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兔子符號複製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兔子符號複製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兔子符號複製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兔子符號複製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437的網紅看得見的記憶 How Memory Sticks,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在洞穴發現石器時代】  《愛麗絲夢遊仙境》中,愛麗絲跟着白兔先生跑,掉進了兔子洞,進入夢幻世界;1940 年法國也有 4 位青少年,因為跟着追捕野兔的寵物狗追進了一個洞穴,發現了石器時代的彩色壁畫──拉斯科洞窟壁畫。  根據放射性碳定年法,壁畫大約完成於12,000 - 17,000年以前...

兔子符號複製 在 看得見的記憶 How Memory Sticks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1-05 15:39:31

【在洞穴發現石器時代】  《愛麗絲夢遊仙境》中,愛麗絲跟着白兔先生跑,掉進了兔子洞,進入夢幻世界;1940 年法國也有 4 位青少年,因為跟着追捕野兔的寵物狗追進了一個洞穴,發現了石器時代的彩色壁畫──拉斯科洞窟壁畫。  根據放射性碳定年法,壁畫大約完成於12,000 - 17,000年以前...

兔子符號複製 在 如履的電影筆記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5-09 13:42:14

《#我們》以象徵符號製造大量想像空間 (8.4/10) ⠀⠀⠀⠀ (Part2)———————以下有雷—————— ⠀⠀⠀⠀ 本文接續 @looryfilmnotes 上篇《我們》文章 ⠀⠀⠀⠀ 導演在《我們》中插入幾個關鍵符號印記相當有意思,完全把電影昇華至不同的層次。片中不斷出現的《耶利米書》第...

  • 兔子符號複製 在 看得見的記憶 How Memory Stick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12-20 18:03:00
    有 10 人按讚

    【在洞穴發現石器時代】
    
    《愛麗絲夢遊仙境》中,愛麗絲跟着白兔先生跑,掉進了兔子洞,進入夢幻世界;1940 年法國也有 4 位青少年,因為跟着追捕野兔的寵物狗追進了一個洞穴,發現了石器時代的彩色壁畫──拉斯科洞窟壁畫。
    
    根據放射性碳定年法,壁畫大約完成於12,000 - 17,000年以前,題材以動物為主,共有6000多個相關圖像,包括馬、牛、羊、熊和一些貓科動物,其次是人類和符號,但沒有描繪風景或植物的圖畫。雖年代久遠,作畫者已運用不同顏料,除了用木炭塗抹出的黑色外,還有利用土壤及石頭研磨調製而成的紅色和黃色,另外,淡紫色亦出現過一次。
    
    拉斯科洞窟壁畫被發現那年,便成為了法國政府重點文物保護對象,1979年更登錄世界遺產。當局在 1948年開放洞窟,然而遊客蜂湧而至,嚇怕了研究人員,為了保護壁畫,到了1963年洞窟便不再對外開放。當局改而複製洞窟壁畫,供遊人欣賞。
    
    直至現時,拉斯科洞窟共有三個複製展場,2號洞窟建於原址200米處,壁畫作品完全模仿真跡;3號洞窟為可移動的裝置,內含 5 幅複製壁畫,正在世界各地巡展;而最新的 4 號洞窟則設於法國的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Cave Art,除了完整地複製壁畫之外,展館內部也是根據 1940 年真正洞窟內的數據,而複製出相同的温度、氣壓、氣味、環境聲音及光暗。現在館方還提供虛擬導覽,讓大家透過屏幕走進洞穴:
    
    https://archeologie.culture.fr/lascaux/en/visit-cave
    
    作品資料:
    石器時代
    拉斯科洞窟壁畫(Grotte de Lascaux)
    礦物色粉
    位於法國多爾多涅省蒙蒂尼亞克鎮韋澤爾谷(Prehistoric Sites and Decorated Caves of the Vézère Valley)
    
