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內觀邪教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內觀邪教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內觀邪教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內觀邪教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7萬的網紅BIOS monthly,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薩滿》最讓人感到惡寒的,是散場後不斷感到毛骨悚然,但片中卻沒有什麼真正讓你害怕。 ⠀ ⠀ 電影在台上映,宣傳詞是「今年最不對勁的神作」,發行公司甚至和韓國一樣,發起「膽小鬼場」,開放特定場次開燈放映。卻也有許多評論表示看完非常失望,因為根本「沒那麼可怕」。這本來不是一部嚇人的電影,131 分鐘裡...

內觀邪教 在 BIOS monthly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03 15:18:10

【#BIOS影劇】薩滿 電影以紀錄片般的形式開場,最初的訪談主角尼姆,她家族世代信奉的巴揚女神向來只選女子為靈媒,上一代退位後,尼姆因故成為替補。她起初不願意,割腕數次未果,最後妥協奉巴揚為終身信仰,成為當地的巫醫。 第一個轉折,是尼姆在一場喪禮上發現姊姊的女兒敏出現怪異的舉止,酗酒、對路人咆哮...

內觀邪教 在 Joe English|林軒英文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03 20:22:07

2017年,提提研執行長李昆霖發了小孩課表的動態,那時起我更開始密切關注他,將近五年時間,除了他的思維、教育方式甚至是生活哲學,是我目前內心典範之一。⁣⁣⁣ ⁣⁣⁣ 先前有提過「內觀」大概是從大學時期有讀《賈伯斯傳》與一部電影《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而有些概念,但可能過去機緣未到,並無起心動念深入了解...

內觀邪教 在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8-18 12:19:55

🌟哪裡不是靈性 上個月有位朋友去試了薩滿大靈之類的對話服務(時日已久,原諒我忘記服務名稱到底是什麼) 聽他分享時很有趣! 後來他問了我想不想去試試。 但我的第一直覺是:「謝謝,我還好。」 這幾天我在頂樓曬太陽時,突然想到為啥從那時直到現在,我的內心始終覺得:「謝謝,我還好」。 沒有太多想去...

  • 內觀邪教 在 BIOS monthl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03 21:50:51
    有 226 人按讚

    ▍《薩滿》最讓人感到惡寒的,是散場後不斷感到毛骨悚然,但片中卻沒有什麼真正讓你害怕。


    電影在台上映,宣傳詞是「今年最不對勁的神作」,發行公司甚至和韓國一樣,發起「膽小鬼場」,開放特定場次開燈放映。卻也有許多評論表示看完非常失望,因為根本「沒那麼可怕」。這本來不是一部嚇人的電影,131 分鐘裡只有一幕 Jump scare,除了最後 30 分鐘,其他部份更像是藝術電影,或許無法滿足恐怖片愛好者的期待。


    故事源起於泰國東北的小村落,當地絕大數居民因巫覡信仰的緣故,相信世間萬物皆有靈。電影以紀錄片般的字卡與人物訪談開場,像國家地理頻道的專題,慢慢引導不熟悉此民俗的觀眾進場。最初的訪談主角尼姆,她家族世代信奉的巴揚女神向來只選女子作為「傳話者」。上一代靈媒退位後,原要由尼姆的姊姊諾伊繼承能力,諾伊卻因抗拒成為靈媒而轉信基督教,尼姆成為替補。她起初不願意,割腕數次未果,最後妥協奉巴揚為終身信仰,成為當地的巫醫。


    故事前一小時的節奏讓人聯想到去年的馬來西亞電影《南巫》。因為仿紀錄片的形式,鏡頭後的男聲不時會出現與受訪者對話,而這個攝影師的「絕對未知」立場也在開場時快速拉攏觀眾的心。跟拍模式中,晃動的手持鏡頭常瞬間貼近主角,有時卻又透過門縫或隔著數重簾幕,讓人產生身為第三者的跟蹤、窺奇感。


