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光緒龍銀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光緒龍銀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光緒龍銀產品中有2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7萬的網紅BIOS monthly,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就像《極道鮮師》裡的山口老師一樣:天氣這麼熱,當然就是要吃火鍋ㄚ ⠀ ⠀ 乾隆是有名的火鍋愛好者,以乾隆五十四年(1789)一年的御膳菜單為例,乾隆在這一年中,起碼吃了兩百多頓火鍋,開春的早晨,他要吃「燉酸菜熱鍋」和「鹿筋折(拆)鴨子熱鍋」;初夏,御膳房進貢的是「野意熱鍋」和「山藥鴨羹熱鍋」;入秋...
同時也有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2萬的網紅香港花生,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主持:Anthony、阿龍 FPS 轉數快: 94681803 Patreon賬戶:https://www.patreon.com/hkpeanut HONG KONG INTERNET RADIO LIMITED 支票/銀行過數 轉賬至滙豐銀行 023-280233-838,抬頭 HONG KO...
-
光緒龍銀 在 香港花生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0-12-29 09:01:05主持:Anthony、阿龍
FPS 轉數快: 94681803
Patreon賬戶:https://www.patreon.com/hkpeanut
HONG KONG INTERNET RADIO LIMITED
支票/銀行過數
轉賬至滙豐銀行 023-280233-838,抬頭 HONG KONG INTERNET RADIO LIMITED
花生網頁: www.hkpeanuts.com
PayPal 付款賬號: hkangrypeanut@gmail.com
FB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hkpeanuts/ -
光緒龍銀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0-05-03 08:00:00頤和園是清朝的皇家行宮和大型皇家園林,位於中國北京市海淀區西北,占地290公頃(合4400畝)。頤和園修建於清朝乾隆年間(原名清漪園)、重建於光緒年間,曾屬於清朝北京西郊三山五園之一。頤和園素以人工建築與自然山水巧妙結合的造園手法著稱於世,是中國園林藝術頂峰時期的代表。1998年,頤和園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頤和園以萬壽山和昆明湖為主,昆明湖占頤和園總面積的四分之三。除了湖山,還有殿堂景區、耕織圖景區。重要建築集中在萬壽山南北中軸線上。萬壽山分為前山、後山兩部分,前山自東向西有養雲軒、無盡意軒、介壽堂、排雲殿、清華軒、寶雲閣、共一樓、聽鸝館、畫中游等知名景觀。後山南北中軸線為規模宏大的漢藏風格寺廟殿宇,包括四大部洲、須彌靈境、香岩宗印之閣等等,周圍點綴以數座小型山間園林,有蘇州街、寅輝城關、花承閣、賅春園、繪芳堂等建築。昆明湖中有三座島嶼,分別名為南湖島、藻鑒堂島、治鏡閣島。昆明湖由一條西堤將大湖一分為二,光緒時建立圍牆,修築起了東堤。
頤和園的主要區域可包括六個部分,分別是殿堂景區(是帝後料理朝政和住宿所在)、萬壽山景區、昆明湖景區、耕織圖景區(獨特的農牧色彩)、長廊景區和中軸景區(起於前山雲輝玉宇牌樓,止於後山慈福慧因牌樓)。作為一座知名園林博物館,擁有豐富制式的園林建築和景觀營造手法,涵蓋了中國傳統名著中的亭台樓閣,軒榭台堂。
