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光纖轉同軸 DIY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光纖轉同軸 DIY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光纖轉同軸產品中有2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992的網紅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摩爾定律放緩 靠啥提升AI晶片運算力? 作者 : 黃燁鋒,EE Times China 2021-07-26 對於電子科技革命的即將終結的說法,一般認為即是指摩爾定律的終結——摩爾定律一旦無法延續,也就意味著資訊技術的整棟大樓建造都將出現停滯,那麼第三次科技革命也就正式結束了。這種聲音似乎...
同時也有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1萬的網紅弱電通,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沒錯!今天就讓小羅來告訴你 如何輕鬆學!看完一定懂3C2V電視接頭製作就是這麼簡單 只要學會了,就可以省不少荷包。 ---------------------------------------------------------------- 若您覺得我們的影片很讚或很實用 請幫我們按個讚,多多分...
「光纖轉同軸」的推薦目錄
- 關於光纖轉同軸 在 孤僻君株式會社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光纖轉同軸 在 孤僻君株式會社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光纖轉同軸 在 孤僻君株式會社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光纖轉同軸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光纖轉同軸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光纖轉同軸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光纖轉同軸 在 弱電通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光纖轉同軸 在 music-union.com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光纖轉同軸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光纖轉同軸 在 孤僻君株式會社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7-11 05:22:22
盛夏攻略 一件好的Tee、出色的配件、機能性強的小包 還能配合官網《Short of TEE》活動 享有全單免運的優惠 飾品來自日本岐阜職人手工飾品牌 Atease 古董琉璃珠為主的首飾系列 均由當地職人手工製造 設計上以美國民族風格濃厚的北美印地安風格 以及美式休閒的西海岸加洲復古風格 nat...
光纖轉同軸 在 孤僻君株式會社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7-09 18:36:28
Oqliq 20SS 本季以太極為設計主軸 融合了中方文化的城市機能 Item. OqLiq - Tai chi two way vest Item. Workware - Engineer Shirt Item. Dublin - Windy City Wide Pants Item. Hunt...
光纖轉同軸 在 孤僻君株式會社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7-09 18:36:28
細節賞析 Oqliq 20SS 本季以太極為設計主軸 融合了中方文化的城市機能 Item. OqLiq - Tai chi two way vest Item. Workware - Engineer Shirt Item. Dublin - Windy City Wide Pants Item....
-
光纖轉同軸 在 弱電通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9-07-25 18:30:04沒錯!今天就讓小羅來告訴你
如何輕鬆學!看完一定懂3C2V電視接頭製作就是這麼簡單
只要學會了,就可以省不少荷包。
----------------------------------------------------------------
若您覺得我們的影片很讚或很實用
請幫我們按個讚,多多分享給更多需要的朋友
您的每一個觀看、按讚、訂閱都是我們的動力
訂閱弱電通➡https://reurl.cc/ZnQQWl
----------------------------------------------------------------
#同軸電纜#3C2V接頭#DIY教學 #電視接頭 -
光纖轉同軸 在 music-union.com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7-12-01 11:09:12Shop@MusicUnion聖誕超級大優惠!3折換購Soul Note CD機
即日起購買Soul Note SA300 Wireless合併擴音機(定價$11,980) ,可以震撼價$1,999,換購Soul Note SC300 CD機一部(原價$6,980)或意大利Audel Nika手造掦聲器一對(原價$6,800),優惠折扣高達3折!優惠組合限量5套,欲購從速,售完即止!
Soul Note SA300 Wireless合併擴音機,支援藍牙無線丶USB解碼(PCM 384kHz/DSD128)丶同軸及光纖,更備有MM Phono及耳擴,集多功能於一身,適合新玩家或睡房想添置副系統的玩家!
Soul Note SC300 CD機,是一部暖聲耐聽的CD機,同時可作獨立轉盤,兼備USB輸入可玩CAS,性價比甚高。
Audel Nika揚聲器,意大利手工製造,箱體使用樺木製作,無縫無夾口超堅固聲箱配合三吋全頻單元,體積小巧。其迷宮式設計有效提升低頻效果,而前反射氣孔令擺位更方便。絕對適用於一般小型客廳或書房!
