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全斗煥子女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全斗煥子女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全斗煥子女產品中有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黃偉民粉絲交流俱樂部,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20200721 黃偉民易經講堂 疫情失控,香港人人自危;林鄭卻認為,她任特首的競選承諾,已經超額完成。美國傳出將制裁她,她說,不害怕,因她在美沒有資產。但其實,她的小兒子正在哈佛攻讀博士課程。 她只有自己,眼中沒有其他人,包括家人子女。 紫微斗數的星盤結構,將田宅宮,對拱子女宮,意義深長。 ...
全斗煥子女 在 黃偉民粉絲交流俱樂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721 黃偉民易經講堂
疫情失控,香港人人自危;林鄭卻認為,她任特首的競選承諾,已經超額完成。美國傳出將制裁她,她說,不害怕,因她在美沒有資產。但其實,她的小兒子正在哈佛攻讀博士課程。
她只有自己,眼中沒有其他人,包括家人子女。
紫微斗數的星盤結構,將田宅宮,對拱子女宮,意義深長。
田宅即是子女,子女即是田宅。人的一生,最大的資產,莫過於子女,這是我們生存的最大意義。孔子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生命中,基本的兩大欲念,一是飲食,那是維持生命;二是男女,那是種族繁衍。失去了這兩個基本欲念,在進化過程中,便會被大自然淘汰。
斗數說的田宅宮,是反映家宅的宮垣,引伸為一切的資產。
傳統觀念,一個人累積財富後,就會添田置地,蓋屋建園。所以,家丁婢女,古玩珍藏,都屬於田宅宮的範圍。
看一個人能否發富,關鍵是田宅宮的星情,不是財帛宮,那是一個人的價值觀而已,即對金錢的看法,因和它對拱的,是福德宮,一個人的所思所想。而發富與否,決定於資產,亦即是田宅宮星情的盛衰,因它對拱的,正正是子女宮。
田宅宮對拱子女宮,三方會照的,是疾厄宮和兄弟宮。
資產身家,與子女固然是互為因果;受影響的,還有健康和群埋的死黨朋友。你的身家,你的生活圈子,你的健康狀況,三者如一,環環相扣。
子女宮對拱的是田宅宮,三方會照的,是父母宮和交友宮,互為影響。
父母宮象徵長上輩,上司老細客戶,一切的衣食父母。
子女宮象徵心腹下屬,任何聽命自己的同事,古代官員視人民為子女。
交友宮象徵一般天天見面的同事,不是上司,不是下屬,不是拍檔,卻天天和他們在一起。
三重關係,放諸今日社會,就是一個人在社會的人際關係。
林鄭不介意美國制裁她,她說,因為他沒有資產在美國,她不怕因自己影響到兒子在哈佛的學業。
她的反應與常人不同。一般人,都直覺的視子女為最重要資產,凡影響到兒女前程的,都視為頭等大事。
但林鄭滿意自己,不視子女為資產,基本上是不關心。所以,可推算,她子女宮不吉,家庭上,和親生子女無緣,見面機會不多,價值追求不會一致。
工作上,與下屬無緣,不愛護手下,不體諒,不照顧。官場上,她對香港市民根本漠不關心,民生死活,她一概不理,她只會關心自己權力,是否得到彰顯。
由於子女宮不吉,影響最直接的是田宅。
可以推測,她根本沒有家庭生活,也無法累積財富。是不能投資,不關心家庭和財富的人。
其次,波及的父母宮和交友宮。子女宮不吉,影響的是和父母緣份,與長上輩的關係。她只關心自己的得失和表現,對上司恭謹只是為個人仕途的門面功夫,她不關心上司,也不會從上司的角度看問題。不感恩,不承傳,相信她親生父母,學校老師,舊上司,侍奉過的老細,都從不感激。
至於交友宮,即人際關係,那不是上司,又不是下屬,也不是拍檔,那當然冷若冰霜,招呼都懶打了。
這樣的人當上行政長官,怎會關心市民生活,尤其是基層的艱苦?
