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光在髮藝徵人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光在髮藝徵人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光在髮藝徵人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光在髮藝徵人產品中有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萬的網紅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男孩與貓】 18世紀西班牙最偉大的畫家哥雅(Francisco José de Goya y Lucientes,1746-1828)曾說過他學習的對象只有林布蘭(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1606-1669)、維拉斯貴茲(Diego Rodríguez de...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4的網紅Sandra Tavali李婉菁,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愛人,還來 文字 (2007):王興中 音樂 (2009):李婉菁 母語,還來;土地,還來;黨產,還來; 學校,還來;名字,還來;馬路,還來; 音樂,還來;報紙,還來;電視,還來; 頭髮,還來;歌詩,還來;青春,還來; 愛人,還來;信仰,還來;尊嚴,還來; 人權,還來;自由,還來;平等,還來;...

光在髮藝徵人 在 放映雞x放電影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7-11 10:09:32

不只恐怖片愛用!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心理作用  📍恐怖谷理論是什麼? Uncanny Valley 在1970年由日本機器人專家森政弘提出,指出當機器人外表與人類相似程度越高,人類對它的正面情感也會增加,但在與人類極微相近時又會突然大幅下降,甚至產生厭惡、害怕等排斥情緒,這個關係曲線中的低谷後以俗...

光在髮藝徵人 在 曲家瑞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4-28 03:33:59

2個女生 10天100小時 馬拉松式的清洗過程 牙刷、海綿、抹布、臉盆 梳梳、洗洗、刷刷、擦擦 絨毛、棉質、鐵皮、塑膠 汽車、人偶、娃娃 與各種動物、狗狗、貓貓 他們是來自跳蚤市場、2手市集 路邊撿來或是別人不要的玩具 身體結構各種殘缺 外表覆蓋著厚重灰塵 與心裡看不見的傷痕 感謝婕如與宥甄...

  • 光在髮藝徵人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8-12 07:30:22
    有 1,622 人按讚

    【男孩與貓】

    18世紀西班牙最偉大的畫家哥雅(Francisco José de Goya y Lucientes,1746-1828)曾說過他學習的對象只有林布蘭(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1606-1669)、維拉斯貴茲(Diego Rodríguez de Silva y Velázquez,1599-1660)和自然。他的人生起伏甚鉅,創作風格隨著個人際遇和國家局勢而變化,其中跨越了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浪漫主義和近乎表現主義等風格。但那充滿幻想的特質也讓他被標示為西班牙浪漫主義象徵人物,並啟發馬奈(Édouard Manet,1832-1883)、畢卡索(Pablo Ruiz Picasso,1881-1973)等人。

    《曼努埃爾肖像》(Manuel Osorio Manrique de Zuñiga,1787-88)是哥雅初期擔任宮廷畫師時的作品。這時候他的色調變化精巧,畫面上布滿生動光線;不同於新古典主義的明暗對照,哥雅利用陰影將細節單純化,以烘托出畫中人物,並利用大膽細膩筆觸捕捉雙眼所見的自然。

    --------------

    哥雅活躍於宮廷期間,曾畫下許多王室貴族肖像,《曼努埃爾肖像》就是為阿爾塔米拉伯爵(count of Altamira)全家繪製系列肖像畫時的其中一幅作品。曼努埃爾為伯爵之子,那時他約莫4歲。

    相較於幫大人們製作肖像得正經八百處處小心,為小男孩作畫便自由多了,無論是在畫面安排或是技巧表現方面,都可以更開心地注入創意和新鮮感。

    男孩身穿華麗紅色服裝,蕾絲衣領、腰帶和軟底鞋都相當精緻。手上牽著他心愛的寵物-喜鵲,免得牠飛走了。聰明的喜鵲向來以賊頭賊腦、愛竊取小物聞名,嘴裡叼著的卡片就是牠〝偷來〞的哥雅名片,卡片上有畫家的簽名。

