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先知摩西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先知摩西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先知摩西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先知摩西產品中有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173的網紅馬老師的旅遊跑馬地,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時事求世 34 從時事看世界遺產:拉溫納的早期基督教古蹟(1996) 拉溫納太精采,要分兩篇才寫得完,接續第33篇,拉溫納作為馬賽克之都,許多教堂都有它的可看性,追溯新聖阿波理納教堂(Basilica of S. Apollinare Nuovo)的歷史,是在西元五世紀東哥德的國王狄奧多克所興建...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按照猶太人和基督徒的傳統,上帝將摩西埋葬在這座山上,登上海拔約817米的尼波山,可清晰地眺望約旦河流入死海之美景,聖經上所提的「迦南美地」儘在眼前。2000年3月19日,教皇保羅二世在其朝聖之旅期間,參觀了這一遺址(尼泊山是約旦最重要的基督教聖地之一)。在拜占庭式教堂旁種植一棵橄欖樹,作為和平的象徵...

  • 先知摩西 在 馬老師的旅遊跑馬地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8-05 09:38:52
    有 33 人按讚

    #時事求世 34
    從時事看世界遺產:拉溫納的早期基督教古蹟(1996)

    拉溫納太精采,要分兩篇才寫得完,接續第33篇,拉溫納作為馬賽克之都,許多教堂都有它的可看性,追溯新聖阿波理納教堂(Basilica of S. Apollinare Nuovo)的歷史,是在西元五世紀東哥德的國王狄奧多克所興建,當時是作為獻給基督的雅利安人教堂;到了六世紀,東羅馬帝國將聖阿波理納的聖骨遷移到此教堂後,教堂便改為目前的名稱。

    從正門進入教堂,巴西利卡式的大殿兩排共24根大理石柱形成拱廊。上方的馬賽克分為三層,左右兩側最上方的格子裡都是聖經故事,中間一排是著白色長袍的聖人和先知,右側最底排是26個拉溫納的殉教者走向救世主。而左側最底排則是東方三賢士從克拉塞(Classe)港口出發,帶著22個處女朝拜聖母子,克拉塞距離拉溫納5公里,屋大維建立了這港口,當年就是這出發與安東尼進行海戰,後來當上了羅馬皇帝。不管是殉教者還是處女,個人意象並不明顯,呈現一致的風格性,強調對於宗教的專一與虔誠。

    聖經中說,當耶穌基督誕生時,東方來了三賢士,分別帶著乳香、沒藥和黃金祝賀耶穌的誕生,馬賽克上的東方三賢士們穿著長褲,戴著弗里吉亞帽,弗里吉亞是位在土耳其的中西部,在希臘神話中,弗里吉亞國王米達斯擁有酒神戴奧尼索斯給予的點石成金術,最後他不但無法進食,連最愛的女兒經過他的觸摸都變成黃金;而他另一個有名的故事是國王的驢耳朵,他充當阿波羅和潘音樂比賽的裁判,因為判潘獲勝而得罪阿波羅,阿波羅讓他長出一對驢耳朵作為報復,米達斯只好終日戴著弗里吉亞帽把耳朵遮住。

    弗裡吉亞軟帽(Phrygian cap)又稱自由之帽,羅馬帝國時,獲釋奴隸會佩戴弗里吉亞帽,這可能是弗里吉亞帽被當作自由象徵的起源。帽尖向前彎曲,典型的顏色是紅色,法國大革命時成為自由表徵,美國參議院院徽上也可見到,卡通藍色小精靈戴的帽子就是弗里吉亞帽,但出現在東方三賢士頭上,只是彰顯三個人的東方血統。

