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eared Bass with Virgin Sauce
① Simmer the extra virgin olive oil, chopped tomato, crushed garlic, and crushed coriander seeds with low heat for 5...
.
Seared Bass with Virgin Sauce
① Simmer the extra virgin olive oil, chopped tomato, crushed garlic, and crushed coriander seeds with low heat for 5 minutes, stir while simmering. Turn off heat and stir in sherry vinegar, chopped chervil, let cool
② Add lemon juice, seasoning with salt, pepper and sugar (virgin sauce is done!)
③ Pan-sear sea bass
④ Pave salad and place seared bass, drizzle the sauce, sprinkle chopped chervil and scallion
Serve with bread and white wine
Simple and healthy recipes, eat real food and it’s amazing delicious!!
……
Post sponsored by @valofresh_official, a high quality hydroponics vegetables supplier in northern Taiwan. The salad and chervil in this cuisine is grown by them
…… …… …… …… …… …… …… ……
「嫩煎鱸魚佐初榨醬」
① 初榨橄欖油、切丁的大蒜+番茄、稍磨碎的香菜籽,以最小的火拌煮約 5 分鐘,熄火放雪莉醋、細葉香芹 (或香菜),拌勻放涼
② 以鹽、黑胡椒、少許糖、檸檬汁調味 (初榨醬完成!)
③ 鱸魚灑鹽、黑胡椒,靜置 15 分鐘,擦乾,煎熟
④ 裝盤:鋪青菜沙拉,放煎魚,淋醬汁,灑蔥花、細葉香芹
佐:歐式麵包、白葡萄酒
……
初榨醬 (Sauce Vierge (法) / Virgin Sauce (英)) 是 1980 年左右才發明的法國料理醬汁,終於暫別傳統奶油跟肉湯的濃厚手法,只用新鮮食材跟初榨橄欖油、酒醋,一下子就可以做好,而且滋味非凡,你也可以試試看(幾乎零失敗!),可以搭配海鮮、沙拉、義大利麵
醬汁裏酸味扮演重要角色,我用酸度較高的雪莉醋。通常雪莉醋(西班牙)跟巴薩米克醋(義大利)可以相互替代,不過沙拉、白肉料理用雪莉醋風味較活潑,加了水果的沙拉跟雪莉醋尤其速配
提味用的香菜籽可以在中藥行買到,是的,為了做法國料理你得跑一趟中藥行 😆
……
Q:邊緣宅宅不大敢進中藥行
A:拿一張紙上面寫你要的東西,老闆看到字就會很忙,沒問題!😁
PS 便宜藥材通常以「兩」為單位,1 兩 37.5g,大約 3~4 大匙份量,價格大約幾十塊 NT$
……
🤝 本篇品牌合作:Valofresh 光鮮綠蔬 @valofresh_official
🥘 使用食材:嫩葉家庭號(這次的沙拉)、細葉香芹(主要調味香草)、西班牙 Alcala Oliva 特級初榨橄欖油、西班牙 Alcala Oliva 雪莉醋
這次用「免洗生食」等級水耕蔬菜 (買回家可以直接擺盤上菜),無農藥、重金屬、蟲卵、塵土。因為有溫度控制,可以提供冬天才有或是台灣少見的溫帶蔬菜,我竟然可以端出一盤漂漂亮亮的歐式沙拉,裏面有細葉香芹、芝麻葉、紅酸模(好看鮮紅色葉脈那個)
🌿光鮮綠蔬🌿
@valofresh_official
天天配送區:新竹市、竹北市、龍潭區
每週二配送:林口、桃園區
- - 以上配送區現在提供優惠的防疫蔬菜箱(不指定內容物), NT$599 免運費,其他購買方式請洽官網 - -
直營門市購買:竹北市文興路二段3號
…… …… …… …… …… …… …… ……
#HomeCooking #HomeMade #Taiwan #TaiwaneseFood #EasyRecipes #食譜 #簡易食譜 #簡單料理
#HealthyFood #EatRealFood #原型食物 #清淡飲食 #台灣食材
#Valofresh #光鮮綠蔬 #蔬菜箱 #免洗生食 #免洗生菜 #無農藥 #無大腸桿菌 #無重金屬殘留
#AlcalaOliva #雪莉醋 #SherryVinegar
#SauceVierge #VirginSauce #初榨醬 #生菜沙拉
.