    哥雅果真是哥雅,用這種很可愛又有巧思的方式解決了許多畫家該在畫作何處簽下大名,才不至於干擾畫作的困擾(最愛到處亂蓋章的乾隆皇帝肯定沒有這種煩惱,嗯)。再者,一旁鳥籠裡豢養了一些鳥,都傳達出小男孩對動物的熱愛。

    --------------

    如果肖像畫只畫到這裡,那就太辜負哥雅的聰明才智了。那三隻瞪著大眼覬覦鳥兒流口水的貓咪們是另外一個重點。

    一看就知道這三隻貓咪象徵邪惡和危險,意圖提醒人們,孩童的純真世界和邪惡勢力之間的界線其實很薄弱,輕易便會被跨越;或者,無辜與稚嫩都是轉瞬即逝無法永久。雖是傳統警世隱喻,但哥雅卻採用了非常能夠攫取觀者注意並諷刺嘲謔的手法,讓整個畫面像現代卡通般,流露戲劇性喜感。

    --------------

    貓咪在繪畫裡並不少見,通常負面涵義比正面來得多。(貓奴們先別急著翻桌)

    童話故事常說貓是巫婆的好朋友,巫婆身邊通常會伴隨邪惡的貓咪,以及象徵智慧、夜晚與葬禮的貓頭鷹,你看《魔女宅急便》的琪琪也有隻黑貓吉吉。因為在黑暗中還是能保有清晰視力,也讓人覺得貓詭異又多疑。基督教文化常將貓當成邪惡的動物,認為牠與惡魔和黑暗有所關聯,還是個靠不住的叛徒。幸好,貓也並非就此背定黑鍋,牠仍具有某些正面意義。

    在古希臘羅馬時代,貓被視為對月神兼狩獵女神黛安娜的崇敬。神話裡黛安娜化身成貓,才躲過擁有百對如蟒蛇般臂膀的巨大妖魔堤弗厄斯(Typhoeus)攻擊,成功脫險。

    貓有時會被拿來與基督並論。根據古老傳說,某隻母貓產下一窩小貓當晚,基督也降臨至人間,因此貓也暗喻聖母瑪利亞。不過就是因為一生便是一大窩,象徵豐饒多產的同時,可能會被轉化成反面意涵:放縱淫蕩,例如馬奈的《奧林匹亞》(Olympia,1863)裡頭,女主角腳邊就有隻黑貓暗示她高級交際花的身分。

    --------------

    身為貓奴都知道,很難把貓皇囚禁在籠子裡,由此,貓皇本人成為自由自在的象徵→其實根本是作威作福,一些巴伐利亞和勃根地地區貴族因此採用貓的形象作為其家族紋章式樣。

    哥雅發揮過人才華,以他極具創意的方式,使用輕鬆愉悅的手法在小男孩肖像畫裡重新詮釋貓咪的傳統形象,算得上是相當傑出的一幅肖像作品。可惜小曼努埃爾8歲便離開人世,只能藉由哥雅的畫筆,為這個早夭的生命留下稚嫩的模樣。

    --------------

    另外,若是把場景拉到近百年後的法國,畫家們畫貓已經捨去舊時警世意涵,而顯得平易近人許多。尤其最喜歡讓貓咪入畫的印象派畫家應該就是雷諾瓦(Pierre-Auguste Renoir,1841-1919)了。

    雷諾瓦以描繪人物和輕鬆愉快的氣氛著稱,自然更不會在作品裡蘊含人生大道理,他的貓通常象徵母性和性感。

    這幅《女子與貓》(Woman with a Cat,c.1875)畫中女子看來約莫20多歲年紀,豐厚金髮梳成髮髻,泛著玫瑰色的雙頰和豐潤身軀,以及懷裡那隻雖然臉有點臭卻暗喻多產的貓咪都表露她即將或已是人母。雷諾瓦此時正處於典型印象派時期,運用淺綠色、粉紅色和紅色等對比色系相互映襯而營造繽紛多姿,你看整個畫面多麼溫馨可愛啊~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部落格 https://juniewang.mystrikingly.com/#articles
    #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junie/

    圖片來源 : 網路
    《Copyright © 2021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 光在髮藝徵人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4-17 14:42:26
    有 1,918 人按讚


