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rk Light 工作坊|
📍|主題|
▫️ 化工系日常
📍|前情提要|
◻️你以為化工系幾乎是在學化學嗎?錯!雖然全名為「化學工程」,但其實化工系標榜的是「工程」兩個字喔!小編是目前台大化工系大二的學生,就讓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化工系到底在學什麼吧~~
📍|「化學工程」是個迷思|
◻️...
|Spark Light 工作坊|
📍|主題|
▫️ 化工系日常
📍|前情提要|
◻️你以為化工系幾乎是在學化學嗎?錯!雖然全名為「化學工程」,但其實化工系標榜的是「工程」兩個字喔!小編是目前台大化工系大二的學生,就讓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化工系到底在學什麼吧~~
📍|「化學工程」是個迷思|
◻️ 看到化學工程大概10個人裡會有9個人以為化工系在學化學,但在化工系的課程裡面有80%是物理相關的課程,剩下20%的課程才是化學喔!如果要用一句話概括化工系,小編認為我們在學的事情是「將原料用適當的程序轉變成產品」。舉生活中的例子來說,像是椅子、電視、手機裡的元件等等,化工系的學生就是在學如何設計一套好的程序來把原料加工製作成這些產品,不只是要盡量壓低成本,也要考慮對環境是否友善的問題,所以我們會用到的知識不只是化學,物理跟數學也非常的多!
◻️學的廣又紮實
基本上在生活中會出現的產品,都跟化工有關係,所以化工系學的東西非常的廣。我們的核心課程是「化工熱力學、反應工程、流體力學與輸送現象」(以前稱之為單元操作,簡稱單操),這三門課就是在學製程當中要處理的一些問題,像是我們要了解流體的特性,才會知道在管線運輸中可能發生什麼問題,也要評估製程的好壞(是否花費太多能量、成本)等等。此外,很多領域都跟製程相關,所以我們也需要具備許多其他領域的知識,像是光電、生化、醫藥等等領域都是我們會接觸的範圍,所以如果要問小編到底化工在學什麼的話,小編也說不出來,因為我們什麼都學!(另外大家也不用擔心學的廣會不夠扎實,看我們的學分數就知道我們學的超級紮實.....)
◻️ 出路超廣
「跟製程有關就是跟化工有關」。剛剛小編有說化工系什麼都學,除了傳統的石化工程之外,能源工程、生化、光電、半導體、醫藥、美妝等相關產業都需要化工背景的人才,所以來讀化工可以說是就業非常有保障,因為未來出路實在太廣了!而且很適合還不太清楚未來方向的人來讀,因為你每個領域都可以接觸到一點喔!
📍|化工系的課業|
◻️大學可能比高中還認真
化工系的課業非常之重,考試更是非常的多。我們的系訂必修高達89學分,台大化工系大一的必修時數也是全台大科系之冠,這代表什麼意思呢?就是會花好多時間在念書上啦!像小編的同學有不少同學大一的時候,修滿25學分(大學撇除特殊因素能修的學分上限就是25學分),課表就是每天的課從早上到下午都是滿滿滿。到大二的時候會更累,以小編大二上的考試為例,我從10月中到12月中每個禮拜都有期中考,考完直接接期末,加上作業的份量很多,沒有什麼休息的時間,所以來讀化工系的人,必須要做好充足的心理準備。當你看著別系的人每天去玩社團、做其他休閒活動的時候,你的生活可能會是泡在圖書館裡讀書。
◻️大三大四也不輕鬆
一般的科系在大三大四必修會變得很少,更多給學生自由選課的機會。但在化工系恰恰相反。化工系的重點課程都在大三、大四,所以大三大四的課業也不會太輕鬆。另外,化工熱力學這門課程對很多人來說很困難,但在化工系四年的課程裡都有熱力學相關的課程, 所以大學四年都一定要下點苦工是必然的。
◻️實驗課很多
化工系的實驗課從大一到大四每學期都有!很涼又好玩,像是小編常常在實驗課邊做實驗邊跟同學大聊特聊, 可以觀察五顏六色的產物,也會發生很多趣事,比如你會發現有些實驗莫名其妙會做到產率0%或是200%,還會發現同學的蠢事(像是小編有位同學曾經把廢液倒進液態氮裡)。另外,化工系有個很特別的「單操實驗」課(不涼但有趣),我們會穿著橘色的全套衣服(有點像消防員的那種連身裝)去實際操作單操課程裡面學的東西,大四也會有程設實作課,是很豐富的喔!