光鮮綠蔬菜單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麗池甜品小舖 Ritz Paris Le Comptoir
即使在疫情最嚴峻的時期, 相對於其他餐飲, 甜品仍舊處在一個蓬勃活耀的狀態. 儘管糕餅巧克力店因為被迫關閉無法營業最重要的銷售節日(復活節, 聖誕節)。
看過去年在Neflix上片的紀錄片The Chef in a Truck嗎? 我沒有.
因為疫情嚴峻時期看得到喫不到那種折磨煎熬一點都不好玩. 只有在媒體上看到介紹是巴黎麗池酒店糕餅主廚 – 一個年輕小鮮肉François Perret – 開著一輛貨車在南美洲到處去發掘各地的庶民小吃. 特別是甜點.
拍攝完影片他悄悄回巴黎, 在大家的期待下(以及麗池雄厚的資金與媒體關係加持下)開幕了這家餅麵麵包兼三明治小舖.
說它是”小舖”, 是真的不大, 70平方米的空間而已.
入口不在梵登廣場上的酒店, 而是香奈兒總店所在的rue Cambon. 想當年香奈兒每天就是穿過這條小街去店裡工作或是回酒店房間睡覺. 不過, 那時她可沒有這麼好喫的甜點.
知名廚師開新店重點就是要端出新東西或是新概念(總要讓媒體記者有梗可以寫啊). 麗池小舖的新東西是: 重新詮釋, 顛覆傳統三明治(好浮濫的用詞).
據說(據說啦), 三明治是18世紀一個叫John Montagu的人發明的, 他的黃金比例是七成麵包三成夾心料. 當然, 那時還是農業苦力的時代, 外食需要的是粗飽, 麵包比例當然要高很多.
我們這個人人拼拼吃, 各各努力減(肥)的現代的需要正好要倒過來, 黃金瘦身比例是三成麵包七成夾心餡.
當然, 小鮮肉主廚不單是翻轉三明治的比例(這也太簡單了, 不足以彰顯主廚是有巧思的), 還重新思考如何在這個疫情時代能更方便享受三明治而手不會沾染到食物, 以及大家都心知肚明又不敢講的驚人事實: 為什麼麵包總是比嘴大, 我們老是喫到東西掉一地, 嘴角都是美乃滋!!!!!
這是三明治史上的轉戾點: 主廚將麵包設計成可入口的細長條狀, 中心則是U型凹槽, 方便填入夾心餡料. (講的這麼驚天動地, 啊熱狗不就是這樣?)
目前就是最經典的三種口味: 麗池最知名的俱樂部三明治(雞肉), 燻鮭魚, 蔬菜.
同樣的道理, 主廚也把巴黎人的早餐可頌和巧克力麵包都改成大小適口細長條狀, 讓大家不再喫得最好的酥脆外皮碎屑掉一地. 雖說失去”可頌croissant”這個字本意(牛角或半月)但是實在太好喫了, 酥脆鬆軟, 奶油香十足. 再說, 巧克力麵包則是從頭到尾每一口都有巧克力(傳統的就沒有這種爽快了).
因此名稱不符都值得原諒了…
然後, 重點裡的重點來了, 主廚重新詮釋, 顛覆傳統(又來了!)的瑪德蓮蛋糕. 傳統瑪德蓮是沒有內餡的, 這是不但有心, 還在外層加碼上一層糖霜glaçage, 看起來油亮光鮮麗, 色彩誘人. 帶了一盒回家竟然一下子全嗑光, 實在太不滿足了!
瑪德蓮有七種口味 - 傳統杏仁, 巧克力, 覆盆子, 桑葚, 焦糖… - 甚麼? 還有兩種我沒嘗到?!
等開幕後再去補足. 口亨.
不過, 不過, 小舖的網紅焦點是主廚新創的喝的糕點飲料”boisson pâtissière”. 創作概念就是將製作糕餅的元素轉換成可引的液體飲料, 讓上班族或是不便坐下來品嘗甜點的人可以帶著走: 加了餅乾的AOC奶品, 液體焦糖栗子, 手打酸奶… 最後在上面擠上topping(烤可可豆, crumble…)增添酥脆口感.