    另外一座在克拉塞的聖阿波理納教堂(Basilica of Sant' Apollinare in Classe)最精彩的是後殿半穹頂的馬賽克壁畫,在穹頂門框上,鑲嵌著基督的半身像,兩側是傳教士的象徵,下面是從伯利恒和耶路撒冷出來的十二隻羊羔向基督行進。半穹頂中間是一塊藍色圓盤,藍色圓盤上有一顆鑲有寶石的十字架,十字架中心有基督頭像,十字架兩側是先知摩西和先知以利亞的半身像,聖阿波理納站在十字架正下方,草地上兩側各有六隻小羊,頭部兩側共有三隻代表聖彼得、聖雅各和聖約翰的小羊。

    馬賽克鑲嵌畫是最古老耐久的裝飾方式,作為拜占庭藝術的特色,達成宗教服務目的,不惜投入大量金錢與人力,使得馬賽克技巧高度成熟,金箔及玻璃在黏貼時故意使每塊不平,如此在光線照射下更有斑爛的效果。看馬賽克我可以,但電視就請不要打馬賽克了。

  • 先知摩西 在 背包客棧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11-02 09:00:27
    有 84 人按讚

    " 世界紀元5779年始,身為涅法涅姆的我,在三怙主的祝福下,自遙遠的東方神州啟程,經香江、過泰京,西行至約旦河邊的哈希姆王國,開啟了朝聖之路。

    於王國首都片留三夜後,便開始南行,先抵達了此行的主要中繼站:穆薩河谷(Wadi Musa)。

    佩特拉東南東的穆薩河谷,阿拉伯語意「摩西河谷」;傳說中,先知摩西穿越山谷時,於此處鑿了一口水源,是為「穆薩泉」,後來的納巴泰人,也築水道,引泉水入佩特拉,為城所用。谷地現今匯聚眾多商人,食衣住行一應俱全,長年下來發展成鎮,乃現今旅人拜訪玫瑰紅城主要駐留地。

  • 先知摩西 在 周小某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9-09-08 16:41:01
    有 30 人按讚

    自6月起,香港經歷一連串反對修訂「逃犯條例」運動。這段時間,香港人歷盡多少風雨,白色恐怖籠罩全港。一百萬、二百萬名港人堅毅不屈上街,為著自由、民主等普世價值砥礪前行,惟訴求一直未被傾聽。

    我校聖士提反書院,以基督教聖人士提反命名。聖士提反是基督教首位殉道者。他在人群之中作教導、行神蹟。他的反對者卻因他所得到的威望感到不滿並作出假見證,誣告他褻瀆上帝和先知摩西。他在審訊之中道出真相並無畏地指出反對者的錯誤。人們接捺不住他們的忿怒,向他擲石打死。

    我校一向祟尚自由,鼓勵學生批判思考,並仗義執言。我城此時此刻,實在需要我等竭力守護。作為學生,我們正是社會未來棟樑;作為香港人,面對禮崩樂壞的香港,我們更要站出來吶喊。

    聖士提反的事蹟得以被記載、傳頌,全因聖士提反擁護真理,而正義總有一日會被彰顯。儘管今時今日,亂石狠狠朝我們身上扔,但盼大家都秉持「篤信多能」的信念,堅毅前行。

    「To live good lives and to be true, In everything we do or say.」
    五大訴求,缺一不可。聖記人,加油。
    ———————————————
    本校舊生現發起名為SSC聖記之路的人鏈活動,以發聲要求政府接納五大訴求,並支援本校學生的反送中運動。

    詳情如下:

    日期:9月9日(星期一)
    時間:早上七點
    集合地點:學校正門
    路線:
    舊生由學校正門向黃麻角道方向延伸
    宿生由學校正門向小食部延伸

    注意事項
    1. 學生優先在Main Gate外站立,以便回校
    2. 衣著: 黑衣(舊生),口罩
    3. 不站出馬路
    4. 如宿生想參與可於校內組成人鏈