    📸 archeologie.culture.fr、map-france.com
    
    #有人物 #在山水裏看花鳥 #用筆記 #着墨彩 #放位置 #記共鳴 #古畫 #藝術品 #藝術 #文化 #歷史 #繪畫 #法國 #apaintingaday #arthistory #artlover #painter #culture #instagood #852 #hkig #artist #museumhome #onlinemuseum #painting #caveart #france

  • 兔子符號複製 在 如履的電影筆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9-03-23 21:37:07
    有 50 人按讚


    【影評分析】《#我們》以象徵符號製造大量想像空間 (8.4/10)
     
    痞客邦 #有雷 原文:https://loory.pixnet.net/blog/post/280525012
     
    《我們》(Us)是一部美國懸疑驚悚電影,由喬登·皮爾執導,露琵塔·尼詠歐、溫斯頓·杜克、伊凡·亞歷克斯、沙蒂·萊特·喬瑟夫主演。《我們》劇情講述一位媽媽雅德蕾德和她的先生蓋比,帶著兩個孩子一起回到老家的濱海小屋度假,但走進這棟房子卻喚醒她深藏心中的兒時陰影,那無法啟齒的深層恐懼也漸漸湧上心頭。不過正當她因為不好預感而希望一家趕緊離開時,發現門外站著四個人影手牽著手擋在車道上。
     
    這位喜劇演員出身、「黑人二人組」之一的導演喬登·皮爾,自從2017年以首部長片《逃出絕命鎮》得到無數好評與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的亮眼成績後,其一舉一動和後續電影計畫都瞬間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如今這部全新作品《我們》拿碰上跟自己長相一模一樣的怪人為故事主題,其中不僅整體氣氛掌握與配樂、音效運用恰到好處,裡頭幾個具有象徵意涵的小線索,也讓電影再度刷新我對恐怖驚悚片的想像。
     
    毫無疑問,喬登·皮爾就是個恐怖喜劇的大師,他非常清楚我們在觀影中對於劇情的期待,《我們》角色遭遇到危機時,除了利用幾個吊人胃口的橋段層層堆疊出懸疑氛圍,其他絲毫沒有任何模稜兩可,不是爽快滿足觀眾的嗜血慾望,就是徹底製造出一個完全相反的局面,無處不牽引著觀眾的情緒。儘管《我們》詭譎又讓人摸不著頭緒的故事走向使它被定調為一部懸疑驚悚類電影,但片中幾個塑造鮮明的角色和眾多在緊要關頭出現的神來一筆,讓電影在驚嚇與搞笑之間取得一個完美的平衡,其中兩種風格又切換自如,實在難以想像自己上一秒才怕得要死,下一秒竟能馬上被逗樂笑出聲。
     
    有趣的是,《我們》中段緊湊且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快節奏,正巧對比著電影前、後鋪陳與揭曉真相的緩慢步調。電影的結構完整、層次分明,整部片就像人們從一步步害怕地走入深淵、到自認為自己有能力逃離,但最終心中只剩下絕望的過程。峰迴路轉的故事、隨著時間不斷堆疊的不尋常感,配上巧妙的前後呼應,都清楚明確地切合了電影的主題,並從中發散向外延伸、擴展到完全不同的面相。
     
    我非常喜歡導演這兩部電影的風格與主題性,讓觀眾享受一部電影的同時,也給予我們許多深入思考的機會。就像前作《逃出絕命鎮》是白人覬覦黑人身體,誘騙他們進行換腦手術,以「過度尊重」而顯得非常突兀的對話和態度來講述人們自認為平等的歧視。而這次《我們》他又把視角放得更遠更廣,不再把焦點縮限在黑人與其他種族、性別等歧視議題,反而更有野心、更腦洞大開地透過原本開心度假的一家人,莫名其妙被幾個「自己」追殺來點出人們害怕「正視自身內部缺陷」的現象,並衍伸至現今社會族群之間的對立與隔離。
     
    片名《我們》(Us)取得極為巧妙,這個《Us》不僅代表我們,也是美國的縮寫「U.S.」,而我們的那個「們」可以指主角這一家人之外,也同樣可能是我們這個族群、我們國家人民,或者是我們全人類。儘管從表面上來看,《我們》故事主軸放在「我們」該如何逃離、殺死「他們」,但隨著劇情進展,我們與他們之間的區別與界線似乎也越來越模糊。
     
