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全心診所門診表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全心診所門診表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全心診所門診表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全心診所門診表產品中有1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萬的網紅新思惟國際,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一篇「去國外念博士,回國會受到重用,升遷更快速?」引起熱烈迴響(加入討論:http://bit.ly/2uRS39a),我覺得,應該把後半部對未來的建議寫出來,畢竟,升上主治醫師絕對不是終點,而是生涯發展的起點。 ⭐ 名校博士很好,只是期待要合理。 您如果仔細讀過我的文章,會知道我並非否...

  • 全心診所門診表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1-21 19:30:40
    有 111 人按讚

    一篇「去國外念博士,回國會受到重用,升遷更快速?」引起熱烈迴響(加入討論:http://bit.ly/2uRS39a),我覺得,應該把後半部對未來的建議寫出來,畢竟,升上主治醫師絕對不是終點,而是生涯發展的起點。
     
     
    ⭐ 名校博士很好,只是期待要合理。
     
    您如果仔細讀過我的文章,會知道我並非否定「去名校讀博士」,而是想讓事主清楚,這不是一條「因為你這麼選就必勝」的道路,尤其在現金不足、小孩正在燒錢、未來連在哪工作都不知道的情況下,有些事情還是要先想清楚。
     
    就像是,「念醫學系」當醫師有其意義,救人很好、學習尖端知識很好、幫助患者很好、有份穩定收入也很好,但絕對不是長輩跟你說的,只要一畢業,全村有身份地位的家長都會來「講親戚」。那種年代,早就過去了。
     
    拿到名校博士有其意義,世界頂尖學府很好、傑出同學與教授很好、拉高自己看事情的層次與視野很好,但絕對不是過去認為的,只要一回台灣,工作邀約如雪片般飛來,你還能從薪水、工作地點、研究資源、發展環境裡頭去挑選最喜歡的一家。那種年代,早就過去了。
     
     
    ⭐ 選擇先升主治,然後呢?
     
    這次,我們繼續說明以下這段話,實際上要怎麼實踐?
     
    先理解事實,然後我們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機會。這個世代、這個專科、這個微環境的,屬於我自己的機會。
     
    為什麼我會建議他先升主治醫師?因為除非你很幸運,遇到開明長官肯挺,否則要從「主治醫師」開始,你才是一個能夠獨立作業的個體:有自己的門診、自己的刀房、可以經營自己的品牌,能夠專注在你喜歡的疾病,接受同儕轉介,並能夠申請 IRB、研究計畫。
     
    而且,當你是主治醫師的時候,才能開始盤點「我有哪些資源」,進而在這樣的資源上,去思考自己能做什麼?哪些是有發展機會的?哪些在現有的環境其實不切實際?
     
    有這樣的理解,當公費出國、短期進修、攻讀學位的機會出現時,你所學到的技術、所累積的經驗,對你自己,以及對所服務的機構,才能發揮最大價值。
     
    我們在上一篇提到的許多例子,就是缺乏了這一點思考,才導致後續的悲劇。
     
     
    ⭐ 渾身武藝變成時代眼淚
     
    例如:去學「標靶藥物研發」,結果回來連計畫經費跟實驗室都沒有,請問怎麼做?先聽長輩的,到急診蹲兩年,等終於回科內升主治時,這種日進千里的當紅學門,兩年過去,當初學的技術全部都過時,人脈兩年沒聯絡,人家也忘了你是誰?當初歸國的雄心壯志,還有多少殘存?
     
    例如:去學「心臟 MRI」,回國才發現,台灣極為忙碌的 MRI 流程跟極低的給付,與美國天差地遠,根本不可能讓每個患者做一小時,就算你肯花時間,後面那一串 brain 與 spine 的單子全部被延後,客訴大量噴到院長室,你能挺多久?
     
    例如:去學最新的「心臟移植」技術與相關研究,回國後,好不容易找到的地區醫院缺,病人是「連你跟他說要開 CABG,都會跑到醫學中心去」的荒地,積極耕耘三年,也只勉強發展到一個月一台 CABG,三年前學的「心臟移植」技術與研究,全都變成時代眼淚。
     
     
    ⭐ 那,什麼是有效益的呢?
     