前天下課回家,跳上的士,隨口的問:
生意好嗎?
司機說:
沒人坐,一更都做不到六、七百。
吓!扣除車租$450,入氣$100,食個飯盒,不是白做?
他說:
正常才$450,疫情下一般都減到$250。他的車主好人,只收$170。但淨拿四百元回家不易。很多司機都寧願不開工。
我喃喃:
開十小時車,一個月搵不到一萬元!
司機安慰我:
車主也很慘。有些剛出了新車,Toyota那款混能,五百多萬,月供三萬元。因為混能慳氣,正常可以租到五百一更,一天可以收一千,剛夠三萬供車會。誰知疫情,只能收得$250一更,一日得$500,月收萬五,但要供三萬車會,自己貼萬五一個月,頂得好苦。
我問:
估計不到瘟疫,不可以斷供,叫銀行拖車算了?
司機大佬只是唉了一聲。
當官的收入穩定,不知道這些基層的血肉人生。林鄭連兒子都止關心,那來空檔關心這種階層!
下午的課,有學生因事不能來,我們安排了Google Meet視像,他用手機在另一端可以同步上課。
他在那邊說:
外母生日,要吃飯。
九十多歲老人家,最開心就是見齊兒孫吃飯,當然要慶祝。但六時後不准堂食,怎辦?到會在家慶祝?
不,四時開席,六時前吃完離開。四人一席,攞酒一樣的,餸菜好,價錢相宜,老人家好開心,又抵食。
窮則變,變則通,香港人打不死。
有需求,有供應,夾縫下,搵生機。最主要廚房可開工,樓面可開工,酒樓可運作,基層員工不用放無薪假,手停口停階層能生存。
惡法欺凌,瘟疫肆虐,政府無能,惡棍混帳,香港人要隨機應變。
《周易》第十七卦,澤雷隨卦,隨機應變。
隨,是隨時,不是隨便;隨,是隨機應變,不是隨波逐流。
上卦兌為澤,下卦震為雷。
震為動,為原則,信念。
兌為悅,喜悅開心的面對變化。
內卦下卦為震,是有原則,會堅持,但外卦上卦為兌,表現出來的是喜悅,親和力。這個組合,就構成了澤雷隨的卦象了。
隨卦,是跟著豫卦而來的,然後發展成蠱卦。
豫,是預測,預備,豫樂。
人,對未來都充滿疑惑,恐懼,都愛預測,所以,亂世都流行術數,預測了便做預備,然後才睡得安樂。
但世事,往往不跟人的預期發展,這個時候,隨卦便出現,要隨機應變。
隨卦的下一個卦,是蠱卦。腐爛了,生蟲了,要清理,清除積弊。
豫卦是準備未來;
蠱卦是面對過去;
隨卦是活在當下。
過去、現在、未來,《周易》用豫卦,隨卦,蠱卦,三個引述,也是佛教說的三世因果。
豫卦的重點,放在未來,希望高瞻遠矚,做到準確預測,然後及早準備,便豫樂,瞓得安樂了。
卦辭說:利建侯行師。是熱情的象。這是《周易》認為一個人往未來看的基本態度。
但生命無常。我們的預計,準備常常落空,上天永遠不跟我們的期望走。
所以,跟著是隨卦。
《周易》認為,我們要尊重現實,因應環境,作出調整。
澤雷隨,下卦震為雷,是心中有主。「帝出乎震,萬物出乎震」。帝,是形而上的主宰,萬物出乎震,無論祂是以什麼形態出現,這個主宰無處不在。
有信念,就有核心競爭力。
從人體取象來說,震為足,所以,澤雷隨的隨機應變是有原則,有信念,站得住腳的調節,不是隨波逐流。
雖然堅持原則,但不影響靈活的應變能力。因為外卦的兌為悅,喜悅開心的面對變化。
豫卦看重未來,隨卦活在當下,蠱卦則忙著面對過去。
過去,遺留了腐敗,蠱卦便要勇於革除積弊。無論是面對傳統文化,面對歷史,還是面對自己的過去,都要反省檢討,從中提煉寶貴的經驗智慧,用在當下,期許美好的未來。