有興趣的朋友,歡迎親臨試音室試聽或致電查詢。
Music Union試音室
地址:尖沙咀山林道50號俊僑商業中心3樓D室
辦公時間:星期一至日,下午1至8時
電話:3594-6607
如有任何爭議,Music Union保留最終決定權。 -
光纖轉同軸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7-05-19 00:27:31「嶺南之風」是一個中式公園,於二零零零年十一月十一日正式開放給市民遊覽,每日的開放時間為上午七時正至下午十一時正。由於公園位處九龍荔枝角的填海區,而荔枝又是嶺南名果,故以傳統嶺南風格造園。全園面積達12 500平方米,水景面積約為2 600平方米,佔全園面積約百分之二十。整個公園分為十個景區,園內的建築物皆環繞著中央水池向外伸延,以院落迴廊為布局。其建築藝術也是採用嶺南風格,如陶塑、瓦作、灰塑、石雕和木砌等,而假山石則以英德太湖石為主。此外,園內掛有多副對聯,撰聯人有梁啟超、劉華東、李文田、康有為等。公園由東門至橋廊屋檐,均綴以彩色光纖燈飾,令園景在月夜下更添嫵媚。園的內外廣植樹木,綠樹成蔭;此外,更有精緻的盆景擺設,供遊人欣賞。花園內的一個景點為「健康去屣」。這是一條用卵石鋪砌而成的小徑,遊人赤足或穿著布鞋,於卵石徑上來回步行,便能刺激足底的神經反射區,促進足部血液循環。每天的不同時段,均見遊人如鯽,可見卵石徑甚受歡迎。
六十年代,香港只有兩個較具規模的遊樂場,一個是在荔枝角海邊的荔園,另一個較小的是新蒲崗啟德遊樂場,荔園當然有資格稱為香港遊樂場史上最經典的品牌。對於六十年代的小孩子們,荔園就像今天的迪士尼公園,是遊樂必到之聖地。荔園全盛黃金期,是在六十年代。但若要追溯歷史,早在一九四七年,荔園便已經有了雛形。第一代的主人稱石鐘山,出生於一個富裕的天主教家庭,四十年代在荔枝角山麓經營房地產。四十年代末期,石鐘山在鐘山台對下的荔枝角灣畔,興建一個遊樂場,名為「荔枝園」。初時遊樂場以游泳池為賣點,後來在泳池旁邊陸續加建一些從美國進口的大型機動兒童遊戲,開闢「兒童世界」。到了一九四九年,更建成全港第一個滾軸溜冰場。至此,從成人到兒童到年青人都有顧及,荔枝園已具備綜合性遊樂場的規模了。一九五零年,石鐘山將荔枝園的經營權轉手予一位織造業富商「張軍光」。張氏入主後,將「荔枝園」改名為「荔園遊樂場」,且並且大肆革新,加設了許多夜總會概念。第一次革新的「荔園遊樂場」,加設了有水上舞廳、馬尼拉大樂隊、西式餐廳,還加建一座可容納千名觀眾的劇院以及露天電影院。當然最吸引年青人的,就是從美國購入的一批新型機動遊戲,像摩天輪、過山車、騰空飛艇、碰碰車。一九五二年,又增設動物園,雖然面積不大,但有獅子、老虎、大笨象、鱷魚、猴子、長頸鹿,算是五臟俱全了。第二代的荔園,設施環境改善不少,亦多姿多彩,具娛樂性。最初幾年遊人眾多及生意旺盛。可惜管理人急於求成,不太顧及老少咸宜形象,引進不少具賭博性的玩意,電影院亦播放不少色情味重的西片,更以「神秘節目」為名,找來美女大跳艷舞,結果引來一班品流複雜之輩在園內流連聚集。本來是合家歡的樂園形象開始褪色,入場人數也逐年遞減,業務漸走下坡。在積極尋找「白武士」下,第三代荔園掌門人出現了,就是後來鼎鼎大名的香港娛樂業大亨—邱德根是也。邱德根一九六一年接手荔園後,馬上進行大改造,原本的泥沙地面重新鋪蓋水泥、紅磗,擴闊通道,廣種花草樹木,更新遊戲,邀請歌星名伶駐場表演。不出三個月全園煥然一新,舊雨新知紛紛重臨捧場。荔園又回復昔日生氣。 一九六三年是荔園的巔峰年,這一年,總入場人數高達三百萬人,幾乎等於當年香港總人口總和,盛況空前。
光纖轉同軸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摩爾定律放緩 靠啥提升AI晶片運算力?
作者 : 黃燁鋒,EE Times China
2021-07-26
對於電子科技革命的即將終結的說法,一般認為即是指摩爾定律的終結——摩爾定律一旦無法延續,也就意味著資訊技術的整棟大樓建造都將出現停滯,那麼第三次科技革命也就正式結束了。這種聲音似乎是從十多年前就有的,但這波革命始終也沒有結束。AI技術本質上仍然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延續……
人工智慧(AI)的技術發展,被很多人形容為第四次科技革命。前三次科技革命,分別是蒸汽、電氣、資訊技術(電子科技)革命。彷彿這“第四次”有很多種說辭,比如有人說第四次科技革命是生物技術革命,還有人說是量子技術革命。但既然AI也是第四次科技革命之一的候選技術,而且作為資訊技術的組成部分,卻又獨立於資訊技術,即表示它有獨到之處。
電子科技革命的即將終結,一般認為即是指摩爾定律的終結——摩爾定律一旦無法延續,也就意味著資訊技術的整棟大樓建造都將出現停滯,那麼第三次科技革命也就正式結束了。這種聲音似乎是從十多年前就有,但這波革命始終也沒有結束。
AI技術本質上仍然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延續,它的發展也依託於幾十年來半導體科技的進步。這些年出現了不少專門的AI晶片——而且市場參與者相眾多。當某一個類別的技術發展到出現一種專門的處理器為之服務的程度,那麼這個領域自然就不可小覷,就像當年GPU出現專門為圖形運算服務一樣。