    盛極一時,改變人類商業史的烏菲茲美術館,現在也成了空無一人的博物館。

    博物館內的酒神手上拿起黑色的蝴蝶結,
    斜躺椅上。

    triclinium「躺椅」是義大利宴會的必須品:斜斜的、鋪著軟墊,賓客倚靠著,放空⋯⋯

    酒神的右手拿黑色結,以前象徵結盟,現在象徵人與命運的對抗。

    卡拉瓦喬受梅第奇家族之托作畫,有些沒說出口的,透過繪畫表達。

    1922年,義大利藝術史學家馬拉哥尼(Matteo Marangoni)在修復此畫時,於酒瓶裡,意外發現一張人臉,很像卡拉瓦喬的外貌:「黑頭髮 深眼窩、寬鼻子、冷淡的表情,嘴唇豐滿、半開。」

    卡拉瓦喬在性感的酒神舉瓶下,隱藏了自己。

    因為疫情而少了觀光客的義大利,突然太靜了,沒有喧嘩,沒有歌劇,沒有零亂的車子。

    但是在寂靜之下,隱藏著醫院內的緊張、悲傷、醫院內的孤寂,死也沒有親友之別的悲傷,如此巨大,大如帝國之滅。

    寂靜把衆人又拉回了古老世紀。

    酒神之作,問世以來,第一次面對如此巨大的沉寂。

    這一次,他手上的酒,泛起了漣漪,他的淚水也在眼眶中打轉。

    如果現在在義大利,應該會趁機去烏菲茲美術館吧!

    戴著口罩去,在空無一人的博物館,細細品味卡拉瓦喬的〈酒神〉。你知道畫裡藏著一張臉嗎?

    還有還有,主角酒神手上拿著黑色的蝴蝶結,為的是什麼?這個看起來性感又迷茫的酒神,到底是誰的形象?

    其實這是一張「紅包畫」,祝賀婚禮不包錢,而是送一張畫,意義深遠的畫。

    1596年,梅蒂奇家族要娶媳婦了!當時掌政的是斐迪南一世,他的兒子柯西摩二世準備迎娶奧地利的貴族瑪德蓮。

    這畫真是充滿細節!

    這酒神可茫著呢!有沒有發現他遞酒給你的手在抖?看不出來?湊近點,難道沒看見杯子裡的酒面上細細的漣漪?

    酒神斜在躺椅上,對羅馬人來說,triclinium「躺椅」是宴會的必須:斜斜的、鋪著軟墊,倚靠著可以發懶放空,進食喝酒也不受影響,多麼美好⋯⋯

    酒神頭上的葡萄果實和葉,真好看!圓滾滾,熟到要出汁的葡萄,即便是畫,也充滿香氣;只有秋天,葡萄葉才有綠黃紅三色,告訴你果實熟透,是採收時候。

    用這來祝賀婚禮,豈不精妙?

    酒神的右手拿黑色結,象徵結盟,是新郎與新娘的結盟,也是神與人的、梅蒂奇家族和教廷的。

    送畫當紅包的,是教廷的紅衣主教德蒙特:他委託卡拉瓦喬作畫,慶祝梅蒂奇家族大婚,順便強化教廷和梅蒂奇家族結盟友好的心意;有些沒說出口的,就透過畫來表明。

    一般來說,藝術品中的酒神多赤裸,卡拉瓦喬版本衣衫半掩,反而更性感。很多人說,這模特兒是他的愛人米尼提(Mario Minniti);也有人說,酒神是卡拉瓦喬本人,他側坐在鏡子旁自畫,也因為這樣,才用左手拿酒杯。

    1922年,義大利藝術史學家馬拉哥尼(Matteo Marangoni)在修復時,在酒瓶裡發現一張人臉,很像卡拉瓦喬的外貌:「黑頭髮 深眼窩、寬鼻子、冷淡的表情,嘴唇豐滿、半開。」