這就是《周易》,豫、隨、蠱,三個卦連續出現的深意。
隨卦的卦辭:
元、亨、利、貞,無咎。
元亨利貞,是乾卦的卦辭,乾卦是天理,宇宙運行的規律,沒有好壞對錯,因為那是天理。隨卦跟著天理走,所以卦辭加了無咎,沒有遺憾。
至於蠱卦,面對過去,因為有些東西已經崩壞了,腐敗了,如病毒一樣的在擴散,所以它的卦辭,有元,有亨,有利,但沒有了「貞」。
貞者,正也。是固守,持續。
很多東西,一旦敗壞了,就守不住,無法持續。
蠱,生了蟲,必須處理,撥亂反正。
元亨利貞,四德獨獨缺「貞」的,只有蠱卦,就是因為敗壞了守不住了。所以,能夠掌握的,只有象徵當下眼前的隨卦,因此,它的卦辭是圓融,無遺憾的無咎。
豫、隨、蠱,三個卦,告訴我們一個人有夢想,能務實,對未來有期盼,現在就要下工夫。眼前剎那就是永恆,佛說,當下即是,珍惜每個當下,讓每一個現在,都過得圓滿。
隨卦下一個卦是蠱卦,兩卦不但相綜,也是相錯。換句話說,隨卦的發展,無論如何,任何角度,只能發展出蠱卦來。隨著時間的流逝,任何事物都會衰老,敗壞,成住壞空的變化發展,是必然的。
蠱卦是山風蠱,卦象是一座大山,壓住了下面流動的風,氣流不通,黑箱作業。外面的勢力壓住了,外面看不到,裡面腐爛了,官商鄉黑,金權勾結,就是如此。所以,清除積弊,就要將鐵幕揭開,讓真相暴露出來,將外卦的艮山,壓頂大山打通,突破了,讓新鮮空氣重新進來。
這也是九月六日,新一屆立法會選舉,香港市民的投票總目標。
如果幹蠱成功,清除積弊成功,蠱卦就可以從最壞的狀況,搖身一變,成為下一個卦,《周易》第十九卦,地澤臨卦了。
這個意思是,蠱卦若能清除積弊成功,把元亨利貞不見了的「貞」找回來,就是撥亂反正。
所以,蠱卦的微言大義是告訴我們,最腐爛,最差的時候,也就是最充滿希望的時候。
隨卦的元亨利貞,到蠱卦,只剩下元亨利,不見了「貞」。若能幹蠱成功,清除了積弊,到下一個卦,馬上煥然一新,變成地澤臨卦。臨者,大也。格局變大了。而臨卦,又是元亨利貞四德俱全的卦。
蠱卦是因腐敗而陷於不貞,面對蠱卦,不能灰心,只要有決心,都會激發你的決心和智慧。
這就是歷史規律,人類是向著光明前進的。
https://youtu.be/GOOumfBYtMs
全斗煥子女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與我同是1972年誕生的欣欣大眾公司
1977年拍攝,在台北市林森北路東側,位於蓋滿平房的14號公園預定地(今林森公園)北側,1972年開幕的欣欣大眾公司與大眾保齡球館。(謝謝網友王忠提供照片)
欣欣大眾公司大樓北側(畫面左側)的道路是林森北路259巷,大樓西側(畫面右側)有許多車輛行經的道路是林森北路。根據當時這一帶的建物高度,我認為這張照片應該是在台北市中山北路二段63號的國賓大飯店以長鏡頭往東南方拍攝的。
畫面最左側的白色大樓右邊,有一棟正在興建中的7層大樓,其地址是新生北路二段23號,它是1976年11月19日開工、1977年10月15日完工,根據它的施工時間,可以確定這張照片是在1977年拍攝的。
畫面右上角的11層白色高樓(1974年12月14日開工、1976年11月19日完工)位於林森北路與南京東路口,是台灣麥當勞餐廳的第0004號門市(1984年開幕)所在地。