東宮門:為頤和園的正門。門前有兩隻銅獅,是清漪園遺物。宮門前的雲龍石階是圓明園安佑宮遺物。門額上「頤和園」三字為光緒帝御筆親賜。宮門前有大廣場,南北兩側為朝房,前有大影壁。
仁壽殿:在頤和園東宮門內,是慈禧太后、光緒帝夏天住在頤和園中臨朝聽政,接受恭賀,以及接見王公大臣和外國使節的地方,這裡也曾經是光緒皇帝頒詔實行變法維新的地方。始建於乾隆十五年(1750年)命名為勤政殿,意為不忘勤理政務。咸豐十年(1860年)遭到英法聯軍焚毀,光緒十二年(1886年)慈禧太后重建時,改為現名,意為施仁政者長壽之意,是頤和園聽政區的主要建築。殿為東向,面闊九間,單檐卷棚歇山頂,兩側有南北配殿,前有銅麒麟、壽星石,以及銅龍銅鳳的雕像,排列在仁壽殿外。是皇帝,皇后在舉行朝會大典時會點燃檀香。在中國古代龍就是皇帝的象徵,鳳就是皇后的象徵。按照慣例是龍在上,鳳在下,但是自慈禧太后掌權之後,就將龍,鳳的位置給顛倒變成鳳在上,龍在下,藉此來顯示出慈禧太后的權威。殿外懸掛著「大圓寶鏡」的匾額,意為當政者的智慧如同大圓寶鏡一樣,能夠洞察一切。殿內則是高懸著「壽協仁符」的金字匾額,意為仁與壽君子兼而有之。正殿內設置慈禧太后,光緒帝召見王公大臣時的寶座,寶座是用上等的紫檀木雕刻而成,椅背上刻有九條金龍,寶座的旁邊設有掌扇,鼎爐,鶴燈。東為仁壽門。殿北有水井「延年井」,殿後為巨大的獅子林假山,仿蘇州獅子林,堆山所用的劍石、石筍為圓明園正大光明殿後假山遺物。
玉瀾堂:在仁壽殿西,始建於乾隆十五年(1750年),咸豐十年(1860年),光緒十八年(1892年)重建,成為皇帝在頤和園中處理政務和居住的地方。正殿即玉瀾堂,堂名是取自晉代詩人陸機的詩句「玉泉甬微瀾」當中的「玉」和「瀾」二字合併而成。內設有御案寶座。原為一四通八達的穿牆殿,光緒皇帝曾經被慈禧太后囚禁於此,因此殿北的後門用磚牆砌死。前院東配殿名霞芬室,西配殿為藕香榭,兩殿的門內亦可見圈禁光緒帝的圍牆,是一處重要的歷史遺蹟。正殿地磚上原有坑窪洞痕,為光緒帝被囚禁時用手杖擊地發泄而成。玉瀾堂西側另有夕佳樓,樓西為鄰水過道,蜿蜒曲折,稱為「九道灣」。
宜芸館:在玉瀾堂北面,乾隆時是藏書之所,光緒年間改建為光緒皇帝的皇后隆裕的居所。院門為垂花門,稱宜芸門,門內側牆壁上有10塊石刻,是乾隆帝摹寫的名家法帖,原藏於惠山園內,重建時移此。正殿為宜芸館,東配房稱道存齋,西配房稱近西軒,均沿用乾隆時舊名。戊戌政變後,玉瀾堂與宜芸館之間的通道也被磚牆切斷。宜芸館北門有飛閣復道通至德和園戲台。
德和園大戲樓:頤和園中看戲的地方,原為乾隆時期的怡春堂。樓高21米,三層,結構與圓明園同樂園清音閣和避暑山莊清音閣相同(與紫禁城暢音閣不同的地方在於其外形是卷棚頂,且覆灰瓦),是清朝最大的戲樓之一,三層舞台間有天地井相通,南部有兩層的扮戲樓,北部為看戲用的頤樂殿。德和園之東為「東八所」(壽膳房、壽茶房、壽藥房)、養花廠和武備院等服務性院落,現被隔出頤和園,改為頤和安縵酒店。
樂壽堂:是慈禧太后在頤和園中居住的地方,始建於乾隆十五年(1750年),咸豐十年(1860年)遭到英法聯軍燒毀,光緒十三年(1887年)重建。門外有水木自親碼頭,有牌坊,是清宮中最早安裝電燈的地方之一。院子分為三路,中路樂壽堂為慈禧太后的居所,中部為起居空間,裡面設有用上等木材紫檀木雕刻而成的「御案寶座」後面放著十五折的玻璃屏風,兩側設有羽毛掌扇,羽毛掌扇不但裝飾精美,也可以顯示出慈禧太后的威儀。西間為寢宮,東間為更衣室。堂前陳列銅鹿、銅鶴、寶瓶,取「六合太平」諧音。寢宮內的文物有用珍珠、瑪瑙、翡翠製成的花籃,用金銀和各種寶石鑲嵌的四季花卉壁畫等。樂壽堂前有明代米萬鍾遺留的「青芝岫」巨石,院中栽培玉蘭、海棠、牡丹,取「玉堂富貴」之意。後院原有乾隆時期遺留之古玉蘭樹,2005年枯死移除。東跨院後半部稱「永壽堂」,為太監總管李蓮英住所。西跨院北部有假山,以及坐落於山上的扇面殿「揚仁風」。揚仁風院落西南角即長廊入口。
