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光敏電阻實驗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光敏電阻實驗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光敏電阻實驗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光敏電阻實驗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992的網紅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三層電路貼在皮膚上,延展度 800%!這款「電子刺青」還能控制機器手 作者 雷鋒網 | 發布日期 2021 年 02 月 12 日 0:00 | 聽過「電子紋身」(Electronic Tattoo)嗎?早在 2013 年,Motorola 高級副總裁 Regina Dugan 就曾拿出看似普...

光敏電阻實驗 在 林凱鈞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5-26 09:44:05

【凱鈞話重點-防疫】宅家防疫全民一起響應!精選12款「抑菌家電」,打造安心居家環境、淨化空氣不容緩 #LG蒸氣電子衣櫥 運用TrueSteam蒸氣技術去除99.9%過敏原與細菌,輕鬆替難以清洗或不能立即清洗的衣物與物品進行殺菌。過程中機器會輕輕擺動的衣架,協助減少您衣物上的過敏原、臭味和皺褶。經...

  • 光敏電阻實驗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2-12 14:06:52
    有 1 人按讚

    三層電路貼在皮膚上,延展度 800%!這款「電子刺青」還能控制機器手

    作者 雷鋒網 | 發布日期 2021 年 02 月 12 日 0:00 |

    聽過「電子紋身」(Electronic Tattoo)嗎?早在 2013 年,Motorola 高級副總裁 Regina Dugan 就曾拿出看似普通紋身貼紙的產品。Regina Dugan 表示這款電子紋身是行動式智慧設備,可惜並未多展示充滿未來感的那面。

    2016 年 YouTube 一支影片,幾位生物駭客展示將電子設備植入皮下的過程──設備差不多硬幣大小,由一個印刷電路板、5 個表面貼裝發光二極管(SMD LED)組成,由矽膠包裹,一塊 3 伏特電池供電。

    設備植入並受磁鐵觸發後,LED 燈會發光,皮膚會出現一朵梅花。

    如果你覺得電子紋身只是廠商炒概念、科學怪人開腦洞,那就錯了。

    2018 年,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的科學家就將電子紋身寫進論文,用液態金屬合金塗覆銀奈米顆粒,兩者融合後形成電路,經過印刷,紋身就可輕鬆轉移到皮膚,且導電性也很高。

    當時參與研究的卡內基美隆大學助理教授 Carmel Majidi 表示:這是電子印刷領域的突破。

    就在最近,中國科學家也聯合打造出電子紋身。

    2021 年 1 月 13 日,論文發表於《科學》雜誌子刊《科學─進展》,題為「Multilayered electronic transfer tattoo that can enable the crease amplification effect」(可實現摺痕放大效果的多層電子傳遞紋身)。

    論文作者來自南方科技大學(深圳灣實驗室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首都醫科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及中國科學院大學國家奈米科學技術中心。

    什麼是「電子紋身」?

    看過前文,大概能對電子紋身下個定義:「能直接貼在皮膚上的超薄電路」。電子紋身可隨著皮膚狀態任意拉伸彎曲,可說是穿戴式設備的最高境界了。運作原理是 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距離無線通訊),能讓設備靠近時交換數據的技術。

    NFC 是在 RFID(無線射頻身分辨識)技術的基礎上結合無線連接技術研發而成,日常場景也為各類電子產品提供安全快捷的通訊支援。行動支付、文件傳輸、門禁、手機與車鑰匙集合的背後,都離不開 NFC──轉到電子紋身,NFC 可確保訊號傳遞。

    其實電子紋身有很多用途,如耳機、無線收發器、電源、噪音檢測器、測謊儀等等。作者也提到:「電子紋身在皮膚健康和運動感測有很大潛力。」

    然而電子紋身目前問題是:固形性、黏性和多層性等特性不能並存,是研究人員設計新型電子紋身的起因。

    多層電子傳遞紋身

    研究人員設計出「多層電子傳遞紋身」,即 multilayered electronic transfer tattoo(下稱 METT)。

    為了組成多層電路模板,科學家用到兩種材料,一是金屬聚合物導體(metal-polymer conductors),二是彈性體嵌段共聚物(elastomeric block copolymer)。