所以AI晶片被形容為CPU、GPU之後的第三大類電腦處理器。AI專用處理器的出現,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摩爾定律的發展進入緩慢期:電晶體的尺寸縮減速度,已經無法滿足需求,所以就必須有某種專用架構(DSA)出現,以快速提升晶片效率,也才有了專門的AI晶片。
另一方面,摩爾定律的延緩也成為AI晶片發展的桎梏。在摩爾定律和登納德縮放比例定律(Dennard Scaling)發展的前期,電晶體製程進步為晶片帶來了相當大的助益,那是「happy scaling down」的時代——CPU、GPU都是這個時代受益,不過Dennard Scaling早在45nm時期就失效了。
AI晶片作為第三大類處理器,在這波發展中沒有趕上happy scaling down的好時機。與此同時,AI應用對運算力的需求越來越貪婪。今年WAIC晶片論壇圓桌討論環節,燧原科技創始人暨CEO趙立東說:「現在訓練的GPT-3模型有1750億參數,接近人腦神經元數量,我以為這是最大的模型了,要千張Nvidia的GPU卡才能做。談到AI運算力需求、模型大小的問題,說最大模型超過萬億參數,又是10倍。」
英特爾(Intel)研究院副總裁、中國研究院院長宋繼強說:「前兩年用GPU訓練一個大規模的深度學習模型,其碳排放量相當於5台美式車整個生命週期產生的碳排量。」這也說明了AI運算力需求的貪婪,以及提供運算力的AI晶片不夠高效。
不過作為產業的底層驅動力,半導體製造技術仍源源不斷地為AI發展提供推力。本文將討論WAIC晶片論壇上聽到,針對這個問題的一些前瞻性解決方案——有些已經實現,有些則可能有待時代驗證。
XPU、摩爾定律和異質整合
「電腦產業中的貝爾定律,是說能效每提高1,000倍,就會衍生出一種新的運算形態。」中科院院士劉明在論壇上說,「若每瓦功耗只能支撐1KOPS的運算,當時的這種運算形態是超算;到了智慧型手機時代,能效就提高到每瓦1TOPS;未來的智慧終端我們要達到每瓦1POPS。 這對IC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如果依然沿著CMOS這條路去走,當然可以,但會比較艱辛。」
針對性能和效率提升,除了尺寸微縮,半導體產業比較常見的思路是電晶體結構、晶片結構、材料等方面的最佳化,以及處理架構的革新。
(1)AI晶片本身其實就是對處理器架構的革新,從運算架構的層面來看,針對不同的應用方向造不同架構的處理器是常規,更專用的處理器能促成效率和性能的成倍增長,而不需要依賴於電晶體尺寸的微縮。比如GPU、神經網路處理器(NPU,即AI處理器),乃至更專用的ASIC出現,都是這類思路。
CPU、GPU、NPU、FPGA等不同類型的晶片各司其職,Intel這兩年一直在推行所謂的「XPU」策略就是用不同類型的處理器去做不同的事情,「整合起來各取所需,用組合拳會好過用一種武器去解決所有問題。」宋繼強說。Intel的晶片產品就涵蓋了幾個大類,Core CPU、Xe GPU,以及透過收購獲得的AI晶片Habana等。
另外針對不同類型的晶片,可能還有更具體的最佳化方案。如當代CPU普遍加入AVX512指令,本質上是特別針對深度學習做加強。「專用」的不一定是處理器,也可以是處理器內的某些特定單元,甚至固定功能單元,就好像GPU中加入專用的光線追蹤單元一樣,這是當代處理器普遍都在做的一件事。
(2)從電晶體、晶片結構層面來看,電晶體的尺寸現在仍然在縮減過程中,只不過縮減幅度相比過去變小了——而且為緩解電晶體性能的下降,需要有各種不同的技術來輔助尺寸變小。比如說在22nm節點之後,電晶體變為FinFET結構,在3nm之後,電晶體即將演變為Gate All Around FET結構。最終會演化為互補FET (CFET),其本質都是電晶體本身充分利用Z軸,來實現微縮性能的提升。
劉明認為,「除了基礎元件的變革,IC現在的發展還是比較多元化,包括新材料的引進、元件結構革新,也包括微影技術。長期賴以微縮的基本手段,現在也在發生巨大的變化,特別是未來3D的異質整合。這些多元技術的協同發展,都為晶片整體性能提升帶來了很好的增益。」
他並指出,「從電晶體級、到晶圓級,再到晶片堆疊、引線接合(lead bonding),精準度從毫米向奈米演進,互連密度大大提升。」從晶圓/裸晶的層面來看,則是眾所周知的朝more than moore’s law這樣的路線發展,比如把兩片裸晶疊起來。現在很熱門的chiplet技術就是比較典型的並不依賴於傳統電晶體尺寸微縮,來彈性擴展性能的方案。
台積電和Intel這兩年都在大推將不同類型的裸晶,異質整合的技術。2.5D封裝方案典型如台積電的CoWoS,Intel的EMIB,而在3D堆疊上,Intel的Core LakeField晶片就是用3D Foveros方案,將不同的裸晶疊在一起,甚至可以實現兩片運算裸晶的堆疊、互連。
之前的文章也提到過AMD剛發佈的3D V-Cache,將CPU的L3 cache裸晶疊在運算裸晶上方,將處理器的L3 cache大小增大至192MB,對儲存敏感延遲應用的性能提升。相比Intel,台積電這項技術的獨特之處在於裸晶間是以混合接合(hybrid bonding)的方式互連,而不是micro-bump,做到更小的打線間距,以及晶片之間數十倍通訊性能和效率提升。