長廊:東起樂壽堂西院,西至石丈亭。長廊長達728米,共273間,其間點綴以留佳、寄瀾、秋水、清遙四座亭子,以及魚藻軒、對鷗舫兩座對稱的點景建築。長廊背山面水,平面呈展翅蝙蝠形狀(取福字諧音),不僅把各處景點有機地串聯起來,本身也是頤和園中一處最有名的景觀,長廊上有西遊記、三國演義、紅樓夢、西湖風景、二十四孝、中國古代詩歌和神話故事(如張敞畫眉、牛郎織女、張良納履等)、山水花鳥等圖畫,共計一萬七千餘幅。
排雲殿:在萬壽山前山中部的建築中軸線上,原址為大報恩延壽寺,1892年重修,是慈禧太后做壽時接受賀拜、舉行慶典的地方。「排雲」二字出自晉朝人郭璞「神仙排雲出,但見金銀台」的詩句。排雲殿正門為排雲門,門前有雲輝玉宇牌坊,兩側有十二屬相石。排雲門和二宮門之間有方形的蓮池,池上架金水橋,兩門內分別有紫霄、玉華、芳輝、雲錦四座配殿。排雲殿正殿為頤和園內等級最高的建築,建在九級漢白玉台基上,七間五進,重檐歇山頂,黃琉璃瓦,左右兩側有耳殿,各殿之間有復道相連,橫列共計二十一間。排雲殿之後為德輝殿,再後為高42米的石砌高台,沿台前八字樓梯「朝真磴」可向上通往佛香閣。排雲殿東為介壽堂,西為清華軒,清朝時均為命婦退居之所,現被頤和園作為別墅出租,不對遊人開放。介壽堂內有連理柏和紫玉蘭各一株,頗為名貴。
佛香閣:位於萬壽山前山正中位置,為鐵力木修建的八角形三層樓閣,高41米,上覆綠剪邊黃琉璃瓦,是頤和園內體量最大的建築。閣內供奉接引佛,每月朔望,慈禧太后在此燒香禮佛。佛香閣原為九層佛塔延壽塔,修築到第八層時乾隆帝下令拆毀,仿武昌黃鶴樓改建閣樓。
智慧海:位於萬壽山山巔,為無梁佛殿,全部為五色琉璃磚砌成,色彩絢麗,圖案精美,壁面嵌有1000多尊佛像。外牆下半部琉璃磚上的佛像頭部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悉數鑿毀。殿內觀音像為乾隆時所造。殿前有琉璃牌坊,其上石額構成「眾香界」、「祗樹林」、「智慧海」、「吉祥雲」四句偈語。
萬壽山昆明湖碑:在排雲殿之東,碑上有乾隆御書「萬壽山昆明湖」六字,碑後是乾隆所撰《昆明湖記》,講述修建清漪園的理由。碑左右各有一座亭子,亭內有「轉輪藏」木塔,塔中有軸,推之使其轉動。此處仿杭州法雲寺藏經閣而建,不對遊客開放。
寶雲閣:在排雲殿之西。又稱「銅亭」。建於乾隆20年(1755年),高7.55米,重41.4萬斤,蟹青冷古銅色仿木結構,樑柱、椽瓦、斗拱、門窗、對聯全部用銅鑄成。門窗原被八國聯軍掠走,在1980年代由海外華人購得,捐給頤和園。
石舫:清晏舫,原名石舫。是一半入水的兩層石舫,長96米,上原有中式艙樓,1860年被焚,光緒重建時改為木製仿西洋大理石艙樓,並在石舫兩側加造明輪。石舫西北為小島,島上原有西所買賣街,兩岸仿揚州瘦西湖景色。
聽鸝館:在萬壽山前山西部。內有兩層戲樓一座,在修建德和園大戲樓前,這裡是慈禧太后聽戲的主要場所。館內古柏參天,館外有杏樹和翠竹。聽鸝館現為聽鸝館飯莊,經營仿清宮廷菜餚,內設貴壽廳、福壽廳、壽膳廳等十個餐廳。
畫中游:在萬壽山西部,依山而建,中為八角形兩層樓閣,東西為兩樓兩亭,東樓名「借秋」,西樓名「愛山」。各建築間有爬山遊廊和石洞相通,錯綜複雜,猶如迷宮。站在亭上四周環顧,有置身於畫中之感。
前山東部:有景福閣、自在莊、含新亭、養雲軒、意遲雲在、千峰彩翠、無盡意軒、寫秋軒、國花台等點景建築。無盡意軒和自在莊清朝為命婦退息之所。景福閣為慈禧太后觀賞雨景、月景之地。
前山西部:有邵窩殿、雲松巢、湖山真意、山色湖光共一樓、石丈亭等點景建築。邵窩殿之名取南北朝時宋朝邵康「安樂窩」典故,雲松巢取李白「吾將此地巢雲松」詩句,兩殿現均為頤和園工作人員休息處。
長廊西端,石丈亭北有一組院落,稱「西四廳」,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太后移居頤和園時將珍妃囚禁於此。西四廳西北有貝闕,又稱宿雲檐,乾隆時是清漪園的西門,上供關帝銀像。貝闕向北有並列的石橋兩座,東橋低平,西橋為拱橋。清漪園時期園牆從兩橋中間穿過,西橋在園外,東橋在園內。
後山
蘇州街:又稱買賣街。乾隆二十七年壬午(1762年),乾隆帝下江南,到蘇州遊歷唐代白居易修建的七里山塘,回京後在頤和園後湖仿照七里山塘的模樣修建了蘇州街。1860年被英法聯軍焚毀,光緒時期重建頤和園時未修復,1988年復建。