    雖然這個形式到了後段常讓突然插入的幾顆剪輯鏡頭顯得突兀,但整體來說《薩滿》為所有觀眾創造出一個容易跨越的門檻,不熟知此文化,甚至平常不看驚悚片的人都能輕易入戲。


    故事第一個轉折是尼姆前去參加姊夫的喪禮。在先生去世前,諾伊的大兒子麥可才因為車禍死亡,喪禮過程中,僅剩的女兒敏又開始出現怪異的舉止。眾人以為這是巴揚女神即將轉移到另一個女體上的徵兆,決定開始跟拍諾伊和敏的日常,才發現敏的失序。原本活潑的少女開始酗酒、對路人咆哮、下體流血、和小孩搶滑梯⋯⋯,行徑的不一致宛若人格交替。偶爾敏回過神,會對著攝影機說:「有時下體痛得像被撕裂⋯⋯我不想當薩滿。」


    什麼樣的神會在選擇乩身時折磨信徒的身心?包括攝影團隊在內,觀眾的心也開始動搖。巴揚女神是邪神嗎?或尼姆是邪教總召?那最關鍵的訊息總是欲言又止,讓人心癢。


    然而這一切還只是開始。



    ▍完整全文請閱|反轉無數次的《薩滿》:無路可退時,神卻離開了 ➤➤ https://bit.ly/2VbpO2M

    ▍𝘽𝙄𝙊𝙎 𝙢𝙤𝙣𝙩𝙝𝙡𝙮 #傘開計劃 —— 三款設計傘,手刀收藏 ➤➤ https://bit.ly/3yqpH13

    #薩滿|#泰國電影|#鬼影|#鬼片|#BIOS電影

  • 內觀邪教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3-22 11:41:14
    有 918 人按讚

    《腦闆想什麼》ep18上架了,這集終於討論到內觀,這一直是我最喜歡的話題,因為學會這個新技能就像是學會了腳踏車,滑雪,photoshop,新語言等等技能一樣可以幫助工作或幫助自己更享受人生,只是內觀這個技能(或方法)可以讓你對自己更了解,更接納自己,更了解自己來這人生的目的,晚年對死亡也才不會那麼的恐懼。

    為了不讓自己的興奮感讓大家誤以為我在宣導邪教,所以這次我請來了內觀的師姐,同時也是印茴Spa的老闆陳美智 ,來談談內觀到底是什麼。

    因為都是很熟的朋友了,所以我們這次嘗試用新的方法,在完全沒有訪問大綱,完全沒有事先練習的情況下,我們就像朋友一樣的閒聊。所以這次的對談是很自然的。

    啊~對了,小啦也有來客串一下,想念小啦的朋友們,也可以來聽,並且留言給我們回饋這樣子在沒有訪綱的閒聊自然方式,會是你們喜歡的型態嗎?

    我知道現在有很多的內觀者都在默默觀察我的文章,這集是內觀者必聽哦,因為我覺得這集真的把內觀講得很棒呢。

    #腦闆想什麼

  • 內觀邪教 在 劉南琦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3-13 08:16:46
    有 47 人按讚

    寫完下面這篇後,又繁殖了一些想法,真抱歉這次字好多,周末嘛我想把大家餵飽一點,反正關注我的粉絲也不會嫌字多吧刻刻~~

    我想吳宗憲批評憂鬱症患者是「不知足」的說法,傷害了很多人,不過如果你本來就沒在看電視的,真的沒什麼損失,3天不看電視新聞(或7天)真的也沒差。

    要能分辨什麼是狗屎,什麽是金玉,就要增加自己的見聞,不要被某種說法限制住,那麼就不會太影響心情。

    跟著年輕人看Youtuber,收穫真的不少,我看鍾明軒,看博恩,看讚養,但同時也看壹週刊(現在沒了),寰宇新聞,為了避免浪費時間觀看垃圾,真的不得不慎選網站,以下兩個新入手的很推。

    #擴散性高能外電新聞波。這是一群喜好翻譯外電的人所發起的,你會很快得到外電的第一手訊息。
    #TFC台灣事實查核中心。這是各公益組織發起的、要打擊假新聞與假訊息的網站。
    -----------------------------------------------------------------------

