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in a newly published weekly magazine "Strategist 港股策略王" on 2014.12.19. To echo my debut, the name of my column is....破天「方」😂😂😂 #strategist #colu...
Column in a newly published weekly magazine "Strategist 港股策略王" on 2014.12.19. To echo my debut, the name of my column is....破天「方」😂😂😂 #strategist #columnist #column #debut #akinafong #方健儀
當零售業對我來說一直是一件妙想天開的事。一來,對一個十五年工作經驗的傳媒人來說,似乎已不能抽身做記者或公關以外的事情;二來,當零售業的朋友們朝十站著、笑著、說著到晚十,比做記者辛苦百倍,要我現在「一把年紀」才跳進零售業此火坑,未免太冒險吧。
可是,人生就是充滿著妙想天開的事,問題在於你是否敢於踏出這一步。
我受僱的皮革工作坊,位處石硤尾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每季都會舉辦為期兩天的手作市集,上百手作達人都會到場擺檔,售賣自家製產品,熱鬧情況有如農曆維園年宵市場。我此零售兼手作初哥,也戰戰兢兢於十一月尾參加是次市集,趁機會一試市場水溫,看看自己的手藝,及「方健儀」這個名字,能否在競爭激烈的手作市場分一杯羮。
沒有諗過市場學,也沒有涉足工商管理,但直覺告訴我,一個新品牌想打入市場,先別大想頭,應該從小入手,以小型皮革產品當先鋒。加上自己日常生活中使用皮革的經驗,錢包零錢包往往不能共存,擠不進精美但狹小的手袋中,因此想出製作多用途名片零錢套,把所需的證件、紙幣、零錢等全放進皮套中,開關設在普遍人慣常用的右手面,既方便又實用。最重要還是加上由任職設計師的胞妹,設計一個「akn.」的標誌,(即我英文名字Akina的簡寫,旁邊加一小正方形點,意即「方」)。我希望,這個創業皮套,將會無往而不利。
設計定案了,便開始生產。由於全是人手製作,本來想生產五十個,誰知One Man Band的手作,消耗的時間是不可想像的漫長。經過多晚通宵密密裁、密密縫,這條螞蟻速度生產線只製作二十五個。累極之際驚覺自己還沒有做宣傳,在沒有資本賣廣告的情況下,惟有在市集前幾天,在自己各個社交平台大肆宣傳,希望大家知道「akn.」即將面世。
朋友們都說,憑你的名氣,憑你前新聞女主播的知名度,你的皮套一定大賣。我的頭腦的確有一絲衝昏了,但還是審慎樂觀一點較好。
兩天的市集到了,顧客絡繹不絕,工作坊也擠得水洩不通。很感恩舊同事、朋友們特地來撐場兼光顧,其他無暇到來的朋友都短訊來訂貨。亦有很多不認識的網友,在社交網站已篤定購買某產品,到來不驗貨、不發問、不消幾秒已落實購買。
以上說的是一種鼓舞,但以下的是一些體驗:
1. 別以為你是前新聞主播,擺檔便會前呼後湧,因為十個有九個顧客,甫進店第一項留意的東西,是貨物的本身,並非售貨的那人。即使你面掛燦爛的笑容,客人的眼睛只會四十五度角注視貨品,很少第一時間六十度看你一眼。
2. 終於有客人拿起你的作品看看,再看到原來是方健儀在售貨,本來木無表情的客人,也變得友善多了,但不代表他會購買,因為手造皮革製作的時間較長,售價比機製的昂貴。即使你花盡唇舌,他們最終也只會放下貨物拂袖而去。
3. 有客人不管你是何方神聖,也只會站在你面前,蹺著雙手駐足觀看。碰到這些客人,即使你知道對方絕不會是皮套的新主人,我也會耐心講解製作背後的理念。兩天內我應該重覆說了一百遍同一番說話,但總不能因為客人不買便報以白眼,因為「今時今日咁嘅服務態度點得架」。 手作市集是一個很寶貴的經驗,深明如果我只靠名氣坐著不管地擺檔,吃虧的最終會是自己。說到底,皮革用品是否實用,手作人是否用心做,才是致勝之本。兩天的經驗還領悟到逛街購物時,店員用心向你講解,請報以微笑,最好加點反應,加句「唔該」更好。即使你不買,店員心靈上也會有點安慰。
內惟藝術中心市集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這條路我們一起走
#wecare因為愛高雄所以站出來
文:陳信諭 醫師、三民惟新 陳柏惟、鳳山李雨蓁 Lí Ú-chin、洪正 Âng Chèng、左營楠梓翰-李欣翰
Wecare活動圓滿成功,8萬人登記報到,超過十多萬民眾共同參與,我們也一起和夥伴走完全程。一起參與的各位夥伴,知道為什麼今天走的是這樣的路線嗎?