    這幾年總是很難在博物館好好看畫,就算進了場,也被人潮推擠得很難靜靜地、慢慢地看畫。

    因為疫情而少了觀光客的靴子國,很多地方回歸到當初的樣子。想當年在西斯丁禮拜堂,可是坐下來好好看〈最後的審判〉還有〈創世紀〉,看到關門,警衛來請我出去。

    之後觀光客橫流的西斯丁禮拜堂,連站的地方都沒有。

  • 光在髮藝徵人 在 天堂島嶼.撒哈拉.蔡適任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12-22 17:58:15
    有 42 人按讚


    現代生活裡,幾乎不可能一日無音樂,音樂出現在各種用途,或怡情養性,或抒發心情.
      在近乎太平盛世的台灣,總有人高喊:「政治歸政治,藝術歸藝術.」然而在人類音樂史上,將音樂用在砥礪人心、凝聚意識進而抵抗暴政的歷史由來已久,以宣揚政治理念為意圖的「抗議歌曲」,遠比想像中頻仍.近來最受矚目的,自然是香港運動的《願榮光歸香港》,這些宣揚自由、平等、人權與勇敢不屈的抗議歌曲,往往比單純娛樂的音樂,更能流傳後世.
      在十九世紀的摩洛哥,曾有一位女子,以音樂嘲諷暴政,凝聚族人意識,群起抗暴,並為此獻出生命.
      
    標題:《Kharboucha,以庶民音樂抗暴的奇女子》
     
      十九世紀時,在摩洛哥的Doukkala-Abda平原上,出現一位以民謠音樂作為抵抗暴政的奇女子,Kharboucha,在歌詞中譴責法國殖民者與地方首領Aissa Ben Omar的專制殘暴,並為此付出生命的代價.
      
     
    一、〈貧困出身的歌者〉
      
      Kharboucha是農民起義的象徵,對抗殖民與地方政府的暴政,而她的武器就是她的歌聲與文字.
     
      Kharboucha生平不詳,約出生於1895年,本名Hadda Al Ghaîtia,據信應無姣好面容,由於臉上有天花疤痕或雀斑,而被稱為Hwida 或Kharboucha(被刮傷的人),有時也稱為 Zerouala(藍眼睛的女孩),因頭髮非常捲曲,也被稱為Krida。
      Kharboucha生活在十九世紀末與二十世紀初,Abda區最貧困的Oulad Zayd部落,一生在極度貧困中渡過,因其天生的音樂與民間詩歌(zajal)才華而備受矚目,迅速成為純音樂傳統Aïta的象徵人物.
      
      Kharboucha性格堅強勇敢,有才智與奉獻精神,雖不識字,卻將每一曲牢記在心裡,在混亂的無政府時代(稱為 ssiba),以歌聲讓人民意識到自己正遭受苦難與不公平對待,激勵人民起身抗暴,反抗壓迫和一切形式的不公不義,她的歌成為庶民音樂與農村進行政治抵抗的代表之一.
      
      
    二、〈極權暴政下的反叛歌聲〉
     
      若要了解Kharboucha的故事,必得先說說她所生存的時代背景.
      
      十九世紀的摩洛哥被劃分為兩個大區,一是服從中央政權的Bled Makhzen,但僅限於主要城市及其周邊地區,另一個是由龐大的反叛領土組成的Bled Siba,這些擁有軍事力量的部落首領往往依據自身利益,選擇對抗或服從Makhzen的權力,歷來蘇丹忙於征討或綏靖這些部落首領.
      蘇丹Moulay Hassan Ier (1873 – 1894)駕崩,Abda區開始動盪不安,地方caids欺瞞拐騙部族平民,Doukkala和R'hamna等幾個部落開始反抗這些有勢力的caids。
      Abda區域遼闊,從Safi一直延展到Marrakech,南到El Jadida,北到Casablanca,由幾個重要部落佔據,在這些首領裡,權力最大的Caïd,名叫Aïssa Ben Omar,出生於1841年,與Makhzen關係親密,是個出色的騎士,精通武器並訓練獵鷹,非常富有,後來擔任法國殖民政府的大臣,與殖民者合作.
      Aïssa Ben Omar生性殘暴嗜血,他的兄長Mohamed ben Omar於1879年逝世,他繼承了Caïd頭銜,剛開始只是Caïd des Bhatra,爾後經由襲擊並搶劫其他部落,大大拓展權力範圍.
      為了與Makhzen和睦相處,Aïssa Ben Omar按時繳稅給Makhzen,卻向人民徵收雙倍以上的稅收以中飽私囊,迅速累積大量個人財富,搞得民不聊生.隨著對權力與財富的胃口愈來愈大,Aïssa Ben Omar將所有最好的牧場權全保留給自己,辦了一個小型蘇丹式法院.由於他的妻子Fatna是已故蘇丹的後裔,讓他與Makhzen有姻親關係,更強化他的威望與權勢.
      