畫面左側的地上,可以見到許多用來建造高架道路的建材(橋梁);南京東路以北的新生高架道路於1979年通車,南京東路以南的新生北路則是到了1979年才開始建造高架道路。1983年,北起中山北路與通河街口、南迄金山南路與濟南路口,全長3.91公里的新生高架道路,正式全線通車。
1972年6月28日開幕,坐落在台北市林森北路247號的欣欣大眾公司(欣欣大眾市場股份有限公司),係遵奉先總統蔣公倡辦大眾市場之指示,由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投資49%、民間投資51%所創辦,除以發展企業與服務社會為目的外,並配合輔導退除役官兵就業政策,增加榮民及其子女就業機會。
開幕當日,為了響應政府號召,並沒有舉辦剪綵酒會,以節約花費、倡導商界革新,帶有軍方低調簡樸的色彩,而取名「欣欣大眾」,即表示秉持服務大眾之精神。
地下一樓的超級市場與一、二樓的百貨中心,於1972年6月28日先行開幕,三、四樓的大眾保齡球館則是接著在同年10月31日開幕。
後來因為電影院如雨後春筍般的興起,再加上秀場文化日漸蓬勃,因此在1979年8月11日,先將四樓的保齡球館改為電影院,成立「欣欣戲院」,內設榮華與榮欣兩廳,成為台北市北區早年的觀影重鎮;然後在1982年9月,再將三樓的保齡球館改為西餐廳,即日後名聞遐邇的「太陽城西餐廳」,於1982年12月20日正式開幕,在80年代與敦化南路的「東王西餐廳」並列台北市兩大秀場,後來太陽城西餐廳遷移至五樓擴大營業,締造了台灣秀場的輝煌年代。
80年代末,有鑒台灣兒童市場消費力旺盛,在新生北路的四季芳庭大樓一樓引進「玩具反斗城」,於1989年10月15日開幕,蔚為風潮。1989年12月8日,四季芳庭大樓全部落成,擴大營業。
1989年12月16日,在台北市西藏路開設「莒光超級市場」;1992年9月19日,莒光超市擴大營業,增加百貨賣場。
1992年9月26日,在台北市北投區公館路開設量販超市(北投分店),後於1995年8月31日租約到期即結束營業。
90年代之後,秀場沒落,而欣欣大眾公司日漸老朽,生意不如以往。為了挽救頹勢,欣欣大眾的經營者搭上當年的影城趨勢,與戲院業者學者、年代、巨登等機構合作,在1995年6月24日成立「欣欣晶華影城」,一口氣開設了九個廳,再度吸引觀影人潮,盛極一時。
1995年7月4日,改裝後的欣欣大眾公司以「欣欣百貨公司」之名重新開幕。
1996年5月18日,新生北路四季芳庭大樓二樓錦華樓餐廳開始營業。
1998年4月29日,新生北路四季芳庭大樓地下一樓新長龍公司開始營業。
後來學者等公司經營不善,影城逐漸衰敗,太陽城西餐廳也顯疲態。於是,在2002年12月,影城由秀泰體系接手,重新打造多廳式影城。
2002年12月20日,欣欣百貨的地下一樓美食街及三、四、五樓電影院在改裝之後重新開幕。
2007年4月28日,在封館三個月重新改裝之後的欣欣百貨重新開幕,為了進攻年輕人的市場,不但引進許多國外精品品牌,一樓的專櫃更延長營業時間至凌晨2點,此外,還在後棟開設了一家免稅商店,向大陸觀光客招手。
2016年,屬於社區型百貨的欣欣百貨,斥資1.2億元進行營運44年來的最大規模改裝,並於5月27日隆重開幕,以全新面貌亮相。