這是他在墨西哥開著貨車旅行時得到的靈感. (最爽的是主廚親手調配端上來的, 好高級~ 我好虛榮…)
沙沙的口感頗像我們的綠豆沙, 加上鮮奶油, 其實是一杯很濃郁飽足感十足的”飲料”. 如果你想來品嘗, 千萬別把它當搭配甜品的飲料, 而是一份甜品.
好, 現在你知道下次來巴黎去哪裡嘗最新的甜點了吧?
對了, 最後我要大推季節限定的野草莓蛋糕fraises des bois. 是當天最得我心的作品, 可惜還沒開賣, 我只能當場喫, 不能買回家…
沒關係, 下禮拜就衝去. 口亨.
再插播一下: 感謝日本在6月4日這麼有意義的一天派班機JL 809班機給台灣送暖, 恩情載天, 不敢或忘.
Ritz Paris Le Comptoir, 38 rue Cambon 75001.
周一至周六8h-19h.
6月7號正式開賣.
目前僅有Click & Collect, 不開放內用.
光鮮綠蔬菜單 在 烏烏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雖然沒在吃任何保健食品,但我對當紅的各項產品其實並不陌生,除了社群媒體廣告無孔不入,門診中也常有女生懷孕後,發現自己常吃的保健食品包裝上標示著「孕婦服用前請諮詢婦產科醫師」,擔心吃了影響胎兒,緊張地來問我意見。
首先要釐清,保健食品的本質就是「食品」而不是藥,自然不會對胎兒造成影響。反過來說,要藉由吃珍珠粉、燕窩等「食品」讓胎兒的皮膚變好、贏在起跑點,也是毫無科學根據的天方夜譚。在我看來,產品要孕婦服用前諮詢醫師,可能是廠商認為多寫一句當然不吃虧,甚至是抱持著些許推卸責任的心態,「反正我該寫的都寫了,有問題請妳自己負責。」
雖說食品不會影響胎兒,但我對這些產品還是持保留態度,不會特別鼓勵媽媽食用。因為各種產品推陳出新,醫師不可能通盤了解,更不可能為其背書。 再加上時不時就有新聞報導某某產品塑化劑超標、含重金屬,就算是所謂天然的鹿膠、鹿茸也曾因狂鹿症而下架。上網搜尋,也會看到網友表示吃了某牌的養顏產品經期亂掉、肌瘤變大,懷疑廠商偷添加雌激素等等文章。姑且不論這些分享是真是假,退一步來想,懷孕要煩惱的事情已經夠多了,何苦花大錢吃下更多的擔憂呢?
更何況市面上保健食品功能通常不明確,效果也很難驗證。比如各種號稱喝了氣色會變好,能維持青春的美容飲、吃了皮膚會Q彈的膠原蛋白粉,往往是靠著光鮮亮麗的代言人與網紅鋪天蓋地的利用女性身體形象焦慮做行銷。如果從科學的角度來看,膠原蛋白用吃的根本都會被胃酸分解,完全不可能運送到皮膚。講得直接一點,如果吃了真的「感覺」有效果,若非心理作用,還真的要懷疑它到底添加了什麼?
如果真的忍不住,一定要購買,我會建議認明衛福部認證,包裝上印有「健康食品」字樣及小綠人標準圖像的健康食品。
還有所謂「呵護私密」(廣告還不能寫「私密處」,因為涉及器官所以違法)的蔓越莓錠,其實對預防尿道、陰道感染僅有零星的小研究佐證,功效也非常有限,,倒不如養成多喝水、不憋尿、早睡不熬夜的好習慣。更何況,孕期因雌激素改變、膀胱壓迫等因素,感染的機會又比懷孕前高上許多,如果真的出現陰部搔癢、解尿疼痛等症狀應該尋求治療診斷,請醫師開立懷孕適合的藥物,而不是因為怕吃藥而靠著吃保健食品隱忍,反而容易因延誤治療讓感染加重。