    【與其責怪孩子上網,不如和孩子一起閱讀網路】

    唐鳳說,寬頻是一種人權。上網也是。

    許多年輕個案告訴我,他們不看電視的(電視是老人在看的,咦),報紙雜誌﹖在認知上這大約是骨董,年輕人看的是手機,是網路,手機在握等於全世界。如果有精彩的賽事轉播,看網路直播就好了啊,新聞,也沒規定要看電視才有。

    別小看這閱聽習慣,它大大改變了整個生活型態,不只是年輕人,整個家庭與社會、文化層面都會跟著改變,父母和子女已經不能藉由邊看電視邊聊天來增進感情;學校所建議的十大好書,家裡可能半本都沒有;而電視上許多新聞與消息,都是透過網路取得的。

    與其要和孩子一起看電視,不如和孩子一起看網路視頻;所謂十大好書孩子不一定領情,不如讓孩子針對有興趣的主題再去做挑選,不可諱言孩子並沒有養成讀書習慣,所以找想看的比去看需要看的,更能真正看的下去。

    至於新聞,為了不受特定意識形態的影響,連我自己都愈來愈偏重網路媒體,隨著追蹤的網路媒體愈來愈多,我也看到不一樣的風景。不僅不限於國內觀點,也有許多世界各地、不同人種、不同職業的觀點,誰都有權利發表意見,我們不必被名嘴專家牽著走,而且當我們不受權威操控時會發現高手在民間,許多身懷不同絕技的人用這易上手的工具來表達想法,我們目不暇給,多到不知該怎麼選。

    例如武漢疫情之故,我想了解南韓新天地教會為何會有傳出驚人的相互感染,找到了宋讚養的影片來看,十多分鐘的內容讓我大致了解這個被稱為邪教的組織,為了證明他的說法有無可信度我又去研究了讚養,又爬文了其他新天地教會新聞,然後像得到寶似的跟孩子說,欸,讚養的影片很不錯,很有意思呢。

    結果孩子見怪不怪看了我一眼,懶懶的說,早就知道了…

    網路世界,值得看的還多著呢。有個二十多歲個案在社交互動上出了問題,我不免想多了解她的閒暇生活,直覺認為她花許多時間在網路上,於是詢問了她,結果讓我大吃一驚:她掏出手機打開一個APP讓我看,手機統計幫她統計了一周的平均使用時間,除了假日外出、與朋友約之外,其餘每天都有達到7-8小時。

    天啊,那豈不是下班後(上班不准使用)回到家就使用手機到很晚﹖不,其實是一離開公司大門就馬上打開了,她笑著說。
    手機裡面的世界那麼精采﹖是的,她不僅用手機聊天,也看影片,也看FB的各種消息,並不侷限在玩遊戲這一塊。

    她也有所悟的告訴我:我知道我太依賴手機了,有一次跟某個男生第一次約會,他就罵我幹嘛一直看手機,然後就沒有下次了,所以我已經有改,後來跟另一個男生約會,我就不敢把手機拿出來了…

    即便如此,過度使用手機仍是個大問題,這讓她對於現實的人際互動缺乏該有的經驗,如聽不出弦外之音與看不懂非語言訊息,無法察言觀色。我無法說她是網路或手機成癮,這說法太侷限了。

    網路成癮的機制還不明確,目前大部分有共識的研究仍集中在物質成癮的部分,而非物質成癮例如網路或購物,因為仍牽涉太多心理因素,不能單以「上癮」症狀來看,這包含社交、娛樂、知識取得等許多目的,是生活的一部份,像每天需要的白開水。

    我認為與其說是成癮,不如視為過度依賴,這暫且不在此討論。如果這年輕人正是許多年輕人的寫照,那麼我們孩子的網路世界會是什麼樣貌﹖與其責怪年輕人不讀書,執著於書本,倒不如將網路也算上一份。

    如果重新定義,那麼年輕人的知識,說不定比我們這些自詡為知識分子的人多不知多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