      民不聊生中,1895年, Ouled Zaid部族起義,反抗Aïssa Ben Omar濫權與徵收過多稅收,幾場戰役後,即使Makhzen 派兵增援,Aïssa Ben Omar仍損失過多兵馬,由於Safi是當時極為重要的貿易港口,眾人擔心會落入反叛軍手裡.
      Ouled Zaid的戰鬥精神讓人吃驚,Aïssa Ben Omar派人去打探,得知部落軍隊由一位名叫Kharboucha的婦女領導,她創作Aïta詩歌,在節日與露天市集歌唱,頌揚Ouled Zaid的榮耀,譴責Aïssa Ben Omar的專制殘暴,表達她的仇恨與憤怒,以富有詩意的言語,充滿力道地嘲諷他,毫不畏懼地向他挑戰,甚至在歌曲裡,稱呼他為:「吃腐肉的人,害我兄弟喪命的殺手.」
      
      Kharboucha在部族的每一場慶典聚會裡吟唱,激發部族與暴政對抗的勇氣與決心,Aïssa Ben Omar完全無法忍受被一個女人嘲笑,決定使用詭計,邀請鄰近部落的名人士紳與叛軍在薩菲進行調解會議, Ouled Zaid同意了,他決定在城內一個中立地帶進行調解會議,由於雙方對彼此不信任,會議在一個大型棚子裡進行,該棚子屬於一個名叫Jorge的西班牙商人,棚裡空間寬敞,可以容納眾多戰士.
      1895年11月,雙方代表團依約前來,經過漫長談判,開始起草合約,停止敵對狀態.
      忽然,Caïd Aïssa Ben Omar走了進來,一語不發,以堅定腳步與平靜態度,穿越整個空間,停在部落首領Ould Charfa面前,突然舉起大軍刀,將他的頭切成兩半.Caïd Aïssa Ben Omar的人馬隨之響應,興高采烈地血洗這群被背叛的Ouled Zaid部族勇士.Aïssa Ben Omar下令把城門關上,防止任何活口逃逸.
      Safi居民原本滿心期待談判結束,眾人可回歸平靜生活,不料卻被突如其來的屠殺哭聲給嚇傻了還以為是總督Benhima死了,所有人都將被屠殺,是而驚慌失措地想逃出城外,不料卻發現城門已經關上,現場一片混亂,發生踩死人的不幸,數百人受傷,卻得不到必要的協助.僥倖逃出城的Ouled Zaid勇士想躲到marabout du Saint Bou Mohamed Saleh,然而卻因Aïssa Ben Omar爪牙的追捕而在陵寢裡迷路,最後無人逃過大屠殺.
      在悲傷的1895年,Marrakech、Tetouan、Rabat、Essaouira 以及Aïssa Ben Omar實質掌管的Berdouz 監獄裡,共囚禁了八百多名倖存的Ouled Zaid戰士,待Aïssa死於1924年,他的古堡被掠奪並在一段時間後被徹底摧毀。
      
      在陷害Ouled Zaid戰士後,Aissa Ben Omar趕盡殺絕,沒收Oulad Zayid部族的土地、馬匹與武器,洗劫村莊,殘忍地殺害許多族人.這場血腥鎮壓幾乎殺光Kharboucha所有家人與族人,部落領導人被處決.
      