大家一定會問,那孕期有沒有一定該吃的營養補充品呢?我認為還是得先回頭檢視媽媽的一日三餐來做個人化的選擇,比如愛吃蔬菜的人未必要補充葉酸,每週都有吃兩、三次魚類(尤其鮭魚、鯖魚、秋刀魚)的媽媽大可不用再添購魚油。但假設妳是素食媽媽,補充維他命b12和鐵劑就很重要。假設孕中期很容易抽筋的孕婦,就可在睡前補充高單位的鎂。如果很不喜歡乳製品討厭曬太陽的女生就可以適量補充鈣片、維生素D。簡單來說,與其花時間比較各營養品廠牌的優劣,還不如用心了解自己三餐吃進去哪些營養素、哪些還不足需要補充。
另外要注意的是,有些產品雖然孕前有效,但到懷孕時有可能失效。好比孕期因黃體素上升、腸胃蠕動變慢,原本對於幫助排便很有效的益生菌或酵素都可能失靈,甚至有媽媽便秘嚴重到一週都解不出來,造成腹絞痛難耐。這時除了多喝水、多吃蔬菜外,可放心使用軟便劑(氧化鎂)、瀉藥或杜化液等產品。這些改善便秘的藥物對胎兒並不會有任何影響,效果也比益生菌好。
或許有人會說,反正這些保健食品就是賣個「健康的希望」、「美麗的夢想」,有錢就買來加減吃,我何必擋人財路。但我認為這是一個核心價值的問題,不吐不快。有些人不運動、三餐亂吃熬夜卻捨本逐末買一大堆保健食品,誤以為這樣就是養生,也有孕婦對於包裝精美、有漂亮代言人的產品深信不疑,卻對普通的食物。如 :冰水、 薏仁 、 海鮮、 山楂等過度害怕,動輒得咎。還有人明明就已經有高血壓、糖尿病、感染等疾病,卻堅持吃藥傷身,只信保健食品導致病情惡化。
我如果不「老實」說出真相,對這些族群實在不公平,也有失醫師的本分。
最後我想說的是,不管是否有懷孕,健康的根本永遠都是均衡飲食、規律運動,睡眠充足的老生常談。如果真的生病了,要治療還是得靠專業醫師開立的藥物,這些都不是保健食品所能取代的!
#一口氣得罪所有廠商
光鮮綠蔬菜單 在 倫敦男子日常 london.nanzhi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不論是文藝或藝文,我都沾不上邊,非常感謝 #明道文藝 前陣子邀稿,讓我想起高中時因為朋友是校刊社社長,我經常振筆胡亂投稿的日子。《明道》這篇文章已經刊登在 11 月號了。寫疫情底下我如何享受倫敦生活,如何觀察這座新舊交融的美麗城市。應該大多數人沒什麼管道可以讀到,在這邊貼出全文吧:(讀不了這麼多字的,看看照片也行ㄅ
標題:疫情下的老時光、新日常、慢靈魂(寫於九月)
早上出門買菜時,看見地鐵站旁出現了一個好久不見的身影,穿著細格紋襯衫的微胖男子將蔬果擺得整整齊齊:一捆捆鮮綠蘆筍躺平、紫得油亮的圓茄朝氣滿滿、盒裝草莓綻放潤紅,另一側還有金髮阿姨叫賣著黃紅橙藍的鮮花,有點髒亂的車站出口卻在一角鋪展春日。
上一次看見這景象,是六個月以前。
隨著這場大流行病肆虐全球也超過半載,本來已經習慣了空蕩蕩的街頭,如今隨著封鎖政策漸漸鬆綁,反而不太習慣人流再次回返。說來也真奇妙,這位蔬果攤大哥在數間超市的夾擊下不知怎麽生存下去的,右側是中產階級愛逛的 Waitrose、左側是小資族和家庭必備的Sainsbury’s,鄰近還有學生省吃儉用的好夥伴 Iceland,再往前走一點有日本小鋪、韓國超商、土耳其人開設的雜貨店。小小的社區裡,天天上演著零售戰爭。
回想時序入春之際,全城封鎖前夕,倫敦人跟緊了世界潮流也開始到超市囤貨。那時我每天下班趕去採買,換來的是架上稀疏零落的景象,麵粉、義大利麵、雞蛋、衛生紙被掃蕩一空,忽然有種以前在台灣,颱風來臨前大家急忙去儲備糧食的既視感。幾天之後,政府推出新政策,限制每個人購買特定商品的數量,各大超市的 CEO 紛紛發出電子信和社群媒體貼文,希望大家為行動不便的老弱婦孺著想,別買走了他們的所需分量份量。儘管如此,疫情初期往往出了超市,依舊雙手空空,該如何是好?
