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這篇兒少補助撥款日鄉民發文收入到精華區:因為在兒少補助撥款日這個討論話題中,有許多相關的文章在討論,這篇最有參考價值!作者qazsedcft (多半時候)看板Gossiping標題[新聞] 從「聊聊興趣」到「軟性統戰」...
兒少補助撥款日 在 謝淑亞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5-03 19:13:03
「弱勢族群救急紓困,縣府今天撥款各公所帳戶,後續將接力合作於今日或至遲4月23日前撥款至弱勢者帳戶。」 針對弱勢族群,衛福部推出「關懷弱勢加發生活補助計畫」,針對弱勢老人、兒少與身障者,在既有的補助外,加發3個月、每個月1,500元的津貼,並規劃讓適用的人可一次領到共4,500元的津貼。 縣府團隊...
1.媒體來源:《報導者》
2.記者署名:
文字/孔德廉
攝影/蔡昕翰
設計/吳政達
核稿/何榮幸
責任編輯/張詩芸
3.完整新聞標題:從「聊聊興趣」到「軟性統戰」的光譜
中國「大交流時代」文化軟攻勢如何瞄準台灣「首來族」?學生怎麼想?
4.完整新聞內文:隨著疫情逐漸解封,鎖定台灣青年的兩岸交流重新啟動,國台辦將這股趨
勢定調為「大交流年」,不只主題更軟、範圍更廣,也持續向下扎根。(設計/吳政達)
https://i.imgur.com/qxYLMSg.jpg
曾大秀流利客家話的中國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在今年6月記者會上指出,未來將面向台灣青
年舉辦多項交流活動。陸委會隨即在8月諮詢會議中以「中共『大交流年』對台青年學生交
流策略與因應」為題進行討論。顯示COVID-19疫情解禁、兩岸重啟交流後,中國對台灣青年
的強大拉力已成為互動焦點。
《報導者》發現,在中國鎖定「首來族」台灣青年進行的首波交流裡,主題變得比過去更加
軟性,從文化、生活和興趣層面拉近兩岸青年的距離,並以優惠政策吸引台灣學生就學及就
業;另外,這種交流也擴展到為台灣兒童及少年發聲的兒少代表上。「大交流年」裡,「主
題更軟、扎根更深」已成趨勢。
今年7月,台北市某高中一個近千人的家長群組裡,一則招攬學生前往中國交流的訊息引發
諸多討論。這項針對高中生所舉辦的「華人青年大專暑期交流計畫」,旨在鼓勵對音樂、文
化與電競有興趣的學生,可以到上海感受「真實產業環境」,5天活動全程免費。
這則訊息很快引發論戰。群組裡,有家長認為不應該運用學生事務群組作為私人活動宣傳途
徑,有人直批是對岸一貫的統戰操作方式;也有家長認為上海與台北是姊妹城市,不必以敏
感的政治視角來看待單純文化交流。兩邊爭執不下,一位家長隨後點名活動主辦單位是僅成
立一個多月的新公司,關於人身安全的爭論更讓雙方論戰火藥味十足。
實際上,類似的兩岸青年交流團存在已有十多年的歷史,只是過去3年隨著COVID-19疫情爆
發而中斷。今年逐步解禁後,又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各項出團訊息再度散見於校園布告、學
生社團、原民組織及各類社群媒體上。
6月,台灣大學、中正大學的社群平台交流版面上,就有不少學生轉發類似活動貼文,從10
天的山西青年夏令營到7天的成都團,包含各種景點參訪、大學座談和文化交流,從免費到
收費兼而有之,參與對象則都以學生為限。
「大交流年」向下扎根的兩岸攻防
https://i.imgur.com/aF78ZaM.jpg
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強調,中方樂見並支持兩岸青年加強交流互動,增進了解,深化友誼,
讓更多台灣青年「首來族」成為「常來族」。圖為2023年4月12日,朱鳳蓮在記者會上回應
記者提問。(攝影/China News Service/VCG via Getty Images/Yang Kejia)
針對這股重新點燃的交流潮,早在暑期開始前,中國國台辦就發布新聞稿高調宣示,未來一
個月起將面向台灣青年舉辦多項交流活動。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更直接將目標鎖定在台灣青
年「首來族」身上:
「中方樂見並支持兩岸青年加強交流互動,增進了解,深化友誼,讓更多台灣青年『首來族
』成為『常來族』。我們也積極為台灣青年朋友提供更多機遇和平台,讓他們在大陸大有可
為、大有作為。」
中國官方的宣示,在不到一週的時間內,於中共中央統一戰線工作部直屬事業單位、國營媒
體《中國新聞社》的報導中得到印證:「台胞青年千人夏令营开营, “首来族”约占三分
之一」,報導內寫明7月啟動的夏令營活動涵蓋大陸28個省分,將有1,000名台胞參加,其中
首次來到的台灣青年約占三分之一。
面對中國如此積極發動新一波青年交流攻勢,陸委會也持警戒態度,在8月召開的諮詢會議
中討論「中共『大交流年』對台青年學生交流策略與因應」,明顯將相關青年交流團定調為
中國的統戰攻勢。
在以書面回覆《報導者》訪問時,陸委會如此定調這波驟起的攻勢:
「疫後陸方投入大量資源舉辦各項交流活動,以落地接待、補助機票等誘因,加強吸引台生
赴陸交流,置入前往文化景點、交流基地參訪之政治行程,並安排與樣板台青對談,藉機營
造兩岸血脈相連、同根同源之氣氛,宣傳在陸求學、發展之優勢,促使更多台灣青年融入中
國大陸。」
到此一遊,「首來族」心中在想什麼?