    導演在《我們》中插入幾個關鍵符號印記相當有意思,完全把電影昇華至不同的層次。片中不斷出現的《耶利米書》第11章11節:「所以耶和華如此說:我必使災禍臨到他們,是他們不能逃脫的。他們必向我哀求,我卻不聽。」述說著人們犯下的罪孽終招致神的懲罰與毀滅,也貫穿了整部電影的來由與故事走向。
     
    就如同《我們》把主軸放在長得跟我們一樣、共同享有一個靈魂的「分身靈」,喬登·皮爾正是透過深藏在我們心裡那個不願被正視,卻真實存在的鏡像邪惡自我,來探討現今社會人們總是覺得自己是好的、是對的這種普遍現象。從中批判我們既得利益者總認為自己是以一己之力製造了這個安逸美好的小天地,並把所有過錯都推到別人身上,由內而外不自覺對他人產生「不希望你來打擾我們」的排外恐懼。
     
    1986年電視報導中橫跨美國東西岸,為了幫助飢餓貧困的「牽手護美國」慈善募款活動,雖然最後高達650萬人參與,但扣除成本僅募得1500萬美元還是不斷被眾人稱頌,就完全能體現美國人只願沉浸在享受虛假成果的自我優越意識。因此導演在片頭字幕打著:「在美國地下有數千英里的隧道,但大多都不知道它們的用處。」還有片尾排排站的人牆都不只跟主線劇情有關,似乎也在影射移民的偷渡方式與美墨邊境的高牆,往這方向思考的話我想一切就非常明顯了。
     
    跟《逃出絕命鎮》表面尊重,實則把人放在不同水平面檢視的內在思想類似,《我們》在繞了一圈之後,到頭來還是把目標拉回「美國U.S.」或「我們」選擇忽視自己內部問題,一昧把過錯怪罪至「外來移民」,甚至是談及便戒慎恐懼「伊斯蘭教」身上。最後《我們》片尾的那個大轉折不光只是給觀眾一個極為震撼的回馬槍,同時更明確指明「他們」其實就是「我們」,那些生活在「底下」的人們來到我們世界,其實也能跟我們一樣,過著相同的生活,反之亦然。其實不是他們可怕,而是我們打從心底就懼怕他們罷了。
     
    然而我個人對這些帶有眾多政治與宗教相關象徵隱喻的解釋,不論是身穿類似囚衣的紅色衣服、代表走下地獄的手扶梯、事件發生後跑出牢籠象徵新生命的兔子、美國人之於外來移民與伊斯蘭教,甚至是小男孩可能去年就已經和另一個世界的他交換過等等,或許就像電影其中一張海報刻意模仿的「羅夏墨跡測驗」(Inkblot Test)的作用一樣,讓每個觀眾在片中都能找到不同的解讀方式或認知角度,我想這才是《我們》最有趣的地方。
     
    但話說回來,這真的有這麼重要嗎?母親、兒子身分是人類也好,複製人也罷,難道就會影響這家人這些年來的感情嗎?就算她發現自己是複製人難道就不會再愛你嗎?我想正這是《我們》最重要的主旨。如同上文所說電影越到後面,我們跟他們的界線也越來越模糊,人類與複製人、白人與黑人、美國人與其它外來移民的後代,這些人到頭來本質真的沒什麼不一樣,成長環境不同造就雙方價值觀的差異,那生在同一塊土地的人,又何必以外在樣貌來界定彼此呢?
     
    整體而言,《我們》可以說是驚悚喜劇,也能是一部相當有意思的劇情片。它既商業也非常不商業,時而緊張、時而荒謬有趣的故事調性,包含著現今社會現況和國際局勢的諷刺與批判,都使我拋下一般現實的邏輯,完全進入電影設定和導演所塑造的世界。其中不光是幾位演員的高水準表現,近乎完美的配樂,種種創意巧思和元素更讓《我們》成功跳脫了傳統虐殺恐怖片的框架,喬登·皮爾真有你的!
     