    你去名校拿學位,作的是深層訊號分析預測患者預後,回國只要任何有 ICU 病房的醫院,拿自己的筆電接醫院的 monitor,就能做。這種情況你就有絕對的主動權,有現金、想念、就去,回國之後,這家醫院不收,還有那家可以去,醫學中心沒缺,去區域醫院也行。當有了「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的能力與自信,就沒有問題。
     
    既然知道自己未來可能碰不到「心臟移植」,不如就專攻「周邊動脈疾病」或「靜脈曲張」,讓「連未來在哪裡都不知道」的自己,不用受限於醫院等級,區域、地區皆可去,真不如意,貸款開家診所創業,也是選項。
     
     
    ⭐ 需要 lab 的,一定要先想未來。
     
    這次問事的苦主,他想去念的學門,需要建立一個 lab 才能作。現在有兩個選項,你覺得那個好?
     
    去念了博士,四年回來,一邊找全台灣醫學中心的主治醫師缺,還要人家給你空間、儀器、設備、耗材、人力,在你還不能證明對醫院有醫療產值與研究溢價時,以現在的台灣來說,光憑履歷,有可能讓人撥出千萬 budget 去支持你嗎?
     
    比較務實的方法,當然是先抓住手上既有的好缺,在臨床研究以及醫療收入上,證明自己的能力,建立信譽,接著提出一個能與醫院共存共榮的計畫,兼顧儀器採購與團隊訓練,包入自己的進修行程,用雙贏的方式,建立這些服務。
     
    『「研究」這一塊重新浮上檯面,但現實是,要人沒人、要錢沒錢、要設備沒設備,只剩老師「幾摳郎」,除了賣腎的選擇外,dry lab 看來是唯一解。』
    http://bit.ly/371utF3
     
    前者是「器官移植」式硬著陸,你就算真有貴人相助,找到缺進去,一進來就拿千萬預算,眾目睽睽之下,要適應全新環境、處理政治跟各種「排斥反應」,還要拼出成績不讓人看笑話,非常困難。太多例子,都是光鮮亮麗剪綵,灰頭土臉離開。
     
    後者,則是「滲透生長」式軟著陸,把自己當「幹細胞」送進組織,認清環境、可動用資源、盟友與醫院目標,然後在更穩健的情況下,完成自己夢想。
     
     
    ⭐ 認清這點,才能開出一朵花。
     
    哈佛/耶魯/劍橋/牛津的博碩士訓練當然很好,優秀的同儕、紮實的訓練、硬底子科學、從小的夢想。這些都沒錯。
     
    但幻想著拿到名校博士,回台後找工作左右逢源,大家搶著收你,並樂意切割資源送你建立團隊與研究環境,這可能有點不切實際,我自己的朋友就好幾個,連找個主治醫師缺都不順利,幾個月過去,甚至開始否定自己。
     
    出國念學位,能給你不同的生命經驗與視野,也能滿足你的留學夢想,但他不會解決你在台灣醫療環境所將遇到的任何挫折。
     
    我想說的是,名校學位是名校學位,台灣醫療是台灣醫療。你很棒是你很棒,但工作就是工作,稀少資源就是稀少資源。
     
    認清這點,你才有機會放下身段,在台灣這塊土壤,開出一朵專屬於你的「花」,一朵與世界頂尖醫學中心相比,一點都不輸的「花」。
     
     
    ⭐ 給正在發展的伙伴們
     
    現在是網路時代,學習管道很多,不管是技術突破、臨床研究或論文寫作,在決定出國前,我建議各位先思考「我是否把身邊的資源用到最好了?能力發展到瓶頸了?」,如果是,出國念學位能帶給你的才會更多,因為一個更強的你,才能從更強的環境,學到更多、獲得更多的尊敬、更多的連結。
     
    試想,如果你沒什麼基礎,上台報告遜、文獻回顧缺臨床洞察力、不會寫計畫、論文寫作不熟、呈現數據混亂,好不容易得到出國圓夢的機會,卻一直苦於補足基礎能力,而不能跟老師同儕進入更深的討論,這不是很可惜嗎?大家都喜歡跟強者作朋友,如果什麼都要麻煩別人、請教別人,看著那些不耐煩的眼神,以及疏離的人際關係,你不難受嗎?
     