做為被中國官方鎖定的「首來族」,並且成為「大交流年」裡被中國官方大力宣傳的角色,
台灣「首來族」學生心中有什麼感受?
《報導者》訪問了幾位在今年夏天陸續參與兩岸交流營隊的青年,其中剛滿18歲的曉青(化
名)正猶豫大學的志向,在同學邀請下,倆人結伴前往其中一場為期7天的交流活動。
在曉青提供的行程表裡,該次營隊規劃了長城、故宮等知名景點參訪,安排各種古城與石窟
行程來體驗悠長的中國文化,也列出與當地大學的交流,每日行程表僅分為早、中、晚三個
區段,行程相當軟性、鬆散。
抱持著對古蹟的興趣,單以行程來看,曉青認為她所參與的青年交流團調性相對溫和,應該
沒有太政治化的困擾。為了再三確認,她提前向主辦單位索取活動細部流程,卻在出發前一
刻才拿到行程表。
「可能是我們這個團的問題,很多地方都沒有去到,行程表只是參考,像一開始說是要去北
京大學,結果後來變北京體育大學,」她無奈地說道。
即便如此,在與中國學生交流期間,曉青照樣與對方相互分享兩岸民情、食物與流行文化,
沒有參雜太多政治話題。只是短時間的交流過後,往往會由聽講作結,由獲得殊榮的「台生
」上場,對著台下數十名團員講述自己如何在中國得到好的發展機會、述說對中國的感謝,
同時介紹各種中國對台灣的優惠政策,最後還會附帶幾句宣傳:打擊台獨思想,推動中華民
族復興。
這種時候,曉青才感受到濃厚的政治意味:
「我們就只是想要來旅遊,大家應該都很清楚,要參加的前提就是會被當成宣傳工具,但這
是機票錢的代價,就當作是一個副作用吧。」
儘管有意忽略思想宣傳帶來的不適,她還是很難從這種套裝式行程中脫身,因為旅途裡中國
媒體總是亦步亦趨,遊覽車上也隨時有一名記者隨行,將活動側寫成為新聞。於是每到拍照
的時刻,曉青會戴上帽子、墨鏡和口罩。
和曉青同行的,除了幾位準備升上大學的同齡學生外,還有幾位30多歲的研究生和未成年的
高中生。將近20人的團隊在7天的行程中途,也被帶進了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這樣的安
排並未在公開行程表裡曝光。
「到那之後我跟同學都不想逛,我也知道導遊想幹嘛,結果就是勸我們向中共看齊。」
曉青說,至今她還清楚記得遍布整個展覽館的中國紅顏色、等身的領導人雕像、陳舊的革命
文物、突飛猛進的經濟指數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各式照片,「整棟建築就像神聖化他們
的歷史,」她印象深刻。
https://i.imgur.com/P8Gn9Wo.jpg
某位身為首來族的台灣青年透露,在今年交流的行程裡,他們被安排至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
館進行參訪,這本不在公開行程內。圖為2021年12月16日,民眾在該館內參觀中國國家主席
習近平的生平及思想展示。(攝影/Getty Images/Andrea Verdelli)
另一名未成年「首來族」阿哲(化名)參與的是二線城市的10天旅遊。他告訴《報導者》,
旅程裡他印象最深的是宣傳,例如一名在中國成長的台生多次被推舉登上媒體版面代替台灣
學生發言,最後穿上漢服在小橋流水旁拍照,被記者描繪成台灣學生探尋祖國的旅程,報導
也被中國統戰部轉發。
行程裡,阿哲也對一場衝突記憶猶新。「我覺得台灣人都很愚蠢,到中國我才感覺自己的無
知,」一位同團的團員在數十位中國學生和台灣學生對談的場合這樣說道,阿哲立即起身反
駁,「我覺得台灣人並不愚蠢,我們也有很優秀的同學。」他沒想到單純的交流變成兩岸優
劣的辯駁。
此外,走遍各種歷史景點途中,阿哲觀察到多數交流的基層對象並不是這麼在乎統獨。文化
、流行、笑話到追星,偶爾聊政治情勢,那是大家真正交流的時刻,沒有人在談血源濃厚或
文化共通,只是單純講自己喜歡什麼,這部分就不會令人不舒服。
面對「被統戰」的疑慮,曉青和阿哲看法一致。兩人皆認為學生們很清楚台灣跟中國之間的
關係,且在台灣生活了十幾年,想法不會一瞬間就被改變,唯一的擔憂反而是他們這個世代
的社群媒體使用習慣:
「我身邊的人全都玩抖音啊、小紅書啊,還有嗶哩嗶哩,大家知道中國在流行什麼,文化上