◻️台北小儒林
由於課業繁重的緣故,化工系的人重考率很高,重考上醫科的比率也很高(小編的同學重考醫科都上了),所以有「台北小儒林」之稱。像小編大一上的時候,系上的同學還有120幾位,到了大一下時,系上的同學只剩下97位了,因此小編系上的人都喜歡自嘲說我們系是全台最大重考班😂
📍|化工系的特色|
◻️看了上面的介紹大家會不會覺得很驚慌哈哈哈,不過大家也不用太擔心,因為化工系還是有很多優點的!
◻️工學院裡女生比例最高
跟機械、土木、工海等等這些工學院的系比起來,化工算是女生比例最高的系了哈哈哈哈,所以男生讀化工系可以不怕認識不到女生(而且顏值很高喔)!而且化工是大系,可以跟很多很厲害的人交流,讓自己眼界更開闊也可以更精進自己!
◻️感情深厚
因為大家平常的生活很常在一起唸書,跟系上同學的相處時間很長,所以化工系的大家容易培養出革命情感,一起在學業的路上同甘苦共患難,而且也很容易產生系對!像是小編這一屆從大一陸陸續續有 7 對系對產生,到現在要大三了還沒有一對分手!就可以想見化工系的大家感情多麽好啊~~(創辦人OS:小編就是七分之一唷~)
◻️系上活動很多
當然大家也不要覺得化工系都在唸書!我們的系上活動還是很多的,像是化工週、之夜、宿營、化工營、聯合舞會等各式各樣大大小小的活動還是有的!像小編很多同學利用讀書之餘還是很踴躍的參加系上或其他課外活動,所以大家也不要擔心來唸化工系就是一直在唸書喔!
◻️ #C 編
光電所出路 在 林于凱 高雄市議員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中崎有機農場 的搬家之路
農(漁)業永續及科技發展,都是台灣需要的,但土地面積有限,因此,在科學園區規劃之初,就得做細緻評估,創造好的生產模式,這是我的立場。
💧供水真能供應無虞?
高雄的先天限制是「高雄沒有水庫」,我們7成用水是從高屏攔河堰跟伏流水,3成是從阿公店、南化水庫及其他再生水調度而來,未來再多一個橋頭科學園區,水真的夠用嗎?除了要求進駐廠商的水回收再利用必須達到一定的回收率,也要留意到多元水資源的保育。
⚡綠電的需求能否滿足?
另外,綠電比例,也是未來高科技產業的重點。以台積電為例,要求廠房製程中的綠電比例在2030年要達到25%,2050年要達到100%;其他廠商即便標準不到如此,但也要在先期就評估綠電的基礎設施需求量,切莫因到時有綠電需求,又要再一次把農業專區變更成光電專區 ...
🌱有機農業的轉型,不是給土地就好
在橋頭中崎農場有機耕作十年的農友,因為橋科開發,被迫要遷移至燕巢的土地。但農業耕作,不是「#以地易地」這麼簡單,轉換一塊耕地,初期整地至少需要1年,有機轉型期至少要3年,真正能夠申請有機標章,都是3年後的事了;況且燕巢土地目前是雜木林,在初期勢必耗費巨大心力整地,產量勢必萎縮,這些都是農友所承擔的風險跟損失,因此科技部南科管理局除了之前承諾的補償,是否也能透過企業媒合的方式,打造科技跟農業雙生的模式?