    事實上,光靠身邊資源就能學到的,比你想像的要多很多。
     
    像是讓我們被國際認定為頂尖,並能領導制訂亞洲 guideline 的技術,如:新生兒心臟電腦斷層、全心臟評估、植入物掃描、血管電腦斷層等,都是讀別人論文、實作、看結果並用醫學物理的角度從根本思考,就做出技術突破的。
     
    甚至,procedure 類的 CT-guided biopsy,我們也是看看國際上的論文,就開始做超小病灶、毛玻璃病灶與穿胸骨技術,並有論文刊登。
     
    類似的發展故事,在新思惟之友裡頭,比比皆是,並非個案。
     
    在這個時代,學習要專注在「本質」,並集中能量,用最少時間、最好方法、最高強度完成,才能應對瞬息萬變的世界。
     
    想學技術,就去學技術;想學做研究,就去學做研究;想學寫論文,就去學寫論文。這些都不需要特別去念研究所,也不需要出國拿學位就能學到的。技術可以藉由讀論文、參加國際學會、醫院參訪來學;學做研究可以參加各種課程,或跟著醫院裡的好老師。
     
    🎯 3 / 7(六)統合分析工作坊
    ➠ 新手論文起步,從 meta-analysis 最快,有想法就行!
    https://meta-analysis.innovarad.tw/event/
     
    🎯 4 / 12(日)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從零到一,所有的臨床經驗都是好題目。
    http://clip2014.innovarad.tw/event
     
    當你有了更強的能力、更強的現實感,在這個領域更熟悉了,你才會知道,該去哪裡念、該找誰學、該學什麼,以及回國後拿到學位後,怎麼繼續發展。因為你是醫院派出來的,所以回國不用擔心位置,因為你耕耘了幾年,不用日日為錢苦惱,沒有了這些後顧之憂,學習才會更集中、更有效率。
     
     
    ⭐ 險峻社會,美好夢想。
     
    最後,社會是很險峻的。如果你真的想完成自己的夢想,不管是留學或發展,就更應該用犀利的現實,去方方面面的質問自己,思考過各種困境並依然決定前進,才真正是在「實現」你的夢想。
     
     
    ⭐ 我永遠尊敬,真去做的人。
     
    若只用著粉紅泡泡與想像包圍自己,拒絕瞭解真相與時代變遷,在遇到不可避免的困難、挫折與質疑時,因自卑而憤怒,甚至憤世嫉俗,這樣的行為,是對夢想,最大的褻瀆。
     
    各位能力都很好,前程似錦,可千萬不要這樣喔!

  • 全心診所門診表 在 陳鈺萍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10-28 22:13:13
    有 110 人按讚

    討論非常詳細!
    也推薦去年審稿的 《性的解析》

    《性的解析 美國大學性教育講義3:懷孕、生產、性的醫療與健康》

    作者:威廉.亞伯 , 芭芭拉.薩雅德
    原文作者:William L. Yarber, Barbara W. Sayad
    譯者: 林哲安
    出版社:大家出版

    ===========
    導讀

    有完整的性教育,才會有完美的生產

    文╱陳鈺萍(協和婦女醫院婦產科醫師、好孕工作室負責人)

      今年,由於大選綁公投的緣故,性別平等教育的議題有了被熱烈討論的機會。公投辯論會中,第十四案與第十五案反方代表們的論點讓人瞠目結舌,真想送給他們每人一套《性的解析──美國大學性教育講義》,讓他們好好研讀。在這裡我們看到了,學歷的高低跟性知識的豐富與否沒有一定的關係,並凸顯台灣過往性教育的貧乏。

      一九七○年代出生的我,成長於戒嚴時期的台灣,小學階段的性教育,來自少女內衣以及衛生棉公司的廠商。他們把高年級的女孩們集中到禮堂,講述女性青春期生理變化之後,順便推銷其產品。男孩們總是好奇,「妳們到底去聽了什麼?為什麼那麼神秘。」隔離與隱晦,讓男孩們無法理解女孩們的生理變化,在那樣的年代,女孩如果在國小時就開始發育,或是月經來潮,必須忍受男孩們的捉弄。他們總能從女孩的抽屜搜出衛生棉,像拿到戰利品般的宣示。「好朋友、大姨媽」是月經的代名詞,各種與性、性別有關的器官、事件、生理變化,不能明講,都有代名詞。上了中學,《健康教育》課本中講述青春期身體變化的章節,老師要不含糊帶過,要不乾脆不講,男孩們對於女孩們與性別有關的嘲弄更不曾少過。當時許多學校是男女分班或是男女分校,讓老師與家長們少掉許多麻煩,似乎每個少男少女度過青春期之後,「自然而然」就會明白這些大人們隱晦不提的事。至於同志議題,那就更不用說了,喜歡同性是不見容於這個社會的事情,是不能說的。