除了引進當紅國際平價時尚品牌 UNIQLO,2016年2月才吹熄燈號的美式餐廳 T.G.I FRIDAY 敦北創始店也選擇落腳欣欣百貨重新出發,成為 T.G.I FRIDAY 的全球唯一旗艦店。
欣欣百貨企圖擺脫社區型百貨「LKK」的印象,而幕後的操盤手,則是挖角自新光三越的欣欣百貨總經理楊喬百,他表示「時尚」與「食尚」是欣欣百貨將呈現的新風貌,UNIQLO 和 T.G.I FRIDAY 都是逾百坪跨兩個樓層的大店,另外還有吃到飽的日式火鍋 SYABU-YO(涮乃葉) ;欣欣百貨將主攻家庭客層和上班族,2015年營收破10億元的欣欣百貨,可望在改裝完成之後提升30%的業績。
楊喬百指出,社區型百貨要能屹立不搖,位置或特色一定要夠強,才能不被淹沒在連鎖百貨環伺的洪水裡,此次的改裝除了外牆與新櫃點的引進外,就連洗手間,甚至是高壓電與空調設備也全都改裝,是由內而外地「煥然一新」。
此外,身為台北市歷史悠久的百貨公司(在台北市現存的百貨公司裡,成立時間僅晚於1967年8月31日成立的遠東百貨股份有限公司,營運時日僅少於1972年1月18日開幕的遠東百貨台北寶慶店),欣欣百貨不僅是許多老台北人的回憶,也成為喜愛懷舊之旅的日本觀光客來台北必遊的景點之一,所以欣欣百貨特地在頂樓外牆上掛上了日文招牌。
《認識台北市14、15號公園之歷史》
位於台北市南京東路、林森北路交叉口的林森公園與康樂公園原名14號公園與15號公園,林森北路東側的14號公園面積約2.9公頃,林森北路西側的15號公園面積約1.4公頃,兩者合計約4.3公頃。日治時期此處稱三橋町,為公共墓地,曾任台灣總督的明石元二郎即葬於此地。
1919年,明石元二郎因公務返回日本,不幸在船上生病,隨後病逝於故鄉福岡,是唯一一位在任期中死亡的台灣總督,後遵其遺言「如果吾身有任何萬一之事,定要葬於台灣」,將其遺體專程由福岡運至台灣,並葬於台北三板橋墓地,即今林森公園。
1942年,台北市役所經營的葬儀堂成立,主要業務除了提供日本內地人(即來自日本的人)的火葬場所外,並提供西式化公祭祭典及遺體服務,另外也連帶管理葬儀堂所在三板橋一帶的骨灰墓園。
1945年,日治時期結束,因應台人習俗,葬儀堂之業務內容更動為土葬之前的遺體處理及葬儀等事宜。1950年,台北市長游彌堅無償將其葬儀堂交由上海人錢宗範經營,並將葬儀堂所轄之六張犁墓地委託他管理。而錢宗範將葬儀堂改名為極樂殯儀館之後,仍繼續從事葬儀事項,但名義上仍受台北市政府管理。
二戰後,許多由中國來台之軍民便就地取材於此搭建臨時住所,使得墓碑房舍混雜。
1956年,台北市進行第一次「都市計畫通盤檢討」,將康樂里(古稱三板橋)之地依照日治時期的都市計畫用地編訂為公園預定地,但當時上面已經住了兩千多名住民。
1965年,台北市政府在瑠公圳末梢沼澤公用地成立台北市立殯儀館,因其與極樂殯儀館地點相近且設備較新穎,使得不受青睞的極樂殯儀館終於在70年代從康樂里消失。
1975年,台北市政府著手規劃14、15號公園,並與當地住戶進行協調,但一直沒有結果。歷經數度抗爭波折之後,台北市政府基於都市更新和防災安全,於1997年3月開始拆除地上建物,並在2003年10月正式完成林森公園與康樂公園之建設。