🍂農業有出路,企業有面子
依據我在玉山國家公園時期,推動玉山銀行收購花蓮南安地區有機轉型期的品牌米「#玉山瓦拉米」為例,我具體建議,南科管理局可以擔任媒合平台,讓未來橋科進駐企業,能夠與中崎有機專區的農友建立合作模式;第一種方式是保證收購,每年收購3公頃、8公頃、15公頃,逐年增加,透過精緻包裝成為企業專屬的伴手禮;股東看到 #高科技 結合 #好食材,理性跟人性都滿足了!
第二是差額補貼,讓企業原本投入廣告行銷的預算,轉而協助農友在農場遷移、有機轉型過程的損失,除了創造科技與農業的結合,在溫室的智慧監控上提供技術協力外,行銷上也能包裝台灣的科技生態形象,對於這幾年在談的企業社會責任:永續發展指標SDGs,也創造實質的雙生模式。
既然,政府能提供的補助有限,又礙於法規不能認養有機農業,那就透過媒合,讓企業去認養,創造一個新的生產模式,未來不只輸出產品,也可以輸出科技、生態、農業共生的技術模組。
今天下午,在南科管理局蘇局長、高雄市農業局王副局長、台灣有機農業促進基金會楊博士、以及市議會同仁 吳益政-理想城市高雄市 高雄市動保議員 黃秋媖 陳善慧【善於服務 • 慧做代誌】 親自出席的討論會中,我所提出的具體建議。
希望未來的高雄,真的能融合高雄市的優良農地及高科技,創造獨樹一格的城市風貌!
光電所出路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今天晚上台北時間 11點, 義大利時間下午5 點,波隆那書展的網站會公開一部我幫台北書展基金會主持、製作的座談紀錄短片。
片名是 A New Starting Point for Taiwanese Illustrators and Picture Books (台灣畫家與繪本的新起點) 。
會想到做這件事,是因為有感於今年台灣畫家與繪本在波隆那的突出表現,前陣子先應媒體之邀寫了篇短文。
台灣畫家與出版社參加波隆那書展的競賽活動,可以分兩塊來看。
一塊是插畫展,一塊是書籍的拉加茲獎。
插畫展部份,台灣畫家從1988年開始參加,到今年已經32年。其中前十年有五年入選,從2000年起則持續二十二年每年都有入選。近年來更達到高峰,像2019年共有9位畫家入選,義大利本國才有7位,而唯一比台灣還多的只有日本,是10位。而今年,台灣已經和日本、義大利並列最多入選國家。
相對而言,參加書籍拉加茲獎的部份,則一直要到 2015年、2016、2017 三年,才各有孫心瑜以《北京遊》、蔡兆倫以《看不見》、鄒駿昇以《禮物》拿到不同門類的評審優選獎。
其後中斷兩年,2020年阿尼默以《小輓》在漫畫主題青少年類拿到創紀錄的首獎,幾米也以《時光電影院》拿到電影主題類的評審優選獎。
而進入2021年今年,不但有阿尼默以《情批》再度拿到詩主題的評審優選獎,林廉恩更以《Home》拿到故事類首獎,寫下新的里程碑。
回頭看這三十多年的路程,其實也是很合理的。
挑戰書籍創作的拉加茲獎的難度,和插畫入選大不相同。
所以書籍要直到六年前才開始陸續得到評審優選獎,再開始比較密集地拿到首獎,應該可以說是台灣整體插畫、繪本創作持續耕耘了三十多年後,終於逐漸開花。
再結合2014年格林,2019年大塊在波隆那書展得到亞洲區BOP(年度最佳童書出版社)獎來看,綜合而言,說整個台灣繪本及童書創作在波隆那書展日益受到重視應不為過。
所以我覺得站在2021年新的立足點來看,台灣整體繪本、童書、插畫創作者、出版者應該共同把握這個基礎和機會,一方面彼此加油、刺激,以更多更精彩的圖像作品更上層樓,另一方面參考韓國的經驗,互相結合,共同開創更大的國際能見度,為台灣的圖像出版品打開新的出路。
在這個思路下,我想應該盡量利用今年的波隆那書展,就在最後關頭問了書展主席Elena Pasoli 是否可以給我們一個時段,她爽快地一口答應,我也就趕快準備。
全部內容分三塊,Part 1 是談HOME.