      當下,Kharboucha成功逃跑,但很快被Aissa Ben Omar的爪牙逮捕入獄,遭受嚴刑拷打.Aissa Ben Omar認為Kharboucha每一首歌都有顛覆性,為了報仇與羞辱她,Aissa Ben Omar要求她在他籌辦的每一場慶典裡,吟唱她為族人演唱的每一首曲子.
      
      晚會裡,Kharboucha再度以音樂挑戰Aissa Ben Omar,以歌聲宣告她永遠不會屈服於暴政,將永遠捍衛自己的人民與故鄉,指責他焚燒祖先的土地,殺害她的兄弟.在一些曲子裡,她描述自己如何承受Aissa Ben Omar的殘忍酷刑.
      Aissa Ben Omar被徹底激怒了,將她關在閣樓裡,一把火燒了.
      
      然而藝術不死,Kharboucha啟發了後世aïta音樂創作,這些音樂家從她遺留下來的作品裡,汲取靈感,豐富aïta音樂.
      Kharboucha生前有些知名詞曲為後來的摩洛哥音樂家所沿用,如:「你來自何方?我來自何方?」這些詞句是她用來提醒Aissa Ben Omar,Doukkala-Abda是同一塊也是唯一的土地,所有人難道不是從相同的地方來的嗎?到了最後,什麼都不會留下.
      
      另一種說法是,雖然Kharboucha痛恨Aissa Ben Omar這個暴君,永遠不會屈服在暴政之下,亦不受其財富誘惑,然而她卻與他的兒子陷入情網,並以嘲諷的方式承認這一點.
      
      Kharboucha傳奇的一生與悲慘結局,隨著時光流逝,漸化作一則神話,成為許多摩洛哥創作者的靈感來源。
      
      
    三、〈Aïta,痛苦與希望並存的自由歌聲〉
      
      Aïta一詞為複數,同時具有呼喚、哭泣、眼淚、歌聲與承諾等含意,歌曲用來召喚他人一同分享幸福或痛苦時光,抑或團結以對抗社會不公,對生活多變與人類命運多舛的哀嘆與反思.
     
      Kharboucha非常擅長使用zajal這個極富詩意的語言,被視為是aïta音樂藝術創始人之一,有些史學家認為是Kharboucha創造了這種特殊的音樂形式,該音樂的特殊性在於號召並動員人民,通常是由女性來吟唱,或者是由裝扮成女性的男性來吟唱.
      
      Aïta音樂的口述文字相當豐富,包含婚禮歌曲、柏柏爾人和阿拉伯人的故事,或是婦女的家庭生活,以及反殖民抗爭、對國家獨立的渴望以及對政治權力的追求等較政治性且嚴肅的議題.
      「自由」是aïta另一個特色,歌者可放任自己的語調自由,將激盪情感化作具體樂音,以個人化方式,表現人們的苦難與希望.
      
      每一曲aïta都是由神秘性的爆炸開始,召喚阿拉與聖徒,哭喊逐漸轉變成歌謠,證實痛苦的存在並要求從中自我超越,既體現了痛苦與承諾,又體現了情感的深度,表達了同情在歡樂與痛苦中不變的號召,最重要的是圍繞cause進行交流。在Kharboucha一首作品中,她甚至以一種動人的方式,期待自己的死亡.
     
      Aïta藝術源於東方的Beni Hilal阿拉伯人與當地的柏柏爾人口之間的歷史及文化交流,於大西洋平原上發展,不同地區的aïta有所不同,累積成豐富的口頭音樂遺產,例如卡薩布蘭卡、Chaouia和Doukkala地區的Marsaouia,Abda和Safi的Hasbaouia,Rabat和Zaër的Zaerya,以及Haouzia、Errhamna和Marrakech的鄉村民謠等.
      長期以來,aïta被貶低為下里巴人的音樂,屬於典型的鄉村、部落與田園歌謠,遲至廿世紀中葉,才被引入城市音樂裡,得到更新.
     