這些方案也不直接依賴傳統的電晶體微縮方案。這裡實際上還有一個方面,即新材料的導入專家們沒有在論壇上多說,本文也略過不談。
1,000倍的性能提升
劉明談到,當電晶體微縮的空間沒有那麼大的時候,產業界傾向於採用新的策略來評價技術——「PPACt」——即Powe r(功耗)、Performance (性能)、Cost/Area-Time (成本/面積-時間)。t指的具體是time-to-market,理論上應該也屬於成本的一部分。
電晶體微縮方案失效以後,「多元化的技術變革,依然會讓IC性能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劉明說,「根據預測,這些技術即使不再做尺寸微縮,也會讓IC的晶片性能做到500~1,000倍的提升,到2035年實現Zetta Flops的系統性能水準。且超算的發展還可以一如既往地前進;單裸晶儲存容量變得越來越大,IC依然會為產業發展提供基礎。」
500~1,000倍的預測來自DARPA,感覺有些過於樂觀。因為其中的不少技術存在比較大的邊際遞減效應,而且有更實際的工程問題待解決,比如運算裸晶疊層的散熱問題——即便業界對於這類工程問題的探討也始終在持續。
不過1,000倍的性能提升,的確說明摩爾定律的終結並不能代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終結,而且還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尤其本文談的主要是AI晶片,而不是更具通用性的CPU。
矽光、記憶體內運算和神經型態運算
在非傳統發展路線上(以上內容都屬於半導體製造的常規思路),WAIC晶片論壇上宋繼強和劉明都提到了一些頗具代表性的技術方向(雖然這可能與他們自己的業務方向或研究方向有很大的關係)。這些技術可能尚未大規模推廣,或者仍在商業化的極早期。
(1)近記憶體運算和記憶體內運算:處理器性能和效率如今面臨的瓶頸,很大程度並不在單純的運算階段,而在資料傳輸和儲存方面——這也是共識。所以提升資料的傳輸和存取效率,可能是提升整體系統性能時,一個非常靠譜的思路。
這兩年市場上的處理器產品用「近記憶體運算」(near-memory computing)思路的,應該不在少數。所謂的近記憶體運算,就是讓儲存(如cache、memory)單元更靠近運算單元。CPU的多層cache結構(L1、L2、L3),以及電腦處理器cache、記憶體、硬碟這種多層儲存結構是常規。而「近記憶體運算」主要在於究竟有多「近」,cache記憶體有利於隱藏當代電腦架構中延遲和頻寬的局限性。
這兩年在近記憶體運算方面比較有代表性的,一是AMD——比如前文提到3D V-cache增大處理器的cache容量,還有其GPU不僅在裸晶內導入了Infinity Cache這種類似L3 cache的結構,也更早應用了HBM2記憶體方案。這些實踐都表明,儲存方面的革新的確能帶來性能的提升。
另外一個例子則是Graphcore的IPU處理器:IPU的特點之一是在裸晶內堆了相當多的cache資源,cache容量遠大於一般的GPU和AI晶片——也就避免了頻繁的訪問外部儲存資源的操作,極大提升頻寬、降低延遲和功耗。
近記憶體運算的本質仍然是馮紐曼架構(Von Neumann architecture)的延續。「在做處理的過程中,多層級的儲存結構,資料的搬運不僅僅在處理和儲存之間,還在不同的儲存層級之間。這樣頻繁的資料搬運帶來了頻寬延遲、功耗的問題。也就有了我們經常說的運算體系內的儲存牆的問題。」劉明說。
構建非馮(non-von Neumann)架構,把傳統的、以運算為中心的馮氏架構,變換一種新的運算範式。把部分運算力下推到儲存。這便是記憶體內運算(in-memory computing)的概念。
記憶體內運算的就現在看來還是比較新,也有稱其為「存算一體」。通常理解為在記憶體中嵌入演算法,儲存單元本身就有運算能力,理論上消除資料存取的延遲和功耗。記憶體內運算這個概念似乎這在資料爆炸時代格外醒目,畢竟可極大減少海量資料的移動操作。
其實記憶體內運算的概念都還沒有非常明確的定義。現階段它可能的內涵至少涉及到在儲記憶體內部,部分執行資料處理工作;主要應用於神經網路(因為非常契合神經網路的工作方式),以及這類晶片具體的工作方法上,可能更傾向於神經型態運算(neuromorphic computing)。
對於AI晶片而言,記憶體內運算的確是很好的思路。一般的GPU和AI晶片執行AI負載時,有比較頻繁的資料存取操作,這對性能和功耗都有影響。不過記憶體內運算的具體實施方案,在市場上也是五花八門,早期比較具有代表性的Mythic導入了一種矩陣乘的儲存架構,用40nm嵌入式NOR,在儲記憶體內部執行運算,不過替換掉了數位週邊電路,改用類比的方式。在陣列內部進行模擬運算。這家公司之前得到過美國國防部的資金支援。
劉明列舉了近記憶體運算和記憶體內運算兩種方案的例子。其中,近記憶體運算的這個方案應該和AMD的3D V-cache比較類似,把儲存裸晶和運算裸晶疊起來。