#五公里走過百年高雄史
活動從文化中心開始、沿著五福路一路向西,過高雄橋後轉公園路,直走轉七賢路後穿過高港牌樓,最後來到哈瑪星鐵道園區,這樣的路線,其實就是高雄1920->1990年代發展過程的反向軸線。今天的活動,正是讓大家走了一條時光隧道。
高雄市中心,從1920年以前完成的哈瑪星諸街町,逐漸在1930年代移轉到鹽埕區;約在1970年代隨著大新、遠東、華王飯店、地下街陸續完成達到全盛;但同時,市區的外擴和大統百貨的開幕,也讓70年代末後商圈往五福路一帶移轉,隨1984年大立開幕、1988年新崛江商場開幕而到達極盛,同時在地下街燒毀後,鹽埕區也加速沒落。
1980年代文化中心完成後,周邊發展成優質文教住宅區,商業機能也逐漸增加,加上中正民族一帶商辦金融機構林立,文化中心附近家戶所得長期名列高雄前茅。1995年大統燒毀後,1999年大統集團改建大統快速和平店為大統百貨和平店,一度也讓文化中心成為與三多商圈並列的商業核心。
然而,90年代之後,高雄發展軸線從西->東趨勢逐漸反轉為南北為主,由於人口的快速增加和重畫區開設,北高雄人口快速上升,在捷運通車後,更加速了北高雄巨蛋商圈(不是在前鎮)崛起,南高雄大型購物中心如夢時代、草衙道也陸續開幕。城市由原來幾個商圈集中在5公里內,變成東西5-10公里;南北10-15公里的分散發展,原來商圈的沒落也不奇怪。
#舊高雄潛藏新活力
然而,今天我們倒著走這段高雄變遷史,看到的絕非沒落蕭條,而是處處的新機會。
出發的文化中心一帶,和20年前相比其實有了不小的改變,2002年以後圍牆拆了、威權的銅像除了、綠蔭草地更加親民、從2006年開始至今,假日均有文化市集舉辦,仍是高雄人喜歡的優質住宅區,目前周邊不斷有新大樓落成。2008年,捷運橘線通車,2013也有了高雄第一家獨立書店,步道咖啡等老店屹立不搖。而不遠處輕軌工事也正在推進,長照健康園區正在興建,文化中心將會變得更加宜居。
往西走去,這十幾年來,自來水園區公園開放了,音樂地標藍色狂想仍在。新崛江商圈看似不如以往,外圍卻有了更多特色小店如撥撥橘生存。
五福中山路口早已不是地王,大統五福在紛擾中縮減樓層重新開幕,對面的陳啟川市長故居被不肖子孫夷平閒置至今。相對這些一代不如一代的財團,中央公園有著最大的進步,2008年Richard Rogers設計的車站和重建的公園開幕,成了市民來往的城市綠洲。
再往西,過了UN studio設計的大立精品館、對面正興建全台第一座立體貨櫃旅館,大立樓上的兒童樂園還保存著80年代的回憶,雄女的門口仍有雄中生送飲料的蹤跡。
我們走到愛河口,新舊鐵路橋上奔馳著輕軌列車,白色六角蜂巢高塔正等著震撼愛河灣,和二十年前相比,潮來潮往的河水仍無法下嚥,卻有了無數舟楫漫遊其上、搖滾舞台與樂手在河海之中開唱。
公園路上的廢五金業者大多消逝,但在殘留的機件與機油味道中,各類藝術創作與青年經營的小店逐漸冒出,背後廢棄的倉庫早已成為全台最有海味特色的藝術特區。
20年前無法進入的高港牌樓,如今市民可以自由進出,甚至在港區購屋居住。載送雜貨的碼頭,逐漸被遊艇、游船代替,倉庫一樣塞滿貨物,現在卻是讓消費者直接參觀選購的新潮商場。
臨港鐵道不再有長長的貨列來往,被流線型的輕軌和放風箏的人潮所取代,設計不良的公園路紅色鐵橋,變成了餐廳與情侶眺望鐵道園區的好地方。
過了三十年後,原以為已經沒落的城區開始找到活力,人又回來哈瑪星和鹽埕了。誰說高雄又老又窮,誰說高雄沒有可能?
