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個屋邨少年,天天路過沙燕橋}
我一世人行得最多的橋,肯定是沙燕橋。如果不是《點五步》,我諗我呢世都不會知道這道橋的名字由來。
不過是一條好平凡的橋。如果你到過沙田行過這條橋,你甚至會覺得,條橋根本平凡得不配有一個名字。
這條平凡的橋,卻曾經是平凡的我,在中學年代Keep住走過的橋——其實我絕...
{曾經有個屋邨少年,天天路過沙燕橋}
我一世人行得最多的橋,肯定是沙燕橋。如果不是《點五步》,我諗我呢世都不會知道這道橋的名字由來。
不過是一條好平凡的橋。如果你到過沙田行過這條橋,你甚至會覺得,條橋根本平凡得不配有一個名字。
這條平凡的橋,卻曾經是平凡的我,在中學年代Keep住走過的橋——其實我絕對可以搭81K返中學,但為了強身健體(和慳嗰幾蚊雞買漫畫),我選擇行路,由我住的屋邨開始行,沿著優美和臭的城門河畔,特登行到沙燕橋,再經橋,行返位於瀝源的中學。咁行,是因為知道不少相對較靚的女同學和師姐,都住沙角邨。
其實即使不行路,81K被安排的路線圖,也必定經過沙燕橋。可以話,路過沙燕,我命中注定。
我在1984年搬入沙田。我住的屋邨,1984年落成入伙——情況就像《點五步》那個原本住在木屋的學生,終於等到上樓。只是我太細,沒有甚麼興奮不興奮,只知道對比細個住的地方,這個叫沙田的新市鎮,夜晚極端地靜。所以也不會知道那條我後來成日行的橋,就在那一年被正名為沙燕橋,更不會知道在我搬入沙田的前一年,有班小學生(電影改為中學生)贏了一場冇乜人知的棒球賽;而返本歸初,這支棒球隊全因一個(在好多年後總是被叫貪曾的)官員撥款支持,才成立。歷史,因為一群人不同的前進步伐,而建立、寫下——即使不過是一個小社區的一段歷史,一段微不足道得對大歷史不構成任何影響的微小歷史。
電影對現實作出大幅改編,畢竟拍一群中學少年積極奮鬥,點都吸引過拍一班讀緊小學的小朋友千辛萬苦,但亦因而多了一些OK老奉的青春情節:溝女成功(自然)搞大人個肚並連隨誤入歧途,溝女不遂(反而)爆發小宇宙贏埋場波——兩位主角命途發展,存在著太過理所當然的劃然二分。你當然有權話溝女情節大可省去(被認為可省去的還有主角阿龍的家庭故事),畢竟只得個半鐘,不宜說太多事情太多感受,但青春期少年時,就是一個突然有大量嘢湧現面前 / 塞喺腦裡的特別時期;大人眼中,每一樣都好無謂,但對當事人來說每一樣都是重要課題(溝女唔重要?溝唔溝到係幾咁煎熬和重要!)。
種種解決不了抒發不了的問題感受,就屈在那個「井」之中。我有時慶幸自己住的不是「井」字形公屋。這種設計,好攞命,攞命在那個仿如「全景敞視監獄」(Panopticon)的格局,每一家一戶的嘈嘈閉閉,都似被其餘所有家家戶戶日日夜夜監視(當然你也在監視別人);每日打開鐵閘,面前就是困住你的三面巨牆,只有把頭抬到最高,才能望見天空的一小忽;你在當中的迴廊無論走幾多個半步,其實都只在籠裡原地踏步(細威比阿龍在迴廊跑得快,根本不代表甚麼)。《點五步》裡,有人因為上到公屋而興奮,也有人不斷在問何年何月才能衝出屋邨——衝出屋邨,不是純粹希望住私人樓,而是想逃脫「屋邨」所附帶的苦悶和抑鬱。這種苦悶和抑鬱,我好明白。
其實毫不熱血。電影只能(以大量改編方式)記下了一段小歷史,也只能提供一句:人生在世你就是需要有勇氣踏出半步。而在將踏未踏之間,有人猶豫,有人卻步,有人甚至向後行。踏了半步的你不應笑佢哋,反而要帶領佢哋,像那位盧校長。
如果要對電影講多兩句,我只想講:1.林海峰的旁白太多太白了。2.不過我依然鼓勵你入場睇。
(原文刊於am730)
#月巴事 #點五步
全景敞視監獄 在 老爹談影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傅柯-全景監獄理論在侏羅紀世界裡的批判】