    環球影片粉絲專頁

  • 兔子符號複製 在 如履的電影筆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03-23 08:00:00
    有 50 人按讚


    【影評分析】《#我們》以象徵符號製造大量想像空間 (8.4/10)
     
    痞客邦 #有雷 原文:https://loory.pixnet.net/blog/post/280525012
     
    《我們》(Us)是一部美國懸疑驚悚電影,由喬登·皮爾執導,露琵塔·尼詠歐、溫斯頓·杜克、伊凡·亞歷克斯、沙蒂·萊特·喬瑟夫主演。《我們》劇情講述一位媽媽雅德蕾德和她的先生蓋比,帶著兩個孩子一起回到老家的濱海小屋度假,但走進這棟房子卻喚醒她深藏心中的兒時陰影,那無法啟齒的深層恐懼也漸漸湧上心頭。不過正當她因為不好預感而希望一家趕緊離開時,發現門外站著四個人影手牽著手擋在車道上。
     
    這位喜劇演員出身、「黑人二人組」之一的導演喬登·皮爾,自從2017年以首部長片《逃出絕命鎮》得到無數好評與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的亮眼成績後,其一舉一動和後續電影計畫都瞬間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如今這部全新作品《我們》拿碰上跟自己長相一模一樣的怪人為故事主題,其中不僅整體氣氛掌握與配樂、音效運用恰到好處,裡頭幾個具有象徵意涵的小線索,也讓電影再度刷新我對恐怖驚悚片的想像。
     
    毫無疑問,喬登·皮爾就是個恐怖喜劇的大師,他非常清楚我們在觀影中對於劇情的期待,《我們》角色遭遇到危機時,除了利用幾個吊人胃口的橋段層層堆疊出懸疑氛圍,其他絲毫沒有任何模稜兩可,不是爽快滿足觀眾的嗜血慾望,就是徹底製造出一個完全相反的局面,無處不牽引著觀眾的情緒。儘管《我們》詭譎又讓人摸不著頭緒的故事走向使它被定調為一部懸疑驚悚類電影,但片中幾個塑造鮮明的角色和眾多在緊要關頭出現的神來一筆,讓電影在驚嚇與搞笑之間取得一個完美的平衡,其中兩種風格又切換自如,實在難以想像自己上一秒才怕得要死,下一秒竟能馬上被逗樂笑出聲。
     
    有趣的是,《我們》中段緊湊且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快節奏,正巧對比著電影前、後鋪陳與揭曉真相的緩慢步調。電影的結構完整、層次分明,整部片就像人們從一步步害怕地走入深淵、到自認為自己有能力逃離,但最終心中只剩下絕望的過程。峰迴路轉的故事、隨著時間不斷堆疊的不尋常感,配上巧妙的前後呼應,都清楚明確地切合了電影的主題,並從中發散向外延伸、擴展到完全不同的面相。
     
    我非常喜歡導演這兩部電影的風格與主題性,讓觀眾享受一部電影的同時,也給予我們許多深入思考的機會。就像前作《逃出絕命鎮》是白人覬覦黑人身體,誘騙他們進行換腦手術,以「過度尊重」而顯得非常突兀的對話和態度來講述人們自認為平等的歧視。而這次《我們》他又把視角放得更遠更廣,不再把焦點縮限在黑人與其他種族、性別等歧視議題,反而更有野心、更腦洞大開地透過原本開心度假的一家人,莫名其妙被幾個「自己」追殺來點出人們害怕「正視自身內部缺陷」的現象,並衍伸至現今社會族群之間的對立與隔離。
     
    片名《我們》(Us)取得極為巧妙,這個《Us》不僅代表我們,也是美國的縮寫「U.S.」,而我們的那個「們」可以指主角這一家人之外,也同樣可能是我們這個族群、我們國家人民,或者是我們全人類。儘管從表面上來看,《我們》故事主軸放在「我們」該如何逃離、殺死「他們」,但隨著劇情進展,我們與他們之間的區別與界線似乎也越來越模糊。
     