靈機一動轉而前往不遠處的 Corner Shop(轉角店)
走進店內,孟加拉裔的店主老神在在地望著櫃檯旁的小電視,眼神跟我交會了一秒便移開,我直接走向雞蛋區和衛生用品區,廁紙和盒裝蛋奇蹟似地貨源滿滿,我轉頭問老闆怎麽做到的,他終於露出了微笑:「被你發現這個祕密了。」我隨手抓了幾盒去結帳,回家後趕緊跟朋友們分享這個好消息。過了一陣子後,似乎有許多人跟我一樣也察覺到傳統雜貨鋪的魔力,不少媒體開始推出專題報導,帶領許多大城市裡的千禧一代溫習這個老朋友,BBC 文化版形容這些轉角店是「疫情下的安心慰藉」。
二次世界大戰後的英國急需重建家園、復甦經濟,各國人民紛紛前來填補勞力缺口,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孟加拉人率先大量登場,接著 70、80 年代又有土耳其、以及當時甫加入歐盟的波蘭加入移民風潮。漸漸地,英國各大城市包括倫敦,小店林立,異國風味遍地開花。然而,對移民族群來說,早期經營轉角店並不容易,當時社會風氣保守、英國人口仍以白人為大宗,種族歧視的現象頻傳,飄洋過海的外來遊子不但在職場上不被接受,就連開個店做小本生意也會遭遇侮辱、打劫。
兩年前,BBC 新聞主持人 Babita Sharma 以出身印度裔轉角店家族的身份,出版了一本關於英國 Corner Shop 的作品。書裡她精準刻寫了南亞家庭在英國社會下所存在的刻板印象,並驕傲地為這些數十年來不眠不休、替社區鄰里服務的轉角店老闆喝彩。Babita 多年來致力於喚起大眾對轉角店的回憶,更曾在 TED 演講上講述這些轉角店如何在多場英國大選中,被兩黨候選人作為選票操作的工具。空間不大的轉角店,被貨品堆得擁擠,不如大型超市的明亮開闊,卻帶領近代英國度過一場場幽暗難關。在移民來臨之前,轉角店便已存在,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前首相柴契爾夫人也來自轉角店家庭,因此它在某些老英國人的心中是一種不可或缺的堅毅存在。
全年無休的 Corner Shop 什麼都賣,有些甚至是 24 小時營業,賣民生用品、菸酒、報紙、蔬果、醬醋油鹽,當然也多少進口家鄉特有的食材,就這樣成了餵養世代、矗立數十年的萬應「柑仔店」。我特別喜歡去那裡挖寶,看看不同家賣的印度咖哩角(samosa)、中東香料、奇異的外來水果或是又大又甜的高麗菜。對於像我們這樣的外地人來說,初踏英國土地的前幾個月,總喜歡往光鮮亮麗的超市跑,就像以前在台北也偶爾跑去松青或 101 樓下採買異國食材,以為這樣就能沾沾和風洋氣。幾年下來,我漸漸體會到傳統小店的魅力,在疫情底下更是如此。每一個 Corner Shop 都存在著不同的文化背景,無論對當地居民或是經營者家庭而言,都承載著許多的成長回憶,這是在連鎖超市蓬勃發展的英國社會中,一個令人著迷的元素。
在老時光的對立面上,是新興鮮奇的訂閱消費。
記得兩年前剛搬入東倫敦某一新建大樓的那天,還來不及整理凌亂的家當,推銷員就上前敲門。他來自倫敦這幾年盛行的「蔬菜盒」訂閱新創公司。看起來像大學生的義大利男子熱情介紹,月付一定金額,自由挑選分量份量及食譜,客製化的食材箱就會固定送到家門口,按照隨附菜譜的簡單指示一步一步操作,廚房新手也能端出美味佳餚。對於生活忙碌、不諳烹飪、加上喜好追求新鮮的英國人來說,這樣的服務近幾年十分受歡迎。我最後沒給他捧場,但這幾個月確實也在 IG 上看到不少朋友驕傲地展示自己的廚藝成果。