我們邀請林廉恩和巴巴文化的主編詹倩宜,對談者是拉加茲獎綜合類評審之一的 Izabella Kaluta, 她是波蘭文學界卓有聲譽,剛離開朵卡萩創立的基金會副執行長位置。
Part 2 是談 情批。
主談者有阿尼默和大塊文化副總編輯林怡君,對談者是拉加茲獎詩類評審之一Morag Styles,但後來因為她只能寄短片來,所以再邀請兼顧綜合類與詩類評審之一的Chiara Basile。Morag是劍橋大學教授,Chiara則是義大利推動少年讀詩運動的推手之一。
Part 3 則是訪問波隆那書展主席 Elena,請她談對台灣畫家與繪本這些年的表現的觀察。她談得非常誠懇,並有令人驚喜之處。
我當主持人,同事 Phoebe 當我助理與翻譯。Robin協助我後製。
今晚有興趣的人請到這裡登記上網就可以看:https://bit.ly/35qdkWz
波隆那書展結束後,台北書展基金會就會另外播出,並且會準備中文版。
光電所出路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盧斯達:美心要請年輕人 — 瞧那個叫「世界是你們的」的神話】
在 19 年大出風頭的美心集團,將在今年重啟「見習管理生」計劃。集團高層接受《星島》訪問,表示會「大增年輕人主導權」,想聘請初出茅廬的學位持有人。包括前線、營運、供應鏈、人力資源等部門等,全部都要人。報道引述高層表示,請不到後生仔,亦不知道為何,但總之集團市場面向年輕人,集團需要年輕人加入,「世界未來需要年輕人」。
我們經常聽到「世界是你們的」,從毛主席名言、各行各業的潛規則,到特區政府歷年推出的青年工作,大家都不介意說一些鼓勵後進的漂亮話。我由非常年輕時,聽到不再那麼年輕,還是繼續在聽。有趣的是,「青年人很重要」這類話,通常是由幾十歲的社會賢達來說,而不是由年輕人自己說。例如 TVB 第一個夠膽表示公司已經老化的人,其實是發聲自幾十歲的大股東。
然而稍有閱歷的人,也不會把「世界屬於年輕人」當真。你要是當了真,必付出代價。我記得 DQ 立法會議員是怎樣開始的。首先由梁天琦等人開始,一直到梁游二人,他們當年 20 至 30 之間。之後接連到羅冠聰、劉小麗、姚松炎、周庭、梁國雄等等。這些人政治想法不一樣,但共通點就是年輕。可能是物理年齡年輕,可能是首次進入議會,一張白紙。
這些事為何開始,可以解釋以中國政治或者深入的憲法辯論,然而說穿了可能都是「議會不需要新人」,因為新人有新思想,議會不需要;新人也沒有歷史,政權可以拉動的弦線不多,安全系數很低,先擊落了才安全。所以 2016 年就已經告訴大家,社會不需要年輕人,年輕人是多餘。如果你是年輕人,入老大黨找個「師傅」扶你上去比較安全,直到師傅自己也不行再另當別論。
尤其要提防經常強調自己支持年輕人的單位。像這次美心,就十分「立 flag」。他們需要你,把你哄得飄飄。他們需要你亦不假,因為每個事業乃至政權、國家都需要續命,說出來也好聽,可以吸引更多下線,但他們多數不會容許你發明新事物,他們需要你,需要你進去跟著他們的路線走。究竟他們是純粹的吸血鬼,還是傳道授業者,你找一次故意走另一條路線,好當測試底線就知道。吸血鬼需要光,但不是真正的光,而是人造光,燭光、電燈等。真正的太陽他們受不了。你嘗試一下妄撞,看他們是否馬上就要控制你,放一批狼狗出來咬人。香港社會其實是稍遇挑戰,就馬上露出原型。