    導演在《我們》中插入幾個關鍵符號印記相當有意思,完全把電影昇華至不同的層次。片中不斷出現的《耶利米書》第11章11節:「所以耶和華如此說:我必使災禍臨到他們,是他們不能逃脫的。他們必向我哀求,我卻不聽。」述說著人們犯下的罪孽終招致神的懲罰與毀滅,也貫穿了整部電影的來由與故事走向。
     
    就如同《我們》把主軸放在長得跟我們一樣、共同享有一個靈魂的「分身靈」,喬登·皮爾正是透過深藏在我們心裡那個不願被正視,卻真實存在的鏡像邪惡自我,來探討現今社會人們總是覺得自己是好的、是對的這種普遍現象。從中批判我們既得利益者總認為自己是以一己之力製造了這個安逸美好的小天地,並把所有過錯都推到別人身上,由內而外不自覺對他人產生「不希望你來打擾我們」的排外恐懼。
     
    1986年電視報導中橫跨美國東西岸,為了幫助飢餓貧困的「牽手護美國」慈善募款活動,雖然最後高達650萬人參與,但扣除成本僅募得1500萬美元還是不斷被眾人稱頌,就完全能體現美國人只願沉浸在享受虛假成果的自我優越意識。因此導演在片頭字幕打著:「在美國地下有數千英里的隧道,但大多都不知道它們的用處。」還有片尾排排站的人牆都不只跟主線劇情有關,似乎也在影射移民的偷渡方式與美墨邊境的高牆,往這方向思考的話我想一切就非常明顯了。
     
    跟《逃出絕命鎮》表面尊重,實則把人放在不同水平面檢視的內在思想類似,《我們》在繞了一圈之後,到頭來還是把目標拉回「美國U.S.」或「我們」選擇忽視自己內部問題,一昧把過錯怪罪至「外來移民」,甚至是談及便戒慎恐懼「伊斯蘭教」身上。最後《我們》片尾的那個大轉折不光只是給觀眾一個極為震撼的回馬槍,同時更明確指明「他們」其實就是「我們」,那些生活在「底下」的人們來到我們世界,其實也能跟我們一樣,過著相同的生活,反之亦然。其實不是他們可怕,而是我們打從心底就懼怕他們罷了。
     
    然而我個人對這些帶有眾多政治與宗教相關象徵隱喻的解釋,不論是身穿類似囚衣的紅色衣服、代表走下地獄的手扶梯、事件發生後跑出牢籠象徵新生命的兔子、美國人之於外來移民與伊斯蘭教,甚至是小男孩可能去年就已經和另一個世界的他交換過等等,或許就像電影其中一張海報刻意模仿的「羅夏墨跡測驗」(Inkblot Test)的作用一樣,讓每個觀眾在片中都能找到不同的解讀方式或認知角度,我想這才是《我們》最有趣的地方。
     
    但話說回來,這真的有這麼重要嗎?母親、兒子身分是人類也好,複製人也罷,難道就會影響這家人這些年來的感情嗎?就算她發現自己是複製人難道就不會再愛你嗎?我想正這是《我們》最重要的主旨。如同上文所說電影越到後面,我們跟他們的界線也越來越模糊,人類與複製人、白人與黑人、美國人與其它外來移民的後代,這些人到頭來本質真的沒什麼不一樣,成長環境不同造就雙方價值觀的差異,那生在同一塊土地的人,又何必以外在樣貌來界定彼此呢?
     
    整體而言,《我們》可以說是驚悚喜劇,也能是一部相當有意思的劇情片。它既商業也非常不商業,時而緊張、時而荒謬有趣的故事調性,包含著現今社會現況和國際局勢的諷刺與批判,都使我拋下一般現實的邏輯,完全進入電影設定和導演所塑造的世界。其中不光是幾位演員的高水準表現,近乎完美的配樂,種種創意巧思和元素更讓《我們》成功跳脫了傳統虐殺恐怖片的框架,喬登·皮爾真有你的!
     
    環球影片粉絲專頁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