    METT 共有 3 層:

    黏合層(adhesive layer):很薄(~8μm)的壓敏膠,受外部壓力時,黏合層使 METT 與皮膚緊密附著。

    釋放層(release layer):矽酮膜,主要目的是便於電路模板從釋放膜剝離。

    兩者間的電路模組:含 3 層電路,每層都嵌有可拉伸導體的聚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SBS)薄膜(~14μm)。

    第一、二層電路上有應變感測器,數量分別為 11 和 4,第三層電路上有一個加熱器。

    由於金屬─聚合物導體(metal-polymer conductor)有良好延展、可重複性,因此可用作應變感測器。

    如下圖 A、B 所示,基於金屬─聚合物導體的應變感測器電阻,隨著拉伸應變增加而增加,METT 甚至可容易拉伸到 800%,遠遠超過皮膚最大變形度。

    METT 可用於溫度調節、運動監測和機器人遠端控制,具高延展性(800%)、固形性和黏性,可做到摺痕放大效果,因而能將聚集應變感測器的輸出訊號放大 3 倍。事實證明,無需任何溶劑或加熱,METT 就能在不同表面牢牢附著。

    遠端控制機器手臂

    不僅如此,為了展示新型電子紋身的可擴展性,科學家更製造出 7 層 METT,當成可拉伸加熱器。

    上圖 A 是 7 層加熱器俯視圖,每個電路層都包含一個基於金屬─聚合物導體的加熱器,兩端有 2 個連接點,用於與其他層加熱器形成垂直電連接。因此,7 個加熱器就以串聯方式連接電源。

    上圖 B 展示不同層基於金屬─聚合物導體的加熱器,透過連接點形成的電連接。

    論文介紹,除連接點外,金屬─聚合物導體透過 SBS 形成良好電絕緣,熱成像時未發現短路。研究結論之一是,隨著層數增加,紋身的順應性隨厚度增加而降低,兩層電子紋身足以滿足大多數功能。

    科學家將 METT 實際應用──透過手指彎曲發出的訊號放大,透過藍牙傳輸到機器手臂,因此 METT 能遠端控制機器手臂,模仿人手動作時也不會出現異常震動。

    論文表示,團隊已透過 2 層 METT 做到以 6 個自由度遠端控制機器手,透過 3 層 METT 以 15 個自由度遠端控制機器手。

    可肯定的是,未來電子紋身在醫療、VR 和可穿戴式機器人方面有巨大潛力。

    附圖:▲ 蘋果手機上的 NFC 功能。
    ▲ 科學家測試 METT 應變感測器的機電性能。

    資料來源:https://technews.tw/2021/02/12/multilayered-electronic-transfer-tattoo/

  • 光敏電阻實驗 在 軟體開發學習資訊分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4-06 19:05:20
    有 3 人按讚


    學習使用 Vuforia 和 Unity on Particle Photon 的物聯網 IoTAR 實用擴增實境( AR )的最新進展

    從這 5.5 小時的課程,你會學到

    實驗1 – 在那裡我們經由 Web 設定了 Particle Photon ( 粒子光子 )和閃爍的 LED

    實驗2 – 你將通過在 Unity 環境中建立 Vuforia 來學習擴增實境( AR )的基礎知識 … 從下載到安裝,以及授權

    實驗3 – 形成 IoTAR 的基礎,我們用一個簡單的 Web 儀表板混合了 IoT 的多個邊界與擴增實境( AR )

    實驗4 – 我們研究如何使用擴增實境( AR )以不同的方式看待普通連線的物體。 乾渴的植物( thirsty plant )專案正展示這種。 就好像你有 X 光眼,能看到植物的水位