高雄不斷地在改變,愛高雄的人尋求讓母親高雄變得更好的解答;而講風涼話的在旁邊咒罵看好戲。我們不會因此氣餒、因此放棄,不管要努力多久,我們都會堅持下去,因為這是我們深愛的城市,我們永遠的家鄉!
內惟藝術中心市集 在 青鳥 Bleu&Book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青鳥上架】
青鳥也有La Vie 雜誌了
月底也將與 La Vie 設計美學站 有第一場合作講座
盡請期待!
La Vie 【新時代手藝人】
找一段空檔的時間,試試看把你的雙手從鍵盤和手機螢幕上移開,去插一盆花、縫一件衣服、或者煮一頓飯。當你真正用心投入手上工作,那種充實的感覺,絕對是自由卻空虛的網路世界無法給予的。
當多數人既興奮於科技許諾的未來,又害怕它逐漸奪走生活的主導權時,有一群安靜的人,他們用雙手說話,相信惟有動手去做,未來才屬於自己。他們是新時代的手藝人。和傳統從事手藝工作的師傅們一樣,不畏流汗,不懼苦工,一樣重視技藝精神;但同時又更靈活,更能掌握時代脈動,也更懂得具體表達心中的美學。讓這群手藝人替我們點亮一盞明燈吧。跟隨他們的腳步,重新看見勞動的價值,看見什麼才是數位化和量產機器永遠取代不了的東西。
Part 1
一場指間的革命,手藝人的新時代來臨
Global News!世界正迎接新一批「動手」世代
Part 2
風格|Style
西服打版師 開啟訂製西服新樣貌-GAUTE Bespoke 李聲浩
花藝師 植物 是我成長中最美的回憶-Haojhe Liao 廖浩哲
氣味調製師 從氣味出發,連結情感與生活-氣味製造所 洪晟富
Plus. 前進手作市集!從亞洲到歐洲的尋寶之旅
飲食|Dining
麵包師 用熱情與歲月發酵出最動人的美味-巴黎波波主廚 陳耀訓
廚師 保持穩定 是廚人一生的考驗-裸餐酒雙廚Bally&Sid
咖啡師和調酒師 世界咖啡沖煮冠軍王策& Bar Mood Taipei 調酒師吳盈憲
工藝|Craft
文物修復師 藝術品修復的四堂課-正修科大文物修護中心
木作設計師/陶器師 感受真實的手作木家具-路力家器具 陳奕夫、許家毓
工藝設計師 用雙手留存下時間的不完美- Yenchen & Yawen 張晏誠、周雅雯
Plus. 當代藝術家眼中的工藝、職人與產業技術:高森信男
Part 3
對談:關於工藝傳承這檔事 日星鑄字行 張介冠X一間印刷行 顏宏霖
對談:在地職人背後的好推手 自食齊力 賴冠羽X金魚厝邊 彭仁鴻
我們在世界各地「出手」!旅外手藝人的現地觀察
你也可以成為手藝人!讓人心動的12 堂手作課
(內容源自La V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