劉明指出,「這是我們最近的一個工作,採用hybrid bonding的技術,與矽通孔(TSV)做比較,hybrid bonding功耗是0.8pJ/bit,而TSV是4pJ/bit。延遲方面,hybrid bonding只有0.5ns,而TSV方案是3ns。」台積電在3D堆疊方面的領先優勢其實也體現在hybrid bonding混合鍵合上,前文也提到了它具備更高的互連密度和效率。
另外這套方案還將DRAM刷新頻率提高了一倍,從64ms提高至128ms,以降低功耗。「應對刷新率變慢出現拖尾bit,我們引入RRAM TCAM索引這些tail bits」劉明說。
記憶體內運算方面,「傳統運算是用布林邏輯,一個4位元的乘法需要用到幾百個電晶體,這個過程中需要進行資料來回的移動。記憶體內運算是利用單一元件的歐姆定律來完成一次乘法,然後利用基爾霍夫定律完成列的累加。」劉明表示,「這對於今天深度學習的矩陣乘非常有利。它是原位的運算和儲存,沒有資料搬運。」這是記憶體內運算的常規思路。
「無論是基於SRAM,還是基於新型記憶體,相比近記憶體運算都有明顯優勢,」劉明認為。下圖是記憶體內運算和近記憶體運算,精準度、能效等方面的對比,記憶體內運算架構對於低精準度運算有價值。
下圖則總結了業內主要的一些記憶體內運算研究,在精確度和能效方面的對應關係。劉明表示,「需要高精確度、高運算力的情況下,近記憶體運算目前還是有優勢。不過記憶體內運算是更新的技術,這幾年的進步也非常快。」
去年阿里達摩院發佈2020年十大科技趨勢中,有一個就是存算一體突破AI算力瓶頸。不過記憶體內運算面臨的商用挑戰也一點都不小。記憶體內運算的通常思路都是類比電路的運算方式,這對記憶體、運算單元設計都需要做工程上的考量。與此同時這樣的晶片究竟由誰來造也是個問題:是記憶體廠商,還是數文書處理器廠商?(三星推過記憶體內運算晶片,三星、Intel垂直整合型企業似乎很適合做記憶體內運算…)
(2)神經型態運算:神經型態運算和記憶體內運算一樣,也是新興技術的熱門話題,這項技術有時也叫作compute in memory,可以認為它是記憶體內運算的某種發展方向。神經型態和一般神經網路AI晶片的差異是,這種結構更偏「類人腦」。
進行神經型態研究的企業現在也逐漸變得多起來,劉明也提到了AI晶片「最終的理想是在結構層次模仿腦,元件層次逼近腦,功能層次超越人腦」的「類腦運算」。Intel是比較早關注神經型態運算研究的企業之一。
傳說中的Intel Loihi就是比較典型存算一體的架構,「這片裸晶裡面包含128個小核心,每個核心用於模擬1,024個神經元的運算結構。」宋繼強說,「這樣一塊晶片大概可以類比13萬個神經元。我們做到的是把768個晶片再連起來,構成接近1億神經元的系統,讓學術界的夥伴去試用。」
「它和深度學習加速器相比,沒有任何浮點運算——就像人腦裡面沒有乘加器。所以其學習和訓練方法是採用一種名為spike neutral network的路線,功耗很低,也可以訓練出做視覺辨識、語言辨識和其他種類的模型。」宋繼強認為,不採用同步時脈,「刺激的時候就是一個非同步電動勢,只有工作部分耗電,功耗是現在深度學習加速晶片的千分之一。」
「而且未來我們可以對不同區域做劃分,比如這兒是視覺區、那兒是語言區、那兒是觸覺區,同時進行多模態訓練,互相之間產生關聯。這是現在的深度學習模型無法比擬的。」宋繼強說。這種神經型態運算晶片,似乎也是Intel在XPU方向上探索不同架構運算的方向之一。
(2)微型化矽光:這個技術方向可能在層級上更偏高了一些,不再晶片架構層級,不過仍然值得一提。去年Intel在Labs Day上特別談到了自己在矽光(Silicon Photonics)的一些技術進展。其實矽光技術在連接資料中心的交換機方面,已有應用了,發出資料時,連接埠處會有個收發器把電訊號轉為光訊號,透過光纖來傳輸資料,另一端光訊號再轉為電訊號。不過傳統的光收發器成本都比較高,內部元件數量大,尺寸也就比較大。
Intel在整合化的矽光(IIIV族monolithic的光學整合化方案)方面應該是商業化走在比較前列的,就是把光和電子相關的組成部分高度整合到晶片上,用IC製造技術。未來的光通訊不只是資料中心機架到機架之間,也可以下沉到板級——就跟現在傳統的電I/O一樣。電互連的主要問題是功耗太大,也就是所謂的I/O功耗牆,這是這類微型化矽光元件存在的重要價值。
這其中存在的技術挑戰還是比較多,如做資料的光訊號調變的調變器調變器,據說Intel的技術使其實現了1,000倍的縮小;還有在接收端需要有個探測器(detector)轉換光訊號,用所謂的全矽微環(micro-ring)結構,實現矽對光的檢測能力;波分複用技術實現頻寬倍增,以及把矽光和CMOS晶片做整合等。
Intel認為,把矽光模組與運算資源整合,就能打破必須帶更多I/O接腳做更大尺寸處理器的這種趨勢。矽光能夠實現的是更低的功耗、更大的頻寬、更小的接腳數量和尺寸。在跨處理器、跨伺服器節點之間的資料互動上,這類技術還是頗具前景,Intel此前說目標是實現每根光纖1Tbps的速率,並且能效在1pJ/bit,最遠距離1km,這在非本地傳輸上是很理想的數字。
還有軟體…