可能認同感會更近一點。」
不只是年輕的他們,不少民主國家也有相同擔憂,美國、加拿大、德國、捷克、瑞典,以及
歐盟三大機構等從2020年起,陸續開始禁止使用TikTok(抖音國際版)。2022年年底數位發
展部也根據「危害國家資通安全產品使用限制原則規範」,限制台灣公部門資通設備與所屬
場域不能下載及使用抖音、TikTok、小紅書等中製軟體,但不可否認的是,平台上的內容對
台灣年輕世代仍極具吸引力。
追求成為兩岸交流造浪者的「兒少代表」
各種跡象顯示,大交流的浪潮不只直面更多更年輕的台灣學生,作為未成年兒童和少年的發
聲管道,一部分「兒童及少年代表」(後稱兒少代表)也從中看到機會。
《報導者》發現,近年來部分兒少代表也在兩岸中遊走,試圖建立人脈和為兒少政策倡議尋
求資源。正在密集籌備中的「中華兒童及青年協會」(後稱中華兒青)是其中代表之一,這
個擁有30名橫跨兩岸台灣青年的組織,預計將在10月正式成立。
我們找到協會創辦人、前兒少代表鄭胤宏,他正就讀清華大學二年級。在他提供給《報導者
》的中華兒青章程裡,記載著協會工作的三大目標:
1. 促進兩岸和平交流
2. 保障兒童及青年權利
3. 推動兒童及青年參與公共事務
組織上,中華兒青分為「兩岸部」、「兒童部」與「青年部」,目前共有15名居住於台灣的
成員,其中就包含隸屬中央到地方政府、由政府遴選所產生的兒少代表。另外15名成員則是
在中國成長、就學的台灣青年,分布在福建、河南、蘇浙、兩湖、京津冀,就讀北京大學、
中國政法大學、廈門大學等,年齡從大學生到博士生不等,也都有各校台生會會長或其他幹
部等經歷。
https://i.imgur.com/6SsupEx.jpg
前台北市兒少代表鄭胤宏發起「中華兒童與青少年協會」,目的是促成兩岸和平交流以及推
動兩岸兒少參與公共事務,成員為橫跨兩岸的30名台籍青年。(攝影/蔡昕翰)
鄭胤宏告訴我們,包含他自己在內,多名成員都是兩岸交流活動的常客,今年就參與了廈門
舉辦的「海峽論壇」、聚焦經濟文化交流的「重慶台灣週」等等,不管是以個人還是協會名
義,他們都是代表台灣年輕一代參與活動。且協會不接受任何政黨捐獻,也與政治無關,只
是單純想從青年的角度推動兩岸兒少議題交流與和平發展。
會成立協會,也是因為兩岸政治現實的困境,鄭胤宏解釋,過去他作為台北市兒少代表,在
轉赴上海台商學校讀書時,因沒辦法參與會議,兒少代表的工作隨即中斷。從自身經驗出發
,他也曾遇到在中國就學的學生就算設籍在台灣,還是被評選委員私底下勸阻不要參選兒少
代表(註)。此外,更有同學就讀的中國大學沒有在教育部的學歷認證裡,體制上也沒有申
訴管道。「這些都讓在中國的台灣學生權益受損,因此協會的任務就是代替他們發聲,」他
解釋。
這個即將成立的組織還有一項重要任務,就是汲取他們認為優秀的中國兒少政策作為改善台
灣兒少處境的藍圖。談到中國的進步,鄭胤宏興奮地指出,2021年中國推出了一系列名為「
雙減」的政策,包括未來中國國小一、二年級的學生將不再需要接受紙筆考試,其他年級的
學生每學期也只會有一次期末考。此外,各地學校也不能替小學生、初中非應屆畢業的學生
舉辦跨地區、跨校的考試,用來減少學生的作業負擔。
此外,在近期頒布的《北京市未成年人保護條例》裡,鄭胤宏也讚許中國召集「學生代表」
一同研議修法方向的作法。但對於「學生代表」是從少年先鋒隊和共青團體系進行遴選的作
法,他則不予置評。
中國於1990年簽署《兒童權利公約》後正式成為締約國,上一次履約狀況在2013年由聯合國
兒童權利委員會進行審議。《報導者》檢視聯合國當時的審議報告,委員會指出中國政府在
國家兒童發展計劃的預算撥款和資金不足,且政府持續不斷威脅、騷擾、強迫失蹤和逮捕異
議人士和非政府組織,導致人權維護者和記者報導中國侵犯兒童權利行為的範圍有限,中國
也無法提供可靠和全面的統計數據以供評判,建議改善。至今狀況是否改善,要等到數年後
履約狀況再次被攤在陽光下檢驗才會透明。
在此之前,鄭胤宏認為中國針對未成年人司法的變革仍有許多值得效法的地方,協會推動兩
岸和平交流也是相互借鏡的第一步。
「我們反而進步的空間更大,我自己的理念是多了解兩岸絕對不是一件壞事,甚至是必要。
