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假新聞的,好意思說新聞自由?
看著雲林ㄧ些民代高舉捍衛言論自由,聲援中天製造假新聞,因「#屢次違規、#內控失靈、#大股東干擾、#未說明改善可能性」而被NCC不予換照的中天新聞台,還輕易借到行啟紀念館辦「反關台 挺中天 」的活動,感到荒謬,荒謬在哪裡?為假新聞爭取新聞自由,就像為Liar爭取說謊的...
做假新聞的,好意思說新聞自由?
看著雲林ㄧ些民代高舉捍衛言論自由,聲援中天製造假新聞,因「#屢次違規、#內控失靈、#大股東干擾、#未說明改善可能性」而被NCC不予換照的中天新聞台,還輕易借到行啟紀念館辦「反關台 挺中天 」的活動,感到荒謬,荒謬在哪裡?為假新聞爭取新聞自由,就像為Liar爭取說謊的自由ㄧ樣荒謬,真不懂,明明還有中視、東森、TVBS、三立、民視、蘋果、公視,許多不同的聲音呀!又不是像中國明顯只有相同政治立場的電視台,你們這些中華兒女,要不要去抗議中國沒有新聞自由與言論自由?想當初韓粉到處霸凌威脅,壓抑其他反對者、噤聲、脅迫他人言論自由的時候,你們在哪裡?當初罷免投票時,一群韓粉揚言要「監票」看是那些人支持罷韓,造成鄉親心理壓力不敢表態回鄉投票時,你們又在哪?還在雲林縣議會公開煽動不要投票、張縣長不也做同樣的事?
媒體無良的事實我就認了,但記者不應只是要八卦不要真相吧?然而連民意代表為了出名便跟著起舞、討好,選擇成為嗜血的一份子,這樣的民主素養,真的很讓人遺憾!看著本縣民代與之聯手道德謀殺的新聞層出不窮,中天關台了那中時呢?旺中電子報CTWANT呢?從2012年的反媒體壟斷運動開始,那時我還是大學生,也沒想過那時自己捍衛的事情,會發生在自己身上!該媒體之嗜血與無良,閱聽者真的要張大眼睛看清楚,別再跟著起舞。當初成千上萬的臺灣人是被誰迫害言論自由的,不是過去了就沒事了!他們遭受的牢獄之災、肉體與精神虐待、國家監控、生命威脅等,始作俑者道歉、悔改了嗎?
再來是東市場強拆的新聞,看著中國時報周麗蘭記者,從斗六市公所的監視器翻拍的話面真的也是笑笑,他偏頗報導也不是第一次,能拿的畫面也不稀罕了。周麗蘭是誰,從進議會的第一天就許多前輩朋友預先告知了,說這個人是議員李明哲的女朋友。李明哲是誰?李佳芬的弟弟,韓國瑜的妻舅,李日貴的兒子,也就是那個因為為了挖砂石,嗆要對林國華不利的李日貴。當周麗蘭想用這些照片,道德謀殺「老師」為人師表不應爬牆?道德指責ㄧ個議員「知法犯法」?這記者在標題殺人不是嗎?犯了什麼法不是你說了算,社維法?最高罰6000元都不會成立,是在幫誰帶風向?試圖掩飾「強拆的利益」嗎?手法與先前想把廖郁賢塑造成無禮的、無知的當選者一樣。把我寫成像被依法移送法辦?到底是怎樣的移送?送上囚車警車這樣嗎?都不用求證?中天關了,這種記者呢?當以特定立場和標題「道德謀殺」想打壓的人時,別忘了自己的職業道德已蕩然無存!