除了AI晶片本身,從整個生態的角度,包括AI感知到運算的整個鏈條上的其他組成部分,都有促成性能和效率提升的餘地。比如這兩年Nvidia從軟體層面,針對AI運算的中間層、庫做了大量最佳化。相同的底層硬體,透過軟體最佳化就能實現幾倍的性能提升。
宋繼強說,「我們發現軟體最佳化與否,在同一個硬體上可以達到百倍的性能差距。」這其中的餘量還是比較大。
在AI開發生態上,雖然Nvidia是最具發言權的;但從戰略角度來看,像Intel這種研發CPU、GPU、FPGA、ASIC,甚至還有神經型態運算處理器的企業而言,不同處理器統一開發生態可能更具前瞻性。Intel有個稱oneAPI的軟體平台,用一套API實現不同硬體性能埠的對接。這類策略對廠商的軟體框架構建能力是非常大的考驗——也極大程度關乎底層晶片的執行效率。
在摩爾定律放緩、電晶體尺寸微縮變慢甚至不縮小的前提下,處理器架構革新、異質整合與2.5D/3D封裝技術依然可以達成1,000倍的性能提升;而一些新的技術方向,包括近記憶體運算、記憶體內運算和微型矽光,能夠在資料訪存、傳輸方面產生新的價值;神經型態運算這種類腦運算方式,是實現AI運算的目標;軟體層面的最佳化,也能夠帶動AI性能的成倍增長。所以即便摩爾定律嚴重放緩,AI晶片的性能、效率提升在上面提到的這麼多方案加持下,終將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持續飛越。這第三(四)次科技革命恐怕還很難停歇。
資料來源:https://www.eettaiwan.com/20210726nt61-ai-computing/?fbclid=IwAR3BaorLm9rL2s1ff6cNkL6Z7dK8Q96XulQPzuMQ_Yky9H_EmLsBpjBOsWg
光纖轉同軸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人工肌肉重大突破登上《Science》,多國科學家聯合實現全新驅動機理
作者 雷鋒網 | 發布日期 2021 年 02 月 11 日 0:00 |
2021 年,機器人已經「成精」了,公然吵架、組團熱舞再也不是人類專屬。在許多人心裡,機器人還是僵硬、機械甚至冰冷,即便如此,技術日新月異,柔性機器人快速發展,我們對機器人的刻板印象也該打破了。
科學家設計的軟體機器人外形可謂五花八門,比如:
磁場驅動的軟體機器人,看上去像花瓣。
會奔跑、能游泳、能舉重物的「小獵豹」。
可用於軍事行動的隧道快速挖掘機器人。
其實,軟體機器人的設計往往與一種智慧材料有關:人工肌肉。最近這領域中國科學家聯合美、韓、澳等多國學者有了新突破。
相比傳統人工肌肉,這次設計出的人工肌肉有無毒、驅動頻率高(10Hz)、驅動電壓低(1V)、高比能量(0.73~3.5J/g)、高驅動應變(3.85~18.6%)、高能量密度(高達 8.17W/g)特性。
奈米碳管線為何物?
2021 年 1 月 29 日,題為「Unipolar-Stroke, Electroosmotic-Pump Carbon Nanotube Yarn Muscles」(單極衝程、電滲泵奈米碳管線肌肉)的論文發表於著名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
論文出自哈爾濱工業大學(複合材料與結構研究所)、江蘇大學(智慧柔性機電研究所)、常州大學(江蘇省光伏科學與工程協同創新中心)、美國德州大學達拉斯分校、伊利諾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南韓漢陽大學、首爾大學、澳洲臥龍崗大學、迪肯大學等團隊。
論文題目有個看起來高深的詞「奈米碳管線」(Carbon nanotube yarns)。談研究細節前,先來解決一個問題:奈米碳管線為何物?
奈米碳管線源自奈米碳管,這是具特殊結構的一維量子材料,徑向尺寸為奈米量級、軸向尺寸為微米量級、管子兩端基本都有封口。外形上,它是由呈六邊形排列的碳原子構成的數層同軸圓管,層與層之間的固定距離約 0.34 奈米,而圓管的直徑一般為 2~20 奈米。
據了解,奈米碳管為一維奈米材料,重量輕、有完美連接結構,因此有獨特力學、電學、化學性能。基於這些特性,奈米碳管線也應運而生。據字面意思可知,這是透過拉伸和鬆弛、碳基奈米管纖維製成的緊密絞合線。
不同於普通線,奈米碳管線其實是種超導體,還可當電池使用。早在 2011 年,德州大學就與美國企業展開合作,致力將奈米碳管線推向市場。
2017 年,德州大學達拉斯分校又研製出名為 Twistron 的奈米碳管線。
研究團隊的李娜博士受訪時表示:
這些線本質上是種超級電容器,但無需外加電源充電。因奈米碳管與電解質的化學電勢不同,當線浸入電解質時,一部分電荷會嵌入。線拉伸時,體積減小,使電荷相互靠近,電荷產生的電壓增高,從而獲得電能。
2014~2016 年,哈爾濱工業大學博士生楚合濤至德州大學達拉斯分校接受訓練,正是自那時起,哈爾濱工業大學冷勁松教授課題組與德州大學達拉斯分校 Ray H. Baughman 教授課題組,開始了有關奈米碳管線人工肌肉的研究。
這次正是博士畢業生的楚合濤為論文共同作者之研究。
人工肌肉性能達到新突破
那麼,奈米碳管線和人工肌肉之間,又有什麼關係?