無論政治立場是什麼,我講最極端一點,就算是台獨他可能更要了解對岸在做什麼,但我們
從官方開始就是比較防範的態度。」
隨著協會的架構逐漸完備,中華兒青已經逐漸浮上檯面。鄭胤宏告訴我們,協會成員大多也
參與了今年「大交流年」底下的各種活動,尤其是規模最大的海峽論壇,希望透過協會形式
來促成更頻繁的交流。
一名曾是成員的兒少代表Peggy(化名)向我們描繪了近期中華兒青的運作。她指出,為了
交流,成員間必須先開通微信帳號,接著有關中國兒少的問題與政策都會被丟上群組討論,
例如要做政策倡議時該如何進行。Peggy認同這種交流的模式,但整個過程中讓她感到不舒
服的是「委婉地被勸說認同統一」。
大交流年裡頻繁的兩岸互動不只吸引兒少代表們加入,在實質就學面上,中國也加大就學門
檻的下放,增加對台灣青年招生的力度。根據媒體報導,今年福建省福州大學就以台灣學測
成績「國英數任1科達均標」向學生招手,最終錄取239名台生,創下多年來的紀錄。
今年7月,作為中國三大官媒之一的《人民日報》也再次提及近年来中方陸續實施的惠台政
策:
「大陆方面陆续出台“31条措施”“26条措施”“11条措施”“农林22条措施”等惠台利民
政策措施,设立91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79个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基地和示范点,推动40
0余所高等院校面向台湾学生招生,为台湾青年在大陆学习、就业、创业、生活提供更多便
利。」
習近平強調文化、軟性的收攏「人心」戰法
https://i.imgur.com/lMPS6UM.jpg
在2022年重新召開的中共中央統戰會議裡,對台統戰的方針被調定為「爭取人心」。隨後中
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宣示:人心是最大的政治,統一戰線是凝聚人心、匯聚力量的強大法寶。
圖為2019年12月2日,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攝影/Getty Images/Pool/Noel Celi
s)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官方對台灣青年的拉攏,在形式和主題上也都有所轉變。
時隔7年,為統一戰線工作擬定方針的「中央統戰工作會議」於2022年重新展開,中國國家
主席習近平在會中發表「12個必須」,其中一項是「必須發揮港澳台和海外統戰工作爭取人
心的作用」。隨後習近平也宣示:人心是最大的政治,統一戰線是凝聚人心、匯聚力量的強
大法寶。
不談「民族復興」、「大中華五千年」等生硬口號,轉談「人心」,長年研究兩岸情勢與中
國軍方戰略的中華前瞻戰略協會研究員林穎佑解讀這種變化,他指出,統戰的意義是要交朋
友,要讓對方感受到認同:
「大中華五千年不會有人想理,現在的作法是要從軟性的東西去下手、去建構共同的話題。
」
為此,一系列以「文化」為主打的兩岸青年活動早已風風火火地展開。包括以「同心同行青
春力量」為主題的第3屆海峽兩岸青年文化月、2023兩岸青年峰會、海峽兩岸文化產業博覽
交易會、第20屆台胞青年千人夏令營等。
此外,在國台辦認定「首來族」為兩岸重啟交流的新指標下,今年盛大舉辦的「海峽兩岸青
年發展論壇」也將主體定調為「兩岸文化生活交流」,範圍包含兩岸體育、美食、影音、娛
樂等青年人才交流,希望從文化面下手,打造2023「重啟交流年」新模式。
從2014年起就頻繁於兩岸之間遊走、也有多次帶團經驗的曹瀚文指出,以前去交流是談公共
參與、學生自治,今年的主題形式則有些有不同,不管是美食、短視頻技術、攝影、電競等
,都是一些「00後」世代會關注,跟生活日常相關的話題,更有機會拉近兩岸青年的距離。
8月剛從中國回來的他,也和我們分享觀察:
「我們那個年代在乎的是學校權益,現在學生在意的是自我。拍抖音、唱歌跳舞、搞直播、
拍照拍影片都是自我的展現,那兩岸交流主題就變成以年輕人的興趣出發了。」
是交流還是強迫推銷?