      進入一九八○年代之後,台灣社會因解嚴而往民主國家邁進,社會風氣開始轉變,性教育不再是禁忌、不可說的話題,如果以十年為一個世代,一代比一代的想法更自由、更開放。千禧年後出生的兩個兒子,成長於性別主流化的年代,因為《性別平等教育法》的關係,他們在小學就有性別相關的課程與討論,聽兒子們說起對於性別刻板印象的看法、同志議題的探索、男女生理差異的理解,他們是非常具有性別意識的一代。有一次帶小兒子坐計程車,年近七旬的計程車司機問我有幾個小孩,知道我有兩個男孩後說:「妳以後好命啊啦!會『賺』兩個媳婦轉來!」我說:「我攏叫伊兩個免結婚啦,結婚對查某囡仔沒啥好處,好好啊到陣,欲生沒愛生攏沒要緊,有伴都好啊。我沒想欲『賺』兩個媳婦啦,而且囝仔合意是查甫還是查某還不知咧!」司機先生氣到一路都不願意再跟我說話,世代間的溝通,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

      《性的解析》第三冊主要討論懷孕、生產以及性感染疾病等相關主題,內容十分詳盡紮實。婦產科門診就是檢視性教育成果的地方。我曾在國立大學附近的婦產科診所看診一段時間,我都說那是「阿萍阿姨性教育門診」,很多大學生們開始有性生活之後,充滿恐懼與不安,因為他們╱她們在大學之前所接受的性教育並不充足,而且過往對於性行為與避孕知識的傳遞,經常是恐嚇、威脅式的,讓他們╱她們無法「享受」性生活,同時照顧自身的安全。對於性病只有恐懼,缺乏預防的完整概念,對於避孕方法也是一知半解。一旦意外懷孕,在診間囁囁嚅嚅地不知如何是好,眼淚總是少不了。若大學的通識課程,都能好好講述《性的解析》的內容,相信會讓整個社會往更平權、更健康的方向發展。雖然這本書在美國是大學生性教育的教科書,但是我覺得成長於台灣《性別平等教育法》尚未實施年代的「成年人」們,也都需要補足這些重要的知識。

      我這幾年專注於「溫柔生產」的發展,在生產現場有許多觀察與心得。溫柔生產強調女性生育的自主權,產前討論生產方式時,最大的阻力通常來自於家人的擔心,尤其是伴侶。父權式的西方醫學很容易與台灣社會尚未完全拆解的父權結構結盟,對女性在生產場所與方式的選擇上形成雙重壓迫。這樣的壓迫情況,隨著一九九○年代出生的世代漸漸成為生育的主力,情況開始好轉;這也與社會風氣愈來愈強調平權,新世代的女性愈來愈了解自己,懂得爭取自己的權益非常相關。

      「生產,是做愛的極致。」推動溫柔生產以來,我們累積了一個又一個共同高潮。在那個催產素充滿的場域,母親全然發揮,靠著自己的力量與腹中的寶寶一起努力,伴侶全心投入與協助,一同生下孩子,費洛蒙的擴散,讓參與的每一個人都處於高潮的欣快感中。這樣回歸女力的生產自主,生產場所與方式的自由選擇,需要建立在從小到大充分的性別平等教育之上,從與伴侶交往、結婚、備孕、懷孕、生產而至之後的養育,都需要充分的了解。而我內心更深的盼望,是一個更平權的社會,即使是單身、任何性別認同的孕婦,都可以安心懷孕,微笑生產!

    =====
     創造繼起的新生命,是性的重大意義之一;
      但性的意義遠遠不僅止於傳宗接代,它更是對於我們的生命的自我完成。

      「生,還是不生?」「拿掉還是生下來?」「去醫院生,還是在家裡生?」這一連串和性有關的決定,決定了我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以及我們是什麼樣的人。我們的社會允許、支持我們做哪些決定,也決定了我們的社會是什麼樣的社會。

      本書是《性的解析》系列的第三冊,著重在懷孕、生產、性的健康、疾病與醫療,這一冊的內容更接近我們的身體,也同樣接近我們的人生。

      ■ 在本書中,我們將更深入認識以下這些議題:

      ──避孕的方法有哪些?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避孕法?你╱妳支持墮胎權嗎?贊成與反對的原因分別為何?

      ──不孕的原因是什麼?如何治療?生產一定要到醫院嗎,有沒有其他的替代方案?為什麼會有產後憂鬱症?

      ──人對於自己身體形象的感受,如何影響其性生活?身心障礙者如何享受性生活?如何獲得性權?有哪些疾病與性有關?