全斗煥子女 在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若有所思的神情,講究的衣著,搭配一副圓形黑框眼鏡。
他是誰?他是出身自北埔姜氏家族的鄧騰俊。他與拍下這張照片本名鄧騰輝的兄長鄧南光,在當地都是十分重要的人物。
北埔姜家,是近代新竹開發史上深具影響力的一個大族。出身於這樣一個名門大姓,鄧騰駿的知名度無法與鄧南光媲美。然而,這位畫家其實曾經,在日治末期的「總督府美術展覽會」上,留下了兩度入選的紀錄。
從這兩幅作品當中,我們也可以一窺鄧騰駿在北埔的生活景象。有趣的是,慈天宮其實與北埔姜家息息相關。這座廟在清末的興建,便得力於姜氏家族的資源投入,慈天宮前方大街上,也正是由姜氏家族所經營的「榮和商號」。
1913年出生的鄧騰駿,排行老么,一生幾乎都留在北埔。他與妻子謝富美之間,另有一段故事。據說當時,即將滿三十歲的鄧騰駿遲遲沒有對象,在講究門當戶對的時代裡,鄧騰駿將全新竹適合對象都認識了一輪也沒有下文。直到遇見謝富美,從9月相親後,12月就去迎娶她了。
而從相親到迎娶之間,鄧騰駿有一個多月的時間沒有聯絡也沒寫信,這讓謝富美感到疑惑。婚後,謝富美才開口問起這件事情。沒想到鄧騰駿的回答竟是:「我畫一幅畫畫得很入神,很累」。婚後,鄧騰駿仍醉心油畫,直到妻子希望鄧騰駿能有份工作,他才開始在鄉公所工作,創作也開始減少。
透過鄧騰駿的作品與故事,我們看見了北埔姜家的一個歷史剖面。這個熱衷公眾事務,重視子女教育,人才輩出的地方望族,不僅曾經培育出醫師、政治工作者、攝影師,同時還曾經培育出一位躋身近代臺灣畫壇的畫家——鄧騰駿。
撰文|磚木取夥
#名單之後027
【名單之後】出身新竹北埔姜家的—鄧騰駿與他的兩幅府展入選作品
鄧騰駿 入選 府展第4、5回
若有所思的神情,講究的衣著,搭配一副圓形黑框眼鏡。在照片裡,我們可以看見這樣的鄧騰駿。這張照片,出自鄧騰駿那位在台灣攝影史上佔有一席之地的兄長──鄧南光(本名鄧騰輝)之手。他們兩人,皆來自赫赫有名的新竹北埔姜氏家族。
北埔姜家,是近代新竹開發史上深具影響力的一個大族。出身於這樣一個名門大姓,鄧騰駿的知名度無法與鄧南光媲美。然而,這位畫家其實曾經,在日治末期的「總督府美術展覽會」上,留下了兩度入選的紀錄。
據古少騏《看見北埔 鄧南光》一書所述,鄧騰駿分別入選第4、5回府展的兩幅作品,皆在北埔慈天宮取景。[1]《龍柱と花賣娘》中,一名女子身著旗袍、手捧鮮花,他身後的龍柱上,則有一條朝天仰頭的龍,正生動地張著嘴。時至今日,我們在慈天宮裡依然可以找到這根龍柱。《裏道》中的窄巷,左側牆面可見和慈天宮外牆相同的斗砌磚牆,構圖中央則有兩個孩子,正往巷子的深處走去。
從這兩幅作品當中,我們也可以一窺鄧騰駿在北埔的生活景象。有趣的是,慈天宮其實與北埔姜家息息相關。這座廟在清末的興建,便得力於姜氏家族的資源投入,慈天宮前方大街上,也正是由姜氏家族所經營的「榮和商號」。
鄧騰駿的這兩幅畫,或也體現了北埔姜家與在地廟宇的緊密連結。如果我們實地去尋訪慈天宮的龍柱,還會在其中一根柱子上頭發現一行刻字,寫著「信婦姜門胡氏奉」。「胡氏」,指的是姜榮華的妻子胡圓妹,在輩份上,鄧騰駿還得稱呼這位和祖父姜滿堂同輩的「胡氏」一聲「堂伯婆」呢![2]