https://i.imgur.com/ZbQkLdn.jpeg
從2014年起就頻繁於兩岸之間遊走、也有多次兩岸交流團帶團經驗的曹瀚文認為,好的交流
應該是雙方聲音都被傳遞和重視,這與宣傳單一政治思想的統戰有天壤之別。(攝影/蔡昕
翰)
近10年密集參與兩岸交流的曹瀚文還發現另一項變化:除了少數長期深耕兩岸交流的傳統團
體重新站回台面,今年有更多「新生勢力」崛起,並且多半肩負著宣傳政治思想的任務。
曹瀚文解釋,正常的交流是「把自己的看法、觀點跟立場表達出來,你也要聽對方在想什麼
」,因此行程上會安排政治拜會,例如拜會國台辦、統戰部,從台獨、藏獨到兩岸經貿,各
種提問都可以,雙方進行實質討論。校園訪問也是一樣,先有歡迎儀式、表演、互相聯歡,
然後進到重點環節,訂出主題分組討論、發布報告、細部研究、一起逛校園、最後用餐惜別
,傳統交流就是走完上述完整的一套流程。
但今年許多新開展的兩岸交流活動中,曹瀚文看到的不是「交流」,而是「強迫購物」,賣
的不是實體商品,而是單一的政治思想。他形容:
「我們聽過不少單位行程很鬆,讓你一開始不疑有他。就一天寫個3個行程,去了你才發現
怎麼活動多出很多,甚至有些根本就不寫,直接開車把你載進去,很像廉價旅遊團的購物點
,沒買夠不准出來。」
曹瀚文把這些現象歸納為炒短線,「我們還看到一些亂七八糟的,因為很多營隊是讓你去6
、7天,然後2、3天在不知名的空間、不知名的單位講不知名的主題。那個用意就是在傳達
兩岸一家親、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大概都是這樣的內容,甚至更誇張一點的,還有特別講
『習思想』或者中華民族統一這樣單向的政治思想的傳遞。」
「首來族」曉青、阿哲所參與的交流行程裡,就有曹瀚文所描繪的狀況,這為「大交流年」
開啟的新一波兩岸青年交流蒙上更多的統戰色彩。
「我不認為這是正派的作法,至少台灣同學的聲音(在交流中)沒有被傳達。」曹瀚文如此
總結。
陸委會在書面回覆《報導者》提問時也強調:
「政府支持兩岸進行正常健康有序之學術教育交流,惟中共長期以來將台灣青少年學生視為
對台統戰重點對象,一方面禁止陸生來台就學,另一方面持續透過各種所謂的「優惠措施」
(如以台灣學測成績申請陸校免試入學),拉攏台生赴陸就學、發展,並形塑特定樣板進行
宣傳,一方面提升台灣青年對中國大陸之認同感,另一方面亦藉機吸納台灣人才、技術、教
育資源,以為己用。」
無論如何,中方顯然對於「大交流年」下針對「首來族」的青年交流有所期待。在中共中央
統戰部網站的「港澳台專區」裡,轉發的新華社報導是這麼寫的:
「青年是民族的希望、两岸的未来。青年交流是两岸良性对话、善意沟通的重要引擎。心走
近了,海峡就是咫尺!更多的“双向奔赴”值得期待,希望两岸青年“朋友圈”不断扩大、
愈加热络,让“两岸一家亲”的青春之歌持续回荡于海峡之上、唱响于万里山河之间。」
※本報導為《報導者》與自由亞洲電台(RFA)中文部共同製作
5.完整新聞連結 (或短網址)不可用YAHOO、LINE、MSN等轉載媒體:
https://bit.ly/3rn7Zy2
--
「謝謝你們的存在,讓我看到自己的存在」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50.202.59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695832702.A.FA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