    此活動由舊生自發,與學校立場無關。

    Channel: https://t.me/joinchat/AAAAAFNZtFfu_HASzPtNZw

  • 先知摩西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6-07-20 21:53:21

    按照猶太人和基督徒的傳統,上帝將摩西埋葬在這座山上,登上海拔約817米的尼波山,可清晰地眺望約旦河流入死海之美景,聖經上所提的「迦南美地」儘在眼前。2000年3月19日,教皇保羅二世在其朝聖之旅期間,參觀了這一遺址(尼泊山是約旦最重要的基督教聖地之一)。在拜占庭式教堂旁種植一棵橄欖樹,作為和平的象徵。2009年5月9日,教宗本篤十六世來此參觀,發表了演講,並從山頂眺望耶路撒冷的方向。站在尼波山被封侵蝕的懸崖上,可眺望死海、約旦河谷、耶利哥、耶路撒冷的群山,以及當年先知摩西也看過但始終沒能進入的聖地迦南(Canaan)。在申命記最後一章,摩西從摩押平原登尼波山,上了那與耶利哥相對的毗斯迦山頂,觀看以色列全地。根據基督教的傳統,摩西被安葬在尼波山,雖然沒有指定他的埋葬地點是。一些伊斯蘭傳統也表示同樣的,雖然在耶利哥以南11公里、耶路撒冷以東20公里處的曠野有摩西的墳墓。1933年,在尼波山的最高峰發現了4世紀教堂和修道院的遺址。山上的銅蛇雕塑是義大利藝術家喬瓦尼•凡托尼的作品。馬達巴位於約旦首都安曼西南33公里處,在尼波山東南約10公里,也是在古代君王大道上。早在距今4500多年前,人類就已在此定居。現今,這裡是約旦的基督教徒(主要是東正教)重要聚居地;基督教徒佔約旦的總人口8%。馬達巴是世界上馬賽克鑲嵌製品種類最多的城市,享有「馬賽克之城」的美譽。當地最著名的古蹟是聖喬治東正教教堂(Greek Orthodox Church of St. George)的地面上用馬賽克鑲嵌的古中東地圖。
    佩特拉古城Petra in Jordan(西元前9年—西元40年),是約旦南部的一座歷史古城,它是約旦南部沙漠中的神秘古城之一,也是約旦最負盛名的古跡區之一。2007年7月8日被評選為世界新七大奇跡。古城距首都安曼約260公里、海拔1000米的高山峽谷中。它幾乎是全在岩石上雕鑿而成,佩特拉遺址的岩石帶有珊瑚寶石般的微紅色調,在陽光照射下熠熠發亮。特殊的地貌使它呈現出絕美的顏色,所以又被稱為“玫瑰古城”。佩特拉為納巴泰人(古代阿拉伯部落)的王國首都,西元前 1 世紀時極其繁榮,西元 106年被羅馬帝國軍隊攻陷,淪為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所以現在還能看到很多在古羅馬文化中常有的建築。3世紀起,因紅海貿易興起代替陸上商路,佩特拉開始衰落,7世紀被阿拉伯軍隊征服時,已是一座廢棄的空城。直到1812年為瑞士旅行家重新發現而重見天日。通往佩特拉的必經之路是一條長約1.5公里的狹長的峽谷通道。進入峽谷,可以看到在岩壁上的許多空洞,這是一些鑿岩而成的墓碑群。這些墓碑群根據埋葬者身份的不同而規格不一,雕刻的圖案也各不相同。廣場正面聳立著一座高約40米、寬約30米的哈茲納赫殿堂,意為“金庫”。傳說裏面曾收藏著歷代佩特拉國王的財富,也有人說它是一座陵墓。哈茲納赫殿堂造型雄偉,有6根羅馬式門柱,分上、下兩層,直至洞頂。橫樑和門簷雕有精細圖案。穿過哈茲納赫殿堂前面的小谷,有古羅馬劇場遺跡。劇場後面有一片開闊地,城市依四周山坡建築而成,有寺院、宮殿、浴室和住宅等。這是一座隱沒於峽谷中的城市,懸崖絕壁環抱,城牆天然而成。當然現在已經風化瓦解所剩無幾了。(多謝觀賞,歡迎分享)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