諧趣園:位於頤和園東北角。此園是乾隆於乾隆十六年(1751年——下江南時,看了無錫惠山腳下的寄暢園,仿其意而建,自然保有江南園林之美。諧趣園原名惠山園,1811年曾經改建並改為現名,為萬壽山東麓的園中園。這座園有「到門唯見水,入室盡疑舟」之美譽。園內水多橋多,最著名的橋是知魚橋。此橋橋身低平,貼近水面,能讓遊客觀賞魚群在水中來回穿行。橋坊上有乾隆皇帝命題的詩句。諧趣園的北部是正殿涵遠堂,此堂原為慈禧太后在此水池釣魚時休息之用,殿內裝飾精美雅緻,在頤和園里可說是上乘之作。另外,環繞水池的遊廊是一條景色多變的的遊覽路線,隨著每一轉折,必有新的景色出現在眼前。
四大部洲:位於後山中部中軸線上,仿照西藏扎囊縣的著名古寺桑耶寺,為漢藏風格的宗教建築群,居中為漢式建築香嚴宗印之閣,內供藥師、如來、阿彌陀三尊佛像,香嚴宗印之閣四周環繞藏式的四大部洲殿、八小部洲殿、日殿、月殿、四色塔。承德避暑山莊外八廟中的普寧寺布局與此相似。香嚴宗印之閣下原為須彌靈境殿,1860年被焚毀,未修復。須彌靈境殿前為松堂,是一座長方形廣場。
花承閣琉璃塔:位於後山東部,原為半圓形高台建築,1860年被焚毀,現存琉璃塔一座,太湖石及漢白玉浮雕海獸台基一座,以及柱礎、石階遺蹟。琉璃塔下部的佛像頭部被紅衛兵鑿除。
賅春園遺址:位於後山西部,為乾隆時修建的一處小型園林,園內最大建築為清可軒,是乾隆帝的書房,依崖而建,以石崖為其南牆。西隔桃花溝為丁香院,院南山崖上有香雲窟石洞,洞內有乾隆題詩和石座,洞西有十八羅漢摩崖石刻。賅春園1860年被焚毀,僅存園門一座,但台階、殿基和部分圍牆保存完好。
綺望軒遺址:位於後山西部山腳下,後湖旁。為乾隆時修建的一處小型園林,構造巧妙,地面隱蔽處有山洞,向下可直通湖邊石岸碼頭。 -
光緒龍銀 在 Meck大叔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9-05-27 11:12:27店名:一甲子餐飲 - 祖師廟焢肉飯、刈包
電話:02 2311-5241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康定路79號(龍山寺站3B出口沿康定路直走約8分鐘)
營業時間:am09:00 - pm19:00
公休日:星期日
FB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Yi.Jia.Zi.Snack/
官網:http://home.yi-jia-zi.com/m.php
關於:
一甲子餐飲 旨在發揚與推展道地的台灣小吃 使其長遠超過一甲子的傳統美食 得以傳承保留及呈現美味、好吃的給大家‧‧‧一甲子餐飲所推出的各項美食 都是借由多年經驗的老師傅及祖傳滷功 用養生、健康的態度,用心製作推出給每位客人品嚐。
寺廟名:清水巖祖師廟
電話:02 2371-1517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康定路81號(龍山寺站3B出口沿康定路直走約8分鐘)
開放時間:全日
官網:https://www.taiwangods.com/html/cultural/3_0011.aspx?i=12
關於:
艋舺清水巖祖師廟俗稱祖師廟,奉祀清水祖師陳昭應,廟中神像為福建安溪移民自福建原籍的清水本巖分靈而來。安溪移民們公推翁有來(生卒年不詳)為董事,募得30,000銀元,於清乾隆52年(公元1787年)起造廟宇,乾隆55年(公元1790年)落成。 嘉慶22年(公元1817年)6月,艋舺清水巖受強烈風雨侵襲而廟宇有毀損,信眾中的聞人翁有來於是又向鄉人募捐5,000銀元重修。此次重修後一直維持到咸豐3年(西元1853年),祖師廟於「頂下郊拼」時毀於戰火。 清代當時艋舺地區主要為泉州移民,又分為泉州府三邑人(晉江、惠安、南安3地)、同安人、安溪人。分別以艋舺龍山寺、一同安商戶家中霞海城隍、艋舺清水巖祖師廟為中心聚集居住。三邑人聚集之處稱頂郊;同安人聚居之地稱下郊。