工,導致很多的管理方式需要自己去悟,去偷師學藝,雖也有所成就,但畢竟走了很多彎路。如果可以選擇,最理想的職業道路是本科即可,不必讀研究生,除非你想做學問。走出校門進入大公司工作兩到三年,然後進入小公司或者去創業。

    我不贊成在大公司待太久,我認爲在大公司待5年以上的人基本就廢了,進入眼高手低一羣,成了溫室裏的小白鼠,生存能力退化,卻又自視很高。這樣的人一旦離開大公司的環境,身上的品牌光環去掉之後,會頓顯能力缺失,要跌跟頭的。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