     
    四、〈阿任個人小感觸〉
      
      Aïta音樂對我們的閱聽習慣來說,頗為遙遠陌生,旋律與節奏上的變化不大,變化與趣味處更多是在歌詞,以極為自由的形式,讓歌者吟唱在地的庶民故事,抒發內心情感,也因此,若不諳該語言,確實難以進入音樂情境中.
      仍可從那滄桑、粗糙且帶著顆粒的樸實嗓音,感受到真摯原初的情感,那是一種從貧瘠土地深處湧現的樂音,強烈赤裸的生命能量,無論歡喜悲傷,強烈直接,未經雕琢.
      在我想像裡,那是某種形式的吟遊詩人吧,走唱人間,描繪底層故事,傾瀉庶民心聲,是個人詩歌創作,觸動著社群集體.
      現代台灣,總有人高呼:「政治歸政治,藝術歸藝術.」
      我總想,講這種話的人,不過是希望大家通通閉嘴,不要吵他賺大錢,不要打擾到他個人清幽寧靜生活裡的小確幸.
      而在一百多年前的北非部落,有一位勇敢的奇女子,以音樂歌聲為武器,奮不顧身抵抗壓迫者,鼓勵族人為生命、為尊嚴而戰!
      
      是音樂,也是庶民故事,是歷史,也是抗暴與政治.
      
      
      
    天堂島嶼官網:http://www.iledeparadise.com/

  • 光在髮藝徵人 在 Sandra Tavali李婉菁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2-04-30 13:01:27

    愛人,還來

    文字 (2007):王興中
    音樂 (2009):李婉菁

    母語,還來;土地,還來;黨產,還來;
    學校,還來;名字,還來;馬路,還來;
    音樂,還來;報紙,還來;電視,還來;
    頭髮,還來;歌詩,還來;青春,還來;
    愛人,還來;信仰,還來;尊嚴,還來;
    人權,還來;自由,還來;平等,還來;
    國家,還來;凶手,還來;真相,還來;

    正義,還來。

    -------------------------------------

    牯嶺街小劇場驅魔記
    黑暗巴洛克
    Dark Baroque
    在風和日暖的下午,喜悅的W推著新生的E在散步,一轉眼,E卻不見了,而世界,一任渾沌、迷亂而黑暗,疾速翻轉...

    一推出即令人驚艷的音樂表現備受矚目的五幕實驗音樂劇,藉由巴洛克的創作元素,象徵人類華麗縝密的思維,以及「算計終究注定腐朽,而無知的人類卻 永遠重蹈覆轍」。《黑暗巴洛克》的音樂創作,貫穿巴洛克式的複音對位到批判式的hip-hop饒舌音樂。音樂總監李婉菁(Sandra)本身於琵琶地音樂 院接受嚴格訓練,她的音樂與聲音的創作從古典音樂出發,到電腦音樂、配樂作曲、黑腔形式、聲音採集混音與環境音樂等,一直與影像有極密切的關係——電影中 的影像譜創作形式發展出聲音組合的方式;古典音樂的樂譜的轉換,也能夠產生影像創作的結構。本音樂劇更有VJ的即刻傳送影像,將把樂譜中的秘密與情感視覺 化,意圖於劇中以音樂結合戲劇的手法檢視人類既貪婪卻又純真無知的實況。

    關於「驅魔記」 這是一個以音樂/聲音藝術為主的歲末展演,牯嶺街小劇場邀集獨立藝術家,共同以創意表現為一個年頭畫下儀式性的句點。

    新銳合體.極黑登場

    製作:身體氣象館
    藝術總監:吳俊輝
    重構導演:姚立群
    演出:陳文鈺、張睿銓、祇、荒井俊匡、王永宏、DJ Point、李婉菁
    舞台/燈光/文宣美術設計:林育全
    影像設計:nINa sKY影像團隊
    造形設計:Teddy
    行政總監:張麗珍
    執行製作/舞台監督:蔡雅庭
    前台行政:盧崇瑋、陳汗青
    技術助理:陳成婷、陳思穎、蔡馥齊


    特別演出 (再現劇團) 王永宏  
    女高音 陳文鈺 
    說唱詩人 張睿銓 
    重金屬黑腔 祇
    男中音 荒井俊匡 
    影像 nINa sKY影像團隊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