安溪人居住處在二者之間。艋舺因淡水河運之便利逐漸發展、繁榮。三邑人與同安人之間由於碼頭商船課稅、道路闢建、巡更等利益衝突,信仰又不相同,摩擦越來越多,嫌隙越來越深。清咸豐3年(公元1853年)8月,在歷史、商業、信仰上積怨已久三邑與同安人終於爆發衝突,演變為後稱為「頂下郊拼」的流血械鬥。在相爭之中,頂郊的三邑人燒毀介於兩者之間的艋舺清水巖祖師廟。 此次械鬥事件以同安人聚落的房屋被燒毀、倖存的同安人往北遷徙收場。三邑人勢力更加龐大。逢此浩劫祖師廟廟方只好自力向安溪移民募款重建。至同治6年(公元1867年)方重建完成。祖師廟原有三殿,現只餘兩殿,在頂下郊拼鬥時燒毀的後殿迄今未重建。 清水祖師為安溪人的守護神,早期臺北盆地周圍田地多為安溪移民所開拓。關於清水祖師傳說甚多,據說每逢天災巨變前,其神像鼻子便會掉落以作為警告,因此又有「落鼻祖師」尊稱。這樣鼻子掉落的神蹟據說在艋舺清水巖祖師廟屢次出現,而且從以前一直延續至現代。在中國大陸福建安溪祖廟,只有記載神像鼻子曾被刀割斷後人們取而黏回,並無相關神蹟顯靈記錄,因此推測此「落鼻示警」為臺灣的清水祖師信仰獨有,且由艋舺祖師廟開始的。 清末中法戰爭,法軍侵犯淡水,臺北情勢危急,民間傳說是因為迎請清水祖師助陣,才使法軍方敗於淡水,因此香火更加興盛。不過淡水信徒卻認為神像原屬於淡水,是後來才寄放在艋舺的。由於有艋舺、淡水兩派信徒紛爭,傳說從此時才開始祖師神像由艋舺與淡水輪流供奉的協議,單月供奉於艋舺而雙月供奉於淡水。於日治時期,甚至產生淡水祖師廟與艋舺祖師廟兩方信徒爭搶落鼻祖師神像,而對簿公堂的情況。當時的紀錄顯示,雙方各奉祀該尊神像半年,而在大正年間,淡水的信徒一方同意該尊神像長久安置於艋舺祖師廟。不過,依祖師廟所提供的同治年間史料,可以發現同治6年(公元1867年),有奉祀人劉存(生卒年不詳)等人捐助佛銀貳百大圓,想要協助遭火災的艋舺祖師廟進行重建工程,並提及「祖師公艋淡一體」。這顯示同治時期淡水、艋舺祖師公即為2地輪流奉祀,而非因光緒年間中法戰爭才將祖師公迎往淡水助陣。 艋舺清水巖在日治初期的明治29年(公元1896年)被臺灣總督府充做為總督府國語學校的附屬學校,臺北州立第二高級中學後來也在大正11年(公元1922年)於清水巖址草創,即今成功中學前身,在教育史上亦有重大意義。 經歷戰亂、械鬥、艋舺清水巖祖師廟在此見證了臺北地區的族群融合與歷史發展,穿越時代的風雨,至今依然為艋舺地區泉州安溪人的信仰中心。近年廟內也進行整修,以保存維護這座深富歷史價值之古蹟。
#Meck大叔#清水巖祖師廟
光緒龍銀 在 BIOS monthl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就像《極道鮮師》裡的山口老師一樣:天氣這麼熱,當然就是要吃火鍋ㄚ
⠀
⠀
乾隆是有名的火鍋愛好者,以乾隆五十四年(1789)一年的御膳菜單為例,乾隆在這一年中,起碼吃了兩百多頓火鍋,開春的早晨,他要吃「燉酸菜熱鍋」和「鹿筋折(拆)鴨子熱鍋」;初夏,御膳房進貢的是「野意熱鍋」和「山藥鴨羹熱鍋」;入秋,他的早飯裡居然還有「燕窩蔥椒鴨子熱鍋」;等到了冬至,終於可以大快朵頤,一頓飯連吃三道含有雞、羊肉和口蘑的火鍋。
⠀
⠀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乾隆御用銀製火鍋,整體由蓋、鍋、爐架、爐圈、爐盤、酒精碗六部分組成,菊花紋樣十分清新典雅,鍋底還有清晰的炭燒痕跡,可見乾隆皇帝對這件火鍋的使用頻率。
⠀
⠀
乾隆愛吃火鍋,也愛和大家一起吃火鍋。根據清代檔案的記載,乾隆宴請宗室,經常用火鍋,動不動就擺五百多桌,食材除了常見的羊肉,大多是野雞、狍肉、鹿尾等關外野味。在袁枚沒能參加的千叟宴上,擺出的野味火鍋的配菜有12 種:鹿肉片、飛龍脯、狍子脊、山雞片、野豬肉、野鴨脯、魷魚卷、鮮魚肉、刺龍牙、大葉芹、刺五加、鮮豆苗。
⠀
⠀
在大魚大肉之後,懂得在已經沸騰到濃稠的湯裡涮一味碧綠的鮮豆苗,還配了刺五加這樣的中藥材入鍋,我只能說,愛新覺羅一家子,絕對都是資深火鍋迷,因為這一道十二品野味火鍋,是按照乾隆皇帝的爺爺康熙皇帝辦千叟宴時的配菜來的喲!