論文介紹,滲透離子(不論正負)會影響著長度、直徑的變化,因此奈米碳管線可用作電化學致動器。據悉,奈米碳管線人工肌肉是典型的智慧材料,主要透過熱、電化學兩種方式驅動,兩種驅動方式有差別。
根據熱力學定律,熱驅動受卡諾循環效率(Circulation efficiency in Kano,一高溫熱源溫度 T1 和一低溫熱源溫度 T2 的簡單循環)制約──比電化學驅動能量轉換效率更高,有更廣闊的應用前景。
基於這點,研究團隊構建全固態肌肉(all-solid-state muscle)。透過向線滲透帶電聚合物,纖維開始部分膨脹,隨著離子損失長度會增加,增加肌肉的總衝程。
哈爾濱工業大學表示,研究人員首次發現透過聚電解質功能化的策略,可達成人工肌肉智慧材料的「雙極」(Bipolar)驅動轉變為「單極」(Unipolar)驅動(如下圖),同時發現人工肌肉隨電容降低、驅動性能增強的反常現象(Scan Rate Enhanced Stroke,SRES)。
研究人員發現這些效果:
做到單一離子嵌入、嵌出的「單極」效應,解決「雙極」效應反向離子的嵌入、嵌出引起的性能降低問題,提高工作效率與能量密度等性能;
人工肌肉隨掃描速率增加,驅動性能增加,解決了傳統人工肌肉驅動性能的電容依賴性問題。
哈爾濱工業大學認為:
此重要突破解決了人工肌肉驅動性能的電容依賴性問題,為後續設計具有無毒、低驅動電壓的高性能驅動器提供新的理論基礎。
值得一提的是,此突破在空間展開結構、仿生撲翼飛行器、可變形飛行器、水下機器人、柔性機器人、可穿戴外骨骼、醫療機器人等領域有巨大的應用潛力。
關於作者
早在 1990 年代初,哈爾濱工業大學複合材料與結構研究所就確立智慧材料與結構的研究方向。哈工大在這領域的探索離不開一個名字──冷勁松。
冷勁松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複合材料專業,2004 年起擔任哈工大航天學院複合材料與結構研究所教授、博班導師。
1992 年起,冷勁松就開始開展智慧材料系統和結構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智慧材料系統和結構系統、光纖傳感器、結構健康監控、複合材料結構設計和工藝技術、可變翼飛行器、結構振動主動控制、光纖通訊和微波光電子器件、微機電系統等等。
另外,冷勁松也在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mart & Nano Materials 擔任主編,《Smart Materials & Structures》和《Journal of Intelligent Material Systems and Structures》等國際雜誌擔任副主編。2006 年入選中國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2007 年入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18 年當選歐洲科學院物理與工程學部外籍院士(Members of the Academia Europaea)。
論文通訊作者之一正是冷勁松。
2020 年 3 月 4 日,冷勁松教授團隊與美國馬里蘭大學 Norman M. Wereley 教授團隊的共同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著名期刊《Soft Robotics》,展示受象鼻啟發、可伸展/收縮的氣動人工肌肉基礎上設計的新型彎曲螺旋可伸展/收縮氣動人工肌肉(HE-PAMs / HC-PAMs)。
這次研究,將使團隊在人工肌肉方面的探索更深入。
資料來源:https://technews.tw/2021/02/11/unipolar-stroke-electroosmotic-pump-carbon-nanotube-yarn-muscles/
光纖轉同軸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以後還有什麼跟 5G 無關?】新一代通訊技術帶來了什麼創新商機
Posted on2020/11/02
TO 創新嗜讀
【為什麼我們挑選這本書】5G 的浪潮正在強勢來襲,新科技帶來的革新將再次改變我們的生活。相對的,傳統企業在面對 5G 浪潮中,如何了解技術、使用技術,才是在這波改變中能站穩腳步的關鍵。
本文選自《行動 5.0》,作者呂學錦畢生致力於電信事業,參與優化升級交通部電信研究所(現在更名為中華電信研究院)之研究發展環境,讓年輕人得以發揮能力;也參與從政府獨占經營電信轉型升級成為具有競爭力的國營電信公司,並經由以美國存託憑證(ADR)在紐約證交所上市、釋股,完成民營化,使中華電信業績普遍獲得國際資本市場肯定;以及擴大中華電信事業範疇為資通訊公司,並強化正派經營的企業文化。(責任編輯:鄒鎮鴻)
科技創新的良性循環
貝爾發明的電話,顛覆了當時獨霸市場的電報,直接用聲音傳遞訊息,因方便性而廣受人們喜愛,在電信史上揭開嶄新的篇章。