#致自由致民主致天賦人權
內控意思 在 憑高酹酒,此興悠哉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威士忌雜誌第46期:威士忌的遊牧人生
五月中疫情爆發前,到戲院看了《遊牧人生》(Nomadland),電影描述我們從來不曉,也曾未關注的一群人,他們開著露營拖車從一地換到一地、一州遷徙一州的追逐零工生活,有如趕著牛羊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雖然他們並不等同於無家可歸的遊民,少數人甚至為著某些浪漫憧憬而四海為家,但絕大部分的人都因為生活環境所迫,無法安穩地居住在某個安身立命的所在,而必須在有限尊嚴下艱困、刻苦的生存。
導演趙婷的鏡頭極富詩意,瑰奇的山岩、遼遠的沙漠與寧靜絕美的日出與日落,美化了這群遊走在社會邊緣的旅人,但風雪覆蓋的蒼茫大地、偌大的撿貨倉庫和人口凋零的小鎮都把觀眾拉回現實。這些孤獨的靈魂四處飄盪,偶而聚集在營地交換故事和溫暖,但最終還是駕著自己的營車四散離去,讓我不禁沉坐於電影院,暗自發出蜉蝣天地、滄海一粟的感嘆。
Nomad是「遊牧民族」、「流浪者」的意思,或根據劍橋辭典「從四處遷徙而不長久居住在某地的人」,但是對愛好威士忌的各位酒友,這個字詞,是不是有些熟悉?沒錯,早在2014年橡木桶洋酒便引進了一款NOMAD,由大摩的首席調酒師Richard Paterson調和了30多種在蘇格蘭熟陳6~8年的麥芽與穀物威士忌,放入雪莉桶3年,再運往西班牙González Byass雪莉酒莊,填注於PX桶進行至少12個月的過桶。因為最終的處理在西班牙,便無法標註為蘇格蘭威士忌,所以取了個「遊牧民族」的品牌名稱,也十分貼切。
同樣的,去年新竹風城酒展時,發現來自法國的品牌Michel Couvreur也是威士忌界的游牧者。Couvreur家族原本是葡萄酒商,1978年跨足威士忌產業時,決定納入法式葡萄酒文化,所以從蘇格蘭酒廠蒸餾過程便開始參與,而後將麥芽新酒運回勃艮地,填注於自己的木桶,放入終年低溫的地下酒窖緩慢的熟陳。這種方式裝瓶的威士忌,當然無法稱為Scotch,我和代理商Natasha Leung討論,到底該怎麼稱呼?答案其實簡單:依循歐盟法規。
這種浪跡天涯的酒,雖然源自於蘇格蘭,但不被允許掛上蘇格蘭威士忌的名號,原因在於許多商品-主要為農業產品-受到「全球智慧財產組織」(WIPO) 「地理認證」(GI)的保護,無論干邑、香檳、波本、雪莉酒和蘇格蘭威士忌等,都必須在特定的地區以特定的方法製作。蘇格蘭威士忌並未限制運送到國外(否則如何外銷?),但是自12/23/2012之後,禁止以瓶裝以外的方式將單一麥芽威士忌運出,也禁止其他四種威士忌(單一穀物、調和麥芽、調和穀物和調和威士忌)以木桶或其他木製容器外運。為什麼會特別針對「木桶或木製容器」要求?因為規範規定蘇格蘭威士忌必須在稅務海關總署(HMRC)監管的倉庫內熟陳,完稅出了倉庫,如果放入其他木桶,就不能稱為蘇格蘭威士忌。
大量運送到他國裝瓶的蘇格蘭威士忌並不罕見,臺灣菸酒公司的玉尊威士忌中,所調入的蘇格蘭威士忌也是這麼來的。我們之所以感覺疑惑,是因為太熟悉蘇格蘭威士忌,以致習慣性的從蘇威去看其他國家的威士忌,進而產生認知誤解。有哪些誤解?例如在酒標上尋找酒廠名稱或裝瓶商名稱,卻不知道以「品牌」行銷的威士忌遠比「酒廠」還要多,事實上,五大產國的威士忌除了蘇格蘭,大多不會特別標明酒廠,想搞清出品牌的酒液來源還得花一些功夫。
今年二月日本洋酒酒造組合( JSLPM)突然發布新聞,規範組織內的酒廠必須遵照規定製作並標示威士忌,一時之間全球額手稱慶。我的好朋友反串問我,你覺得蘇格蘭威士忌比不上日本威士忌嗎?賣你蘇格蘭熟陳的威士忌有什麼不好?當然不好,先不談蘇威與日威各擅勝場,如果我花錢買的酒標明是日本威士忌,卻發現瓶中酒液部分或全部來自蘇格蘭,我該不該生氣?