⠀
⠀
閱讀全文 ➤➤ https://bit.ly/3ckgUFx
⠀
⠀
愛吃火鍋的慈禧太后覺得,如果自己送火鍋給哪個大臣吃,那就表示自己是掏心窩子地信任這個大臣,愛火鍋的人在這點上總是特別單純,她以為這世界上並不存在袁枚這種討厭火鍋的人。戊戌政變之後,慈禧太后一直密謀要廢黜光緒,立大阿哥溥儁為皇帝,便召來大臣徐桐商議。徐桐覲見之後,慈禧便請他吃飯,以示鄭重,她「特撤御筵銀魚火鍋賞之」。結果徐桐吃完一抹嘴,裝瘋賣傻不認帳,絕不同意廢立皇帝,慈禧這頓飯,請得實在冤枉。
⠀
⠀
慈禧太后的特級訂製火鍋,絕不只過年時才有。她對於北平火鍋最大的創新貢獻,是帶動了「菊花火鍋」的風氣。清末民初徐珂的《清稗類鈔》曾記載,京城冬天,酒家經常在桌上放個小火鍋,最流行的莫過於放了菊花瓣的「菊花鍋」。唐魯孫先生雖然是慈禧太后的死敵珍妃的親戚,卻十分激賞慈禧太后對於菊花火鍋的愛好,吃菊花鍋能清心肺、養肌膚,這大概是慈禧愛此一味的最大理由。
⠀
⠀
菊花火鍋的最大亮點當然在於菊花,唐魯孫說普通白菊花「花瓣多半呈蟹爪形,花心泛綠,其味苦中帶澀」,而可以食用的白菊,花瓣花心一律純白,袁寒雲在《賓筵隨筆》裡有詳細記載。慈禧太后對於菊花鍋的推崇,讓京城的女客們也蠢蠢欲動。那時候婦女並不被允許吃烤牛肉,冬季下館子,只有涮鍋和羊肉可以選擇。無論是風月場上的女子,還是深宅大院的閨秀,都和慈禧太后一樣,冬天嘴裡淡出個鳥來,幸虧有菊花鍋,好吃解饞且風雅有趣。早年有位紅過梅蘭芳的名坤伶劉喜奎,最喜歡的便是菊花鍋,乃至於只要她出席的應酬場合,主人不管她要不要,都提前叫一個菊花火鍋。
⠀
⠀
⠀
▌一年吃 200 頓火鍋的日子:乾隆、慈禧與他們的愛鍋 ➤➤ https://bit.ly/3ckgUFx
⠀
▍𝘽𝙄𝙊𝙎 𝙢𝙤𝙣𝙩𝙝𝙡𝙮 #傘開計劃 —— 三款設計傘,手刀收藏 ➤➤ https://bit.ly/3xu4SS2
⠀
#舊文沒看過就是新的|#李舒|#乾隆|#慈禧|#火鍋|#BIOS選書
光緒龍銀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那天是我第二次參加Inter-Asia Popular Music Studies Group (IAPMS)的國際會議,在北京市的中國傳媒大學,題目是 “Becoming-Chinese Hip-Hop: the Rap of China and Its Reterritorialization”。 我記得那天早餐吃到一個很難吃的肉夾饃,完全是西安人吃到會翻桌的那種。上一次參加這個學術團體的會議是快十年前,在大阪市立大學。
中午後來去王府井大街的老邊餃子館午餐,下午去逛頤和園,晚上去吃北京八大樓之一的東興樓飯莊,宵夜則是去簋街吃小龍蝦喝酒。
說到老北京的「八大樓」、「八大居」、「八大坊」等八大,指的可不是特種行業,而是指有著百年歷史以上的飯莊。傳統的北京餐廳飯莊,依照規模的大小,依續可分為堂、莊、樓、居、齋、坊、軒。所以這裡所說的「樓」、「居」、「坊」,指的是已開業百年的菜品精緻,價格實惠,並且傳承著許多經典特色菜的大小餐廳。
我們知道基本上北京傳統的好餐廳都是山東人開的魯菜餐廳,因此八大樓從老闆到伙計也全都是山東人,這八大樓分別為東興樓、泰豐樓、致美樓、鴻興樓、鴻慶樓、正陽樓、新豐樓、安福樓,而現存的則只剩下東興樓、泰豐樓,與致美樓。
「居」則是在大小比「樓」要略小,更加貼近百姓的飯館。老北京的「八大居」有: 福興居、萬興居、同興居、東興居、廣和居、同和居、砂鍋居(和順居)、柳泉居。