      ──什麼是性功能困難?有哪些不同的類型?有哪些因素會導致性功能不滿?

      ──哪些行為提高了性感染疾病的風險?性感染疾病的種類有哪些?應該和性伴侶聊聊對方的性史和性病嗎?如何談起?

      ──什麼是愛滋病?經由何種途徑感染?愛滋病的傳布呈現什麼樣的人口學現象?如何防治愛滋病,並保護自己?如果HIV病毒檢測結果呈現陽性,怎麼辦?

      本書提醒了我們,性從來都不只是性,它關乎身體,也關乎觀念,更關乎他人和我們的人生。

    ===============
    誠懇推薦

      陳鈺萍.協和婦女醫院婦產科醫師╱好孕工作室負責人——專文導讀、審定、推薦

      黃國洋.臺安醫院心身醫學科暨精神科主治醫師╱好孕工作室講師——共同審定、推薦

  • 全心診所門診表 在 陳鈺萍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03-13 21:23:57
    有 223 人按讚


    身為家長同時為一個婦產科醫師
    我也加入了
    邀請大家一起來
    同時推薦《性的解析》給所有家長

    《性的解析 美國大學性教育講義3:懷孕、生產、性的醫療與健康》

    作者:威廉.亞伯 , 芭芭拉.薩雅德
    原文作者:William L. Yarber, Barbara W. Sayad
    譯者: 林哲安
    出版社:大家出版

    ===========
    導讀

    有完整的性教育,才會有完美的生產

    文╱陳鈺萍(協和婦女醫院婦產科醫師、好孕工作室負責人)

      今年,由於大選綁公投的緣故,性別平等教育的議題有了被熱烈討論的機會。公投辯論會中,第十四案與第十五案反方代表們的論點讓人瞠目結舌,真想送給他們每人一套《性的解析──美國大學性教育講義》,讓他們好好研讀。在這裡我們看到了,學歷的高低跟性知識的豐富與否沒有一定的關係,並凸顯台灣過往性教育的貧乏。

      一九七○年代出生的我,成長於戒嚴時期的台灣,小學階段的性教育,來自少女內衣以及衛生棉公司的廠商。他們把高年級的女孩們集中到禮堂,講述女性青春期生理變化之後,順便推銷其產品。男孩們總是好奇,「妳們到底去聽了什麼?為什麼那麼神秘。」隔離與隱晦,讓男孩們無法理解女孩們的生理變化,在那樣的年代,女孩如果在國小時就開始發育,或是月經來潮,必須忍受男孩們的捉弄。他們總能從女孩的抽屜搜出衛生棉,像拿到戰利品般的宣示。「好朋友、大姨媽」是月經的代名詞,各種與性、性別有關的器官、事件、生理變化,不能明講,都有代名詞。上了中學,《健康教育》課本中講述青春期身體變化的章節,老師要不含糊帶過,要不乾脆不講,男孩們對於女孩們與性別有關的嘲弄更不曾少過。當時許多學校是男女分班或是男女分校,讓老師與家長們少掉許多麻煩,似乎每個少男少女度過青春期之後,「自然而然」就會明白這些大人們隱晦不提的事。至於同志議題,那就更不用說了,喜歡同性是不見容於這個社會的事情,是不能說的。

      進入一九八○年代之後,台灣社會因解嚴而往民主國家邁進,社會風氣開始轉變,性教育不再是禁忌、不可說的話題,如果以十年為一個世代,一代比一代的想法更自由、更開放。千禧年後出生的兩個兒子,成長於性別主流化的年代,因為《性別平等教育法》的關係,他們在小學就有性別相關的課程與討論,聽兒子們說起對於性別刻板印象的看法、同志議題的探索、男女生理差異的理解,他們是非常具有性別意識的一代。有一次帶小兒子坐計程車,年近七旬的計程車司機問我有幾個小孩,知道我有兩個男孩後說:「妳以後好命啊啦!會『賺』兩個媳婦轉來!」我說:「我攏叫伊兩個免結婚啦,結婚對查某囡仔沒啥好處,好好啊到陣,欲生沒愛生攏沒要緊,有伴都好啊。我沒想欲『賺』兩個媳婦啦,而且囝仔合意是查甫還是查某還不知咧!」司機先生氣到一路都不願意再跟我說話,世代間的溝通,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