二十世紀初的法國哲學家傅柯,曾在著作【規訓與懲罰】裡面提出一個名為「全景敞視監獄」的理論。理論中的監獄構造靈感來自於巴黎的軍事設施,想像一下這個監獄的構造是中空的原柱形,周遭每一層都是牢房。中空的部分有一座塔,牢房透光的部分都面向著中間的塔。這座塔的結構可以方便監視所有的牢房,因為牢房是隔間的,犯人看不到彼此,但中間的塔可以看到所有犯人的一舉一動,所有嫌犯的行動都一覽無遺。
若要用很簡單的方式來解釋「全景敞視監獄」,就是能用很簡單的方式,來監控所有的事物。就像是理論中用一座塔,就可以看到所有監獄犯人的行蹤。
我們現代的管理機治,其實就很像傅柯的「全景敞視監獄」,許多公司用同一套系統,就可以收集到很多消費者的數據,但消費者彼此都不認識。隨著世界運作的體系愈來愈複雜而龐大,我們更依賴「全景敞視監獄」的管理系統。中央政府機關也有這樣的作用,行政人員可以用監視器看到人民們的一舉一動,人民知道政府的存在,但彼此也都不相識,包括民調的運作也都跟這套機制有關。
電影【侏羅紀世界】的劇情其中一個重心,就是描述「全景敞視監獄」理論崩毀,控制中心用監視器監控園區裡所有的恐龍。但隨著體系的規模日漸擴大,體系的複雜度也就越高,「全景敞視監獄」的機制就面臨更多瓦解的風險。
其實【侏羅紀世界】時時刻刻的劇情,都跟這套機制的崩潰寓言有關,電影一開始女主角克蕾兒疲於奔命,應付監控系統的各種零星狀況,包括「手機」也很像是「全景敞視監獄」裡那座監視犯人的塔,用手機的聯繫來維持薄弱的親情關係,最終家庭還是分崩離析。確實我們可以用少數的工具掌握他人的行蹤,但無法洞悉他人的情感,就像公園可以用一套系統掌握恐龍的動向,但無法理解牠們情感上的需求。
人跟恐龍都一樣,都在需要大量控制系統的時代下,被剝奪情感被裡解的機會。【侏羅紀世界】人與恐龍的情感上,比起第一集有了更明顯的呼應。
全景敞視監獄 在 老爹談影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傅柯-全景監獄理論在侏羅紀世界裡的批判】
二十世紀初的法國哲學家傅柯,曾在著作【規訓與懲罰】裡面提出一個名為「全景敞視監獄」的理論。理論中的監獄構造靈感來自於巴黎的軍事設施,想像一下這個監獄的構造是中空的原柱形,周遭每一層都是牢房。中空的部分有一座塔,牢房透光的部分都面向著中間的塔。這座塔的結構可以方便監視所有的牢房,因為牢房是隔間的,犯人看不到彼此,但中間的塔可以看到所有犯人的一舉一動,所有嫌犯的行動都一覽無遺。
若要用很簡單的方式來解釋「全景敞視監獄」,就是能用很簡單的方式,來監控所有的事物。就像是理論中用一座塔,就可以看到所有監獄犯人的行蹤。
我們現代的管理機治,其實就很像傅柯的「全景敞視監獄」,許多公司用同一套系統,就可以收集到很多消費者的數據,但消費者彼此都不認識。隨著世界運作的體系愈來愈複雜而龐大,我們更依賴「全景敞視監獄」的管理系統。中央政府機關也有這樣的作用,行政人員可以用監視器看到人民們的一舉一動,人民知道政府的存在,但彼此也都不相識,包括民調的運作也都跟這套機制有關。
電影【侏羅紀世界】的劇情其中一個重心,就是描述「全景敞視監獄」理論崩毀,控制中心用監視器監控園區裡所有的恐龍。但隨著體系的規模日漸擴大,體系的複雜度也就越高,「全景敞視監獄」的機制就面臨更多瓦解的風險。
其實【侏羅紀世界】時時刻刻的劇情,都跟這套機制的崩潰寓言有關,電影一開始女主角克蕾兒疲於奔命,應付監控系統的各種零星狀況,包括「手機」也很像是「全景敞視監獄」裡那座監視犯人的塔,用手機的聯繫來維持薄弱的親情關係,最終家庭還是分崩離析。確實我們可以用少數的工具掌握他人的行蹤,但無法洞悉他人的情感,就像公園可以用一套系統掌握恐龍的動向,但無法理解牠們情感上的需求。
人跟恐龍都一樣,都在需要大量控制系統的時代下,被剝奪情感被裡解的機會。【侏羅紀世界】人與恐龍的情感上,比起第一集有了更明顯的呼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