這就是我不厭其煩的喜歡講法規的原因。純粹以酒的風味而言,我們可以很單純的喜歡或不喜歡,完全不用管酒的製作、銷售法規,不過不會有人喜歡受騙上當,而防止的方法,除了酒商的內控和嚴格執法,消費者具備一定的知識,在酒款如過江之鯽的今日絕對是必要的。
內控意思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先連結感情,後糾正行為
將困難當成理解和改善的機會,而非責備的理由,建立品德,提供歸屬感,就可以避免任何可能的傷害。
―德瑞克斯
許多人在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前,都先設法讓學生們感到很糟。真不知道這個瘋狂的主意是從哪來的。不幸的是,目前仍有許多家長和教師使用「先讓他們很糟」的這種教養方式,想引起學生的動機,然後改善他們的行為與學習。
然而,讓學生感到很糟只會造成疏離與敵意,無法改變他們的行為。研究結果清楚顯示,和學生建立連結會帶來親密與信任,同時為溫和堅定的糾正,和促進學生的改變提供良好基礎。大家都知道,學生如果感覺好的時候會做的更好。因此,學生只有在獲得歸屬感,並且感覺自己具備足夠的能力後,才能開始學習。阿德勒把這個現象稱為「歸屬感需求」,這是所有人追求的基本目標。
有些人認為,學生有了問題行為,我們還要幫助他們恢復好的感覺,這樣只會「寵壞」他們,讓問題行為越演越烈。其實,這是因為那些人誤會了「恢復好的感覺」的意思。幫助學生恢復好的感覺,並不代表放棄或是縱容學生,也不代表大人輸掉了權力爭奪。這個行為其實是表示,教師必須理解了解大腦如何運作:學生必須先獲得安全感與尊重,掌管理性思考的前額葉皮質才會開始活動。這和「贏得」學生有關,而不是「贏過」學生。
和學生建立連結,也就是幫助他們獲得安全感和尊重,是正向教養的基本原則之一,同時也是許多正向教養方法的基礎。案例中可見到,教師運用擁抱和學生建立連結。不過,擁抱對年紀較大的學生來說,可能比較不適合,這時就可以互擊拳頭、擊掌或單純認同學生的感受,這些行為也能傳達同樣的訊息。
.
本文摘自《#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教師聖經》
班級經營的有效工具,讓孩子在情緒、人際與課業都成功
作者: 簡‧尼爾森, 凱莉‧葛洛菲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先連結再糾正」的說法,不管是在版面上的文字分享,或者直播中,我都常常重複。先確定有愛,彼此才會更有動力為關係、為自己改善。
我們可以把連結,視為一種表達愛的方式,那五種表達愛的語言我們就可以視對方的接受度來使用。跳過連結,直接糾正,通常會使用威嚇,我們通常因此付出代價。
有些人想要在短時間內控制局面,或者逼迫對方順服,所使用的手段就容易在無意中造成傷害。能連結、給尊重,能幫助彼此自律自重。
祝願您,能懂得連結的必要性,但先學會保護自己,才不會試著連結就受傷,反而氣餒寒心!
.
歡迎參與贈書活動
連結請見留言
內控意思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最近處理一件信用轉貸案件,讓我感觸良多:
1,信貸的額度不會高,所以不是什麼財團公司大戶的商業案件。
2,陳情人想要由民營銀行的多筆小額貸款轉公營銀行整合成一筆。
3,陳情人有約聘公務人員身分。
這件事情我自己辦,當作個案研究了解,結果:
1,公股銀行承辦人員拿出一堆內規,把上門的客戶當作未來可能的呆帳看待,沒有幫可能客戶規劃最佳方案(也可能他們認為自己已經盡力幫忙了),還拿出原本就是獨厚公務人員的優惠方案上,在裡面挑條件去排除他的信貸條件。
2,承辦人拿出[不來最好]的官僚版本~低額度、高利率,對我來說就是想要對方知難而退的意思。這和我家幾年前被該公股銀行拒絕小額存款開戶(不是貸款,該分行嫌錢太多,不想收存款,不惜趕走客戶)的官僚態度一模一樣。
3,我轉而請原民營銀行的朋友幫忙,對方很快回應,回應的態度是:[我們希望挽留]老客戶,願意提供降息整合方案,請客戶參考是否願意留下來。
4,我知道承辦人員必須承擔核貸風險,但是,民營銀行一樣也有內控。如果公股銀行這樣的經營方向比較合理,那公股銀行一定比較會賺錢(至少比較不會有壞帳),長期下來,結果完全相反!
5,這個案子我了解到,台灣經過這三十年的民主化過程,區公所的櫃檯都改變了,官股銀行的經營心態並沒有改變!即使,前台承辦服務態度比較好一點,後台主管保守依舊,只願意獨厚特定人員、獨厚政策大戶。
他們的理由一定冠冕堂皇,講好聽幫銀行看管,講難聽是沒有民營銀行的業績壓力,沒事就是好事,所以經營績效也一定永遠這樣。
6,後記:
這個個案引申出來的心得,我後來直接請教董事長,請他想想看,公股銀行的信貸已經算是獨厚公務人員,內控核貸條件竟然還去分大小,編制內可以高額度、低利息,年輕的約聘雇人員完全相反,甚至白眼相待,這樣是信貸的本意嗎?
董事長認為有道理,就在常董會上修正了這個執行20年的不合理內控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