老北京「八大坊」則有泰合坊、六合坊、均宜坊、明宜坊、便宜坊。由於早年便宜坊有四個分號,所以加起來也算是八個,不過如今尚存的也只有便宜坊一家了。
其中創始於光緒28年(1902年)的東興樓,由於經營有方而且料理技藝精湛而服務周到,是歷來北京高官貴人,文人墨客的聚集地,更承辦過末代皇帝溥儀的婚宴,被譽為八大魯菜飯莊之首,主營以山東膠東菜系為主的菜品。現在「東興樓」匾額由清代書法家長白鍾蘭撰寫。不過東興樓1944年9月因故停業,1982年12月在東直門內大街的現址恢復營業。復業不久,末代皇帝溥儀胞地溥傑來到東興樓用餐,品嘗菜餚之後非常滿意地說:「菜還是東興樓的味道,服務還是過去的樣式。」並揮毫寫下「溯憶童齡逾大衍,欣開重建東興樓……」百字長詩,至今仍掛於店堂的中央。
不過1944年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而導致東興樓停業呢?開業於1902年,原來有姓劉和姓何的兩位東家,當時東興樓的兩大東家聘請出身官宦家庭的安樹塘來經營東興樓,而安樹塘在東興樓做了三十多年,心思全用在東興樓飯莊的經營管理之上而經營有方。
不過,在安樹塘過世之後,長子安耀東做了東興樓的掌櫃,但他不務正業,又遊手好閒,一反他父親的作風,大肆揮霍浪費。東興樓因此衰敗了下來。終於,在1944年9月,東興樓不得不宣布停業。
不過要說魯菜飯莊在北京的浮沉與興衰,就不得不提另一間老字號的「豐澤園」了。
開業於1930年中秋節的豐澤園最初是由北京八大樓之一的「新豐樓」的欒學堂、陳煥章等20多位師傅,在同德銀號經理姚澤生、西單商場經理雍勝遠出資5000元扶植下,選擇煤市街67號開的。
不過,當時的煤市街已是名店林立,有著泰豐樓、致美樓、百景樓、致美齋等聞名京城的飯館和飯莊。因此,剛開張的豐澤園飯莊,就定位就是要走高檔的路線,以服務上層人士為主。一開業,豐澤園就由由原新豐樓的名廚,擅長濟南菜的陳煥章、李正心、馮成禮、鄭福祥等名廚掌勺,負責經營管理、店堂服務和宴會安排的六位堂頭中就有五位是山東福山人。豐澤園一開業便將「福山幫」和「濟南幫」的風味融合,在當時的北平由山東人經營的大飯館中獨樹一幟。
雖然經過了北平的淪陷,在日本投降後,豐澤園飯莊又從東興樓、泰豐樓、同春樓、安福樓請進了一批福山籍的名廚高手更精進其菜餚,選料精細、操作嚴謹,而且注重刀法、講究火候,擅長爆、炸、炒、扒、熘、蒸。尤其是湯的調製堪稱一絕,吊出的清湯色清而鮮、奶湯色白而醇,有「百鮮都在一口湯」之說。
#北京八大樓 #東興樓飯莊 #豐澤園
光緒龍銀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年4月8日,臺北市萬華區長沙街二段(近康定路口),艋舺清水巖祖師廟在半世紀前因道路拓寬而被拆除的部分,正在蓋回來。(張哲生 攝)
艋舺清水巖祖師廟在被指定為古蹟(1985年)之前,於1969年至1975年間,其右護龍(北側廂房)因長沙街之拓寬而被切掉將近一半的空間,之後興築的北側牆面結構則是混合了石牆、斗子砌牆及紅磚牆,並非祖師廟最初的磚造古牆。
臺北市文化局之2019年5月8日北市文化文資字第1083016917號函決議:先以祖師廟古蹟保存區967地號內先行修復;維持既有道路寬度,人行道縮減,公共設施保留不動。
艋舺清水巖乃自福建泉州安溪清水巖分靈來台祭祀,於清乾隆52年(1787年)創建,清咸豐3年(1853年)發生「頂下郊拚」時被燒毀,後於清同治6年(1867年)重建。