這頭百年吸血鬼張牙舞爪的高峰,就是 2019 年間。其實現在回想起來,一切事情都未發生時,大亂是如何醞釀的?是激烈衝突階段之前,警察已經在金鐘地鐵站四處搜身,還有相片是一堆年輕人好像少年預備犯一樣排排企搜身,這張相片瞬間激起頗大公憤。當然之後連續幾個月,你的臉孔年輕一點,在街上也很容易被針對。還有像美心太子女伍淑清之類,為了向中國和自己解釋為何香港如此躁動,他們使用的語言和解釋方法,也很有針對性,基本上把所有年輕人也早早推向對立面。曾經有人說過,年輕人被社交網絡洗腦,會放棄年輕人。他們好像不知道,社交網絡的讀者多數同時是社交網絡的作者,沒有單方向洗腦的。若果是自己洗自己腦,那算不算是洗腦?
究竟香港社會是怎樣對付後生仔的?除了制度上、人事上阻礙他們上流,還有很多手段。過了經濟紅利期之後,社會上就粗略有兩班人,一定有很多衝突,制度上肯定要有補償,因為大富翁遊戲是天然地嚴懲後來入場的玩家,不然他們沒甚麼「聽話」的「誘因」,因為你的大論述已經將他們事先踢出了 stakeholder 之列。每年夏天,某知名「人力資源顧問」都會有一個訪問梗局位,告訴年輕人搵工不要抬價,要吃得苦,諸如此類,年年如是。經濟不好,他們這樣說,到經濟好,他們又這樣說。
政府高官和政策語言到今天還在說,年輕人搵工去大灣區啦。那你其實在對社會發放以下訊息:這裡的芝士已經被我們吃光,你們去別處吃爛飯殘羹好了。當然要將香港融入大灣區,應是中國發下來的政治任務,但特區政府作為一個「地方政府」,好像已經擺出一個放棄治療的姿態。也許是政務官的狡猾,有意無意將大灣區政策和「改善民生」混而為一。如果連改善民生、為年輕人創造「出路」這樣的基本工作,都期望「大灣區」幫你外賣做好,特區政府的存在意義是甚麼?政務官每個月的薪水,又是甚麼意義?
這些年究竟香港經歷了怎樣的單一世代狂歡?可以看見的痕跡之一:大學生每次有事,大叔們就會藐嘴藐舌,世仇一樣。久而久之,真成了世仇。現在大學管理層也加入了大叔的壓迫隊伍。我們的社會神話是這樣的:只要你乖乖等,你都可以上位做社會賢達。然而在大衝突之前,其實大家已經對神話幻滅心知肚明。現在大家都不一定打算進 TVB 裡面等,Coffee 離開了 TVB 反而很紅;Viu 那班年輕人,不用等到 40 歲才做「年輕人偶像」,或者 40 歲做政黨的第二梯隊,現在就紅,成名要趁早。
據說中國共產黨有 9,000 萬人,每年高等學府的高材生,早早就被吸收進了黨。不是說那裡就一定有年輕人真正發揮的機會,但搞掂了一大班後生仔,說了一個仍未幻滅的故事,做事起碼有一堆人基於利益共同體的本能而不反對。另一邊廂,當你在《環球時報》讀過伍淑清咬牙切齒的敵意宣示,你也會基於利益共同體的本能,作以直報怨的反應。反映在市場上,好了,現在他們又要來說等下就可以上位的香港神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