1913年出生的鄧騰駿,排行老么,一生幾乎都留在北埔。鄧騰駿曾在日本求學,白天在東京法政大學念法律,晚上在東京美術學校修習油畫,返台後,以前述的兩幅畫入選府展。1942年,和來自高雄的妻子謝富美成婚,後來又任職於北埔鄉公所。可以說除了求學階段,鄧騰駿的一生皆與北埔相依。
鄧騰駿和妻子謝富美之間,另有一段故事。據說當時,即將滿三十歲的鄧騰駿遲遲沒有對象,在講究門當戶對的時代裡,鄧騰駿將全新竹適合對象都認識了一輪也沒有下文。直到遇見謝富美,從9月相親後,12月就去迎娶她了。
而從相親到迎娶之間,鄧騰駿有一個多月的時間沒有聯絡也沒寫信,這讓謝富美感到疑惑。婚後,謝富美才開口問起這件事情。沒想到鄧騰駿的回答竟是:「我畫一幅畫畫得很入神,很累」。婚後,鄧騰駿仍醉心油畫,直到妻子希望鄧騰駿能有份工作,他才開始在鄉公所工作,創作也開始減少。[3]
透過鄧騰駿的作品與故事,我們看見了北埔姜家的一個歷史剖面。這個熱衷公眾事務,重視子女教育,人才輩出的地方望族,不僅曾經培育出醫師、政治工作者、攝影師,同時還曾經培育出一位躋身近代臺灣畫壇的畫家——鄧騰駿。
撰文|磚木取夥
#名單之後027
參考資料:
• 范明煥、田金昌,《客家家族與台灣的開發:以北埔姜氏家族為例》,台北市:客家委員會,2013。
• 古少騏撰文、鄧南光攝影,《看見北埔·鄧南光》,苗栗:客委會客發中心,2012。
註釋:
[1] 參見古少騏撰文、鄧南光攝影,《看見北埔·鄧南光》(苗栗:客委會客發中心,2012),頁102。
[2] 參見范明煥、田金昌,《客家家族與台灣的開發:以北埔姜氏家族為例》(台北市:客家委員會,2013),頁186。
[3] 參見古少騏撰文、鄧南光攝影,《看見北埔·鄧南光》2,頁100-103。
鄧騰駿個人照。Source: 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網站,https://ppt.cc/f7GkJx
鄧騰駿,《龍柱と花賣娘》,1941。圖像來源:臺灣美術展覽會(1927-1943)作品資料庫(http://ndweb.iis.sinica.edu.tw/…/data…/04te_search/index.jsp)
鄧騰駿,《裏道》,1942年。圖像來源:臺灣美術展覽會(1927-1943)作品資料庫(http://ndweb.iis.sinica.edu.tw/…/data…/04te_search/index.jsp)
慈天宮旁的窄巷,可見到牆面的斗砌磚牆。Source: Google Maps(https://reurl.cc/8VMmM)
source: 引用自「台灣水墨畫家梁震明」部落格,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post/144900081
Surce:范明煥、田金昌,《客家家族與台灣的開發:以北埔姜氏家族為例》(台北市:客家委員會,2013),頁186。
鄧騰駿迎娶謝富美。圖像引用自古少騏撰文、鄧南光攝影,《看見北埔·鄧南光》,頁102。
鄧騰駿迎娶謝富美。圖像引用自古少騏撰文、鄧南光攝影,《看見北埔·鄧南光》,頁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