艋舺清水巖廟宇兩廊曾於日治時期用作總督府國語學校附屬學校(今台北市老松國小)、台北州立第二高級中學(今台北市成功中學)、艋舺第二公學校(今台北市龍山國小)等校初創期之校舍,對教育的貢獻良多。今址為台北市萬華區康定路81號(康定路與長沙街交會處),與艋舺龍山寺、大龍峒保安宮合稱「台北三大廟門」,也與三峽祖師廟、淡水祖師廟合稱台北地區三大祖師廟。
艋舺清水巖俗稱艋舺祖師廟,目前廟前牌樓上的全名為艋舺清水巖祖師廟,主祀清水祖師,最早興建於1787年(後於1867年重修,1875年竣工),1985年被內政部公告為國家三級古蹟,現為直轄市定古蹟。
清水祖師為安溪人的守護神,早期,台北盆地周圍多為安溪移民所開拓,故台北地區清水祖師廟林立;在台北的清水祖師廟中,又以艋舺祖師廟、三峽祖師廟與淡水祖師廟三地最為重要,而其中又以艋舺祖師廟最具歷史特色,象徵泉州三邑人、同安人、漳州人與客家人外的第四種移民勢力,還見證了「頂下郊拚」這場影響台北歷史甚鉅的械鬥事件。
1780年代自中國大陸渡海來台的福建泉州安溪移民,公推翁有來為董事,募得30,000銀元,為其從泉州府安溪縣蓬萊鄉清水巖攜來的清水祖師香火,於1787年(清乾隆52年)在台北艋舺修築廟宇,1790年(清乾隆55年)落成,即今之艋舺清水巖。
1817年(清嘉慶22年)6月,颱風侵襲艋舺清水巖,翁有來於是又向鄉人募捐5,000銀元重修。
後來,泉州三邑人為了爭奪艋舺的商業利益,於1853年(清咸豐3年)與同安縣人發生「頂下郊拚」事件。當時居住於艋舺的泉州三邑人,欲攻打同安人,但苦於沼澤之礙,便想由清水巖通過,故向安溪人要求燒毀清水巖,並答應事後將重修清水巖。
沒想到「頂下郊拚」事件之後,三邑人竟毀約,於是清水巖董事白其祥只得向安溪移民募款25,000銀圓以重建清水巖,並於1867年(清同治6年)動工整修,但工程進度緩慢,一直到1875年(清光緒元年)才完工。
當時的艋舺清水巖有三殿,格局完整,但後殿於1940年(日昭和15年)遭大火燒毀,迄今未重建,因此目前僅剩三川殿及正殿。
艋舺清水巖在日治初期的1896年(日明治29年),被台灣總督府用來當做總督府國語學校附屬學校(今台北市老松國小之前身)之校舍。該校於1906年(日明治39年)1月遷至現址(蓮花池畔),並改名為艋舺公學校。
1919年(日大正8年)4月1日,艋舺第二公學校(今台北市龍山國小之前身)也在艋舺清水巖建校,將之作為臨時校舍。
1922年(日大正11年)5月8日,台北州立第二高級中學依地方人士之倡議,設校於艋舺清水巖;之後在1925年(日大正14年)於樺山車站附近興建新校舍(地點為今台北市濟南路一段71號),在翌年(1926年)夏天落成啟用,並訂定5月17日鄭成功登陸台灣之日為該校之校慶日,同年5月30日,該校正式從艋舺清水巖遷往新址。
二戰後,台北州立第二高級中學於1946年奉令更名為台灣省立台北第二中學,之後依眾議定名為台灣省立台北成功中學,用以紀念民族英雄鄭成功,而台灣省立台北第一中學亦同時更名為台灣省立建國中學,乃寓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建國成功」之意。
1982年5月《文化資產保存法》制定之初,係將古蹟區分為第一級、第二級、第三級三種。艋舺清水巖祖師廟於1985年8月19日由內政部公告為第三級古蹟,後於1997年4月《文化資產保存法》第二次修法時,改為市定古蹟,再於2000年1月《文化資產保存法》第三次修法時,改為直轄市定古蹟迄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