愛迪生發明的留聲機,經過大幅改良,帶動圓盤唱片興起,為娛樂業奠基;到了二十世紀初,收音機與電視機問世,進一步帶動娛樂業蓬勃發展。
二十世紀中葉,電晶體的發明帶動電子科技突飛猛進,帶來無數未曾有的便利和人類行為的改變,至今未曾稍歇。
從文字、聲音、聽覺到視覺,展現的是人類對溝通進化的渴望。
唱片、留聲機、電報、電話與無線電廣播等商品與應用的發明,逐漸打破溝通的時空侷限,帶動無線電技術的應用。
電晶體收音機的盛行普及,是第一個把電子科技產品擺放在人們手中的成就,從此不必再守著微波爐大小的真空管收音機,才能聽廣播。
少年時,筆者在農家學習英語階段,便是如此。放學後,夕陽西下,一手牽繩放牛吃草,一手拿著電晶體收音機聽廣播學英語,至今記憶猶新。
隨後,廣播事業精進,調變技術升級,從調幅(AM)到調頻(FM),帶來更優良的廣播品質。
從聽覺刺激到視覺聽覺雙享受
無線電視機問世,致使大眾傳播模式演進,從聲音變成影像,載具從窄頻(收音機)到寬頻(電視機),帶動內容產業興起。
1964 年,日本利用人造衛星電視轉播東京奧運,觀眾坐在家中客廳就能看見千里之外的體育賽事,這是奧運史上的第一次。當然,從黑白電視到彩色電視,又是視覺享受的一大進步。
電磁波在空中傳播稱為無線電,在導體中傳播則是有線電。銅線是優質的電磁波導體,可做成同軸電纜成為寬頻傳輸網路,傳輸能力極佳,若拿來傳送電視訊號,可同時提供數十個視訊頻道,有線電視應運而生。
甚至,在電信業者推動以 ADSL 為主要的早期高速上網媒介之前,有線電視業者已利用纜線數據機(cable modem)搶先進入市場,奠定有線電視在寬頻上網業務的灘頭堡,且隨著纜線數據機技術精進,以及光纖(optical fiber)的運用,這項業務至今仍十分具有競爭力。
電子科技與電信網路擦出火花
伴隨電信與電子科技結合應用,傳輸進入數位化時代,把聲音訊號轉換為 0 與 1 串列,傳輸品質得以提高並易於確保。
此後,民眾不僅能夠看電視,更能夠看高畫質電視(HDTV),甚至是更高品質的所謂 4K 或 8K 視訊傳播產品。
電子科技進步帶動電腦發展,產生數據通信的需求,從低速(Kbps,每秒千位元)到高速(Mbps,每秒百萬位元),網際網路的普及應用更進一步帶動寬頻業務的發展。於是,電信發展進入寬頻高速網路階段。
與此同時,軟體程式也大幅翻轉機器設備的設計與效能,電信系統進入程式控制的數位化網路時代;再加上視訊壓縮技術的發展,數百個電視頻道可以滿足各種不同需求。
如果電信事業的開始,只是一口井,現在,已經成為一座大湖。
可惜的是,台灣有線電視的引進,起步凌亂,直到最近才完成全面數位化。
當網際網路遇上行動寬頻
行動通信的基本技術原則,貝爾實驗室在 1946 年便已提出,只是當時的技術,尚不足以處理複雜訊號在細胞間無縫交遞。
三十五年後,1981 年,電子資訊技術已經成熟,微處理器和軟體技術能夠支援行動通信所需功能,終端機雖然體積大又笨重,卻也可行。 透過細胞式無線電頻率重複使用,行動通信得以實現,突破使用者用固定電話才能連線的限制,移動中也能自由通訊,甚至變得個人化。
四十年來,經由 1G、2G、3G、4G 四代技術與應用的發展,複製了固定電信走過的歷程,從類比到數位、從窄頻到寬頻,銜接網際網路。 再加上,2007 年智慧型手機橫空出世,行動寬頻網路(Mobile Broadband Internet)先贏得「行動優先」(mobile first)之呼號,接著再升級至「行動唯一」(mobile only)。 緊接而來的第五代行動通信,5G,風風火火登場。包含固網、行動和網際網路的電信事業,這個大湖已經成為汪洋大海,而揚帆在這片大海中的,就是所有的越網(over the top, OTT)業者。
值得注意的是,越網大咖是影視服務提供者,他們會不會進入 5G 電信網路市場?還是選擇彼此合作?
把握商機,先要問對問題
「最大的問題是,什麼不會受到 5G 的影響或破壞?」
下一代行動網路將推動多元化的數位創新,從實體物件數位化到人工智慧,引領一個令人興奮的新世界,企業領袖和國家需要為此好好準備,」顧問公司 Ovum 娛樂業務首席分析師巴頓(Ed Barton)說。
「5G 將震撼媒體和娛樂業。如果公司妥適因應,它就是一項重要的競爭資產;如果沒有,他們就有失敗甚至滅絕的風險。」
「這股 5G 轉型浪潮不會僅止於單一行業。現在,所有企業決策者都該問:你的企業是否準備好 5G?」英特爾市場開發總經理伍德(Jonathan Wood)如是說。
什麼不會受到 5G 的影響或破壞?
你的企業是否準備好 5G?
這是兩個值得我們一問再問的議題。
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最好的準備方式是參與 5G 早期試用。未必是先占才能贏,但至少要了解可以達成什麼成果,並且在適當時機進入市場。
資料來源:https://buzzorange.com/techorange/2020/11/02/5g-communication-inno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