    實驗5 – 我們使用光敏電阻或 LDR 來控制擴增實境( AR )營火的光強度

    實驗6 – 真的很酷。 在 Vuforia 使用多個目標,我們能夠測量 3D 距離! 我們建立的應用程式叫做 RulAR,它可以實現三維測量的無縫連線

    實驗7 – 通過連結你的 particle photon (粒子光子)的脈衝心率感測器,你可以觀察一個 3D 骨架,並實時觀察心臟跳動

    實驗8 – 你可以直觀地看到任何液體的溫度。 這意味著如果你的飲料是熱的,你的 AR 杯將出現紅色

    實驗9 – 我們使用力道敏感電阻器,將擴增實境( AR )中的力道視覺化,估計佔總力道的百分比

    實驗10 – 我們使用我們的 particle photon (粒子光子)探測酒精氣體並擴增實境顯示虛擬氣體的排放

    實驗11 – 我們通過從網上獲取氣象資料從 Particle Photon(粒子光子)移開。 我們能夠在 AR 中實時檢索世界上幾乎任何城市的天氣情況

  • 光敏電阻實驗 在 COMPOTECHAsia電子與電腦 - 陸克文化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04-26 14:30:00
    有 59 人按讚


    #電源設計 #功率器件 #寬能隙WBG #碳化矽SiC #氮化鎵GaN #氧化鎵Ga2O3

    【GaN 憑什麼躍然而起?】

    氮化鎵 (GaN) 市場可概略分為光電和功率兩大塊,現階段,在發光二極體 (LED)、射頻 (RF) 元件和無線充電較具優勢,在 LED 照明和顯示器等光電領域擁有高滲透率;但著眼於它能最小化功率損耗並具有小型化、高速開關和高擊穿電壓等特性,今後功率半導體的成長空間相對更大,初期鎖定「低電壓之高階產品」。

    隨著技術推進、工作電壓拉高,未來在新能源、智能電網、資通訊設備和消費電子前景看俏,無線和自動化設備發展以及汽車 GaN LED 汰換潮,將成為推動氮化鎵的主力。GaN 理論上能以高於碳化矽 (SiC) 的速度進行切換、實現高速開關操作,確保電氣系統的高效率操作;物理學家表示,如果將具有高擊穿電壓和低導通電阻的氮化鎵,推廣至所有電子設備,全球用電量可減少 10~25%!

    GaN 的低導電性能以緊湊尺寸維持高能量應用,進一步實現電路小型化或在同一區域擠進更多的氮化鎵。用一個淺顯易懂的形容,就是能把筆記型電腦 (NB) 原本大如磚塊的笨重充電器,精簡至一盒餅乾大小,更加輕巧、方便攜帶。此外,光達 (LiDAR) 改用增強型氮化鎵 (eGaN) 晶片感知環境的精度可以「吋」計算,較矽晶片只能明確至 10 呎以內表現更佳。

    特別一提的是,氮化鎵對離子輻射靈敏度低,極適合作為衛星的太陽能電池陣列材料或應用於超音波、核磁共振成像 (MRI) 和結腸鏡檢查外科手術等醫療設備,在輻射環境相對穩定亦有利於航太和軍事——GaN 已被歐洲太空總署 (ESA) 認定為「關鍵使能技術」;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 (NASA) 亦資助氮化鎵研究以支援水星和金星的探索。

    當人們還在掙扎什麼情境下值得採用 GaN?新的強勁對手已悄然出現。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 (NREL) 拋出一個震撼彈:未來「氧化鎵」(三氧化二鎵,Ga2O3) 的成本可能更低!考慮諸如晶體生長和晶錠加工之類的因素,氧化鎵晶圓成本比 SiC 便宜 3~5 倍,且晶圓尺寸較 GaN 更容易擴大,可能為現有的矽、碳化矽和氮化鎵技術提供互補,應用在 AC-DC 轉換等低頻、高壓應用。

    延伸閱讀:
    《氮化鎵:輕巧、耐熱、高速開關,節能一把罩》
    http://compotechasia.com/a/feature/2019/0409/41524.html
    (點擊內文標題即可閱讀全文)

    #松下Panasonic #GaNSystem #安森美ON #宜普電源轉換EPC #英飛凌Infineon #Transphorm #艾斯剛Exagan #德州儀器TI #納微半導體Navitas #戴樂格Dialog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