封城期間外出不便,幸好我原本就趕上了這波訂閱經濟潮,有一陣子都不需要煩惱民生必需品何處買,自從改為居家辦公後,甚至最長達三週都沒踏出家門過。早晨睡醒,微涼五月還需披上薄薄的針織衫,打開門檢查有沒有包裹,可能是咖啡豆、洗衣膠囊、燕麥奶、雜誌、環保衛生紙、或是一大袋白米。初試訂閱消費,是在電商巨人亞馬遜的網站上。剛來唸書的那一年,嚐到了網路購物的便利及美妙,什麼東西都往購物車丟,後來發現結帳時有個「月訂購制享優惠」的選項,便開始估算自己使用特定用品的分量,打開訂閱經濟圈的大門。過了一陣子,覺得這樣實在不環保,便開始上網找了不少主打環保的公司,儘量挑選可回收、可分解的包裝材質,然後將自己的日常生活嵌進了這條新型經濟鏈。英國人鮮少像台灣一樣安裝方正的信箱,郵差快遞會將信件放進家門上的扁長投信口。那包裹怎麼辦呢?這些聰明的生意人便儘量把體積小的產品,做成符合信口的包裝。瘦瘦平平的紙盒內,裝的是百分之百可生物降解的洗碗機膠囊,裝的是倫敦自烘直送的咖啡豆,然後流暢地滑入維多利亞百年老屋的投口。人人都說,倫敦是新舊交融的迷人城市,我眼中的新舊交融,指的不是建築,而是上述這段體驗。
這一年倫敦人的一大收穫,應該就是發掘住家附近的各個公園。
封城稍微解除後,某一次與同事視訊會議時,各自分享近期怎麽度過週末,每個人不約而同地說:走遍家裡附近的綠地。公園是英國都市中極其重要的公共空間,大倫敦地區更有超過一千座公園,整座城市有 43% 都是綠地。作家崔維斯‧艾伯洛便提到,城市中的公園可以被視爲是英國鄉村田野的縮影,提供給都市人一個親近英國郊區的好機會。首相強生在封城初期呼籲大家避免不必要的外出,但鼓勵大家可以適當前往公園運動。出不了城,無法度假,公園真的成了倫敦人這段期間享受慢活假期的好去處。我住的區域正好在西北倫敦兩大綠地之間,往東走有攝政公園(Regent’s Park)及櫻草花山(Primrose Hill),往北走則有漢普斯德荒野(Hampstead Heath)。因此每到週末,只要去逛個一回,便能感受到有別於囂鬧街廓的閒適風情,這是我認為住在倫敦最英式的生活步調了。
櫻草花山顧名思義有個小山,生長在台灣的你如果見到它本尊一定會撲哧一笑,隆起小丘的海拔高度只有 64 公尺,卻已經是不少倫敦人來這遠眺天際線、欣賞跨年煙火的好位置。為了避免搭大眾交通工具,我第一次嘗試徒步走到那裡,沒想到意外路過了一個從未見過的 ㄇ 字形社區,靜美小屋排排坐好,外觀漆成了色調淡雅的粉藍橙黃,不張揚、不傲嬌。中央有個小公園,穿著飄逸長裙的女孩在椅凳上翻著書頁,對面的老夫婦戴著口罩瞧孫女盪鞦韆,零星幾隻小貓乖乖地讓路人撫摸,我也伸手,忽然一旁的陌生小女孩用英文對我大喊,「你要小心,牠上次抓傷我妹妹!」
又某一日,我去了漢普斯德荒野。漢普斯德是個精緻昂貴的社區,與櫻草山丘區域相同,有不少名人都置產在那。這樣的氛圍,與「荒野」二字確實成了對比。其實它一點也不荒涼,是個佔地 96 萬坪的超大公園,內有露天游泳池及池塘,而且同樣有個不高的小山丘,名為國會山(Parliament Hill),站在制高點上可以將聖保羅大教堂、碎片大廈等地標盡收眼底,整片綠野更是文人墨客汲取靈感的地方。綠蔭結群、老樹聳天,彷彿被一座諾大森林環抱圍繞,偶有薄霧襲上,偶有金光穿透葉縫灑落,瀕臨頹圯的磚橋被綠植喚醒,樹午寐風之下,彷彿能聽到老倫敦鼾息的聲響。噗通一聲,白日夢會被遠處泳客的跳水動作給戳破。
疫情肆虐確實惱人,平時我自認在倫敦的生活適應良好,並無生活在「他方」的彆扭感。然而在這場全球災難底下,島嶼的優異表現自然是讓我特別想家。幸好古老城市是座摩登大都會,有探索不完的街區、有踏尋不完的綠地、有永無止境的人文故事可以窺聽。
吳爾芙曾說:「找不到足以比擬倫敦的另一個地方了。」我是這麼深信著。
_
IG:https://instagram.com/london.nanz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