      《性的解析》第三冊主要討論懷孕、生產以及性感染疾病等相關主題,內容十分詳盡紮實。婦產科門診就是檢視性教育成果的地方。我曾在國立大學附近的婦產科診所看診一段時間,我都說那是「阿萍阿姨性教育門診」,很多大學生們開始有性生活之後,充滿恐懼與不安,因為他們╱她們在大學之前所接受的性教育並不充足,而且過往對於性行為與避孕知識的傳遞,經常是恐嚇、威脅式的,讓他們╱她們無法「享受」性生活,同時照顧自身的安全。對於性病只有恐懼,缺乏預防的完整概念,對於避孕方法也是一知半解。一旦意外懷孕,在診間囁囁嚅嚅地不知如何是好,眼淚總是少不了。若大學的通識課程,都能好好講述《性的解析》的內容,相信會讓整個社會往更平權、更健康的方向發展。雖然這本書在美國是大學生性教育的教科書,但是我覺得成長於台灣《性別平等教育法》尚未實施年代的「成年人」們,也都需要補足這些重要的知識。

      我這幾年專注於「溫柔生產」的發展,在生產現場有許多觀察與心得。溫柔生產強調女性生育的自主權,產前討論生產方式時,最大的阻力通常來自於家人的擔心,尤其是伴侶。父權式的西方醫學很容易與台灣社會尚未完全拆解的父權結構結盟,對女性在生產場所與方式的選擇上形成雙重壓迫。這樣的壓迫情況,隨著一九九○年代出生的世代漸漸成為生育的主力,情況開始好轉;這也與社會風氣愈來愈強調平權,新世代的女性愈來愈了解自己,懂得爭取自己的權益非常相關。

      「生產,是做愛的極致。」推動溫柔生產以來,我們累積了一個又一個共同高潮。在那個催產素充滿的場域,母親全然發揮,靠著自己的力量與腹中的寶寶一起努力,伴侶全心投入與協助,一同生下孩子,費洛蒙的擴散,讓參與的每一個人都處於高潮的欣快感中。這樣回歸女力的生產自主,生產場所與方式的自由選擇,需要建立在從小到大充分的性別平等教育之上,從與伴侶交往、結婚、備孕、懷孕、生產而至之後的養育,都需要充分的了解。而我內心更深的盼望,是一個更平權的社會,即使是單身、任何性別認同的孕婦,都可以安心懷孕,微笑生產!

    =====
     創造繼起的新生命,是性的重大意義之一;
      但性的意義遠遠不僅止於傳宗接代,它更是對於我們的生命的自我完成。

      「生,還是不生?」「拿掉還是生下來?」「去醫院生,還是在家裡生?」這一連串和性有關的決定,決定了我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以及我們是什麼樣的人。我們的社會允許、支持我們做哪些決定,也決定了我們的社會是什麼樣的社會。

      本書是《性的解析》系列的第三冊,著重在懷孕、生產、性的健康、疾病與醫療,這一冊的內容更接近我們的身體,也同樣接近我們的人生。

      ■ 在本書中,我們將更深入認識以下這些議題:

      ──避孕的方法有哪些?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避孕法?你╱妳支持墮胎權嗎?贊成與反對的原因分別為何?

      ──不孕的原因是什麼?如何治療?生產一定要到醫院嗎,有沒有其他的替代方案?為什麼會有產後憂鬱症?

      ──人對於自己身體形象的感受,如何影響其性生活?身心障礙者如何享受性生活?如何獲得性權?有哪些疾病與性有關?

      ──什麼是性功能困難?有哪些不同的類型?有哪些因素會導致性功能不滿?

      ──哪些行為提高了性感染疾病的風險?性感染疾病的種類有哪些?應該和性伴侶聊聊對方的性史和性病嗎?如何談起?

      ──什麼是愛滋病?經由何種途徑感染?愛滋病的傳布呈現什麼樣的人口學現象?如何防治愛滋病,並保護自己?如果HIV病毒檢測結果呈現陽性,怎麼辦?

      本書提醒了我們,性從來都不只是性,它關乎身體,也關乎觀念,更關乎他人和我們的人生。

    ===============
    誠懇推薦

      陳鈺萍.協和婦女醫院婦產科醫師╱好孕工作室負責人——專文導讀、審定、推薦

      黃國洋.臺安醫院心身醫學科暨精神科主治醫師╱好孕工作室講師——共同審定、推薦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07031
    誠品
    http://www.eslite.com/product.aspx?pgid=1001236652729543

    #大家出版 Common Master Press

    遜媽咪支持性平教育!希望每個人都能尊重別人,也受到尊重。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